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78标准体重:名著导读之《家》__免费试卷网-努力打造最全面的试卷门户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48:03
名著导读之《家》
[分类:高中试卷/语文][字号:18px/14px/12px][颜色:■■■■■■]
-
背景知识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辉、比金等,巴金是他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23年,考入东南大学附中班。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翻译了廖抗夫的《夜未央》并完成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12月巴金离开法国回到上海,工作之余到南方和北方去游历,写下了大量的游记散文。“九·一八”事变后,巴金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灭亡》的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描写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砂丁》《萌芽》(后改为《雪》),另外,还出版了多卷短篇小说和散文集。1934年秋巴金来到日本,创作了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稳健平和。1935年回国到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编辑了《译文丛书》、《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巴金在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辗转,从事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第四病室》、《憩园》、《寒夜》等。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联合会第三及第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等职,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与作家靳以联合创办了大型文学期刊《收获》。文化大革命中,巴金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遭到残酷迫害,失去了爱妻萧珊。但他坚持创作,1973年起开始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文革”结束后,巴金对中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以自己为解剖对象,创作了五卷《随想录》《随想录》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真诚、沉重、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巴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小说创作中最为著名的是反映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励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家》是时代的产物。1919年开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思想震动,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大幕。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年青人在健康成长,新旧思想的冲击反映在个人身上时形成分裂性人格,与此同时,旧的思想、观念的腐朽性也日渐暴露并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家》展示了二三十年代青年复杂变幻的思想情绪,充满了渴望变革的亢奋焦灼的激情。作者把一个大的时代影响浓缩到一个大的家庭中来,通过对《家》中几代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概况和社会发展的脚印。
巴金开始构思《家》时,曾设想为这部小说起名叫《春梦》。1931年初,上海《时报》邀请巴金写连载,动笔时巴金忽然觉得《春梦》这个名字欠妥当,因为他感到自己笔下是“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痛苦所交织成的生活之激流”,因此又决定将小说的名字改为《激流》。1931年4月18日起《激流》在《时报》上正式与读者见面。但就在小说开始连载的当天,小说中主人公的原型――巴金的大哥李尧林因破产服毒自尽了。这对巴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的压迫和反抗情绪,集中向旧家庭发泄,虚构了一桩桩血案,更加义无反顾地攻击专制主义。《家》在《时报》上共登了246期,计39章。1933年5月,开明书店为《激流》出了单行本,发行时正式改名为《家》。《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作品所反映的是这样的一股生活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文本速览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成都,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在他下面是五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子女。高家的儿辈可以分为两类:迂腐的卫道士和荒淫的纨绔子弟,前者的代表是克安和克定,后者的代表是克明。
高觉新是觉民、觉慧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长孙。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虽然他心里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但他不得不屈从于父命,由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为他选取了新娘。他的前途因此被断送,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开始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五·四运动发生后,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被忘却了的青春,他和觉民、觉慧一起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一起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但他从同时还奉行着刘半农的 “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 “不抵抗主义”。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一天,去事务所见大哥的觉慧和觉民在那里碰到了琴。