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如血 床戏集锦:电视片《江汉朝宗》解说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9:52
顾亦兵 黄尚建 彭前馗 王五洲
江汉朝宗,其流汤汤……
站在龟山脚下这座并不显眼却有着丰富自然和人文内涵的江汉朝宗亭前,我们禁不住发出由衷的惊叹!
这的确是世界上一个奇特的壮观:世界第三大河万里长江与其最大支流千里汉水在此交融,携手孕育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并赋予武汉以“江城”的美誉。
《尚书·禹贡》记载:“江汉朝宗于海”。朝宗于海,抑或蕴含着朝小康之宗、圆富强之梦的深层寓意。
《诗经·大雅》则吟颂:“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历史的演绎也正如《尚书》、《诗经》之寄寓。
大江大河的翕张之势,成就江城亘古的开放之利。
琴台知音的人文底蕴,造就江城纯正的亲和之缘。
白云黄鹤的美好意境,塑就江城独特的个性魅力。
江汉汤汤,似乎也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汔可小康”的美好梦想——
第一集 千年之梦
历代帝王将相树碑立传或铸钟造鼎,往往用以记载文治武功,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富足、政治昌明、军事强盛的梦想。
大江大河,滔滔不尽;人类文明,生生不息。
江汉汇同,三镇鼎立。这种有容乃大的开张地形,带来的是人文和经济的亲和。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们的共同心理、语言及文化特征,都不过是所处环境的产物。
明清两代,江、汉、朝、宗是朝廷所设的四个商贸关隘。朝廷利用这些关隘收取赋税,用来维持政权运行的庞大开支。逢关收税,遇卡抽厘。时至今日,武汉还保留着宗关这样的地名。
史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把汉阳府东城门命名为朝宗门。
公元1863年,清同治皇帝在汉建起了朝宗亭。
然而,就在此前的1861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对武汉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历久弥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汉口开埠,揭开了武汉对外开放的扉页,使武汉由国内商品集散地演化为一个国际性的口岸。
侵华列强为何对汉口“情有独钟”?
翻开这部厚厚的《武汉史稿》,我们或许不难找到答案。
早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代,为开拓南疆、扩大版图和势力范围,在今天的武汉郊区建起了这座盘龙城。正是这座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殷墟古城,叩开了武汉的文明之门。
而此时的美洲、非洲大陆,正处在一片蒙昧、蛮荒之中。
这正是人类社会进程中,人们傍水而居、缘水而兴的必然选择。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古印度都无一例外。
春秋时期,子期、伯牙在月湖之畔琴瑟相和,“高山流水觅知音”,凝结着人类最古老、最圣洁的情感亲和。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载:“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反映出武汉的祖先“重然诺、一诺千金”的良好信用。
三国时期,名将吕布屯兵的小沛,就在今天武汉的江夏区。
在武昌卓刀泉,相传当年关羽用青龙偃月刀斫向山石,清泉汩汩流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里曾上演过多少为后人广为传诵的英雄故事。
唐朝,黄鹤楼成为武汉的文化标志之一。而有关黄鹤楼的故事中,神秘道士画鹤换酒,可能是艺术物化为商品的最早传说。
历代文人墨客,在这座象征文明的黄鹤楼前留下了灿若星河的绚丽诗篇。
崔灏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千古绝唱,为之倾倒的诗仙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让武汉第一次有了江城的美誉。
宋元之际,武汉就成了知名的港口城市。
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从汉阳析出,形成两江交汇、龟蛇对峙、三镇鼎立的地理格局。
至明末,汉口迅速崛起,成为商贾云集、帆樯林立之“楚中第一繁盛处”,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史载:“十府一州所需外埠之物,无不取给于汉镇”。展现出汉口作为商贸集散之地,与其他三大名镇迥然不同的特色定位。
开放的自然环境,悠久的文明积淀,以及聚散整个长江流域的独特功能,成为1861年列强选择汉口对外开埠通商的充足理由。
汉口开埠后,商贸空前繁盛,城市迅猛发展。
1863年,俄商在汉口开办了“顺丰”砖茶厂。这家自行发电,拥有当时最新式蒸汽机及各种制茶机械的砖茶厂,便是武汉第一个近代工厂。
从1863年至1911年,列强在武汉开办各类工厂43家,武汉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工商业城市。
1863年,武汉茶叶贸易迅速超过广州跃居全国第一位。当年汉口输出茶叶273万担,广州跌至13万担,不足汉口的一半。以汉口为中枢的长江干线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贸易走廊。
清末民初的《国风报》记载:19世纪下半叶,上海是中国贸易的总汇;而汉口是内地贸易之中枢,长江流域其它各港,都不过是它的附庸而已。
汉口地价迅速飙升,前花楼街至黄陂街一带成为黄金地段,地价昂贵到“每平方四百至五百两”白银。租界繁华,房屋售价翻番。
多元吸引和网状辐射的商路格局,促成当时的武汉具备了统领八方诸侯的经济实力。
武汉已成为一个富有动感、充满张力的国际商埠。来自皖、赣、湘、川、豫各省的大量移民接踵而至,他们怀揣着自己的创业理想,推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圆满着这座城市的梦想。
在当年走出盆地的四川人眼里,商贸繁盛的汉口确实不能小看。直到今天,一些老人口里还流传着“千钟茶、万担米,不如汉口一早起”这样的俗语。
汉口开埠,是被列强坚船利炮轰开的。随着商业经济的繁盛,经济形态的殖民属性愈益显露,为列强输送汉货,搜罗财物,并不能实现武汉振兴的梦想。最先认识到这一点并让武汉经济从商贸流通向制造业转型的是张之洞。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
这是张之洞在开放革新的遥迢路途中发出的呐喊!
