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蜂房功效与作用: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8:29:29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远
人民网许昌12月29日电(记者 赵健) 12月29日,由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原农村发展论坛”——农业现代化与“三化”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学院召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参加本次研讨会并发言。
这两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作为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宋洪远主任谈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出席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与选择。
一、我国“三化”发展的状况及其特征
1、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
2010年按当年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500美元,工业GDP比重为40.1%,200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56.1%,201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71.3%。根据国际经验判断,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2、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
2000-20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比1978-2000年的平均速度提高了65%。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9.95%。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国际经验判断,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3、农业现代化已进入成长阶段
1978-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7%提高到52%,农产品商品率由40.5%提高到84.3%,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由不足20%提高到52%。根据2010年主要指标值综合判断,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总体上正处在成长阶段。
二、推进“三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突出。城市布局和形态不合理。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土地、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和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加速从农业和农村向工业和城市流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
三、同步推进“三化”发展的思路和要求
根据我国现阶段“三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同步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适应新时期“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加快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发挥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1、关于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必须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目标任务。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要求来看,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够满足工业化发展的农产品原料需求和城镇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能够为工业产品和城镇服务业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之一。
2、关于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重视发展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工业,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经济集聚功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3、关于技术路线
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强农产品良种培育、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研发适用农业机械、改革农作物耕作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工业化,要为农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种子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先进加工设备,建设仓储物流设施等。
推进城镇化,要科学规划各类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中等以上城市要注重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村生活性服务业。
4、关于战略布局
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梯度推进,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进工业化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布局和工业生产布局结合。
推进城镇化要优化城市形态和布局,完善城市经济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带动能力。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王永苏:如何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永苏
人民网许昌12月29日电(记者 赵健) 12月29日,由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原农村发展论坛”——农业现代化与“三化”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学院召开。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参加本次研讨会并发言。
这两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会议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也就是“三化”要协调发展。怎么搞三化协调?
王永苏认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谋转变,以加快转变求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的持续发展为基础,以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和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抓手,做大做强各级中心城市和特色产业重点镇,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城市、优势园区集聚,实现非农产业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加快农民工转市民步伐,引导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在减少农民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复耕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在积极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要的同时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加快富民强省的同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城镇化为引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空间集中程度与发展速度、效益正相关,即越是集中集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就越高;反之,越是均匀分散,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就越低。一般来说,城市越大,效率越高,发展越快;城市越小,效率越低,发展越慢,农村发展最慢。大城市作为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城市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
“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河南人均经济水平低,说到底是工业发展水平低。加快中原崛起,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化”协调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必须以农业的相应发展为基础。从河南自身看,保障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农业又是一些非农产业的前向产业,后向关联很大,被形象地称为“母亲产业”,如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农业歉收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河南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对河南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大局看,河南每年调出400亿斤粮食和粮食制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河南的政治责任。所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持续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
“三化”协调必须以农村土地整治复耕为保障。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耕地就是农业的基础。要保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就必须在努力提高单产的同时保证必要的耕地面积,确保全省1亿亩的耕地红线。目前河南宜农荒地已经不多,建设用地需求刚性增加,保证粮食安全用地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用地的矛盾十分尖锐。要化解这个矛盾,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使他们愿意转让农村的宅基地和耕地承包权,以此为基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复耕,减少空心村,使农村耕地增加的速度等于或大于城镇耕地减少的速度。必须与建设用地规划同步制定土地整治复耕规划,制定政策调动各方面节约用地、复耕土地的积极性,把城乡耕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三化”协调必须以开放改革为动力。促进“三化”协调,城镇化起引领作用,工业化是主导力量,农业是基础,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和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是主线,这些都需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环境,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主动吸引省外生产要素加快向省内转移,实现非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内生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加快户籍、住房、土地、社保、教育、医疗、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改进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使干部行为导向与“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农产品供给事关大局
