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泡酒治痛风吗:高僧传:鸠摩罗什为何娶妻王女受伎十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3:07:25
鸠摩罗什译经图

  大乘佛教的传播者,天才的翻译家。少年时代到印度取经,辩才无敌。苻坚为他动用了七万人马。高僧中极少的两次破戒者。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原本是外国人,看名字就知道。佛教是外国的,最先就由外国人传入中国。佛教中有这样的意思,你传的人越多,功德越大。道安的师父佛图澄就是从西域来的。鸠摩罗什不同,中国君主苻坚主动花七万人马“请”的。“请”他又用了十七年,经历了前秦、后秦两个朝代。加上鸠摩罗什有高僧们极少有的两次“破戒”行为,就显得更为传奇。

  鸠摩罗什和道安同时代,但鸠摩罗什和道安不一样。道安是从草根到大师的成长过程,鸠摩罗什却出身高贵。道安冷静,鸠摩罗什热烈;道安严谨,鸠摩罗什浪漫。但鸠摩罗什也有严谨的时候。鸠摩罗什一生主要成绩在翻译佛教经典。他在长安十年翻译了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他认为是精准的。为了表示没有谬误,他生前发过誓言:如果我所翻译的佛教经典没有谬误,就让我的身子焚化之后,舌头不焦烂。

  果然在他去世焚烧后,舌头没有焦烂,并且口中不断放射出形如莲花的光亮。翻译家靠的是舌头,舌头没有焦烂,就说明了一切。“口吐莲花”一词大概就是由此而来。陕西草堂寺现在还供奉有他的舌舍利塔。

  他是中国三大译经家之一。另两位是玄奘和真谛。唐僧玄奘没有人不知道,西天取经,家喻户晓。真谛也不俗,印度人,南北朝来我国,译了一百多卷。

  罗什7岁出家,9岁游历印度,精通六七国语言,所译经典没有一部掺有私意。所以他敢有这样的誓言。其实译经是很难的,佛经是梵文,传到龟兹又变成吐火罗文,再译成汉语,几经变化,要想不失原意就难。但罗什做到了。

  道安当时在长安翻译的大多是小乘经典,而罗什译的几乎都是大乘。罗什翻译大乘前,中国大、小乘的面目是模糊的。有了罗什,中国大乘的面目才渐渐清晰起来。可以这样说,中国大乘佛教的流传,没有罗什是不成的。

  罗什出家,属于家传。佛家因子相当丰富。父亲不大坚定,先出家后还俗。母亲是高尼中少见的,从外貌到内心,都极其鲜亮。

  罗什是龟兹人。龟兹是个好地方,有良马,有封牛,有美女,有高僧。是古印度、古希腊—罗马、波斯、中国四大文明在世界上的惟一交汇处。都城延城的大街上行走着各色各样的外国人。这里少中原儒教的熏染,开放而又神秘,似乎这里的风沙、气候、土壤,都容易敞开怀抱。

  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很可能就是被吸引。他是天竺人,也就是印度人。祖父据说是某小国(印度当时有很多小国家)的丞相,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位子。但儿子坚持要出家,老丞相无奈,就允许儿子出家并出来游学。儿子背着释迦牟尼的木像,一路跋涉,大概是想到中国。到了龟兹,被国王白(或做帛)纯迎做国师。

  国师当时牛啊,政治和文化的象征。罗炎国师英俊又有学问,国王的妹妹看上了。这漂亮女子20岁,叫耆婆。相当果敢,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

  龟兹相当强盛,有不少国王来求婚。据说耆婆身上还有一块红斑。照相书说有红痣的能生很聪明的儿子,来提亲的国王要排队,耆婆一概拒绝,直到看上了鸠摩罗炎。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大概是耆婆主动,耆婆一主动,罗炎也不说出家了。

  史料上说耆婆常和一帮王室女子去雀梨寺听经,听经是一种时尚。她对经典的理解很快。怀孕后,忽然比以前更伶俐了,叽里呱啦说起了天竺话。我以为怀孕而会说天竺话是加工的。说天竺话,应该是跟丈夫学的。但比以前伶俐,倒很有可能。一个罗汉(小乘最高果位)说她将会生个智慧的儿子。

