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什么会得still病:儿童自闭症的认识与预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21:42
爱与分享

儿童自闭症的认识与预防

如何早期发现婴幼儿自闭症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当患儿出现以下症状时候,就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不要因为家长的粗心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1,婴儿出生后表现很难带。经常无缘无故地哭闹,很少在清醒的时候安静或微笑,夜内哭闹到天亮才能安静。

2,婴儿似乎总是处于浅睡眠状态,一有动静就醒,睡眠时间明显少于正常婴儿。

3,婴儿没有正常的目光接触。

4,用一般婴儿喜欢的小玩具逗引没有反应,不会目光随着移动,对父母也没有明确的目光接触,好像直接把人看穿似的。

5,同龄婴儿对他没有吸引力,不会用眼睛进行注视。

6,对父母及家人没有亲情感。

如发现以上情况大部分都符合宝宝的表现,就应该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断。

【父母叹】

父母是跨越自闭的最大障碍

父母是宝宝至亲的人,当宝宝面对疾病困难或暂时的成长和发展阻碍时,爸爸妈妈不应消极忽视现状或灰心丧气面对未来,从而把这样负面的情绪带给宝宝,影响到宝宝的康复与成长。这里提醒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当宝宝在0-3岁阶段极易出现一些自闭症的先兆时,要及时的做好“四心”父母,使自己成为帮助宝宝跨越或远离自闭的良好助推器,而不是宝宝健康成长途中的隐形障碍。

放下自尊心

当父母发现宝宝有疑似“自闭症”的一些言语、行为反应或经专家诊断初步鉴定为婴幼儿自闭症时,要坦诚地面对现状,千万不要因为忌讳“自闭”这样的词眼而回避现状、否认事实。

在亲子中心我们就曾遇到这样的家长,她的宝宝的的确确在言行上与其他宝宝有很大的不一致,能力上也难以达到普通宝宝的平均水平,活动中时常跟不上集体的节拍。当亲子中心的负责人善意地提醒她需留意婴幼儿自闭症方面的问题时,却遭到家长的不理解:“谁说我的宝宝有自闭?我的宝宝这么聪明快乐,怎么可能有自闭症那种病呢?!” 家长的这种一味“否认态度”很可能会导致宝宝错过接受矫正和治疗的最佳时期。

所以父母要对宝宝婴幼儿时期患自闭症的可能情况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错误地以为患自闭症是“丢人的事情”;孩子得了自闭症只会让家长烦恼和难堪……

在这里我们建议爸爸妈妈放下这种要命的自尊心,就像上面提到的亲子中心里的情况一样,如果我们遇到,那就平和地听一听专业人士的意见,耐心地问一问有关自闭症的一些信息,至少做个初步的了解,及早准备,防患未然。同时,也要勇敢面对现实,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对于亲朋不必隐藏实情,而应争取他们的同情和支持。

拾起信心

当发现或确定自己的宝宝有自闭症先兆时,父母往往会有些灰心失意或倦怠心理,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对自己和宝宝未来有信心。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来为宝宝寻找一个理想的教育训练环境,帮助宝宝走出暂时的困境。

我们同样遇到过这样的爸爸,他的2岁大的宝宝存在着言语发育迟缓和语言理解障碍,每天离开亲子中心时,都不肯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打招呼说再见,他的爸爸只能腼腆地解释说:“他不大会说话,呵呵。”这时就会有“热心”的家长过来询问:“他不会说话啊?他都多大啦还不会说话?”经这样一问,这位爸爸以后可能就更没信心面对他人的询问,也没信心面对自己宝宝的“说话问题”了。我们鼓励爸爸妈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不要否认孩子,当众把他解释为“不会说话”;二不要觉得面对他人没有信心,退缩的态度也只会让宝宝感受不到你的爱与力量,对邻里好友的询问和关注要给予适当的诚恳的回答,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援。

此外有些爸爸妈妈会自己学做教师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样的行动非常值得鼓励,但与此同时我们要奉劝父母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要太急躁,因为小儿说话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它是没有捷径可行的。实际上,小儿语言的进展在开口说话之前是悄然进行的。如果此时父母灰心丧气、没有信心,放弃教孩子说话,那么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在孩子未开口之前,父母或许很难看到他们的进步,这常常影响父母教孩子的信心。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建议爸爸妈妈经常记录宝宝的行为表现。对于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记录他们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在实实在在的数据面前增强信心。

