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豫名字: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8:46:06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中國網 | 時間: 2006-04-26  | 文章來源: 中國環境報

溫家寶 (2006年4月17日)

這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是實施“十一五”規劃開始時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總結“十五”期間的環保工作,部署今後五年的環保任務,進一步開創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局面。

一、必須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保護環境關係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事業。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黨的十六大以後,我們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奮鬥目標。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新飛躍,也是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

“十五”期間,我們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在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産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減緩,部分流域區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品質有所改善,工業産品的污染排放強度有所下降。對於環境保護工作的成績應予充分肯定。

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在不斷産生,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日益嚴重,固體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持續增加。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1/3的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影響。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給人民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必須引起我們高度警醒。

“十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大多超額完成,但環境保護的指標沒有完成,主要是兩個指標:一個是二氧化硫排放量;一個是化學需氧量。2005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學需氧量僅減少了2%,均未完成削減10%的控制目標。環境污染嚴重,主要是三個原因:

一是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主要是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局部與全局的關係。一些地方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只顧當前,不計長遠,考慮局部利益多,考慮全局和整體利益少。由於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環保欠賬過多,不少地方環境治理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該治理的不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環境保護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二是産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産業水準總體上比較低,能源資源消耗比較高,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付出了比較大的環境代價。長期以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特別是一些地方上了不少小鋼鐵、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紙、小皮革等項目,加劇了環境污染。這幾年我國煤炭消費高速增長,導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國煤炭消耗量達到21.4億噸,比2000年增加了8.2億噸。燃煤電廠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來源,而燃煤電廠脫硫設施建設嚴重滯後。不加快調整産業結構,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環境污染的問題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三是環境保護執法不嚴,監管不力。近些年來,我們重視環境法制建設,加強了環境管理。但是,環境保護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對環境違法處罰力度不夠,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些地方對環境保護監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有的地方不執行環境標準,違法違規批准嚴重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有的地方對應該關閉的污染企業下不了決心,動不了手,甚至視而不見,放任自流;還有的地方環境執法受到阻礙,使一些園區和企業環境監管處於失控狀態。這種狀況不改變,環境污染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我國環境形勢的嚴峻性和複雜性,充分認識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環境保護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加強環境保護。我國在發展中面臨著兩大矛盾:一個是不發達的經濟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矛盾,這將是長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矛盾要靠發展。另一個是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的矛盾,這個矛盾越來越突出,解決這個矛盾要靠科學發展。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往往也是資源環境矛盾凸顯的時期。靠過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維持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必須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加強環境保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還包括生態環境建設,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現在看來,全面小康的經濟目標,經過努力完全可以達到,而要達到小康社會對環境的要求難度很大。今後,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和人口繼續增加,污染物産生量還會不斷增多,生態壓力還會進一步加大,環境問題會更加突出。如果到那時,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裕了,但人居環境惡化了,那就不能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因此,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在實現國內生産總值翻兩番的同時,把單位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明顯降下來,在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準,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身心健康。近年來,一些地方空氣品質下降,水源受到污染,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一些地方環境事故頻發,老百姓反映比較強烈,有關環境問題的投訴和糾紛明顯增多。一些地方發生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甚至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廣大群眾對環境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必須把保護環境這件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緊做好,讓人們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個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

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長遠發展著想,必須加強環境保護。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延續,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會破壞人們的生存條件,甚至會導致人類文明的消亡。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説過一段精闢的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我國也有不少地區歷史上曾經山清水秀、林草豐茂,由於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如今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日益嚴重。面對歷史的滄桑巨變,我們更加感受到環境對生存與發展的價值和意義。我國許多地方生態脆弱,環境承載力很低。目前,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有河皆幹、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頭”等現象。如果再不重視保護環境,今後治理的成本會更高,付出的代價會更大,環境將更難以恢復,我們就可能犯難以改正的歷史性錯誤。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我們絕不能做“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蠢事。

總之,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加強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增強憂患意識,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以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今後五年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環境狀況的關鍵時期。“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到2010年,在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使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品質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由18.2%提高到20%。這些目標,體現了防治環境污染和保護自然生態的要求,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和國家長遠利益的要求。儘管實現的難度很大,但必須下定決心確保完成。

