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浊音什么时候发:一个人的振兴(普京振兴史)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6:34:18

  第四章 车臣战争战场外的斗争(1)

  自从俄罗斯在车臣发动军事行动的第一天起,就承受着来自西方的巨大压力。西方国家对车臣非法武装骚扰平民百姓、袭击俄罗斯军警、制造爆炸事件和绑架劫持似乎并不太感兴趣,他们不顾车臣的实际情况,一再指责俄罗斯军队在车臣滥杀无辜、践踏人权。西方媒体在报道车臣的时候,很少使用“匪徒”、“恐怖分子”等俄罗斯常用的字眼,而是经常用“战斗队员”、“起义者”等概念混淆视听。

  第二次车臣战争初期,对于俄军在车臣的军事行动,西方社会算是默认了。但随着俄军在车臣战场上频频告捷,一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称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引发了“难民潮”,车臣境内出现了“人道主义灾难”。车臣分裂分子也大造舆论,企图将高加索问题国际化。西方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坐不住了,接二连三地发表讲话,要求俄罗斯停止车臣战争和“种族清洗”,呼吁俄与车臣当局恢复政治谈判。

  美国首先出来批评俄的行动违反了1990年欧洲常规裁军条约。美国务院发言人鲁宾说:“俄罗斯所部署的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了装甲车和战斗武器范畴所限制的数量。”言下之意是俄不应该派军镇压“车独”。他又指责俄在车臣的行动违反了日内瓦国际公约,要求俄停止战争,与“车独”分子对话。

  其后,西方国家在“俄罗斯—欧盟”首脑会议、北约外长会议和八国集团会议上都纷纷改变了会议主题而开始对俄进行声讨,他们异口同声地要求普京政府马上停止在车臣的军事行动,甚至要求在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范围内讨论北高加索的问题,企图直接干涉俄的内政。欧盟警告俄罗斯不要因车臣战争增加常规武器数量而破坏欧洲军事力量的平衡。一些西方政治家则把俄打击“车独”说成是“侵略”。西方媒体更是连篇累牍地攻击和渲染俄政府在车臣制造所谓违反人权的“人道主义灾难”。接着,德国外长和美国副国务卿正式向俄发出信号:“对车臣局势恶化及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表示担忧”,要求俄“停止军事行动,减少和平居民的伤亡”。美国总统克林顿、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分别发表讲话,希望俄停止军事行动,通过谈判政治解决车臣问题。克林顿甚至以相当严厉的口气要求普京立即停止在车臣境内的“暴力”行为,而且他把车臣战争称为“种族战争”,为国际社会的干涉提供了一个名义。同时,由于“车独”分离分子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国际恐怖组织的一部分,为了支援“车独”的反俄恐怖战争,数百名来自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巴勒斯坦、阿富汗以及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原教旨主义激进分子,甚至还有在中国新疆搞“东突厥斯坦”的“疆独”分子徒步通过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边境纷纷涌入车臣,加入巴萨耶夫的队伍之中。某些伊斯兰国际组织也通过在欧洲的分支机构向“车独”提供食品、药品和医疗设备等。阿富汗的塔利班更是积极,不仅派遣60名武装分子进入俄境内从事恐怖活动,还为“车独”提供了专打俄军低空飞机的美制“针”式导弹,并打下了两架俄机。10月17日,塔利班又卖给“车独”20枚这种导弹并偷偷运入了车臣境内。“车独”还从伊朗购进一批类似的武器。这使“车独”非法武装如虎添翼,实力大增,在俄后方所进行的一系列恐怖更是连连得手。炸弹爆炸,绑架人质,破坏设施,制造假钞扰乱俄金融秩序等事件层出不穷。

  到了1999年11月中旬的欧安组织首脑会议上,俄与西方在车臣问题上的矛盾更加激化。美、英、法、德等国批评俄罗斯在车臣的军事行动,称“战争无助于反对恐怖活动,它只能使恐怖活动更为猖獗”。

  为有力回击西方国家的指责,叶利钦总统和普京政府一边毫不留情地打击和消灭“车独”武装和恐怖分子,一边则同美国西方做毫不退让的较量。叶利钦对美、法、德等国首脑支持“车独”和攻击俄罗斯的发言或摇头否认或敲打桌子以示抗议。对于西方势力企图作为中介机构参与车臣冲突的调解从而干涉俄内政,叶利钦拍案而起,尖锐指出:“西方没有权力在车臣问题上批评俄罗斯。”他严正指出,在莫斯科和俄罗斯其它地区,车臣恐怖分子制造的流血事件已造成1580名平民伤亡,几千个家庭遭难。“你们无权因车臣问题批评俄罗斯……我们必须制止恐怖主义的‘毒瘤’渗透到俄罗斯。”俄决不同匪徒和凶手谈判,要彻底肃清匪徒武装,消灭恐怖分子,或把他们绳之以法。他要与会者想一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侵略”。他在与法德两国领导人会晤时仅仅三分钟就拂袖而去,随后愤然提前退出了会议,态度之强硬大大超出了与会各国首脑们的预料。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也气愤地指出:保持北高加索地区的军事冲突正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等国插手车臣,就是对俄罗斯的挑战。在俄的坚持下,欧安组织首脑会议宣言中只“轻描淡写”地涉及了车臣问题。俄舆论认为,俄在与西方近距离的交手中,“先赢了伊斯坦布尔一局”。

  西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抛出终止对俄贷款这根“绞索”,企图用经济手段迫使其就范。11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警告说,“假如世界各国不满车臣战事而反对俄罗斯的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不能继续向俄罗斯提供经济援助”。西方外交政策专家威胁要把俄国排除在七国会议之外,还提出要尽量压低油价使俄国的外汇收入减损。对此,伊万诺夫反唇相讥,“俄罗斯领导人比任何人都希望解决车臣问题,在这一点上用不着别人来教训”,“俄彻底履行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义务,现在轮不到它发言”。

  12月6日,正当俄军向格罗兹尼市民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美国总统克林顿再次针对俄罗斯的车臣策略,发出了他最强烈的批评。克林顿在白宫发表人权演说时表示,俄罗斯的最后通牒已威胁到车臣无辜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说,俄罗斯将会为其行动付出惨痛代价,这种行为只会强化极端主义,降低莫斯科的国际地位。

  欧盟外长亦在一项声明中谴责俄罗斯,并表示正考虑拒绝与莫斯科签署若干合作协议。已获俄罗斯同意即将造访车臣的欧洲安全合作组织秘书长沃勒贝克,也敦促莫斯科不要执行其最后通牒。

  英国外交大臣罗宾·库克说:“假如俄罗斯不尊重基本的人道准则,西方就不会继续援助俄罗斯。”他说,除非俄罗斯解除威胁,否则他希望欧盟各国政府首脑在12月10日至11日的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斟酌”对俄社会给予经济援助的前景。此前,库克把俄罗斯大使尤里·福金召到外交部,加紧对莫斯科施加外交压力。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同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库奇马举行会谈时,称俄的最后通牒“让人无法接受”,并说,解决车臣危机的惟一办法是通过政治途径。他呼吁“尽快开始对话”。

  意大利总理马西莫·达莱马也严厉批评俄罗斯对车臣的战争,说这场“令人恐惧和无法接受的”战争必须停止。

  在开罗,埃及的穆斯林领袖穆夫蒂·谢赫·瓦塞勒撰文呼吁伊斯兰国家抵制俄罗斯,以报复其在车臣的行动。

  在以伊朗为首的伊斯兰会议组织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前往备受战争蹂躏的北高加索地区视察之际,伊朗外交部长卡迈勒·哈拉齐警告说,车臣的暴力行径在伊斯兰国家引起了“不安”。

  北约秘书长乔治·罗伯逊警告俄罗斯说,要屠杀格罗兹尼平民的威胁“让人完全无法接受”,他敦促俄罗斯听取国际社会要求其保持克制的呼声。

  对此,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在12月8日公开表示“完全支持在车臣采取反恐怖行动”。他说:“应当结束剿灭武装分子和恐怖分子的行动,使被迫离家的人返回家园。必须安排好和平生活,如果土匪和恐怖分子不投降,就干脆消灭他们。”谢列兹尼奥夫在谈到西方政治家批评俄罗斯和要求停止车臣反恐怖行动时说,俄罗斯“不会停下来,西方的所有声明都是无人响应的号召”。他说,“他们自己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因为他们毁灭了南斯拉夫”,现在他们又企图分散人们对其在南斯拉夫所作所为的注意力。

  他认为:“西方没有解决南斯拉夫的民族冲突,反而走进了死胡同。西方政治家不知道在科索沃该怎么办,就把注意力转到俄罗斯的问题上。如果我们的宣传攻势使他们常常因科索沃问题和南斯拉夫问题受到指责,他们对我们就会客气些。”

  第四章 车臣战争战场外的斗争(2)

  谢列兹尼奥夫认为,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提供贷款,“俄罗斯也不会垮台”。“我们将寻找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关系的其他贷款人”。

  俄联邦委员会主席斯特罗耶夫认为,俄罗斯不应在车臣政策问题上惧怕西方的威胁。他对记者表示:“俄罗斯将结束在车臣的军事行动,我们需要搞和平建设,而且不只是在车臣,在印古什、达吉斯坦、克拉斯诺达尔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都要进行和平建设。”

  谈到面对威胁所持的立场,斯特罗耶夫认为,“我们不是南斯拉夫那样可以被威胁和这样对待的国家。”斯特罗耶夫承认,俄罗斯正面临压力,并指出这是“因为我们软弱和一步步退让造成的”。他不同意这会导致俄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的说法。他解释说:“谁也不会使我们陷于孤立,因为俄罗斯不是想孤立就能被孤立的那种国家,经济制裁对我们来说并不像描绘的那么可怕。”

  斯特罗耶夫提醒说,“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都想同我们结为友邦,日本不顾大洋彼岸发出的警告向我们提供了贷款,韩国也在向我们提供贷款。”他强调说:“多极世界是各族人民进一步相互协作的基础。”

  同日,俄联邦外交部长伊万诺夫认为,西方某些势力在北高加索局势上人为地制造紧张空气,歪曲事实和真相。他在与联合国秘书长、美国国务卿、英国和芬兰外交大臣通电话时指出,他们甚至把“冷战”时代的词都用上了。

  伊万诺夫强调说,俄罗斯不能接受这样的路线,俄罗斯始终渴望着健全的思维和积极的对话。

  同一天,面对俄罗斯的强硬立场,美国总统克林顿总统无可奈何之余也表示,因俄罗斯在车臣采取的军事行动而中止对俄援助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

  而此时普京的态度更是毫不让步。他说:“车臣是俄联邦不可分割的领土”,俄联邦在三年前与车臣签订的协议是错误的,这使得车臣武装分子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并把车臣变成了训练国际恐怖分子的基地。因此必须不惜代价地对车臣叛匪重拳出击,毫不手软,一打到底。他反对对西方压力和“车独”分裂恐怖活动进行妥协退让,严辞责问道:“我们要什么?是要微不足道的西方贷款,还是要保住大片领土?”他表示,俄军歼灭车臣恐怖分子的决心决不会动摇,“哪里有匪徒,我们就打到哪儿。如果在厕所里抓到了匪徒,就直接把他塞进便池里”。

  2000年1月13日晚,美国国务院一些负责人权、难民事务和对俄政策的官员会见了车臣非法政府的“外长”艾哈迈多夫。1月14日,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就美国国务院官员会见所谓的车臣“外长”艾哈迈多夫一事做出反应,对美方的这一举动表示“遗憾和严重忧虑”。

  伊万诺夫与爱尔兰外长、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轮值主席安德鲁斯会见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俄方曾多次声明,美国的此类举动实际上是对国际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支持。伊万诺夫认为,那些做出此类举动的人正在使北高加索问题复杂化,并且正在加深车臣和平居民所遭受的苦难。俄方希望美方不要放弃早先声明的无条件支持俄打击恐怖主义的立场。

  2001年3月22日,美国国务院竟然以副国务卿级别的规格再次接待了车臣的所谓“外交部长”艾哈迈多夫,并明确表示支持车臣非法武装和恐怖分子,同意予以经济援助。

  2001年6月18日美国等西方国家针对普京对“车独”叛匪的谴责和对反恐剿匪的加强,马上批评俄对车臣“用武过多”,称俄没有处理好难民问题,对民众不断失踪的调查力度不够等等。美国人和西方各国还把在莫斯科炸毁大楼的和在俄罗斯内地及车臣大搞恐怖袭击的“车独”恐怖分子称赞成争取自由的战士。美国和西方国家还在2001年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提出了谴责俄政府在车臣问题上违反了人权的提案,而这个反俄提案竟然得到了通过。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以维护人权和人道主义为借口,打击俄罗斯、支持“车独”和恐怖活动的反俄行径,普京总统极为气愤,他在6月18日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发誓决不会让车臣从俄罗斯独立出去,也不会让车臣成为叛乱分子向俄罗斯其它地区进攻的大本营。他忿忿地说:“真的,我现在已经厌倦了一遍一遍地向西方舆论解释我们的车臣政策。”“这简直是我们国家的耻辱。我们面临的是一些俄罗斯少数叛乱分子的武力打击,但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当初美国在越南战争结束后的情况。这真令人震惊。”

  对于美国和西方各国要求俄罗斯从车臣撤军和同“车独”分子谈判之事,普京表示俄不会全部撤军,而将在车臣长期部署部队,以保卫车臣国土,同时又表示俄政府根本无法同车臣叛军进行任何谈判。

  2001年9月7日普京表示,只要车臣分离分子承认并遵守俄罗斯宪法,所有的武装分子无条件交出武器,并交出所有有血债的主要匪徒,俄政府可以与他们接触和谈判,但时间最多不得超过三个月,因为拖延时间已经没有意义了。

  而普京此话说过仅四天,就发生了9·11事件。由此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把美国也牵连进去,并以美国为首的反国际恐怖主义浪潮。

  对于世界形势的这种变化,9月21日,普京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说:“不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莫斯科炸毁大楼的是争取自由的战士,而在其它国家搞这种活动的人是恐怖分子。其实他们都是犯罪分子。”五天之后,也就是美国决定对恐怖主义基地阿富汗塔利班和本·拉丹实施反恐军事打击时,普京即向车臣叛匪下达了必须在72小时之内放下武器的最后通牒。接着,在10月3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普京再次表示:车臣武装分子同国际恐怖主义的联系是很明显的,“他们的特征完全一样”。他提醒人们注意恐怖分子在莫斯科炸楼房和在美国不久前的9·11恐怖行动的类似之处。而俄政府车臣事务首席发言人亚斯特布任斯基也证实说:“对美国进行9·11自杀性袭击的恐怖分子中至少有四个人到过车臣。”“那些向纽约和华盛顿派遣自杀性攻击者的人在车臣进行过恐怖袭击的彩排。”

  同时俄还积极支持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普京特别提到:为了在阿富汗展开地面行动,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出兵才一两千人,而俄在最近几年惨遭恐怖分子杀害的军人和平民就超过3000人。据俄方掌握的情报,从俄军打击车臣恐怖分子以来,一共有500多名国外的雇佣军被击毙,目前还有500~70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匪徒继续在车臣一带伤害百姓。

  进入2002年后,随着反恐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倒“萨”的需要,美国不得不宣布“车独”武装为恐怖分子。10月23日莫斯科人质事件发生后,美英法德等西方大国的首脑纷纷来电表示谴责。10月30日,丹麦政府在俄罗斯的强大压力下,拘捕了正在哥本哈根出席“世界车臣大会”的扎卡耶夫,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俄罗斯在车臣反恐问题上已经从过去“看西方眼色”逐步向“自主行事”转变。莫斯科人质事件后,俄已经将反恐提升到事关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普京在此问题上同西方的斗争再次取得了胜利。

  第四章 车臣战争普京的“反恐战”(1)

  第二次车臣战的正面战争虽然在2000年已告一段落,但车臣的非法武装并没有完全清除干净,由于还有包括500多名外国极端分子在内的数千名武装叛乱分子进入山区与俄军长期对抗,所以留驻在车臣的俄军就进入了剿灭残匪的作战阶段。

  这些进山打游击的“车独”武装分子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身强力壮,蛮横剽悍,地形熟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凶狠残忍,其中尤以善于山地战的由巴萨耶夫和哈塔卜率领的上千人战斗力最强。他们的任务除了与进山围剿的俄军打游击战外,主要是组织小股力量,潜入格罗兹尼和车臣各地以及俄罗斯内地从事爆炸破坏、暗杀和劫持人质等恐怖活动,对俄军不断骚扰和偷袭。所以尽管他们人数不多,但是其杀伤破坏能量却极大。从车臣战事结束后,他们的恐怖袭击活动没有停止过一天,而且往往集中力量对付支持俄军的当地居民,特别是为俄联邦政府效力的官员、宗教领袖和平民百姓。仅车臣临时政府成立的2000年6月份,就发生了一系列恐怖袭击案件,比如巴萨耶夫的表妹和另一女匪徒驾驶装满TNT炸药的卡车冲进一个俄特警军营进行自杀性爆炸,死伤多人;另有一伙恐怖分子驾驶装有500公斤炸药的卡车闯进车臣阿尔贡市特种警察宿舍楼将其炸毁,当场炸死特警27人,炸伤30多人,爆炸后预先埋伏在附近的武装分子向军营疯狂扫射;6月20日,一位宗教领袖被杀,两名车臣警察被打死,并被割下人头示众,一个穆斯林小孩因向俄军报告匪情也被报复。6月28日,在区政府工作的两姐妹也惨遭毒手,被普京任命为车臣行政首脑的卡德罗夫更是多次遭到暗杀袭击。

  进入7月份,这种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格罗兹尼城内平均每天有十枚各种手控的和遥控的地雷爆炸,造成俄军官兵和内务部警察100多人伤亡。普京总统为此于7月6日紧急召集国防部、总参谋部、内务部、总检察部、国家安全部等强力部门的领导和车臣政府首脑开会,讨论车臣猖獗的恐怖活动与俄的反恐怖斗争问题,决定采取更加严厉有效的手段进行剿匪反恐战斗。

  此时,据情报部门侦察,在车臣山区和潜伏下来恐怖分子仍有2000多人,其中有500多名是来自阿拉伯和阿富汗等国的宗教极端分子。但是由于俄政府和军警加强了围剿和镇压,入秋以后,恐怖活动有所减少。到11月24日,还在坚持顽抗的匪徒除几百名外国雇佣军外,剩下的只有500多人了。因此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乐观地声称车臣的反恐怖剿匪行动已近尾声,2000年冬季可以将残匪全部消灭。人们得知这消息后兴奋不已,欢呼雀跃,因为剿匪行动终于快要胜利了,可怕的恐怖活动也快要被制止住了,失去安全保障的生活总算要结束了。

  但是,谢尔盖耶夫过于乐观了,俄罗斯人和车臣人高兴得太早了。刚刚进入2001年1月份,除去被杀害的,被“车独”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质的数量就相当可观,仅被俄方营救出来的就有500多人,其中有56名外国人,有3名英国人和1名新西兰人被害。

