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翊明实业有限公司:快速成長的中國私營企業主階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1:51
快速成長的中國私營企業主階層 張厚義

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統計,截止到2004年6月底,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已達334.0萬戶,從業人員4714.0萬人,註冊資本總額42146.0億元。與去年同期比較,這三項指標分別增長了23.7%、32.34%和45.33%。而在過去的10年中,私營企業主階層都是以這樣的速度成長著。2003年底,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達300.55萬戶,從業人員4088.65萬人,註冊資本總額35304.89億元。同1994年比較,這三項指標分別增長了5.96倍、5.31倍和23.38倍。顯然,私營企業主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成長最快的一個社會階層。

一 私營企業主階層快速成長的軌跡

當我國的改革目標確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私營經濟以其明晰的産權、靈活的機制和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天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結構中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的一种經濟成分。而作為私營經濟人格化的私營企業主階層,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經營規模的擴大,相應地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長。我們可以從私營經濟的發展階段,清楚地看出我國私營企業主階層快速成長的軌跡。

1988年4月12日,全國人大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記憶體在和發展。”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爭論,至此才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允許存在”的共識,在國家根本大法中確立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根據《憲法》規定的原則,國務院于同年6月25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等法規,規定了私營企業的標準、類型、開辦條件、登記內容、權利與義務,以及國家對其實行監督、管理的基本內容,把私營企業的發展和管理納入了法制軌道。接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全國範圍內,對私營企業開展了登記、註冊工作。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和私營企業的登記數據,可以把過去的15年(1989~2003)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9~1993)。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對私營企業開始登記、註冊工作。從登記情況看,在這個階段的5年中,私營企業的戶數、業主人數、雇工人數和註冊資本總額,分別增長了1.62倍、1.45倍、1.25和7.05倍(見表1)。由於登記工作開展不久,就發生了一場政治風波,輿論環境、執法環境由較為寬鬆轉向過緊,許多私營企業戴上了“紅帽子”、“小帽子”,隱形于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之中,沒有如實登記、註冊。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調查摸底,估計1987年全國就有各類私營企業22.5萬戶,從業人員360.7萬人。這個數字同1993年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數字,不相上下。由於這個階段的登記工作剛剛起步,基數過小,帶有恢復性質,受到非經濟因素影響較大,它同後來的正常發展,具有不可比較性,故將其剔除在外。

第二階段(1994~1998)。鄧小平的講話澄清了人們的疑慮和困惑,私營企業繼續快速成長。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説來説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他還提出:應該堅持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以“三個有利於”來判斷各項工作的是非得失。接著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中共“十五大”則進一步提出: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確認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等等。在這個階段的5年中,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戶數、業主人數、雇工人數和註冊資本總額,分別增長了1.78倍、1.97倍、1.54倍和3.97倍。

第三階段(1999~2003)。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判斷人們政治狀況的“三看”標準,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情況下,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産,有多少財産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或落後的標準,而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産是怎麼得來的以及對財産怎麼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從而明確了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地位,肯定他們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組織,可以參加勞動模範的評選,可以報考國家公務員。在這個階段的5年中,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戶數、業主人數、雇工人數和註冊資本總額,分別增長了1.0倍、1.32 倍、 0.95倍和2.43倍。同第二階比較,這個階段增長的相對速度放慢了,但是,增長的絕對數量大大增加了。

二 私營企業主階層快速成長的特點

我們將從階層隊伍、經濟實力、經營範圍、內部構成和空間佈局等5個方面,分別描述私營企業主階層快速成長的特點。

1.私營企業主階層隊伍逐年壯大,綜合素質與社會地位逐步提高

1994~1998年的5年間,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主人數由88.9萬人增加到263.8萬人,增長了1.97倍,增加了174.9萬人,平均每年增加35.0萬人。而第三階段的5年中,私營企業主由332.4萬人增加到772.8萬人,增長了1.32倍,增加了440.4萬人,平均每年增加88.1萬人,是第二階段每年增加人數的1.52倍。2003年同2002年比較,更是增加了150萬人。