培养细心

爸爸妈妈可能在宝宝0-3岁特别是1岁以前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宝宝的身体护理上,对于宝宝偶尔表现出来的一些情绪、行为反应,可能没有过多地留意,特别是现在很多双薪的爸爸妈妈,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即便对于宝宝一些经常性的表现都能未加以关注。

例如有些宝宝很不怕生,他到任何一个新的环境都不表现出一般孩子的惊恐、好奇和焦虑,对身后的爸爸妈妈也不产生依恋之感,这时候粗心的妈妈却还可能会把他说成:“我们的宝宝好勇敢的,他到哪儿都不粘人。”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情况是,宝宝即便到了亲子园,到了他平时熟悉的环境,他还紧抓着奶奶不放,别的小朋友从身边跑来跑去地玩,他也不肯加入其中,这时候粗心的奶奶可能也会说:“你看我们家宝宝和我多好噢,他就喜欢跟着我。”

我们说以上例举的两种情况其实父母细心一点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小宝宝过度的对外界情感麻木或情感抗拒都不是正常的表现,另外也有一些患儿2--3岁内基本正常,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常不引起家长的注意,以至于使病情极速恶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希望细心的爸爸妈妈及早观察、及早发现,帮助宝宝“对症下药”地及早接受训练,健康地成长期来。

家庭成员团结一心

   宝宝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都应相互关心,相互协助。当宝宝取得一些进步时都应相互鼓励,同时也让宝宝感受到家庭里融合的气氛,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埋怨或责怪家人,为宝宝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亲子”坛】

南京新宝宝亲子园的张园长向我们介绍她成立了四年的亲子园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感觉统合”,这是她们亲子园采用最广的一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宝宝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好方法。

※什么是感觉统合?

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发现,人之所以具备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是建立在 “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通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这一基础上的,当这一系统由于发育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运转时,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易紧张、胆小、内向、爱哭、不合群、脾气暴躁、吃饭挑食等行为问题。这种发生在儿童时期,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的障碍,在医学和心理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亲子园所采用的“感觉统合疗法”是当孩子有感觉统合异常的时候,所需要接受的治疗,它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必须经过亲子园的专业人员,依照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有计划的设计适合孩子的活动。其中包括利用悬吊、摆荡、旋转、及溜滑板等器材,让宝宝在多变化的活动过程中,得到丰富且适当的感觉刺激,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正常化。通常接受感觉统合治疗的孩子都非常高兴,因为治疗的过程不像想象中地那么困难。

因此“感觉统合疗法”对0-3岁的易出现自闭症先兆的宝宝是非常有帮助的,张园长建议存在婴幼儿自闭症困扰的家长们可以在家中准备一些“感觉统合疗法”需要的教具,以能够使儿童得到适切的刺激感觉,这些感觉包括滑行板、荡秋千、吊绳、悬吊橡皮圈、弹簧床、溜滑梯、平衡船、旋转盘、吊网旋转、吊杆倒吊、排球、足球或橄榄球上滚摇晃动、大龙球、大油桶内滚动、悬吊木马上摆动、刷子或海绵或手套刺激或摩擦手指手臂或全身、玩黏土、手指画、呵痒、球池等等。

“干净的家里不一定要整齐”

此外,张园长还特别提到家庭环境其实对宝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像她们亲子园中有个22个月大的宝宝,他的言行和一般小朋友比起来就有些特殊,不爱说话,对外界环境的感觉也不是特别良好。究其原因,是他的家庭环境成为影响他成长发展的最大因素:宝宝的家人都非常爱干净,妈妈、奶奶总是把家里收拾地井井有条,东西从来不会乱堆乱放,抽屉、橱门因为怕宝宝夹到手都用小绳子拴起来。张园长指出其实这样太过整洁的家并不利于宝宝的触觉、运动觉和前庭平衡觉的发展,“我们说,有小宝宝的家一定要干净是对的,但是干净的家里不一定要整齐”张园长说,“因为东西堆放在家里的地上啊门边啊,小宝宝可以一路走过去一路摸、一路玩,这无形中增加了他多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而太过于整洁的家会让小宝宝的感觉系统发展的外界刺激变的很单调、很缺乏。另外,如果怕小宝宝夹到手碰到脚什么的,妈妈可以做几遍动作告诉宝宝——这样夹到手手会痛,这样多做几遍,小宝宝自然就学会了在玩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了。”

