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手男暗恋你的表现:滦州六赋之滦州风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45:55
   一个民族文明的起源,一般与当地的水土有关,譬如亚州的黄色文明与欧美的蓝色文明;而一个地区的文明,必与当地的文化底蕴有关,譬如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与漠北的古道西风瘦马。当我们骋怀高唱“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时候,定是在战马萧萧、旌旗漫卷的沙场上,绝不会在绵绵柔柔、最难将息的杏花春雨里;而当我们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时候,必在卿卿我我的烛窗花影下,绝不会在檄羽飞飞、铁马冰河的大漠中。那么滦州,是一种怎样的文明、怎样的风情呢?
  古滦州,地处边陲,人迹罕至。境内有人类活动,始自原始社会后期,近有多处古文化遗址为证。唐虞时期,才有稀疏村庄,但因地老天荒,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荒草凄凄,杳无人烟。“贞观之治”以后,人口渐增。辽代迁北宋义丰县即今安国县人来滦,境内很快达万余户,数万人。明成祖永乐年间,自江苏、安徽、浙江、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移民北方,部分在滦定居。至清顺帝入关,随其而来的许多民众也在此定居。至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境内已达五万余户二十五万余人。至今,滦县人口已逾五十三万,包括汉、满、回、壮、蒙、鲜、黎、达翰尔共八个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滦州至少有山戎、东胡、令支、乌桓、鲜卑、羯、契丹、蒙古、满、汉、回等20几个民族居住、生活过,并曾成为统治这一地区的主要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正是因为滦州自古属屯垦开发之地,民众构成为土著和迁徙相融,汉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相融,因此,他的风俗礼肃具有明显的南北相融、东西相并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构成了这里民风古朴、民情宽容、民意豁达、民礼繁冗。如果用风情万种来定位滦州,应该是最恰当不过。
  譬如婚俗。旧时盛行封建婚俗,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命相相符。在媒人撮合下,由双方家长议定,当事人却无权作主,从而产生许多畸形婚姻,如包办婚、买卖婚、聘娶婚、指腹婚、童养婚、交换婚、小女婿婚、转房婚、典妻婚等。更为离奇的还有荒婚、望门婚和鬼婚等。荒婚系指在公婆或未婚夫病危之际迫女结婚,谓之“冲喜”。若“冲喜”无效,男方死去,女方即终生守寡。望门婚则指订婚后,结婚前,夫已亡故,女方仍需过门守寡。鬼婚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少男少女死后,双方父母作主实行合葬,结为鬼夫妻;另一种是男女双方死其一,父母要为死者找配偶,让死者做活人的亡妻或亡夫。
  上述这些荒诞的婚姻,不知戕杀了多少无辜男女的爱情,不知给多少家庭带来不幸。解放后,这种情形虽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一些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仍有抬头之势。特别是婚礼讲排场、摆阔气现象非常普遍,一席奢华,两代还债,也使一些家庭苦不堪言。
  其它如丧葬、节令、衣食住行等,礼俗尤甚,难以尽述。
  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积淀,构成了滦州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而这种秉赋天成的文化底蕴,一遇适当的春风夏雨,定能结出奇美的秋华冬实。于是,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之际,两朵积淀千年的文化奇葩,一下子跨越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悄然绽放,这就是后来风靡全国乃至世界的滦州影和评剧两朵姊妹花。
  滦州影,初创于明朝末年,盛行于清初,十九世纪遍布冀东各地并远播东三省。经过数十年的辗转流传,派生了“边外影”、“双城影”、“辽南影”各个流派,同时影响了北京的“蒲田影”。所以,滦州影代表了北方影戏的全貌。
  滦州影为州人黄素志所创。明万历年间,黄素志出生在滦州城北10公里安各庄一个农民家庭。此人幼年聪慧过人,20岁考中生员,多才多艺,名闻乡里,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绘画雕刻无所不能。但因时运不佳,屡试不弟,无颜回归故里,乃出关游学沈阳郊外,靠教授私塾度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这悠闲的岁月里慢慢成就了他的艺术贡献──影戏创作。后来,他把影戏带回故乡,从此奠定了滦州影的基石。
  滦州影戏初名“宣卷”,因以宣传教化为宗旨,以古道德教育范本《宣讲拾遗》为底本,后来才叫影戏,底本是照本宣科,也叫影卷。不过数年,滦州影便以它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表演形式风靡各地,甚至从民间很快传到官府、宫廷。
