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腹螳螂大战棕静螳:我有三颗老年斑(一)引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9:46:53

我有三颗老年斑(一)引子

 



                                     引   

 

 

“我有三颗老年斑”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已经盘旋了很久,只是从来没给过它机会见天日。我想把它作为“直面中年”碎碎念系列的大标题。这篇就算是引子吧。

 

“直面”这两个字眼,总会让人无端地联想到“惨淡的人生”。其实人到中年,说惨淡那到不至于,但种种生理上的微妙变化连带心理上的急转突变、来自现实的种种压力与困惑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却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承受力和足够清晰的思维来赤裸裸地勇敢面对。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都已无法允许自己再逃避。很多时候,即便想,也是无处可逃。


仔细想来,我其实还算是能够正视自己的年龄,相信人的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好与不好,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我不喜欢用各种手法去试图掩盖自己的真实年龄,去扮嫩,从装束,到言行。我深信,一个人的眼神和目光,会把自己的年龄和心事展露无疑,哪怕你隐匿的手段再高超。

 

年龄越大,心越柔软。但凡遇到芝麻粒大的事儿,也免不了感怀一番。最近遇到了几件小事,心有所动,让我重新拾掇起年龄这个话题。

 

一、

听朋友说,早起上山晨练时,偶然听到山上两位老者的对话,其中一人赞另一人身板好,八十几岁了还如此硬朗。被赞的老者呵呵一笑,回答说某某今年九十六岁了,还坚持每天早晨来爬山呢!


比起九十六岁的老人,我还不算不上中年,至多也就算个青年人吧。但我确定,自己已经提前步入了中年。

 

二、

上礼拜自己去了趟医院,挂号时,里面的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问:“年龄?”隔着玻璃我没听清,只好歪着脑袋朝里再次询问:“什么?”


“年龄!”哦,挂号本上需要例行登记患者的地址和年龄。接下来的一瞬间,我的大脑竟然莫名地空白,年龄......我明显地停顿了几秒钟,才脱口而出一个数字,给人感觉我像是在犹豫,企图掩盖什么,其实我只是短暂的失忆。最后匆匆说出口的竟然还比自己的真实年龄大了一岁。说出去了又有些悔,女人嘛,小心眼,本来就嫌自己老得快,稀里糊涂自己又给多报了一岁,虽说这不是什么有效证件,却仿佛虚报这一岁会让自己更加快速地变老。


这些年,大概只有年末岁首或自己生日的时候,才无可回避地、重重地想上一回自己的年龄,并总是为之感叹:这数字增长的速度是如此惊人!但只要离开了这两个特定时分,虽说也能时时感受到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虽说孩子也总在身旁蹭蹭猛窜,一个劲儿地把自己往矮处比,往老处比,但年龄这个具体数字,也许是内心不愿面对,亦或是在逃避,却很少主动提起,日久天长竟然渐渐变得模糊。


竟有时,一时恍惚,想起这个问题,甚至还需用现在的年月减去自己的出生年月,计算后得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来重新确认一下,自己确已是人到中年。要不然,有时竟傻傻地以为,自己还停留在从前。

 

  

三、

 

某日下班回家,我走在大路左边的路边石上,正好迎面来了一位老者,目测判定大概六十五岁以上吧,个子很矮,推着一辆老式28的大金鹿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的那位肯定是他的老太太了,两人年龄相仿,穿得都比较臃肿。老人正准备骑上车,但看他轻盈快速地往前助了几步跑,然后顺势左脚踏上自行车脚踏板,右腿飞快敏捷地向前横跨过车大梁。这个动作,两腿之间最大的跨度应该大于九十度。但老人做起来却丝毫没费力气,整个动作自然,轻松,流畅,浑然天成。给我感觉像是运动场上的体操运动员。后面车座上的老太太一直坐得稳稳当当,没有受到丝毫颠簸。


也许在乡间,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场景,但我已有好多年没见了。突然间感觉,这位老伯好帅气啊!这位大妈好幸福啊!这么老了,她的老爱人还可以像小青年一样,用自行车驮着她赶路。轻轻一抬脚,他们就可以轻松去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


别说有大梁的28自行车,我连儿子的自行车前面那斜跨很低的一道梁,想要溜着车骑上去都感觉到别腿,不利索,有一回差点被绊倒,至此以后我再骑他的自行车,总是用左腿着地,先固定支撑着自行车,右腿慢慢再跨过车梁,然后顺势踩下脚踏板,让自行车缓慢前行。


28自行车的大梁,在行进的过程中,一条腿从前面斜跨过去这个动作,现在好多年轻人恐怕都无法一气呵成,而这位老人,自行车后座上还稳稳地坐着一位老太太,竟身轻如燕只“嗖”的一下完成了整个动作,而且是在一个慢上坡的路上。也许他们还要骑着这辆破旧的单车,赶很远的路,我不曾得知。


和这位老人擦肩而过的这一路,我始终在由衷地羡慕、钦佩和感动。心下暗暗思忖,我到这个年龄会是个啥样子?我们老了的时候,他还能不能骑着单车驮着我,像年轻时那样?

 

四、

 

有位年近八旬的老者,算是我父母的旧交。最近一次接触,老人偷偷拉我到一边,询问我父亲葬在哪里。他不曾知道市里有块公共墓地,也不曾知道在公共墓地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需要支付一笔费用。也许这笔费用对他来说是数目不小,初一听,他先是吃了一惊,而后委托我帮他打听下,购买墓地的最低价格。考虑到他耳背,怕他听不清,我与他说话故意大声点,而他自己说话的声音却很轻,大概是怕里屋的老太太听到,因为老太太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最后竟还提醒我说话小声一点。


这个话题其实还没有彻底结束,因为临时有急事,我需要马上离开。起身的时候,老人想要留我的电话,我飞快地说:“我有您的电话,等我打给您。”说话间我就仓促离开。回来后我才醒悟,我为自己的迟钝而羞愧。因为老人耳聋,平常和他们电话联系,回回都是老太太接电话。老人其实是不想让老太太接到我这个回复电话,并清楚明了他跟我打听的这件事,于是才和我索要电话。


当天打听好具体情况后,我放弃了打电话给老人的念头。想想即便是他本人接电话,话筒里传出的声音他多半也听不清。于是第二天一早,赶在上班前,我步行去了他家,怕当面交谈老人还是听得有障碍,出发前我用大字写了一张便笺,标明公墓出售的具体价格,并留下我的电话号码。


这次会面,老人悄悄告诉我:因为特殊的原因,老太太曾经跟老伴提出,自己百年以后不想回老家,希望俩人能就近找个地方。而后又像是说给我听,又像是自语:我们这个年龄,自己该提前把这些事情筹划好。

 

我不知道如何作答,遂点头称是。知道市里和公墓隔着一段距离,老人提出明年清明时想随我们一起去公墓,他想亲自去看下再作打算。我想:一是老人信任我,二是老人想自己来筹划这些事情,不想打扰到孩子们。我痛快地应承下来。


低头走在回来的路上,迎着清冷的晨风,我默默地想到:老人趁自己思维清晰、行动还算便利之时,平静、稳妥地安排好老伴和自己的后事,亲手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也算是一种圆满吧。想来这时候的心境该是波澜不惊吧。

 

有些体会,不经历,永远只是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