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相依]:田间的诗歌人生(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28:23

田间的诗歌人生(2)

时间:2010-04-21 22:34来源:安徽文史资料巢湖卷(三) 作者:田间 点击: 201 次

1939年,我仍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后来写的《最后一颗手榴弹》这篇通讯,被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到一分区时,我遇到钱丹辉、魏巍(他们后来都是“铁流花”骨干),并看到大街一高大墙壁上用大字写的并配图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1940年,我调往晋察冀边区通讯社,仍当战地记者,和陈肇、孙犁等同志在一起。我这时已开始写小叙事诗,和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的邵子南、方冰、曼倩等同志还不断有往来。不久,我又到报社工作。这一年反扫荡时,报社要我去找贺龙的部队,我一鼓作气走了六七十里地,在天将半夜时,赶到阜平县城。此时全城已坚壁清野,一座空城,只有1个皮匠在油灯下补鞋,我对此怀疑。因过于疲倦,只好在那里过夜。头枕1支驳壳枪迷迷糊糊睡到黎明,立即再向前找去。谁知过了大沙河一拐弯,正遇上一股敌军朝阜平城方向过来,沿途烧劫。我眺望村庄里浓烟冲天,已经看到村边有两个穿黄军装的士兵,我断定这是敌人,迅速拐道上山,猛然从山顶滚进山沟。群众报信,果然正是敌人。后来,我从另一方向找到了一二○师(即贺龙部队)。从阜平翻几座大山,来到平山境内,跟随着贺龙师长参加了陈庄战斗。我的《名将录》(聂荣臻、贺龙、肖克、杨成武等)就是在这次战斗的前线写的。

我到平西时,肖克将军热情接待了我们,并拟派我到敌占区去和某伪军谈判,后因故作罢。

1941年,晋察冀边区文协成立,调我为文协副主任(沙可夫同志为主任),和孙犁、邓康等一起工作,同邓濯等也有联系。此时,我们油印的诗传单也往各地寄过。这一年前后,肖三、丁玲、杨朔等同志,皆由延安陆续来敌后写作。大约也在这一年,我被选为边区参议员,参加了边区参议会,并参加邓拓等同志筹办的燕赵诗社。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各协会进行学习。

1943年,我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为使自己群众化,继续改造世界观,下乡去做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工作。我在二地委孟平县担任县抗联负责人和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委员,并常到游击区搞减租减息工作,滹沱河畔大坪村支书、农民诗作者张庆云,就是这时认识的。

1944年,我仍在孟平县委,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到太原时,我写了《太原谣》。

1945年冬,我被调到冀晋区党委《新群众杂志》社(这是经济、文化综合性杂志)任社长兼主编。《戎冠秀》及《赶车传》长诗,于这一期间脱稿。《戎冠秀》当时有几家铅印出书,有的山村民办小学,将这首诗全部抄写在墙上。《赶车传》原名《赶车》,我后来寄至张家口(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时)丁玲、沙可夫、艾青等主办的《长城》发表了,蒙他们来信鼓励。我原来对马雅可夫斯基、裴多菲都有兴趣,尤其是《罗斯塔之梦》。这时,我对民歌更为重视,曾就手头触见到的,编有《民歌摘抄》出版。

1946年,我到雁北地委担任宣传部长和秘书长、地委委员(开始是宣传部副部长,徐志远为部长),参加过土改复查。

1947年夏,国民党反动派盘踞在山西大同时,我曾到大同附近写了《宋树纪事》初稿,由于所见所闻甚多,几乎是即兴写起。

1948年冬天,我到张家口市委担任宣传部长(市委委员),后到石家庄,出席华北文艺会议,与周扬、赵树理、欧阳山等见面。至此,我在敌后解放区11年,从未离开过一天。当邵子南回延安路过孟平,问我回不回延安,我说现在我觉得乡下很好,感受很多,还愿继续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