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优em925 评测:中共储备干部探秘:多被委以招商与维稳重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03:52

中共储备干部探秘:多被委以招商与维稳重任

2011年12月07日 16:47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胡佳恒

字号:T|T
9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在大陆党委换届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官员,被补充进市县乡领导层。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如此快速晋升,得益于在2009年时,就已经进入了组织部门的一份大名单,即后备干部表。

大陆媒体指出,按照相关规划,中共每5年进行一次后备干部的集中补充调整,其中尤其是省部级后备干部的补充调整,将利用换届后各地党政班子相对稳定的时期。上一波集中补充已在2009年完成,下一次将是在2014年。

在中共组织系统的工作中,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最初是以领导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名义被写入1982年底修改的党章。

经近三十年演进,后备干部这一被作为“第三梯队”进行培养的群体,其发挥的功能,也已超越了最初设定。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权的运作过程中,时下不少后备干部被陆续派往经济发达地区从事招商引资工作。一些地区还以文件方式,要求后备干部提拔之前,必须在信访维稳一线挂职。在一些征地现场,也出现了后备干部的身影。

后备干部群体被镶嵌进地方这几大紧迫事务中,显示出大陆基层政权近三十年的着力点位移。

三级后备干部数量近五万

干部储备制明确设立的信号是1983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该文要求,当年7月之前要选定1000名省部级后备干部,这其中省委书记、省长和中央国家机关部长后备干部200名,省委副书记、常委和副省长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后备干部800名。具体到省、市、自治区,每处出20名左右省部级后备干部,共600名;每个部委5名左右,共400名。

后备干部名单被要求保持常数,因提拔和调整而出现的缺额,必须及时补充。名单由组织掌握,培养意图和使用方向都属保密范围。省部级官员如此后备模式,便一直延续至今。

伴随着1990年代中共第三梯队建设的日益完善,省部级以下的后备干部培养管道,也被陆续打开。目前大陆已形成一座形同锥状的后备干部分布图,覆盖了省部、地厅级、县处级三个层次,其中省部级后备干部1000名左右、地厅级6000名、县处级约40000名。加起来接近5万人。

无年龄优势不储备。中组部要求4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部委要有1至2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有3至5名。这个年龄要比所在领导班子其他同僚年轻四五岁。

地厅级后备干部的年龄要稍小一些,一般介于40至45岁之间,同时要求储备相应数量的40岁以下干部。县处级后备干部以35岁至40岁的干部为主体,35岁以下的干部要有相应数量。

五年一级的年龄分层,对于中共各级政权主政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每一级的后备干部想要晋升到同级正职,需要五年左右,而向上一级正职升迁,则大致是十年,与中共五年一次党委换届的政治周期暗合。

中组部文件显示,今明两年,中组部要重点掌握1000名左右省部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人选,其中近期可进领导班子的后备人选300名左右,党政正职后备人选100名左右。

后备干部的培养路径

后备干部的培养,是一个时间跨度极长的过程。

在组织系统内,通常将一个官员的仕途生涯的三个关键时期概括为入口、楼梯口、出口三阶段,入口就是仕途起端,楼梯口即逐级晋升过程中的一道道门槛,出口则是严格按年龄到站退休。依照组织部门的制度设定,目前后备干部的入口,主要来自党内民主推荐。这种运作方式的灵活度更大,同时意味着领导班子和组织部门的选择占主导地位。

其中,正职后备干部,由上级组织部门拟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党委研究认定;副职后备干部,则是由所在单位的党委集体研究提出名单,报上级组织部门考察。一般情况下,后备干部的数量按照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和副职1:1的比例确定。

选拔后备干部工作通常是单独进行的,不过在地方,很多时候与领导班子换届调整双线推进。在公开选拔与竞聘中发现优秀年轻干部,也成为了另一个后备干部的主要来源。后备干部梯队之后,部分地区还发展出了预后备干部梯队,作为后备干部的后备。相比较而言,公开选拔的透明度更高。

尽管中组部并未下文安排,但一些地区在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时,已经开始引入心理测试环节,令这一略带神秘色彩的官员选拔更为科学化。如江西九江市的后备干部,就曾在被考察期间接到指令赶往市委党校开会,到达后却突然发现是一场心理测试。近年来,这项接近跨国公司招聘内容的测试,已在后备干部选拔中屡见不鲜。

组织部门对于后备干部的职业规划,在大方向上堪称用心良苦。看似仕途尚浅的后备干部,在地方组织口的分类管理中,细化为党群类、经济类、政法类、教科文卫类、行政监管类五种类型的干部。分口不同,工作锻炼内容也就不尽相同。

不过,缺什么补什么,似乎也是不同类型的后备干部,在晋升之前要完成的共同作业。这一点在省部级后备干部的履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实行岗位轮换,安排分管常务工作或者担任其他与培养方向相关的重要职务;分配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选派到基层特别是环境复杂、条件艰苦地区或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及企业、重点建设工程单位任职、挂职;选调到上级党政机关挂职、任职等。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现代政治学源头——柏拉图《理想国》中哲学王的被选训历程。

这样安排既能使后备干部在短时间内积累更多领域的管理经验,便于组织对他们做进一步的考察,也可让外界对他们有更多了解,为他们取得社会威望创造条件。

在另一个层面上,无论是上挂下派,还是异地交流,都还不足以见证后备干部的仕途走向。能为后备干部升迁提供指标性参照的动作,被送去各级党校的“中青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可被认为是一个明显信号。

“中青班”的建制最初由中央党校在1980年代初期发端,历经7任校长,依然是中央党校的核心培训班级之一,其主要面向现任地厅级,作为省部级干部培养的后备干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任的省委书记中,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等至少六人,都曾在中央党校“中青班”脱产受训一年。

党校系统向省市铺开之后,各地党校的“中青班”也承担了相似的后备干部培训任务,只不过受训的后备干部级别逐级降低。

但是越下行,这种后备干部的培训模式,会随着基层党校的水平参差而沦为形式。在彭柯针对基层党校开展多次田野调查之后,他认为所看到的地方党校,似乎是在培养具有文艺复兴气质与列宁主义思想,拥有儒家君子风度,又读过MBA课程的中共干部——比如有关曾国藩家书的课程就受到学员的热烈欢迎。不过丰富的课程以及短暂的学时安排,对于后备干部的能力提振会有多少,需要打一个问号。

不独在培训过程中,上挂下派也是容易激发后备干部负面情绪的安排。有基层后备干部说,其所在地区的大部分后备干部,需要交流到乡镇锻炼。这种下派看起来令后备干部收获了基层经验,但在部分后备干部看来并不美妙。一是乡镇岗位少有空缺,部门超编,后备干部下派之后很难再冒头上调。二是基层组织部门主要领导调整之后,下派政策存在不能延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