  据清末学者顾颉刚所著《滦州影戏》中载:“康熙五年(1666年),礼亲王府竟有八个食五两俸禄而专管影戏之人。”据《清代北京竹枝词》上说:“剪纸为之,透机械于小窗上,夜演一剧,亦有生致。”另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载:“以纸方窗为戏台,剧人以皮片剪成,染以各色,以人举之。所唱分数种,滦州影,涿州调及弋阳腔,昼夜台内悬灯映影”。“于人家还愿或喜庆时用之。亦有岁时丰宁,乡村聚资开演,以资娱乐者。”
  滦州影的唱腔丰满,音乐优美,行当齐全,伴奏简练,人物雕刻精巧,操纵表演生动多变,在当时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相当贫乏的城乡,深得广大群众喜爱。到清末民初,上演滦州影的影班已经遍及冀东和东三省各地。而且在滦州影的大旗下荟萃了北方影界泰斗人物,如影界大王张绳武、著名影戏艺人齐怀、苏旭等,这些皮影界顶尖高手,对于繁荣滦州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的日本荣利、宝利两家唱片公司还多次给滦州影灌制唱片。
  由于滦州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解放后发展很快,剧幕、灯光、人物造型等都有很大改观。演唱也由原来的假嗓代女声改为女声真唱,并使用了扩音机,加强了音响效果。影人变化更使人喜爱,原来的影人行走如腾云驾雾,不能曲臂伸腿,现在已行动自如,有了小电影的气派。每到农闲挂锄季节,月明星稀之夜,或在打谷场,或在场房院,或在开阔地儿,支起一张影窗,锣鼓家伙点儿一响,聚起全村老少,咿咿呀呀一唱,高亢处响遏霄汉,低婉处寸断柔肠,江山美人,文臣武将,如一脉乡情的流波,此刻都流淌在那淳如乡酒的唱腔里,流淌在曲曲折折的戏文中,流淌在稚拙可爱的影人上,也流淌在人们的心里。
  正当滦州影经过一百多年的洗礼,已经唱红北方大地的时候,另一个熠熠生辉的艺术门类瓜熟蒂落,悄然诞生在滦州,这就是评剧。
  评剧是由莲花落发展而来。所谓莲花落,实际上就是关外的“二人传”,关里叫莲花落,也叫“蹦蹦戏”或叫“打莲花落的”。之所以叫“打莲花落的”,是因为上场表演的一般都是两个人,这两人声气相合,唱白相应,表演时总是包头的旦角在光头的丑角头上打一扇子,因有此名。其实莲花落源远流长,由来已久。据史料载,自唐以降,莲花落已经遍及大半个北方,只是各地唱法不一,唱词简单,表演朴素,还没能形成戏。一般“以槌鼓或竹四片,摇之以为节。旧时多为乞儿所歌。”《古今杂剧》载:“兀的这一座高楼,必是一家好人家,没奈何,我唱段莲花落,讨些儿饭吃咋……”可见唱莲花落的目的在于乞食,乃穷人所为。
  象所有著名的剧种一样,如果没有杰出的才子佳人的贡献,这些剧种很可能自生自灭或根本成不了气候。评剧亦如此。如果不是滦州出了个成兆才、任连会等杰出的民间艺人,衍生了近千年的莲花落也许还是莲花落,永远成不了评剧。清光绪年间,成兆才诞生在滦县绳各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时上过几年私塾,颇负才名,醉心莲花落的唱词写作,很快成为当地莲花落艺人的“主事”,相当现在的剧团团长兼导演、创作员。在这里,他和蹦蹦戏的发韧者任连会志同道合,经常抵足而眠,中宵起坐,共论莲花落的发展大计。清光绪34年即1908年,成兆才、任连会来到滦县东吴坨村著名莲花落艺人“一窝张”五弟兄家,研究探索莲花落保存和发展的道路。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一次诞生评剧的聚会,一次对中国文化史做出杰出贡献的聚会。这次聚会,改编和创作了大型剧目,使延续千年的“二人转”式莲花落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俱备,唱念作打皆有的大戏。同时,完善充实了调门和板式,汲取皮影、大鼓、梆子和京剧的精华,增加道具加强舞美。完成了从拆出戏向戏剧形式上的全面转化,并且在东吴坨首演成功,一炮打响,后来红遍天津、唐山以至东三省,就连东北王张作霖的岳母祝寿也要请他们登台献艺。
  评剧的出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滦县土生土长的就有小白玉霜、韩少云、金开芳、洪影、筱俊亭等;成名后来滦县寻根问祖的有新凤霞、谷文月、戴月琴等。这些璀灿的明星,不但光耀了中华艺术的瑰宝评剧,也光耀了滦州,光耀了滦州人民。
  评剧之所以在滦州境内诞生和发展,当然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极具挑战性的现实原因,但滦州境内独特的语言旋律、语言节奏以及浩瀚的民歌积淀,民舞积淀,民间大秧歌等艺术形式的积淀,是促其诞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滦州幅员辽阔,物阜民丰,水陆交通便利,市场繁荣,给一大批农村有闲半有闲者或失去土地的破产者,以卖艺为乐,靠卖艺为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种土壤使得滦州有别于其它任何地方,正如“橘生淮南为柑,橘生淮北为枳”,滦州,是评剧的母腹和摇篮,评剧只能诞生在滦州。
  “落拓江湖悲无助,莲花落里度春秋”。当黄素志和成兆才们或为了糊口,或为了追求,四海为家,行走江湖从而成就一代戏圣,留下两块中华瑰宝时,他们也许没有想到,他们当时做出的是多么伟大的努力!在我们钩沉历史追溯千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不朽的文明,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朽的风情,需要不朽的积累。滦州啊,我的传承文明的滦州,我的风情万种的滦州,我的博大精深的滦州,文明的洗礼,使这里的色彩正艳;风情的流盼,使这里的花儿更红。夷齐故地生春意,一片孤竹万种情。滦州奇葩传天下,千古高吟并蒂红。滦州,文明故地,万世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