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y rhoads墓地:【为人之道】处世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7:35:37

 

 

【做人小节不小】

不久前所发生的两件事引起笔者的注意,一件是德国著名的贝塔斯曼公司的公开道歉,为本公司在“二战”期间曾经秘密向德国纳粹党提供政治资金,以换取相关的利益向世人道歉。其实,在那个特殊时代,德国境内的绝大多数公司都或多或少的与纳粹党有过联系,贝塔斯曼公司并不需要对此有特别的“内疚”,但该公司董事会在经过“多次慎重而痛苦的研讨之后,决定面对历史”,以此来安慰一部分因此而不能原谅贝塔斯曼的客户。另一件发生在美国,当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著名影星施瓦辛格在竞选期间,有媒体披露,施瓦辛格在伦敦拍摄电影的时候,在那里打碎了宾馆房间里的一个玻璃杯,后来,他随剧组离开,回到美国后才想起这件事情,于是他参照美国市场上一个玻璃杯的价钱把他赔偿的钱寄给那家宾馆,这条消息被英国媒体率先披露,又被美国媒体转载,据说为他赢得了不少选票。或许有人会说,这都是小节问题,但不管是对一个跨国公司还是对一个人来说,注重对小节问题的自律,即使是“作秀”,也说明西方公众对小节问题的看重。而小节问题往往也是在西方造成许多“大人物”阴沟里翻船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里,一个人犯了罪,不能因为他是什么官员或名人而就享受什么“优待”。同样的,一个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也不能因为他的出类拔萃而忽略了自己在小节上的注意。因为,无论是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一个集体的发展来看,小节问题其实都不是小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某些人当中,有一种论调正变得越来越盛行,那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但是就好像一个人发了财,他捐资助教,他回报社会,其行为固然高尚,是不是就此就不应该去追究他财富的来历,就此就不去顾及他赚钱的手段是否高尚呢?

穿衣戴帽、待人接物上的毛病是小节问题;吃点儿喝点儿、拿点儿要点儿上的不检点也是小节问题,一来二去,这“小节问题”弄不好就会成为你的终身大患。

做人,谁也不可能做到完人,但是,却可以尽量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趋于完美。

以粗俗为荣,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当中已经成为了习惯。什么“我就是个大老粗”,什么“这点小事儿无所谓”,什么“这算什么,比我严重的多得是”等等。有些人总是把自己的“小节”看做不重要,把自己的行为归之为“小节”,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怕的恶习,是对自己的某种放任和不负责任。清代大学者金缨说得好:“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千里者,步步之积也,是以骤者举世所惊,渐者圣人独惧,明以烛之,坚以守之,毫发不以假借,此慎渐之道也。”任何大的祸患都是日积月累而积淀,没有无缘无故的自我加害。

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我们要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我们自己。”征服自己,实际上就是要征服自己身上的痼疾,就是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们出生的时候都是握着拳头的,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拿到一些什么,而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却是撒开双手的,尘世的东西没有一样能够留得住,但是,惟一能带走的就是自己的问心无愧。做人重要的就是问心无愧。

看一个人应该怎么看?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看他一贯的表现。这个世界不会以一时的成功论英雄,也不会以偶然的失误判输赢,小节从表面看是尊重他人,从深一层看则是尊重自己,再往深一层看,则是你做人尺度的长短累积。

哲学上讲,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会有一定的质量。小节如同是你所要追求的数量,而有质量的人生便产生在这数量之中。

小节是什么?小节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一”是基础,想一想,人不过一口气,一条命,从一句话开始,从一步步开始,一天天长大,一年年成熟,一心一意地过好这一生。“一”,是人躲不过的数字,没有了这“一”,人怎么会有以后的二、三、四以及无穷。

小节不小。

 