  耆婆生了罗什却要出家,遭到丈夫坚决反对。开初丈夫以为是开玩笑,这样的富贵你要出家?但耆婆不。耆婆不是罗炎。又生一个儿子后,就出家了。

  罗什是母亲塑造的。有其母就有其子。父亲反而充当了一个不大好的角色。其实,父亲对罗什的影响一生都存在。此时罗什7岁,头有些扁(西域风俗,孩子出生后,用木头将头压扁,以扁为美。这是后来玄奘记载的)。总是面带春风,很阳光,很天真,也很调皮。王室里不会少了他的打闹。西域的野性应该更多些。

  母亲出了家,罗什受了影响,也要出家。母亲答应了。要在中土,非说是疯婆子不可。可见龟兹出家之盛。有记载说,龟兹的都城有庙宇上千座,放射着耀眼的金光。皇宫和庙宇的样子差不多,都金碧辉煌。

  罗什7岁出家,佛家有规定,进入学龄就开始。

  小罗什的表现令人称道,佛经里的唱词叫偈或颂,他一天能背诵一千首。一首不长,但也有三十二个字。一千首,就有些吓人了。仅会背还在其次,师父佛图舌弥为他讲经,师父刚开始说,他就能通晓内中的妙谛,对佛经有穿透性领悟,根本不需要师父逐句指导。

  耆婆越发喜欢儿子,但又有所忧虑。王室的生活太舒适了,精美的饭食,轻暖的衣裳。虽然出家,待遇依然优厚。一切有人照料。而照佛家的说法这样是不利于修持的,不能达到最高境界。

  龟兹有不少高僧,但毕竟地方还小,比不得佛教的诞生地。龟兹的高僧大都去过天竺。道安的师父佛图澄就去过两次。游学好,可以开阔视野,融汇知识。

  罗什应该算是最小的留学生了。这年他9岁。照理说该是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他没有,妈妈也不让。

  这一年是353年。一去五年,游了五个国家。

  2

  第一站是罽宾,就是如今的克什米尔一带,这是个很好的地方。如果不好,现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不会争夺。当时为古印度的一个小国。

  应该有商队或僧侣到天竺去,这里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母子二人跟着出发。或许有人护送,王室嘛。但也有艰险。要过沙漠,翻雪山,想象不到9岁的孩童在暴风雪和沙尘暴来临时是个什么样子,有没有往母亲怀里躲,那一刻母亲不知有没有动摇过。

  其实也是一场生死考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是能很快置人于死地的。也许三千年的胡杨记得母子二人的艰辛。

  罗什到这里来留学,有一个小乘到大乘的过渡过程。罗什原来在龟兹学的是小乘。大乘还没有传过去。罗什将大乘带回国,罗什离开龟兹后,龟兹又恢复了小乘。

  罗什在罽宾的第一个师父是盘陀达多,是个大师,罽宾最好的名师。有很多国家的人来拜他为师。盘陀达多是国王的堂弟,精通小乘的一切经典,据说罗什拜见了师父后,有一场辩论。辩论什么,史料上没有说。罗什大半年从师学了大概有四百万字的经典。师父称赞罗什“神俊”。

  一个小小的娃娃,竟有这样的本事,闻所未闻。名声很快传到了国王那里。国王把罗什母子请到了皇宫里。

  在此有了一场相当规模的辩经。辩经就是对经的教义进行辩论。辩经产生很早,可能有教派就有辩经,似乎是真理愈辩愈明。多数是要拿头来担保的,意思是输了甘愿将头割下来谢罪。最不济的就是拜对方为师,收起自己的派别。胜者就是一方宗师。

  现在只有藏传佛教有辩经。每天下午三点至五点在拉萨色拉寺大殿旁的小园内举行。两人一组,向对方发问。答不上来,发问者就可以甩念珠或拍巴掌以示警告。

  辩经的起因大概是国王不一定信服罗什的能力,这么小会有这本事?再说还是一外国娃娃。当时罽宾兴盛小乘的说一切有部。这个部派是小乘十八个部派中最强有力的部派。盘陀达多就是说一切有部的领袖式人物。自然罗什所学也是此部派的学说。

  对手是外道的论师,所谓外道就是不和说一切有部一个部派的。论师是对论藏精通的僧侣。精通经藏的叫经师,精通律藏的叫律师。三藏都精的为三藏法师。玄奘被称为唐三藏,也是这个意思。