在其督鄂的十余年间,他开风气之先河,创建了我国第一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打造出闻名天下的“汉阳造”。
之后,陆续开办了产业配套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水泥厂、大冶铁路等;在轻纺工业方面,则创办了全国最大的纺织基地——布、纱、丝、麻等四局,以及制革厂、造纸厂、毡呢厂等等。
汉阳炼铁厂不仅是我国近代最大的冶金企业,在远东也是首屈一指。连接京汉,纵贯南北的芦汉铁路,全线所铺铁轨皆为地道的“汉阳造”。
从1890年到1911年,武汉官办与官商合办的工厂共有17家,占全国同类工厂总数的17%,投资总金额为1300多万两白银。民族资本家在武汉创办了各种新式工厂41家,工人总数约8000人,资本总额约1000余万两白银。晚清50年中,武汉共兴建各类工厂约100个,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武汉一跃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地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和最重要的大都会之一。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崛起,“武汉造”声誉鹊起,扬名海外。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汉口有20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一等奖。其中,老采章的花缎、姚春和的铜器及信记等商号的茶叶名列榜首。
汉绣在南洋赛会上获得金奖,名酒汉汾也在1919年的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荣获奖牌。
武汉的砖茶远销欧美,铜器、皮革、汉锣等正宗汉货都成为风靡一时的名牌产品。
一批传统优势产品借此发展壮大:糕点名店“汪玉霞”、副食精品“曹祥泰”、名满中原的“苏恒泰”伞店、“曹正兴”菜刀等名噪一时。
具有近300年铜器铸造史的武汉成为全国铜器制造中心之一,汉锣与苏锣、京锣、秦锣并称为四大名锣。如今汉口打铜街就是汉锣作坊集中的古老街道。
汉口牛皮巷、磨子桥和武昌梅隐寺、郭家街的熏皮作坊在光绪年间已负盛名。1907年,张之洞为整合武汉的制革优势,在武昌保安门外创办了第一家近代化的制革厂。
叶开泰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并称为全国四大中药名店。汉口有句歇后语,“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从中可以看出其品牌效应和名店丰采。
空前昌盛的制造业,催生了资金融通、生活服务行业勃兴,而传统商贸优势更为凸显。
当时商业多集中在汉口,总数约7000余户,形成茶、药材、粮食、棉花、油、盐、杂货、纸等八大行帮。1904年的贸易额即达1亿两白银,占三镇贸易总额的70%左右,居全国第二位。
清末,外国人在汉开办银行9家,仅汉口就有大小钱庄121家。1910年,汉口本土银行发展到8家,各省驻汉官钱局5家,汉口成为与沪、津、穗并称的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据统计,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居全国第二,成为当时惟一可与沿海几大通商口岸城市匹敌的内地口岸。
近代工业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小生产方式,急需掌握新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张之洞一方面选派留学生出国,一方面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到1907年,初步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先进教育体系。
百年老校——武大的前身,就是1893年张之洞所创办的自强学堂。闻一多、叶圣陶、朱光潜、郁达夫等一批人文科学的大师级人物先后从这里走出。
张之洞不仅打造了工业武汉,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文武汉。
清末,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水野幸吉称:武汉是清朝第二要港,东方之芝加哥。
当时作为美国钢铁冶炼业基地的芝加哥,日夜灯火通明,工厂机器轰鸣,城内运输繁忙……城市实力仅次于纽约。除了产业重点各有千秋外,当时的武汉与芝加哥确实有几分相似。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汉“后发先至、后来居上”的良好势头未能得以延续。战乱与动荡使武汉再度沉沦,小康仍然是三镇百姓心中一个遥远的梦……
1911年,辛亥武昌首义打响了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枪。
1927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黄鹤楼前发出了“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风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感叹!
大革命时期,武汉一度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国民政府之所在地。
抗日战争时期,“保卫大武汉”成为永载青史的一大壮举。
但短短10余年后,历史就揭开了新的一页!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窘境,武汉迅速开始艰难的经济复苏。
1956年,毛泽东再次来到这里畅游长江时,已是另外一番心境——“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在这一年内,毛泽东先后三次畅游武汉长江,并在他的有生之年总共16次在这里搏击江水。
武汉这座城市在毛泽东心目中的份量,可见一斑。
这种份量与武汉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
“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的156项基本建设项目中,布点武汉的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及武汉长江大桥等七大项目。
重点工程的启动,无疑为伤痕累累的武汉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使武汉的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武钢等大型国企曾支撑起年轻共和国的“经济大厦”。
1957年10月15日,长江大桥通车典礼隆重举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终成现实。它使全长2300多公里的京汉、粤汉铁路干线在汉携手,使湘桂、浙赣铁路可以通过大桥进入北方铁路运输体系。
1957年开工的东西湖围垦工程,使这片沉睡千年、芦苇丛生的古云梦泽湖泊洼地,成为面积达495平方公里的“武汉后院”。时至今天,东西湖已成为武汉市的米袋子、奶瓶子、油罐子、菜篮子,拥有了台商投资区及全省惟一一个国家级产业科技园,地位举足轻重。
尽管在此后20几年里,武汉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交织着成功与失落,但仍不乏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在这座人水相依的城市,人水相搏的过程从未间断。
这尊座落在汉口滨江公园的抗洪纪念碑,恰似一支如椽之笔在茫茫楚天之上书写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特大洪水的丰功伟业。
1982年,武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52年的298亿元增加到10664亿元。30年增加了30余倍。武汉也由一个纯消费城市发展成为以钢铁、纺织、机械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重镇。
整个80年代,武汉创造出了中国众多的第一!
1983年3月,武汉洗衣机厂招标采购零部件。这个新中国的“第一标",打开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缺口"。
1984年5月,中央批准武汉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1984年8月,武汉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放开蔬菜市场价格。一度被扭曲的价值规律重新发挥作用。
1984年11月,德国人格里希出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这是西方专家第一次执掌中国企业。
1987年12月,武汉在国内率先提出“科教立市”。这一创举在全国被不断“复制”和“放大”。
1988年5月,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开业。这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产权转让市场……
时光流逝,在1992年春天的那次举世闻名的“南巡”中,像当年毛泽东选择在汉亲临长江一样,武汉成为邓小平巡视的第一站。“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谆谆告诫,使武汉迅速驶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同年,武汉成为沿江开放城市。
“开放先导”,开放潮涌浪击两江,改革风起席卷三镇。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武汉的商界吧!也许20世纪90年代武汉的开放开发态势,从中可窥见一斑。
同样在这一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在深交所上市。这一发轫,在短短的几年里使武汉拥有了中国股市4支商业股,这似乎代表着武汉商业文明的一种复归和兴起,也是由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全面开放的开端。
进入90年代,武汉有12家过亿元的大型商场。
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市竟占7家,居全国之首。
1997年,中心百货上市。与武商、汉商、中商集团并称“四大花旦”。
货到武汉活。挟裹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承延着浓烈的商品意识,汉正街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成为武汉递给外地人的一张名片。
1979年,作为当时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的汉正街只有103家个体商户,至1993年已发展到1万余家。而今则由一条街拓展到10多个社区、100多条里巷,从业人员近4万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2002年,武汉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770亿元,青岛为396亿元,南京、成都分别为519亿元和697亿元,武汉仍处于国内城市的第一集团。
武汉对外经济贸易日趋活跃。2001年,外贸进出口额2156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25倍,外贸出口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格局,出口商品到达140个国家和地区。
在1992至1998年这7年间,作为一个拥有7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武汉经济年均递增16%,一度被称为90年代中国经济界的“武汉现象”。
江汉滔滔,沛然东去,似乎在不息地陈述着朝宗之地曾经的辉煌和失落。而历史已跨入新世纪,它在召唤,召唤武汉作出新的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企业优先、市场优先、效益优先、基层优先!”
