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青贮流程图:从神话到现实:古典唯美的19世纪欧洲油画世界(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2:26


        历史总是美丽的,或是壮美,或是优美。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陈旧,也不会因为激情不再而彷徨。相反,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源自精神的某种力量,反而会更清楚地展现出来。十九世纪的欧洲油画,尽管不像静穆与神秘的古代美术、人文与理想的文艺复兴美术,也不像华丽与凝重的十八世纪美术、动荡与变革的二十世纪美术,但是它那蕴藏在浪漫与现实之间的诗意情怀,那古典的气韵和唯美的追求,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饱满的活力。

  正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的“西蒙基金会藏欧洲十九世纪绘画精品展”,展出了德拉克洛瓦、莱顿、柯罗、米勒、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劳特累克、高更等十九世纪重要画家的作品100件,涵盖了欧洲油画在十九世纪的主要风格和流派。这些作品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场景和形象,展示了十九世纪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诸多话题。


《海边捡鹅卵石的希腊女孩》 弗里德里克·莱顿(法)作


《瓦实提》 埃得温·朗(英)作


《古典美》 约翰·威廉·格威德(英)作


《农妇》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法)作


《春》 雅克·约瑟夫·提索特(法)作


《圣佩尔的割麦人》 莱尔米特(法)作

  经典的美术作品,往往是对文化经典的再现和解读。擅长于历史题材的法国画家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2-1898)习惯于从《圣经》、古代历史和神话传说中发掘创作的源泉。他晚年的作品《伊阿宋与厄洛斯》完成于1891年,画面的主要人物形象是希腊神话中的青年英雄伊阿宋,他身体的姿势以及高傲的表情,跟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英雄主义气质相吻合。英国画家埃得温·朗(Edwin Long,1828-1891)的油画《瓦实提》作于1878年,画面取材于《圣经》中的经典故事。波斯王后瓦实提位于画面的中央,她美丽而忧郁的眼神中充满了独立的个性。

  从神话的世界到现实的世界,最终把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推向艺术家的视野,这是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法国画家雅克·约瑟夫·提索特(Jacques Joseph Tissot,1836-1902)的油画《春》作于1865年,画面描绘了在草坪和树丛间享受阳光的三位姑娘,她们的严肃表情跟周围的春天景色有点格格不入,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之类的感时伤怀的句子。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的提索特在英国伦敦生活过11年,他的不少作品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风貌。

  瑞典画家安德烈·佐恩(Anders Zorn,1886-1920)的油画《在沃纳划的船上》、法国画家柯罗(Corot,1796-1875)的《池塘边的三头牛》、法国画家欧仁·布丹(Eugene Louis Boudin,1824-1898)的油画《夕阳下的海滩》、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的油画《塞纳河畔·韦特伊附近》、西班牙画家巴斯蒂达(Bastida,1863-1923)的油画《牛群·午后的斜阳》等作品,创作素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种种场面,给人一种平实而温情的感受。

  对劳动的赞美,是十九世纪欧洲油画的又一个亮点话题。不管是出于对外光环境的语言探索,或是出于创作主题的个人偏好,这类作品总是给人带来户外的阳光,以及阳光般的情调。法国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的油画《农妇》作于1872年,严格的学院派古典主义教育,以及善于从现实生活细节中迅速捕捉画面的能力,为布格罗在艺术沙龙中赢得声望。手持大镰刀的农妇,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她身后的原野,以及阔远的天空,不仅是“劳动”这个主题不可缺少的背景,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衬托出劳动者的尊严。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把握,在十九世纪欧洲油画的人物画和风景画中都是提升画面的关键。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k Leighton,1830-1896)的油画《海边捡鹅卵石的希腊女孩》作于1871年,该作品从构图法则到精神气韵,都洋溢着挥之不去的古典情结。就像评论家说的那样,“画面美,画中婀娜女性的色彩也美。她们的衣服在风中像是一直在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