【架子要小 心胸要大】

那一次与几位朋友去外地旅行,途经一佛教胜地,自然要去参观。这一佛教胜地,以大佛远近出名。大佛建于一座小山之上,全铜铸造,远远看去,金碧辉煌,非常壮观。一位朋友用望远镜从下向上仰望,见大佛像的头顶上方有一条细细的线直直地竖起,如同天线一般,朋友不解,后经询问才知,那原来是避雷针。难道大佛也需要避雷针吗?没错,大佛同样需要避雷针。一位居士见我们不解,笑着解释道:人们用建筑材料建筑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哪怕是佛像,都需要避雷针;只有人们心中的佛才是不需要避雷针的。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心中的东西才不会因为其“巨大”而需要避雷针的保护,但问题是,我们往往更注重外在的东西,总是为外在的东西搭起很大的架子。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我们自我的贪婪太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盖得巨大,是因为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敬礼。同样,为了显示自己的“巨大”,我们也常常给自己在身体之外搭起横七竖八的架子。

唐朝的白云和尚曾经说过,做人“架子要小,心胸要大”。

架子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给自己所设定的外在的包装跟标签。心胸是什么?其实就是人对于自己内在涵养的充实和修炼。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我们平时更多注意到的是自己架子够不够大,却很少关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心胸够不够大。

很少有人知道当一个人自觉渺小的时候其实也是很好的。惟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够意识到世界原本是如此的开阔且广大,才会默默地在承认自己渺小的同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贪大”的人。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要写什么厚重的作品;没有什么内涵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官员商人,却拥有着非常巨大的家宅……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好像没有“大”就没有自己的地位和身价。其实他们只是被内在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是买了巨大的鞋子,却忘了自己的小脚。

小有小的美好,就好像故宫里的国宝如象牙球、翠玉白菜,都小得可爱,小得精巧。

有的人,明明自己就“那么大”,却要追求“巨大”,俗话说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没有,却要端出个架子来;没有一双大脚,却要“抢”一双大鞋给自己。以为大就是好,大的东西用料就会多,自己就会占便宜。而其实,不管你买什么鞋子或者说“抢”什么鞋子,合脚才是最重要的。否则的话,一双小脚穿一双大鞋,既走不动又舍不得扔,何苦呢!

架子要小,心胸要大,这是古人留下来的做人遗训,同样也是我们今天的做人准则。

 

【个人的修养标准】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气度”;“这个人有教养”;或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一点层次也没有”……那么,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到底是什么标准呢?

和善亲切:对人要和善亲切,彬彬有礼,不冷淡,不粗野,更不可有恶行的表现,从内心去爱、去关心、去帮助别人。要仁慈温柔,不单对自己的家人要有爱心,就是对素不相识的人也应有“爱人知己”的精神。温柔并非女性所独有的重要德性,它不是懦弱或毫无主张、任人摆布,而是对别人不急躁、不粗鲁、不固执,是一种对人平和、处事安详的外在气质。

谦虚随和: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总是受人欢迎的良好态度,社交场合上任何自傲情绪的流露都会成为你通向成功的障碍。社交场中切记不可因曾帮助过他人而吹嘘邀功,特别是当对方或对方的至亲好友在场时;不因自己比他人多一点知识或有一技之长而津津乐道;不因自认为比别人强而以比别人高一头的姿态出现。

理解宽容:理解是情感交流的基础,也是建立友谊的桥梁。理解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主要方面有:理解别人的需要和行为习惯,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理解别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甚至理解自己所不喜欢的人的言行。理解往往是朋友之间珍贵的帮助和支持,生活中、工作上有人和自己看法不一致,或者伤了你的面子、侵犯了你的利益时,只要无碍大的原则,都要适当地给予宽容、理解。当然宽容不是纵容,不是放弃原则立场的姑息迁就,也不是做老好人。对于邪恶及居心叵测的不良行为,绝不能采取回避或逃避的态度,否则的话就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品德和人格。

热情诚恳:对待别人应该热情、亲切,自然、真诚。应该掌握热情的尺度,切忌虚假过分的热情,否则会使人陷入一种十分别扭而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诚恳不口是心非,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需由内心发出;帮助别人,需诚心诚意,不带有目的。

