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墓的诅咒演员:半夏泻心汤 铁杆中医论坛——联合网络与现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探索“精准中医”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55:13

 半夏泻心汤

请大家从该方的原文阐释、组成配伍、量比用法、适应病症、临床应用、个人经验、各家论述等方面展开讨论。

1,原文《伤寒论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2,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十)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此贴被书剑一生在2008-11-24 23:23重新编辑 ] 我辈知努力??中医当自强 Posted: 2008-11-18 19:44 | [楼 主] gmq18188 级别: 铜牌会员


精华: 1
发帖: 107
威望: 3 点
金钱: 92 元
贡献值: 239 点
性别:男
年龄:40
在线时间:38(小时)
注册时间:2008-05-15
最后登录:2010-11-28
小 中 大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

  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

  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

  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近年来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溃疡指数,具有抗胃溃疡作用,是一个有效的胃黏膜保护剂。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加强胃黏膜、黏液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强黏蛋白合成等,加快了溃疡的愈合过程。本方能促进机体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sod活力。动物实验发现其可增强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和致癌致突变作用。该方对正常机能下的胃肠运动无明显作用而对偏抑或偏亢机能状态下的胃肠运动具有 “双向调节作用”。体外药敏试验发现,本方对幽门螺杆菌(hp)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其单味主药黄芩、黄连对hp亦具有明显药敏作用。该方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缺氧作用。据临床研究报道,本方对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窦炎、胃脘痛、贲门痉挛、幽门梗阻、肠炎、腹泻、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复发性口疮等消化道疾病、妊娠恶阻等妇科疾病以及泌尿、生殖、呼吸、循环、血液等系统多种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贡献值:+1(许先生)
  • Posted: 2009-01-15 10:56 | 1 楼 gmq18188 级别: 铜牌会员


    精华: 1
    发帖: 107
    威望: 3 点
    金钱: 92 元
    贡献值: 239 点
    性别:男
    年龄:40
    在线时间:38(小时)
    注册时间:2008-05-15
    最后登录:2010-11-28
    小 中 大

     

                    巧妙化裁,衍化出八种泻心汤
    若兼肝郁化热,肝气横逆者,可加入四逆散加强疏肝解郁和胃之功,称为疏郁泻心汤;若兼肝脾不和,脾虚气陷,见腹泻肠鸣较甚者,可加入痛泻药方以疏肝补脾,升清止泻,谓之升清泻心汤;若兼肝气犯胃,痰浊上逆,见呕逆剧甚,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加入苏子梗、旋覆花,以加强降逆化痰,而成降逆泻心汤;若出现脾胃失和,痰湿壅滞,肺失肃降者,可加入桔梗、贝母、百部等,以疏调脾胃气机,宣肺化痰止咳,衍化为宣肺泻心汤;若加入内金、薏苡仁,能调和脾胃,消滞化机,谓之开胃泻心汤;若加入藿香、佩兰、厚朴,具有理气和中、芳香化浊之功,称之化浊泻心汤;以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为宽胸泻心汤,具调和脾胃、宽胸散结之功;以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为散痛泻心汤,具调和脾胃、行气止痛之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贡献值:+1(许先生)
  • Posted: 2009-01-15 10:56 | 2 楼 gmq18188 级别: 铜牌会员


    精华: 1
    发帖: 107
    威望: 3 点
    金钱: 92 元
    贡献值: 239 点
    性别:男
    年龄:40
    在线时间:38(小时)
    注册时间:2008-05-15
    最后登录:2010-11-28
    小 中 大

     

          医案数例:
        一、浅表糜烂性胃炎患者高某,女,45岁。因胃脘疼痛,反复发作一年余,伴有嘈杂泛酸,进食后加重,胀满、嗳气,纳谷无味,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厚。电子胃镜检查可见胃底、胃体处充血、水肿、点片状出血点,大便隐血试验(+)。予解痉、消炎、抑酸治疗无效。后用半夏泻心汤水煎服,连服3剂后疼痛消失,大便隐血(-),继服2周剂后好转出院。

      二、慢性肾盂肾炎黄某,女,37岁。1999年10月6日初诊。慢性肾盂肾炎病史5年,发热伴有颜面、双下肢水肿1周。现恶寒发热,t38.6℃,腰痛伴腹痛,尿频量少,尿痛,有灼热感,色黄,口渴欲饮,但饮不多,恶心,呃逆,纳差,疲乏懒言,舌质淡,苔黄白腻,脉弦滑。尿检白细胞(+++),蛋白(+),红细胞少许。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中医诊为水肿。此乃湿热蕴结中焦所致。治宜和胃降逆,清热利湿。方用半夏泻心汤加苏叶10g,竹叶15g,土茯苓15g,薏米仁30g,车前子15g.每日1剂。药后惟感纳差,精神欠佳,他症消失,复查尿常规在正常范围。后以补益脾肾之药调理善后。笔者认为辛开苦降法的应用不拘泥于此,通常达变可治多种病证。本例水肿与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症虽异,然病邪遇郁,气机闭阻,升降失调,清浊不分之病机则相同,故应用半夏泻心汤以通闭泄结,调理气机,升清降浊,使气机畅,清浊别,诸逆平。

      三、慢性结肠炎邓某,男,52岁,农民。2001年9月3日初诊。患者患泄泻30余年,经结肠镜诊断为慢性结肠炎,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著。病人五更泄泻,大便稀溏,每日3~4次,稍进油腻则加剧。曾服四神丸、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痛泻要方、乌梅丸等,见效甚微,或服药时见效,停药辄复。详问病情,除泄泻外,伴见倦怠乏力,精神疲惫,饮食甚少,过食则胃胀不适,腹中冷痛,夜寐不宁,平素常患口疮,厌食生冷油腻之物。舌红、苔薄黄,脉沉细略数。证属脾虚失运,寒热错杂。治宜健脾补中,平调寒热。方用半夏泻心汤加补骨脂10g、五味子6g、炒白术、炒山药各15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3剂后,纳谷略增,精神好转,腹胀消失,腹痛亦减,仍感倦怠乏力,大便每日2次,第1次已成形,第2次仍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原方继进5剂。精神较好,饮食增进,口疮未再发作,夜寐安稳,舌脉正常。要求调方,巩固疗效,继以保和丸以调理善后而愈。

