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螳螂手工:望江县香茗山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6:25

望江县香茗山游记

太湖朴初中学   潘传盛


前天 16:33 上传下载附件 (592.71 KB)
望江县香茗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是毛泽东主席在阔别几十年后重返井冈山时写下的诗句。今天,我也仿伟人说一句“久有凌云志,重上香茗山”来聊发我故地重游的感慨!

     7月3日一大早,我们一行五人,坐上了前往香茗山的小面的。自太湖到望江的省级公路开通以后,就有农村客运小车辆往来于这条线路上服务,没有固定的发车时间和停靠地点,有需要就上车。从我家门口出发到香茗山脚下也不过半个小时。当我们下车后,侄儿国平又家入了我们的队伍,到这时,我们的登山队共有六位队员,两位大人,四位孩子,最小的就是侄儿国平,他今年才9岁,我之所以敢带他来爬山,就是因为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很好的锻炼,不会比这些在城里长大的哥哥姐姐们差多少!

   

前天 16:32 上传下载附件 (292.61 KB)
望江县香茗山

    香茗山,地处太湖县与望江县两县交界处,东西走向,长约10公里,共有三座山峰,主峰489米。至于因何而得名,我无法考证。山南为望江所有,山北是太湖的辖地。我老家就在山北不远的小山村里,我就是望着香茗山的云雾,听着香茗山的传说长大的。小时候,随学校组织的春游上去过两次,以后的几十年,我任职于徐桥镇中,离山较远,加之交通不便,就再也没有上过此山。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南昌府的梅福就隐居山上,唐李白、罗隐,明解缙,清翁傅都曾在此驻足流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末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曾在此征战和扎寨。昔时曾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隐寺和古塔。如今绝大部分只闻其名,或有遗址尚存,就是没有毁于战火,也没能逃过文化大革命这一劫难。如今登山,除了能登高望远之外,却很难找到与山有关的文化遗迹了。好在我们意不在访古,而在于锻炼孩子们的体能,并且能满足我故地重游的夙愿,其他的也就不太在乎。

现在并不是登山的最好季节,天气热不说,山花烂漫的时节已过。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山是在春暖花开之时,能体会出解缙写香茗山的“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意境来 。如今却只能欣赏“狂风褪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那满山的碧绿了。

上午8点,开始登山。我们发现几十年前那光秃秃的山坡如今已是杂树丛生,根本无法找到当年上山的小径。这种变化得益于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当年“大锅饭”时,柴薪成了紧缺物资,山上的草皮都被人们挖回家去当柴烧,何况那些灌木丛呢?所以那时不管从哪个方向上山,都很方便。现在煤炭、液化气进入农村家庭,特别在“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各种农作物的秸秆烧都烧不完,怎么还会有人上山去费力砍柴烧呢?这种自然的封山比什么方式都好,浓密的丛林又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猪成灾就是一个例证!

经过当地村民的指点,我们沿着一条“牛径”向上走,路两边都是浓密的丛林,不但说人,连牛进去都困难,看来我们选择的路是对的。

突然,传来水流的声音,转过一个山角,只见一股清泉从山上直泻下来,倒也有点像瀑布。当然与“黄果树瀑布”“尼加拉瓜大瀑布”无法相比,也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但对从没见过飞瀑的孩子们来说,也着实让他们惊喜了好一阵子。我也见景生情,脱口而出,姑且命名为“茗山第一瀑”吧!飞流下面清澈见底的小潭,不由你不去抚摸她,洗洗手,洗把脸,也算是游览了一次“瀑布”!

仰望香茗山的主峰,山体结构基本呈阶梯式,沿这条路上去有四级阶梯,好在各级之间没有深壑,只是稍低一点,成马鞍形状,这样上山就不会忽上忽下,而是离主峰越来越近了。

当到达第一级阶梯时,可惜朦胧的薄雾,使视野大打折扣,往日清晰可辨的太湖县城无法看清,只在远处的天边有一条黄白相间的长带,那就是横穿太湖的长河——大沙河。这条河是太湖的象征,在“改天换地战山河”的年代,无数太湖人民硬是围河造田,企图在沙地里种出水稻来,其结果可想而知。如今,人们经过科学的规划,沙河里的沙子成了宝贝,不但是良好的建材,而且沙中还蕴藏着大量的铁、铜等金属元素。以往的无用之物,却变成了“阿里巴巴”的宝藏。


前天 16:32 上传下载附件 (565.28 KB)
香茗山

随着山势渐高,人的活动痕迹越来越少,当然路也就越来越难走,就是牛,也很少上到这里来。只能隐约看到一些似路非路的痕迹,有些是挖药人临时开挖的,仅能让自己通过的便道,我们就沿着这种小径往上爬。

当到达第四个阶梯的平台时,这里海拔大约440米左右,视野开阔。路是没有的,到处都是嶙峋的怪石,只能从一块大石头跳到另一块大石头,我用相机尽情地拍照,从下向上看,以蓝天为背景,似乎是在空中起舞;从上向下俯拍,远处山脚下的新式楼房、水库星星点点,犹如一幅水彩画,人工修造的道路,水网如同呈现在地图上的细线。