從職業構成和受教育水準看,私營企業主階層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10年前的調查數據(2002年同1993年兩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的比較)顯示,他們開業前的職業構成,以農民、工人、服務人員為主體(佔其總數的59.9%),而現在則以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幹部為主體(佔其總數的63.1%);他們的受教育水準也有了很大提高,同10年前比較,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由47.0%下降到19.7%,高中、中專則由35.9%上升到41.%,大學本科、專科由16.6%上升到33.5%,研究生由0.6%上升到4.9%。他們在創業、經營管理的實踐過程中,綜合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他們中間的代表人士,被選舉或被推薦為從全國到地方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工商聯執行委員,被評選為各級勞動模範。據了解,被選為縣級以上人大代表的,全國有9000多人,被推薦為縣級以上政協委員的,全國有3萬多人,擔任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的有233人(佔其總數的56.0%),擔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有8人,擔任省、市政協副主席兼工商聯會長的有3人。

而在2004年4月8日,中共中央下發的《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幹部工作暫行規定》中更是明確指出:私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也可以參加報考、公開選拔。

2.私營企業經營規模明顯擴大,經濟實力日漸增強

2003年底,全國私營企業註冊資本總額35304.9億元,比2002年同期增加10549億元,增長了42.6%,同1994年比較,增長了23.4倍。平均每戶註冊資本額117.47萬元,比2002年同期增長11.56%,同1994年比較,增長了2.5倍。

2003年底,全國私營企業註冊資本額500萬~1000萬元的有84620戶,比2002年同期增加30920戶;註冊資本額1000萬元以上的51830戶,比2002年同期增加17530戶;註冊資本額在億元以上的,有1156戶,比上年同期增加498戶。私營企業集團3939戶,分支機構28.16萬戶。而在1994年底,全國私營企業註冊資本額超過100萬元的為19538戶,其中,超過1000萬元的,只有880戶。

2003年底,全國私營企業中每戶雇工人數在100~500人的,有34617戶,500~1000人的有3334戶,1000人以上的1130戶。而在1994年底,全國私營企業中雇工人數在100~499人的,為2254戶,雇工500人以上的僅271戶。

3.私營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增加,社會貢獻突出

2003年,私營企業共創造工業産值18964.5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035.4億元,比2002年同期分別增長了23.64%和26.57%。同1994年比較,這兩項指標,分別增長了15.64倍和18.56倍。同一時期,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達300.55萬戶,比2002年同期增加57.02萬戶,是自1988年私營企業登記註冊以來絕對數增加最多的一年,增長率為23.42%。同1994年比較,增長了5.96倍。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2003年,私營企業雇工人數3526萬人,比2002年同期增加740萬人,增長了26.56%,同1994年比較,則增長了5.3倍。其中,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110萬人,其中,有10萬人作為投資者創辦了自己的企業。2003年,出口創匯的私營企業達到74443戶,比2002年同期增加56233戶,增加3.1倍,而同10年前比較,則增長了23.96倍;2003年,出口創匯折合人民幣1749.68億元,比2002年同期增長31.56%,而同10年前比較,則增長了43.63倍。

近些年來,私營企業的新貢獻在於成功地投資基礎設施産業和教育、衛生、影視産業。浙江省因勢利導,提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針,“政府資金摻和,民間資本唱戲”。杭州灣大橋是世界上最長(36公里)和國內投資最高(達118億元)的跨海大橋,是全國第一個由民間資本控股的國家重點工程。在投資總額中,宋城、雅戈爾等17家企業佔有50.26%的股份。在寧波市僥城高速公路36億元的投資中,政府企業以20%的股份,引入80%的民間資本。上海市把滬杭高速公路上海段99.35%的股份,以32.07億元人民幣轉讓給江蘇福禧公司。通過轉讓,福禧公司享有30年的運營權,包括加油站、服務屋、廣告、通行費及邊際延伸收益的經營權,並負責快道改6車道的擴建工程。民間資本佔85%的上海友聯聯合體,在公開競標中奪得中國最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達170萬噸的上海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的經營權。

浙江省的廣廈集團以“造城運動”為己任,從單一的土建承包向市政、水電、路橋發展,向醫療、旅遊、教育領域進軍,不僅正在建造余杭的天都城(佔地6579畝),而且還西進重慶建造廣廈城(佔地1050畝)。萬向集團投資8億元開發千島湖,橫店集團興建影視域,浙江育英教育集團投資2億元,發展集小學、中學到高等學歷教育一體化的教育産業。深圳天下行醫療集團斥資1.5 億元,創辦了“仁愛”和“萬豪”兩家民營醫院,並帶來全新的服務理念。