      四、美尼埃综合征张某,女,40岁,自诉眩晕症6年,病情发作时天旋地转,目不能开,开则呕吐,喜卧静睡。西医诊为美尼埃综合征,多次用西药治疗,能暂时控制病情,但容易反复。近日因冒雨劳动而发病,刻下眩晕喜卧,动则加剧,目不能开,伴有呕吐,倦怠懒言,少气乏力,自汗,纳减便溏,头晕及四肢倦怠沉重,贪睡,不思饮食,舌红苔薄黄腻,脉弦。证属湿热痞阻中焦,治宜辛开苦降,祛湿通络止眩。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天麻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服1剂眩晕止,2服纳食香。继服1月,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贡献值:+1(许先生)
  • Posted: 2009-01-15 10:57 | 3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715
    威望: 85 点
    金钱: 1584 元
    贡献值: 9067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6285(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7-09
    小 中 大

     

    半夏泻心汤》

      一、呕利痞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痊愈。
     
      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二、腹胀

      岳美中医案:徐某某,男,42岁,195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O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1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

      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150~180单位之间。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收效。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明显改善。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散步及室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较好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多年之病,功效明显,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

      按语:病程既久,反复发作,脾胃虚弱于前;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寒热错杂于后。终至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矢气不畅。用半夏泻心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理寒热,毕数功于一役也。坚持服用,终使顽疾尽拔。



      三、反胃

      俞长荣医案:郑某某,男,32岁,1 964年3月2 1日就诊。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服4剂。
      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2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 0剂,语症基本消除。

      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内有郁火之征。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四、不寐

      李克绍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1 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按语:中者为四运之轴,阴阳之机。今湿热积滞壅遏胃脘则阴阳不能交泰而失眠。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五、黄疸

      熊魁梧医案:夏某某,女,41岁,1980年6月1 3日初诊。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术而出院。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卧,大便每日一次,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党参l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逐渐由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此是常法。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此乃变法。知常达变,方不致误。




      六、霍乱(急性肠胃炎)   

      林文犀医案:潘某某,女,成年,1978年3月31日初诊。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投以保和汤加减,服之无效。当夜发生呕吐泻泄1 O余次,翌晨应邀出诊。见患者全身消瘦,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120次/分),四肢拘急转筋,口渴欲饮,水入即吐。证候危急,急须纠正脱水,待呕吐缓解后,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下午再诊:呕吐已止,泄泻减少。嘱再煎服第二煎,不久泄泻亦止。嗣后与四君子汤加味,1剂而安。

      按语: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效甚捷。



      七、胃脘痛(胃窦炎)

      郑玉兰医案:许某,女,45岁,1987年2月14日初诊。主证:近半年来,胃脘经常胀痛,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日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睡眠。舌质淡红、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濡数。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炎。分析患者以上症状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且寒重于热,并兼气血不足,故用半夏泻心汤,干姜加至9克。处方3剂,嘱患者水煎服,每日J剂,分2次服。
      2月18日二诊:患者述服前方后,胃脘痛减轻,但仍感心下痞闷,舌脉同前,前方干姜用量加至12克,并加佛手9克,以助调气,嘱其继服5剂。
      2月28日三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虑患者素有心肌炎病史,现仍有虚象,故于前方去佛手,加黄芪20克补气生血,继服5剂以善后。半年后随访,胃脘痛未再复发。9月22日钡餐透视结果:胃、十二指肠无异常。

      按语: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报道甚多,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确有良效。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2-16 13:53 | 4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715
    威望: 85 点
    金钱: 1584 元
    贡献值: 9067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6285(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7-09
    小 中 大

     

    八、泄泻

      周文祥医案:张某,男,27岁,1986年2月5日诊。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半夏1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1剂而愈。

      按语: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之,抑肝扶脾有之。而本案胃热肠寒,寒热错杂,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其间奥义,难以尽言,贵在辨证而旅治。



      九、便秘

      曹英信医案:刘某,男,9个月。半年来大便秘结,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开塞路灌肠方能大便。吾投半夏泻心汤'一生不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以能治便秘?吾曰:“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机升降。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日一行。

      按语: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均系升降失调所致。本方治便秘,其意在于调气机,运脾胃,使脾气(阳)得运,脾津(阴)充盈,阴阳协调,气足津充,则便自润。曹老先生告诫:凡遇便秘要详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实属经验之谈。



      十、胸痹(冠心病心肌梗塞)

      郑大为医案:男患,55岁,1983年12月4日初诊。患冠心病5年,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近1周来加重。心电图检查,心脏前壁侧壁心肌梗塞。现独自行走困难,胃脘憋闷、纳呆,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沉滑。症属脾虚生痰,阻遏胸阳,治以辛开苦降,健脾通阳。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薤白1 5克,炒谷芽30克,服1 6剂后,心前区疼痛消失,半年内未复发,已能独自行走。

      按语:脾虚生痰,上犯心胸,使胸阳不展,气机不运而病胸痹。正如《医门法律》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病起于中焦,仍以治中焦为宜。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兼豁痰湿,与病相宜,故一投即应。



      十一、头痛

      郑大为医案:女患,29岁,1983年6月17日初诊。头痛已5年余,经常持续头痛,闷胀以头后部为甚,视物昏花,反复发作'久治未愈。伴有胃脘胀痛,纳呆,有时恶心,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此乃中焦痞塞,寒热夹杂,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治宜辛开苦降,宣通上下。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竹茹15克,共服20剂而痊愈。

      按语:头痛伴胃脘胀痛,纳呆恶心,苔腻脉滑,病缘于湿痰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头窍失养,或浊气不降,上扰清巅,均可致头痛,故以辛开苦降,宜通上下之半夏泻心汤获愈。



      十二、耳鸣

      沈秒勤医案:陈某,男,42岁,1980年4月6日初诊。耳鸣闭塞,头胀30余天。一周前经五官科检查无异常,察其形体尚盛,苔黄腻而润,脉濡数。询其病史,大便不实半年余,多一日两次。辨证:睥胃虚弱,湿热蕴蒸,清窍为之不利。治法:泻热除湿,甘温补脾,以利清窍。处方:法半夏1O克,黄连5克,黄芩1O克,干姜3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陈皮1O克。服5剂,耳鸣减少,腻苔渐化。继服7剂,耳鸣消失,大便成形。随访半年未发。

      按语:本案乃脾胃虚弱,湿热蕴蒸,浊气上升而致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叶天士也曾说:“湿与温合,蕴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故取半夏泻心汤甘温补脾,泻热除湿,加陈皮以调畅气机。待脾胃调和,热清湿化,耳鸣顿失。




      十三、口腔溃疡

      岳在文医案:云某某,男,28岁。口腔溃疡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干不等,溲黄,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温下。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6克,干姜6克,黄芩1O克,黄连1O克,党参12克,白术1O克,茯苓1O克,陈皮1O克,山药15克,炙甘草6克。2剂后口腔溃疡应手而瘥,脾胃诸症随之而愈。

