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式高麻花马尾辫扎法:我看到的日本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34:17

我看到的日本教育

                   ——访日见闻摘记

       

 前不久,有幸随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青年教师第二批访日代表团赴日本进行为期二十一日的教育考察和学习。这期间,听了关于日本教育问题的讲座、参观了日本的小学校、还参加了“合宿”、“民宿”活动。异国的所见所闻印象颇深,今撷取片段奉献给大家。

                        

               一、“赤脚——脚踏实地”

 几年前,《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报道——《夏令营中的较量》在国内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从那时起,我们开始了解并关注日本的生存教育,知道日本学生有着坚强的意志。这次出访,“目睹”验证了“耳闻”。十二月份,国内正值寒冬季节,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较暖和,但阴沉有风的日子,仍让人感到深深的凉意,穿着秋裤、毛衣仍觉着冷。这天,我们去参观东京竹早幼儿园,一下车,透过栅栏看到园内一群孩子赤着脚,身着短裤、短衫在嬉戏,那边小学部的操场上同样打扮的孩子在玩球。一个孩子大概是玩累了要回教室,进教室之前,首先在教室门前的盆里将脚洗干净。我走过去一试,呀,冷水!

 与老师座谈时,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么冷的天,孩子赤脚不感冒吗?家长会不会有意见?老师回答:习惯了,不感冒。家长对孩子在学校赤脚没有异议,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乐意,赤着脚——脚踏实地,很好。

“习惯了就不感冒了”。再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与教育联系起来,似乎又包含着哲理:在体验中适应,习惯后就是意志。

 

                   二、难忘的午餐

 十二月七日,我们来到福冈玄洋小学,按计划,一整天都要和学生在一起。听课、上课、交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让我最有感触得却是午餐。

 日本学生中午多数在学校就餐,简单的份饭却很讲究营养搭配。中午最后一节课下课后,我与该班老师荒木启子女士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仅几分钟的时间却发现学生在没有任何人招呼指导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抬来了饭菜、汤、牛奶,围坐在一起开始用餐。每个学生都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吃完后将碗筷分类整齐地摞在了一起。而收奶盒的小女孩则把纸制的奶盒一个一个拆开、拉平、放齐。这些纸盒并没有被扔进垃圾筐,而是随碗盘一块送走。饭后,值日生一字摆开跪在地上擦地板,先是把桌子集中到后面擦前面,再把桌子挪到前面擦后面,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绝没有“漏网之地”。真看不出上课时显得有些漫不经心的学生竟把这一切做得那么自然、那么有条理。

 生存首先是学会生活自理,连自己吃饭、穿衣都打理不上来,还谈什么用意志去战胜逆境!

 

        

                      三、郊游

 郊游是我们一些学校常举行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接触自然、陶冶情操。日本的小学校也有郊游,但在活动安排上又与我们有不同之处,据日方教师介绍,他们郊游时,老师只告诉学生郊游地点,至于怎么到达,是独自前往还是三两人结伴而行,是乘车还是步行,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最多给提供路线图或是交待一些注意事项,有时还要学生在外过夜,但学校不集体安排住宿,而由学生自己联系到附近居民家中借宿。

 联想起我们的郊游活动,队伍整齐,老师一前一后护送,心里还不踏实,生怕中间学生出乱子。一路小心只为一个目的: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风光。更有一些学校为了保险,干脆取消类似的活动。

 两相比较,不禁要问: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学校中,关住学生,保证了他们今天的安全,那明天呢?感受自然固然重要,而适应简单的社会生活不更重要吗?学生独立生活在社会中的能力是学生将来生存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是否也应该去体验一下“习惯了,不感冒了”这句话。

 

         四、“国际理解 人间理解”

 目前,日本也在推行教育改革。其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个新概念,印象也特别深刻。

 十二月六日,我们乘车前往太宰府西小学参观,好远就看见校门口的口号“国际理解 人间理解“。走近又发现另一侧墙上绘着中国国旗、日本国起、韩国国旗,原来该校与中国南京裴家桥小学及韩国的一所学校是友好学校。走进校内,发现路旁的柱子上有指向四面八方的小木牌,木牌上写有日文和阿拉伯数字,打听了才知道,木牌指向周边的各个国家,数字标着从日本到这些国家的距离。进入楼内,走廊两侧的墙上有来自许多国家的学生作品:中国孩子的书法、韩国孩子的画……,而礼堂里,来自南美各国的留学生正在用各种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国家。看到这些我不由想起日本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的方针:“培养学生生活在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的自觉意识”。

 随着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在未来社会中,国界在某些领域内也许将变得不再明显。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们的学生如果只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将远不能适应国际化的大环境。而“国际理解教育”则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着力培养学生生活在国际社会中任何一个地方的能力,此可谓日本生存教育的又一高招。

 

           五、五花八门的综合课

 日本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我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多开实践性、自主性课程等,在具体实施措施中提出增加综合学习时间(每周三小时)开设综合课。综合课没有固定教材,教什么学什么由任教老师和学生商定,教学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在竹早小学就参观了学生的综合课。走进手工教师,发现上课老师一身工作服,腰间挂满工具:螺丝刀、小锤、钳子,样样俱全,学生也不含糊,锯、刨、钉,还真象回事,原来他们在自己动手做箱子,教室外堆满为手工课预备的木板、纸板、铝合金。烹调室内气灶、饭锅、炒锅等炊具应有尽有,还有餐桌,据说做完后还要吃完,仔细看那些炊具,虽然非常干净且整齐地放着,但仍看得出常使用的痕迹。又走过一教室,发现半袋子稻谷,询问后才知道,这班老师家里有块地,稻谷是学生种地的收获,现在正准备碾成米自己拿到街上去卖……