中共武汉市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描绘出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行的航标。
“以强市富民为核心,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武汉市十一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
“汔可小康”这样一个萦绕人们心头的千年梦想,似一幅至善至美的画卷再度在武汉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第二集 江汉之怅
常言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如同长江、汉水的河道变迁一样,岁月令世间一切事物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往昔的辉煌、祖先的荣光之际,长江与汉水却在一种空前的尴尬面前,心潮难收,愁思悠悠!
文明的久远,历史的辉煌,毕竟都是昨天的故事。
站在今天的基石上,我们却终归无法回避一个事实:武汉已经辉煌不再!
长江与汉水的全部惆怅就在于对朝宗之地的深深忧虑!
1992年以后,商业文明在武汉迅速复兴,“四大花旦”、“五朵金花”相继涌现。人们为之惊喜的同时,却蓦然发现这座城市的种种现实忧患:传统工业滑坡,知名品牌衰落。
一直是武汉重要财源的纺织工业,在近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效益每况愈下。
更为严峻的是:数十万职工的再就业压力,像一个沉甸甸的包袱,压得人们气喘吁吁!
我们的优势和我们的劣势,常常就是一码事。
工业“门类齐全”,既是我们的优势,也使得资金投入不得不分散兼顾,因而除了武钢等个别企业外,都显得捉襟见肘。
1984年,武汉工业总产值还位居全国第四位,尚有75个国优名牌产品驰骋大江南北。但时过境迁,武汉的地位已摇摇欲坠,到今天别遑论“世界500强”,甚至“国内100强”也将你拒之于门外。
兴衰,似乎就在一夜间。
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希岛冰箱、长江音响,这些不仅令武汉人引以自豪,而且在全国也叫得响的品牌,相继淹没在无情的商海浪潮中,并从此销声匿迹。
武汉的服装企业有1600家左右,年产值超过70亿元,从业人员达20多万,在业内形成了“汉派服装”概念,但惭愧的是至今没有一个名牌能与杉杉、雅戈尔相提并论。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2001年、2002年分别评出57个、132个中国名牌产品,武汉竟榜上无名。
华中大都会武汉与地处山东半岛南隅的青岛相比,确实令人汗颜。青岛拥有海尔、青岛啤酒、澳柯玛、海信、双星等16种“中国名牌”称号的产品,而武汉呢?
上世纪30年代初,汉口长堤街一位名叫李包的人,把没有卖完的汤面做成了名闻天下的热干面,成为无数武汉游子思乡的第一元素,与长江水、故乡土在同一层面之上。然而引人深思的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康师傅”方便面在汉挖掘了第一桶金,而热干面却依然只是街边摊贩早点售卖的主打食品。
品牌,品牌,武汉需要品牌,武汉呼唤品牌!
海尔集团2002年全球营业额突破720亿元,海外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海尔品牌价值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美国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比武汉市近4年创造的价值还要多。
半个世纪后回眸,我们却发现,历史的年轮在武汉这批大型企业身上,仅仅绕了简单的一圈:与别人相比,我们还像一群没有长大的孩子。
2002年,武汉年销售过百亿元的企业仅武钢1家,而南京是4家,青岛是2家;年销售过30亿元的企业,武汉只有6家,而南京是11家,青岛是8家。
规模,规模,武汉需要规模,武汉呼唤规模!
神龙公司一年的产销量为9万多辆,而美国仅通用公司一家,就抵得上70个神龙公司,年产量达700万辆以上,年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美元。
2000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在全国的份额为106%,而上海是我们的77倍。
在中国,被冠之以“大”字的城市仅有上海和武汉。大上海、大武汉,曾经多么让人引以为豪!
武汉确实大,占地面积8467平方公里。但城区面积只有863平方公里,只占全市面积的10%。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武汉市总人口为83126万,其中郊区人口为350万,真正的市区人口仅为481万。
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依赖一个城市孤立封闭运行,终究独木难成林。正如一位著名科学家所言,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差异趋于零,熵值达到最大状态,已没有任何自由能量做功了。
大上海正是依托苏、锡、常、杭、嘉、湖等卫星城市的有力支撑与拱卫,才迅速得以强盛,并把与之同时起步的宁波远远地甩在身后。
而武汉却是“鹤立鸡群”,身单影只,缺乏周边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致使我们的种种优势,终归难以凸显为区域的经济优势。区域经济要素的整合优化更是步履维艰。
当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在媒体频频亮相时,武汉的什么角几乎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或许这正是“大上海”与“大武汉”的天壤之别!
其实,“大武汉”盛名远播的20世纪初叶,武汉的面积只有60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百万。现在的武汉市,是市管县后的区划膨胀。
在武汉,小商小贩随处可见,进城民工街头揽活;擦鞋女工结伴成群,交通主道经常塞车;高楼大厦林立之间,棚户老屋大煞风景。
现代与原始在这里融合,先进和落后在这里交织,武汉成了一个大门紧闭、门槛已弃的初级开放城市,“城市病”和“乡村病”俨然并存。
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汉城,城区面积都比武汉小,而经济效益却高出很多。城区面积800多平方公里的武汉,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0亿美元。东京城区面积514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达5073亿美元,是武汉的28倍;汉城城区面积605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达410亿美元,是武汉的23倍。城市规模的庞大和企业规模的弱小,使武汉患上典型的“虚胖症”。
晨曦初现,是汉正街敲醒了武汉。70%为农民出身的汉正街业主早早开门迎客,通过成千上万的“扁担客”、“包袱商”,把林林总总的小商品销往全国各地。
依靠勤劳和汗水,把货物买进来,再把货物卖出去,汉正街固守着这种延续千百年的简单商品交易。
“商者如云,肩挑手扛,摩肩接踵,喧嚣嘈杂”,这些描绘昔日商贸繁荣的形容词,犹如天际滑过的彗星一样,在当今的汉正街还能找到长长的尾巴。
对此,有学者断言:武汉只能造就汉正街这样的小商品市场,却难以培育出沃尔玛、麦德龙这样的现代商业企业。道理很简单,现代社会,商业也要靠大资本来运作。
1992年,武商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商业第一股。随后,中商、汉商、中心百货、六渡桥相继上市。
挤上资本市场这趟快车,武汉商界意欲改头换面,重铸辉煌。开设超市,业态创新;连锁经营,凸现品牌;扎堆聚集,打造规模。武汉的商业,一时间红红火火。
几年励精图治,盘点的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2000年,武汉实现社会商品销售零售总额600多亿元,只及广州的一半,连续3年在全国第6的位置上踟蹰不前。2001年,武汉商场等5家商业上市企业的每股收益都是微利或亏损。
苦练内功,原以为学精了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的武汉商业,却发现别人早已不再使用这些冷兵器,而用上了原子能、核武器,杀入我们的领地。
针对外地商业频频入境的举动,武汉商业企业携手合作,一致对外,抵御外地商业的攻城掠地。