诚信守约:无信则不立,无信则无德,无信则不肖。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靠的是信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内涵的多样化,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参加各种活动要守时,不论是什么原因迟到都是失礼的。不能如约要事先通知,让人久候是对朋友的怠慢,但过早到也不好。无故失约、失信,会使你的形象在人的心目中黯然失色。对别人的要求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给以答复,切不可妄开空头支票。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对朋友应做到互尊互助,多给一些帮助。朋友相处要坚持原则,发现朋友的错误应晓以大义、辨明是非,不搞帮派和哥们儿义气。

 

【做人的气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气量”的解释是: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以及容忍谦让的限度。而对“气度”的解释则是指一个人的气魄,内含有不凡的意思。二者相比较而言,“气度”要比“气量”更进一个层次、更上一个档次。

众人都知道《三国演义》里周瑜周公瑾的气量小。可要说才华,周瑜应该说不输给别人。与诸葛亮比起来,他差的其实就是气量,所以他才会被诸葛亮用计活活气死。与周瑜比较,诸葛亮的气量应该说不小,可他缺少的是气度,他过于自信自己的“聪明”和主观判断,所以才会从一开始就跟魏延“过不去”,必置之死地而后快。有史家认为,如果诸葛亮把死后的军权交给魏延,而不是给了言听计从、惟诸葛亮马首是瞻的姜维姜伯约,那么蜀汉甚至还有中兴的希望,至少不会那么快地灭亡。

皇帝也一样。隋炀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说他昏实际上除了他的横征暴敛之外,还有他的骄奢淫乱。按说隋炀帝杨广在做皇帝前也算得上是一员猛将,有胆有谋,是他亲率大军灭了南方的陈国,结束了中国南北朝分裂长达数百年的局面。但他喜欢的南朝皇帝的宠妃张丽华却被他手下的大将高杀了,高还提着张贵妃的人头来向杨广汇报,说南朝要是没有这个女人祸国殃民不会这么快就灭亡,把杨广当时就气得七窍生烟。后来杨广当了皇帝,最先做的事儿就是找个理由把高杀了,结果为了一个别国的妃子而自毁长城。隋炀帝登基,周边各国纷纷前来朝贺,惟独高句丽没来,隋炀帝便亲征高句丽,倾全国之力攻打,却不能攻下都城,最后他是大肆劫掠而去。唐太宗也征高句丽,也打不下来都城,可唐太宗撤军前叫人在城外留下大量丝绸布匹,然后自己下马向守城的官兵行礼,以示对顽强守城之官兵的尊敬。结果没过几年,高句丽内部便发生分裂,唐朝军队在原守城将领的引路下一举攻下高句丽都城,将高句丽纳入唐王朝版图。

  看看,气度就有这么大的功效,它可以令山河动容,令敌人胆寒。正是有了如此不凡的气度,李世民才会被当时唐王朝周边那么多少数民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

气度很像是一种高营养成分,你一旦拥有了它,它给你的人生带来的将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格和品质,因为,气度不凡。

气度,是意志坚强者动人的丰采,它昭示的是做人的豪迈;气度,是仁厚的等待,它让良知感化愚顽,用成熟来导引轻率;气度,还是用生命担起的一份责任,它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忍耐。

一个没有气度的人会很容易走向气度的反面,那就是嫉妒和仇恨,就是小肚鸡肠与睚眦必报,就是凡事钻牛角尖儿。嫉妒者的人生表现形式一般只会有两种,一方面是悲哀自己的不幸,另一方面是恼恨他人的幸福。如果气度是命运,那么嫉妒就是命运的奴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爬上额头的纹路以及各种各样的证书,顶多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成熟,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气度。气度需要自己不断地自我修炼和超拔,需要修养,更需要涵养。

记住,仅有心胸,那是气量;而心胸加上智慧,才是气度。

 

【做人需要“容忍”】

容忍不同于宽容,宽容是一种相对而言更大的境界,而容忍则是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是需要“容忍”才得以继续的。没有容忍,这个世界必然充满动荡与纷争,我们的生活自然也会布满荆棘与歧途。