  想象一番也是有趣的。皇宫里坐满了人,一大把胡须的外道和一娃娃辩论。还有不少围观者。外道都是些经历过多次论辩的老手。

  盘陀达多微笑着看着弟子,耆婆也紧张,不知道儿子能不能胜,毕竟太小。国王要考考这娃娃到底有多大能耐。国王要外道来折服这个小娃娃。折服了娃娃并不能说明说一切有部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小娃娃。小娃娃胜了也不错,说明小乘有极大威力。

  外道们很卖力,一上来火力很猛,问题刁钻,但没有难倒罗什。《高僧传》没有说论辩的是什么问题,只是说这些论师很看不起这个小娃娃,轻敌了,让罗什抓住了机会,挫败了他们。要真正实打实地拼,罗什未必是敌手。我想罗什俊秀的面容、铃铛般的笑声都起到了作用。看来这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辩经。不过无论如何,我们的罗什胜了。国王见了不由得大喜,把这当做神异的事看待。每天配给罗什“鹅腊一双,粳米面六斗,酥六升”。此为当时的上供。还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侍候。当弟子一般看待。

  罗什在这里呆到12岁,留学期满,要回国了。

  3

  经月氏(今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境接壤的一带)北山,母子遇见一袒着右肩的罗汉,罗汉双目炯炯,仔细看看罗什,对耆婆说:“常当守护,此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掘多无异。若戒不全无能为也。”

  要耆婆好生看护,如果到三十五不破戒,就有大作为。和优波掘多一样。优波掘多是西天的护法者,阿育王的门师,是僧人做梦都愿达到的目标。要是破了戒,就只会是个一般的法师。有些像中国的相面的,让耆婆的心一吊一吊的。其实罗汉说的不好操作,这种事怎么看护?再说就后来的情状看,虽说罗什两次破戒,但成就还是大的。

  罗什现在还是个小沙弥。佛教规定,7—20岁,为沙弥。有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花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蓄金银宝物。20岁后受大戒,也叫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戒律。不知罗汉说的是哪一条戒律。联系到罗什的后来,当指的是第三条,不淫。

  母子在疏勒住了一年。

  疏勒和龟兹有矛盾。两国矛盾由来已久,据说汉时的班超做西域都护时,双方就有了矛盾。现在不知为什么又有矛盾。有个三藏法师叫喜见的对国王说,龟兹有个小沙弥相当厉害,你不要看他小,前年在罽宾就折服了不少外道。你把他请到王宫里来吧。国王就盘算,他和龟兹的关系正僵,小沙弥是龟兹王室的人,我对他好就是对龟兹好。说不定能改善两国关系。国王真的要喜见把罗什母子请到王宫,让罗什升座为众僧讲《三转法轮经》。“三转法轮”指佛陀的三次说法。据传,释迦在鹿野苑最初说法讲“四谛”,从不同角度讲了三次,故名。

  场面相当宏大,专门通知了龟兹,白纯觉得很是长脸,就遣重使来修复了两国的关系。

  须利耶苏摩是莎车的王子,莎车在新疆莎车县一带,是“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苏摩和哥哥都在疏勒修行。苏摩深通大乘,连哥哥也在他门下修持。

  须利耶苏摩,是他一生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罗什要向苏摩学习大乘。

  大乘当时还不是很流行,只是少数“积极分子”研究的。苏摩看看罗什,你真愿意学?你可是小乘中拔尖的人物。罗什却说不管大乘小乘,只要它是佛家的上乘典籍,我都愿意学。大师答应了。

  说是这样说,但刚开始,罗什还是有些转不过弯来,大乘和小乘区别太大,可他还是专心钻研起来。

  数月后,等到闹清了大乘的理论,他着实感慨:“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鍮(即黄铜)石为妙。”我过去学小乘,就如人不认识金子,把黄铜当做美妙的金子。

  罗什广泛探求大乘佛教的要义,觉得大乘比小乘心胸开阔,能度更多的人,由此转变到大乘来。

  母子路过温宿国,就是现在的新疆乌什县,当时西域大概有三四十个城国,温宿和龟兹接壤。

  这里有个僧人,在不少国家都很有名声。尤其是一张利口,不知打败过多少人。此人对小罗什不大服气,小孩子家家,知道什么啊?他跑到王宫,咚咚咚擂响了王鼓。王鼓没有大事是不能擂的。高僧擂响鼓后就宣布,我要和龟兹的鸠摩罗什论辩,如果我输了,就斩下我的头来,把我的头送给他做礼物。当下就集了很多人,这是个很热闹,也很郑重的事。等于向罗什下战书,罗什不接,就是自己宣布失败。这次和在罽宾不一样,是真正的短兵相接,是搏杀。

