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观赏银杏叶的地方:初中语文复习中对比方法的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9:19

初中语文复习中对比方法的运用

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中   陈荣华

我们语文教师都知道对比的作用,起了一种突出强调的作用,也起了使对比双方特点更鲜明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进行语文复习,可以提高效率。

一.生字词复习运用对比方法。生字词,和课文默写我们平时教学时注意巩固,加之平时阅读调研,学生也在复习,但是那时是零散的,是部分的。最后期末复习是整本书,内容大,时间紧,要做到面面俱到,不可能,怎么办?对比是一种好方法。如七年级语文默写中“海日生残夜”的“生”与“海上生明月”的“升”对比;“明月别枝惊鹊”的“鹊”与“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雀”、“不知天上宫阙”的“阙”、“ 词的上阕”的“阕”对比。“思而不学则殆”的“殆”与“懈怠”的“怠”对比;“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霄”与“良宵”的“宵”、“萧萧暮雨子规啼”的“萧”对比;“月有阴晴圆缺”的“圆”与“幼儿园”的“园”。“走投无路”的“投”与“头部”的“头”对比。“眼花缭乱”的“缭”与“火烧火燎”的“燎”、“瞭望”的“瞭”区别。这是字的写法的对比,目的是强化这些字在学生知识经验中的影响,使他的特征更鲜明。达到有效地巩固知识。还可以从语感上比较。平时学生背诵课文,按自己的语感去读书,去背书,结果与规范的文章语言是错位的,这时复习就要我们老师采取策略,把这些错位的预感揪出来与原文对比,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捉苍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从对比中强化规范的语言。达到提高复习目的。

二.阅读复习中对比。1.古诗赏析中对比。平时古诗赏析教学得不到整合,学生的古诗赏析中运用的一些知识没有清晰的深刻的认识。通过复习中对比可以使知识更清晰、更深刻,向知识有系统迈进,提高古诗赏析的能力。如正反对比,“豪迈”与“悲凉”的情感对比,同样是写春的,《早春层水部张十八员外》与【宋】晃冲之《春日》对比,这里有情感的对比,有季节的对比,有写景内容的对比。同时写秋,《秋词》与马致远的《秋思》对比。同样是思乡的。《次北固山下》与《十五夜望月》对比。学生在这些对比复习中不感到枯燥,方式方法变化了,学习也深入了。2.文言文的对比复习,有相同主题的对比,也有主题相对相反的对比,有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对比,有翻译句子与学生翻译句子的习惯对比。总之文言文的对比方法运用是围绕“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读懂浅显文言文能力”这个目标进行。3.现代文阅读中对比方法的运用。审题中对比的运用。如“描写江水”与“描写的江水”“江水的描写”这三个词的对比,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描写江水”既指描写内容也指描写方法,“描写的江水”指的是描写的内容,“江水的描写”指的是描写的方法。这要学生把以前的试卷拿出来,结合老师的评讲情况做一次梳理。让学生明白审题要细致,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学生审题能力,也在强化学生的语感。不同文体的对比。同样是比喻,在散文、记叙文、小说中叫做修辞;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议论文中叫做比喻论证。同样是举例子,在说明文中叫做举例说明,在议论文中叫举例论证。在记叙文中叫做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阅读链接中材料探究题,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提取“公因素法”(原文与材料中有相同的主题),主题相加法,即运用A+B+C的方法。有学生答题语言叙述与正确答案的对比,让他们在对比中明白答题语言要规范,语言要叙述具体,要有条理,要抓住要点。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作文复习中对比方法的运用。作文复习不能再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了。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不了多少,我认为利用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1.审题中对比方法的运用。老师找一些范文,先把题目抛给学生,让他们思考5分钟,再让他说说自己准备怎么写,说说提纲,说说主题。然后再把这篇范文读给学生听听,最后教师对学生构思的与范文对比评讲。2.感悟素材复习中对比方法的运用。学生平时读书,积累了一部分素材,平时写日记也积累了一部分素材,因此学生写作大部分不是没有材料写,而是不切题,我认为感悟素材中对比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教师可以选一些素材编一两份讲义,让全班学生在素材下面写出这些素材可以用在什么主题中,运用在什么题目中,运用在什么话题中。然后全班学生交流评讲,再把原文找出来对比一下,让学生体会这些素材运用的合理性。3.练习中对比方法的运用。光讨论不行,长时间不写学生的笔会钝,思维会不流畅,思路不开阔,语言会淡化。所以要做适当的练习,但不能多,要保质保量。我认为教师要让学生练习一次,时间定在考试前一个星期,但要把这次作文做好,首先是全班同学写好作文,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班上交流,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作文好在何处,再说说从听同学的作文中与自己的作文对比,别人的好在何处,自己要向他学习什么,还可以从别人的作文中借鉴些什么充实到自己的作文中来,告诉学生这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