琴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青年,美丽活泼,勇敢大方。她给大家带来了梅的消息:钱家大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出嫁不到一年就守了寡。离开觉新的事务所,觉慧在路上遇见了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于是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但此事很快被高老太爷发觉,觉慧受到了高老太爷的训斥并被囚禁在家里。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天黑了,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堂屋里面灯火辉煌,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元宵节刚刚过,新旧军阀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处于市区的高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战火的烦扰。从东门逃进城的张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伤感。这时瑞珏带着海臣过来,交谈之后,瑞珏忽然觉得自己很喜欢梅。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入到新的园地里去,而同时他跟家庭也离得更远了。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琴心里爱的是觉民,但母亲却想把她嫁给别人,并且坚决反对琴剪掉常辫的要求。家庭浓重的封建思想使琴的眼前似乎立刻出现了一条几千年前修好的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然而,她决心要走一条新的路。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命令她三天之后就要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鸣凤知道,在高家,高老太爷的话就是命令,谁也反抗不了。她没有办法,急忙去找觉慧。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根本没有时间顾及鸣凤。觉民的到来使得鸣凤不得不离开报馆,她彻底地绝望了,她想起了她对觉慧的誓言,于是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鸣凤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凤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祖父为带代表的旧势力的无比仇恨。现在,他更清楚的认清了自己所在地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他对现在的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
高老太爷66岁的寿辰到了。高家大摆宴、唱戏,加以庆祝。梅参加寿礼后回家便病倒了。觉新为不能去看望她而感到极端痛苦。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觉新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老太爷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到处借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久,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陈姨太先请来道士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的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除与冯家的婚约,他想在临死之前见见觉民,觉民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
瑞珏临产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高家长一辈的人认为高老爷的灵柩停在家里,如果有人在家生孩子,会有有血光之灾,要求瑞珏到城外生育。觉新和平地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瑞珏因难产死去,这使得觉新突然明白了,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都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么多年,夺去了他的青春、幸福、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
三弟觉慧感到再也不能够在这个吃人的家里住下去了,他要做这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决心远走高飞。觉新感到无限地悲哀,但他知道是强留不住觉慧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黎明时分,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在那里,他将开始自己新的生命。
鉴赏指要
一、主题思想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吃人本质,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1.作品充分表现了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的没落和崩溃。
从表面看,在高老太爷的操控下,高家事业兴旺、尊卑有序、诗礼传家;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各房之间相互仇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小说通过青年一代所受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这一点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只能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瑞珏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但最终在陈姨太之流“血光之灾”的邪说中失去了生命。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封建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
3.小说讴歌了“生活的激流”——年轻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以觉慧、觉民、淑英、淑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是“五四”新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他们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二、人物形象