  到2月份,各种炸弹、地雷爆炸案接连发生,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恐怖分子还在格罗兹尼、阿尔贡和车臣其它城市散发传单,声称要严惩包括车臣临时政府领导人卡德罗夫在内的所有车臣“通敌者”。3月15日,一架有170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的俄图—154客机在土耳其被劫持。3月24日,在靠近车臣边境的北高加索三座城市同时发生了汽车炸弹袭击,死伤数十人。4月中旬在普京总统要到车臣视察的前几天,车臣临时政府的二把手、副行政长官杰尼耶夫和副检察长弗拉基米尔相继被暗杀。车臣恐怖分子以此向俄罗斯政府、普京总统以及支持俄的车臣人示威和警告。而据美国4月28日的《纽约时报》报道:“格罗兹尼的‘车独’叛乱分子正在加紧进行敌后游击战,他们用手雷、地雷伏击俄军,并且大肆造谣说山里的叛乱武装要来进攻格罗兹尼。同时他们把恐怖活动日益变成为专门针对平民的毁灭之举,各种凶杀案急剧增多。上周有一不明身份的人在中央广场当众扫射,造成死伤一片。市代理检察官罗兹也被三名蒙面男子连开20枪,打死在一家咖啡馆里。恐怖分子尤其仇恨俄罗斯人,仅仅一周就有多名俄罗斯妇女被枪杀在大街上,而3月份被杀的俄罗斯人至少有12名。”

  为了防止发生恐怖袭击,格罗兹尼市内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俄军士兵,他们白天继续进行进攻性“扫荡”,挨家挨户地搜查逮捕可疑分子,但是因为怕受到匪徒袭击,到了夜晚全都躲进加固了的关卡和火力点,以及城外的坎卡拉军事基地里不敢出来。就连车臣政府安全事务负责人的家在某天晚上也被一伙武装分子包围,他和保镖与匪徒枪战了一夜,俄军警都不敢前来支援。于是每当夜幕降临后,格罗兹尼就成为各种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的天下,他们肆无忌惮地大搞破坏、暗杀、抢劫等恐怖犯罪活动,甚至袭击俄军的关卡和军营,市区上空各种枪炮声和炸弹爆炸声响成一片。这引起了人们更大的惊慌和恐惧,格罗兹尼成为了一座危机四伏、死亡不断的恐怖之城。

  2001年5月7日,普京就任总统一周年,就在这一天,俄军与“车独”武装分子发生了自2000年年底以来最激烈的战斗。据俄官方统计,从1999年10月1日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到2001年5月16日为止的862天中,俄军官兵在这场反恐剿匪的反“车独”战争中牺牲的有3096人,受伤的为9187人。如果加上在战争发生前的两个月的伤亡数字,阵亡者为3323人,负伤者为9979人,但据说这个数字仅是实际伤亡人数的1/3。

  第四章 车臣战争普京的“反恐战”(2)

  到了2001年年末,由于9·11事件的发生,车臣武装的恐怖袭击有所收敛。因此进入2002年后,俄总统普京、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和俄军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鉴于车臣局势已经相对平静,驻扎在车臣的俄军将分批从那里撤离,维持车臣地区治安的任务将由俄内务部队、联邦安全局的特种部队和车臣地方警察来负责。但是,不知是匪徒蓄意还是巧合,每次俄上层做出撤军表态之后,车臣都要发生严重的恐怖事件,致使俄罗斯的撤军计划一拖再拖。

  2002年1月27日,俄内务部队一架米8直升机在车臣坠毁,机上14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俄内务部副部长鲁琴科中将,这也是俄军在车臣遇难的最高级别的将领。

  2002年2月28日,俄联邦军队获得消息,一股2000多人的车臣武装从车臣南部重镇沙托伊突围后,重新在乌鲁斯克尔特地区集结,准备从这里突围,进入达吉斯坦作战。这股匪徒的首领就是车臣著名恐怖分子哈塔卜。俄军指挥所经过仔细分析,认定位于乌村附近一条200米宽的峡谷是这股武装突围的惟一路线,遂向这一地区派遣了一个空降兵加强连的兵力,共90人,镇守这一地区。指挥部向这一连队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坚守阵地,不许放过一个敌人。

  2月29日上午,空降兵占领了乌鲁斯克尔特村附近的两个山头,封锁了匪徒的退路。当天,车臣武装便集中1500多人的兵力向这两处山头发起攻击。空降兵战士面对比自己多十几倍的敌军毫不畏惧,凭借有利地形,集中火力与车臣武装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均有较大人员伤亡。29日当天,俄军已有31人被打死。第二天,车臣武装再次组织冲锋,但又被俄军击退,俄军也有26人被打死。3月2日,车臣武装再次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当时,俄军阵地上只剩下33人,其中还有许多人已身负重伤。车臣武装试图劝降,但被俄军将士严辞拒绝。激烈的战斗结束时,俄军又有16人牺牲。一个连的兵力最后只有6人得以生还,该连13名军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指挥官叶夫秋欣中校。

  俄军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十分勇敢。一名叫罗曼诺夫的指挥官被地雷炸断双腿,他强忍着剧痛,用布条缠上断腿后继续作战,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俄军阵地被攻破后,一名叫弗拉德金的机枪手落入敌手,遭到毒打,敌人认为他已毙命,便把他扔在山坡上。弗拉德金苏醒后,摸到了自己的机枪,从后面追上敌人,一阵扫射,几名车臣匪徒应声倒下,他的两名被俘的战友获救。弗拉德金得以幸存,并因此获得了“俄罗斯英雄”的称号。

  在这次战斗中空降兵连共消灭了400多名车臣匪徒,为俄联邦军队完成对这股匪徒的包围赢得了宝贵时间。俄军方证实,如果这股匪徒突围成功,俄军很可能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车臣局势可能会因此复杂化。但在这次战斗中也有85名空降兵遇难。

  就在乌鲁斯克尔特战斗即将结束的当天,一支来自莫斯科地区的特警部队落入车臣武装在格罗兹尼设下的包围圈,造成20人死亡、29人受伤的惨剧。

  2002年8月19日,俄军一架米26直升机在格罗兹尼郊外被车臣武装分子击落,造成118名军人丧生。这是俄实施车臣反恐怖行动以来,联邦军队伤亡最为严重的一次。

  10月23日在莫斯科发生的绑架人质事件再次造成了128名平民丧生。

  莫斯科人质危机发生后,谢·伊万诺夫一方面要求驻车臣军队做好围剿车臣匪徒的准备,另一方面还坚称不改变原定削减驻车臣军队数量的计划。

  11月3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向驻扎在车臣的俄军下达命令:暂停执行从车臣分阶段撤军的计划,俄军近期将展开一场“严厉但有针对性”的反恐军事行动。这是莫斯科人质事件后,俄军方做出的要对车臣恐怖分子进行大规模围剿的最强硬姿态,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第三次车臣战争”马上就要打响。

  而同时恐怖分子也一再向俄军武装直升机发射导弹。据俄军统计,俄军飞机遭袭地点多数是在俄军驻车臣的大本营——坎卡拉军事基地附近,匪徒选择的目标是进出基地的武装直升机,使用的武器和进攻手法也如出一辙:当米8等直升机从基地机场起降的时候,躲在基地附近废弃房子里的匪徒就向飞机发射便携式地对空导弹。由于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很慢,在这个空域的飞行高度基本不超过700米,一旦被恐怖分子瞄上,就很难逃脱。

  就在谢·伊万诺夫下达剿匪命令前几小时,11月3日,又有一架直升机被车臣恐怖分子击落,机上九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俄军第五十八军副军长马尔佐耶夫。这是今年以来俄军在车臣损失的第九架直升机,也是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以来,俄军在车臣损失的第四十架直升机。

  11月4日,俄特种部队在格罗兹尼等三个行政区内进行了一场反恐特别行动。在地方当局和老百姓的支持下,特种部队当场消灭匪徒六人,抓获俘虏十几人,发现87个隐藏枪支、弹药的秘密据点,缴获大量武器和其它从事恐怖活动的工具。

  目前驻扎在车臣的俄武装力量共有8万人左右。而车臣的非法武装人数则在几千人左右。虽然从数量对比看,俄武装力量占据着绝对优势,但由于匪徒与政府军打的是游击战,茫茫人海之中,政府军很难分清谁是匪徒谁是良民。匪徒熟悉车臣的地形,而且是藏在暗处,政府军则都是“外来户”,对当地情况不太熟悉,他们的驻地和军事调动都暴露在匪徒的眼皮底下。在车臣剿匪多年,俄军士兵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不管是在首府格罗兹尼执行任务,还是深入偏远的村庄,每走一步都要特别小心,首要任务是保证自己的安全。

  车臣问题已经成为俄罗斯难以医治的一块心病。俄当局在2002年年初向反政府武装人员下了最后通牒,只要匪徒放下武器,政府当局将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但是武装匪徒却没有洗手不干的意思,响应者寥寥无几。势态发展至今,俄国内有人开始怀疑军事手段解决车臣问题的可行性,也有一些人提出与车臣进行和谈的建议。但是,就算俄罗斯联邦政权同意坐下来和谈,问题是和谁谈呢?马斯哈多夫是俄检察机关通缉的逃犯,巴萨耶夫双手沾满俄罗斯人的鲜血,俄罗斯政权肯定不会和他们坐在同一个谈判桌旁。况且车臣武装代表提出的首要条件是要俄从车臣撤军,而一旦从车臣撤军,几年前军阀泛滥的局面就会马上重现。用不了多久,车臣又将会变成国际恐怖分子的大本营。由此看来,在解决车臣问题上,俄罗斯现在不是面临选择,而是别无选择。

  第五章 强国主义“削藩”

  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是苏联解体的结果。可以说苏联时期困扰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各种问题,俄罗斯也基本上都继承下来了。解体之前的苏联,当然俄罗斯联邦也包括在内,徒有联邦制国家的形式,实质上却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单一制国家,或者说得更严重些,是一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国家。叶利钦时期,由于政府和议会没完没了的政治斗争削弱了中央的权力,地方势力日益增强。当时,叶利钦为了在与国家杜马的斗争中寻求地方政权的支持,与自治共和国的总统和各州的行政长官单独达成协议,总统允许地方做 他们喜欢做的事,作为交换,在总统需要的时候,地方鼎力相助。结果是,立宪的联邦变成了契约的联邦,或者如乌拉的鞑靼社区领导人拉马扎诺夫所说,“这不是联邦制,这是封建制。”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方领导人改为全民选举产生,总统丧失了对地方领导人的任免权。靠民选出山的地方领导人权力迅速扩大,州长、共和国总统成为本地区的土皇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地方领导人权力的扩大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奇怪现象:第一,俄罗斯的一些地区享有无限的立法自由,地方通过的法规,包括涉及财产权、税收和关税的法令中,有三分之一与联邦法律和宪法相抵触,俄罗斯各边疆区和州之间建立起贸易壁垒,或者更糟,干脆竖立起界碑。这种情况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许多地方主体建立的制度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民主制度。政治权力,同市场经济一样,并没有在那些地方“生根发芽”,而是仅属于亲近地方官僚的少数人。第三,分布在各地的为数众多的联邦权力机关的分支机构(警察、法院、税务和其它社会部门乃至军队)与其说是中央权力机关的工具,不如说是地方精英人物的保护机构,它们已经被同化,自上而下的权力机关已经消失。第四,部分州可自行宣布实行紧急状态,甚至发行本地区具有货币功能的证券,中央无权干涉;还有一些州长在本地区为非作歹,引起居民强烈不满,克里姆林宫派要员持总统命令赴地方干涉,却被地方当局拒之门外;在地方选举中,某些犯罪集团公然利用民主堂而皇之地进入地方政府和议会,控制地方政权,中央对此却无能为力。第五,1995年实行的由地方行政长官和地方议会领导人组成联邦委员会(俄罗斯议会上院)的规定,使地方执行权力机关的领导人同时成了联邦立法权力机关的一部分。这实际上不仅违反了宪法规定的权力分开的原则,而且使联邦议会上院变成了有时不按专业原则运作的机构。很显然,这种情况对地方领导人非常有利,但不符合联邦中央权力机关的利益。同时地方过多攫取了国家利益所允许的主权,使中央政府对联邦各地方主体失去控制,为国家分裂埋下了的隐患。在这些飞扬跋扈的地方领导人中,远东滨海边疆区行政长官纳兹德拉克是最著名的一个。他在辖区内设立象征自己权力的标志物,颁发地方勋章。这还不算,为了加强对自己的管辖区域的控制,他甚至派人暗杀与自己为敌的政治家。对纳兹德拉克的种种劣迹,当地人都敢怒不敢言,因为没有相关法律制约,谁也奈何他不得。

  由于普京在1998年就曾出任过主管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问题的俄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因此深知如果不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不要说俄罗斯的复兴是奢侈之谈,就连能否保持俄罗斯的完整统一都有困难。

  因此上台后的普京有两种选择:一是对宪法进行修改。但这种办法代价高昂,而且也不能确保成功,因为现在的联邦委员会和地方立法权力机关未必会同意批准有损于地方主权的修正案。二是可以像美国一样,废除联邦主体通过的与宪法相抵触的法规,借助形式上属于联邦中央管辖的司法机构的裁决加强联邦中央的地位。但是,这也需要大量时间,因为在此之前要先使实际上受到地方当局控制的地方法院保持其独立性。

  普京经过深思熟虑,在和26名最有影响力的地方领导人会晤后,选择了另外一个最激进但也见效最快的策略。

  首先,普京于2000年5月13日将俄罗斯联邦各共和国、边疆区和州按地域划分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区,以顿河罗斯托夫为中心的北高加索区,以下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伏尔加沿岸区,以叶卡捷琳堡为中心的乌拉尔区,以新西伯利亚城为中心的西伯利亚区和以哈巴罗夫斯克为中心的远东区等七个联邦区。

  随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普京在每个联邦区任命了一位总统全权代表。几天后普京公布了七大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名单,其中五人是来自军队或国家安全局的将军。原圣彼得堡税务局副局长波尔塔夫琴科被任命为中央区全权代表,他与普京是老相识,普京对他十分信任。派到西北区任全权代表的是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切尔克索夫将军,他也是普京最信任的人之一,普京的家乡圣彼得堡就在此区。内务部副部长拉特舍夫将军被派到盛产石油、天然气的乌拉尔区,普京希望他管好乌拉尔的自然资源。北高加索区由该军区司令卡赞采夫出任全权代表。此人两次参加车臣战争。伏尔加沿岸区由原政府总理基里延科出任全权代表,这里是基里延科的家乡,普京给他机会让他实施自己的经济纲领。原独联体事务部长德拉切夫斯基出任西伯利亚区全权代表,而退役将军普利科夫斯基出任远东区全权代表。

  每个联邦区的全权代表要使国家元首能在相应的联邦区范围内履行宪法职能,直接隶属于总统并向总统汇报工作。全权代表接受国家元首的任命,任职期限由国家元首决定,但不超过总统任职期限。根据规定,全权代表有四项主要任务和13项职能。四项任务是:第一,在联邦区内组织执行总统确定的国家内外政策基本方针;第二,监督俄联邦宪法和联邦最高权力机关决议的执行情况;第三,确保总统在联邦区干部政策的实施;第四,定期向总统报告联邦区内国家安全问题、社会经济和政治局势情况。全权代表最重要的职能是协调联邦权力机关的地方机构执行联邦法律、总统命令和政府决议;协调护法机关的工作,评估它们的工作情况,并向总统提出相应的建议;监督遵守俄联邦宪法以及有关自由和人权的联邦法律;参与联邦主体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其中包括,在必要的情况下在州杜马和政府就有关地方和中央利益的问题发表讲话;协商联邦权力机关驻地方代表的主要干部任命;参加拟订地区发展纲领。全权代表无权干预地区首脑的职权。只有法律和赋予他们的权限才是全权代表的工作依据。

  普京表示,将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划分为七大行政区并且委派专员负责每一个行政区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联系,这对于横跨欧亚大陆、涉及11个时区、由89个地区组成的俄罗斯联邦来说尤其必要。而且,这七位特使的办公地点将设在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内,而不是下放到基层政权,以免造成令出不一的不利局面。“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向最高层反映问题可以多一个渠道。”

  普京还发布总统令迫使涉嫌秘密支持车臣非法武装的印古什共和国总统奥会夫退役,并剥夺了他的中将军衔和重权。同时普京还暂停执行印古什总统和政府以及阿穆尔政府首脑发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因为印古什总统和政府发布的法律文件有典型的违宪之处。根据这些文件,一些联邦执行权力机关的职权会被地方机关侵犯,这违反了俄联邦宪法,使地方政府的权力比联邦法律规定的增大了好几倍。而阿穆尔州政府首脑在决定公民出入俄罗斯国家边境问题上的法律也超越了地方政府的权限。普京还对巴什克尔托斯坦总统西莫夫擅自制定的各项法律进行了废除。他在致巴什克尔托斯坦共和国国务会议的信中指出,该共和国宪法中的一些条款“提出了建立具有完全国际法主权的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思想”。普京还指出,该共和国法律在巴什克尔托斯坦共和国总统有权在该共和国辖区内实行紧急状态的问题上和联邦法律相抵触。

  接着5月17日,普京又发表了《告俄罗斯公民书》,提出了一系列法律草案。

  第一,建议修改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俄罗斯宪法规定,杜马经选举产生,联邦委员会则由代表权力机关、执行权力机关及立法权力机关的代表组成。这些代表一般都由各地区的一把手、行政长官、共和国总统或地区议会领导人担任。对于这一状况,普京认为,这将导致各地行政长官和共和国领导人既是执行权力机关的代表,同时又是联邦委员会成员,那些议员成为了自己应当执行的法律的起草者。这违反了权力分开的原则。各地区领导人应当集中精力解决本地区的具体问题。而立法工作则应由其代表负责,但要在常任和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于是他提出联邦委员会议员由地方选派,为长期专职职务,联邦主体的行政长官不再兼任此职。

  第二,执行解除地区领导人职务和解散违反联邦法律的立法机构的规定。如联邦主体领导人及地方议会不遵守联邦法律,总统有权解除领导人的职务和解散地方议会。

  第三,如果国家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除地方领导人的职务,则地方领导人也应当享有解除其下属权力机关即地区、和市镇的领导人职务的权力。这些措施将使俄罗斯的统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普京说,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普京的上述举措,自然引起了联邦委员会和地方长官的不满。在这些改革中,只有一点能讨他们的喜欢,这就是能够解除下级的领导职务,其中包括联邦各主体首府桀骜不逊的市长们的职务。地方行政长官可以容忍总统取消他们颁布的某些法规乃至让七个联邦区的“将军长官”凌驾于自己之上。但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支持总统剥夺其联邦委员会成员的资格,因为这实际上是使他们失去了成为全国级政治家的机会,并使他们失去了议员的豁免权,而且随时有被总统解职的危险。库尔斯克州州长鲁茨科伊担心地说,“如果各地区领导人都不再是议会的代表,他们将成为普通的管家,任何一方警察都可对他们进行调查。”长期担任靼鞑斯坦共和国总统的沙伊米耶夫更是公开表示:“我看不出改变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的想法有什么好处。也许,这一想法背后的目的不但要削弱国家杜马,还要削弱联邦委员会,使其变得更加无力,导致这一宪法权力机关只能起辅助作用。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联邦主体的领导人不能同时承担领导义务和联邦委员会成员的义务。如果谁履行这些义务有困难的话,有一个简单办法:行政长官不想在联邦委员会工作,就让他派自己的代表参加。”

