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蓝牙驱动后蓝屏:加快建设文化强省1至10论)四川日报2011年11月17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0:25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

——一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就要充分认识到,从世界发展趋势看,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综观世界发展进程,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只有加强文化建设,形成与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就要充分认识到,从科学发展的要求看,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既具有提供精神食粮、构建精神家园的社会功能,又具有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作用。首先,文化产业符合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做强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其次,文化内涵是其他产业和产品上档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加快文化繁荣发展,将丰富的文化元素注入经济发展的广阔领域,有利于促进产业和产品向高端化转型,形成持久的竞争力。第三,文化引领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就要充分认识到,从全面小康的内容看,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化也是民生,是精神层面的人民生计。要把文化放在保障民生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创造出更优秀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消费层次和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又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随着全省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攀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不断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文化发展新趋势、全省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创造四川文化建设新成就。□本报评论员
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重要支撑——二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立足四川文化发展定位,深入分析我省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深厚潜力,实施五大文化发展战略,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当前,四川正处于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两个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从四川文化发展定位看,建设文化强省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支撑。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资源的禀赋和独特性。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上独放异彩,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汶川特大地震后,以四川人民为主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对巴蜀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升华,使四川文化呈现出历史厚重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的特征。只有充分挖掘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巴蜀文化精髓,塑造新时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才能凝聚起推动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支撑和促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从四川文化发展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不断增强文化领导力、文化凝聚力、文化供给力、文化服务力、文化竞争力、文化推动力,努力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应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文化加快发展战略、文化创新发展战略、文化融合发展战略、文化特色发展战略和文化精品发展战略,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施五大文化发展战略,是符合四川实际的战略部署,是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体现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极大地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本报评论员 

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任务,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更高的战略定位上审视和谋划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切实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五个关系”,努力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进程中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现阶段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改革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统一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尤其要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五个关系”,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凝聚起强大合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二为”方向和 “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在当代中国,主旋律从精神层面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讲,最根本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整个文化建设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也要适应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多变的客观现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顾小众与大众的需求,使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既包括基本文化需求,体现基本文化权益;又包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开放创新的关系。文化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时代的写照,基础在薪火相传,关键在创新创意,活力在交流融合。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保护好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其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和科技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让巴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要坚持牢牢掌握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处理好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切实解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存在的管理缺位、不适应文化发展新要求等问题,强化正确导向,提升管理效能,使管理真正起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五个关系”,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加大投入与体制改革并重、发展繁荣与加强管理并重,就一定能充分发挥我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潜力和优势,把文化建设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一步。□本报评论员
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 ——四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突出这一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置于文化建设的首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发展,努力构筑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建设各方面,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在向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时,尤其要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进去,注重提升其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当代四川的生动展现,是永载四川史册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积极培育“感恩奋进”文化,着力塑造新时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凝聚起加快四川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坚持用正面的声音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成为主导主流。健康的、适宜的、先进的文化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积极力量。因此,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各种社会思潮沿着健康的轨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壮大主流舆论。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养。要注重发挥文化的以文化人、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功能,在提供的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中体现鲜明、正确的道德立场。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弘扬传统美德,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机关文化建设,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统一起来,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要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当前,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日益巨大,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健康、文明、诚信的网络文化。通过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大力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找准前进的方向,在促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凝聚起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力量。□本报评论员 提升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五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文化的繁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则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要落实到推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上。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把握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我们要着力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在提升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上狠下功夫。

  提升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要深入挖掘四川特色优势文化资源,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我省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历史厚重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大有可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也给我们创作承载文化精神、激励教育后人、影响广泛深远的精品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特色优势资源,充分挖掘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积极创作出一大批展现巴蜀文化精髓,与群众审美需求接轨、精神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着力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标志产品,塑造新时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

  提升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要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出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启动实施决策智库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科普及工程,整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要强化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着力提高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能力。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创作和生产优秀作品,积极追求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果。要创新创作生产机制,推行文化领军人物项目负责制、重大选题市场招标制,要充分激发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创作生产一大批反映主流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通过占领文化市场来占领思想阵地。

  提升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要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要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壮大主流舆论,发挥好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要切实把握媒体发展新趋势,有效整合各种媒体宣传资源,构建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奉献出一大批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我们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的部署,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精神食粮。□本报评论员 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六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必须着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务,让文化真正深入基层、覆盖城乡、服务群众。

  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阵地是载体。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全面覆盖、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适用高效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十一五”以来,我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已基本形成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当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短资金、少投入”,基层公共文化网络不全、供给不足;二是“重硬件、轻软件”,许多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处于闲置、管理不善;三是“缺人才、低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进一步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就要继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在“软件”上实现升级转型,加快造就高素质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