隨著民營影視企業的數量增多,實力增強,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開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就有民營資本投資電影攝製。1997年以後,民營影視企業逐步取得了製片、發行、院線等各條産業鏈上的“準入證”。2003年,民營資本拍投了96部電影,佔全年140部國産電影出口量的68.5%。國産電影票房收入有近80%是民營公司參與發行創造的。目前,在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産業中,非公有制經濟所創造的文化産業增加值已佔到全部文化産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業人數佔到2/3。以音像市場為例,近年80%的原創音樂是民營公司開發的;音像市場的有效供給80%以上是由民營公司提供的。

4.從組織類型和産業結構看私營企業的內部構成

(1)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的數量增加,實力增強,是私營企業組織類型的發展趨勢。私營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私營企業的主要組織類型的特徵,日益明顯。到2003年底,全國登記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達222.27萬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8.27萬戶,增長27.74%;戶數佔當年總數的73.96%,該比重比上年增加了2.51個百分點。註冊資本額32341.1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4.88%,佔私營企業註冊資本總額的91.61%。投資者人數667.39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27.4%,佔私營企業投資者總數的86.36%。雇工人數2630.52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34.81%,佔私營企業雇工總數的79.33%。

與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繼續增長的同時,合夥企業和獨資企業所佔比重在下降。2003年,合夥企業為12.06萬戶,比上午同期減少4247戶,下降3.4%;戶數所佔比重為4.01%。註冊資本額522.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7%,投資者人數37.87萬人,比上年同期下降6.31%。雇工人數169.72萬人,比上年同期下降7.37%。獨資企業略有發展。同年,全國登記的獨資企業為66.17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6.09%,戶數所佔比重為22.01%,比上年有所下降;註冊資本額2191.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43%;投資者人數66.49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15.34%;雇工人數718.2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10.67%。

(2)在産業結構中,從事第三産業的私營企業佔其總數的一半以上。2003年,從事第三産業的私營企業為188.47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25.24%,戶數所佔比重為62.71%;從業人員2101.35萬人,增長22.33%,從業人員所佔比重為48.88%;註冊資本額21748.38億元,增長40.67%,註冊資本額所佔比重為61.6%。其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114.34萬戶,佔第三産業總數的60.67%。從本年度開業的80.51萬戶分佈情況看,第一位是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佔總數的36.8%;第二位是製造業,佔26.2%;第三位是社會服務業,佔16.9%。在年度開業的社會服務業中,新興産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資訊諮詢服務業4.07萬戶,電腦應用服務業2.22萬戶,合計所佔比重為新開業的社會服務業的總産數的46.0%。

在全國近10萬家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中,有53851 戶為私營企業。在國家8部委審定的重點龍頭企業中,私營企業也佔到40%以上。在各類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的帶動下,全國近1/3的農戶不同程度地參與到産業化經營中,每戶增加收入約1000元。私營企業在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過程中,正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東南沿海地區,私營企業在當地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中所佔的比重超過60%,中西部地區的私營企業參與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速度也在加快。

5.從區域分佈和城鄉結構看私營企業的空間佈局

(1)區域分佈不平衡,東強西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到2003年底,東部地區有私營企業208.4萬戶,比上年同期增加40.6萬戶,增長24.2 %,戶數所佔比重由上年的68.9%上升到69.34%。其中,新增私營企業超過3萬戶的6個省市都在東部地區。它們是:上海(新增67049戶)、廣東(新增64457戶)、江蘇(57481)、浙江(54869戶)、山東(52591戶)和北京(35932戶)。這6個省市新增私營企業16.78萬戶,佔新增戶數總量的41.3 %。同時,這6個省市私營企業戶數都在18萬戶以上,如:江蘇(343680戶)、廣東(323077戶)、浙江(302136戶)、上海(291711戶)、山東(228554戶)和北京(186805戶)。這6個省市共有私營企業176.6萬戶,佔全國總戶數的55.76%。

相比之下,2003年底,西部地區有私營企業40.62萬戶,比上年同期增加6.91萬戶,增長了20.5%;戶數所佔比重由上年的13.84%下降為13.51%。中部地區私營企業為51.53萬戶,比上年同期增加9.51萬戶,增長22.64%;戶數所佔比重由17.25%下降為17.15%(見表7)。從總體看,1994~2003年,全國私營企業的地域分佈有所變化,即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都發展較快,分別增加了3.24和3.01個百分點,而中部地區則減少了6.25個百分點。