  但普京的这些措施得到了以“团结”运动和俄共为主的国家杜马的支持。5月31日,国家杜马一读通过了联邦委员会组成程序法。6月23日国家杜马以308票赞成,86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剥夺地区行政长官在联邦委员会席位的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委员会的代表们从2001年1月1日起将由两名地区代表取代,其中一名由地方领导人委任,另一名则由地方议会选举产生。这是近十年来,俄罗斯议会进行的第四次根本性改革。第一次议会改革是从选举人民代表开始的,以1993年10月白宫事件而告结束。同年底,组成新的联邦议会,其中上院即联邦委员会是由各地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期限为两年。后来根据叶利钦总统的建议,不顾多数议员的强烈反对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1995年12月国家杜马通过了联邦委员会新的组成程序法,即由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关和立法权力机关领导人组成。

  2000年6月28日,联邦委员会对该法律草案进行表决。心怀不满的联邦委员趁势发动反攻,只见托木斯克州议长马尔采夫一手用拳头敲打着桌子,一手晃动着俄联邦宪法,大声喊道:“这是我的位置,我是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利占据这个位置的。”结果,联邦委员会以129票反对、13票赞成的表决结果否决了该法律草案。普京削减地方长官权力和设立“垂直权力机构”的计划遭到严重的挫折。如果不让联邦委员会行使否决权,就必须有三分之二的杜马议员投赞成票。但是由于有一半的杜马代表是由地方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长官有对其施加影响的杠杆,因此斗争进入白热化。

  6月30日,国家杜马以408票通过一份呼吁书,表示愿意与上院合作。他们呼吁成立一个协调委员会,对法案做出三点修改:第一,逐步更换联邦委员会的成员;第二,由联邦主体领导人亲自任命地方执行权力机关驻上院代表;第三,派出机构可以召回自己在联邦委员会的代表。如果联邦委员会不接受关于成立协调委员会的建议,杜马就推翻上院的否决。7月19日,国家杜马通过修改后的联邦委员会组成方式法案,同时推翻联邦委员会对总统有权撤销地方领导人法案的否决。

  2000年8月,上述法案相继得以签署生效。随后出于安抚的考虑,普京在9月1日宣布成立由一些联邦主体的首脑和议长提出的联邦国务委员会,同时批准了联邦国务委员会条例。条例规定,国务委员会为咨议机关,其职能是协助国家元首行使职权,确保国家权力机关的协调运转和相互协作。其主要任务是讨论有关联邦与联邦主体相互关系的问题、国家建设和巩固联邦制基础的问题,以及有关机构对联邦宪法法律、联邦法律、俄联邦总统的命令以及俄政府决定的执行情况,并向俄总统提出相应的建议。国务委员会还将协助总统解决联邦权力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之间的分歧,并根据总统的建议讨论联邦法律和总统令草案、联邦预算执行情况、干部政策以及其它重大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成功运作“可以说,国体四分五裂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第五章 强国主义“整党”

  在叶利钦时代,由于其在杜马没有自己的政治党团,而以俄共为代表的左翼政党联合社会上其它左翼力量在杜马中组成了强大的反对派,使叶利钦提出的各种法案在第一、二两届杜马中受到了强有力的抵制。

  1999年的第三届杜马选举中,亲政府的“团结”运动虽然获得了胜利(占据了第二大党的位置),但俄共仍是杜马第一大党,而且在2000年1月18日的第三届国家杜马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杜马主席和各委员会主席时,俄共的谢列兹尼奥夫被选为国家杜马主席,同时在国家杜马27个委员会中俄共获得了10个职位。

  鉴于俄共势力的强大以及它在群众中的影响,普京在执政初期对俄共采取了怀柔与笼络的态度,设法改善同俄共的关系。普京在当选总统后的一次讲话中说,尽管人们对俄共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他认为俄共是俄罗斯目前惟一形成了体系的党。俄共当时对普京也采取合作态度,在杜马中支持了普京提出的一些法案。

  但从内心讲,普京并不愿意保持这种“危险”的平衡。2000年5月27日在他的授意下,“团结”运动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改建为“团结”党。此前,“我们的家园—俄罗斯”、“全俄罗斯”运动、“俄罗斯统一与和谐党”等已宣布解散或停止活动,并号召其成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团结”党。加入该党的原“家园”领导人切尔诺梅尔金也参加了成立大会。普京更是亲临会场祝贺并发表讲话,希望“团结”党进一步发展壮大。“团结”党领导人强调,该党面临的任务是发展成为执政党。

  随后为了对那些长期盘据俄政坛、势单力薄的政治组织进行一次毁灭性打击,把目前的近180个政治组织变成几个有固定群众基础的政党,加强国家对政党的管理,最终建立以两党或三党制为基础的多党制政治体系,普京于2000年12月26日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国家杜马各议会党团和议员团领导人,同他们讨论了政党法问题。会后久加诺夫和团结党议会党团领导人格雷兹洛夫表示支持普京总统提出的政党法草案,并决定在2001年1月的国家杜马会议上进行审议。

  2001年6月21日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俄罗斯国家杜马三读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政党法》,联邦委员会于6月29日也批准了这一法案。接着普京总统在7月12日签署了《政党法》并予以正式颁布。《政党法》对政党的成立、登记和撤销、党员的人数和地区组织的数量、政党的宗旨和活动形式、政党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一些内容:政党必须拥有1万名以上成员,并且至少在一半以上联邦主体内建有人员不少于100名的地区组织,在其它联邦主体的地区组织成员不少于50名;政党必须推举候选人参加全国立法、权力机构和地方各级自治代表机构选举;不允许按职业、种族或宗教属性建立政党;成立政党必须先组成发起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然后召开代表大会,通过党的纲领和章程,并把这些文件提交负责政党登记的部门审核;凡在杜马选举中得票超过30%而组成的议会党团,或通过单席位选举制在议会中拥有12名议员的政党都可以获得国家的财政资助。

  根据《政党法》这些规定,俄各政党都大力发展新党员和建立新的地区组织,出现了对政党进行改组、联合或建立新党的高潮,为参加2003年12月21日举行的国家杜马选举和2004年3月7日举行的总统选举做准备。与此同时,一些达不到《政党法》要求、而又不准备同别的党联合的小党将不再作为政党进行活动。它们有的可能解散,有的可能改组为“俱乐部”类型的团体,将无权提出候选人参加各级立法和权力机关选举。但不排除有些政党和组织可能会转入地下活动。

  普京颁布的《政党法》使中派政党实行联合,成为了杜马中的第一大党,组成了支持政府的多数派。2001年4月17日,国家杜马中的四个中派议员团“团结党”、“祖国—全俄罗斯”、“人民代表”、“全俄罗斯”经过协商,决定成立跨党团的协调委员会,从而大大加强了中派的势力。2001年7月12日“团结党”与“祖国”运动组成“团结—祖国联盟”,并着手建立统一的政党。12月1日全俄罗斯“团结和祖国”党成立大会在克里姆林宫大会堂举行。联盟领导人、紧急情况部长绍伊古在会上指出,在团结党、祖国党和“全俄罗斯”运动基础上成立的“团结和祖国”党将使全社会团结在总统周围,为俄罗斯的繁荣而工作。他说,今天成立的中派统一党应成为政权党。联盟另一位领导人、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指出,“团结和祖国”党将团结全社会的建设性力量,保护大多数俄罗斯人的利益。

  普京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俄政治激进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属于那些善于克服私心和放弃狭隘政党利益的政治力量。他希望“团结和祖国”党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成为俄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政治力量,成为多数党。他同时强调,不要把新成立的党称为政权党。

  此次大会还选举出由18人组成的最高委员会,绍伊古、卢日科夫、沙伊米耶夫三人共同担任党的主席。2002年4月“团结—祖国”党举行第一届全俄代表大会,改称“统一的俄罗斯”党,并完成了在司法部的登记手续。“统一的俄罗斯”党在国家杜马中的议员数已超过俄共,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从而使普京在议会中获得了比较稳定的依靠力量。

  据“俄罗斯杜马”网站公布的资料,本届俄国家杜马中各个主要党团的人数和所占百分比如下:“团结党”党团83人(1844%)、“俄共”党团85人(1889%)、“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党团12人(267%)、“祖国—全俄罗斯”党团49人(1089%)、“右翼力量联盟”党团32人(711%)、“亚博卢”党团17人(378%)。

  以上统计数字表明,“团结党”、“祖国—全俄罗斯”组成的“统一的俄罗斯”党在杜马中拥有132个席位。如果再加上“人民代表”议员团和“俄罗斯地区”议员团,杜马中的中派议员的总数将达到235人;左翼(包括“俄共”和“农工议员团”)的议员总数为128人;右翼(包括“右翼力量联盟”、“亚博卢”和自由民主党)的议员总数为61人。

  2002年4月3日,杜马中的“团结党”等四个组织突然对俄共“发难”,他们联合提出一项议案,要求重新分配杜马委员会的领导职位。这一议案获得了通过,俄共失去了原先拥有的十个委员会中八个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只得到了文化旅游和宗教事物这两个无足轻重的委员会的领导权。“祖国—全俄罗斯”的杜马代表费杜洛夫甚至提出了一项议案,要求“取缔俄罗斯共产党在司法部的注册,彻底禁止俄共的一切活动,并追究其党首久加诺夫的刑事责任”。虽然这一提案遭到包括“祖国—全俄罗斯”在内的大多数人和司法部的反对,但俄共在议会中失去了一系列重要阵地。而此时俄共的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为了对杜马的上述决议表示谴责和抗议,俄共立即宣布放弃包括杜马主席和其它两个委员会主席的职位。但是,谢列兹尼奥夫拒绝辞职,两个委员会的主席古边科和戈里亚切娃也不同意放弃自己的职位。俄共于是在4月3日和10日分别召开了第六、七次中央全会并通过决定,要求谢列兹尼奥夫等辞职,并声称如果他们拒绝服从中央的决定,就要给予组织处分。但是谢列兹尼奥夫在同普京总统会晤后,拒绝了俄共中央要他辞职的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俄共于5月25日召开第八次非常中央全会,通过了将谢列兹尼奥夫开除出党的决议,同时被开除出党的还有古边科和戈里亚切娃。接着他们三人又被开除出俄共议会党团。普京总统在5月27日公开批评了俄共中央关于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人的决议,表示继续支持他留任杜马主席。其它政党也支持谢列兹尼奥夫继续担任杜马主席,直到2003年新一届杜马选举为止。

  通过这次“团结党”的进攻和俄共围绕谢列兹尼奥夫问题的争论,俄共在群众中的形象大受损害,而且这也标志着俄共的分裂。俄共势力因此大受打击。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在2002年6月进行的民意调查,俄共在群众中的支持率为29%,虽然仍居各党之首,但比4月的35%下降了六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

  普京通过这一系列的“整党”活动,使国家杜马的组成已大大有利于自己的要求,反对党团如俄共已很难阻止克里姆林宫提出的法案在杜马中获得通过。如果说普京以前常常同包括俄共在内的各党派领导人会晤并征求他们的意见,那么现在普京只会见中派政党领导人,基本上不再听取别的党、特别是俄共领导人的看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杜马不顾左翼的强烈反对,先后通过了《所得税法》、《劳动法》、《土地法》等重要法案,杜马终于成为了普京可以控制的“橡皮图章”。

  第五章 强国主义政府改革

  俄罗斯现行的行政体制成型于叶利钦时代。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通过的联邦新宪法规定了俄罗斯是共和制民主联邦法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但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俄罗斯的行政体制并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首先,国家行政系统职能转换滞后,跟不上市场经济需求的变化。俄罗斯经济转轨已经初见成效,但政治上的转型远未结束,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转型刚刚开始。其次,国家行政系统组成不合理,各级政府组织之间的职权划分不科学,结构不平衡,其合理配置有待进一步探索。由于轻视行政机构自身的改革,苏联时期的行政顽疾并未因高度集权体制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而得到纠正。叶利钦时期虽然多次精简管理机关,合并和划分主管部门,但既没能使政府和政府机关更精干,也没能使它们更有效率。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1993年为882万人,从1997年起机关人员急剧增加,到2002年国家机关人员已达到了114万。机关人员开支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长,1995年占16%,2000年占23%,2001年占32%。与此同时,由于国家机关人员工资很低,造成了人才流失,有经验的专家纷纷辞职。

  同时,俄政府也没有建立和实施完善的职业公务员制度,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甚至威胁到了俄国家利益。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在公务员制度上迟迟拿不出新规定,国家行政机构几乎直接沿用了苏联时期的一些过时体制,官员缺少监督,贪污腐败十分普遍。俄罗斯的警察与强盗常常是同义词,一些中国移民和商人成为他们的掠夺对象。令人震惊的是,在莫斯科大学宿舍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员救火的同时竟然对学生宿舍进行了洗劫。俄罗斯的犯罪率近年逐年上升,黑社会活动极其猖獗,甚至出现掏钱购买议员候选人的现象,有人估计,目前俄罗斯的各级杜马议员,约有5%~10%是黑手党成员。

  因此,这与普京的执政方略严重脱节。普京意识到,俄罗斯的发展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和当今世界的准则是残酷的竞争。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从经济结构和效率看,俄罗斯都已无法和主要大国相比,其它大国已经将俄落下一大截,俄罗斯目前需要快步发展。由此,普京的治国方略逐步从“稳定战略”转变为“加速发展战略”。因此行政改革成为了普京为俄罗斯设计的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连接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普京还认识到,俄罗斯所要建立的强有力国家“必须是民主、法制、高效的联邦制国家,必须提高司法体系的作用,完善联邦关系,加大打击犯罪的力度”。执行权力机构本应依法办事,但是现在的国家机关工作助长了贪污腐败。贪污腐败不是缺少惩罚的结果,而是限制经济自由的直接结果。普京感到,问题不仅在立法机关,也在执行机关的工作制度本身。现行的制度妨碍了改革,在许多情况下简直是阻碍改革。这种制度保护的是得到所谓“地位”租金的权力,保护的是受贿和违规。此外,由于领导人的软弱和不够自信,导致政权为一些公司和家族所瓜分。

  虽然俄的行政存在着如此多的弊病,但普京上台之初却没有宣布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因为他预见到了可能的阻力,决定悄悄地分步进行。

  2000年5月13日就在普京提出改革联邦委员会建议的同一天,国家杜马顺利通过了普京总统对卡西亚诺夫的总理提名。随后俄政府组阁很快完成,原内阁大部分成员基本留任。普京把卡西亚诺夫安排在内阁的重要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卡西亚诺夫的政治色彩淡薄,是典型的务实派官僚,最适合于推行自己的决策。

  卡西亚诺夫新政府暂时只设四名副总理,即库德林、马特维延科、克列巴诺夫和赫里斯坚科。据报道,原副总理绍伊古主动提出不担任副总理一职。虽然卡西亚诺夫称新政府不设第一副总理,但从库德林主管的业务范围看,这位身兼财政部长的圣彼得堡人实际上就是第一副总理。

  卡西亚诺夫政府明显不同于普京政府。如果说普京是个政治型总理的话,卡西亚诺夫则是个技术型总理。前者上任伊始就被叶利钦定为“接班人”,他的主要任务是结束国家的混乱局面,开拓俄罗斯新时代。叶利钦执政时期,由于重病缠身,总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而卡西亚诺夫同其前任不同,他的主要任务是要将普京的治国蓝图逐步变为现实。这就意味着,今后俄罗斯国家建设的大政方针将由总统及总统办公厅来制定,政府只需抓好落实。

  同时,43岁的卡西亚诺夫,39岁的库德林也十分符合普京将领导层主力年轻化的要求。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刊把这些人称为“血气方刚的内行人”。再加上这一代人不在忧郁的30年代或艰难的40年代出生,他们的青年时代在苏联探索宇宙、繁荣电影、在世界体坛取得辉煌成绩、电视机逐步普及和大学生自编自演的娱乐晚会中度过,他们是在“为我们的苏维埃祖国而自豪”的气氛中成长的,因此他们目标明确,雄心勃勃,干劲十足,没有多少教条和框框,也较少形式主义和陈规陋习,捍卫国家利益和讲究实效是其主要特点。与此同时,由于年轻气盛,他们也可能做出一些冒险的事情。随着政府的稳定,普京的改革步伐也日益加快。

  2000年11月30日,格列夫在俄德经济论坛上表示,2001年初政府部门将进行大规模行政改革。2001年3月2日,前总理、现俄联邦统计署署长斯捷帕申通过有关媒体透露,普京正在制定行政改革计划。普京在2001年的国情咨文中也表示,“官员们不熟悉管理体制,因此,必须实行与时代要求和目标相符合的行政改革。国家机关应该成为国家政策小巧的执行工具。”

  2001年3月28日普京开始了他执政以来第一次国家权力机构的大规模人事调整。对一些最重要的强力部门进行了大改组,更换了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国防部长、内务部长、税警局等四个强力部门和原子能源部等部门的重要官员。

  在这一系列人事变动中,最关键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谢·伊万诺夫改任国防部长,内务部长鲁沙伊洛改任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团结党”议会党团领导人格雷兹洛夫出任内务部长,而63岁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作为总统顾问,将从事战略稳定问题的协调和研究工作。

  从历史上看,同时对四个强力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整,只有在发生未遂政变时,才可能发生。而普京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主要目的在于推进军事改革,并尽早实现车臣局势正常化。

  俄罗斯军事改革酝酿已久,虽然在普京总统的主持下制定了改革蓝图,但由于有意见分歧,仍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分歧的代表人物不是别人,而是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和总参

  谋长克瓦什宁。前者坚持说,俄战略核力量非但不能削弱,还应大大加强;后者的意见恰恰相反,认为要加强常规武装力量。无疑,谢尔盖耶夫和克瓦什宁的争论使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指望二人能够通力合作,推动军事改革计划的顺利实施。谢·伊万诺夫近年来担任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并领导了军事改革工作小组,他虽然是文职人员,但对军队情况了如指掌。由他出任国防部长是考虑到他和军队没有直接瓜葛,便于解决国防部面临的许多问题和较容易理顺国防部同总参谋部的关系。

  在这次人事变动中不仅谢·伊万诺夫成为俄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国防部长的文职人员,女性文职人员库杰林娜被任命为负责军费问题的国防部副部长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上述举措被视为俄军事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谢·伊万诺夫入主国防部将提高国防部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务部长鲁沙伊洛填补联邦安全会议秘书职务的空缺也势所必然。普京总统称赞他在内务部建立了“一个出色的能战斗的集体”,并相信他在新的岗位上会更好地完成任务。普京指出,任命鲁沙伊洛担任此职与车臣局势密切相关。显然,在普京看来,鲁沙伊洛是协调强力部门之间合作、尽快使车臣局势正常化的合适人选。

  格雷兹洛夫出任内务部长却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他是“亲总统”的政党“团结党”议会党团领导人,这是格雷兹洛夫被委以重任的政治基础。政界人士普遍认为,普京选择格雷兹洛夫担当此任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同样,格雷兹洛夫也因此成为担任内务部长的第一位文职人员。