这里没有树木,空地上生长的野草开满了细碎的白花,它们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迷人的芬芳,因为它不需要靠自己吸引蜂蝶和昆虫来传宗接代,只需高山上四季不断的大风就足以让它们香火永续。在这数不清的石缝中还生长着许多小野果,有的是野蔷薇结的果实,学名叫什么我不知道;还有山楂。可惜不是秋天,这些青青的果实还不能食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勾出我满肚子的馋虫来。

前天 16:32 上传下载附件 (51.52 KB)
香茗山

再往上走,就是一段非常艰难的行程。在二十多年以前,这条路很好走。当时的山顶附近,靠太湖这边,有望江县人民建设的一座林场,负责山上种植的茶叶、杉木、竹林的养护和管理,大概是工人怕寂寞,还养了一头猪为他们做伴。在这高高的山巅上还有一口不深的水井,井中一年四季居然泉水不断,我们全校师生在哪里讨水喝,也没能将井水喝干!老人们常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话一点也不假。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石块还堆放在这里,让人们联想起“人民公社化”时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如果不是我以前到过这里,有这方面的记忆,一般第一次来过这里的人恐怕无人能猜出其中的历史吧。这种人为的干预,使这里比其他地方显得特别肥沃,不管是杉树、松树还是其它的灌木都异常茂密,完全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而上山又必须通过这段路,我们两个大人在前面开路,硬生生地用手折断一些灌木枝,好让孩子们通过。听说以前春游的学生有迷路的现象,估计就在这一带。因为这里抬头不见天日,四周也看不见外面,只有连天的树木,对初次来此者,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摸索着走了三四十分钟,才走出丛林,顿时眼前一片开阔,心情随之豁然开朗。大家信心倍增,争取早上顶峰。


前天 16:32 上传下载附件 (605.32 KB)
香茗山

刚到山顶,侄儿国平就用我的手机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对着手机大声叫喊着我教给他的几句话:“爸爸,我们已经成功登上了最高峰,你为我庆贺吧!你为我祝福吧!”望着他那高兴样儿,我们也被感染得忘记了上山时的疲劳!


前天 16:32 上传下载附件 (71.02 KB)
望江县香茗山

山顶的面积不是很大,南面山坡树木茂盛,北面是一片悬崖绝壁,高几十米,我是不敢靠近悬崖的。如果从我老家那里远望这座石崖,犹如一座巨大的“磨盘”压在山顶,我们家乡人称之为“磨盘石”。站在这光秃秃的山顶上,阵阵凉风从四面吹来,所有的景物尽在脚下,一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直冲斗牛。回首来时路,蜿蜒曲折,这不正如人生的道路吗?当达到某一境界时,总能发现前面的许多错误经历,总有无数个“如果”,无数个“感慨”。其实,到达峰顶以后,成功的喜悦总能冲淡过程之中的艰辛,但片刻的狂欢后马上就是失去目标之后的空落感,最终的一切还是空。

在主峰的东面,又有一座山峰,它是香茗山的二峰,俗称小香茗山。在山腰的悬崖绝壁上有一天然的石洞,外洞有好几十个平方,洞高十来米,这是我小时候的印象,不很准确,记得洞中还有小洞,到底有多深,无人知晓。传说,这山洞是东海龙王第九子之行宫。每年春夏季节,龙王公子回来小住时,一路挟带着龙卷风、冰雹、暴雨,使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都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有好事者在洞内供奉起神像,让人们四时参拜,祈求平安。据说,近几年,在洞外修了一座亭子和一座小庙以后,那里的香火特别旺盛。经历了三个小时艰难跋涉的几个孩子,此时也已精疲力竭,谁也不想前往。他们毕竟是第一次吃这么大的苦,受这么大的累,我也不想再为难他们,只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来。

休息20分钟以后,就开始下山。我要求孩子们将水瓶及食物的包装袋全部收集带回,不能因为我们上山而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也算是对孩子们进行环保的一次教育吧!“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虽没有上山累,可得讲究技巧,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山崖。很顺利,大约在下午1点时,到达山脚下莲花水库的最后梢——郑家花屋。

莲花水库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能收集山北的大部分雨水,它担负着下游五六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为茗北地区的农业丰收提供了强力的保障!从山顶上看,在香茗山周围大大小小的水库有七八座,就数莲花水库面积最大,蓄水量最多。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养育着这里的人民。现在,水库除了做为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以外,又利用它来养鱼,同时还开发出休闲观光的价值来,每年来这里垂钓的钓鱼爱好者不计其数。由于无污染,这里的鱼,肉质鲜美,远胜于别处。光提供垂钓这一项收入就不少,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人越来越多,(*^__^*) 嘻嘻……那时……

在水库上游,有四五条小溪通向水库,这是水库的生命源泉。溪水淙淙流过,两岸杨柳依依,清风习习。我们走走停停,真有点舍不得离开。记得当年我们从山上下来时,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沿溪边栽种的无数桃树,花开烂漫,灿若云霞,让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如今虽不见当年的桃林,但翠竹依旧,也算是聊慰此行吧!

当我们彳亍在溪边的村级水泥公路上时,突然来了一辆小面包车,真幸运,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深山之中居然还会有车辆来往,车主说是为了送人到这里来,刚好可以带我们返回县城,省去了我们的七八里山路,社会的发展的确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