  开始辩论后,罗什就用大乘的道理去对付那人的小乘,那人不知道怎样对付,自然失败了。罗什不让那人自杀,僧人就拜罗什为师。一个有名望的僧人拜13岁的小沙弥为师,是不多的。据说几个国家重金聘请罗什留下,罗什都没有答应。

  消息很快传到龟兹,舅舅白纯听了,亲自到温宿迎接罗什母子。

  4

  罗什回到龟兹。

  王女阿竭耶末帝,也出了家,学的是小乘,小乘修行一共要证四果,王女已经证了二果。听说罗什在外边学了大乘,极为高兴,就集结了很多僧众,设坛场要罗什为大家讲大乘奥义。罗什登台讲大乘,讲万物都是因和缘的产物。讲万物皆空。听者莫不痛哭流涕,都说知道得太晚了。舅舅白纯也信了大乘,上行下效,大乘在龟兹传播开了。

  白纯还令人为罗什做了金狮子座,铺上大秦(罗马)的锦褥。这是国王才有的座位。

  罗什20岁,受了具足戒。僧人不管有多大成就,不到20岁,不得受大戒。对一般僧人来讲是盼望已久的事,但对罗什,似乎不是特别的重要。这之前他已经讲法、授徒了。当然作为僧人,这个过程是必须完成的。此时罗什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和尚。

  罗什二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又要到天竺去,说是要去登第三个果位。当时已经是第二果位(小乘一共四个果位)。

  耆婆对哥哥说,我要走了,你的国家快要不行了。哥哥对妹妹的预言不太高兴,但也不好说什么。十几年后前秦派吕光带七万人马来,据说就是应白纯的弟弟白震的要求。大概耆婆此时已经看出白震会和他争位的。

  耆婆又对罗什说:“大乘佛法,只有依靠你的力量才能传到东土,但是对你自身没有什么好处。你怎么办?”

  罗什说:“把大乘佛法传到中土,能使那里人觉悟,即便要受放鼎里煮的苦,我也没有怨言。”当时印度和西域不少人都认为中国缺乏宗教,要到中国来弘法度人,成佛济世。此前有不少印度或西域的到中国来。仅《高僧传》记载的高僧就不下二十余人。

  送别母亲,罗什心里一定不是滋味。上次有自己陪着,这次母亲孤身前往。可母亲是性情坚决之人,他只有祈祷母亲一路平安。

  后来的十几年,罗什就在龟兹,龟兹有一万多僧人(大概占龟兹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都“莫敢仰视”罗什。每年到西域各国讲法,君王都跪在座侧,要罗什踏着登上座位,表示对罗什的尊重。

  5

  罗什遇到吕光,遭受十七年的折磨。大概是谁也不曾想到的。

  前秦建元十三年(公元377年)岁次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见于外国分野,当有大智人入辅中国。

  前秦建元十六年(公元380年),苻坚“请”到道安。就在道安到后不久,中土僧人悦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向苻坚称述龟兹佛教盛况,说有一青年沙门鸠摩罗什,精通大乘佛法,在西域有很高的威望。道安也劝说苻坚去请罗什。

  但是这次派去的使者没有成果,白纯不给。苻坚就有了夺罗什的想法。

  白纯的弟弟白震想借用外力把哥哥赶下台,自己当国王。这是个很重要的因素。白纯没有把弟弟当回事,并且同鄯善(本名楼兰,王城在今新疆若羌县)王、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前部王有矛盾。东夷、西域有六十二国来进贡,鄯善王、车师王和白震都来了,献上珍宝的同时,白震表示了自己想得到帮助的意思。鄯善王、车师王也进言说陛下要去征服,我们就甘当马前卒。

  这就给了苻坚机会,他要得到罗什的计划开始实行了。现在除了辽东和凉州,北方基本被他统一了。

  382年九月,苻坚就派吕光带七万人的铁骑去征讨。吕光是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人,和苻坚老乡,苻坚起兵,就跟着苻坚,很得信任,又熟悉西边情况。苻坚为其饯行时嘱咐道:“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那是在建章宫设的饯别宴,苻坚这样嘱咐。其实苻坚是用错了人,苻坚这人大度,不喜欢看人缺点。