作为巴金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家》以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为刻画人物的基本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1.  高老太爷――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高老太爷是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专横、保守。在高家,他的话就是圣旨,谁也不能违抗。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早早地给长孙觉新安排好了命运,剥夺了觉新的学业和爱情,一手炮制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不把家中的男女仆人当人看,自由支配着他们的幸福,甚至是生命。只有17岁的鸣凤就是因为被他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而投湖自尽的。鸣凤死后,丫鬟婉儿又被他送到了冯家。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维护他个人的尊严和面子是他思想的全部。当然在表现高老太爷冷酷、自私的同时,作品也流露出他作为长辈慈祥的一面,例如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
2.觉新——具有双重性格的动摇的痛苦挣扎者
觉新也是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族制度的牺牲品,他的悲剧集中反映了这种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戕害。觉新原先是一个“相貌清秀”、“聪慧好学”的青年,思想进步,心地善良、正直、忠厚,对未来有自己的憧憬和理想。但他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父亲的一句话以及一次荒唐透顶的拈阄决定了他的婚姻。他奉行“作揖主义”,处处依着长辈的意志躬行他所反对的那一切,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家庭的利益和荣耀。他也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对现实不满,但他又受旧思想的束缚而无力挣脱。现实和理想的尖锐冲突,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觉新悲剧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首先是一个懦夫,同时又是一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他不愚昧麻木,能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本身又是这一行将崩溃的家庭制度的产物,他一次次向恶势力退让,每一次退让都是以牺牲别人,包括自己所爱的人来换取自己的暂时安宁,最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是以清醒的头脑眼睁睁地看着把别人,最后也包括自己送进坟场而无以摆脱的悲剧。
3.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觉慧首先是一个大胆的叛逆者,“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他参加进步学生的示威游行,热心为进步刊物撰写文章。他平时不坐轿子,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他责备觉新的软弱,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明目张胆地反对长辈们装神弄鬼的迷信行为,最终义无返顾地走出了这个他所憎恨的大家庭。
觉慧又是一个单纯幼稚,不成熟的革命者。他对鸣凤的爱情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最后在关键时刻他恰恰忘掉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反而在痛苦之余“把那个少女放弃了”。这样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因为觉慧所处的环境仅仅是能够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爱情观念的环境,但还不是能够实践这种爱情观念的环境。他最后离家出走前的心情也是十分真实的,他和高老太爷思想上虽然属于不同的营垒,但他们毕竟是祖孙关系,他那恋恋不舍的心情正表现了他身上人性的一面。
觉慧的思想发展变化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而已。在这方面,巴金显然超过了同时期一般作家的思想水平。觉慧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因此他是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
4.觉民——进步与守旧之间的个性主义者
觉民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也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熏陶,积极进步,向往民主自由。面对祖父为自己安排好的包办婚姻,他公开反抗,毅然离家出走,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幸福,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但觉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他温和稳健,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他的逃婚行为也只是单纯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与幸福。他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十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此外,《家》还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而多愁善感,瑞珏纯朴而贤慧体贴,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结局却是相同的,都是以悲剧收场。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惨遭遇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三、艺术特色