      按语:脾开窍于口,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津不上润而阴火上行,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属寒热错杂,单清其火或只温其寒,皆不能愈。惟寒热并投j升降气机,斡旋于中焦,方能使痞开结散,津布而火降,口糜自除。临床对口腔溃疡久不愈者,不妨用本方一试。



      十四、啮齿

      张东明医案:胡某某,52岁。初诊:1986年5月14日。自述一月来上下牙齿相互磨切,格格有声,不由自主,终日不止。曾用针刺、中药和西药镇静,效果不显,遂来求治。见其啮齿声高清脆,连连不断,前牙已磨掉三分之一,口有浊气。伴有心中烦闷,心下痞满,时有干呕,小便色黄,舌红苔中心黄,脉弦数。症为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而致。治以苦寒清热,辛热宣通·少佐甘温调补之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9克,黄连9克,黄芩7克,干姜4克,生姜4克,党参6克,竹茹9克,丹皮7.5克·生姜6克,大枣4枚。2剂。

      二诊:服药后自觉心中豁达,心烦、痞满等症消失。磨牙间隔时间延长,且能控制。苔白,脉数。药已中病,仍守原方,继投3剂,一
    月之痼疾痊愈。


      十五、目赤(结膜炎)

    . 黄禾生医案:崔某,女,62岁,1984年11月28日来诊。今年三月患急性结膜炎以来,经中西医反复治疗,白睛仍然红赤,眼眶酸痛,头昏乏力,羞明流泪,视物昏花,早上胸闷,咯吐稠痰,便溏不畅,舌苔淡黄腻,脉现弦数。索阅所服中药处方,皆从肝肺有热着手,尽不见效。此案实由脾胃湿热波及肺经,白睛属肺所主,故致红赤,遂用半夏泻心汤加桑白皮15克治之,服药2剂病减,再服2剂则愈。

      按语:白晴红赤缘于肺热,而本案肺热乃是由于脾胃湿热上泛所致。病源在于脾胃,不在肝经,故清泻肝热徒劳无益,服药数月亦不见寸功。一经辨证准确,即使半夏泻心汤中有辛热之辈,亦能轻取获胜。



      十六、不孕

      彭海燕医案:田某,女,29岁,1990年3月7日初诊。婚后4年余,3年前曾于孕3个月时无明显诱因自然流产一胎。此后3年同居未孕。曾行多种检查及治疗,盆腔碘油造影提示:“宫腔形态正常,双侧输卵管通畅。诊刮病检报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不良"。测基础体温双相,但高温相上升较慢。其爱人精液检查正常。屡服健脾及补肾填精之品不效。患者平素小腹冷感,胃脘嘈杂胀满,大便质稀1~2次。月经周期正常,末次月经1991年2月27日。舌红苔薄黄腻。证属寒热互结,胞脉受阻而致不孕。治宜调和寒热,理气温经。投半夏泻心汤化裁:半夏、党参、香附各1 2克、黄芩、干姜、陈皮各9克,黄连、炙甘草各3克,大枣3枚。

      服5剂,胃脘嘈杂明显减轻,苔薄黄略腻,余症同前。上方去黄芩、香附,加白术、桑寄生。服药月余来诊,告知月经40余天未至,经查怀孕,后足月顺产一男婴。

      按语:脾胃虚弱,寒热与痰湿互结于中焦,气机不畅,胞脉阻滞而致不孕。治又当撇开补肾之传统大法,而予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祛除痰湿,调畅气机。虽不刻意种子安胎,而实收种子安胎之效矣。



     
    十七、小儿五迟五软

      曹英信医案:张某某,女,1岁。前额狭窄,发稀不润,肢体软弱,反应迟钝,涎水多而清淡,纳差,腹胀,拒按,易惊。舌苔白润,脉濡。病属五迟五软。当先后天并调,投半夏泻心汤:半夏6克,干姜5克,炙草5克,酒黄连1.5克,黄芩5克,大枣6克,党参5克。

      服4剂,涎水减少,纳增。再进7剂,腹胀尽除,精神好转。继以脾肾双补,以“人参健脾丸"、“杞菊地黄丸"早晚各服半丸,调理一月,行走较前有力。嘱常服上药,以图治愈。(陕西中医1 985;<1 2>:546)

      按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儿虚弱既久,单用补肾之法则滋腻妨食,故先调中焦之升降,待脾胃健运,则布津微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矣。据曹英信老中医经验:治疗脾肾同病时,当重视后天脾胃,为补肾奠定物质基础,继而用填补肾精之法,使精血同生,脾肾共健,方能愈其顽疾。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2-16 13:53 | 5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715
    威望: 85 点
    金钱: 1584 元
    贡献值: 9067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6285(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7-09
    小 中 大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组成•用法〕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12克,干姜、黄芩各9克,黄连3克,人参、炙甘草各6克,大枣5枚。水煎取汁,分2次服。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干姜用量为3克,加生姜12克,用法同上。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加甘草用量至9克,一方无人参。用法同上。
      〔主治•方解〕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胃气不和之气痞证。症见心下痞满而不痛,按之濡软,同时在上焦可见干呕或呕吐,口苦之热症,在下焦则可见肠鸣下利之寒证,舌苔黄腻,脉弦等。究其病源,本方证乃是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痞证。邪在少阳,本应和解,然医者反以寒药攻下,伤其中阳,阳虚生寒,而为中虚里寒;又少阳热邪,乘虚而入,遂即寒热之邪互结心下,升降失常而成痞。那么,中阳即伤,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受阻,故胃之浊阴不降而上逆,即成呕逆不止,口苦;脾之清阳不升而下陷,即成肠鸣下利等症。由此可知,胃气失和,升降失常,是本方证的病机,治疗应从病机入手。当宜平调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之法。方中半夏性味为辛苦温,辛开散结以消痞,苦以降逆可和胃,是为君药。干姜辛热,辛开宣散,热可去寒,二药相合,辛开散结,除痞尤强,且可去寒;黄芩、黄连性味苦寒,苦可降逆,寒可泄热,共为臣药。以上四味辛开苦降结合,寒热之品并用,可治寒热互结之痞,这是一组祛邪药。佐以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使脾胃得健,升降复常,以助消痞之功,这是一组扶正药。七味相配,共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呕逆,诸证自除。
      综上分析,可知本方是治疗上热下寒,心下痞满的有效方剂。以痞满不痛,呕逆下利,苔黄腻为使用要点。寒热互结,胃失和降为其主要病理特点。辛开苦降,寒热互结,攻补兼施是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不一定都因误下而成,凡是见脾胃虚弱,寒热杂错,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致的肠胃不和之口苦,干呕,脘腹胀满,下利肠鸣舌苔黄腻等症,均可使用,且能取得满意疗效。近代用之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酸过多溃疡病等,而见寒热错杂之证,均可取效。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再加生姜而成。其功用是和胃消痞,散结除痞。主治水热互结之水气痞证。此证是由脾胃气虚、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故不仅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兼见食滞之干噫食臭,腹中雷鸣。所以本方减干姜量,加生姜12克,温胃止呕而散水气,则水寒散,邪热去,脾胃复健,下利止而干噫除。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的量而成。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主治虚痞证。其症除有痞、呕、利之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此乃是再度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所致。所以,方中加重甘草量,补虚缓急,使邪气去,胃虚复,逆气平,则痞满除,呕利止,心烦亦解。
      〔鉴别应用〕

