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神恶魔651pk:唐代干谒诗趣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9:05

唐代干谒诗趣谈

-
-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唐代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闺意献张水部》。乍一看,这似乎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在闺房中打趣逗乐的爱情诗;可是,一看诗的题目便会产生疑惑:描写闺房情趣的诗为什么要献给张水部?张水部是何许人也?一查有关史料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首具有表里双层意蕴的干谒诗。所谓干谒诗,是指诗人因对某一显达人物有所企图或要求而写的诗。唐穆宗长庆年间,青年诗人朱庆余从他老家浙江绍兴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在“以诗取士”的唐代,凡是诗写得好又有名人推荐的考生,“登科入仕”就大有希望。朱庆余虽然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错,却不知道能否受到主考官的赏识,因而很想得到当时担任水部员外郎的著名诗人张籍的指教和推荐。为此,他一到长安便将自己写的几十首诗稿全部献给张籍。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却不见回音。于是,他便写了题为《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献给张籍。因为这首诗是临近考试的时候写的,所以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在《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中,没有把自己对张籍的企求直接端出来,而是采取隐喻的手法,将所企求的事项巧妙地隐于形象描绘之中。即把“舅姑”(公公婆婆)比作主考官,把自己比作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娘子,把张籍比作“夫婿”(新郎官)。全诗以新郎官审视新娘子的装束打扮,比喻诗坛名家对青年诗人写的诗歌进行鉴赏。因而本诗的最后两句,其表层意蕴是新娘子梳妆打扮完毕悄声问身边的丈夫:“你看我画的眉毛是深啦还是浅啦?我这样的装束打扮合不合时髦?”其里层意蕴则是:“张水部大人,您看我写的诗到底行不行?我的诗歌创作水平究竟怎么样?我的诗合不合主考官的口味?”言外之意是:“我有没有可能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全诗构思奇特,比喻新鲜贴切,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含意丰富,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写过一首题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干谒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雄浑景象。然而,这只是表层意蕴;其里层意蕴则是象征盛唐强大恢宏的国势国威,并隐含着对张丞相(张九龄)辅佐国君治国有功的赞颂。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欲济无舟楫”和“徒有羡鱼情”的苦闷心情。其表层意蕴是说: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可是没有船和桨;我想在湖边钓鱼,可我连一根钓竿也没有。于是,我只好“坐观”他人“垂钓”,心中“徒有羡鱼情”了。如果我们了解孟浩然的身世(一生怀才不遇)和他热衷于仕宦(身隐田园,心在朝廷)的思想状况,就可以透过后四句诗的表层意蕴,品位出诗人所要表达的里层意蕴。原来,诗人是以“欲济”洞庭湖和想执竿“垂钓”,比喻自己想从政当官的主观愿望;以“舟楫”和钓竿,比喻从政当官应具备的客观条件。诗人一方面慨叹自己无舟无竿,即慨叹自己怀才不遇,想当官却无人推荐;另一方面又表示不甘心闲居在家无所作为,认为这样下去有愧于盛世(“端居耻圣明”)。因而,迫切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大力提携引荐。诗人对张丞相的这一企望,诗中并没有明说,但诗人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已经很有分寸地暗示出来了。
  干谒诗也有是对某一显达人物的聘用或赏赐表示婉谢的。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就写过一首题为《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的干谒诗:
  君只妾有夫,赠惬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这是一首古体诗。它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抒写了一位忠贞守节的妇女婉言谢绝第三者的“缠绵”,退还赠品,誓不背叛自己“良人”(丈夫)的高尚情操。然而,这只是本诗的表层意蕴。那么,它的里层意蕴是什么呢?我们只要考察一下本诗副标题所提到的显达人物李师道,并联系诗人写作此诗的具体历史背景,便不难看出诗人所要表达的里层意蕴。原来,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加检校司空李师道拥兵跋扈,割据一方,运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朝廷的官吏和文人,图谋不轨。李师道久慕张籍的诗名,曾多次派人给张籍下聘书,打算用重金聘请张籍去做他的幕僚。张籍当时虽然只在京城担任太常太祝的小官,生活较贫困,但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割据分裂,因而始终不为李师道的利诱所动。张籍既不愿意与李师道同流合污,又不想得罪这位权势显赫的军阀,于是便写了《节妇吟》一诗回敬李师道,托“节妇”寄意,巧妙地谢绝了李师道的聘请。
  唐代流传下来的干谒诗不多,上述三首是具有代表性的佳作。我们从上述三首佳作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表层意蕴往往从字面上便可以看出,而里层意蕴则须披沙拣金、深入深求方能获得。从表层意蕴深入到里层意蕴,其间的主要联系纽带是正标题或副标题所透露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