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扁锹vs独角仙:《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辅导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4:17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辅导纲要

总 论

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5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掌握: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第四,当 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总之,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锲而不舍的理论探索,才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第三、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第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五、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第六、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第七、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第八、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第九、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第十、祖国和平统一。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性贡献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或历史阶段。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及其本质。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6、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涵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首要的基本问题。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这是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第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可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第一章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主要内容:

1、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重点掌握: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个历史进程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方面,正是把握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内容的各个方面。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凝聚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光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就是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理论、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以及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理论,等等,也都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正是依据这种精神,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了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对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形成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突出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揭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中国社会的日益多样化,论述了党的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新安全观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三大理论成果始终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一脉相承性。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解放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4与时俱进” 的内涵

与时俱进从义理上看,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应把握时机,因时而变,随时令前进。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上理解与时俱进的思想,包涵两层意思:其一,承认变化和发展是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人们应该顺应时势,顺变才能通久。其二,又承认变化和发展有常则,守则的应变才能持久。这个守则,就是抓住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依照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进行变革。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赋予与时俱进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

6、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这一科学概括有重要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理论总是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第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第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的历史。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主要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2社会主义的本质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重点掌握:

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性

1)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从理论上说是各种关于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水岭;从实践上可以说它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2)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3)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上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动态发展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2)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 ;

3)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依据;

4)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

5、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命题不准确。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余,不过这种状况是暂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要求。

第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当今的时代特点决定的。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重点掌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2、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第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这种落后状态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要达到发达社会主义所拥有的生产力水平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

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要在经济、技术等方面赶上发达国家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要在我国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艰巨的历史任务,决定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根本保证、基本方针、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6、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一,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促进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

第二,改革、发展、稳定又是相互制约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力度大小和发展速度高低,都可能影响原有的稳定程度。因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该把握的一条总的原则,就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8、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第三,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

第四,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

第五,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两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中规定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牢牢把握的中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政策包括: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三,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第四,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两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政治纲领中规定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须把握的中心点。在这一基本政治目标中,党的领导是核心和灵魂,人民当家作主是主体和基础,依法治国是方略和保证。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政策包括:

第一,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两个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文化纲领中规定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握的中心点。它清楚地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鲜明特征,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包括:

第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

1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3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掌握:

1我国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2000年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阶段,并明确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一是注重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

二是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与国际比照的量化设计。

四是目标构想实事求是。

3、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4、新型工业化道路“新”的表现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新”,就在于它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道路。

5、三农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

2)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

3)党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6、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第二,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第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重点掌握: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手段和方法,不是区别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不存在着根本矛盾。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理论探索的宝贵成果。它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达到当代水平开辟了道路。

具体地说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把它们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二是强调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并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定历史形式,包含了两方面的规定性。
  一方面,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内在的经济属性,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营管理法制化。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性:一是运行的财产基础不同,二是收益分配方式不同,三是运行的目的不同,四是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同。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只有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不能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客观实际,人为地实行单一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怎样体现的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但单纯量的优势并不一定具有质的优势。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6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公有制经济不仅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就突破了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误区,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拆掉了樊篱,拓宽了道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由各种不同所有制共同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越来越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这此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当然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今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在整个公有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

7、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是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不能只注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但控制力增强。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公有制经济的变化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性质。

8、实践中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的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的确立是在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二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地位的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位从理论上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个重大问题。其一,把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外纳入到了制度内。其二,把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在政治地位上的认识。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政治定位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有了一个符合实际的完整认识。 

9、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不同。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 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也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第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第三,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第四,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10、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原则上应当既保证效率的不断提高,又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注重效率,体现公平,必须有针对性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具体目标,包括:一是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二是取缔非法收入。三是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四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成员特别是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主要内容: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重点掌握: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使社会化权益得到切实落实和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它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支持。

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一,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五,积极发展基层民主

第六,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人权事业的发展。

(1)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2)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4、依法治国的涵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三,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5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 

重点掌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涵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内涵和根本任务是相同的。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第四,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思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

思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1)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 谁服务的方向。 (2)思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科 理论和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既能改造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也能改造和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人们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高,都会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

第八章 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主要内容:

1国防建设理论

2军队建设理论

重点掌握:

1实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转变的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第二,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

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

第三,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2、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

第一,坚持依法治军。
第二,坚持从严治军。
第三,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3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

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军队的革命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军队要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二,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
    第三,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必须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保持我军的优良本色。

第九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完全统一

主要内容:

1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

2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容及意义

3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重点掌握

1.“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主要内容
,坚持一个国家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在国际上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人民政府设在北京。
坚持一个中国,而不是两个中国或者一中一台,体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一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更不能妥协退让。

第二,实行两种制度,主体是社会主义。

首先,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里,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国土地面积绝大部分的大陆地区,是这个统一国家的主体,坚定不移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这个统一国家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次,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里,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香港、澳门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大家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坚持一国两制,必须首先确认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这是基本前提。在此前提下,台、港、澳地区实行资本主义。

第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实现祖国的统一,这是邓小平和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和既定方针,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但是不能承诺放弃武力的方式。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中国政府可以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的人作出承诺。

2、解决祖国大陆与台湾统一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是,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能动摇。

二是,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三是,力求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是,信守诺言,保证长期不变。

五是,加强双方往来,促进繁荣稳定。

第十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

1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重点掌握

1、独立自主

它在政治上表现为强调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外来干涉;在经济上表现为强调自力更生,对外开放而不依赖外援;在安全上表现为强调保持警惕,而从不信邪、不怕鬼;在国家关系上表现为主张平等、独立、不结盟;在政党关系上表现为主张自主、平等、互相尊重。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独立自主原则。

2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

(1)独立自主
(2)完全平等
(3)互相尊重
(4)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第十一章 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

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重点掌握

1民主集中制

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制和集中制两个方面。它既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是二者的辨证统一。这两个方面,反映党内的各种组织关系:下级组织与上级组织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被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关系,党员群众与地方各级组织以至与中央的关系,等等。因此,党的民主集中制并不是民主与集中的任意相加,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特有的广泛民主与严格集中统一的有机结合。民主与集中的辨证统一,是指导党内生活和组织工作的根本思想。

2、“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一个相同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相同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面对当今时代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为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体会和收获 那里可以找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学习体会?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论文怎么写? 跪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在哪儿可以找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试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题 公共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2版)徐志宏主编 谁知道哪儿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2版)徐志宏主编的答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论述题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小结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复习概要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电大工商管理专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基础会计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要最新的? 急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与广州(或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这一方面的资料 急需(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体会)的文章 急需(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体会)的文章 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文怎么写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不同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