一般来说,容忍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容人容事,有良好心理应激反应能力的一种社会心理特质。容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容忍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会出现“勺子碰锅沿儿”的矛盾,有时候难以被人理解,以至于受到委屈,甚至遭到诬陷。如果你心胸博大,以包罗江海的度量,宽容忍耐,这不仅能使你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还对你的身体大有好处。“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话富有哲理。如果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互不相让,非要争个我高你低、你死我活,不仅误了大事,还有损身体健康。

有人认为容忍是吃亏、受气、丢面子,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这可以说完全没有理解容忍的真正含义。其实,容忍是一种美德。为人处事,只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容忍实质上是一个人思想修养的表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当时关羽、张飞没少冷嘲热讽。以后诸葛亮出山,并当了丞相,但他胸怀全局,不与关、张二人计较,并且重用他们。诸葛亮指挥新野一战,大获全胜,这时关、张二人才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心存芥蒂,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就不可能有以后的胜利,也就没有流芳百世的关于诸葛军师的佳话。

容忍是一个人大度的表现。人的一生中,不痛快的事情十有八九。有的事情会使你怒火中烧。而此时此刻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常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容得天下难容之事,便可做大事。历史上,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以大局为重,把一般人难以容忍的事吞进肚里的人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如战国时蔺相如容忍廉颇的羞辱,西汉名将韩信忍胯下之辱,就一直被世人传为佳话。三国时的周瑜、梁山上的王伦,则因为度量狭小酿成悲剧。前者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声中被三气身亡,后者则做了梁山好汉的刀下鬼。

容忍还是理智的表现。当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时,特别是当个人的人身权利和经济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有理智的人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克制自己,耐心地讲道理,进行说服、规劝,及时化解矛盾,而不会恶语相加,轻易地采取过激的行为。为了全局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要甘愿和勇于吃亏。

地球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许多格言都告诉我们对人对事应克制容忍。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容忍。让容忍带给我们健康的身心。

 

【上司有了过错怎么办】

上司是人,不是神,当然也有说错话、做错事、下达错误指令的时候。当你发现上司有错时,应该怎么办?面对上司的错,没有一个固定的应付模式,要看上司的脾气秉性、犯错的场合、错误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等。还有,就是要看你在公司里的地位及与上司的关系等。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被许多人推崇的“原则”。

不要在众人面前指出

如果上司错了,不要在众人面前指出。毕竟上司就是上司,需要维护其尊严与面子,古今中外皆然。即使一件公事的处理,碰巧是上司的错,他也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尊严,不可以由着下属摇晃着“谁错谁就应该受到谴责”的旗帜,而不留一点情面,更不能事后对同事谈论上司的错误,用嘲弄的口吻让流言四散传播,并用贬损上司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聪明与正确。当然,任由错误继续下去也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你可以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私下找上司聊聊,谈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上司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先服从并去执行

实际上,上司说错了话还不算严重,最难办的是上司作出了错误的抉择,而且还不听下属的忠言,一意孤行。在这里,我们应该先尊重上司,他既然是你的上司,肯定有比你强的地方。上司所拥有的不只是资产,而且还有阅历。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上司都是行业的前辈,以他的经验和知识,犯错的比例一般要比下属低。有时看上去是上司错了、可结果证明上司对了的事情也并不少见,因为上司和你站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和你自然会存在差异。如果你一定得执行你认为是错误的命令,那你唯一能做的是:服从你的上司,认真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报告你的工作进度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凭着你不断报告的工作进度,上司不是傻子,是终止还是继续,他会清楚的。即使最后证明上司错了,你也不要难过,毕竟你已经尽了力。

 

【怎样让别人宽容你的错误?】

一个人要做工作做事情就难免出错,没有永远不出错的人。那么,一个人出错了该怎么做,才会使自己得到上司以及别人的宽容呢?