實現“十一五”環境保護的目標,必須進一步明確環保工作的指導思想。這就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全面推進、重點突破,著力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創新體制機制,依靠科技進步,強化環境法治,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關鍵是要加快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二是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三是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準。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需要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實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加強環境保護,當務之急是解決水和空氣等污染加劇的問題。要加強水污染治理。我國本來就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有限的水資源又被嚴重污染。保障飲水安全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要切實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我國化工企業多數佈局在江河沿岸,一旦發生事故,就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要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消除環境安全隱患,防止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要加強大氣污染防治,不斷改善重點城市空氣品質。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加強危險化學品管理,妥善處置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保障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二)加強自然生態保護,努力扭轉生態惡化趨勢。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既是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也是擴大環境容量、提高環境承載能力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要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注重發揮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功能,保護好天然植被和生物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要堅持不懈地開展生態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退牧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加強西南地區石漠化治理,遏制土地沙化、退化、荒漠化趨勢。

(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從源頭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要大力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産業體系。嚴格執行産業政策和環保標準,下決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後生産能力,嚴禁新上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要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緩解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迴圈利用,推行清潔生産,努力實現增産減污。

(四)大力發展環境科技和環保産業,提高環境保護的水準。加強環境保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已經把環境保護相關技術列入優先領域。要把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結合起來,集中力量組織攻關,力爭在環保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切實提高我國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加強環境保護,必鬚髮展環保産業。要積極發展環保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支援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污染治理和環保産業發展,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環保企業和企業集團,促進環保産業成為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興支柱産業。

三、真抓實幹,努力開創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中央關於環境保護的大政方針和目標任務已經明確,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真正統一到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統一到中央加強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上來,增強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切實加強領導,採取有效措施,把環境保護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一)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保護環境是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方面,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地方政府要對環境品質負總責,把環境保護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建立環境保護目標管理責任制,並將環保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範圍和幹部政績考核。從今年開始,每半年公佈一次各地區和主要行業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情況,讓社會和群眾監督。保護環境,守土有責,要建立環保工作問責制。對於因決策失誤、監管不力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要嚴肅追究責任。

(二)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這是減少環境污染的“總閘門”。各地都要按照國家環保總體目標要求,制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並將控制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基層和重點排污單位。任何地方、任何單位都要嚴格執行,不得突破。要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重點排污企業線上監控,禁止無證或違章排污。

(三)加強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這是防止新增污染的重要關口,要作為市場準入的一項重要制度。今後凡是不符合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建設項目,不得審批或核準立項,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給予貸款。同時要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建立規劃環評專家審查機制,從決策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四)制定區域開發和保護政策。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把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域。這是優化經濟佈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要加快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明確各類功能區的範圍,規範國土空間開發秩序,把這項措施落到實處。

(五)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強化法治是治理污染、保護生態最有效的手段,要把環境保護真正納入法治化軌道。加強環境立法,健全和完善環境法律體系。建立完備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堅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和案件。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決不允許違法排污的行為長期進行下去,決不允許嚴重危害群眾利益的環境違法者逍遙法外。

(六)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環境問題。注重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環境保護。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建立能夠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價格和收費機制,全面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的收費政策。逐步提高工業企業排污收費標準,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和減少污染排放的約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排污誰付費”的原則,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七)進一步增加環保投入。污染治理的錢遲早要花,早治理早主動,晚治理就被動。要把環境保護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各級財政都要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支援,保證環保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濟增長速度。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要繼續向環境保護傾斜。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項目、環境公共設施建設。實施一批國家環保重點工程。對有償還能力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污染治理項目,銀行應給予貸款扶持。要拓寬環保投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增加環保投入,積極引導外資和社會資金參加環保建設,形成多元化的環保投入格局。

(八)不斷加強環保監管能力建設。要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反映環境品質狀況和趨勢,準確預警各類環境突發事件。各級政府和有關企業都要制定應急預案,切實提高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能力。要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水準高、奉獻精神強的環保隊伍。從事環保工作的同志要堅持原則、忠於職守、敢於碰硬,做保護環境的忠誠衛士。各級環保部門要發揮環境綜合管理職能,抓好環境規劃、執法監督和資訊發佈工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密切協作配合,形成環保工作的合力。

保護環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業,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各級機關要帶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全社會做出表率。各類企業都要自覺遵守環境法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單位、每個社區都要從自我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自覺參加環保活動。要大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弘揚環境文化,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任務光榮而艱巨。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真抓實幹,不斷開創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本文是溫家寶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