  吕光不怎么喜欢僧人,他喜欢权力。

  仗打得很苦,白纯在诸侯国集了七十万人来抵抗,一直到第二年的七月,白纯才败了。

  据说吕光的军队刚出发,罗什就告诉舅舅白纯说:龟兹国运衰微了,将有强敌从东方攻来,你应该恭敬迎接,不要派兵反抗。但白纯没有听,终于收拾珍宝落荒而逃。吕光得了罗什,立白纯弟白震为王。

  照史料记载,白家人做王是东汉的班超所为。班超在龟兹做西域都护,撤换了原来由匈奴立的王,立了白霸为王。从此白家做王八百多年,一直到9世纪回鹘占了龟兹。

  吕光得到都城后,让将士大吃大喝。见宫室极其壮丽,就命人写《龟兹宫赋》以讽刺。

  这么壮丽的宫室被我弄到手了,哈哈。

  吕光是个小人。心理阴暗,看不上罗什,就想办法折腾罗什,行军中故意要罗什骑恶马,甚至是牛,要罗什坠落,好满足自己的心理。

  这还不算,吕光还有更损的招。他让罗什和王女阿素耶末帝成亲,罗什不从,他就用酒灌醉了,把两人关到一个房间,罗什终于破戒了。有人说罗什以前和阿素耶末帝有过恋爱。这是没有根据的乱说。罗什也是人,会有感情的。但说和阿素耶末帝有过恋爱,实在缺乏证据。

  色戒是连一个沙弥都要做到的,罗什作为高僧,被人逼迫,破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后来的佛教徒原谅了他,把错归在吕光身上。后来罗什到长安后,又一次破戒,就是罗什自己的事了。这事以后再说。

  吕光有些不愿回长安了,这地方太好了,想在此地称王。罗什说:“此凶王之地,不宜淹留,中路自有福地可居。”吕光征求大家意见,多数官员不愿留在这里。吕光就用两万余头骆驼,驮着“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殊禽怪兽千有余品,”及“骏马万余匹”而还。龟兹音舞,据说就是这次传入中原的。

  这天宿营,军队驻扎在一个山脚下。罗什说要有暴雨,扎营在这里不合适。吕光不听,结果暴雨来了,山洪冲走了不少人。吕光有些服气罗什了。

  到高昌(今吐鲁番东南)时,吕光听到苻坚淝水之战兵败的消息。到凉州(甘肃武威),刺史梁熙不让过关,吕光夺了凉州,自领凉州刺史。此时吕光又听说苻坚被姚苌擒杀,痛哭一场,自己称了三河王,史称后凉。

  罗什也就在凉州呆了十七年,几乎没有弘法,只有几件比较荒诞的预言的事,载在《晋书》中。这些事无助于我们对罗什的理解,就省略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罗什是受难了,但罗什不受难就到不了中国,他的佛经也得不到翻译。龟兹到8、9世纪被回鹘占领,回鹘人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就不存在了。历史掩埋了龟兹,但罗什来到了中国,翻译了佛经,至今熠熠生辉。如果没有来中国,就和龟兹一样,被历史的风尘掩埋了。

  6

  401年,罗什已经57岁了,看上去苍老了许多,褐红色的僧衣也破了,颀长的身子仿佛也有些驼了。但他的目光精亮,这是有大抱负人才有的。他仰望长安,希望有一天到长安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惟一的安慰是学会了汉语,语言对翻译是重要的。

  此时有人来向大师学佛法。这人是僧肇,道安在长安的门生。罗什听说过道安,是从一个卑微的僧人成长为大师的。罗什听说道安圆寂。僧肇又说师父生前很仰慕罗什。罗什流泪道,东方圣人啊。后来罗什到长安,看到道安的译场,又再次失声痛哭。

  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僧肇不远千里投师,可以想见罗什多么兴奋。当下收了他。后来僧肇成为罗什门下“四圣”之一,是罗什译经的主要助手,并且有大成就,著述甚多,深得罗什赞赏。后人将罗什、僧肇并称。可惜僧肇31岁就死了。

