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鸣人4尾图片:拯救心灵的出路(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7:18

拯救心灵的出路(一)

——对心理症状的解读

一、症状的意义

             雨果说,海洋是广阔的,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这个空间是丰富的,也是神秘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心灵空间是最陌生的地方,最动荡的地方,也最令人畏惧。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心灵,这是令人不安的。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过多地去探究心灵,而当我们不快乐时,我们会问自己很多问题,会思考很多。我们会去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大多数人能够从暂时的悲伤和失意中摆脱出来,而有一些人,他们长期沉浸在心理的痛苦中,苦苦摆脱而不能,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次失恋,会感到人生的黑暗和没有意义,以致自杀;焦虑,难以入眠,以至黑夜比白天漫长;恐惧空旷的广场或者上上下下的电梯;不停地洗手,因为害怕细菌的致病;迷恋网络而无法摆脱;见到陌生人就脸红,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卑,在人面前自惭形秽……各种各样的症状五花八门,然而,痛苦是相同的。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成为心理疾病和障碍呢?谁是幕后的元凶?谁又在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呢?

(一)每一个症状都是有意义的

所有发生的东西,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由头的。每一种心理症状,同样都表达了某种意义,关键是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个意义。我们所指的意义,是指心理症状产生的根源和实质,它从哪里来?它要改变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现状揭示了什么?心理疏导疗法以系统论的视角看待心理症状,认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出现了不和谐的问题。

(二)症状都是有动力的

每一种症状都试图在保护自己,症状是一种特殊的保护形式,是一种替代形式。症状如盾牌,然而这个盾牌束缚了自我,它是一种变态的形式。为了防止万一,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一万。虽然症状是令人不安的,但它使人得到了好处。症状是糖衣炮弹。如恐惧艾滋病,艾滋病是不确定的,而症状是确定的,一旦出现了恐惧,他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他也可以使自己变得心安一些,理所当然地回避他本来就想回避的情境和责任。一个人身体生病会得到特殊的照顾,心理生病也是这样。症状让人变得诚实。它在坦率地表达,他需要什么,他不要什么。

(三)症状是一种逃避的形式

直截了当地说出真理,有时并不容易被人接受。可我们还是不得不指出,症状是一种逃避心理的表现,并且是一种逃避的捷径。这可能会激起一些人们的阻抗和反驳,然而,事实正是这样。承认一个事实,对人来说,有时是一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当我们承认它,我们才能够得以解脱。

形形色色的症状,其实都是我们想躲起来,想逃避开去。最大的逃避又莫过于自杀,那是让我们彻底地退出人生的舞台。

(四)逃避的背后是恐惧

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会身不由己地向后退却,这是相当的正常。是恐惧在驱使我们这样做,恐惧激发了自我保护的本能,在心理层面上自我保护以症状的形式出现。比如焦虑,就是应对危险或者可能危险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的懦弱,我们鄙视这种行为。我们不会直接地用恐惧和退缩来作为理由,我们冠冕堂皇地找出诸多其他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于是,我们自己迷失在迷雾之中,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是什么让我们躲了起来,我们戳穿了自己为自己编造的谎言,我们才有机会解救自己。正如皇帝的新装,如果他认为自己是穿着华丽的衣服,他不会由此去改变,而只有他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谎言,他才可能去改变,重新穿上正常的衣服。

(五)自我欺骗的机制

当我们在为自己辩护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谎言,而谎言渐渐使自己信以为真。为此,形成一系列根深蒂固的信念,这种信念往往具有可怕的自我毁灭的作用。

正是由于自我欺骗,我们会对自己越来越困惑,越来越迷茫。为了拯救自己于迷途,往往会激起强烈的自尊,形成一系列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心壮志有时完全会脱离现实,只是一个梦境而已。而我们坚信非如此不可,因此进入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赖以维持自尊的体系,是不是真的不可动摇,是不是真的对我们人生有利?偏执的自尊,只不过是一种虚荣而已。可这种虚荣,却有可能把自己拖入深渊,毫无体面尊严可言。