  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品是核心。要大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采取特殊的支持政策,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要立足四川文化资源大省实际,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广泛、地域风格浓厚的特色文化品牌,带动生产更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需求的文化精品。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村镇、校园、企业、机关文化,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开展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广泛开展“流动博物馆”、“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让文化的春风吹遍广袤的四川大地。要将现代信息手段和时代元素融入“送文化”的活动中,广泛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搭建新的传播平台。积极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文化列车”、“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必须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均衡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本报评论员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实现文化企业集聚发展——七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务必充分认识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的重要性,着力打破当前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散的发展格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要突出特色抓文化区域布局。要辩证审视文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突出特色,做强优势,赢得竞争。要依据我省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加大资源产业化开发力度,构筑“一核四带”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要把成都建成全省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区,着力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集聚效果显著和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要立足优势抓文化主导产业。要实施主导产业引领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电影电视、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重点文化产业,推动文化领域优势行业率先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节庆、广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延伸文化产业链。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拓展文化发展的新领域。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四川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品牌。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要着力整合做强文化旗舰企业,实现文化企业集聚发展。要实施大集团带大产业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使之成长为带动广大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和参与国际同行竞争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一步整合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文化资源,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战略投资者,提升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并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我省文化产业。

   

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 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八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是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之道,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源。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必须着力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热潮。实践证明,创新出活力,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文化发展新气象。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四川,需要创新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和谐的文化。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才能为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提供不竭动力。我们要按照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方法、发展路径创新,提高文化创意能力,切实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体制机制创新是重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下深水的攻坚克难阶段,必须以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为出发点,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分阶段、有区别地加以实施。对公益性文化单位,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尤其要大力转换内部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要按照改革转制规划加快实施,重点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个中心环节,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在转制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

  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要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要加大文化投入,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政策扶持,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为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市场条件。

  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要开拓文化创新路径,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四川文化彰显着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与感恩奋进的时代特征,要通过改革创新,用好两种资源,在文化“走出去”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广泛吸纳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要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交往交融,让巴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提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促进产业和产品升级
——九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把文化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互渗互动、融合发展。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着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融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的全过程,文化要素越来越成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深层推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支撑和促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要发挥文化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推动作用,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产业等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文化产业具有扩散和渗透效应。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和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优化资源布局,推动要素重组,促进经济增长。文化产业可以赋予市场上的最终产品更多的文化魅力,而不同文化含量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会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文化创意与文化元素,这种改变最终会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

  要增强文化对品牌塑造的推动作用,注重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各环节,增加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品牌的本质就是文化。塑造一个品牌,就得为其注入思想的力量,说到底就是注入文化的力量。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就四川而言,必须打好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文化牌”,注重在旅游项目中融入文化元素,加强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要充分发挥四川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创新旅游产品,叫响优势品牌,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要发挥文化对扩大消费的推动作用,抓住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的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拉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拓展大众性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推动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要大力支持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创办富有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开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具有个性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发挥文化对增加就业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其他领域和产业的创新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就业创业。文化产业既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我省各地正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开辟新的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结构,从而极大地缓解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

  文化既是人类不断前行的灯塔,也是经济社会不竭发展的动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建设步伐。不断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基础 ——十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我们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四川人才资源大省的优势,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基础,努力为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文化生产的各要素中,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急需一大批有国际视野、创新头脑、改革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文化人才。总的看来,当前我省文化高端人才还不够多,文化创意人才还相当稀缺,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还很不足,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叫得响、有影响的文化大师更为缺乏。对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造条件,加大投入,着力造就一支既熟悉业务又擅长经营管理的文化企业家人才队伍,一支由名理论家、名作家、名演员、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等组成的文化创作人才队伍,同时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着力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力量,壮大文化人才大军,筑牢迈向文化强省的人才基础。

  要关心文化工作者,着力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旺。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基础,优化环境、创新制度、提供土壤,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意义。要让文化人才扎根四川、奉献四川,必须创造宽松包容、重视人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建立和优化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工作环境,靠事业吸引人才,用环境留住人才,使各类急需的文化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从而极大地增强四川文化人才的集聚效应。制度建设是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建立一套开放有序的用人机制,是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大的气魄、更优惠的政策、更有力的举措,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瓶颈,为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文化领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不论身份、级别、学历,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与贡献、能力直接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吸引高端文化人才,不断发展壮大我省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基础。

  文化产品作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具有以文化人、引领风尚、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作风正则文风正。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国情省情,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时代精神和职业道德,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风气,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凝聚起全省各族人民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共同思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