1.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家》中的心理描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肖像、神态以至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或者烘托人物的心境,使潜在的抽象的心理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二是大量使用了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直觉、梦幻、日记和作者的叙述等方法,来直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性格。这些心理描写既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作品中梅的一段凄凉的娓娓倾诉,既写出了她感伤绝望的心灵,又表现了她林黛玉式的才女性格。再如在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小说这样写道:“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这段文字就细致而深刻地写出了觉慧狂热而幼稚的心理。此外,梅和瑞珏两人的倾心低诉、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对觉新内心活动的多处剖析等都十分传神。
2.单纯明快的结构特点
《家》描写的人物众多,全书描写的人物有70多个;写的事件也很多,内容庞杂,头绪繁复。作者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全书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作品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全面交织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严密紧凑。
3.热烈浓郁的抒情色彩
在《家》中,作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去描写、控诉和揭露的。他热情地礼赞美丽的青春,猛烈地抨击封建势力的罪恶。把自己满腔的感情与作品中极表同情的人物的感情紧紧地连在一起。语言上体现了巴金作品简洁生动,流畅奔放的一贯风格,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总之,《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时代的一幅杰出的社会生活图画,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竖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片段赏析
精彩片断一
互诉衷肠(第24节)
瑞珏的心也有点酸痛,她抚着梅的微微起伏着的肩头,悲声说:“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觉得自己也要哭了。
“我知道你们两个当初感情很好。……他当初真不该娶我。……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爱梅花。……梅表妹,你当初为什么不嫁给他?……我们两个人,还有他,我们三个人都错了,都陷在这种不能自拔的境地里面。……我真想我走开,让你们幸福地过日子。我……”
梅早就不哭了,她已经忍住了眼泪。她抬起头来,因为她听见瑞珏的哭声。她一手抚着胸膛注意地听瑞珏讲话,她又马上掉开了头,不敢看瑞珏的满是泪痕的脸。然而她听见瑞珏的最后几句话,便坐起来,用手蒙住瑞珏的嘴。瑞珏便不往下说了,只是把头俯在梅的肩上,细声啜泣。
“大表嫂,你误会了,”梅说着又马上更正道:“其实我何必瞒你。……是我们的母亲把我们分开的。这大概是命中注定的罢,我跟他的缘分竟是这样浅。……你走开,又有什么用?我同他今生是不能在一起的了。……你还年轻,而我在心情上已经衰老了。……你不看见我额上的皱纹?它会告诉你我经历了多少人世的酸辛。……我已经走上了飘落的路。你还是在开花结果的时节。……大表嫂,我真羡慕你。……我在人世多活一天,只是多挨一天的光阴。我活着只是拖累别人。”她苦笑了。“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的心已经死了。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她的声音改变了,她说话时浑身都在发抖,这抖动是很细微的,不过瑞珏却能够觉察到。“你想我这颗心怎么好安放呢?……”她停了片刻仍旧带着凄凉的微笑说:“如果真有所谓‘薄命女儿’的话,我便是一个。在我家里没有一个人了解我。我母亲只顾想她自己的事。弟弟又小。我的苦楚谁知道?……有时我心里实在难受,便一个人躲在房里哭,或者倒在床上用铺盖蒙住头哭,害怕人听见哭声。……大表嫂,你不要笑我爱哭。只有这几年我才爱哭的。自从我母亲跟他继母闹翻以后,我就常常哭。后来我们离开省城的时候,我也哭过好几次。这都是我命中注定了的。我现在想,倘若他母亲不死,也许不会有这种事情,因为他母亲很喜欢我,而且她们究竟是同胞姊妹,比堂姊妹亲些,感情也好些。……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个倾诉?没有一个愿意听我诉苦的人。我的眼泪只有往肚里吞。……”
…………
近来虽然泪少了,可是心却常常酸痛,好像眼泪都流在心里似的。大表嫂,你不要为我悲伤,我是值不得你怜惜的。……我本来决定不再见他一面。然而好像有什么东西把我牵引到他的身边,同时又有什么东西把我从他的身边推开。我明知道我今生没有希望了,然而这几天我又好像在期待着什么似的。你不要责备我。……现在我决定走了。请你把这一切当作一个噩梦。不要把我当做没有心肝的人。……”她说这些话时并没有流泪,只是带着凄凉的微笑。她不再哭了,可是在心里她却流着血的泪。
…………
她把两只手压在梅的肩上,用亲切的、清脆的声音说:“梅表妹,我不知道你这样苦。我不该引你讲起这些话。我太自私了。你的处境比我的苦得太多。你以后一定要常常到这儿来。梅表妹,我真是喜欢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给你。这是实在的话。我只有一个姐姐,可怜她已经死了。你比我大一岁,你如果不嫌弃,就认我做你的妹妹罢。你说没有人安慰你,让我来安慰你。只要你过得好,我心里也高兴。你以后要常常到我们家里来。……你答应我你要常常来,这才是你不讨厌我、而且原谅了我。……”
梅的眼光变得非常温和了,一对水汪汪的眼睛充满感激地望着瑞珏。她把瑞珏的手从自己的肩上拿下来,紧紧地握着它们,她的身子紧偎着瑞珏的身子。过了片刻她才吐出下面的一句话:“大表嫂,我真不知道要怎样谢你才好。”过后她便埋下头只顾摩抚瑞珏的一双丰满的手。
赏析:在整个高家,受迫害遭摧残的人当中梅和瑞珏的遭遇最令人伤心断肠,梅与觉新青梅竹马,感情笃深,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闹了矛盾,使他俩未成眷属,遗憾终身,梅怀着一颗空虚的心,哀叹自己走上了飘落的路,最后在积郁中死去。瑞珏是由“拈阄”方式嫁给觉新的,最后因“血光之灾”而含恨闭上了眼睛,成了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牺牲品。小说第24节中细致描绘了梅与瑞珏倾诉衷肠的一段对白,这是两个女人在特定情势下的交流,是双方的相互了解,也是各自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梅这个绝望的青年寡妇对知己敞开了她那心死意灭、凄凉酸楚的内心,她带泪啼血的诉说,有对命运不公的感叹,有对母亲独断妄为的控诉,既充分地表现出她生不如死、抑郁痛苦的精神状态,也表现了其软弱无辜、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瑞珏婚后的生活还满意,她性格温和、待人宽厚。她同情梅的不幸遭遇,把自己和觉新结合当成了梅不幸命运的根源,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不安,这些都表现出她善良体贴的性格。两个不幸的女人在倾心的低诉中终于了解了对方,不幸是她们共同的遭遇。这一段人物对白充分表现了小说在心理描写的显著特点。
精彩片断二
天井徘徊(第26节)