  一天,罗什忽然得到后秦姚兴派姚硕德攻凉州的消息,眼睛顿时亮了许多。罗什感觉到吕光政权不会长久的。此时吕光已死,儿子吕隆更不行。

  原来姚苌病死后,长子姚兴即位。据说姚苌在位时,就向吕光要过罗什,吕光怕罗什为姚苌出力,没有给。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有连理树生于庙庭,逍遥园内,葱变为韭。以为是美瑞,应有智人入”。这又是一个传说,据说就是这个好兆头让姚兴出兵的。姚兴灭了吕氏小政权,这才请到了罗什。

  姚兴也是个被后人称道的明君,崇佛比苻坚更甚。

  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是个历史性的日子。罗什到了长安,姚兴亲自出城迎接。

  罗什到后的第五天就开始了翻译。罗什在长安十二年,翻译了三百多卷。平均一个月就是二三卷,速度是惊人的。翻译是二度创作,仅有语言天赋是不够的,罗什释放了自己的全部智能。《金刚经》是比喻智慧能像金刚一样断烦恼的重要经典。他和后来的玄奘都翻译了,但现在流传下来的是罗什翻译的。

  长安城北,渭水之滨的逍遥园内,有两千多僧人在译经,响起一片嗡嗡声,有不懂的就到园内的西明阁请教罗什。西明阁内,姚兴手持旧经,罗什拿着新经,两人在逐一对经,看是否合适。到通达处,两人不由得哈哈大笑。皇帝亲自译经,也是一奇观。

  罗什现在有很多助手,也可叫弟子。前面说了僧肇,还有道生、道融、僧睿。

  值得一提的是道生。道生是法汰在南京传道的弟子,法汰圆寂后,道生就出来游学。在庐山住了七年,师从慧远。又和慧观一起到北边。后来他又回到南方,说“一阐提”(就是很恶的人)也可成佛。触怒了南京的僧众,把他赶了出去。直到《大涅槃经》传来,人们才信服这一说法。涅槃就是大灭度、大圆寂。是指人的生命历程中,在世俗受的苦难熄灭了,但随之生度到另一个很圆满的境界。毁灭即新生。道生还首先提出了“顿悟”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顿悟就是一下子觉悟,禅宗六祖慧能就靠这一学说起家。

  昙扈原来是苻坚的卫将军,淝水之战兵败后,昙扈随道安出家,后又到庐山慧远那里。现在是双方的信使。慧远自襄阳之战,道安让其东下。后来就在庐山修持,精研般若学,有很多弟子,也是东晋佛界领袖。这天昙扈送来一封信,罗什打开来看。

  慧远问定佛三昧是怎么回事。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保持安静,这个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状态时,即能开悟真理,见到佛。慧远似乎有疑问。

  罗什写信答复了慧远,说定佛三昧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见佛。数月后,接到慧远的回信,似乎并不完全同意罗什的说法。两个人讨论来讨论去,一直到罗什圆寂。

  后来慧远把这些通信编成一本书,叫《大乘大义章》,有四万来字。时人把长安和庐山看做佛教的南北两个中心,是有道理的。

  罗什除了译经,还要讲法,有千来人听他讲法。罗什滔滔不绝地讲着,四周很静,似乎连鸟儿也不叫,在树上听着他讲。当时王公以下,很多人都成了居士,自然是姚兴带的头。

  就在这时,出现了罗什破戒的事。《晋书·鸠摩罗什传》说:

  尝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有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有两小儿登吾肩,欲鄣需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兴尝谓罗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种少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

  罗什为什么如此,要我看,大概是性格豁达,不拘小节的原因,加上出身贵族,更重要的是原来成婚的体验。当然也可以说是修持不够,性欲战胜了。或者说人性战胜了。结婚会使罗什的胸怀更广阔。站在佛教的角度,就是罗汉预言的,似乎是命相里有。当然也是为罗什解脱。

  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里只说姚兴逼罗什受伎女十人的事,没有说罗什主动要求。大概是有所避讳,不愿谈这件影响不好的事。就是当时,也是影响不好。结婚后,罗什不住寺院,另外住了好地方。就有很多僧人效法。尽管姚兴的主观愿望和吕光不一样,可客观效果一样。吕光那时,还没有听说有僧效法的。现在却有了。

