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全蝎毒性:太极杂说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8:19
太极杂说30






阅读了太极草堂魏树人先生的拳论,真是令我震惊,这才是杨式应有的大家风范,才是滔滔大江的源头。汪派杨式把神和意迥然分开,我对意有一定的认识,对魏树人先生所说的神却不能十足把握。


l         拳练越多,越觉得自己的层次低,但对于内家拳的“内”字理解得也就越深刻。


l         练太极拳并不神秘,但要改变身心很多习惯,还有很多路要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才能最终达到“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催”,“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的太极境界。打倒左倾冒险主义(无师自通)!打倒右倾机会主义(真传就是一切)!打倒历史虚无主义(太极拳要科学化)!打倒泥古不化的复辟思潮(古人境界不可逾越)!


l         内在的平静很难做到啊。自身的太极还有融入自然的太极也很难体会和把握。外形无论如何的松沉平和,如果心神无法安详自在,仍然无法勘破门径。只不过是站在太极外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极而已,根本谈不上太极的体会,前辈所留下的太极的感悟也只是他们自己的。练拳的朋友们,往往忽视形或神(外或内)的统一。其实也没有什么外或者内,只不过是我们后人硬性分之罢了。


l         得意忘形---〉有意无意。也是松身和松心的过程。很难!从形入手,但是不能执著于他。


l         由武入道,太极不过一种方法而已,什么形都是过程,都不过是入道的媒介。


l         定步推手是过程。脚下无活,打不得人。我老师说,……既不是接手,也不是彀着打,而是用身法赢人,这里就有步。她是不给手的,等你见到手,那你已经处于险境了!


l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夙以神意气为主旨,重意不重形,……


l         学拳如修佛,缘与不缘总是与福分息息相关。人与人间微妙的感觉亦是那么错综复杂,愈想单纯愈趋繁琐。处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真想象那些境臻圆熟、一心向佛、别无所求,终日一食足以果腹充饥的苦行僧,心能静如止水、空灵无物;练拳若能至此,则无我无为。


l         琴:铿镪坎镗为意,余音绕梁为神;

    棋:局部攻杀为意,统观全局为神;

    书:力透纸背为意,龙飞凤舞为神;

    画:精雕细啄为意,画龙点睛为神;

拳:轻重缓急为意,虚实巧拙为神.


l         劲有盘旋,式有开合,神有喜怒

我今天打拳第七遍和第八遍的时候(我现在每次打十遍),忽然有一种类似怒气的东西出现,(想起了黑暗的旧社会,嘿嘿),想起了老毛说的话,"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还有湖南人的口头语,"老子不信邪",还有许士友将军的口头语"活着干,死了算",摆脱了生活琐事的许多杂念,结果拳风有变化.归结而言,劲有盘旋,式有开合,神有喜怒.劲有盘旋,好象手脚盘旋,手成瓦棱掌在上部盘旋,脚似乎象某种勾盘的意思在下部呼应.式有开合,好象在每式起承转合之际,有身体卷起来再打开的感觉,膝盖和跨为主.在这种手脚盘旋和身体卷展之中打拳,味道和前面打拳不同了.我觉得这变化的触发点是我打拳时忽然涌出的一股想摆脱一切束缚的怒气造成的.我记得,邹天兄和李伟兄曾经讨论过是,"神紧体松"还是"神整体松"的话题.我觉得,神怒----神紧----神整,可能是一种东西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太极讲神态舒适安详,我没想到,神怒会有一种让拳更进一步的作用.


l         太极拳有五重拳架.花架子,双重架子,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架子(进入太极),动中求静架子,空架子.


l         犹龙太极猫行步是拿脚往膝,拿膝忘怀的。在转动时都是一只腿屈膝半蹲,放步轻迈时臀不尖,脚不双重。身子抟成一团,象球。讲究鹿伏鹤行。老师说,两脚出没如兵器,拿得出去,还得能拿的回来。如此才是功夫。再者,“四气”是四路拳法,“一气”属功法,“二气”属拳法,“三气”属腿法,“四气”属技法。她的动多是一条腿拿起,另一条如练时站立那样,而使身体转。静时大多是脚下一条线,就是后脚尖和前脚跟在一条线上。两膝重合,护裆。由静到动仍如从前。所以说她走的是点,而别家走的是面。再者犹龙太极的手法很多,如起式据我所之就有三种练法。而她的“手”和杨式与陈式都不一样,与陈式正相反,比杨式更外缠。这些都是犹龙太极的特别。


l         记得芗老当年评价太极拳时曾表示:看到世面上一般太极拳和听说这就是三丰所传太极拳时,曾有鄙视三丰先生之意,先生说:”后来读三丰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为一贯大道之先进,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芗老最为推崇的也是三丰名言:离开已身不是道,执着已身事更糟。


l         芗老以“王国维先生三境界说”谈”桩功境界“部分言论供参考:

    芗老曰:持桩需经过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与生理,生理作用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尝曰:凡成事者需经历三种之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讳,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人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如此。

    持桩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移,有百牛挽之不动之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阳面均有灌铅之感方为有得。

    持桩第二境界即为”望尽天涯路“。此时需信天下拳道之妙,为我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5-6年,即觉两耳膨胀,手足发热,眉宇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有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毛发飞涨,觉如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逐步蔓延臀部及小腹,至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至此境,即觉天趣盎然也。....

持桩第三境界,从”生理“上将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弊履,理应弃之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持桩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即觉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此为意拳四如之境界),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夹浪,.....至此,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技击之资备矣(先生强调以上仅为个人体示所得,在于学者,或有不同,或有时间长短,对见效不著者,需求之于已身,并请教高明)


l         我总是认为太极分两种,一种是后天太极,一种是先天太极。这两种好似禅宗的渐悟和顿悟一般。前者要积量而变,重步步循序;后者是突然产生一种认识灵感,而后再以此为轴做中心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