1.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聪明人与愚蠢人的区别就在此了。上司找你问话之前,你聪明的话,就应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果确实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以坦白而虚心地询问平时跟你关系较好的同事,或者直接去问上司。在别人告诉你之后,立即找来相关的资料,了解具体的错误在哪里。不知者不怪罪。上司明白你是经验不足或业务不熟而犯下的错误,训斥也就变成了教导。

2.不要推卸责任。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简单的,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相互间关系错综复杂。但如果是你手头分管的事务,在发生纰漏时上司追究的当然是直接责任者了。这时候你不要企图通过乱拉其他相关人员下水来减轻责任或者开脱自己,这种办法其实很笨。正确做法应该是无论别人有没有错,自己手头的事情做错了,就要担负起自己这份责任。

3.态度要诚恳。上司或同事指出你的错误之后,你一定要有个诚恳的态度,不要心里不服气就满不在乎地应付,或者嘴上认错行动上坚决不改,甚至背地里对人家说三道四。要记住,你背地里说过的话,迟早会传到上司或同事耳朵里。这对你是十分不利的。相反,虚心诚恳的态度会让上司或同事认为你本质不坏,人也忠厚老实,本来要书面警告的可能改为口头,本来要开除的可能改为扣一个月奖金。

4.积极寻求弥补措施。错误一旦发生,损失就相应发生。后悔是没有用的,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你也就别老去说想当初如果怎样就不会怎样的废话,而是要看你怎样去弥补错误导致的后果,尽量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5.敢于主动。聪明的人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知道自己怎样不受到伤害。一旦错误发生,与其等上司来找你谈话,倒不如自己去敲上司的门,勇敢地去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好在承认错误的同时还告知你的补救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上司是很愿意显示他的宽容和与人为善的。

 

【引人向善的十大戒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有时,明明你怀的是一颗好心,做的是一件善事,是一种奉献,但却莫名其妙地遭到曲解和冤枉。有人说你“动机不纯”,有人说你“来路不正”,更会有人在背地里对你做手脚、给你使绊子。对此,美国社会学家肯特·M·基思博士积自己多年的研究所得,于2001年出版了《似非而是》一书。他在书中总结出的引人向善的十大戒律,应该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看透人生的意义,引导你度过真正有价值的一生。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戒律之一:人都是毫无逻辑、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还是要爱他们。

戒律之二: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但还是要行善事。戒律之三: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但还是要成功。

戒律之四:你今天所行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但还是要行善事。

戒律之五:坦诚待人使你容易受到伤害。但还是要坦诚待人。

戒律之六:思想最博大的、最伟大的人,可能会被头脑最狭隘的、最渺小的人击倒。但还是要志存高远。

戒律之七:人们喜欢无名小卒,却只追随大人物。但还是要为几个无名小卒而斗争。

戒律之八:你穷数年之功建设起来的东西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被毁掉。但还是要建设。

戒律之九: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攻击你。但还是要帮助他人。

戒律之十:当你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会被反咬一口。但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做人没有“捷径”可行】

做人也有“捷径”吗?有,而且,据说“捷径”还很多。

当然,这首先得要确定:你究竟是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到书店、书摊儿上去逛逛,你会发现有许多教你如何“做人”的书,且分类越来越细,针对性也越来越明确。比方有一套书分别叫作《公务员做人的技巧》、《中层干部做人的技巧》、《外资白领做人的技巧》等等;还有一本书叫做《稳、准、狠——做人的三大基准》。说实在的,笔者琢磨这些书名里肯定含有着“卖点”。现今做人看来也可以“速成”,也有了“捷径”,只是不知道跟学“新概念英语”和“AAA英语”有什么不一样。不过,回过头来想一想,难道公务员或者中层干部做人的标准就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吗?

做人,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就简单。天生能够看透世事万象的人没有,但每个人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尤其是经历了许许多多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做人的方式方法也潜移默化地产生了许多变化,甚至是“质”的飞跃。一个曾经在人们眼中是心胸狭窄、锱铢必较的人,多年不见,却可能变成一个胸怀宽广、剑心侠胆之人,奇怪吗?并不是他找到了什么做人的“终南捷径”,而是遭遇,而是经历,而是生活的千锤百炼使然。

伏尼契笔下的“牛虻”,雨果笔下的“冉—阿让”,还有大仲马笔下的那位“基督山伯爵”,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没有人会把那个脸上有刀疤、嫉恶如仇的“牛虻”与那个曾经弱不禁风、循规蹈矩的“牛虻”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在做人上实在太不同了。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都保持着一颗最善良的心。