天井里只有一片黑。鸣凤看不见一个人影。黯淡的灯光从觉慧的房间里射出来。她本来想回到仆婢室里去睡,却被这灯光引诱着轻脚轻手地走到了觉慧的窗下。三扇玻璃窗都被白纱窗帷遮住,灯光从细孔里漏出来,投了美丽的花纹在地上。这窗帷,这玻璃窗,这房间,如今在她的眼前变得非常可爱了。她不闪眼地立在窗前石阶上,仰望着白纱窗帷。她不做出一点声音,唯恐惊动里面的人。过了一些时候,白纱窗帷渐渐地带了空幻的色彩,而变得更加美丽了。模糊中在里面出现了美丽的人物,男男女女,穿得很漂亮,态度也很轩昂。他们走过她的面前,带着轻视的眼光看她一眼,便急急地掉过头走开了。忽然在人丛中出现了她朝夕想念的那个人,他投了一瞥和善的眼光在她的脸上。他站住,好像要跟她说话,但是后面一群人猛然拥挤过来,把他挤得不见了。她注意地用眼光去找寻他,然而在她面前白纱窗帷静静地遮住了房里的一切。她看不见别的什么。她走近窗户想伸起头去望里面,但是窗台转高,她的头达不到。她试了两次,都没有用、便绝望地退了几步。一个不留心,她把手触到了窗板,发出一个低微的响声,接着房里起了一声咳嗽,正是那个人的声音。她才知道他还没有睡。她盼望他走到窗前揭起窗帷来看她,她在那里等待着。然而里面又寂然了,只有笔落在纸上的极其低微的声音。她又走去在窗板上敲了两下,她盼望他会听见敲声。但是这一次他只在里面做出两三下响声,好像是移动了椅子,接着落笔的声音更勤了些。她知道轻敲是没有用的,待要重敲,又害怕惊动了别人。因为他和他的哥哥同住在这间屋里。然而她还怀着最后的希望,又一次走到窗前轻轻敲了三下,又低声叫了一次:“三少爷”,便退后两步,静静地站着。她想这一次他一定会出现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还是没有动静,只是落笔的声音更急了。
赏析:
动作暗示法是巴金小说刻画人物的又一大心理描写手法,所谓“动作暗示法”即用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或者神态的细微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节选部分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活动来表现人物心理,例如选文中鸣凤怀着痛苦而沉重的心情,来到觉慧的窗下三次敲窗:第一次是“一个不留心,她把手触到了窗板,发出了一个低微的响声”,她盼望他走到窗前揭起窗帷来看她,她在那里等待着;第二次是“又走去在窗板上敲了两下,她盼望他会听见敲声”,“她知道轻敲是没有用,待要重敲,又害怕惊动了别人”;第三次是“又一次走到窗前轻轻敲了三下,又低声叫一次:‘三少爷。’便退后两步,静静地站着……”这是一段逼真传神令人屏息的心理描写。三次敲窗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作者有意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味评判作品的主人公此时此地的心境:渴望、焦虑相交织;既盼望觉慧来救援,又担心贸然打搅了觉慧的工作。读着这段我们不难想象,作品的主人公每一次举起手臂,内心蕴涵了何等的激烈斗争,又寄寓了多么大的希望。这里作者正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心理动作来透视人物的心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精彩片断三
鸣凤投湖(第26节)
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湖水在黑暗中发光,水面上时时有鱼的唼喋声。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关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她渐渐地可以在黑暗中辨物了。一草一木,在她的眼前朦胧地显露出来,变得非常可爱,而同时她清楚地知道她就要跟这一切分开了。世界是这样静。人们都睡了。然而他们都活着。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此外便是她现在所要身殉的爱。在生活里她享受的比别人少,而现在在这样轻的年纪,她就要最先离开这个世界了。明天,所有的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前面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技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布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她想,这一切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顺从地接受了一切灾祸,她毫无怨言。后来她终于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纯洁的、男性的爱,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满足了。但是他的爱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给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忆。他的爱曾经允许过她许多美妙的幻梦,然而它现在却把她丢进了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只给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她想到这里,那条路便明显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带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虽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好像有什么人要来把她的身子投到那条堕落的路上似的,她不禁痛惜地、爱怜地摩抚着它。这时候她下定决心了。她不再迟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静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她要跳进湖水里去。
…………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赏析
节选部分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可以具体、生动的突出人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形象。本节主要采用“内心自白法”描写了鸣凤临死前痛苦的内心世界。所谓“内心自白法”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在这里作者通过鸣凤千回百转的心理过程,有力地控诉了旧制度和旧道德的罪恶。这一章是小说中最精彩的一章,作者用了两千多字来刻画鸣凤投湖前哀诉无门的心理活动。作家透入鸣凤的内心看她起伏的思绪,又透过鸣凤的内心看周围的世界。这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独白,像一首酣畅淋漓的抒情诗,清晰地展示了这个美丽、善良、真诚、纯洁的少女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其变化活动的脉络,揭示出她即将告别人生时最为动人的情绪和心境。
精彩片断四
克定受罚(第33节)
“你这样大个人,女儿也不小了,还不学好!你也不给贞儿留个好榜样!贞儿,你羞他,看他这样不要脸,还配做你的爹!”这是祖父的骂声,觉慧听了忍不住暗笑。
老太爷咳了两声嗽,过后静了片刻,忽然又大声骂起来:“这样不要脸的东西!你读书简直读到牛肚皮里头去了!居然做得出这种丑事:把你妻子的首饰也骗去当卖了。我限你三天给我取回来!”他又骂了一些话,最后说:“你这个畜生,我看你自小聪明,对你有些偏爱,想不到你倒做出这种不要脸的事情。你自己说,你哪点对得起我?你欺骗我!我还把你当作好子弟。你,你混账!你还不给我打嘴巴!你自己动手!”