  普京总统做出的人事变动决定得到了国内各主要党派的赞同和支持。普京指出,这次人事变动将促进军事机构的现代化改革,由文职人员担任强力部门的关键职务是“俄社会生活向非军事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2001年8月,普京下令成立由卡西亚诺夫总理牵头的公务员改革问题委员会和由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梅特维杰夫主持的部门间改革方案筹备工作小组,签署了《俄联邦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构想》,要求该委员会讨论重组国家机构的规划草案等法律规章制度,并于2002年10~11月举行委员会第一次大会。通过此次改革国家管理机构将被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部委,负责制定国家政策,协调署、公务部门和监督机构间的活动;第二是公务部门,包括司法机构、税务、海关部门,负责提供与落实执行权力机构职能相关的服务,其资金来源仅靠预算,或法律规定的由经济主体及居民的责任支付的金额;第三是署,负责提供国家服务,其经济来源既有预算拨款又有商业盈利(比如宇宙航天署、统计署);第四是监督机构,负责对经济主体和居民进行监督。

  2001年9月21日,俄罗斯有关媒体以《行政改革悄悄进行》为题报道了科扎克领导的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委员会决定授权总统办公厅国家法制局于2001年11月1日前提出修改现有的联邦中央和地方的42个分权协议,建议政府在2002年1月1日前提出修改地方和联邦政府及其部门法律的权力。

  2002年2月,普京根据卡西亚诺夫总理的提议,解除克列巴诺夫的副总理职务,此前他主管的交通部、核能部、通讯与信息部改由总理直接负责。舆论认为,克列巴诺夫被解职是俄罗斯政府通过改组提高效能的结果。

  2002年8月12日,普京签署总统令,具有过渡性质的《国家公务员公务行为准则》开始实施。与此同时,2002年底俄政府准备向国家杜马提交有关行政改革的一揽子法律文本,届时俄现行的国家管理体制将有巨大变化。其中包括修改一些框架性的、原则性的法律,并考虑废除1995年通过的《俄联邦国家公务员基础法》,代之以俄联邦国家公务员体系等。

  第五章 强国主义与“寡头”作战(1)

  2000年6月13日,俄罗斯总检察院以诈骗和盗窃罪将号称俄传媒“龙头老大”、俄金融“七巨头”之一的古辛斯基拘捕。证据是,1996年底古辛斯基的“大桥”集团在购买国家电视公司“圣彼得堡第十一频道”70%股份的时候只花了25万旧卢布,而该频道的实际价值高达1000万美元。合同签署12天后,该频道的负责人在芬兰的个人账户上就出现了100万美元的好处费,这笔钱的曝光使俄罗斯检察机关认定古辛斯基在其它地方有类似的侵吞国家财产的犯罪行为。被捕后的古辛斯基立即被押往莫斯科条件最恶劣的布德尔卡监狱。此事在俄政坛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紧随其后,数名金融寡头连遭传讯,一场普京和俄金融寡头的殊死争斗由此拉开帷幕。

  众所周知,经济转轨以来,在俄罗斯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相互渗透、不断融合的金融集团,他们中的一些“精英”已经不满足于当大款,他们开始企图控制国家政权,这些人被称为“寡头”。

  1996年初,叶利钦总统的第一任期即将结束,国内竞选斗争日趋激烈。古辛斯基等寡头非常担心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获胜。同年3月,以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为首的企业巨头达成谅解,成立了知名企业家小组,出资全力支持叶利钦再次参加总统大选。

  鉴于“寡头”对叶利钦的资助,在叶利钦执政期间,寡头们的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其代表人物别列佐夫斯基就是一个例子,此人长脸、秃顶,有点儿口吃,他不仅家财万贯,还利用与叶利钦的特殊关系左右了俄政策。

  对寡头们来说,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还以别列佐夫斯基为例,从无执政经验的他,硬是一步就坐到了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的位子上。其后,叶利钦说服独联体12个国家元首,他转眼间又成了独联体执行秘书,在独联体内飞来飞去,与大小总统们讨论着独联体的未来。

  1998年3月至1999年5月俄政府的三次更迭都与金融寡头的幕后操纵有关。别列佐夫斯基在普京当选为总统后还自豪地对外宣称,自己“在宣布普京为叶利钦接班人和总理人选等问题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夸口说:“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有自己的身价,他们差不多都被我收买了。”

  同时这些寡头控制的经济部门也越来越多。据别列佐夫斯基估计,包括俄罗斯“七巨头”在内的金融工业集团已控制了俄罗斯经济的近50%。

  《环球时报》曾报道,俄罗斯寡头新贵的穷奢极侈,同平民百姓的贫苦形成了巨大反差。例如遭到通辑的俄寡头古辛斯基,经常身着豪服出入巴黎五星级饭店,每餐一掷千金。他的周末是在欧洲的私人别墅里度过的,在西班牙和伦敦的奢华场所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古辛斯基出门必有保镖跟随。他周末打网球时,在网球场巡逻的武装警卫多达15人。古辛斯基公开声称,他雇佣的保安人员达几千人之多。

  而另一方面,俄罗斯近两成居民处于赤贫状态。在俄大城市的地下通道里,总能见到骨瘦如柴的老妪,伸着颤抖的手,眼泪汪汪地向行人乞讨。每当傍晚,街头就会出现一些老妪,手中举着几条干鱼、几根香肠或几包油炸马铃薯片,她们从不叫卖,只是默默地呆立着,眼巴巴地望着过往行人,静候问津者。更凄惨的景象是有的老年寡妇,手中居然举着年轻时获得的劳动勋章,或是卫国战争中牺牲的亡夫的衣服,期待着能换回点食品。这种鲜明的对照,令有良心的俄罗斯人都感到痛心疾首。

  面对这种情况普京发誓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强调说:“我们的优先方向是保护市场,使其免受达官显贵和犯罪分子的非法侵入”,“所有经营主体应该一律平等”,同寡头的关系应“像同小面包房主和修鞋店主一样”,“诚实的工作应该比偷窃得到更大的收益”。普京还坚定地表示,政府惩治金融寡头的行动“今后再也不会回头”!

  寡头们原以为“普京之所以说要摆脱寡头,是因为他必须这样对选民说……但要摆脱寡头是不可能的”。的确,前俄总理普里马科夫也曾努力打击金融寡头,结果却被叶利钦和金融寡头搞下了台。普京被认为是“忠于叶利钦的人”,何况金融寡头还大撒金钱支持过他竞选。

  但寡头们这次却失算了,普京就算原来曾经忠于过叶利钦,但看到改革失败给俄罗斯造成的灾难后,他也未必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继续推行叶利钦已经失败的政策。据报道,叶利钦曾向报刊发表评论,公开为金融寡头进行辩护,指责普京打击惩治他们的行动。但是,据一项社会舆论调查,大多数民众认为叶利钦过大于功,被评为“最差的、最黑心的”领导人之一。普京显然不愿意继续追随叶利钦,为了维护少数金融寡头的利益,重蹈其身败名裂的覆辙。

  因此普京上任后采取了完全的另一种态度:与寡头们划清界限。那个克里姆林宫以前的常客别列佐夫斯基,因此感觉到了从没有过的失落。他虽然是国家杜马的代表,但在议会里没有自己的党派,说话也没人听,于是便主动放弃议员资格,成了地地道道的反对派。在普京提出在联邦内加强上下垂直领导的建议后,他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又是发表言论,又是给普京写公开信,声称普京的政策将导致俄罗斯分裂。但普京并没有理会他的“热心建议”,别列佐夫斯基自讨没趣。

  此次反寡行动先拿古辛斯基开刀,主要是普京想告诫那些处处跟政权过不去的大小政客好自为之。古辛斯基是俄罗斯媒体大亨、“大桥媒体集团公司”的老板。该集团控制着俄罗斯颇有影响的独立电视台、“莫斯科回声”电台、《今日报》和《总结》周刊。在1999年的国家杜马选举和2000年的总统选举时,一向精明过人的古氏却看错了方向,把宝押在了与叶利钦积怨颇深且雄心勃勃要接管叶氏政权的普里马科夫—卢日科夫竞选联盟上。其时,该集团利用手中控制的数家媒体,历数叶利钦总统执政十年来的种种失误。一时间,叶氏及其“家族政治局”的声望扫地,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在普京任代总统期间,俄国内政局日趋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普京的支持率居高不下。然而此时古辛斯基依旧站在反对立场上,利用自己控制的媒体向当局发动了猛烈攻击,指责俄最高当局在车臣等问题上的政策,在报道车臣战争时经常突出消极面,暴露当局的失误。1999年在莫斯科等地连续发生了数起恐怖爆炸案件,居然有传闻说俄特工部门参与了这些爆炸事件,古氏手下的媒体于是对此进行大肆渲染,使得这种说法被西方利用,用以攻击俄当局,使俄在车臣问题上陷入被动局面,普京总统对此极为恼火。

  在叶利钦指定普京作为权力继承人、担任政府总理并参加总统选举后,古辛斯基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手中控制的媒体,对普京发动的围剿车臣非法武装的反恐怖行动大肆暴露阴暗面,百般责难强力部门无能,践踏人权,滥杀无辜;甚至在总统竞选期间利用电视披露普京在彼得堡市政府工作时所谓的金融违法行为等,让普京丢丑丢分。

  当普京成为总统后,与普京针锋相对的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很快改变了斗争策略,政治锋芒有所收敛,且不断与普京改善关系。但古辛斯基仍顽固不化地继续与克里姆林宫唱反调。他频频利用手中的媒体对普京改革国家权力机构的措施大肆攻击,指责他加紧“复辟专制制度”,“压制言论自由”,并跑到西方国家游说西方媒体对俄采取的各项内政外交政策施压,使总统普京难堪。

  因此,普京这一次把古辛斯基作为首选打击对象,通过手中掌握的大量证据让检察机关追究“大桥媒体集团公司”的金融诈骗行为。

  第五章 强国主义与“寡头”作战(2)

  据古辛斯基执掌的“大桥”集团公司人士透露,其实早在1999年春天,总统办公厅就曾向古辛斯基施压,迫其移居国外。总统办公厅主任沃洛申在时任总理斯捷帕申的办公室里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古辛斯基说,“让我们替你偿还外经银行和其他借贷者的欠款,再给你1亿美元,条件是你在总统大选前必须移居国外。”但古辛斯基未予理睬。总统大选期间,俄上层又向“大桥”集团施压,要求其偿还4600万美元的贷款。2000年3月,俄上层权力机关走廊里开始风传要把独立电视台从“大桥”集团分离出去。5月11日,俄执法部门强行搜查了“大桥”集团的几间办公室。5月17日,俄中央银行在“大桥”银行掺沙子,任命了临时负责人。此后不足一个月,古辛斯基就身陷囹圄。6月16日,蹲了三天大牢的古氏被取保候审,假释出狱。此后,古辛斯基隔三差五就得去总检察院受审。在古辛斯基被捕的同时,其他“寡头”也受到了普京的打击。

  6月20日,莫斯科市检察院上诉仲裁法庭,要求重新审核俄国际集团公司1997年收购诺里尔斯克镍公司38%股份的合法性。

  俄国际集团公司总裁波塔宁(七巨头之一)于1997年出资17亿美元收购了诺里尔斯克镍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二大产镍企业。据估计,该公司实际价值应为31亿美元,收购价格差额竟高达14亿美元。

  人们认为,波塔宁因1996年斥巨资支持叶利钦竞选总统有功,作为回报,波塔宁被叶氏任命为政府第一副总理。有人揭发说,波塔宁当时利用手中权力,达成了这笔交易。俄总检察院要求波塔宁退还其侵吞的14亿美元。据报道,由于受诉讼影响,该公司上市股票急剧下跌,仅此一项,公司就损失15亿美元。

  6月27日,“阿尔法”集团下属的秋明石油公司被搜查。该公司1997年至2000年的所有文件被强行搜走。据初步调查,该公司与金融诈骗有关。

  7月11日,俄总检察院强行“调阅”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文件,说要调查古辛斯基的“大桥”集团欠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487亿美元债务一事。知情人透露,这与该公司领导人维亚希列夫在古辛斯基被捕后和其他寡头联名上书俄总统,公开为古辛斯基鸣冤叫屈有关。

  7月12日,俄税务警察局对伏尔加汽车公司逃税案进行了调查。该公司1999年年产“拉达”轿车65万辆。税方指控该公司虚报年产量为20万辆,从而大量逃税。该公司负责人卡丹尼科夫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申辩自己的清白无辜。伏尔加汽车公司的后台老板就是在叶利钦时代呼风唤雨的俄首富、头号金融和工业寡头别列佐夫斯基。

  7月19日,联邦总检察院又宣布查封古辛斯基的财产,但后因“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入海底,俄罗斯举国关注。寡头们感到报复普京的机会来了。从沉船事件发生的第一天,他们控制的电视台和报纸,就一下成了遇险官兵的保护神,张开尖牙利齿把这个意外事故的责任往普京身上推:为什么普京在事发后的第四天才出来讲话?为什么普京不终止自己的休假返回莫斯科或亲临现场?为什么不及时向外国求援?在外国主动提出援助后还不积极回应?为什么解救工作进展缓慢?部分媒体这么一挑拨一煽动,对普京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在这种特殊的时候,普京不可能做过多的解释。但人们从他不多的话语中还是听懂了他的意思。他说,站在最前面声称保护遇难者利益的人群里,就有那些在这几年间搞乱我们的社会、破坏我们军队的人。当别列佐夫斯基跳出来要为遇难者的家属捐钱的时候(事后证明,他没有捐),普京说:“对这种慈善行为我们赞成,最好卖掉地中海岸边的别墅。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他们是从哪里搞到这么多钱的?”这是普京面对寡头挑战的第一次回击。

  公共电视台每周六晚上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新闻综述评论节目,其主持人是著名的多连科。9月9日,星期六,还没到节目播出的时间,观众就从其它频道得知,多连科预先录制好的节目被台长下令取消了。但这个晚上多连科也没有闲着,他频频在俄罗斯几乎所有电视节目里出镜声称,他的节目被取消,是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压力使然;当局想控制俄罗斯所有主要媒体,是他的“不合作态度”惹恼了上面的人,撤掉他的节目就是对他的惩罚。

  独立电视台和公共电视台虽然都有寡头参与,但两家之间既因为业务竞争关系,更由于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之间的不睦,过去很少来往。但自从他们选定普京为共同目标后,一种从未有过的默契便开始了。公共电视台节目被撤,本是这家电视台自己的事,但独立电视台俨然摆出“维护新闻自由”的姿态,请当事人透露真相,以此来向克里姆林宫再次发起冲击。别列佐夫斯基11日主动“承认错误”,说他从前在对待独立电视台的态度上犯了错误,他如今悔悟了。

  对于这场媒体与普京或者说寡头与普京的争斗,普京讲得非常清楚:“他们希望保持现状,而在我看来,这种现状对国家是危险的,对人民是有害的。”“无论是古辛斯基还是别列佐夫斯基的事情,都与言论自由没有任何关系。”

  10月26日普京在接受俄罗斯和法国媒体记者采访时,曾十分形象地披露了他对寡头政治家采取的这种策略。他说:“国家手里握着一根橡皮警棍。这根棍只能使用一次,但一下就会击中脑袋。我们只是牢牢地把它抓在手里,让人们不可小看它。等我们真被惹恼的那一天,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它:决不允许要挟国家!”

  11月13日,俄联邦总检察院采取进一步行动,正式指控古辛斯基非法获取3亿美元贷款和50亿卢布借款,但作为被告的古辛斯基却未在指定时间出庭,其律师也拒绝透露他的去向,俄总检察院于次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通缉古辛斯基。12月12日,古辛斯基在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西班牙落网,在交纳550万美元保释金后被释放。但依照西班牙法律,俄可以在古辛斯基被捕40天内向西班牙提起引渡的请求。2001年1月5日,俄罗斯联邦副总检察长科尔莫格洛夫表示,俄总检察院将继续对古辛斯基进行刑事调查。他表示,俄总检察院将坚持要求西班牙有关当局把被控诈骗的古辛斯基引渡回俄罗斯。另一方面俄有关部门开始清算古辛斯基的“大桥”媒介控股集团公司的国内外财产,准备彻底搞垮这一专门与政府唱反调的独立媒体。一家地方税务所已经要求法院对“大桥”媒体集团属下的几个主要分支机构进行资产清算,宣布这些机构资不抵债。这些附属机构包括俄罗斯惟一的全国性独立电视媒体NTV电视台。俄罗斯总检察长办公室宣布将追回古辛斯基在海外的资产,其中包括他在西班牙南部海滨胜地索托格兰德拥有的一幢豪华别墅,他就是在那里被逮捕的。

  这次反寡行动的二号目标是俄媒介、金融、政治寡头别列佐夫斯基。众所周知,别列佐夫斯基当年作为叶利钦“家族政治局”的重要成员,既是保叶的功臣——曾多次参与策划过重大的政府人事变动,又是普京总统仕途上的“伯乐”。

  2000年11月2日,别列佐夫斯基以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为由,拒绝回国接受俄总检察院的传讯,并向当地媒体披露一个爆炸性新闻:他曾用俄罗斯航空公司瑞士公司洗的黑钱,赞助普京竞选总统和组建被称之为“普京党”的俄国家杜马第二大党团“团结党”,言外之意是普京当选总统和“团结党”在议会的胜利赢得不干不净。他甚至断言“普京总统的任期最多一年,长不了”。尽管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一样藐视俄罗斯总检察院的传讯,拒不回国接受司法调查,但俄罗斯总检察院并没有对别氏发出全球通缉令。

  俄总检察院给别列佐夫斯基定的罪名,是他控制的两家在瑞士注册的公司内外勾结,把俄罗斯航空公司在境外的几亿美金票款清洗并据为己有,而俄罗斯航空公司的总裁就是叶利钦的女婿奥古廖夫。试想,如果此案深挖到底的话,必然牵扯到叶家的人。普京总统不会不知道,当年普里马科夫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翻了船。

  虽然此案的背景十分复杂,但普京打击别列佐夫斯基的决心仍没有动摇,这主要是因为:一,由于别列佐夫斯基太猖狂,自恃“举贤”有功,向总统要求更多的商业和政治回报,欲壑难填;特别是别氏无视国家利益,企图利用与车臣分裂主义头目的特殊关系,在车臣问题上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打乱并阻碍总统遏制分离主义、维护联邦完整的计划;二,普京总统这么做还有两个目的:通过追究这个寡头,显示自己作为独立政治家的形象(他通过把前苏联国歌定为俄罗斯国歌的举动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团结大多数政治精英和人民,巩固自己的地位;警示那些曾助选有功、希冀求得回报的地方诸侯不要有非分之想,要规规矩矩遵从中央的权威,以便进一步推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改革,实现“富民强国”之梦。

  但由于别列佐夫斯基的特殊身份,目前对付他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他逐出国外,并造成强大的震慑压力,使其不敢再跑回来兴风作浪。此前,联邦司法部门查封了别列佐夫斯基的国家别墅和挂着政府牌子的汽车,使他成为“在莫斯科无家可归的人”(别列佐夫斯基原话)。据传,普京已就此事征得了叶利钦的同意。叶利钦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别列佐夫斯基现在弊大于利。他不是在帮忙,而是在捣乱。普京目前对别列佐夫斯基和其他寡头采取强硬立场是正确的,我支持他。”

  此外普京打击寡头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法律手段向“七巨头”发动“逼债行动”,削弱其在俄政治经济生活中翻云覆雨的能量。

  对俄罗斯政治和经济生活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所谓的“七大寡头”为了保住既得的经济利益,已经开始捐弃前嫌,明显加强了合作和自我保护。

