饥荒羊驼可以骑马:传统教学不是一无是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20:52

课改随想录(一) 

 

 

传统教学不是一无是处

 

胡涛海

 

 现在一提起新课改,我们简单的思维又暴露无遗。新课改如何如何的好,传统教学如何如何的糟,领导是这么号召的,专家是这么讲解的,众口一词,千人一腔。好像只要踢开传统教学,一切就会自然而来,好像教师只要不讲,学生的主体就显现出来。好像多媒体搬进教师,教学就是现代化、高档次。新课改,在一些人的视阈中,似乎是一种彻底地转轨,就得“打破旧体系,确立新范式”。只要一“新”,教学面临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结果“简单”地一试,问题一串又一串,教改踏到的地方,又都被轻易封为误区,左一个“误区”,又一个“形式”,又是千人一腔,众口一词。教师又只得无奈地回到原地,唉声叹气,不知所措。简单化的改革现状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对复杂的教育进行重新审视。

 传统教学不是一无是处,任何教学行为能在现实中存在,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缺陷。传统的教学,既然能“传”而“统”之,是它凝结着人类历史的文化积淀,其中的合理因素不可能被提倡的改革所能轻易抹掉和抛弃的,说实话知识的系统化、训练的有序化,扎扎实实、实实在在,能流传至今,那么多人选择它,不是没有存在的道理。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它仍然是有生命力的。如果字不从一笔一笔的训练起,词不一个一个认识,句子不一句一句的积累,基础教育的基础从何作起?试想没有基础,谈何能力?没有丰满的羽毛,“鸟儿”怎么远走高飞?如果知识不成系列,一盘散沙、零敲碎打、任意取舍,何能提高素质?传统教学今天仍有着它的延续价值。当然一个时代的教学,必然是一种时代的行为。传统的教学,既然要“改”而“革”之,也确实有其不合时宜的地方,新课改需要触动的正是这些地方,而不是全部传统教学。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是在全盘否定的基础上的全面重建。目前,我们一线教师应采取的是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如从教法而言,新旧教法应是相辅相融的。我们略微作一分析便可知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改提倡的发现式学习都有其特定的优势与局限,是各有长短的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新课改实施后,人们往往认为发现式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一定是要革除的,其实这是一种简单的理解。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提倡的学习方式既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这主要取决于你是否会适时运用。运用得当,就是有意义,否则就是机械的。其实稍有点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但学生获得的大量学科知识主要是来自于通过适当设计的有意义的讲授教学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就决定了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自己重新发现一次,不可能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都体验一番。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接受式的。因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应以是否是进行有意义学习为标准,学生是否获得了最大收益,是否是真正发展了学生。而不能依据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见,我们在课改中首先要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要重新审视教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要走得理性一些,切忌跟“风”,不要怕别人说三道四。相对于自身的教学实际,应汲取传统教学中的哪些合理成分,要抛弃那些制约教学发展的不合理因素,要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自我筛选、重新整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找到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对接点,要学会将传统的有价值的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交融在一块,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最大优势组合。这些“对接”“交融”“组合”,也决不应是统一的模式,而是因教学自身、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不断变换而随时在调整与变换。教学绝不是一味的动,学习也绝不是一味的乐,只要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是最大化的,那么该传统时就传统,该革新时就革新;该“工具”时就“工具”,该“人文”时就“人文”。要切中时机,多管齐下,才能使教学活泛起来,才能达到新课改提倡的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方式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