      〔汤头歌决〕
      半夏泻心用芩连,干姜草枣人参添;  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生姜泻心干姜减,水热互结痞消安。  甘草泻心加重草,主治虚痞除心烦。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10-15 16:07 | 6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715
    威望: 85 点
    金钱: 1584 元
    贡献值: 9067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6285(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7-09
    小 中 大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是澳利亚医学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J.Marshall,临床医生)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病理医生),他们的贡献是于1982年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旋杆菌自从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炎的病因后,西医治疗胃炎和胃溃疡的理论转抗菌疗法,采用简单的抗生素即可以大大提高胃炎和溃疡的治愈率,并不起眼的病理发现在短短地一二十年内为干百万胃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甚至挽救了生命。世界人民感谢他们,他们得到个国际大奖也是无愧的。在祝贺这两位科学家得奖的同时,我深深地钦佩张仲景。他虽然没有发现许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但他却知道这些胃病应该用黄连、黄芩这些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药物,而且知道黄连、黄芩再配伍半夏、干姜、人参、甘草、红枣效果更持久,更稳定,病人服用汤液时口感更好。因为他记录了一张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这是一张治疗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遥想仲景当年,军阀混战,饥荒连年,百姓生活极端困苦。饮食不调,颠沛流离,惊恐不安,患有胃病的人必定很多。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痞痛、或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等。这就是古代所说的痞症。张仲景经验,凡呕吐而肠鸣,心下痞者,都可用半夏泻心汤。因为本方能较快地消除心下痞的症状,所以名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这些条文,就明确地提示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消化道疾病。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呕吐是本方证的主要特征,患者往往见饮食物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返流。这是饮食不下出现上反。所谓痞,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也不是腹满如覆瓦,相反很软。现在许多上消化道炎症均可表现为“心下痞”。肠鸣,多伴有大便次增加,或不成形等。  近年来有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的报道较多,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认为半夏泻心汤有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参与免疫调节,保护胃黏膜屏障的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本人经验,慢性胃炎使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即有效果。如果为久治未愈,面色晦暗,舌质淡红的胃病患者,可以加肉桂5克。如咽喉疼痛,胸闷明显者,可加山栀、连翘,效果更好。糜烂性胃炎导致的出血,可加制大黄。  胃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也是一张常用方,久经实践检验的古方。但是,现在能用半夏泻心汤原方治疗胃病者却不多。大多自拟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药一队,草头药几把,虫类药几样,矿物药一堆,美其名日此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变。临床疗效不能说没有,但总不如半夏泻心汤来得快捷,口感也没有半夏泻心汤那样苦得爽口。所以,我真心希望读者们多用此方,因为干百年来,有无数的医生用过这张方,而治好的胃病患者更是天文数字!中医不可能有动物实验,古人就是在人身上试出了这张配方。因而,这张配方更显得珍贵。  我用半夏泻心汤的经验,是家乡名中医夏奕钧先生所授的。他是苏南地区伤寒派朱莘农先生的弟子。朱先生擅用半夏泻心汤。夏老也以用川黄连而得名,老百姓见其他的方子里往往川连打头,所以,给他起了个雅号“夏川连”。当然,夏老也不仅仅用黄连,而是用黄连、黄芩配伍半夏、干姜、厚朴、吴茱萸、肉桂等,所谓的苦辛配伍法。治疗许多胃肠道疾病、发热性疾病,往往药到病除。而黄连、黄芩配伍半夏、干姜的经验,正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他看病,要摸病人的上腹部,看看有无“心下痞”,然后要看舌苔是否厚腻,还要问病人的大便是否成形或是否有腹泻。这套程序,实际上就教我们如何辨认半夏泻心汤证。  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一下。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连。第四,方中人参,可用党参替代。第五,本方与黄连温胆汤相比,后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如失眠、心烦、心悸、易惊、多梦,者则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与香砂养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黄、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韵伯说“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夹热,是特征。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即使停药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红枣汤。 半夏泻心汤合方免煎剂治疗慢性胃炎150例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少阳之邪,内犯于胃,胃失和降,寒热互结,中气受伤,脘腹痞满”等证所议笔者于1999年1月~2005年1月以本方为基本方合方免煎剂治疗慢性胃炎1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本组150例患者,男68例,女82例,年龄最77岁,最小15岁,病史最长40余年,最短2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72例,慢性糜烂性胃炎1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  1.2  临床症状   胀满112例,嗳气79例,灼痛64例,恶心54例,呕吐31例。  1.3  胃镜所见   所有病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及胃体见点状、片状红斑及充血斑,部分黏膜粗糙不平,有散在出血点或出血斑;慢性糜烂性胃炎见黏膜缺损凹陷性糜烂;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有胆汁黄染,幽门孔可见胆汁返流;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黏膜固有层,血管显露,黏膜变薄,呈黄白或灰白色。  1.4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以半夏泻心汤免煎剂(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专利号:ZL941143139,江阴天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为基本方: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干姜、大枣、甘草。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平胃散治之,即半夏、黄连、黄芩、党参、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干姜、大枣各1袋(按饮片常用量计算免煎颗粒,下同),每天1剂,分2次空腹冲服。15天为1疗程,服2个疗程;慢性糜烂性胃炎合乌贝散免煎剂,即半夏、黄连、黄芩、党参、乌贼骨、浙贝母、干姜、大枣、甘草各1袋,每天1剂,分2次空腹冲服,30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每疗程间歇5天;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大柴胡汤免煎剂,即半夏、黄连、黄芩、生大黄、柴胡、枳实、白芍、干姜、大枣、甘草各1袋,每天1剂,分2次空腹冲服,15天为1个疗程,服2个疗程;萎缩性胃炎合黄芪建中汤即半夏、黄连、黄芩、党参、黄芪、桂枝、白芍、饴糖,干姜、大枣、炙甘草各1袋,每天1剂,分2次空腹冲服,30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每疗程间歇5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文献[1]、中西医结合文献[2]及电子胃镜图谱[3]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原病变完全消失,观察1年以上未见反复;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胃镜复查病变减轻或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  2.2  治疗结果   治愈84例,占56%;有效51例,占34%;无效15例,占10%;总有效率90%。各型疗效比较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别见表1和表2。表1  各型慢性胃炎疗效比较  (略)表2  各型慢性胃炎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  (略)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病,中医认为感受外邪,情志不畅,饮食不洁所致脾胃的功能失常,中焦气机阻滞,胃气上逆而致。脘腹胀满、嗳气、灼痛、恶心、呕吐或泛酸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感染属中医湿热等外邪范畴,当人体脾胃气虚,气滞血瘀、饮食劳损、内伤七情等因素,使胃黏膜受损伤时,Hp感染为加重。本文所述各型胃炎的上述症状兼而有之,但一般而言,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以湿困中焦,气机不畅居多,以上腹饱胀、嗳气为主;慢性糜烂性胃炎以热邪壅滞,损伤胃络居多,以脘腹胀满、灼痛、呕吐为主;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胆火犯胃者居多,以嗳气、灼痛、口苦呕恶为主;萎缩性胃炎则寒邪客胃,血阻气机,中气虚损居多,以胀满、嗳气为主。  总的治疗原则应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疏通气机,止呕止痛,调补中气,就是半夏泻心汤独到之处,方用半夏和胃消痞除满,降逆止呕,干姜助半夏辛开散结和阴,黄连、黄芩苦降泄热和阳,清除Hp,党参补虚,甘草、大枣扶正祛邪,调和诸药。基本方合平胃散中的苍术、厚朴、陈皮对中焦湿重而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显效。合乌贝散中的乌贼骨、浙贝母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对慢性糜烂性胃炎有突出之功,合大柴胡汤中之柴胡、生大黄、枳实和白芍等有利疏肝胆,使胆汁下行,胆火不至于犯胃,亦可清除Hp,是治疗胆汁反性流胃炎的最佳选择。至于合黄芪建中汤的黄芪、桂枝、白芍、饴糖既可促进萎缩之胃黏膜生肌通络,修补中脏,又可达到大补脾胃之目的。  基本方和合方均用免煎剂,既方便患者,又可增强疗效,因为是单味药分开提取有效成分,比起不分升降浮沉一罐子煎要好得多,有的药微煎出汁,有的药久煎出汁,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7.  2  周建中.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  3  林三仁.消化系统疾病电子内镜图谱.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4  作者单位: 231300  安徽舒城,舒城县中医院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10-12-10 15:44 | 7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715
    威望: 85 点
    金钱: 1584 元
    贡献值: 9067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6285(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7-09
    小 中 大