  普京曾对媒体表示:“这些人90年代变革之后从国家解体中得到了好处。他们通过操纵国家机构积累了资金,并希望维持现状。”普京十分清楚:这“七大寡头”之所以能影响俄罗斯的经济,操纵舆论,左右议会和总统选举,究其实质,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手中拥有巨大的财力资源,所以才能手眼通天,翻云覆雨。因此,总统反寡行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通过法律手段挤压寡头集团的势力范围,逼他们让出聚敛的财富,把财源抓到政府手中。

  从目前看,俄总统普京正在兑现竞选时向选民许下的“消灭寡头阶级”的诺言,他正在利用俄罗斯人民赋予的充分权力来治服每一个金融寡头;而在金融寡头们看来,普京这是“过河拆桥,反攻倒算”。寡头们正在联手反击,他们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如此看来,寡头们同普京的斗争还将长期继续下去。

  第六章 普京接了个“烂摊子”俄罗斯人口越来越少

  俄罗斯人口统计学家对俄罗斯人口的现状深表担忧,因为这个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危机,俄罗斯的人数每年都在大量下降,照此下去,50年内这个国家的人口就只有目前的一半了。

  十年以前,俄罗斯还有1.49亿人,可今天的俄罗斯却只有1.44亿人。俄罗斯女性的平均寿命还算可以,为72岁,可是男性的平均寿命却令人担忧,只有59岁,英年早逝成为俄罗斯的一大悲剧。人口统计专家称,近几年来,俄罗斯每年都失去100万人口,而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在今后20年内,每一个能工作的人都得负担一个领养老金者,再加上儿童,俄罗斯劳动者的负担有多重是不言自明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工作年龄段里的俄罗斯人将少得可怜。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俄罗斯人口的急剧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俄罗斯面临的挑战是双倍的剧烈打击。首先,像所有发达国家一样,出生率远远低于维持人口基数的水平。其次,俄罗斯的死亡率,尤其是正当壮年的劳动者死亡率直线上升,死亡率的猛增是由于后苏联时期的贫穷、酒精及毒品滥用、生活压力、疾病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等造成的。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每年都有近3万男子死于与酒精有关的事件。尤其是冬天,喝醉酒的俄罗斯男子经常就冻死在街头,数量以万计。因此,俄罗斯的人口危机可想而知。

  同时俄罗斯的妇女现在也越来越不能“干”了,她们越来越不愿意要孩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俄罗斯平均每个育龄妇女只生1.1个孩子,而要保持人口数量的稳定,需要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2.4个孩子,俄罗斯妇女显然离这个标准差得太远。

  大部分出生率低的西方国家解决人口下降的方法就是允许临时性的或永久性的移民形式存在,外来移民给本国带来充足的高级人才和普通工人,他们可以保持经济的增长和税收的增加。可是俄罗斯却不愿意采取这个方法,他们不愿意外来移民的涌入,即使在“铁幕”被消除了的今天,俄罗斯也拒绝把外来移民当成解决人口危机的方法。

  俄罗斯不仅没有移民战略,也缺乏有效的法律管理这个问题。制定移民法最主要的障碍是来自于俄罗斯人的心理障碍,在俄罗斯人中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那就是害怕被外来者制服。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老是受到别的民族的侵略,邻国大量的人员涌入,使得俄罗斯人有一种受到打击的感觉。据人口统计专家说,在俄罗斯有20万中国人从事贸易和小制造业,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和聪明灵活让同行的俄罗斯人又佩服又害怕。

  第六章 普京接了个“烂摊子”影子经济与能源依赖

  官方的俄罗斯和“实际”的俄罗斯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就以俄罗斯最与欧洲接近的加里宁格勒州为例。按官方统计数字,那里的生活水平要比俄罗斯的平均水平低28%。就人均外国投资而言,加里宁格勒的水平要比中等地区低50%,就投资吸引力而言,它仅位居第三十五位。可是,这个州的每三个居民中就有一人有汽车,这比俄罗斯的平均水平高出两倍。该州小企业的数量仅次于莫斯科,居俄罗斯第二位。

  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是很容易解释的:加里宁格勒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中90%来自影子经济。这里的大量收入来自非法活动:制造并传播麻醉品、走私(主要是琥珀)和卖淫。这主要是它的“飞地”地位所决定的。普通的非法经商活动(指未注册)占的份额也不小:在进口中占17%,在出口中占15%。非法制造的产品占10%(教育领域)~30%(工业领域)。专家认为此地影子经济猖獗的原因是,税收高、金融体制危机、法制不完善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加里宁格勒的这些数据都是俄欧经济政策中心专家纳·布罗娃得出的。这家中心还研究了影子经济在俄罗斯经济中占的份额以及合法企业中的影子活动——“灰色”商业活动。

  中心选择的调查对象是企业会计、金融机构和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结果令人震惊:影子经济大大超过了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官方数据。按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圣彼得堡市工业部门中的影子经济仅占23%,而中心调查的结果则不少于43%。未登记的业务在购买原料阶段占25%~30%,在生产和销售阶段占70%~75%,在建筑业占70%。该市逃税的比重,在工业部门占将近50%,在建筑部门占47%,在商业部门占41%。

  国家统计局长的资料表明,未计入的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个数字显然不符合事实。而且,俄罗斯影子经济的主要部分不是麻醉品走私和卖淫,而是西方国家没有的现象——未登记企业。

  按经济发展部的预测,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是:2002年增长36%,2003年增长34%~44%,2004年增长4%~54%,2005年增长44%~59%。可是独立专家却不同意这样的预测。官方经济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能源出口以及世界市场上的能源价格。石油价格上涨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所以,一旦世界油价下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可能大受影响。

  不少经济专家认为,目前政府还掌握着刺激经济发展的不少杠杆:由于1998年8月卢布贬值和油价居高,俄罗斯经济起码有三年会呈发展趋势。可是这期间,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减弱。政府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圣彼得堡国立经济金融大学教授伊·叶利谢耶娃认为,任何喜人的迹象都没有出现,影子经济在继续发展。她还认为,俄罗斯经济没有黑白之分,它都处在影子中。

  结果是,俄罗斯经济的两大灾难——依赖能源出口和影子经济猖獗——反而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利润。只要油价不跌,只要影子经济照样发展,生活就能好!国家统计局说,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已经恢复到1998年危机前的水平,甚至可能超过这个水平。只是生活水平是由“黑色金子”和“灰色”商业组成的。这样的色彩搭配未免过于灰暗了。

  第六章 普京接了个“烂摊子”隐身巨头暗中操纵

  在两年前,你问任何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是谁在统治俄罗斯?你会得到几乎同样的答案:别列佐夫斯基和“寡头”们在“统治”着俄罗斯!而现在你如果再提出相同的问题,答案就不同了。俄罗斯人会告诉你,是他们的总统在统治俄罗斯。但是,真正了解经济的人都知道,掌握俄经济命脉的是普京身边的三个“隐身巨头”。俄罗斯国际工业银行总裁谢尔盖·普加乔夫,圣彼得堡工业建设银行总裁弗拉基米尔·科甘和圣彼得堡矿业学院院长弗拉基米尔·利特维年科。

  普京上台以来,为了强化国家对经济领域犯罪的打击,甚至不惜将拥有庞大媒体“帝国”的金融寡头古辛斯基推上了被告席,致使近十年来在俄罗斯商界和政界风云一时的古氏,成为俄罗斯在全球通缉的要犯,落得个流亡海外的下场。古辛斯基在俄罗斯创办的颇具影响的独立电视台,也因古氏被指控欠下巨额债务和侵吞国家财产而被他人接管。而在叶利钦时代呼风唤雨的别列佐夫斯基,现在也不得不离开俄罗斯,侨居海外,并将其在俄罗斯电视台的控股转让。

  但普京并不是同所有的工商界巨头都保持距离。普京目前同俄罗斯国际工业银行总裁谢尔盖·普加乔夫以及圣彼得堡工业建设银行总裁弗拉基米尔·科甘关系很密切。虽然他们两人目前在俄罗斯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他们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力却很大。关键是,同其他人相比,他们可以较为自由地直接面见总统。还有一位目前还不是商界人士的圣彼得堡矿业学院院长弗拉基米尔·利特维年科,同普京关系也非常密切。俄罗斯许多人士认为,此人很有可能会接替即将辞职的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裁维亚里赫的职务,成为俄罗斯未来的工商界巨头。

  俄罗斯国际工业银行总裁谢尔盖·普加乔夫同别列佐夫斯基等寡头不同,他在俄罗斯公众中几乎毫无声息,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隐身巨头”。

  普加乔夫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他的事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博罗金的圈子之后开始发达起来的。当时博罗金手下有一个很著名的“迈克罗金”公司,但时任该公司经理的叶法罗夫没有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前程”,而名不见经传的国际工业银行总裁普加乔夫成功地将其击败,并将他从博罗金身边赶走。很快,“迈克罗金”公司不复存在。与此相反,普加乔夫的银行却蒸蒸日上。

  在博罗金的鼎立帮助下,国际工业银行被列入俄罗斯同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机构的名单中。俄罗斯许多大财团和大公司都纷纷在国际工业银行开设账户,普加乔夫也很快成为当时克里姆林宫的许多权势人物的“自己人”。他是当时叶利钦的新闻秘书尤马舍夫经常接待的商界巨头之一,并经常帮助叶利钦一家处理一些商业上的事务。叶利钦的两个女儿后来引发丑闻的信用卡就是国际工业银行发放的。一位俄罗斯商界巨头指出,普加乔夫当时已经成为处理叶利钦一家商业事务的替代人选,即在叶利钦一家同样很信任的俄罗斯商界巨头阿布拉莫维奇不能帮忙的情况下,普加乔夫就是最好的人选。

  更重要的是,普加乔夫同普京总统关系密切。有关普京同普加乔夫的交往有许多传说,并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从普京担任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的时候开始密切起来的。当时普京负责俄罗斯在境外的国有资产事务。这方面的工作同国际工业银行在国外的业务有直接的联系。很有可能,当时普加乔夫同普京的得力助手伊戈里·谢钦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无论以前普京同普加乔夫是如何结识和交往的,现在普加乔夫已经是同普京交往最为密切的俄罗斯商界巨头之一。

  现年38岁的弗拉基米尔·科甘是圣彼得堡工业建设银行的大股东,他通过努力,使该银行成为为圣彼得堡最大的银行之一。科甘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经商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同圣彼得堡市的政界人士打交道。他在圣彼得堡以及列宁格勒州政界人士中的朋友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在索布恰克担任圣彼得堡市市长期间,科甘的银行成了与市政府关系最密切的贷款机构。该市财政拨款部门大都在科甘的银行开设了账户,自然科甘成为了圣彼得堡市政府领导的好朋友。他同当时担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的普京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据说在普京调到莫斯科工作之后,两人仍然保持着良好关系。这也不奇怪,普京家的存款就存在了科甘的银行里。

  对科甘来说,普京办公室的门对他永远是敞开的。再加上普京的许多助手都来自圣彼得堡,因此很多事情不用找普京,科甘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科甘同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政府负责国防工业事务的副总理克列巴诺夫关系都很好。

  同上面介绍的两位大享不同,46岁的弗拉基米尔·利特维年科是圣彼得堡矿业学院院长,普京非常欣赏他的办学方针和管理大学的才能。普京同利特维年科是90年代初期相识的。当时普京是圣彼得堡市政府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利特维年科还只是矿业学院的副院长,主管学校的对外关系工作。因此他们在工作中有了许多接触。普京的得力助手谢钦是利特维年科家的常客,他的女儿现正在利特维年科的大学里上学。近几年,圣彼得堡矿业学院越来越受到普京的重视。在普京到莫斯科工作之后,还选择圣彼得堡矿业学院作为自己副博士论文答辩的学校。在2000年总统选举期间,普京还钦点利特维年科作为他圣彼得堡总统竞选班子的领导人。普京担任总统之后,他们的私人交往一直没有中断。

  利特维年科自己多次表示他不愿意离开圣彼得堡矿业学院。他对俄罗斯许多现实的发展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且还经常给普京写信,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他认为,目前俄罗斯国家管理体制非常没有效率。他还认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由于同普京总统关系密切,同时在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股份中,国有股占30%以上,许多俄罗斯政界和商界人士都认为,在现有的竞争未来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裁的人选中,利特维年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胜出的人选。

  第六章 普京接了个“烂摊子”外资观望等待

  俄罗斯统计委员会官员在2002年表示,2001年投资俄罗斯的外资达到10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23%,但大部分外国投资者仍对俄罗斯市场持观望态度。迄今为止,俄罗斯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和其它成本仍然是十分低廉的,可是,奇怪的是,这些优势条件似乎并没成为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砝码。一些外国资本往往流向东欧其它国家而偏偏不流入俄罗斯。

  实际上,导致外资始终对俄罗斯市场持观望态度的原因并非俄罗斯宏观经济的好坏,而是俄罗斯至今仍存在的官僚作风、税制不健全及企业管理落后等因素,正是上述因素阻碍了外国投资在俄罗斯的增长。

  许多外国投资者不敢轻易进入俄罗斯市场除了由于俄罗斯缺乏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外,更多的则是在俄罗斯投资会莫名其妙地增加原先根本不存在的额外成本支出。比如官僚作风既使得投资者增加了成本,又多耗费了时间。这种情况对大企业而言也许尚可以承受,但是对于那些小企业,这种打击往往是致命的。为了符合那些所谓的投资条件,外国投资者不得不为申请用电、选择场所、进口配额等问题而疲于奔命,而且最后还可能既赔上钱、又贴了时间,可仍没有任何结果。

  外国投资者还认为,首先俄公众对外国投资会给俄发展经济带来好处的认识不足。政府领导人千方百计地争取外资,中下层官员却不积极,老百姓甚至担心“外国人会把俄罗斯的钱都掏走了”。

  其次,俄罗斯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外国投资立法程序。没有出版过一部完整稳定的外国投资法规,没有一本稳定而明确实用的外国投资指导手册,没有一部明细的投资项目汇编,也没有良好的信息服务,这些都给扩大吸引外资造成了困难。

  再次,俄罗斯吸收外资的准备不足。除了大型企业有完善的投资计划书以外,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更无切实可用、有说服力的经济可行性报告。

  最后,俄罗斯对外国投资商的优惠政策不明确。世界各国为争取外国投资,都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作为争取投资的诱饵。而俄罗斯上下对这个形势认识不足,有关当局没有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六章 普京接了个“烂摊子”“休克疗法”后遗症

  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当时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1%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第七章 普京新政普京的“四种武器”

  叶利钦开创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改革。普京当选总统后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时强调,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必须全面推进改革。

  普京表示,未来的俄罗斯既不会走“原苏联的共产主义老路”,也不会一味仿效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俄将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加强发展高效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民族经济。

  普京强调,俄罗斯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从普京的言论中分析,他将采用渐进的方法把俄罗斯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繁荣和强大的国家。

  在经济上,普京上台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国库资金短缺,俄罗斯目前仅有近200亿的黄金外汇储备,而各种债务的总和是这个数字的近十倍。因此,如果得不到发达国家的投资和援助,俄经济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危机。目前俄经济出现的良好势头,同国际石油价格一年来居高不下有很大关系,原油出口占俄出口总额的70%多,这为缓解俄财政危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俄将不得不再度陷入困境。因此普京的得力助手、同西方金融界谈判的行家、俄总理卡西亚诺夫正努力寻求发达国家的援助,并力图使西方债权国延期或减免俄债务。但西方国家要价很高,援助条件十分苛刻。

  有熟悉普京的专业人士认为,普京在东德当情报官的经历将使他受益匪浅,在那里,普京经常同西方企业界和政府接触。他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但与大部分俄政治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了解西方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模式,他不是一个局外人而是圈子中的一员。未来的俄罗斯既不会走“原苏联的共产主义老路”,也不会一味仿效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俄将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第三条道路”。那就是:

  第一,提高投资积极性,刺激生产快速增长;优先发展高科技及科技密集型经济;实施合理的结构政策;取缔影子经济,打击经营和金融信贷领域的有组织犯罪;循序渐进地实现经济改革。

  第二,针对私有化政策中的失误,同时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俄将不重新实行国有化,但会停止成批低价出售国有企业,今后要出售的主要是经营效益差的小企业,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企业将维持国有制或由国家控股。

  第三,改变通过举债弥补财政亏空的金融政策;改革社会福利体制,以求增收节支。政府将税收重点从工商税转到个人所得税,提高烟酒、珠宝和豪华汽车等非必需品的消费税,加重对偷漏税者的惩罚;逐步减少对房租、公用事业费的国家补贴,将这些费用提高到成本价水平,并增加对困难者的补助;严格控制外汇流出,将强制出售给央行的企业外汇收入比例由50%提高到75%,甚至更高;重组债务,减少内外债务。

  第四,摈弃重金融、轻生产的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努力扶持本国生产者。政府将制定化工、汽车、轻工业、畜牧业和高科技等领域的中长期规划,并下调增值税和利润税税率,减轻企业纳税负担。运用海关手段保护本国生产者和市场,对轻工原料和饲料征收出口税,以扭转本国企业停工待料而外国货充斥市场的局面。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普京已经充分弄清了俄经济形势。他是市场经济的强有力支持者,但问题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一种是西方式的自由化市场经济,另一种是以民族经济为实质的市场经济。从普京的一系列言论看,后者将是普京执政最初阶段的首选方向,强调国家调控和民族经济是普京政策中的基础。普京出任总统后,俄长期低迷的股票市场指数上扬了19%,外汇交易市场也出现了有利于卢布的反弹。这似乎表明普京这个名字可以提供给投资商最需要的东西:稳定。人们普遍相信,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将是一个比较可信的做生意的地方。

  第七章 普京新政富民新战略

  普京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将努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这是社会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普京的社会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创造必要条件保障广泛的基本社会服务质量,如发展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创造条件实现居民的教育权;发展大众体育事业来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发展国家的文化潜力,保护文化遗产和国家的文化统一,使广大居民分享文化成果,为发展社会文化领域建立法律和组织基础;建立有效的文明劳动市场;加强有针对性的对居民的社会支持;根据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住房的社会标准创造条件实现其住房权。

  普京还表示俄罗斯将改革教育制度,增加教育投入并提高其使用效率。政府将通过与高等学校联合以及建立大学城对职业教育学校进行改组。改革医疗卫生制度,实行免费医疗救助的国家保障纲要,制定医疗社会保险的联邦法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削减商品和服务生产者的预算补贴和给予居民的各种优惠和补贴,对战争老兵、苏联和俄罗斯英雄的优惠将继续保留,但逐渐转变为货币形式。改革就业制度,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实行劳动合同制,保障雇员、雇主和国家稳定的利益平衡,继续提高最低劳动报酬金额,建立工会组织,联邦预算拨专款对失业人员进行补贴并建立有效的再就业机制。

  普京认为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是达到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竞争能力,使经济结构符合国际标准。为此,俄罗斯政府必须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

  一、加强立法,保障优越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对全国所有经济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对亏损企业的绝大多数直接和间接补贴以及歧视性的国家扶持都将取消。

  二、肯定和保护私有产权,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并将采取措施使资本输出公开化。

  三、改革金融体系,达到中期金融稳定。改革银行制度,提高银行的稳定性,对亏损银行实行破产程序,完善信贷机构的税收制度,创造条件全面实施银行监督程序的国际标准,实行会计核算和报表制度的国际标准,吸引外资。发展证券市场,鼓励投资机构的发展,扩大金融工具以扩大投资对象和吸引新的长期投资者,完善证券市场的调控机制。