李宗吾先生当年写《厚黑学》,不过是想借文章影射一下国民党高压统治,不想,几十年过后,一些人竟然把《厚黑学》发展成了一门“厚黑学”,当成了做人处世的一条所谓成功“捷径”,实在让李宗吾先生九泉之下不得安息。

过程犹如梯子,不一步步走、一步步爬不行。做人亦然,靠机智、靠乖巧、靠见风使舵来走出一条做人的“捷径”,终究是长不了的。做人的“捷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不在书本里,而是在你脚踏实地的工作和生活中。

 

【做人简单方为上乘】

有几句关于简单的话,从进入脑海那一天起,就没再忘过。

一句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就是简约之美。”忘了是谁最早提出的,大概是契诃夫,有人问他什么是艺术,他从林林总总关于艺术的各种解释中,选了这样一句感触最深的话,作了回答。这句话我记了大半生,至今仍是我著书为文的信条。

另一句关于简单的话,得自于“文革”时与一位高层人士的谈话。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占领、夺权的混乱,他说了一句当时令我惊骇,但却对我影响深远的话:“风暴的中心是空白的,绝对静止。”这句话有点阶级斗争味,但话过意思不过,而且在简单阐述过往许多事情上都十分准确。实际上也是。风暴卷得再大,那个卷起风暴的风源可能却是极简单的,有时也许就是一两个人的一两句话。

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生活,简单都是极其重要的。正如数学最简单的公式都是最复杂计算后所得的成果。

单就从生活讲,简单实在是一种享受。比如当我们已经有了住所,还再为拥有一座豪华的别墅和漂亮的小汽车而每天加班加点,疲于奔命时;比如我们已经有了安稳的家庭,还欲尝禁果,被婚外的什么事情搞得心神不宁、寝食不安时;比如为了一次小小的提升,多次忍受上司当众苛刻的指责,还要赔上笑脸并不时想着违心的献媚时;比如为了那种种必要和不必要的迎来送往,节衣缩食,精心打扮,强颜欢笑时;因为装修了房屋,就要配套换家具,就要出入换鞋子、变习惯、改行装,就要全套现代化装备等等时,我们真该问问自己,这一切难道就是那么重要吗?倘若没有这些,我们又会活得多么自我多么自在呀!

设想,人们每天忙忙碌碌的许多事,有多少是真正必需、必为、必要、不作虚、不作假、不重复的?人的一生中的许多精神、精力都被无情地消耗磨损在虚荣、面子、磨擦、扯皮、无用功上了。

在日趋紧张、繁忙、复杂的社会上,能够简而朴,简而洁,简而明,单而不狭,单而不薄的生活,实在是一种真正的幸福。举两个例子:感冒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厉害了,实际上预防却很简单。一位老先生告诉我,每天清晨起来,坚持用凉水洗脸冲鼻子,就可以防治感冒。我试了,果然很管用。再比如治病、健身。现在电视一打开,广告上各种医这医那的药物很多,无奇不有,仍是一位年已逾百的老者告诉我:每天坚持步行,百病皆消。很简单,我向好多人推荐了,很管用。正如洗碗机的发明,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家家购一台洗碗机,且不说你有没有那么多的碗要洗,就是洗几只碗,待你打开洗碗机进行操作时,你那手中的碗早已洗得差不多了。当然前提是,只要吃饭简单的话。

不会读书的人越看越厚,会读书的人越看越薄,就是越看越精华,越看越简单。会生活、会做人,何尝不如此。正当我们把房间越搞越大,生活越弄越眼花缭乱的时候,一些前瞻的西方人已经以简单为要义,取其宅小、方便、实用为一种享受了。

简单,是一步到位,不繁琐,不负累,不自己捆锁自己。

简单,对别人简单也就是对自己简单。

只要你是简单的,这个世界就是简单的。你想多简单就有多简单。别太为名累,别太为利绊,别太用不该有的虚荣把自己弄得半人半鬼,别太为了享受反把生活过得劳苦不堪。简单就是明了,就是别人绕乎你,你自己别绕乎自己。

把一切看清了,看真了,看绝了,看淡了,就是简单。

这是做人的最最上乘。

 