“爹,儿子知道错了。请爹饶恕儿子这回初犯,儿子下回再也不敢了,”克定做出可怜的声音哀求道。
“不,我不饶你!我要你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老太爷拍着桌子怒吼起来。
于是肉和肉撞击的声音开始了,很清脆的,是手打在脸颊上的声音。觉慧受了好奇心的鼓动,便又走进堂屋,到祖父的房门口,低声说了一句“让我看”,就轻轻地推开了弯着身子在门帘缝里张望的淑华,自己靠近门框,注意地看里面。
克定身子挺直地跪在那里,两只手左右开弓地打自己的脸颊。他那张白皙的、清秀的长脸被打得通红。他还是不停地打着。他当着妻子和女儿的面做这种动作,自己也感到羞愧。
“不要打了!”老太爷吩咐说。克定立刻把手从脸上拿下来。
“我问你,你晓不晓得你吃的、穿的、用的是从哪儿来的?”老太爷问道。
“都是爹给的,”克定回答道。
“那么你懂得坐吃山空的话吗?畜生,我一死你靠谁养活?”老太爷越说越气,又吩咐:
“再给我打!重重地打!”
于是克定的手又举起来打在脸上了。
这种屈辱的举动还不能使老太爷满足,老太爷继续骂着,最后又叫克定自己说出来他怎样在三四个月里面结识了几个坏朋友,走上了邪路,跟私娼发生了关系;他又怎样组织了小公馆,怎样骗了妻子的首饰拿去当卖。
…………
老太爷咳了许久才缓过气来。他的怒气已经消失了。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悲哀突然袭来,很快地就把他征服了。他觉得异常疲倦。他只想休息,只想闭上眼睛,什么也不要看见。他倒在沙发的靠背上,向那些站在他面前的人挥手,说:“你们都给我走开,不要留一个,我不要看见你们。”他说完又长叹一声。
赏析
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幌子在外面借债、娶小老婆,另立“小公馆”的事终于暴露了,高老太爷大发雷霆,狠狠地责罚了他,自己也气极而病,再也没有起来。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是这个家族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是全公馆上上下下无不敬畏的“神”。他就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说一不二的他,这次却遭受了致命的一击,他的权威面临崩溃,他的颜面尽失,恼羞成怒之下,封建家法成了他手中惩罚克定的利器,他必须要维护自己的体面,维护整个公馆的声誉,克定也就自然成了家法制度的炮灰,高老太爷的声嘶力竭,色厉内荏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而克定的所作所为也正是封建专制走向腐朽没落的最好的诠释,当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时,高老太爷的专制、权威、招牌都不足以挽救这个制度内部的腐烂与日趋衰败的前途,他能在表面上打儿子,斥媳妇,靠发脾气来震慑家奴,但他无法驱除徘徊在心灵上的一种末世感,一种从未感到过的幻灭和悲哀感沉重着压上了高老太爷的心头。
觉慧也和他的祖父一样感觉到这个家庭正一天天地走上衰落之路,一切已经无可换回了。封建家庭的渐趋衰落和封建礼教道德的虚伪在这里得到了穷形尽相地展示。
精彩片断五
捉鬼风波(第34节)
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个花样在觉慧的眼睛里的确是很新鲜的,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请了巫师(端公)到家里来捉鬼。
…………
“三弟,快开门,我有话跟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是这样说!你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不能够忍耐这个思想。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
“好,我给你们打开吧,”他这样自语着,便走去开了门。门一开,立刻出现了几张涨红了的带怒容的脸。一些人要抢着进来,巫师自然是第一个。
“慢点!”觉慧拦住了他们,他站在门口,好像把守住一道关口似的。他的脸也挣红了。愤怒抓住了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记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而且轻蔑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的憎恨的眼光在众人的脸上扫来扫去。