  四、改革税收和关税制度的目标是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条件实现国家预算平衡。拉平利润和劳动报酬基金的税收负担,取消大部分税收优惠,规定统一的收入所得税率,实行统一的社会税。设立跨地区的税收机构,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纳税人制度,发展税收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关税政策将符合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立场,促使俄罗斯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改进经济结构。

  五、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完善国家在股份公司管理机构的利益代表制度。修改《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私有化法》,完善联邦国有独资企业改制成股份公司的程序。制定财产国有化原则法,排除没收性国有化的可能性。坚定地保护私有化的成果,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济形式并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六、促进经济结构变革。国家的结构政策主要是从支持无绩效的企业转向发展基础设施,保障劳动力的流动,支持新兴部门(首先是创新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和自然垄断企业重组和改革。国家还鼓励扩大出口,鼓励创新,保障创新活动优越的法律、经济和金融条件。国家支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新风险保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创造条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超越性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和知识的潜力。发展交通和电信基础事业,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国际交通走廊,提高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分解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和统一能源体系股份公司,对铁路运输使路与运分离,对电信市场进一步自由化。发展燃料能源工业体系,保障国家燃料能源平衡的合理结构。发展国防工业体系,保障确定的军事学说、军队建设计划以及武装力量的武器需要计划,增进国防工业的科技含量和效率,建立大型一体化的国防工业综合体,加大对军事科学研究和设计的投入力度,有效利用国防工业的实力发展民用经济部门。实施现代农业政策,在农村和土地所有制方面需要实施国家支持、国家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

  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不可逆转的,一方面,普京多次强调要加强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恢复经济秩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坚持渐进的和平衡的改革策略,努力探索适合俄罗斯具体特点的市场经济改革的新路子;而另一方面,他的经济领导班子实行的则是更加自由化的经济改革政策,解除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999年9月,当时任俄总理的普京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新西兰举行会谈时曾说过,一个国家应像中国那样,在经济改革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走自己的道路。也许普京那时已对俄罗斯未来的经济改革有了通盘打算,对俄的富国强民政策充满了信心。

  第七章 普京新政地球上的第三个热点

  经过普京近两年的经济新政,俄罗斯经济终于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尽管国际评论界对俄罗斯的经济前景具有不同的看法,但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分别达到83%和55%的高增长率,在国际上不得不引起普遍关注。除了GDP的增长外,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外汇储备、货币的稳定程度和国际财经评价都有明显的改善。2001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增长81%,基本建设投资增长8%,商业零售额增长超过10%,外汇储备增长3679%,达到了383亿美元,创近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消费品价格增长152%的情况 下,人均收入增长462%。与此同时,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已经基本上稳定在28—30∶1的水平。2001年的俄罗斯股票市场空前繁荣,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市场。

  俄罗斯经济已经成为除中国和印度之外全球经济中的第三个热点。根据普京的说法,2001年,俄罗斯渡过了经济上最艰难的时期,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现在的莫斯科无论是购物还是兑换美元都不会有排长队的抢购现象。走在莫斯科街头,第一感觉就是新车多、好车多。奔驰、宝马、沃尔沃是俄罗斯人最喜爱的几种进口车,因此只要有最新款的车型推出,在莫斯科立刻就能见到。甚至有俄罗斯媒体称,奔驰车在俄罗斯的销量比在整个欧洲还多。在消费方面,仅去年一年,莫斯科的超市数量就增长了50%。档次不低的土耳其大型连锁超市Ramstore(中国人称之为袋鼠超市)在莫斯科开一家火一家,生意十分兴隆,到周末连停车都要等上半天。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麦当劳更是遍地开花,生意十分兴隆。

  应当说,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对这个苏醒的大国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开端。但这个开端已经表明,普京的体系化改革政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预计未来俄罗斯的经济仍然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从目前的条件来看,这个较高的增长率主要基于三个基础:一是经济起步时期的恢复性落差势能。较低的起点增长较易达到较高的增长率,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二是俄罗斯的丰富资源已经为俄罗斯带来了明显的经济促进优势和国际贸易优势,这一优势还将会进一步加强。第三是俄罗斯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将使该国的经济增长兼有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目前,俄罗斯不仅是东欧地区经济的火车头,也是这一地区信息产业增长最快的国家。

  长期来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从总量上来看,这一冲击将主要来源于其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俄罗斯具有从前苏联时期继承下来的良好的工业设施和工业技术,加上其廉价的资源和与欧洲市场的天然联系,它将会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与亚洲、南欧国家和拉美国家展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并在航天领域与欧美和中国展开竞争。从结构上来看,俄罗斯在许多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垄断性或半垄断性的优势。这些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木材和一些有色金属矿产。1993年以后,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抛售有色金属,使许多产品的价格下降了一半以上,中国的有色金属出口也受到严重的冲击。2001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决定限产保价的措施时,也不得不把俄罗斯的态度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俄罗斯丰富的石油储备不仅将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且也是美俄关系中美国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俄罗斯经济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七章 普京新政普京的未来经济之路

  俄经济虽然在2000~2001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俄罗斯公布的2002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8%和32%,低于这两项指标上年同期54%和55%的增长率。这表明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

  俄罗斯政府9月18日举行会议总结上半年经济形势。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格列夫会后对媒体发表谈话时一语破的:俄罗斯经济“容易受外部经济微小变化的影响”,“俄罗斯经济过分依赖出口”。2002年1~6月俄出口下降了7%,与过去几年出口持续增长形成反差。上半年,应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保价的要求,俄罗斯石油日出口量减少了15万桶;钢材出口因许多国家实行反倾销措施而受到限制;同时有色金属输出也因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而减少。卢布汇率实际升值也是导致俄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原料出口型企业的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进而波及许多相关行业。

  自2001年底以来,俄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一连数月同比仅有略微增长,只是到6月份增速才有所加快。究其原因,首先是天然气、电力、运输费用和人员工资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利润降低;其次,在出口下降的同时,进口增长7%,使本来就缺乏竞争力的民族工业陷入困境,许多行业都在呼吁政府提高关税,或采取其它方式保护本国生产者;再有就是尽管工资大幅提高,但劳动生产率仍然低下。

  此外,上半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18%,大大低于政府预期。这主要是由税法改变所致。从2002年起,俄罗斯取消了对投资的税收优惠,从而影响了投资积极性。专家指出,俄罗斯金融市场不发达,固定资产投资的70%~80%要靠企业自有资金,2002年以来企业利润普遍降低,用于更新设备和扩大再生产的投入自然减少。目前企业设备老化程度已达70%~75%,这一问题不解决,俄罗斯经济就无法保持快速增长。近年来俄罗斯的投资结构也不合理。在投资主要向原材料工业倾斜的情况下,经济不可能有稳定的增长。

  应当说,俄政府近两年来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改善投资环境是一个整体工程,不可能短期内见效。一些原本以为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还带来了新问题,如税收改革中最重大的举措之一是将企业所得税从35%下调到24%,结果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以致政府不得不动用原本预留做2003年偿还债务用的财政储备,这必然会对2003年的财政状况带来不利影响。另外一些税种的简化或取消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困难。

  鉴于上述情况俄罗斯的经济学家对本国的经济前景发出悲观的估计,他们担心一场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这些经济学家说,俄罗斯的基本宏观经济数据尚好,但最近出现的一些趋势却令人担心。资本复兴机构(Renaissance Capital)资金管理公司研究部主管纳什说,最让人担心的是增长放慢。

  最近一家经济情报机构的研究发现,假设俄罗斯能保持每年35%的增长水平,而欧盟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增长,那么俄罗斯需要100年的时间才能赶上欧盟的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结构性改革,以及对银行系统进行彻底检查,则35%也难以保持。俄罗斯投资银行三方对话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在所难免。该经济学家认为,俄罗斯在重复韩国曾经失败过的经历,体制庞大,垂直型的组织结构,又缺乏强健的银行体系,俄罗斯实行的是亚洲经济模式,遵循的却是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的系统。

  摩根·斯坦利在伦敦跟踪俄罗斯发展情况的经济学家马辛·维什涅夫斯基也认为,工业生产增长放缓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他早就估计到,1998年卢布贬值等因素造成的繁荣该到头了。但现在就算让卢布贬值也对经济增长无济于事,因为生产能力已经满负荷了。说到底,是消费需求和投资促成了经济增长。

  因此不少专业人士认为,普京要继续保持俄罗斯经济的良好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减轻外债压力。俄刚刚走出199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百废待兴。但迫于西方的压力,又不得不加大还债的力度。目前俄还债的基本立场是,自己的外债照还,前苏联的外债力争重组和部分注销。然而这并非一厢情愿就可实行,还需要艰苦的外交谈判。

  二、调整经济结构。普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我们几乎已被排挤出世界科学密集型产品市场,大概只有武器和军事技术除外。他主张要优先推广高新技术,扩大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信息、公共设施、经营、科学和教育系统,特别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以实现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能源。目前能源已成为了俄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国家对能源结构、价格、出口关税、税收的全面调整和对能源工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是重要的全局性问题。许多改革方案拟议多时,需要尽快拍板。

  四、增加福利,稳定社会。民众对于普京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普京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他也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和选票。因此普京应尽量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实际,走访普通居民家庭,了解人民的疾苦。

  五、重建车臣,消除隐患。车臣经过战乱,已是满目疮痍,遍地废墟,许多居民流离失所。而普京要做的就是召回和安置难民,恢复社会保障和支付退休金,解决住房困难,恢复电力、交通和煤气系统,组织农业、建筑业生产,恢复石油开采,以使车臣人民尽快过上安宁的生活。

  由此可见普京复兴俄罗斯经济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第八章 “双翼”外交走向国际,经贸为先

  普京在2002年的国情咨文中,大谈特谈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这说明,加入世贸组织,已成为俄罗斯最高决策层关注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世贸组织的加入与否,在俄罗斯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反对的人说,俄罗斯的经济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后,不足以应付WTO带来的挑战。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俄罗斯企业中只有10%左右认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90%左右的企业认为自己在国际市场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还有人分析,目前的俄罗斯生产设备中,有2/3已经过时,而服务业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更要命的是农业停滞不前。专家分析说,即使是企业有与国外同样的先进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也比国外的高,这主要是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地域宽广等造成了运输费用的增加。在俄罗斯产品的成本中,运输费占的比例相当大。

  而赞同的人则认为,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是否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否融入世界经济空间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俄罗斯的市场已经是世界大市场的一部分。俄罗斯科学院欧洲所副所长伊万诺夫说,对于俄罗斯来说,形成开放式的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是战略上的惟一选择。它可以为俄罗斯商品出口到国外市场扫清道路,同时使国内的竞争健全化。俄罗斯将借助世贸组织的法规,把世界级水平的一系列现代法规引入俄罗斯法规。

  通过对上述两派意见的比较,普京认为,世贸组织是一种工具。谁善于使用它,谁就会变得更强大。谁不善用或不想使用它、不想学习,宁愿坐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配额和税率的栏杆里面,谁就注定要失败,在战略上绝对要失败。

  2001年和2002年上半年,从俄罗斯国内传出的消息看,赞成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人逐渐占了上风。用普京的话说,加入世贸组织是深思熟虑的。

  2002年初,俄罗斯就其加入世贸组织与有关方面展开谈判。3月14日,俄罗斯政府根据谈判进程,进一步明确了俄罗斯的立场。3月18日,在日内瓦举行了又一轮谈判。4月起开始起草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条件议定书。给人的感觉是,俄罗斯距踏进WTO的大门已经不再遥远。

  俄罗斯从政府到企业、从工人到农民、从城市到乡村,都在加紧改革,以迎接加入WTO后给俄罗斯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挑战。

  在工业上,俄罗斯工商会通过调查提出了启动国家刺激出口工业的机制,政策包括提供国家贷款、鼓励技术进步、由国家订购新产品等。

  进口税率方面,俄罗斯参加日内瓦谈判的代表团已经提出在加入WTO后,俄罗斯的进口税率仍将保持现有水平。而且,多数商品在三至十年的过渡期中,进口税率的降低不超过5%。

  服务领域,金融、会计、运输、医疗和通信等行业也正在苦练内功,抢占地盘。

  农业方面,俄罗斯农业部按照世贸组织规则,提出了为本国农业提供资助的财政支出数字。

  人才方面,普京提出要培育有相应水平的干部。每个世贸组织成员国都有数千人从事贸易协调工作和解决争端。而在俄罗斯国家机关研究这个问题的只有几十个公务员。普京要求国家部门加快培养掌握WTO知识的人才。

  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从俄罗斯的行动上看,俄罗斯成为WTO中的一员已为时不远。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表示,俄罗斯可以在2003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不过俄国还需要努力推动主要经济改革,以取得成为会员的资格。

  他说,世贸组织需要俄罗斯的程度就同俄国需要世贸组织一样。缺少俄罗斯的参与,世贸组织就不完整。他表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贸更需要俄罗斯成为会员,否则世贸组织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性贸易组织。俄罗斯的经济稳健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更透明的企业运作,有利于俄罗斯入世。但是,俄罗斯还必须加倍努力。他说,俄罗斯必须完全进行经济改革,如果中途放弃的话,将会使寻求入世的努力功亏一篑。

  对此普京表示赞同,他说,继续融入国际社会,其中包括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俄政府的主要任务。他同时强调,俄罗斯只会在“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积极寻求加入“世贸”的同时,普京也在加强同亚太组织各国的联系。普京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俄罗斯将加强与其它APEC成员的合作。

  普京说,APEC近十年来的工作经验证明,它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中最文明的模式,不受各国发展水平以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歧的影响。APEC作为强大的地区共同体融合了各方面的利益,磨合着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制。它的运行机制已成为世界财政经济体制的稳定因素,是当今国际经济安全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普京说,新世纪要求亚太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做出新的调整,包括能源、运输和信息技术政策方面的调整。他说,到2020年,亚太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将占到世界的45%,该地区能源储藏和消费之间的差距将会拉大。俄罗斯能源生产稳定,东部丰富的油气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可以保障大量出口。普京希望所有APEC成员都能成为俄罗斯油气资源输出的对象。

  欧盟和西方也是普京对外合作的重点,而且目前的成效显著。在2002年4月举行的欧盟—俄罗斯高峰会议中,欧盟执委会主席宣布欧盟正式认可,俄罗斯已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近几年来的经济改革亦相当成功。这项宣言的发布使欧盟成为第一股认可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经济力量。

  欧盟执委会主席在开幕致辞中说:“我相当高兴地宣布,欧盟将正式认可俄罗斯转型为市场经济的国家。同时欧盟也将遵守先前的承诺。身为俄罗斯主要的经贸伙伴,相信率先认同俄罗斯近年来经济改革的成就之举,是相当正确及适当的做法。此举对俄罗斯而言,无疑是加入成为WTO会员国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里程碑。”

  而普京对此的反应是,俄罗斯和欧盟进行经济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实行“经济一体化”

  ,他对欧盟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表示欢迎。

  普京在俄罗斯—欧盟首脑会晤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俄罗斯与欧盟之间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双方的合作并未止步不前,彼此的能源对话发展迅速,其中包括向欧洲供应俄石油的长期计划。

  2002年6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同普京通电话时也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

  布什说,美国商务部已决定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普京对此表示欢迎,并指出这将为俄美经济联系的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俄罗斯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沃林在评价美国承认俄为市场经济国家这一决定时指出,俄政府希望今后俄罗斯实业家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不再遇到不合理的歧视性措施和限制。他强调,欧洲和美国都承认俄罗斯经济的市场化令人高兴。

  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格列夫表示,美国的这项决定标志着美实际上承认了俄罗斯的改革,这种改革为俄企业在美市场上赢得了平等工作权。格列夫还指出,美承认俄为市场经济国家将为俄吸引外资提供新的机遇。

  作为近邻,中国更是成为普京对外合作的战略对象。

  苏联解体以来,中俄经贸关系尽管有所波折,但总体来说还是稳步增长的。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463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803亿美元,2001更是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02年8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764亿美元。尽管目前中俄贸易额与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中美贸易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是受到俄罗斯的整体外贸形势限制的。2000年俄美贸易额也不过80亿美元,中俄经贸合作与之相比并不逊色。

  尽管目前中俄经贸额还相对较小,但两国经济合作已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中俄经济合作已经具备了可靠的机制保障。为推进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两国建立了总理级定期会晤机制,成立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经贸合作分委会、银行合作分委会、交通运输合作分委会、能源合作分委会、科技合作分委会、通信和信息技术合作分委会等下属机构,全方位地推动中俄经济合作发展。

  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双边经济合作,为21世纪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确定了优先方向。《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事、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它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2002年8月21~23日,中俄总理举行了第七次定期会晤。签署了《中俄总理第七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纪要》、《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中国工商银行向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提供两亿美元出口买方信贷框架协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两国总理商定,今后一段时期双方的合作重点是:优化商品贸易结构,提高高科技、机电产品及其它高附加值商品的贸易比重;加大经济技术和投资合作力度、完善贸易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先进形式的经济联系,使两国经贸合作更加符合国际规范;强化中俄能源合作,协调实施有前景的能源项目。目前要加快审批建设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项目,使其尽快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双方还将加强在“西气东输”项目上的合作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深化运输领域的合作,加强双方交通部门的协调;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促进两国科研机构的接触,推动联合科技园区的发展;深化航天合作,在落实已确定的优先合作项目的同时,开始研究未来新的合作项目;扩大两国银行间的合作,为双方各领域的经贸合作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务;开展信息通信领域的合作;深化航空航天合作。这表明,在继2001年中俄总理第六次定期会晤使中俄经贸合作进入“快行道”后,中俄经贸合作又开始了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的转变。

  参与多边经济合作将成为中俄经济合作深化的重要途径。目前,中俄都是APEC成员,在此框架下加强经济协作已被两国政府视为拓展双边合作领域的重要补充。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俄罗斯“入世”进程的加快,中俄将在全球贸易体制中寻求更多的合作机遇。着眼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俄罗斯经济的复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可以成为促进两国经济振兴、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第八章 “双翼”外交普京的“双翼外交”

  普京上台以后,面临着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加紧镇压车臣分裂分子,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统一。与此相应的,在外交政策上,他在叶利钦“双头鹰”外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发展和创新,制定了巩固独联体、平衡东西方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在这一外交政策中,东西方宛如俄罗斯外交的两翼,只有双翼齐飞,才能自由翱翔于国际舞台。

  普京的“双翼外交”,是对叶利钦“双头鹰外交”的继承和发展。俄罗斯独立初期,曾一度推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在外交上全面倒向西方,幻想能以妥协和让步换取西方的接纳。然而俄的一厢情愿使自己付出了沉重代价。冷战虽然结束,但西方对俄的戒心并未消除,削弱俄的图谋也丝毫没有改变。俄融入西方未成,反而丧失了在东方的传统影响,自身利益和大国形象严重受损。

  痛定思痛,叶利钦被迫调整外交战略,开始推行同时面向东西方的“双头鹰外交”。通过改善和发展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关系,俄逐步摆脱了外交困境,在东西方之间建立起了一定意义上的平衡。但由于国内政局持续动荡,加之国际形势不断恶化,“双头鹰外交”的平衡性极不稳定,明显缺乏主动性、可预测性和连贯性。