【时尚与品位】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字眼叫“酷”。可什么是“酷”呢?最初的意思好像是说某个人如何如何“深沉”,后来“酷”的外延似乎越发展越大。如今在许多时尚男女眼中,染头发吃哈根达斯玩蹦极听MD玩恋爱游戏便是“酷”。最具表现的特征是男孩女孩们张口就是Yeah、My God、OK或者说这件衣服很IN,这个人很“Q”,每每见到相机,更是千篇一律地像邱吉尔当年般张大嘴巴伸手作V状。

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任贤齐唱红了《心太软》与《很受伤》,于是流行语便有了“我因为心太软而很受伤”;张宇唱红了一首歌《都是月亮惹的祸》,于是媒体上之标题便尽是“都是什么什么惹的祸”;王朔写了篇小说《看上去很美》,便满世界报刊的标题都是“看上去很什么什么”。于是许多艳词便像大家闺女被糟踏了一样,一下子成了残枝败叶的恶俗用语。

时尚是一件容易被克隆的东西。还是在几年前,咱国内兴起一股建“宫”立“馆”热,仿佛一夜之间,全国各地冒出来几百个“西游记宫”、“妖魔鬼怪殿”什么的,且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一般。这般盲目“克隆”的后果自然可想而知,而这种病症在今天似乎仍然没有痊愈,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商场或专卖店里,销售小姐向你推销这件衣服时,无一例外地会说,这是今年最畅销的款式,刚刚几分钟就卖了几件出去,那种神情俨然就是你不买这件衣服你便是跟不上潮流落了伍,你就会被时尚所淘汰。事实上真正的时尚感觉并不是克隆所能制造的。巴黎真正的时装是限量发行的,对于设计师们来说,最忌讳的评语恐怕便是雷同了。

难怪去年有一本叫《格调》的书会火起来,尽管它只是美国人在几十年前所写的一本书,但文章中所诠释的理论现在搬到中国来也可以被当做教科书。“你可能很有钱,但没有品位”;“你可能没有很多钱,但却有品位”。在中国似乎还要加上这样一句:“你可能很时尚,但却没有品位。”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时尚绝不是一件坏东西。因为它总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满足和快感。时尚当然也不是一件什么好东西,因为好东西如果变得像大路货一样流行,它也就只能打八折出售了。”

 

【宽恕别人才能快乐自己,宽容周围才能洒脱自在】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

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他也不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不得平静,痛苦不已。

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是最愚痴的行为。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说:“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

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

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励志心得: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快乐要先学习从宽恕别人而来,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当中,那么,便能与佛法相应而不悖离了。

 

【职场态度:保持心平气和,不要以怒制怒】

在职场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几个脾气暴躁的同事,当他们对你暴跳如雷的时候,你会怎么应付他们呢?有人说,对于向自己发怒的人,一定要给他个“下马威”,不如他就会经常对你发脾气。

于是,当有些人遭遇同事对自己发怒时,往往是以怒制怒。但我们观察一下人际关系非常好的人,会发现他们在面对别人的发怒时,通常能做到心平气和,而不是以怒制怒。

以怒制怒只会让当事人陷入争吵,会极大地伤害同事间的感情,而且你对人发怒,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所以,以怒制怒是职场人际关系中不可踩的雷区。

在公司里,同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大家都能和睦相处,那么整个办公室的气氛都会很和谐,如果大家之间充满了火药味,还怎么工作呢?

有几个议员代表对林肯总统指派某人为收税经纪人这件事非常不满,就向林肯提出抗议。带头的一名议员长得人高马大,脾气很粗暴。他愤怒地指责总统,其中还夹杂着一些侮辱性的词语。林肯对此先是一言不发,任由这位议员尽情地发泄他的愤怒,然后平静地说:“现在,你觉得痛快些了吗?照你刚才讲话的这种水平,实在是没有资格了解我指派某人的理由,不过还是可以告诉你的。”

那位议员的脸一下红了,他尴尬地向林肯道歉,但是林肯继续面带微笑说:“无论什么人,如果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容易丧失理智这也是很正常的。”然后林肯向他详细地解释了其中的原委。