众人被他这一问弄得茫然不知所措。克明和觉新不好意思说出“捉鬼”两个字,而且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给你爷爷捉鬼,”满身香气的陈姨太挺身出来说,一面叫巫师进去。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着陈姨太的脸上吐过去。“我说,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要爷爷早一点死,你们怕他不会病死,你们要把他活活地气死,吓死!”他不顾一切地骂起来。
“你……”克明说了一个“你”字就说不下去了,他气得变了脸色,结结巴巴地说不下去。
“三弟!”觉新出来阻止觉慧说话。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真不害羞!”觉慧把眼光定在觉新的脸上说,“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居然胡涂到这个地步!一个人生病,却找端公捉鬼。你们纵然自己发昏,也不该拿爷爷的性命开玩笑。我昨晚上亲眼看见,端公把爷爷吓成了那个样子。你们说是孝顺的儿孙,他生了病,你们还不肯让他安静!我昨晚上亲眼看见捉鬼的把戏。我说,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假借了捉鬼的名义谋害他,我果然看见了。你们闹了一晚上还不够。今晚上还要闹。好,哪个敢进我的房间,我就要先给他一个嘴巴。我不怕你们!”觉慧愤怒地接连说了许多话,他完全不曾注意到他的语气太重了。在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不少的麻烦。这个时候反而因为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得到胜利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一只手拦住门不要人进来。他的面容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想:“你们自己要干这种下贱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们抬高呢!”
赏析:
在这一章中高老太爷卧病在床,陈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
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幼稚、大胆、充满了青春活力。“五四”的文化思潮使他有机会接触《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激进的革命的观点在他心中激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在他心中萌动,“我们是青年,不是骑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敢于冲破四周无形的栅栏,“作自己的主人”。鸣凤的死最先燃起了他出走的雄心,加剧他与大家庭的矛盾,而当陈姨太等人闹起“捉鬼风波”时,他挺身而出不怕冒犯尊长痛骂陈姨太和众人,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他面对那帮小人疾风骤雨式的出击,突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突出了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使人看了痛快淋漓,扬眉吐气。觉慧的勇敢也正象征了那腐朽的封建制度必将走向崩溃,自由平等的生活即将到来。
精彩片断六
回光返照(第35节)
这一天觉慧睡得非常好。第二天早晨,他去看祖父的病,他以为祖父至少要骂他几句。
祖父床上的帐子挂起了半幅,把祖父的上半身露了出来。祖父侧着身子躺在那儿,头朝外面地搁在垫得高高的枕头上。脸上没有血色,瘦削的脸显得更瘦削了,嘴微微张开,口沫在两撇八字胡上面发亮。依旧是秃顶。高的颧骨上嵌着一对时开时闭的凹入的大眼睛。现在的祖父显得非常衰弱,可怜,不再是那个威严可怕的高老太爷了。
祖父正在困难地呼吸着。他看见觉慧走近,便睁大眼睛注意地看他,渐渐地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这个笑容是无力的,而且给人以凄惨的印象。“你来了,”祖父先说。祖父从来不曾对觉慧这样温和地说过话。
觉慧答应了一声,他不大明白祖父怎么一下子就变得和善了。
“你过来,”祖父很费力地说,又勉强笑了笑。觉慧把身子靠近床。
“你给我倒半杯茶来,”祖父说。
觉慧走到方桌前,在一个金红磁杯里倒了半杯热茶,送到祖父面前。祖父抬起头,觉慧连忙把杯子送到祖父的嘴边,祖父吃力地喝了两口茶,摇摇头说:“不要了,”疲倦地躺下去。觉慧把茶杯放回方桌上去,又走到祖父的床前来。
“你很好,”祖父把觉慧望了半晌,又用他的微弱的声音断续地说,“他们说……你脾气古怪……你要好好读书。”
觉慧不做声。
“我现在有些明白,”祖父吐了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说。
“你看见你二哥吗?”