  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之后,在继承这一政策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外交政策与实践中,将独联体置于特殊的地位,而欧美和亚洲则被列为优先发展方向。东西方的排列顺序虽有先后,但他们在俄外交中占有的位置几乎同等重要。这正如普京所指出:“俄外交政策的特点在于平衡性,这是由俄罗斯作为一个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决定的。”

  同时,普京的“双翼外交”也是由俄罗斯现实的需要和长远的利益考虑决定的。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因而它必须同时面对欧亚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周边环境,以利于俄罗斯的复兴。特别是面对北约的继续东扩和美国NMD的发展,面对全方位的挤压,俄罗斯必须从军事安全的深远战略考虑,积极发展同西欧的合作,同时抓紧同东方发展关系,以图建立稳定的战略大后方,并努力推动经济合作,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普京外交以巩固独联体为依托,推行平衡东西方的“双翼外交”。

  普京执政以后,就外交问题先后签署了两个纲领性的文件:2000年4月签署《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总则》,2000年7月签署《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在《构想》中,普京明确提出:“俄联邦的对外政策应该旨在:推行积极的外交方针;巩固关键性的国际政治与经济进程多边管理机制,首先是联合国安理会;为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确保全球和地区稳定;保护侨居国外的俄罗斯公民的合法权利与利益;根据国际法准则发展同独联体成员国的关系,发展独联体范围内与俄罗斯利益相适应的一体化进程;确保俄罗斯作为享有充分权利的一员加入全球与地区经济、政治机构;协助解决冲突,包括参加联合国、安理会及独联体所领导的维和行动;谋求核武器监督领域的进步,维护战略稳定,维护和加强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地位;履行削减与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常规武器领域的相互义务,实施巩固信任与稳定的措施,确保对商品和技术出口以及提供军用及双重用途服务,实行国际监督;就限制和削减军备问题修改或签订新的法律所要求的协议,就加强信任与安全措施拓宽政治义务;促进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建立;在打击跨国犯罪与恐怖主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而在具体的外交策略方面,这两个文件则突出强调了几个方面:其一,愿在降低武力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方面进一步与美国合作;其二,把欧盟看做是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伙伴,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传统的优先方面;其三,认为其亚洲外交是极为重要的方向之一,而要发展亚洲外交,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其四,认为其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面是保证与独联体国家进行的多边和双边合作符合国家安全的利益,重点在于发展与独联体所有国家的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

  第八章 “双翼”外交客观对待“老对手”(1)

  俄美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中最复杂、最棘手,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普京上任之后,面对俄美关系的挑战,适应不同的形势,以灵活、务实、进取的精神处理双方关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其中又以9·11事件为转折点和契机,开创了俄美外交关系的新局面。

  普京上台执政之时,正面临着苏联解体以来俄美关系的最低点。在俄罗斯独立之初,俄美关系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恶化,美国及北约对俄罗斯的不断挤压,俄美两国在北约东扩、波黑危机、车臣事件、科索沃危机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并且由于美国加快研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使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面临新的、更严重的挑战,俄美关系急转直下。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俄美关系如何发展,是继续合作还是走向对抗,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但是鉴于当前美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又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这一严酷事实决定了俄的对美政策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点上。2000年经普京总统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再次确定了俄美关系应在合作框架内发展。它指出,“……尽管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许多情况下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俄美的相互关系仍是改善国际形势和保证全球战略稳定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和美国积极对话的情况下才可能解决限制和裁减核武器的问题。为了相互的利益,要保持所有级别上的经常不断的双边接触,而不允许关系停滞。”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最严峻的外部挑战就是美国加紧研制NMD。1999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无视美苏1972年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签署了完全违反该条约的关于建立NMD的法案。此后,美国政府一再增加拨款加速NMD的研制。同年10月,美国军方对NMD的导弹拦截技术进行了首次试验并获得成功。根据美国政府的计划,美国定于2000年1月和7月再进行两次类似试验,然后克林顿根据试验结果于9月份正式决定是否立即着手部署NMD。

  俄罗斯认为美国部署NMD、推翻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计划,是美国建立单极世界企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必将打破国际战略平稳,加深国际形势的危险性,使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在俄罗斯国内还普遍存有这样一种看法:美国推进反弹道导弹系统研制计划,归根到底是要降低俄核力量的潜在能力。而俄当前的经济状况使俄没有任何可能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与美展开核竞赛。如果俄没有强大的核遏制能力,将会使俄罗斯丧失大国地位,而只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二流角色。俄领导层还认为,美国加强核力量的计划还有经济上的目的。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在《独立报》上指出,美国部署NMD,“不排除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人又想让俄国卷入一场新的军备竞赛,企图阻碍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因此,俄罗斯为维持俄美军事战略平衡这一影响美国政策的有利因素,保障国家安全利益和大国地位,对美国部署NMD和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计划表示坚决不能接受。因此,普京非常明确地把阻止美国部署NMD确定为俄对外政策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在NMD问题上,普京也认识到,分歧与对抗难以达到阻止美国发展NMD计划的目的,因此,他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措施,在强烈反对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方案,并力图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普京的推动下,俄国家杜马批准了搁置多年的《俄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TARTⅡ)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普京通过此举强化了俄维护《反导条约》的立场。但俄罗斯同时也表示将把“STARTⅡ”与《反导条约》挂钩,即如果美国发展国家反导系统,俄将废除包括《俄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在内的一切军控条约。

  同时,普京通过外交手段积极寻求英、德、法、意等西欧大国和加拿大的支持。这些国家担心核裁军进程逆转和出现新的军备竞赛,普遍对美国部署NMD持反对或消极态度。普京在2000年访问了所有的西欧大国和加拿大,寻求各国在反导问题上对俄罗斯的支持。普京甚至建议与北约和欧洲联合建立导弹防御体系,并就这一建议与欧洲各国领导人交换看法。这些都表达了俄愿与各国一起认真解决所谓“导弹威胁”问题的诚意。此外,普京还积极谋求在此问题上同中国等国家的合作。2000年7月普京访华时,与中国签署了《中俄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充分表达了两国反对美国部署NMD的坚定立场。通过这些努力,使得美国坚持发展和部署国家反导系统遇到了来自俄罗斯、几乎所有北约盟国、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在此情况下,克林顿出于各种考虑宣布推迟做出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虽然如此,美国并没有放弃发展NMD,俄美在此问题上的尖锐矛盾依然存在。

  此外,比叶利钦更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普京的上台,使得俄美之间早就存在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不仅没有得到缓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化和加剧了。

  首先是在车臣问题上,美国以“人权”为由,不断批评俄罗斯的车臣政策。2000年2月,美国国务院负责人权和难民事务的高级官员在华盛顿会见了所谓“车臣共和国副议长”巴沙耶夫。俄外交部对此提出强烈抗议,指出这种接触只能被看做是美国“公然对俄采取的不友好步骤”,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普京坚决主张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他担任俄政府总理后不久,俄政府就于1999年9月再次出兵车臣,开始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分子。美国指责俄军侵犯了人权,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要求俄停止军事行动,与车臣当局进行政治谈判以解决问题,并要求充当调解人。美国的这些指责和要求遭到俄的坚决抵制。2000年2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1999年度别国人权报告》,指责俄在车臣的军事行动侵犯了人权后,俄外交部强烈表示,美国务院对俄的人权状况充满偏见,这份报告是无法接受的,并发表公告批评美国“无权干涉俄罗斯内部事务”。

  其次是在争夺独联体国家方面。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外交上对独联体国家的重视不足,以及俄本身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独联体国家“离心力”的不断上升。美国抓住时机,不断向这一地区渗透,影响力慢慢加强。1999年4月20日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退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另辟他径保障国家安全。而在美国的支持下,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五国于1999年4月成立了“古阿姆”联盟,明显带有反俄罗斯的倾向。而美国更通过经济手段拉拢独联体各国,特别是乌克兰。据统计,美国每年向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提供的援助和各种专项资金高达22亿美元。乌克兰早在几年前就已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埃及的第三大美援接受国。美国方面也毫不掩饰地声称,援助“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而且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独联体国家“非常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普京上台后也加大了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力度,先后通过出访和邀请访问的方式实现了同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会晤。普京与这些国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签订了许多军事和经济协定。普京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明显地改善了与多数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使多年来许多独联体国家疏俄亲美的倾向有所变化。

  第八章 “双翼”外交客观对待“老对手”(2)

  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同美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了北约后,美国及其北约盟国表示北约将会继续东扩,其对象自然是某些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认为,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将会使俄西北边境地区的军事战略态势面临实际威胁,因此强烈反对北约继续东扩的计划。普京在2000年6月明确指出,北约进一步东扩的计划“是不友好的、与欧洲安全相矛盾的计划”。他警告说,“北约跨过前苏联的边界将导致一种对俄罗斯和欧洲都是崭新的局面的出现”,这将“对整个安全体系和欧洲大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其后,俄国家杜马于2001年5月23日通过了关于反对北约东扩的决议。

  但是,面对美国及欧洲盟国对北约东扩的坚决的态度,普京也力图通过灵活的方式解决或者缓和。2000年2月,在普京建议下,俄外交部邀请北约新秘书长罗伯逊访问俄罗斯,使自科索沃危机后冻结的俄与北约的关系得以缓和,俄罗斯也与北约恢复接触。而普京在会见罗伯逊时,公然提出了加入北约的意向,更是使北约措手不及。虽然这可能只是普京的一种外交策略,北约也对这一提议加以了拒绝,但这毫无疑问反映出了普京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普京当选后,在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的问题上,俄罗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的考虑,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矛盾仍然存在。多年来,美国一直向俄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俄停止向伊朗出售核技术,声称伊朗可能会利用俄提供的核技术制造核武器,但是普京顶住了美国的压力。2000年3月,伊朗总统哈塔米访俄,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双方签署了两国关系基础和合作原则条约,关于黑海法律地位的联合声明,达成了有关军事技术合作和俄帮助伊朗建布什尔核电站的协议,武器交易金额达300亿美元。2000年10月俄宣布将继续同伊朗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进行合作,包括再为伊朗修建三座核电站。在伊拉克问题上,俄多次重申对伊问题的立场,要求国际社会尽快取消对伊制裁,并要求美英立即取消在伊非法设立的禁飞区和停止对伊轰炸。为此,俄带头恢复了莫斯科至巴格达的航线。

  另外,普京上台后,俄为了捍卫国家利益,还恢复或加强了同朝鲜、古巴、利比亚等美国所不喜欢的国家的关系,这进一步加深了美国的不满。

  2001年1月,小布什当选美国总统。他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硬政策,在NMD、北约东扩等问题上与俄罗斯的矛盾有增无减,双方关系停滞不前。但是,9·11恐怖袭击改变了世界安全局势与外交格局,普京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同美国改善关系,使长期停滞的俄美关系出现重大转变与实质性突破。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即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莫斯科强烈谴责恐怖主义的攻击行动。同时,普京总统也是第一位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布什向他表示关心、问候的外国领导人。对于布什将9·11事件视为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宣战,以及美国发誓将通过战争来予以报复的这一基本政策,普京在随后的一系列政策性讲话中也予以了相当大的支持。随后,俄罗斯大幅度调整了战略安全构想,认为现在不存在大规模战争的威胁,俄面临的威胁不是来自美国和北约,而是国际恐怖主义。基于这一认识,俄罗斯同美国建立了“新型战略关系”,与北约建立了新的合作机制。

  普京积极调整同美国在反导问题和NMD问题上的分歧,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又以适当的让步换取了双方关系的改善。2002年5月,普京在莫斯科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并发表了俄美联合宣言,宣布相互视为“敌人和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双方正在建设“新型战略关系”。普京和布什发表联合声明同时签署的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虽并不具严格的约束力,但从形式上结束了两国在导弹防御体系问题上的争论。11月22日,普京访美,与布什就伊拉克、反恐、北约东扩、能源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强化了双方的“新型战略关系”。

  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和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问题,俄罗斯方面采取了低调和默认的态度。普京于2001年11月6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俄美两国要在反导问题上达成协议还需要艰苦的对话,但“俄罗斯的立场是灵活的”。这意味着俄罗斯对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了历史性的妥协。2002年3月普京又表示,美国的这一决定“不会对俄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当2002年6月3日,美国正式宣布退出1972年和苏联签订的反导条约时,普京政府在舆论上淡化其对俄罗斯核安全利益造成的损害,总体上外交反应相当平淡。其根本目标是要排除美国政策对俄罗斯迅速振兴本国经济的干扰,并获得必要的外部条件,力图在俄美关系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俄方对美国决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也坦然面对。美国的这一计划曾受到俄的猛烈抨击,如今俄官方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2002年5月,俄外长伊万诺夫接受采访时声称,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具有防御性质,不会损害俄的利益”。俄军事领导人则强调,该系统在十年内不会给俄带来威胁,而且俄的多弹头导弹能够突破这种防御系统。

  在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中,俄罗斯也积极给予配合。俄军方人士曾一度反对美军使用中亚国家的军事基地作为攻击阿富汗的前沿阵地,但普京政府很快改变了这一立场,转而同意中亚有关国家向美国开放基地。这样美军就开始进驻中亚地区,而俄罗斯也为美国军用飞机提供了空中走廊。在阿富汗战争开始之后,俄罗斯向中亚国家的阿富汗边境增兵,并派出特别军事小组。一方面加强对塔利班和拉丹势力的情报和监视工作,另一方面参与对阿富汗的人道主义救援,以此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

  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普京总统通过和北约成员国首脑共同签署的《罗马宣言》,成立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将“19+1”机制转变为“20国机制”。这一新型关系并未赋予俄罗斯对北约未来行动的否决权,但莫斯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对北约产生真正的影响力,帮助俄化解潜在威胁。

  对于新形势下战略意义不大的海外基地,普京政府采取了收缩政策。2001年10月17日,普京宣布将于2002年和2003年分别开始撤除俄在古巴和越南的军事基地。冷战时期,俄设在古巴的无线电监测站是收集美国政治军事情报的前哨阵地,越南金兰湾则是俄同美国进行海上争夺的重要桥头堡。俄做出这一决定,除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外,显然有进一步取信美国的动机。这些变化反映了普京在改善俄美关系中积极灵活的态度,给俄外交带来了新的突破与转机。

  俄美之间一系列双边条约和文件的签署进一步推进了双边关系和多领域合作,但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甚至在反恐问题上两国也存在着重要分歧:俄罗斯在联合国始终不同意美国提出的关于安理会自动授权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议案;同伊拉克、伊朗等所谓“邪恶轴心”国家的关系等问题上,俄美龃龉不断;虽然允许美军进入中亚,但俄罗斯对其在中亚长期驻扎心存戒备;俄还对2002年2月美国军事人员进入格鲁吉亚甚为恼火。在反导和NMD等问题上,虽然俄罗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但应该看到,俄罗斯在美国强行退出《反导条约》之前一直坚持不退让的立场,这只是在美国的退出成为既成事实后,无可奈何的应对措施。同时,俄罗斯加紧进行技术准备,以应对美国明确拒绝销毁核弹头,继续推进NMD实验。美国虽然宣布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但并没有放弃在加入WTO问题上对俄罗斯的苛刻条件。2001年俄美贸易总额由2000年的100亿美元下降为90亿美元,对比同期中俄贸易的增长势头,尤其令人瞩目。此外,美国所主导的里海石油西运管线(从阿塞拜疆到土耳其)已经在2002年9月20日举行了开工仪式,俄美之间围绕里海石油问题的外交斗争将不可避免的深化。

  俄罗斯和美国关系的进展表明普京执政以来的对外政策调整取得了成果。但是俄美关系要想进一步发展无疑还要经过磨合期,双方既要建立真正的互信,又要找到能够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切入点,而这比进行一次高层会晤、发表联合声明或者签署一项条约要困难得多。

  第八章 “双翼”外交积极靠拢欧洲联盟

  欧洲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只重要的力量,而俄罗斯虽然地跨欧亚两洲,但始终将自己看做欧洲国家,存在着浓重的“欧洲情结”。在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息息相关的北约东扩问题上,所涉及的绝大多数都是欧洲国家;而现今与俄罗斯经济发展与合作联系最紧密的也是欧盟。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和投资者,欧盟市场占俄罗斯进口额的40%和出口额的38%,俄罗斯70%的外贸顺差来自欧盟国家。俄罗斯吸收的全部外资中有一半以上来自西欧。加强与改善同欧盟,特别是同西欧的合作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既可以扩大经济合作,又可以争取尽早融入欧洲,增加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因此,在普京的外交政策中,欧洲自然被放在了格外重要的地位。

  普京担任总统后,以灵活、务实、积极进取的外交方针处理同欧洲各大国的关系。2000年4月,他选择了英国作为他上任后出访的第一个西方国家。选择英国有着经济上的考虑,因为英国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为俄罗斯说话,能起到一个“说客作用”。同时,英国不但在欧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与美国有着特殊的关系。因此,改善俄英关系还能间接促进俄美关系的发展,减轻俄美的对立,为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缓和打开缺口。

  在访英期间,普京同布莱尔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会谈。双方就两国关系、俄罗斯经济、车臣局势及两国在打击毒品走私犯罪方面加强合作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同时,普京呼吁英国企业家到俄投资,并明确表示要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改善俄的投资环境,保护西方投资者的经济利益。通过此次访问,普京与布莱尔做出了建立俄英两国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和筹建两国经济热线等重大决定,在与英国建立“特殊伙伴关系”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后,普京又展开了一系列对欧洲各国的外交攻势。紧接着于6月访问了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10月底访问法国,并实现了俄同欧盟首脑的会晤。在这些访问中,普京实行“经济务实”的对外政策,将双边经济合作以及多边经济合作的问题摆在首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合作与经济援助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实惠。

  普京在访德期间,与德总理施罗德就双边“战略伙伴关系”以及有关国际安全问题举行了会谈。俄希望通过访德扩大德俄两国的经济合作,使德增加在俄投资,在俄振兴经济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德方对此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德企业界准备在俄投资17亿美元,德政府也将提供10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同时,德国是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最大债权国,据统计,俄罗斯欠德国的债务高达750亿马克,俄希望能利用普京访德的契机减免一些债务。尽管德国政府拒绝了减免部分债务的要求,但经磋商于7月间达成了俄推迟偿还德国债务的协议。协议规定将1998年至2000年尚未偿还的债务约80亿马克推迟到2016年偿还,其中一小部分可以推迟到2020年。在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俄德双方的立场十分接近,均持反对态度。作为普京访德的见面礼,俄罗斯向德国归还了部分二战“艺术战利品”。通过普京此次访德,因科索沃战争等原因而冷却下来的俄德关系发生了变化,如一家德国报刊评论所言:冰冷的德俄关系“开始解冻”。