林肯这种冷静的态度,已经足以让这个议员对自己的粗暴行径感到羞愧了。不管这次指派是对是错,林肯这种聪明的应对方式,使这个议员一下子就处于被动境地,并且有点不知所措了。

当这个议员回去向别人报告他交涉的结果时,他只能说:“伙计们,我忘了总统具体说些什么了,不过他是对的。”

威尔逊总统说:“如果有人握着拳,用一副愤怒的表情来见我,我敢肯定,我的拳头会比他握的更紧,会比他更加愤怒。但是如果你说,让我们坐下来好好商量吧,共同找找原因,看看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立刻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之间根本没有多大的距离,分歧的方面也不多,而且看法一致的观看反而居多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就能和睦相处。”所以,温和总是要比愤怒和暴力更强而有力。

 

【五官按摩巧制怒】

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何气伤人最多9发病的比例最大?我们的一项研究结果明确地告诉你是“怒”!怒在七情病因中占50.3%。怒作为一种粗糙的、原始的、基本的、冲击性的情绪,可常常发生,不时引起疾病,甚至死亡,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中医强调“怒则气上”,气机紊乱,首先伤肝,兼及五脏,可引起中风、二便闭塞、妇女闭经或崩漏、失眠、头昏脑涨、耳聋、恶心呕吐、失明、精神异常,甚至厥扑于地,当即死亡。怒的危害如此,我们必须想法制怒,尤其是怒气刚发生时,及时消除,以防止疾病与不幸发生。

五官为眼、舌、耳、鼻、口唇,根据五脏通于五官的原理。“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认为五脏与五官之间有精气相贯,关系密切。通过对上窍五官的一些调整活动,以达到疏通调理气机,制服怒气的目的。为了好记五法,按一、二、三、四、五的数序分述如下。

一周舌搅再说话——缓心气

当觉得要发脾气,怒气上冲,骂言将涌出时,先用舌尖在口腔中做几次圆周搅舌运动,过火的话就不会立即冲口而出了。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官。怒则肝气生,心气急,通过搅舌调理,有缓和心气的作用。

二按眼角火不冒——疏肝气

怒目相视,目睛瞪圆,青筋怒张,两眼火冒,是发怒最常见的表现。怒伤肝,首先搏肝气,因为目为肝窍,肝气通于目,故眼有如此表情。若此时轻按眼角,肝气可缓,肝火可消。其做法是大拇指与食指分别轻按小、大眼角,左手按左眼,右手按右眼,连续按5~10次,有疏肝导气的作用。肝气疏缓,怒气渐消。

三拉耳朵上中下——平肾气

发怒时气血搏击,血热上涌,面红耳赤。此时可用手上、中、下三个方面压揉耳廓。先是用食指和拇指将耳上部向下压、揉,再将耳中部向耳孔方向压、揉,最后将下耳垂向上提,封住耳孔。如此反复做3~5次。肾开窍于耳,对耳廓的推拿可使肾气平和。耳朵是五官中最突出部分,占面积最大的器官,其运动弧度和运动量都是最大,所以拉动耳廓消怒气的作用最为明显,这也是日本御医庄淑旗博士“消气法”的重点手法。

四理鼻梁气呼出——通肺气

用手的食指和拇指顺鼻梁两侧,从上方徐徐向下滑,尽量呼出心中的气,反复做5~10次,以通肺气。肺开窍于鼻,使肺气宣通,如釜底抽薪,自然利于平伏怒气。

五捂口唇生理智——消脾气

用左手或右手手掌捂住口,向左右横抹、抚摩,反复做10次。脾气开窍于口唇,这样有益于脾气消。横向左右抚摩中,已给一定的时间对当时的情景从容分析,冷静思考,利于正确认识和思考处理方法,达到理性制怒的境界,充分消除粗糙的情绪——怒气。

总之,发怒时利用五官的运动和按摩五官制怒是方便可行、有效实用的好方法。它吸收了民间和国外散见的一些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为统率系统编制而成,对保障心身健康、防治疾病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