然而,这良好的初衷终成徒劳。犹如清兵以大刀长矛抵御列强的洋枪洋炮一样,我们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而前所未有的冲击却正在到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正风高浪急。
商贸封闭不是武汉的传统。
自1861年3月,英国最先与汉口通商并建立租界之后,美、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相继订约来汉通商。1905年,仅汉口地区,洋行和外国商号最多时达250家。
国门洞开,被迫通商,半殖民统治的痛苦换来了武汉经济封闭结构的终结,洋行洋商虽然是经济上的掠夺者,但在不自觉中,充当了武汉经济发展的工具……
可是,当时间定格在新的千年之时,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在武汉人心头萦绕,让人挥之不去。
2000年的城市进出口总额,深圳是武汉的50倍,上海是武汉的40倍;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深圳为317.93%,上海为99.54%,青岛为97.42%,而武汉仅为9.15%;利用外资,上海高达53.91亿美元,广州为31.15亿美元,而武汉只有13.03亿美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七。
如果说深圳、上海对外敞开了一扇大门,武汉则仅仅对外开启了一格百叶窗。
华灯初上,江汉路步行街上游人如织。
修葺一新的百年老街,在霓虹灯下显示出了浓烈的时代气息。透过薄薄的现代墙体涂料,依稀可辨斑驳陆离的古建筑原貌。这里,曾经是武汉乃至全国的金融中心。
1865年,英国人在洞庭街创办的麦加利银行成为武汉第一家外资银行。之后,各国在汉大规模设立银行机构。横滨正金、汇丰、华旗、美丰银行、大孚等银行大楼相继在中山大道、江汉路、南京路一带建成。在当时的汉口闹市区,最为壮观和阔绰的建筑就是这些银行大楼。江汉路南段素有“汉口华尔街”之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武汉在全国四大金融市场中的业务量仅次于上海,是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武汉的银根松紧,市价涨落,直接影响江西、湖南、四川、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等省。
昔日的金融辉煌如今在武汉只剩下几栋孤零零的楼房,如同耄耋老人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2000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武汉只及上海的1/17,北京的1/9,深圳的1/5,广州的1/4,成都的1/2。
金融保险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北京、上海高达15%,深圳为12.8%,广州为7.4%,成都为6.6%,而武汉只有3.4%。
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武汉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当年,张之洞创办两湖书院及一批新式学堂,为武汉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令人惆怅的是昔日的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今天更像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裁缝。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批知名高校云集武汉。武汉高校的在校生人数,位居全国三甲,仅次于北京、上海。
但是,教育、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死结尚未解开,致使这一重大优势并未给武汉带来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结构单一,社会不得不一方面“大才小用”,另一方面向外地和国外寻觅所需的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
下面这个场面足以让人知晓这种巨大的反差:这是不久前,浙江省人才招聘团来武汉招揽人才的现场,应聘者人头攒动的盛况让人深感“唯楚有材”用在今天仍不过时。事后的新闻报道更让人为之惊诧:浙江拿出的一万个岗位中,竟有八千被在汉学子相中,八千“楚才”行将东飞。
这不啻是武汉的损失!素称大武汉的这座城市难道真的就找不到他们的用武之地么?难道真的就找不到“东飞的孔雀”歇息的树枝么?
武汉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近几年一直在全国位居第六,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和广州。然而,科技创新能力却远远不及这些城市。时至今日,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有300多亿元,而南京已经超过了400多亿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对这个科教强市来说,它又将如何对科技教育进行回报与反哺,让科教的优势成为常青之树呢?
2000年,武汉的人均科学事业费支出,只有区区6元,而上海达到了55元,北京达到了49元,深圳、广州也分别达到了28元和22元。
鸡与蛋的纠缠不清,使我们陷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死结之中。
沿着解放大道向东,穿过江岸和岱家山,到达黄陂区叶店,就在这南距武汉市区中心仅5公里的地方,沉睡着这座3500年前的古城——盘龙城。
考古表明,这里不但是商代早期一个地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在这里,我们古老的先民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
考古学家称,如此规模的商代城址在全国并不多见。全国商代早期的城址为数不多,除了郑州、偃师的商城之外,就要数盘龙城了。盘龙城实际上是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重要融合,是黄河文明到达长江流域的滥殇。
众所周知,北京建城约3100年,上海为700年,天津为600年,广州为2000年,西安为3000年左右。惟独武汉可以上溯至3500年。就此而言,武汉的盘龙城可谓独领风骚。
武汉是全国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
仅此一条,武汉就足以傲视群城。
然而祖先的辉煌,在现代人的手上变成了虚无与漠然:自盘龙城重见天日的半个世纪以来,子孙们一直在思索着它的复建与开发,但囊中羞涩的我们竟让这些开发方案一直沉睡在蓝色的设计图纸上。
抚摸一下盘龙古城出土的青铜器吧,先祖造就的器物,正在给我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诉说着尘封的故事,诉说着独居一隅的苦闷。
带我出去吧,后裔子孙们!经过文明浸泡的青铜器,拂去历史的尘埃,会更加熠熠生辉。
对于盘龙城这样的历史文明,我们漠然视之;对于外来文明,我们又不曾达到广吸博纳的程度。
这真是种尴尬的二难境地。
可是,那丢失的毕竟是城市之根,那创伤的毕竟是文明之筋,那绞痛的毕竟是古今子民之心啊!
从盘龙城到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短短30公里的路上,武汉博物馆、古琴台、晴川阁、黄鹤楼等等,如同历史锁链上的粒粒串珠,凝聚着3500年历史的点点滴滴。
然而,这一切,却被别人给我们的一句评价击得粉碎。这句评价就是:武汉是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
尽管我们在感情上很难接受这样的评价,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耿耿于怀。
因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确需要补充新的文明因子,进而提升竞争力,增强亲和力,塑造个性魅力,提高综合实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登大坟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忧心”。
难酬治国之志的三闾大夫屈原,曾行吟东湖泽畔,留下了对厚土苍天的声声叹问。
面对新的千年,怅然中的武汉似乎应该发出让人振聋发聩的声声呐喊:
让3500年的文明史册增添新的一页!
让盘龙城比四川三星堆、江西吴城更为声名远播!
让江汉朝宗之地再铸辉煌,再兴昌盛!
滚滚江汉水,逝者如斯夫!