除了家庭的物理环境外,家庭里的人文环境也很重要,亲子园里有小宝宝不爱说话,张园长说他原来是会讲话的,可是现在变的很讷口,和家里有很大的关系,张园长曾经问宝宝家人是否有过呵斥宝宝不要“韶”,家人都否认说因为宝宝小还没有达到“韶”的地步呢,但是宝宝的奶奶因为怕吵、喜欢清静,所以经常会在爱说话的爷爷面前说:“吵死了,你还能闭嘴不讲话啊?”如此说多了,宝宝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轻易不敢多说话了;而且家里也很少开收音机、音响什么的,看电视音量也很小。如此情况下,宝宝得到的声音刺激很少,听觉发展就会出现迟缓,加上奶奶造成的心理“阴影”,宝宝变得不爱说话,也不“会”说话。“目前他的奶奶可能是他发展的最大阻碍,她的一些生活习惯需要作一些改变。”张园长最后补充道,“家庭是宝宝成长的主要环境,也是配合'感统训练’的最佳场所,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以上这些潜在因素,以免它们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专家谈】

    1943年,美国医生、心理学家利奥?凯纳(Leo.Kanncr)首先提出"婴幼儿自闭症"的概念 :它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征。其发病以男孩多见,男女孩比例大约为3:1左右。起病年龄多为30--36个月,通常在三岁前可以察觉,

主要表现:

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互动交往障碍、沟通发展的障碍,以及局限性狭窄的兴趣与固定僵化的行为等三大特征。患自闭症的人自婴幼儿期开始就呈现眼睛不太看人,不理人,缺少和人建立互动建立亲情的人际关系发展,在动作和语言沟通的发展上有明显的迟缓或质的方面的障碍,以及出现一些特殊的偏好和固定的行为等。

其实自闭症儿童最大障碍是交往障碍,包括语言障碍。儿童孤独症这种严重儿童心理发育疾病大多累及语言中枢,其中言语发育延迟最为多见,婴儿咿呀学语减少,常发出尖叫或无意义的音节,语言理解能力障碍,缺乏对讲话的反应,往往不能用语言交流,常模仿重复别人简单的语句,或出现代词混淆等。部分即使有语言发育的患儿,也会出现语言退化,言语交流越来越少,发音不清或无意义的语言。由于缺乏或者说是没能掌握与外界交往的能力,他们常常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而只有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能力,使他们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

【对策探】

※家教:爸妈来助宝宝成为“语言达人”

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很多,包括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及后天环境的刺激不足,尤其是现代双薪家庭,不少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亲子互动,使得牙牙学语的幼儿出现语言发展进度跟不上年龄成长的现象。

因此儿童是否敢大胆开口讲话与家庭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家长要创设一个能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抽出时间与宝宝一起游戏、玩耍,增加与宝宝的语言交流。如果总是让宝宝一人独自玩耍,语言交流又从何谈起呢?

0-1岁:0-1岁是宝宝言语形成的准备阶段,别看这个时候宝宝还不会说话,但并不代表他不能学习、不会学习,恰恰相反,他就像一块饥渴的海绵,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来自成人和环境的言语刺激,为真正的言语形成做着发音和理解方面的双重准备。

妈妈——宝宝最棒的老师:

几个月大的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当他们吃饱了、睡醒了,感到很舒适的时候,就会活跃起来,发出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有的时候,还会发出类似于“妈妈、爸爸”的“ma-ma”、“pa-pa”的声音,这正是宝宝在自觉不自觉地锻炼他的发音系统。但这个时候宝宝的发音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他自己根本还不能理解这些发音的含义。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巧妙地利用宝宝的这些尚未成为语词的发音。例如,当宝宝高兴地发出“ma-ma”的音节时,如果妈妈能够马上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宝宝的视野里,并且慢速而清晰地说出:“妈妈,妈妈在这里。”次数多了,就会促使宝宝建立条件反射,进而把自己嘴里发出的“ma-ma”的音节和自己眼前这个妈妈的笑脸联系起来,“ma-ma”也就渐渐具有了意义。

儿歌——抚触的最好“伴侣”

宝宝的言语熏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只要你是个够勤快又用心的妈妈。例如,在给宝宝做抚触的时候,别忘了和宝宝说点什么,妈妈可以自己编首关于人体各部位名称的儿歌,向宝宝娓娓道来。如果没有合适的儿歌,也可以配合抚触的部位,依次告诉宝宝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叫什么。宝宝一边享受着抚触,一边听着妈妈柔声细语的儿歌,多惬意呀,相信宝宝一定对抚触和儿歌情有独钟。