  于是罗什搞了个吞针动作,压了想效法的人。“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

  罗什拿了一满钵子针,对众僧说,如果谁能把针吞下去,就也可以成亲。说着就把针吞下去,和正常吃东西一样。僧人们都服了他。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就是罗什有特异功能,或者是方术。总之,大家没有二话了。

  宗教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要讲约束的,有不少生活约束。这种约束,我以为就是要体现一种异于常人的坚毅,在坚毅中找到思想的本质。不让成亲,是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无限烦恼。脱离苦海,斩断烦恼,就能成佛。

  就是罗什本人,也是矛盾的。以后讲法的开头,他总是要说自己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要人们但采莲花,勿取臭泥。尽管是辩护,可也把娶妻看成是污泥。

  罗什的师父佛陀耶舍到中国来,行至姑臧,听说姚兴逼着徒弟成婚,叹息说:罗什如好的锦缎,怎么可以把他扔到棘林中呢?

  昙扈送来了慧远赠的袈裟和漉器(过滤水或药物的器物,僧人有规定,没有漉器不能出行),罗什在回复慧远的信中,说自己“人不称物”,表露罗什有愧疚和自责。

  但现在我们看来,罗什和道安相较,罗什虽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完人,但仍不愧是一泰斗。

  7

  有一件事,罗什做得不够漂亮。

  有不少外国僧人,听说罗什在长安受到高规格待遇,也都纷纷来投罗什,参加译经。其中有个叫佛驮跋陀罗(意译为“觉贤”、“佛贤”)的,天竺人,据说是甘露饭王的后裔。在罽宾遇见一个叫智严的中国僧人,受智严邀请来到中国。佛驮跋陀罗精学小乘,就是禅法也是很有传承的,罗什为龙树系的空宗,觉贤为世亲系的有宗,和罗什不一路。龙树、世亲都是释迦牟尼灭寂后的大理论家。龙树的理论是讲空的,也叫中观宗。主张世间一切事物皆空。罗什翻译了龙树很多著作,包括龙树的传记。比龙树晚一些的无著、世亲是讲有的。万事皆空,佛性不空。罗什的禅法比较起来有些杂,不似觉贤精纯。

  开始两个人很投机,后就有了不和。秦太子姚泓不知出于什么想法,请觉贤说法于东宫。罗什与觉贤有番关于空义的争论。

  两个人都是王室出身,罗什“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觉贤则性格刚直,直言不讳。加上罗什破戒,大概语言有些不对付。据说觉贤还显了些神通。有几百人信了觉贤,包括慧观。罗什的弟子就不愿意了。为此双方闹了别扭,说觉贤是有意惑众。姚兴是信罗什的,结果就摈弃了觉贤。觉贤后来上了庐山,和慧远说了自己的禅法,慧远深以为是,又给姚兴、罗什来信,要求取消了对觉贤的处分。

  觉贤后来译出《华严经》六十卷,对后世影响很大。有研究说他开了大乘瑜伽学说东流的先河。

  罗什也有寂寞的时候,而且后期很严重(据说有段时间想回龟兹去,不知为何没有回去)。一来他对中国佛教相信有神感到不可理解(代表者为慧远),释迦牟尼怎么可能是神,他不知道中国式佛教就这样。佛教要在中国扎根,必得改造成中国佛教。

  再者,他对僧睿说,天竺国很重视文藻,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印度的经文是可以唱的,但翻译成汉语,那个味道就完全没有了。“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我们觉得他翻译够好的,他却说是嚼饭与人,令人呕吐。可见他的标准和我们不一样。体现不出唱的效果,这是他所苦恼的。

  还继续叹曰:“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就是说想写部大乘的《阿毗昙》(《阿毗昙》是小乘经典),不是迦旃延子能比的。迦旃延子指的是迦旃延,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现在在秦地很少有人赏识,如鸟一样折羽毛到这里,还说什么呢。

  罗什的诗,流传下来的我只见到两首。第一首是说空的。另一首是写给沙门法和的: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一个悲哀的鸾鸟,落在孤桐上,发出响彻九天的清音,很可能是罗什的自况。法和是道安的同门,他的一个友人。两个人关系极好,相互钦敬。

  孤独有一些,是内心深处的反映。罗什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翻译,所以才说如果没有错误,就让自己的舌头不焦烂。

  413年,69岁的罗什卒于长安。姚兴极为悲痛,亲往悼念,数千弟子为他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