浩淼的长江,奔流的汉水,给武汉带来了什么?在武汉沉淀了什么?为武汉冲刷了什么?为武汉带走了什么?这,应该是武汉人深思的共同课题。
武汉,正在寻找历史的机遇……
第三集  历史之机
一位哲人说过,“幸运女神”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武汉已经准备了漫漫3500年,这时间似乎够漫长了。
3500年里,武汉的文化积淀不可谓不厚重,武汉的经济根基不可谓不扎实,武汉人的精神不可谓不奋发,武汉人的胸襟不可谓不博大。
但爬梳卷帙浩繁的武汉发展史,人们却发现曾经有多少次机遇与我们失之交臂!
失去了的失掉多少也难找回。沉浸在遗憾的回忆中不能自拔,是消极徒劳的;踏着闲散的步子心满意足地悠哉悠哉,无异于坐以待毙;无端地抱怨幸运之神姗姗来迟,也于事无补。
因为明天仍需要我们去面对!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让我们跨入新的历史之门,审视历史与地缘赋予的全新机遇,把握命运赐予的机会,不再辜负幸运之神的召唤!
让我们“跳出武汉看武汉”吧,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新天地。
因为武汉不啻是湖北之武汉,它也属于整个“地球村”。
因为全球都关注着大武汉之未来——
公元1999年,太平洋彼岸一位叫麦金利·康韦的未来学家预言:未来20至30年间,淡水资源丰富、腹地市场广阔、科教实力雄厚的武汉,将成为全球“十大超级城市”之一。
无独有偶,次年中科院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正在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2002年初,联合国发表各国城市发展前景报告,武汉在“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中排名第六。
在上海浦东,跨国企业斯米克集团总裁李慈雄博士断言:大上海必将成为东南亚的“纽约”,而大武汉理应成为“东方的芝加哥”!
方方面面都寄厚望于武汉,我们惟有策马扬鞭,奋蹄疾追,方能再给世人一个惊喜!
不管康韦之预言是否夸张,但中国中部广大地区的崛起的确需要有一个超级城市的支撑,才能在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既承担起经济梯度转移之重任,又发挥协调东西、承接南北的“支点”作用。
武汉应该历史性地承担起这一角色!
阿基米德曾放言:给我一个近地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给武汉一个支点吧,也许它能托起整个长江中游!
加入WTO,似乎不像申奥成功那样充盈着欢笑与泪水的激情,不像“我们赢了”那样具有胜负立判的瞬间。但它所预示的变化却深刻而长远。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如同海底汹涌的潜流一般,表面悄无声息却波及全球大洋,并已经在华中腹地武汉碰撞,激荡起层层涟漪。
沌口,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中法联姻的神龙公司的孕生,使这片原本荒芜的土地,在短短10年间就发展成为中国三大轿车基地之一。
武汉国际机电博览会、武汉经济贸易洽谈会、武汉国际旅游节,已招徕五洲四海的宾朋,给武汉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商机。
而这,对于入世的长远效应来说,仅仅是个开端。
入世,为武汉重振制造业雄风创造了一个良机。
深圳是依靠制造业获得高度发达城市形态的典范。其工业化采取与香港“前店后厂”分工协作的模式,制造业的崛起拉动了金融、房地产、物流业的勃兴。20年间,国民收入年增幅高达30%,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700万人口的大都会。
现代制造业是武汉经济腾飞的羽翼,引进外国资本改造传统制造业,无疑是一条当然的捷径。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老牌重工企业,运用国际资本和世界先进技术,打造一流的钢材、机床、船舶、锅炉品牌,让“武汉造”名扬全球,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入世后,传统意义上的本土企业,都有可能成为跨国企业,而跨国公司其实就是不同国家的本土企业。
众多学者对麦当劳、可口可乐、百威等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剖析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这些企业在本土招聘员工,在本土销售,在本土纳税,带动市场,刺激消费,创造财源……
武汉已经抓住了这样的机会。
全球500强中,已有50家漂洋过海登陆武汉滩头。借助入世,武汉的“开放先导”战略向纵深推进。近5年内,吸纳外资达6532亿美元,年均增长111%。
武汉面临着更多这样的机会。
因为武汉同样为这些国际企业提供着机会。
这,正符合了中国古老哲学里辩证法之“双刃剑”思维。
台湾的“康师傅”抓住了这样的机会,这个在当地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到武汉开发区落户就赚了个盆满钵溢。
难怪美国匹兹堡市经发局局长布鲁先生说:“武汉是个充满机会的城市。”
的确,武汉所面临的远不只是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
国家梯度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样提供着空前的机遇:“东引、中联、西进”,武汉担纲中部的角色在日益强化。
重大战略的宏观性特征,使每个具体的城市都不会感到厚此薄彼,恰如明智的一家之长不会刻意偏爱某个孩子一样。
但经济学家却对此兴趣倍增,因为他们在这种公允之中发现了武汉的潜力所在:
作为长江中游惟一的特大城市,武汉无疑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以长江为纽带的东、中、西经济协作和优势互补,使得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遥相呼应,构筑起中国21世纪实力最为雄厚、后续力量最强、影响面最广的区域经济带。
经济学家对武汉的论述富于睿智,却绝非首创。
早年,孙中山先生以他的远见卓识,在《建国方略》中预测,通过整治长江、汉水及远洋船只的驶入,武汉可连接2亿余内地百姓。
今日,这一数据早已翻番,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起码可以带动长江流域4亿居民共赴小康。
联合国组织实地考察后评价:武汉是区域效应最强的内陆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
中科院对全国24城市的研究点评认为:武汉是综合区位竞争力最强的城市!
武汉,就像当年楚国那只“三年不鸣、三年不飞”的大鸟,一旦时机成熟,或许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看吧——
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泰国正大等世界商界巨擘纷纷抢滩武汉!
晨鸣纸业悄然进汉,在短短的几年内,从山东一家民营企业成长为中国纸业数一数二的巨头。
普天集团趁势跟进,意欲在汉大展鸿图!
就连早已蜚声海外的海尔集团,也经受不住华中市场的巨大吸引,以工业园的规模投入,挺进大武汉!
健力宝、格力、科龙、长虹、五粮液以及山东、陕西等地企业,几乎都把登陆武汉作为抢占先机,获取地利,辐射全国的手段。与武汉合资合作,建立制造基地和营销中心,甚至把总部迁至武汉,都可能水到渠成。
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量供应,让武汉的劳动力价格显得格外便宜。“少花钱,多办事”,又有谁何乐而不为呢?
丰厚的资源禀赋正在为武汉应对入世、参与西部大开发构筑起坚实的平台。这话乍一听似乎过于自信和豪迈。但细细盘点现实的优势资源,人们就不会再感到谅诧:
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成就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水域经济!