     

    半夏瀉心湯及其變方

    《傷寒論》的五個瀉心湯中,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的用藥較為近似。半夏瀉心湯為三方中心,生薑、甘草二方可視為半夏方的加減方。

    原文說“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可有三種情況:一、“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二、“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三、“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的主證,這裏點明了,是“痞”。心下,即胃,也就是胃部痞滿。敘證簡略,以其用藥測證,還當有噁心、嘔吐、腸鳴、下利與其他消化系的症狀。

    誤下必致中虛,中虛則納與運,皆受影響,這當然與患者平素脾胃就不健,中氣虛寒夾濕有關,少陽之熱邪乘虛而內陷,遂至“中虛-寒-熱”錯雜,中焦失其升降之機故痞滿;胃氣當降而反上逆,故嘔噁;脾氣當升而反下降,故腸鳴腹瀉。其治當補脾胃之虛,而用人參、甘草、大棗;加上半夏、乾薑辛熱散寒,黃芩、黃連苦寒泄熱,即為補中兼辛開苦降法,中氣健,寒熱去,升降復常,痞滿嘔利自已。證之臨床,當見舌質紅、舌體胖大齒痕、舌苔黃膩而厚。亦確多“但滿不痛”,但也有痞滿而兼疼痛者,此外,也未見得是在外感病太陽、少陽“下後”出現此證,只要是平素中虛挾寒濕,復患熱邪,或寒濕久蘊而化熱,都可出現半夏瀉心湯證,這樣的病機在雜病頗為多見。

    鄺某,年70餘,華僑。其人消瘦、倦怠、食後即覺胃脹,自訴就像甚麼東西擱在胃部不走了,必等二、三個小時後才緩解,下一餐又復如此,頗以為苦,因此而飲食減少,便溏不爽。舌淡胖、齒痕、苔色白黃相間而膩,脈滑數,重按無力。此痞證也,用半夏瀉心湯三付。上午服藥,下午即來電話,說藥後胃部嘰嘰咕咕,一付後,頓覺開快,欣然能食矣。

    生薑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乾薑之量(由三兩減到一兩)加生薑四兩而成,其證“胃不和,心下痞硬”,與半夏瀉心湯相似,半夏瀉心湯“但滿不痛”,胃部按診是軟的,生薑瀉心湯有痞滿,按之卻稍硬一些,此外更多“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脅痛),腹中雷鳴、下利”,顯然與半夏瀉心湯同證又挾水飲,即胃部停水,此外還有不消化之飲食、氣機滯塞不通,如無有形之物還好,夾有形之物,症狀然就會重一些。處方依然以和中消痞為法,但重加生薑為君,既能散水,又可健胃。

    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重加炙甘草(由三兩增至四兩),《傷寒論》脫人參,林億謂是脫落,誠是。其證“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此下利較之生薑瀉心湯更重,原文指出是太陽病誤下,而為胃痞,醫“謂病不盡,復下之”而成,顯然是一逆再逆,重虛胃氣,故其痞不僅不除,反而更甚,正虛邪陷,故重用甘草以補其虛,半夏、乾薑、黃芩、黃連不僅辛開苦降治痞,嘔吐下利亦都可以解決了。

    痞為上下不通泰之意,原文說:“乾嘔心煩不得安”,點明上熱;下利、腸鳴、谷不化,點明下寒,也就是胃熱腸寒。但也有認為是上寒下熱即胃寒腸熱的。實際上,其證本來就是中虛而寒熱錯雜,胃熱腸寒也好,胃寒腸熱也好,此方都能用的。三瀉心湯證大同小異,用藥於小異中有變化,足見仲景辨證用藥之細微嚴密,學者若能於此用心探求,將大有益也。