(2)城鄉差距拉大,城鎮私營企業戶數繼續增加。到2003年底全國城鎮登記的私營企業達191.6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3.74%;戶數所佔比重為63.75%,同1994年比較,增加了7.95個百分點;註冊資本額23389.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7%;註冊資本額所佔比重為66.25%;投資者人數519.98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4.0%;投資者人數所佔比重為67.27%;雇工人數2025.19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8.23%;雇工人數所佔比重為61.08%。平均每戶註冊資本額122.08萬元,戶均從業人員13.28人。

2003年,農村私營企業戶數為108.95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22.96%;戶數所佔比重為36.25%,同1994年比較,減少了7.95個百分點;註冊資本額11915.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8.62%;投資者人數252.86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4.27%;雇工人數1501.1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4.35%;平均每戶註冊資本額109.37萬元,從業人員16.1人。

三 私營企業主階層快速成長的煩惱

我國私營企業主階層形成和成長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把思想意識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實踐、辨別是非、提高素質、排除煩惱、不斷優化輿論環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不同階段,他們總會碰到不同的煩惱。這些煩惱像幽靈一樣,同他們形影相隨。之所以如此,都是源自於他們的自身特徵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

從私營企業主階層的自身特徵看,一是他們擁有較多的私有財産,二是這個階層構成複雜,同質性程度低,且由於形成的時間不太長,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完成從原有身份到現代管理者的角色轉換。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市場經濟體制發育不夠健全,權力部門還控制著很多資源,他們在生存和發展中,有時難免出現非市場行為。另一方面,在我們的社會裏,還有許多人的思想意識沒有完全“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因此,私營企業主階層最隱私、最秘密的私有財産,很容易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對他們財産來源和積累手段合法性的質疑,經常被媒體炒作,被社會輿論津津樂道,這是最惹他們煩惱、憂慮和擔心的事。

對私營企業主階層來説,近些年是自1992年以來,社會輿論最為不好的時候。先是出現了“原罪論”,接著又有“盜竊國家財産論”。所謂“原罪”,集中媒體上的各種説法,大意是一些私營企業創業者的“第一桶金”來路尷尬,或是非法利用國家財産在短期內積累起鉅額財富。這種論調,如果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初、中期的內部學術討論會上,影響不會太大。但是,我們今天是一個很不規範的網路時代,是一個很容易在媒體上任意炒作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正如一位學者所雲,這是一個少數人意見被認為是多數人意見的時代,是一個很多人可以説話但又不負責任的時代。所以,這種輿論對中國私營企業主階層的生存和成長,危害極大。因為在資訊不對稱的世界裏,不知道流言蜚語來自什麼地方,只要相信的人越來越多,它就有可能變成事實;更為嚴重的是,在目前法制體系尚不健全的社會環境中,社會輿論很容易變成一種政治壓力,阻礙私營經濟的發展。

我們知道,私營企業創業者有兩大類型:一為內生型,即在家庭作坊或個體經營的基礎上,通過“滾雪球式”的資本積累,逐步成長壯大為私營企業。這裡的初始資本,主要是家庭或個人的勞動和經營積累,不足部分由借貸彌補,如“傻子瓜子”這種類型的企業。二為外生型,即通過租賃、承包經營或收購公有企業,逐步 變為私營企業。對於這種類型要作具體分析。在管理層收購中,確實出現過一些問題,如:自賣自買、暗箱操作;以公有資産或産權作為融資的擔保,將收購風險和金融風險全部轉嫁給金融機構和被收購企業;損害投資者和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等等。這樣的改制過程,有可能成為企業職工被剝奪的過程,成為一部分人的暴富過程。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類問題呢,究竟是誰之過錯?從大量案例中可以看出,這類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權力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權力之所以能夠成為交易品,是因為它在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受制約的權力,才是産生“原罪”的根源。

要杜絕改制過程中的權錢交換,必須規範改制行為,這就需要實現“陽光交易”,公開披露資訊,規範産權交易行為,加強産權交易的監督管理。

值得慶倖的是,經過二十年的實踐,對於私營經濟和私營企業主階層的認識,舉國上下已經行成了一些極其重要的共識,這就是:經濟地位重要,政治地位明確,現在不再是要不要發展,而是怎麼樣發展,怎麼樣加快發展的問題。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第四階段,他們將以更快的速度成長。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本文摘自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中國網200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