武汉是国家惟一的“水环境专项”重点支持城市。
据武汉市水务局公布:2001年武汉市水资源总量达261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04亿立方米。年过境水量约6581亿立方米,仅长江、汉江就达6550亿立方米,是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的250多倍。
学者分析,如果说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水,将成为本世纪人类最为稀缺的资源。
而武汉却得水独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90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37倍,是世界发达国家人均的10倍。这与国内400座城市常年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的状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水,是城市的血液;人文,是城市之灵魂。
“唯楚有材”的人文积淀,正集聚着这座城市最可宝贵的核心资源!
作为三楚大地的中心城市,武汉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其教化传统,从来不显落后。
今天武汉黄陂的草庙巷是道德文章、名满天下的程颢、程颐两兄弟的故居。宋代,江夏郡人冯京在乡试、礼部试、廷试中三元及第。明清两朝从这里走出的榜眼、探花更是大有人在,黄陂文武三榜眼,有的立德立言,有的创建武功,传为佳话。
时至今日,“唯楚有材”仍在传承中延续。目前,武汉拥有两院院士45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18个,科研设计单位739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万人。
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台商投资区及各类科技园中,更是集聚着来自五洲四海的精英人才。
在高校、研究所和科技园里,年轻的知识精英们正在寻找成就比尔·盖茨那样的土壤。华中科技开发的开目软件在汉普及率已达到96%,项目实施后累计新增产值916亿,新增利税110亿。在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每年有人获得殊荣。一套挖掘传统军事经典《孙子兵法》的管理理念,竟售至300万元的天价!
在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进进出出的创业者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孵化出三特索道、楚天激光、凯迪电力、华工安鼎这样业绩辉煌的企业。武汉东湖创业中心主任龚伟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看不到高高的烟囱,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但当初骑着自行车来创业的人们,最后大都开着汽车出去。”
厚积薄发、位居全国三甲的教育优势,正奠定着这座城市最为雄厚的基础资源!
武汉大学整合文法理工农医,打造国际名牌学府的进程,正如火如荼。
华中科技大学以理工优势为突破,产学研结合,创造出“华工科技”1999年中国股市第一股的业绩。
华中师范大学以百年树人的师资定位,蓄积着华中腹地强大的人才储备。
目前,武汉拥有普通高校34所,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科教大市。普通中专142所,成人高校、成人中专81所,普通中学491所。
教育、人才对城市的贡献,不仅是经济起飞的助推器,更是面对逆境,昂扬上路的巨大无形资产。
匹兹堡是美国传统的煤、钢中心,上世纪80年代的衰落,使其产业优势丧失殆尽。以匹兹堡大学等3所大学为主,建立起来的一个国际商务中心使之迅速赶上了知识经济的大潮。
上个世纪是马达运转、机器轰鸣,创造着工业文明的巨大财富。这个世纪将是知识在资本增值的舞台上扮演主角,武汉的教育将为这座城市做出特殊的贡献。
与教育和人才紧密相联的科技优势,正在形成这座城市最富前景的创新资源!
有着3500年文明史的武汉,从来就不缺少科学精神。历代仁人志士延续着她的科学传统,奠定起她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华衡芳、李四光就是令武汉无比自豪的先驱者。
今天的武汉,面对先人毫无愧色。
迄止目前,武汉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912项,居全国大城市的前列。仅2002年就有1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位。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33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高居榜首。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去年,作为中国光电产业基地之一的武汉·中国光谷,专利申请总数达625项,其中发明专利372项。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20亿元。仅激光产品一项,武汉就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相信,是上帝的神秘之手给了整个宇宙的第一推动力。
对于今天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而言,这个第一推动力,非科技创新莫属。
科技,激发出城市的活力;科技,催生出经济的张力。
加入世贸,西部大开发,机遇千载难逢;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筑起腾飞之平台!
但客观机遇与潜在优势,一旦脱离了主观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这决非危言耸听!
因为机遇像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潜在的优势离开了社会环境的支撑,终难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面对机遇,我们不能只是不知所措地迷茫,或兴高采烈地盲目追随。
爱因斯坦说过:理性所结成的果实超越世世代代嘈杂喧闹的人群而获得更为长远的生命力!
的确,我们更需要理性,在理性中摆脱一切盲从、桎梏和羁绊!
我们更需要顺时应变,与时俱进——
“四个优先”、“四力驱动”;
“制造武汉”、“数字武汉”、“诚信武汉”;
“创新、亲民、务实”!
这就是我们面对机遇、策应挑战的理性应答。
君不见:今日之武汉,正纳两江豪气,汇三楚英才,秉承“楚人一诺千金”之信用,打造“诚信武汉”;因承“工业重镇”之根基,重振“制造武汉”;凭倚江河翕张之地利,敞开放之门户。这一切,似乎欲达到“无为而治”之化境。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时间之犬催我前行,让人不得稍歇”。
比起这位诗人,武汉显得更为大气而自信!
因为主观的努力,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重振“武汉制造”,提升竞争力。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塑造个性魅力。
以人本定位,增强亲和力。
以“三个文明”同步协调,提高综合实力!
这,就是面对机遇,武汉的铿锵回应。
这,就是朝宗之地子民的心声。
这,就是小康路上的时代强音。
这,就是楚人一飞冲天之前的一鸣惊人!
第四集   腾飞之路
建筑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预言:21世纪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将是城市化,21世纪将是城市化的世纪,21世纪将是城市竞争的世纪。
1800年,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一个,而今天,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366个,中小城市更是不胜枚举。
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93个。专家预测,在未来20年内,长江中游的城市化比例将达到50%。
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城市化进程中,核心的竞争优势才是致胜的法宝。
犹如田忌赛马一样,城市竞争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才能立于不败。
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对城市制造业的倾力打造。
武汉制造业的历史源远流长。
3500年前,盘龙城的先祖们创造出了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
20世纪初,张之洞的“洋务运动”勾勒出武汉近代工业的初基;
20世纪50年代,“武”字头国有企业奠定武汉工业重镇的基础。
而今,历经10多年的迷惘和徘徊之后,武汉这个江汉朝宗之地,擂响了震天的复兴战鼓,吹奏起激越的进军号角:重振武汉制造!