    于某,年30餘,首鋼工人,因高位截癱住解放軍某醫院。胃痛脹半年餘,始終不見好,某老醫長期用疏肝理氣藥不效,近日又加入延胡索、罌粟殼,痛脹仍不止,乃邀我診治。察其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詢知嘈雜善饑,食後脘痞,我認為病屬中虛濕熱,治宜補中消痞,用半夏瀉心湯加砂仁、蒲公英,二付後疼止,痞滿亦消。痞證的特點是“但滿不痛”,我理解這是為了區別於大陷胸證的“痞硬而痛”,此例則痞而痛。痞證也有可能出現疼痛的,中虛失運,寒熱錯雜,氣機痞塞,不通則痛,於情理上當如是。

    黃連湯及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亦半夏瀉心湯的變方。
    黃連湯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而成,去一味,加一味,遂變治中焦痞嘔之方,為平調上下之劑。黃連用量也有變化,由半夏瀉心湯的一兩加到二兩。原文指證﹕“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論者多以為胸中就是胸中,胃有邪氣,即胃有寒,如此竟與腸無關了。實際上仲景敘述部位,往往不那麼準確,例如他說胃,很多時候就是指腸。大承氣湯證“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就是鐵證。我對黃連湯的理解無非上熱下寒而已。上熱指胃,波及於心胸,於證,當見胃熱上衝的“欲嘔吐”以及言外之意的“煩悶”(胸中有熱);所以重用黃連,獨力瀉心胃之火;下寒指腸,於證當見寒凝氣滯的“腹中痛”,所以用乾薑溫下散寒。桂枝之用,並非為兼表證而設,事實上,與表證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取其通達上下之力,使上熱下寒,欲嘔、腹痛的局面得以歸於和解之途。其餘用藥,人參、甘草、大棗之補虛和中,半夏之助黃連降逆,桂枝之助乾薑散寒,就不難理解了。

    乾薑黃芩黃連湯,從其藥物組成說則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半夏、大棗而成,大體仍以寒溫並用為法,治療上熱下寒之證,上熱則心胸煩熱(胃熱熏蒸),飲食入口即吐,下寒則腹瀉腹痛,故用芩連清胃,人參乾薑溫脾,苦降則嘔吐可止,不煩半夏之降逆;溫脾則泄利自愈,無勞苓朮之健脾。柯韵伯說“凡嘔家發熱者,不利於砂橘半,服此方晏如。”此方我常用於妊娠惡阻劇吐,心煩舌紅苔黃脈數者。

    旋覆代赭湯為生薑瀉心湯的變方,即生薑瀉心湯去乾薑、芩、連三味,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二味。其證與生薑瀉心湯相比較,相同的有“心下痞硬”,不同的是生薑瀉心湯,還有“腹中雷鳴,下利”。又“旋”方“噫氣不除”,“不除”,噫氣頻頻之謂,“生”方“乾噫食臭”,噫和乾噫同義,都是指噯氣,即只是噯氣,而無食物隨之而出;食臭,則指有不消化食物的腐餿氣味,此則為“旋方”所無。所以樓全善說“病解後,心中(下)痞硬,噫氣,若下利,此條旋覆代赭湯也。”若不下利者,前條生薑瀉心湯也。徐靈胎也說﹕“此乃痞已向愈,中有留邪,在於心胃之間﹐與前瀉心湯法,大約相約。”

    旋覆代赭湯多用於雜病,其人必脾胃素虛,因痰氣上逆而致心下痞硬,噫氣頻頻者。方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脾胃。生薑用量獨重,比甘草瀉心湯之四兩還多一兩,是因其既能健胃,又能降氣化飲。半夏既能溫化痰飲,又能降氣散結。旋覆花既化痰又行氣,赭石既重鎮降逆又可墜痰。藥取兩用,故於痰凝氣結的病機十分切合。

    此方亦用於治療胃虛痰氣上逆而引起的呃逆,反胃。最善以此方化裁,更由消化系病擴大到呼吸系多種疾病的,是張錫純先生。其自擬之參赭鎮氣湯、鎮逆湯,治療虛氣上逆之胸膈滿悶、喘逆、膈證、嘔吐、惡阻、吐血,治驗頗多。“誠以臨證日久,凡藥之性情能力及宜輕宜重之際,研究四十多年,心中皆有定見,而敢如此放膽,百用不至一失。”