因此,心理疏导最大的任务就是认识自己,而心理医生充当的角色,就是一面镜子。在这镜子中我们照出了自己,照出自己的真相,照出自己的诚实。

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去帮助自己,这才是最有用的帮助。

(六)症状的土壤

为什么会产生不良的作用机制,使自己的心理在逃避、恐惧和自我欺骗中滑行,陷入这样的怪圈。其中的作用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现代的科学并没有完全阐述清楚,各种心理流派也大多在心理假设的范畴。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是大致能够得以一些比较确切的结论。

首先家庭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摇篮安放在其家庭之中,最初的看护者往往是父母。如果一个人没有家庭,他一出生便被抛弃,或者离开父母,或者父母死亡,而又没有一个能够充当父母角色的人,这样的创伤是巨大的。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能够反映出父母的问题,或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一个出了问题的孩子,几乎总有一个出了问题的母亲在背后。这显然言辞有些过于断然,但事实往往很不幸地证明了这一点。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往往是多方面的,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一个不被欢迎,不被接纳的孩子(如意外怀孕)往往一开始就注定是糟糕的开幕。社会上有被强奸的少女为了控诉强奸犯而生下孩子作为证据,这个被用来当作工具的孩子,我们不能不为之将来感到担心。

相反,一个承载了父母太多希望的孩子,他的未来同样令人担心。他依然是父母的一个工具,他依然没有自己。

一个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之中可能会消融了自己,他无法区别出自己与父母的界限,因此也就无法发展出自我的独立性。

一个生活在控制力强或脾气暴躁的父母家庭中,他一定会忐忑不安,他不知道怎么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怎么才能避免被批评和指责,他会完全丧失了自信,他会力图用强力来控制自己,在他的心里,会饱含着不能发泄的愤怒,而这是危险的。

一个生活在冷漠家庭中的孩子,他会长期地被忽视。他会强烈地渴望温暖和亲密,却又无力这样去做。

更多的父母可能只是一个保姆而已,他们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给孩子做好吃的,买好玩的,生怕其饿着,生怕其冻着,关心他的学习,希望有好成绩,上好学校。除此之外,可能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感,不知他在想什么,不知他喜欢什么,不知他交什么样的朋友。不知道他、不懂得他的东西太多了,以至往往做父母也感到为难和困惑……

一个好的父母是,让孩子需要的时候,他(她)一定在;而当孩子不需要的时候,他(她)知道后退。

安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当一个孩子在家里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他在社会上也会缺少安全感,对事物变得敏感,他会寻求保护。如一个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身体,一旦孩子生病了就惊慌。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一亘生病或有不适的感觉,他也会表现出惊慌来。

一个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情,他不知道什么才是爱,那么他长大了会没有爱的能力,没有关心别人和亲近别人的能力,甚至对亲密的关系有恐惧感,以致不会恋爱,甚至害怕结婚。

一个孩子在家里受到过多的批评,他可能会变得胆小慎微,不敢尝试,自卑。有时这些都是父母无意造成的。比如一个母亲开玩笑说孩子的鼻子太丑,孩子真的一直铭记在心,一直为自己的长相特别是鼻子而苦恼,以致长大后有社交的障碍或者体象障碍。

孩子会用症状来抗争来自家庭的压力,他会制作一个家庭的恐慌和混乱。一个症状会改变一个家庭的行为。比如一个孩子的多动症,他可能表达了他被忽视;一个孩子的厌食症,他可能在试图改变他父母的关系……

病是一种武器,这种武器我们不但会在小的时候使用,我们也会在长大的时候使用。儿童时的家庭,实际上为我们书写了成长的脚本,父母是编剧和导演。我们一直在按照这个脚本在表演,如果这个脚本是蹩脚的,那么生活会变得不幸。因为儿童的方式是我们熟悉的方式,也是我们得心应手的方式。症状使自己变得荒诞,而这种荒诞反映了儿时的真实。

当然,随着个人的成长,个人渐渐地与家庭和父母分离了,步入一个更大的环境,那就是学校,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环境。然而,无论我们在何处,我们总是带着旧时的影子。社会环境当然对人也有巨大的影响,文化传统、道德法律、社会风气以及各种社会现实都会对心理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社会环境参与塑造每个人的心理,如果心理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就会被迫用症状来矫正矫正的结果是我们变得更为难以适应环境,于是我们不得不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