抚触儿歌:

太阳公公眯眯笑,他向宝宝问个好。

晒晒宝宝小屁屁,亲亲宝宝小肚皮。

妈妈喜欢小宝宝,摸摸手来摸摸脚……

1-3岁:1-3岁是幼儿言语飞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的言语理解能力提高了,特别是2岁以后,言语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游戏——小小录音机:

父母可制作和设计诱发幼儿说话的材料和游戏,使宝宝有话可说。

比如“小小录音机”要求妈妈(爸爸)与宝宝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或站着,先由宝宝来扮录音机,妈妈在“录音机”上按一下,然后说一句话,表示录音,再按一下宝宝“录音机”表示放音,“录音机”必须模仿重复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既能培养听又能培养说的游戏,其中还能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故事——讲完还需“问”

小孩子最喜欢让家长给他讲故事,但多数家长讲完故事把书一放就算完事了。对此,我们不妨改一改。首先,在讲完故事后再提问,特别是提一些幼儿感兴趣又能增长知识的问题,效果就会更好。

爸爸妈妈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提问的范围能大则大,提问的角度能变则变。比如在讲故事“三只小猪”之前,父母可问幼儿,“你从故事的名字中猜猜讲的是谁的故事?他们会发生什么故事?”这就比直接问宝宝“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啊?”好很多,因为前者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又如在引导孩子看图片时,爸爸妈妈可能通常会问孩子:“图片上有谁呀?”但是如果提问改成:“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呀?”这样就要更好一些,尽管它们两者的含义是一样的,但后一种提问的范围扩大了,宝宝必须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后才能回答,而且答案不会单一、雷同。

另外,我们还要努力提倡“双向提问”,即父母提问,宝宝来回答;宝宝提问,家长请回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我们都知道提问其实比回答更难,如果有时讲完故事之后,让孩子提问,爸爸或妈妈回答,家长就更能了解孩子对故事的理解程度,教育就更有针对性。

 

 

※膳食:蛋白质,有效促进语言发育

    专家认为,儿童语言能力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其智力水平,在提高婴幼儿语言能力的众多方法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保证孩子获得足够的滋养大脑神经的物质,以促进语言中枢的正常发育。

蛋白质是脑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占脑干重量的30%—35%,在促进语言中枢发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孕妇蛋白质摄入不足,不仅使胎儿脑发生重大障碍,还会影响到乳汁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导致乳汁减少;婴幼儿蛋白质摄入不足,更会直接影响到脑神经细胞发育。因此,孕妇及婴幼儿要摄食足够的优质蛋白质食物。

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是植物中惟一类似于动物蛋白的完全蛋白质,大豆蛋白不含胆固醇,并可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这一点又优于动物蛋白。大豆蛋白中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配比均衡,非常适合人体的需要。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多少跟食用方式有关,其中,干炒大豆的蛋白消化率不超过50%,煮大豆也仅为65%,而制成豆浆蛋白消化率则高达95%左右。因此,每天喝一杯豆浆不失为摄取优质蛋白的一个有效途径。

【误区坦】

爱也会导致儿童自闭症

  患自闭症的孩子大多是从3岁左右开始的,专家指出,很多患自闭症的孩子并不是因为没有人关心、缺乏爱导致的,而是因为对孩子爱太多,过分满足和保护孩子,抑制了孩子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而导致的。

例如,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将手指向一物品,就立即拿给他,甚至孩子的目光落到哪儿,家长就立即将东西拿过来,这样其实抑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1到2岁之间的孩子是语言形成的最好时机,最渴望得到启发式教育,家长应想尽办法刺激孩子的语言。正确的处理办法应是,当孩子将手伸向某件东西时,应告诉他所指的东西是什么,再问他要这个干什么,多给孩子一些语言的刺激,甚至是交流,孩子的语言天赋才能被激活。

  过分满足孩子,使孩子既不需要动手,也不需要动口,慢慢孩子会感觉什么都不必做,不用说话就能满足需求,没有语言刺激,没有语言交流,就失去了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就会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对于一个1到2岁的孩子,反复对他说一个词两三遍,孩子可能就会说出这个词;而对于一个患上自闭症的孩子,需要向他重复说千遍甚至万遍以上,孩子才有可能张口说出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