切合本埠实际,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本土环境,才能让制造业经风历雨。
武汉正把搭建“品牌车间”作为哺育现代企业的襁褓。
未来5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成武汉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现代制造业高地,成为重振“武汉造”的脊梁。
一批骨干项目正在启动——
业已形成年产15万辆整车和2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的神龙公司,去年迎来喜事:东风公司与法国PSA标志雪铁龙集团增资10亿,在汉扩大轿车生产和技术合作,使之如虎添翼;首产5万辆电动轿车、客车项目,将使这里成为中国电动车的摇篮。
海尔工业园250万台空调生产线将让武汉这座“火炉”感受凉爽;
年生产200万台的恒冠EMC显示器项目将让武汉人品味“数字生活”;
销售收入7.5亿元的晨鸣新闻纸项目,让“九省通衢”更加信息通畅。
从人所熟知的可口可乐、康师傅、耀华玻璃、摩托罗拉,到长征火箭、清华紫光、伦飞电脑、潜江药业等品牌正在生根发芽。
品牌的背后,是资本和技术的集聚,是现代经营文化和管理理念的整合。
“武汉造”,不仅仅是造产品,更是造市场、造环境、造文化,最终造就武汉自己的大品牌、大企业。
引进大项目,必然会受到它所关联、配套企业的高度关注。大品牌催生产业链,形成大产业,而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和综合体现。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曾经让“武汉造”享誉全国的大型国企,纷纷亡羊补牢,陆续重振雄风。
武钢自筹资金29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47个系列、139种。“钢老大”梅开二度!
武船进军三峡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等国家重点项目,不仅保持了军船领域的强势,而且占领了国内70%的钢箱梁桥梁市场。“船老大”“陆地扬帆”!
武烟投入技改资金10多亿元,创出了“黄鹤楼”、“红金龙”等名牌产品,重新夺回了一度丧失殆尽的本地市场。“黄鹤”起舞,“金龙”在天!
本地食品企业纷纷合资改制,初成气候:武汉水、武汉奶、武汉面、武汉啤酒集聚江城,辐射四方。
2001年7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在东湖开发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这一批复使武汉的科技能量犹如地底涌动的岩浆,高压而炽热,迸出浅表的地壳:国内外大公司纷纷进驻光谷,海内外精英纷至沓来,平均每天诞生3家企业。
2002年,“武汉·中国光谷”完成科工贸总收入399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31亿,高新技术产业占80%以上。武汉制造业经过内核裂变后,正意气风发!
现代制造业无疑是武汉提升城市竞争力打出的一张王牌!
如果说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引擎,那么商贸金融无疑是城市起飞的翅膀。
武汉丰厚的商贸金融传承同样锻造着城市竞争力。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俗语揭示的是武汉人精明灵活、善于经商的人文源流。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劝谏光绪时写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通的本意上,通就是武汉自古以来的特征。路通天下,水通天下而货通天下。
商业文明的根深蒂固,使武汉的商业资本一旦嗅到新鲜空气,就会迅速活跃起来。二次创业看似商业文明的轮回与复活,实质上却是更高层次的扬弃。
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独特区位,在人流、物流聚散之间,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以产业带市场,引发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武汉可望成为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联接的重要枢纽。
作为全国银行、证券、保险的区域性监管中心,武汉拥有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或代表处2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5家,证券公司及管理总部10家,上市公司24家。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假以时日,行将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再现早年“汉口华尔街”之辉煌。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最古老哲学理念遵循和崇尚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恰恰是现代城市个性之根本。
一座城市的独特个性,就如同人们的美丑胖瘦大部分来自爹妈的生就,小部分来自后天的养育。
而武汉最独特的城市个性,就在于自然禀赋上的得水和地理区位上的居中。
跨江、跨河发展是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发展模式。国外有伦敦跨泰晤士河、巴黎跨塞纳河、纽约跨哈得孙河和东河、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跨多瑙河、汉城跨汉江等等。国内有天津跨海河、广州跨珠江、兰州跨黄河等等。
武汉,江河穿城而过,两江交汇、三镇鼎立,东湖等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在世界城市之林中更显空灵大气、独树一帜。
国务院在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指出:“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
把得水独优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有“水”特色的经济、文化、旅游优势,创造一批特色名牌,突出江城的特有个性,武汉应该大做“江湖”文章。
昔日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如今变成了崭新的亲水景点。
曾经草木丛生的江滩如今成了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它相当于上海外滩面积的8倍。伴随汉江的综合开发,即将形成气势磅礴、魅力独具的“两江四岸滨江文化带”,让江城凭添几分灵秀。
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将耸立起世界第四大标志性建筑,使朝宗之地成为凸显城市特色的核心景观区,与规划建设中的月湖—琴台综合文化功能区遥相呼应。“江汉朝宗”、“高山流水”,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
市内大小湖泊建立了档案制度,保护湖泊资源正蔚然成风。东湖正在山拥水抱间增添文化之底蕴,以图兼太湖之浩淼,西湖之秀丽,让朱德“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之吟咏成为现实。
江面上的夜游船,在两岸灯光的映照下,成为江城的一道风景。
渡江节、龙舟节,武汉正在成为全国水上运动的中心。
水域经济、亲水文化让武汉与众不同。
地理居中、辐射四方让武汉通达九州。
翻开现今的武汉交通地图,每个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九省通衢”的交通构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时代特征。
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及4条国道在此交汇,使武汉辐射八方,通达全国。
65条空中航线,使武汉可直飞国内外60多个大中城市,天河机场旅客年吞吐量正逼近300万人次。
长江黄金水道,上通下联,襟江达海,使武汉水运可直达临近国家和地区。利用天然水运良港,建设大型集装箱转运基地,无疑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形成构建了一条水上大通道。
多层次、多功能的运输体系,相互配套成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国家八纵八横“信息高速公路”有“三纵三横”联接武汉,为武汉的现代通信业插上了猷劲的翅膀。
交通、信息、现代物流等“快速通道”的建立,让武汉畅达八方,链接五洲。
一座城市的个性魅力,不仅在于上天的青睐和赐予,更在于后天的塑造与呵护。
无论是古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如巴黎、布鲁塞尔、维也纳,座座堪称建筑博物馆。哥特式、马洛克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等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建筑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在琳琅满目的服装中,武汉正在挑选一件适合自己风格、品位、修养的外套。
武汉有着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五大租界区,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武昌昙华林北欧风格建筑群、大智门“京汉火车站”及汉口老里份等。比起国内有些城市租界地、老胡同被破坏来说,这虽然归功于发展滞后的无心插柳,但于城市的二度开发和个性塑造却大有裨益。
城市是历史文明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历史文明的承载者和创造者。丢失了传统历史的积淀,城市将失缺魅力。
在古罗马城,到处可见古老的残垣断壁,甚至风化的石头也被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巴黎现存的城市格局竟是当年路易十四所奠定。瑞士人说,保护老城就是保护历史。
创新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的表述是,“传统是本能与理智之桥”。
科学地秉承传统,本身就是保持城市个性的一种创新。让武汉“水系相通、山脉相连”,这既是对传统的复归,更是对传统的创新。“水”与“通”两大个性相贯穿,无异于画龙点睛。
让盘龙城再现殷商文明之辉煌;让老汉口和昙华林历史街区成为连接古今、融合中西文明之导线;让山水相映间充盈历史文明之积淀。我们这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抑或正在其中。
卓有个性是城市亲和度的映照和折射。
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说的是最短的木板决定着木桶容量的大小。
加长“短木板”,消除“软肋”,着力重构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备严明的法制环境,诚信守诺的信用环境,让我们这座城市富有醇厚的亲和力。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零售商业巨头沃尔玛已按捺不住,拟出惊人计划,欲把武汉作为进军中西部的桥头堡。
2003年4月2日,位列全球五百强的普尔斯马特在汉招商,6月挺进武汉!