 农工商无所不学,衣食住行样样尝试,动手、动脑、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各方面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也许这就是综合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六、包饺子

 按日方给我们拟定的活动计划,有三天是“民宿”活动。所谓“民宿”,就是让我们单独住进日本普通家庭中去体验日本人的生活。说实话,对这项活动大家心里七上八下,一是觉得走进陌生家庭、陌生环境,心理不踏实,二是担心因语言的障碍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别扭,怎么也没想到很难熬的三天却又意外收获。

 十二月八日,我坐上牛田由子女士(我“民宿”家的女主人)的车来到福冈郊区。大概女主人对中国饮食文化很感兴趣,第二天中午便在纸上写了“中国饺子”四个字,意思是让我给他们包一顿中国饺子。我一下子懵了,因为我最怕包饺子,在家里,除了大年初一,我从来不自己包饺子吃,费时又费力,搞不好剩下面或剩下馅多狼狈,可转而一想不包不行,不能给中国妇女丢脸,这可是“国际影响”。心里没底却硬表现出从容不迫。拌好馅和面时,这家的两个小女儿由 、 (一个九岁上三年级,一个七岁上一年级)从外面回来,看见我手中的面便一拥而上,女主人动作麻利,将面一分四份,我们四人一人一份爱怎么揉怎么揉。开始擀皮了,我一动手,两个女孩也不甘示弱,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根塑料棒(平时好像是玩具),一根像我们捣蒜用的木棒,也跟着忙起来。一会儿,桌子上便出现了各种形状的饺子皮:长的、圆的、三角的……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我心里琢磨着,要是在家里,此刻我早把女儿赶出了厨房,更不用说还有外国人在场,再看女主人,正对女儿竖起大拇指呢……

由 、 的加入倒让我节省了时间又没累着,我不禁三思:可不可以这样说,在日本,不光是教育者,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已跨越意识阶段,把放手让孩子尝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变成了一种自然的行为。

 

             七、野花卡片

 “民宿”的第二天早晨,由 、 带我去散步。因是郊区,路边有不少耐寒的野花,两个小女孩边走边给我采野花。野花不是很美,但看着孩子的热情我不忍扔掉,一直捧回了他们的家。回到家,两个孩子忙活开了:找来报纸,将野花的叶、花小心地理平,再在上面盖上报纸,抱出一摞书压上,看来他们要做标本。看着他们娴熟的动作,我脑中闪现两个子:常做。

 第三天中午告别时,由 、 又来到我面前,从身后拿出一张精美的卡片,我接过来一看,不禁脱口而出:“昨天早晨的野花!”他们俩比划着告诉我:这是他们做的,作为分别礼物送给我。

 我庆幸——当时没把野花丢掉;我遗憾——没看到他们做卡片的过程;我更惊讶——这么小的孩子,他们居然想得到做这么有意义的纪念品!居然做得这么好!

 回想多日来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包饺子是女主人的表现,又觉得并不奇怪:熟能生巧,做多了就做得好,灵感来自于实践,多实践就会有创造,还有什么想不到的呢?

 

            八、别开生面的研讨总结

 三天“合宿”(将中国教师和日本教师安排住在一起,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结束了,十二月三日下午是总结,要求以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情况。我们小组一致推荐日方一名男教师做总结发言。他也不推辞,马上拿出方案。8分钟时间他这样安排:首先女教师用30秒跳舞入场(他解释说:我们是最后一组,大家已经疲倦了,这样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接着一人用一分钟宣读研讨内容,然后中日双方各用三分钟以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示自己在研讨中所得,最后30秒仍以舞蹈退场。我眼前猛然跳出一个词:人人参与。于是这些天来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信息一下子涌来:体育交流时所有人员全上;学校欢迎我们的节目,分级组所有孩子都表演,没有个人或几人节目;学校开运动会多是集体项目……

总之,只要有活动,所有孩子都参加,用他们老师的话说:给每个孩子均等的机会,人人参与,学会协作。

 

 

            九、“欺负”现象

 在日本,校园里里存在着严重的“欺负”现象,这里所说的“欺负”,不是学生之间偶尔因顽皮、淘气导致的打骂,而是表现为对弱者的持续的恐吓、嘲弄、不理睬、行凶等,手段恶劣甚至有些阴险毒辣。从奈良教育大学教授八尾坂修先生提供的调查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九七年共发生欺负事件两万多起,九八年发生一万七千多起。而被欺负又成为学生逃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之教师老龄化等其它因素,这又造成了教育上的又一个问题的出现——很多学生拒绝上学。据统计,九八年有26017名小学生拒绝上学或逃学,从八尾坂修教授提供的统计图表可以看出:拒绝上学的学生在逐年上升,呈上升趋势。日本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欺负问题,如:通过教育让学生知道欺负人是不道德的;家长组成巡逻队在校内巡视等,但收效似乎并不明显。

 是什么原因造成校园内的“欺负”现象呢?我们在不同场合向有关教授及文部省官员提出疑问,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答案。是潜在的民族的特性还是另有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十、让我们都来关心教育

 此次日本之行,还有一个较深的感受,那就是家长、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学生郊游时,我们担心的安全问题,会有志愿者远远地尾随学生,以防万一;对校园内的欺负现象,也有家长自愿在校内查访;而家长委员会则是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每学期初要做计划,按月实施;我们去太宰府西小学参观,接待我们的全程活动都是家长组织安排的;就连赤脚等小事也有家长的支持。这些家长关心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关注并关心整个学校的教育并落实在行动上。

 孩子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家长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我们共同的下一代,愿大家都来关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