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7的车:宋德孝:儒家"中和位育"与和谐社会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4:56
宋德孝:儒家"中和位育"与和谐社会
2006年09月05日 16:57:31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三、和谐社会新构思对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的意义上,"中和位育"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论基础
1、和谐社会的提出、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两个方面。社会和谐是全面系统的和谐,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和谐,又要力求达到与外部的和谐;既要培养各个社会组织微观的和谐,又要促进整个社会宏观的和谐;既要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使各系统内部和谐。
"和谐社会"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这是党多年执政经验的凝结,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大的飞跃。但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既传承又发展了包含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认为社会主义不但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而且必须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表现。
社会要健康平稳发展,必须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就是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能够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体系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 ,也就是构成社会矛盾的双方和多方,在运动过程中能达到并保持不断统一有序、稳定发展的局面。
2、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的意义上,"中和位育"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论基础
(1)"中和位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和位育"要求事物生长和发展过程中讲究适度的原则,同时要求各个事物之间相互协调,"不尽同却要和""和而不必尽同"。只有适度和和谐才能真正达到"安所遂生"。
和谐社会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的。以往我们非常注重于用GDP的增长来说明社会的进步、说明一切方面的进步,和谐社会要求的经济增长是绿色的增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协调的增长。同时,在以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凸现出大量这样那样的矛盾,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下大力气调节各种各样的矛盾,从而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欣欣向荣、安定团结。
(2)"中和位育"与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中和位育"在强调适度、和谐的同时也强调人和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生;另一方面,"中和位育"强调适度、和谐的最终目标正是使人和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生。因此,人和万物的"中和"需要"位育",也必然"位育"。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解放初期开始就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几十年来,我国的小麦、棉花、钢铁、煤炭等年产量已经从旧社会的极端底下增长到今天成为世界前列,甚至第一。但是这些傲人成绩背后却是大量耕田被侵占、大量绿洲被沙化、大量生物物种消亡殆尽等残酷的景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以往消极增长方式的重新思考,"中和位育"为我们提供了具体操作的原则和标准,也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3)"中和位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中和位育"在很高的意义上对人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予以全面、合理的确认,使人之为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尊严,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切实的维护和体现。同时,"中和位育说"从德性实践的意义上,彰显了人的主体性,突出了对人的生命理性的无比重视以及人在生命理性上对伦理道德的关切。儒家中的"中和位育"伦理观在相当多的层面上与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要求有着契合点,诸如讲求互助互爱、宽容和谐、差异共存、以诚待人等。
精神文明建设是与物质建设并重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党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两手都要抓"的组成之一,充分体现了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的生存本义的理解。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内容正是对精神文明发展目标的概括性界定。儒家"中和位育"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
(4)"中和位育"与可持续发展
儒家"中和位育"思想进一步加深了今人对人与自然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因为"中和位育"是人和万物共同面对的问题,不是人的单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到"中和"并求人的"位育"时,不能不顾及到自然万物的"位育"需求;同时,当代人的生存权不能建立在损害后代人生存权的基础之上,而应在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的同时考虑后代人的生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