有数据表明,武汉市已吸引来自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引进项目4700多个,引进外资118亿美元。
随着投资环境趋优,更将活力四射,招徕全球更多的大公司、大财团。
经济亲和与文化亲和总是相得益彰,携手雕塑着一座城市之亲和形象。
城市形象之根本是人,就是性格各异、千差万别的武汉人。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以人为本,创新素质,重塑城市精神,创建文明城市。这也许是增强城市亲和力之根本。
得江河之哺育的武汉及其子民们,似乎应该有一种独特的亲水情结: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家园。
“清洁武汉、美化家园”,让白云黄鹤的故乡更美好,再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的人间美景,应该成为三镇百姓自觉的响应。
人人都分享着环境,人人都构成环境。因为这座城市是我们自己的家园。置身“温馨的家园、安全的港湾”,既是我们共同的渴望,更有待我们自己去创造!
文明是人类苦苦厮守的火种,精神乃是我们所应信赖的神医。具有悠久文明传承的武汉,呼唤着人文道德的重构,呼唤着城市精神的重塑,以铸就我们这座城市的灵魂和脊梁……
而今,4500个“吴天祥小组”,6万多个“吴天祥”分布于两江三镇,活跃在街巷村落,吴天祥精神正盛开出文明之花。
而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人文道德的复归,时代精神的养成,仍需要我们去不懈地探索和奋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和乡村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社会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
《史记》中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邑”是居民点,“都”是早期的城市。
城市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而武汉,正处于这种演进之骤变阶段。
新世纪的武汉,正以“始于足下”的行动,实现着“千里之行”的抱负。建成华中地区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和科教文化中心,使武汉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城市间的交流与融合正成为一种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借助商品这个无坚不摧的锐利武器,纵横四野,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经济圈。
在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大都市带,集中了200多座各具特色的城镇。这些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了费城的重化工业、波士顿的微电子工业、巴尔的摩的金属冶炼等协调发展的格局。发挥现代城市的聚散、辐射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构筑产业群,形成经济圈。
大都市的产业功能让世界仿佛又回复了盘古开天辟地之时的那片混沌之中,正是产业辐射效应使泾渭分明的产业界限变得模糊与交叉。
以武汉为中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潜江、天门、仙桃等城市星罗棋布。这些城市商旅相通,习俗相近,人文相融,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特征。这些对于构建武汉经济圈提供着良好的基础。
武汉城市群以占湖北33%的国土面积,提供了全省7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4%的财政收入,是湖北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域。
三军将士“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是军事统帅运筹帷幄的前提。现代城市的聚散功能,正要求达到这样吞吐自如,张弛有致的境界。
倾力打造武汉经济圈,进而逐步辐射周边,向湘、赣、豫、皖拓展,有望建成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落。长江中游经济圈的崛起,也并非一个遥远的梦!
这,就是聚散的功能;这,就是辐射的效应;这,就是小康征途上的不竭动力!
引领与顺应之间,武汉的竞争活力正在迸发!
聚合与吞吐之间,武汉的个性魅力正在彰显!
顺天与应人之间,武汉的亲和之力正在凸现!
激昂与奋起之间,武汉的综合实力正在提升!
乘浩浩长风,破滔滔巨浪,云帆垂天,直济沧海!两江交汇的武汉,承载着千年梦想,埋藏着一时惆怅,驾驭着历史机遇,正奔赴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
听吧,月湖之畔的高山流水已叮咚奏响!
看吧,千古名楼上的黄鹤已冲天而起!
那翩跹的舞姿,是力与美的结合!
那美奂绝伦的姿态,蕴含了刑干斗天的勇气与实力!
她荷载着江汉朝宗之地八百万子民的千年梦想,展翅腾飞……
电视系列片《唐之韵》解说词
阅: 1
12-01-06
【解说词】历史文献专题片《抗...
阅: 1
12-01-06
明朝嘉靖皇帝干的混蛋事
阅: 4
12-01-06
突发新闻采访攻略
阅: 1
12-01-06
飞鸟集(泰戈尔)
阅: 2
12-01-06
鲁迅文集(全)
阅: 1
12-01-06
诸子百家古文精选(珍)
阅: 3
12-01-06
古典小说全集
阅: 10
12-01-06
【音画欣赏】舞魂
阅: 9
12-01-06
【音画欣赏】爱江山更爱美人
阅: 6
12-01-06
【音画欣赏】一生爱你千百回
阅: 4
12-01-06
【大型音画欣赏: 点绛唇】
阅: 3
12-01-06
【音画欣赏: 冲不破的情网】
阅: 1
12-01-06
【音画欣赏】睡在身边的美丽
阅: 11
12-01-06
【音画欣赏】红颜知己
阅: 12
12-01-06
【音画欣赏】:同桌的你
阅: 5
12-01-06
【超经典音画欣赏】乡愁
阅: 3
12-01-06
【音画欣赏】残阳如血
阅: 1
12-01-06
【音画欣赏】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阅: 2
12-01-06
【音画欣赏】最浪漫的事
阅: 6
12-01-06
【音画欣赏】相思的债
阅: 13
12-01-06
【音画欣赏】明月千里寄相思
阅: 5
12-01-06
【音画欣赏】女人如烟
阅: 6
12-01-06
【音画欣赏】为爱痴狂
阅: 11
12-01-06
【我送你的花你能接受吗】
阅: 16
12-01-06
手机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阅: 11
12-01-06

更多精彩请阅读
* * 似 水 流 雲* * * 精 品 收 藏 * *
【原创随笔】【历史天空】【幽默爆笑】【电子书籍】
【配乐素材】【电脑上网】【书法欣赏】【朗诵素材】
【时事评论】【生活百科】【解说词集】【八卦美图】
【人在职场】【电视摄像】【摄影旅游】【非线编辑】
【音画欣赏】【新闻采访】【读天下书】【股市风云】
【成长教育】【空间资源】【音乐简谱】【琴棋胡舞】
【经典视频】【制度集粹】【总结文书】【馆藏导读】
更多精彩   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