    近世論者多認為此證為胃虛,標則為痰氣,所以仲景赭石用量較小,唯恐其用量過重再傷胃氣,此固一說也,證之實踐,也不盡然。有謂赭石苦寒性味恐傷胃陽,因此每劑只用3克,赭石苦寒之說雖見於《神農本草經》,其實何苦之有?張錫純《赭石解》說赭石“性質和平,雖除逆氣而不傷正氣”,“心氣虛又佐以人參、尤為萬全之策也”。《衷中參西錄》中,有很多重用赭石的記載,如一人上焦滿悶,難於飲食,胸中覺有物窒塞,用赭石六錢,研末,濃煎人參湯送下,須臾腹中如爆竹之聲,胸次胸中俱覺通豁,至此飲食如常。”他感嘆說:“如此良藥,今人罕用,間有用者,不過二、三錢,藥不勝病,用與不用同也。”張錫純常用生赭石研末數錢吞服,湯劑則每用一、二兩以上,效如桴鼓而不傷人。原書俱在,可復按也。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10-12-10 15:46 | 8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715
    威望: 85 点
    金钱: 1584 元
    贡献值: 9067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6285(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7-09
    小 中 大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乃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一方,此方选药精当、方义奇妙,虽年移代革,验之临床,仍效果甚佳。方中重用半夏,为全方之君药,和胃降逆止呕;芩连苦寒泄热,姜夏辛温散寒,如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灸甘草补益脾胃,共达中焦肺胃升降之功。对调整消化系统,特别是胃肠功能有特殊效果。笔者在临床上常用于以下病证。
    1、胃窦炎
    凡饮食不节、饮食失常或冷热不适均可损伤脾胃功能,而出现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痛甚时呕吐,腹软,剑突下压痛或仅有上腹胀满而不痛,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而干。故可投于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以清除胃中郁热,振奋脾阳,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往往数剂即愈。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32岁。因上腹陈发性疼痛反复发作10d余收入院。患者痛甚时呕吐,腹胀但按之柔软,舌红苔黄。服用阿托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均不得缓解。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窦炎。予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黄连4.5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云苓15克,半夏12克,干姜6克,陈皮12克,灸甘草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疼痛缓解,再进2剂,胃痛消失,黄苔已退,饮食如常,痊愈出院。
    2、浅表性或糜烂性胃炎
    证见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或嘈杂泛酸,舌质红、苔黄厚或灰黑。纤维胃镜检查可见胃底、胃体处充血、水肿或有点片状出血点,大便隐血试验(+)。以半夏泻心汤加大黄或大黄炭治之疗效较好。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60岁,因上腹部疼痛2个月余,进食后加重,予以解痉、消炎、抑酸治疗无效而转由中医治疗。患者诉:夏秋季节于田间劳动时喜饮生水,且食无定时,近2个月来胃脘疼痛、嘈杂不舒,进食后胀满、嗳气,纳谷无味,口干欲饮,舌质肿大,苔黄腻。纤维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大便隐血试验(+)。于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黄连4.5克,黄芩10克,大黄炭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红参6克(另煎),白术10克,苡仁30克,白蔻仁6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灸甘草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9剂后疼痛消失,大便隐血(-),去大黄炭,继服12剂,痊愈出院。
    3、药物性胃炎
    多因服用温热药及抗生素或长期服用抗风湿药而致。证见心下痞满,呕恶口苦,纳谷不香,舌红苔黄,予半夏泻心汤常能收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28岁。1个月前,突然寒战高热,经行B超及血液检查拟诊为“胆系感染”。输注抗生素,同时服用退热药1周发热仍不退,后又拟诊为“伤寒”,予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输注,第9天热退身凉,但恶心呕吐、口苦厌食,诸治无效。邀中医会诊,证见舌红苔黄,心下痞满,但按之软。遂予黄连3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半夏15克,西洋参15克,灸甘草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1次。2剂后胃脘得舒,饮食俱增而出院。
    除此之外,笔者对一些外伤及手术后(肠梗阻、阑尾炎、疝气、胃溃疡穿孔)伤口愈合良好,但自觉胃脘痞闷不舒,按之濡软,口苦纳差或厌食、舌红苔黄者,施用半夏泻心汤多可数剂取效。
    ★半夏泻心汤衍化出解郁泻心汤宣肺泻心汤、健脾泻心汤等,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得心应手,疗效显着。特别是治疗寒热夹杂的病人时尤应注意,仲景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半夏泻心汤,切中病机张仲景在《伤寒论》专有论及“但满而不痛此为痞”的条文,临床采用半夏泻心汤、理气药以及吗叮啉、西沙必利等,虽然有效,但疗效不令人满意。王教授认为是脾胃气虚,胃动力不足的问题,当以补气健脾为主,常用六君子汤加黄连、干姜等,并强调重用生白术60~90g,可达到运脾除湿、畅便消胀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是《金匮要略》对关夏泻心汤证的经典描述。由此可知,本方证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现,即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三者之中,又以痞为必见。此痞是胃肠机能紊乱所致,其实质是胃的分泌和运动机能障碍,不能及时排空内容物,胃内的食物、液体以及发酵产生的气体长期滞留不去,导致局部的堵塞憋闷、胀满不舒。这种情况多伴有肠吸收机能低下,水分停滞,加之产生的腐败之物,使肠管蠕动加快,其外在表现即为肠鸣。方中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抑菌作用,比如对幽门螺旋菌,大肠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消炎性中药,对充血性炎症效佳。从用黄连黄芩来看,半夏泻心汤证多为炎症性胃肠机能紊乱。这种炎症性,既可以是外来病菌感染,也可以是饮酒或食入辛辣等刺激物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这些病理变化中医谓之湿热蕴结,因而临床多见舌苔粘腻。此苔或薄或厚;或白或黄,或白底罩黄;既为痞,则纳食减少也不言自喻。半夏泻心汤证的胃肠机能失调,并非一般的消化不良,用点焦三仙便可解决问题。既要修复炎症,又要调整机能,二者不可偏废。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代表方。本方含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反复吐下后的食入口即吐,集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于一体。也可看作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的变方。去柴胡,则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加黄连,所治偏于心下,用黄连半夏的小陷胸汤所主即是心下。小柴胡汤治“呕而发热”,本方治呕而无热。干姜易生姜,证有寒热之别,小柴胡汤所主偏于热,本方所夹有寒;且生姜散胃之水饮,干姜温肠之寒湿。黄连汤较本方少黄芩而增桂枝,其证寒性更甚。甘草泻心汤证兼有口腔溃疡,且下利甚于本方证;生姜泻心汤证兼有噫气食臭。此二方又为本方之变方。若痞甚者可加枳实,心下震水音明显者加茯苓。总之,半夏泻心汤所主在胃肠,其证特点是寒热错杂,可以看作胃肠炎症的消炎剂与胃肠机能紊乱的调节剂。★心下痞★
    ★    案一:半夏泻心汤证