记者 陈仁泽
“中央把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以强调,释放出了强烈信号,充分表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说,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吃饭问题无论何时都是头等大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例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它的基础地位丝毫不会被削弱。”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首次迈上11000亿斤台阶,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面积、总产、单产全面提高,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发展形势十分喜人,但是要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好势头、取得新进展,任务会更加艰巨繁重。”张红宇说,受制于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的基本国情,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但始终没有摆脱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局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存在较大压力。
“粮食‘八连增’后,产量基数高,资源约束日益凸显,气候条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农业防灾减灾压力加大。”张红宇表示,目前粮食生产的资源要素已比较紧绷,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单产提升速度变缓。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
与此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张红宇说,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多种因素叠加使得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首先,人口数量增加带来了绝对需求增长。其次,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由粮食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再次,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高耗粮副食需求提升。最后,全球粮食金融化、能源化趋势明显,更多的粮食作物被转换为生物燃料。
“尽管困难不少,但是中央确保农产品供给的决心依然坚定。”张红宇说,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使农业能够更好地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确保把今年‘稳中求进’的总目标落到实处。”
张红宇提出,保障农产品供给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金融保险的支持,国家需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政策扶持,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让农民生产无后顾之忧,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通过组织化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此外,他还建议,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过程中,应当依据各地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发展不同农业产业,推动全国形成分工适度、布局合理、总量平衡的农业产业格局。
农村民生加快改善
记者 冯 华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建设好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几年有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走了弯路,突出表现就是规划跟不上,照搬城镇住宅小区的设计,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或是眼睛盯着农民手中的宅基地,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强制农民上楼,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
这几年,我国农村面貌尽管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公路等级低,缺乏投资、管护主体;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依旧严峻,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喝不上“放心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据了解,“十二五”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将逾2000亿元,超过“十一五”投资力度,补助标准也会提高;水利设施等投入力度将继续加大。
“这次会议还提出要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李国祥说,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一直在增加,以学生营养餐为例,今年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率先启动了国家试点,每位学生每天补助3元,明年有望在全国推广。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中央的思路非常明确,那就是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提高水平、健全制度,同时加强资金监管、保障制度落实。”李国祥告诉记者,“目前可以说城里人有的,农村居民也有了,农民看病、养老等方面都有了保障。但与城里人相比,这些基本保障的水平太低,相差几倍甚至更多。今后要做的是稳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城镇化不能侵害农民权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日前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一些专家表示,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必须适应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更好地维护农民权益。
新农村建设:不能赶农民上楼
温家宝总理强调,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兵弟说,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城市和乡村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并不是要消除这种空间发展上的差异,也绝不是要把农村变为城市,而是要求城市和乡村在发展条件上要尽可能地公平,在发展成果上尽可能共享。
“一般来讲,农村要承担起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的重任,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李兵弟说,“从这个角度讲,新农村建设要符合农村自身发展特点,尊重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自我平衡、自我循环的发展规律。”
“我在调研时发现,有的地方给农民盖楼高达32层,完全脱离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虽说现在一些地方具备了让农民上楼的基本条件,但是应植根于农民自己的宅基地上,而非成片建设的模式,特别是要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他说。
在新近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2012年将加大村镇建设力度,研究制定镇和村庄规划指导意见以及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办法。
对此,李兵弟认为,农民居住分散,必须做好以镇域为基础的整体布局规划,要和农村组织生产规模、政府公共设施配置、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相适应。
征地制度改革:相应法规出台进入“倒计时”
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开展相关工作,明年一定要出台相应法规。一些人士认为,这几乎给这项工作实施了“倒计时”。
产权证是土地权益的法律凭证。农村土地财产权利实现,最重要的是农村土地和产权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无证”,使农民缺乏捍卫权益的法律凭据。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司长朱留华表示,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强化农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有助于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28日,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试点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主体地位,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农村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依法听证、公示。凡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属调整和利用分配的,必须先行确权登记。
农民工进城:绝不只是改变户籍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使进城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居民,绝不是改变一下户籍那么简单。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只靠几个城市圈和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不可能完成人口的城镇化。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向,既要采取措施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户,又要引导产业向内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让农民工进城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理应享有城市的保障。”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现实情况却是,他们无法享受城里人的包括就业和社保在内的各种政策和待遇,这就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春运’和‘招工难’等。”
去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周天勇对此表示,吸纳这一庞大的群体当然不能只靠几个城市圈和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把农民工导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切合国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说,“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将加强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以推动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为重点积极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此外,将以放宽中小城市落户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落户。(记者董峻、杜宇、王立彬、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