觉慧注意到祖父的声音改变了,他看见祖父的眼角嵌着两颗大的眼泪。为了这意料不到的慈祥和亲切(这是他从来不曾在祖父那里得到过的),他答应了一个“是”字。
“我……我的脾气……现在我不发气……我想看见他,你把他喊回来。……我不再……”祖父说,他从被里伸出右手来,揩了揩眼泪。
陈姨太刚梳好头、擦好粉、画好眉毛,从隔壁房间走进来。她看见这个情形,便责备觉慧道:“三少爷,你这样大,也该明白事理。你爷爷病到这样,你还要惹他伤心!”她还记得昨晚上的那件事。
祖父连忙阻止她说:“你不要怪他。”陈姨太扫兴地噘着嘴,便也不作声了。祖父又催促觉慧道:“你快去把你二哥喊回来。……,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我怕我活不长了……我想看看他,……看看你们大家。”
觉慧从祖父的房里出来。他先到觉新的房里。觉新正在跟瑞珏谈话,两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愁容。
“爷爷喊我去把二哥找回来,他说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了,”觉慧一进门,就高兴地大声说。
赏析:
不神话所热爱、所歌颂的人物,不简化所憎恶、所鞭挞的人物,是《家》刻画人物的又一个特点。巴金是一个倾向性极强的作家,他从不掩饰自己对笔下人物的爱憎情感,但在具体描写中却能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性格复杂、内心矛盾的觉新的描写自不必说,即使对他所倾心歌颂的觉慧、琴,在突出他们反抗精神和斗争决心的同时,也没有回避她们思想的幼稚、心情的矛盾等弱点。在小说里高老太爷是他着力批判的人物之一,但作者在塑造人物是并没有把人物漫画化,妖魔化,既写了他的威严专横,也写了他失落悲哀的复杂内心,在本章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发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成全了觉民和琴的婚姻,就表现了他亲情未泯的一面,这真是“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物性格的多样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艺术的真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精彩片断七
血光之灾(第36节)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办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血光之灾”。
五太太沈氏第一个赞成这个办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边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为然,但是听了王氏几句解释的话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终于同意了。长一辈的人中间只有三太太张氏一句话也不说。总之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
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一生就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
…………
然而觉民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
“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他虽然听见人说过这件事情,但是他还不相信,他以为这不过是说着玩的。可是刚才他从外面回来,在二门口碰到了袁成。这个中年仆人亲切地唤了一声:“三少爷。”他站住跟袁成讲了两句话。
“三少爷,你看少奶奶搬到城外头去好不好?”袁成的瘦脸本来有点黑,现在显得更黑了。他的眉毛也皱了起来。觉慧吃惊地看了袁成一眼,答道:“我不赞成。我看不见得当真搬出去。”
…………
觉慧立刻到觉新的房里去。房里的情形完全证实了袁成的话。
觉新皱着眉头看了觉慧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你疯了?”觉慧惊讶地说,“你难道相信那些鬼话?”
“我相信那些鬼话?”觉新烦躁地说,“我不相信又有什么用处?他们都是那样主张!”他绝望地扭自己的手。
“我说你应该反抗,”觉慧愤怒地说。他并不看觉新,却望着窗外的景物。
“大哥,三弟的话很对,”觉民接着说,“我劝你不要就把嫂嫂搬出去,你先去向他们详细解说一番,他们会明白的。他们也是懂道理的人。”
赏析
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是《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作者通过不同性格的反比(如觉新的懦弱和觉慧的勇敢,克明的庄重和克定的轻薄,琴的乐观和梅的哀怨),相近性格的类比(如觉慧的激烈与觉民的稳重,琴的游移和许倩如的坚定),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中的自比(如觉新在晚香楼上的哀痛和下楼后又同淑英嬉戏,觉慧在周报社的充实和回家后的寂寞),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对立和差别。这种对比,常常通过在同一事件或场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展现,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性格在不同侧面的映衬中更加鲜明。比如,在本章节选内容中觉新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三人的不同性格表现得一清二楚。又如第 23 章写土娼出身的连长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维护家庭的和自己的尊严,大胆卫道护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却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这一显著特点。
相关文章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
·名著导读之《三国演义》
·名著导读之《水浒传》
·名著导读之《西游记》
·名著导读之《儒林外史》
·名著导读之《聊斋志异》
·名著导读之《三言二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