        陈某,男,76岁,解原村人。心下痞满已历三载,食后嗳逆吞酸,消化甚难。今年作钡餐检查,诊断为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服药(不详)已多,症不见轻,反有不适之感。望其面色萎黄,体瘦如柴,额纹状如核桃,舌淡红,苔薄黄。切其脉,沉滑无力。诊其腹,心下痞,脐周无压痛。询知食冷则脘胀益甚,大便溏薄,食热则牙龈肿痛,眩晕头痛。寒热不耐,娇气无比。古有肺为娇脏之称,由是观之,彼胃可谓娇腑矣。   
        审症察脉,此乃中州虚弱,升降失司,形成上热下寒之痞塞局面。论其治则,单纯温中祛寒或苦寒清泄皆不恰当,宜苦辛兼用,补中健脾。拟: 
        半夏10g黄芩6g黄连3g炙草6g党参10g干姜6g红枣10枚三剂 
        二诊:痞满大减,诸症亦轻。上方再进三剂。   
        一按:半夏泻心汤为调理胃肠寒热兼以补虚之方。临床使用,以心下痞满,口苦心烦,冷则不适,脉象无力等寒热夹杂者为宜。黄芩、黄连、干姜用量宜小不宜大。   
        李映淮老师评语:半夏泻心汤为治痞良方,一般有上吐下泻、寒热夹杂之症。如吐泻不属主症之上热下寒,应以黄连汤为宜。    呃逆
    ★    半夏泻心汤证
        王某,男,45岁,某银行行长。感冒解后,又服清热药两剂,翌日,呃逆连声不断,难以入睡,寐后呃声方止,寤则复然。有时竟因呃而醒,如此连续9日。其间服过丁着柿蒂汤、旋覆代赭汤,针刺足三里、内关、会厌皆不效。
        望其体胖肌腴,面色红润,舌淡红,苔微腻,咽红而不肿,然有痛感,吞咽尤甚,呃声长而洪亮。询知胃纳可;不恶心,大便日一行,小便清白,口不干苦,不欲冷。诊其脉,沉弦滑。触其腹,心下满,无压痛。
        脉症分析:呃逆一证,虽有虚实寒热之分,然皆因胃气上逆所致。脾胃虚寒者,余以《病因脉治》之丁香柿蒂汤取效;脾虚肝旺、胃有振水音者,则用旋覆代赭汤以治。今咽红、咽痛,为上热之候;服寒凉所诱,口不苦、不欲冷及小便清白为下寒之象。上热下寒者,必中焦痞结也。故以调寒热、通痞结为治。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5g黄连4.5g吴茱萸6g党参10g炙甘草10g白芍30g沉香3g(冲)  生姜10g红枣10枚二剂
      一剂尽,当晚呃逆减轻,翌晨醒后,呃逆不再。半夏泻心汤证
    ★  闫某,女,30岁,教师。泄泻五日,日三四行,无脓血,亦无里急后重,消炎药连服四日,泻仍不止,遂来求诊。刻下饮食不思,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适,肠鸣辘辘,口干,口苦。不思饮。舌苔黄腻,脉沉细弱。诊腹心下痞满,脐周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之痞证也。盖中士,虚衰则水湿失运,脾胃损伤则升降障碍。热笼于上而呕恶,寒积于下而泄泻。至于治法,则以补脾胃、通痞结为其首要,然止吐泻、调寒热、补中启痞之方,莫过于半夏泻心汤者。拟:
      半夏10g黄芩6g黄连4.5g党参10g甘草10g干姜6g三剂
      二诊:一剂泄泻止,三剂后心下舒适,黄腻舌苔退化。惟纳谷仍差,改投理中汤加黄连、焦三仙治之。
      按:三泻心汤同可治痞,临床运用以呕吐,下利为靶眼。三方不同者,生姜泻心汤偏于呕吐,用于伤食而干噫。食臭者;甘草泻心汤偏于下利,用于中虚较甚,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者;半夏泻心汤则用于呕吐下利并重者。半夏泻心汤证
    ★  李某,男,45岁,市委宣传部干部,中文系毕业,读尽三坟五典,文章锦绣生辉。1984年1月12日初诊。头痛15年余。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轻缓时胀闷如裹,尚可工作;重急时剧烈难忍,伏案少动。日发二三次,每次持续l小时左右,书不能读,笔难以舞。作脑电图、脑CT检查,未见异常。服药针灸,总不得愈。询知素日脘腹痞闷,恶心嗳逆。头痛剧时,脘胀呕恶尤为突出,纳谷不香,二便尚可,口干,口苦,食冷则脘胀不适。舌苔黄腻,脉象沉缓不足。诊腹心下痞,脐周无压痛。
      脉症相参。此中虚而痰湿壅盛证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盖脾胃居中州,主运化,司升降,虚则运化无力,生痰成饮,升降失职,则清浊无序,故有头痛及上热下寒诸症之发生。治宜补脾胃、化痰饮,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考半夏白术天麻汤有二:一为程钟龄制(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蔓荆子),一为李东垣创(半夏、天麻、白术、黄柏、干姜、苍术、神曲、陈皮、麦芽、党参、泽泻、黄芪、茯苓)。余于体虚脉弱、寒热夹杂者用东垣方;虚弱不甚。寒热不显者用钟龄方。本案心下痞满,上热下寒,此二方显然不若半夏泻心汤为妥。半夏泻心汤,可健脾胃、化痰饮、调寒热、启痞结,虽不言治头痛,然中气健运,升降有序。头痛岂能独存?拟:
      半夏15g黄芩6g黄连4.5g干姜6g党参10g炙草6g藿香10g生姜6片红枣6枚三剂并嘱节晚餐。少肥甘。二诊:头胀痛明显减轻,胃纳增加,脘胀呕恶止,脉舌同前,守方续服三剂。
      三诊:头痛止,诸症悉减,苔仍腻,嘱守方续服,苔净药停。半夏之用,惟心下满及呕吐为最多,然心下满而烦者不用,呕吐而渴者不用,前既言之详矣。其治咽喉,犹有在少阴喉痛外者乎,其亦有宜用不宜用者乎?夫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但咽中痛者,半夏散及汤,此少阴证也。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厚朴汤,此则非少阴证也。炙脔言其形,水鸡言其声,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言其痛楚之状,不利言其有所阻碍。于此可见半夏所治之喉痛,必有痰有气阻于其间,呼吸食饮有所格阂,非如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徒治喉痛者可比矣。非特其治咽喉有宜忌也,即其治眩治肠鸣亦莫不各有宜忌,如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气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颠眩者,五苓散,于此即可见眩因于水,乃为半夏所宜,然水在膈间,则用,水在脐下,则不用,此眩之宜忌矣。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皆有肠鸣,皆兼下利,则知肠鸣而不下利者,非半夏所宜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同为邪气自外至内,而结胸言热入,痞不言下早,可见病发于阴者之非热,始终不可下矣。始终不可下者,反早下之,则阴邪必自外入内。阴邪自外入内,其溜于下部者无论已,其窃踞于阳位者,治法舍半夏其谁与归?是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花代赭石汤,皆莫不有半夏,是半夏者,阴邪窃踞阳位之要剂也。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第二、形成结胸证:若误下后,见心下满痛,按之石硬,是少阳邪热内陷入里,与水饮等有形实邪相结于胸膈,形成了大结胸证,证见“心下满而鞕痛者”,则应治以大陷胸汤。

    第三、形成痞证:若误下损伤脾胃之气,使少阳邪热乘机内陷,以致脾胃不和,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出现 “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 此之痞满存于心下,不在胸胁,是中焦气机痞塞,非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不解,故不能再用柴胡汤,可用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以消痞。



    ★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是心下痞的辨证眼目, 以此可与心下硬满疼痛的结胸证相鉴别。 痞证按之濡,本重多一个“满”,说明痞满的程度较为严重,推测应有脾气的损伤。 由于心下痞是由寒热错杂之邪痞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所致,故当兼见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上逆为呕之证,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脾气下陷之证。

    ★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对本条心下痞证的补充,也是将半夏泻心汤列为呕利痞的主要依据。
    临床尚可见不欲饮食,脉沉弦,舌苔厚腻淡黄等。也有用于胃脘疼痛明显或隐隐作痛,并非绝对不痛。 泻心,乃输泻心下气机之意。





    半夏泻心汤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半夏泻心汤治法:和中降逆,开泄消痞
    半夏泻心汤方药: 半夏半升(15g)(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27g)  黄连一两 (9g)(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斗为 200 ml 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 再煎取:目的使药性和合,不偏不列,利于和解。 把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 .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