  普京在访问意大利和西班牙期间,也重点讨论了经济合作问题,意大利许诺向俄提供15亿美元的援助。2000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俄罗斯同欧盟的首脑会晤中,欧盟表示将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同俄合作,继续向俄提供技术援助,促进对俄投资,并帮助俄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欧洲安全方面,普京也提出了新的建议。他提出在欧洲建立一个安全与合作组织,以维护欧洲地区的稳定,推进相互间的合作。普京还提出与欧洲联合建立导弹防御体系,联合评价导弹扩散和可能出现的导弹威胁的性质和规模,联合研究全欧非战略反导弹防御系统的构想及建立和部署这一系统的程序;联合建立全欧导弹发射预警中心,举行联合司令部演习等,这些倡议在欧洲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获得了在这一问题上对美国的主动权。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欧关系处于稳定的缓慢发展的状态。双方虽然都力图改善双边关系,但一直没有找到新的突破点。直到9·11事件发生后,双方以安全合作和反对恐怖主义为共同的利益切入点,俄与欧盟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在2002年5月召开的欧俄首脑会议上,双方签署了关于俄欧关系、加强双方政治和能源对话、维护欧洲安全及调解地区冲突等问题的五项联合声明,双方关系有了新的提高。6月27日,普京参加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赢得了2006年八国首脑会议的主办权,美国推动西方七国向俄提供200亿美元用于武器销毁。欧美先后承认俄为市场经济国家既是对俄经济改革成果的肯定,也使俄罗斯终于获得与其它经济伙伴平等对话的地位,有助于推动建立俄欧统一经济空间,为俄早日加入世贸组织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亮起了绿灯。同时,在普京的努力下,俄罗斯在西方的形象得到改善,西方对俄罗斯在诸如车臣、人权、新闻自由等问题上的批评减少,对俄罗斯打击恐怖主义的理解有所增加。

  在与欧盟的关系中,俄罗斯始终把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与美国的口惠而实不至相比,欧盟将在经贸领域对俄罗斯提供强有力的援助。2002年6月举行的欧盟—俄罗斯首脑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启动俄欧一体化进程,将俄罗斯经济融入欧洲经济体系,营造“统一的经济空间”。的确,欧盟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将是推动俄经济改革的最强有力的发动机,而俄丰富的能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欧盟来说无疑也是一块极其诱人的大蛋糕。反之,经济上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必将推动欧俄在政治安全领域内的互信关系的建立,从而增加了建立一种真正的欧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俄罗斯始终坚持反对的态度,在普京上台以后,也没有改变这一立场。俄罗斯把北约的扩大视为俄罗斯安全环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从根本上说是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利益,目的是要维护其大国地位,与美国和西欧争夺欧洲安全事务的主导权。”正因如此,尽管2000年2月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访问莫斯科后俄罗斯与北约联系得到恢复,但普京坚决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并未改变。2001年5月23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反对北约东扩的决议。

  但普京也认识到,鉴于自身实力,根本无法阻挡北约东扩之势。从另一方面来说,俄罗斯将最终融入欧洲作为其追求的目标,要融入欧洲当然得加入欧盟和北约两大组织,因此明智的做法是提高与北约的伙伴关系水平,毕竟一味反对有弊无益,是一种短视行为。因此,普京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既坚持原则,又强调与北约进行合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2000年5月24日俄外长伊万诺夫重新参加了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会议,西方报刊认为,这是俄与北约已恢复正常关系的重要标志。

  但是,罗伯逊第一次访俄后,俄罗斯就北约东扩问题始终采取强硬态度。直到9·11事件发生后,普京总统才转变了对北约东扩的强烈的反对态度。2001年10月初,普京对记者表示,俄罗斯希望北约发生转变,成为一个“更具政治化”的组织。如果北约发生这样的变化,俄罗斯将重新审视它对北约东扩所持的立场。普京强调指出,如果俄罗斯也被包括在这种政治化进程之内,那么俄罗斯将“自然而然地改变对北约扩大的立场”。通过这一表态,普京政府表达了与北约共同商讨要求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意愿。作为回报,2001年12月7日,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举行了外长会议,会议声明指出,北约和俄罗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合作机制,内容包括磋商、合作、共同决策以及协调行动和联合行动。声明还表示,北约与俄罗斯已经加强了在反恐怖斗争中和在其它领域内的合作。

  2002年5月28日,北约19国首脑与普京在意大利共同签署《罗马宣言》,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正式成立,以取代原有的北约—俄罗斯联合常任理事会,即是将“19+1”机制转变为“20国机制”。在这个“20国机制”内,北约将在反恐、军控、危机处理、海上搜救、防止核扩散、应对民事危机等问题上,与俄展开平等合作。但是,在涉及北约防务、军事干预和北约东扩等核心问题上,俄罗斯依然没有发言权,更不用说决策权了。虽然如此,俄将作为一个伙伴平等地参与北约的许多重大决定,这意味着俄在防务上向“融入欧洲迈出了一步”。

  对俄罗斯来说,与北约建立的这种新的合作机制,可以在北约新一轮东扩中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北约的新一轮东扩将把战略防线直接推进到俄西北部边界,对俄国家安全将构成直接威胁。为了减轻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安抚国内的反对情绪,避免引起内部政治动荡,俄政府需要确立与北约新的合作机制。同时,建立新机制也是改变北约性质的重要机遇。俄一直试图利用“新型关系”改造北约,促使北约向政治性组织转变,使北约更加关注欧洲的安全,以此强化俄与欧洲国家的相依共存关系,为俄尽快融入欧洲创造条件。此外,俄罗斯也试图以此换取在政治上融入西方的承认、获取经济援助并得到加入世贸组织的支持,使俄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增强支撑大国地位的实力,扩大在大国角逐中的战略回旋余地。

  因此,俄罗斯和北约对这种“新型关系”给予很高的评价。普京说,这是双方向着基于真正的互信的平等合作关系迈出的重要一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则称,这是“冷战思维的结束”。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说:“这是冷战葬礼的最后仪式,俄罗斯不再是敌人,而是朋友和盟友。”

  普京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俄不排除加入北约的可能性,但“只有在我们的利益一致”时才会这样做。但是,这一表态普遍被认为仅仅是普京向北约发出改善关系的一个信号,是普京灵活的外交手腕的表现。因为此后俄领导人就此问题多次表示,俄不准备加入北约。

  进入2002年,普京为推动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今后扩大与北约的合作甚至加入北约提出了三项条件。2002年11月,普京在与北约秘书长罗伯逊会谈后表示,“如果北约进一步演变,如果北约与俄罗斯的合作符合俄罗斯联邦的安全利益,如果我们认为北约能够成为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和促进相互合作的工具,那么俄罗斯参与北约工作的方式将会发生改变,我们将考虑更广泛地参加北约的工作”。这番讲话发生于普京访问美国的前夕,毫无疑问显得更加意味深长。究竟这一番表态会不会引起北约方面的积极回应,会不会使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都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第八章 “双翼”外交巩固、发展中俄关系(1)

  在普京的“双翼外交”政策中,在作为其中一翼的东方,中国将继续占据俄罗斯亚太政策的核心地位,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普京在执政伊始,就通过种种途径传达这一信号。2000年初,普京在接见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时明确表示,俄罗斯“将坚定不移地按照叶利钦总统和江泽民主席达成的共识,继续致力于发展两国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在内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表示,俄中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也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在推动建立多极世界、反对建立单极世界、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等问题上双方都持一致立场。希望俄中两国今后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加强磋商与协调。会谈结束后双方签署了中俄两国国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军事领域合作的相互谅解备忘录》。3月1日普京在与来访的中国外长唐家璇的会谈中表示,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支持中国实现领土完整。并认为,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两国领导人都支持这一趋势,俄方愿与中方进行密切合作,推进这一进程。

  2000年7月,普京出席冲绳峰会前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访问。出访前夕,普京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中国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与中国发展关系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要优先方向之一。他说,俄中关系的大发展不是权宜之计,俄将继续积极发展与伟大中国在经济、文化领域和国际事务上的合作。2000年7月17~19日,普京访华并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宣言》中,双方共同阐明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企图修改国际法准则、用武力施压或干涉主权国家内政行为的立场,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为反对美国部署TMD,《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还强调,美国建立《反导条约》所禁止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宗旨是企图谋求单方面的军事和安全优势,是对全球战略稳定的破坏,中俄两国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2001年7月15~18日,应普京总统邀请,江泽民主席对俄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发表了《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将双方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坚定意志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中俄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有力的法律基础。条约将中俄关系定位为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集中体现了中俄在发展双边关系和国际事务中的广泛利益。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不断充实和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2002年12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了第二次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普京总统与江泽民主席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在《联合声明》中强调,要加强与深化两国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反对恐怖主义方面继续加强合作,重申要恪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方针和原则,并突出强调了加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胜利召开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无疑将促进中俄双方睦邻友好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两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俄中双方以共同的战略利益为纽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要取向、以高度的政治互信和健全的合作机制为保障,双边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和深化。

  一是在反对恐怖主义、反对国家分裂等国家安全方面。在两国关系的各种利益之中,最基础、最稳定的一层应该是双方的国家安全利益。俄国和中国都是幅员广阔的国家,都拥有众多的人口以及庞大的军队,双方都拥有核武器。而且作为邻国,双方拥有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这种状况决定了俄中两国对于彼此的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社会面临着恐怖主义的新威胁。在新的形势下,2001年6月,俄国与中国在加强军事信任、裁减边境军事力量的基础上连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打击地区恐怖主义、维护边境安全及经济合作等广泛领域进行合作。俄中两国在国际反恐合作中的战略协作已经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新的增长点。

  另外,在军事技术交流上两国也加大合作力度。俄罗斯相继向中国出售了苏27、苏30MK战机,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C300防空导弹系统等先进武器。中国通过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成熟的军事技术,提高了防务水平,加快了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双方在反对恐怖主义,反对分裂主义等方面的合作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是在国际合作方面。在俄罗斯独立以后,中俄双方关系顺利发展,历史上长期影响两国关系的边界问题正在得到解决,而在普京总统第二次访问中国时双方签订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要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中俄边界问题。同时,边界地区的安全措施也以双边或多边国际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从目前和可见的将来看,中俄在国际领域没有重大的利益冲突和严重对立。相反地,两国在战略利益上的一致性,如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反对恐怖主义、发展国家经济等等,都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当然,这并不表明双方在国际领域利益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分歧。在某些涉及独特的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双方依然可能存在分歧或竞争,在国际问题的看法上也可能不尽一致。但是,在可见的将来,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双方不会出现战略性利益的对立或冲突。

  中俄双方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局势。俄罗斯与西方在北约东扩和巴尔干问题上存在着冲突,与美国等北约国家在所谓“无赖国家”等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中国也在东北亚安全等问题上与美日等国存在严重分歧,以及双方都反对美国发展NMD和TMD,对美国绕开联合国等国际机构,越来越倾向于独自决定重大国际问题的趋势深感不满。这些问题都需要中俄双方加强联系,协调立场,相互支持。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也的确推动了双方在国际领域中进行更多、更密切的合作。

  同时,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俄双方,对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以及其它专门机构的作用有一致的看法。双方都一致主张应努力增强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具权威性和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在处理国际事务,尤其是安全和发展领域的中心作用,确保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领域的中心作用,通过这种战略合作,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地维护两国的国家利益,将有利于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

  三是在经济合作方面。中俄双方都面临着进行经济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但是,在双边关系中,经贸交流与经济合作一直是一个弱项,与双方较高的政治合作极不相称。前几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一直在60亿美元左右徘徊,而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额也非常之少。但自从普京总统执政以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稳步发展。随着两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治关系的密切发展,两国政府加紧为双边经济合作提供法律、金融及仲裁等等软件支持,这些积极因素将有利地推动两国的经贸发展。使得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经济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2001年9月朱基总理访俄期间两国总理举行的第六次定期会晤使中俄经贸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两国总理特别强调了双方大中型企业间的合作与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两国的经贸合作在此后出现了新的迅速发展。2001年,双方贸易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0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俄罗斯方面认为,加上民间贸易,两国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而且中国更多的地区和企业参加了双边经贸合作。而据海关部门统计,2002年1~8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76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4%,而且双方经贸合作的水平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此外,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两国在新世纪经贸合作的引人注目的内容。双方正在加紧筹划建设由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到中国东北的油气管道项目。2002年8月两国总理在上海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明确规定各自的“国家主管机构必须加快对项目进行审批,以便经批准后,根据可行性研究总协议,将该项目转入初步设计阶段”。工程预计在2003年7月动工,2005年前完工,合作期为25年。计划从2005年起向中国输油,每年为2000万吨,从2010年起提高到每年3000万吨。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两国各自的经济都处于发展期,都急需引进外资,而且各自的产品都不太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导致中俄的经贸关系依然远远滞后于两国的政治关系。因而,《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中也特别强调了“俄罗斯将努力发展与中国在各个方面的互利合作,主要任务仍是进行与政治关系水平相符的大规模的经济合作”。在普京第二次访华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又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近年来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经验。因此我们首先将十分重视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比如我已提到过的能源项目。中国的经济不断增长,能源需求也在增长。中国的能源资源有限,但俄罗斯的资源很丰富,在这方面可以商谈长期的合同,这既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因此,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步恢复和俄中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以及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规模和领域必将持续扩大,经济因素在两国关系中的分量将会逐步加大。

  当然,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利的制约因素。现今中俄双方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双方的关系肯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在俄罗斯学术界、政界和民间,“中国威胁论”仍然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使得这种论调有了一定的市场。这也是中俄关系长期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

  但是总体看来,中俄关系发展的前景是良好的。在9·11事件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都面临着新的选择、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普京总统对中国进行的第二次访问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双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中,进一步确认了中俄战略协作关系,重申双方将恪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方针和原则,在双方关注的问题上协调立场和相互支持,“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第八章 “双翼”外交巩固、发展中俄关系(2)

  中俄合作基础坚实,前景非常广阔。特别是中俄双方已经建立了基本的保障制度,包括中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总理级定期会晤机制等固定的合作机制。在健全的合作机制的作用下,在共同的战略利益引导下,在双方不断努力的推动下,中俄关系一定会得到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附: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全文)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华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阐述了中俄关系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俄政府的国内外政策。采访内容全文如下:

  问:尊敬的总统先生,您很快就要去中国访问。请问,您对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访问有何期待?您对中国的哪些问题最感兴趣?

  答:这是一次计划中的访问。我与江泽民主席当时商定将定期进行互访。这次访问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刚结束后进行的,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共十六大不仅是你们国家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而且也是重要的国际事件。我这里指的是中国经济潜力的增长和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和重要性的提高。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共十六大举世瞩目的另一原因是中共高层领导实现了新老交替。对于中国的所有伙伴来说,重要的是,中国将如何与邻国及世界其它国家发展关系。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是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最主要的伙伴之一,在双边关系方面我们也有许多重要的计划。此外,我们作为邻居,还有许多需要合作的问题。我与江泽民主席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这次访问期间将再次与江泽民主席会谈。还有,一年前我结识了最近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当时他在莫斯科进行工作访问,我们不仅有机会相识,而且讨论了一系列的双边和国际问题。您知道,去年俄中两国签署了《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坦率地说,这首先是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倡议,我们高度评价这一倡议并认为,这毫无疑问是我们双边关系中的历史性事件。我们应协调立场,共同完成条约提出的任务。我们在能源、军事技术等方面,以及在整个经济领域有许多合作议题需要讨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也有问题需要讨论。应该指出,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一致行动是解决一系列国际重大问题极其重要的因素。

  问:您刚才提到了《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为两国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问,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应怎样在各方面加强合作,合作的重点是什么?

  答:中国的国家发展计划给人印象深刻。应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近年来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经验。因此我们首先将十分重视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比如我已提到过的能源项目。中国的经济不断增长,能源需求也在增长。中国的能源资源有限,但俄罗斯的资源很丰富,在这方面可以商谈长期的合同,这既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我已经指出(俄中两国)在国际舞台上一致行动的必要性,而且应把有些事情放在优先地位。在维护世界稳定、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方面进行合作,是俄中两国合作最重要的方面,也是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这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一整套问题。

  还有所谓的当代挑战和威胁问题,这些问题中头等重要的当然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俄罗斯和中国也为此感到不安。应该说,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华盛顿和纽约前,俄中两国就已在上海合作组织范围内积极工作,签署了有关文件,并向世界发出了这一威胁有发展势头的警告。遗憾的是,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听取我们的意见。我想,在这次访问中我们将抽出足够的时间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十分关注亚太地区的形势,将强化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达成的协议,我们已建立了以比什凯克为中心的专门合作机制,我们商定将交换有关一系列敏感问题的情报,这也将是我们关注的中心。

  问:上海合作组织在反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等方面应起什么作用?这一组织的前景如何?

  答: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不断壮大,它的影响正在扩大,世界各国对它越来越关注,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我们关注的地区不仅是中亚,而且还有与其毗邻的地区,这非常重要。我们知道那里是恐怖分子攻击的目标。我们大家都知道发生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该地区其它国家的悲剧事件,我们也了解中国发生的问题,中国也是国际恐怖主义者密切注意的目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不安。为了有效地与这些威胁作斗争,我们应该团结起来。我们应在上海合作组织范围内扩大合作领域。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最初阶段只是为了解决邻国间的边界问题,但后来我们意识到合作的潜力远比这巨大,因此应把合作范围扩展到经济和反恐怖主义领域。我们已就在这一组织框架内和在双边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相互合作、把合作范围扩大到特种部门和护法机关达成了协议。

  问:在您的领导下,10月份贵国成功地解救了在莫斯科被恐怖分子劫持的大部分人质。请问,这次人质事件对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和国内局势有何影响?

  答:首先,我想感谢中国人民、中国领导人在莫斯科劫持人质的悲剧事件中对俄罗斯朋友的支持。第二,恐怖分子打错了算盘。他们指望分裂俄罗斯社会,但是不但没有成功,反而遭到了强大的、一致的反击。再次,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使俄罗斯社会更团

  结,更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这一事件的实质是,国际恐怖主义在争取车臣独立的虚伪口号下,企图达到与车臣人民利益相悖的全球目的。实际上这次事件是全球恐怖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目的是要使北高加索脱离俄罗斯。现在不仅大多数俄罗斯公民,而且还包括居住在车臣的人,都明白了恐怖分子的真实目的。车臣已开始了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恢复重建工作。此后车臣共和国的社会权威人士和宗教人士又提出了加快组建合法权力机构和通过宪法的问题,俄政府准备帮助他们。我想,正是在车臣恢复正常生活的这一形势,对恐怖分子构成了威胁,他们妄想破坏这一和平进程。但是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加快了解决车臣政治问题的进程。

  问:您为解决车臣问题付出了很大努力,您认为怎样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答:只有一种方法,即必须为车臣人民通过自己的宪法和建立合法的权力机构提供条件。这一权力机构必须得到车臣民众的信任,他们与选出的领导一起恢复和平生活。我们将沿着这一道路前进。所有武器持有者,所有不愿走和平生活道路的人将承担责任或被消灭。

  问:就是说,明年将对宪法进行全民公决?

  答:我想可能是的。我曾与车臣共和国代表和社会代表进行过座谈。从他们的情绪判断,他们准备在几个月内完成筹备工作,在明年春天可以就宪法举行全民公决。我认为车臣和平改革的进程不可逆转。

  问:近年来俄罗斯经济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连年上升。您认为俄政府应采取什么措施以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吸引投资方面?

  答:当然,为了吸引投资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要有稳定的形势。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需要各级权力机构的行动有预见性,在通过决定时必须克服官僚主义,需要良好的行政环境和有生命力的司法体制。我们准备朝这些方向努力。不久前我们通过了一套加强司法体制的法律。我们将继续努力取消对税收的限制,重点是减轻税收负担,当然最主要的是首先要保证政治稳定。

  问:发展与其它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面之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对其它独联体国家的政策是否有所变化?您如何看待独联体的发展前景?

  答:我们不赞成把俄罗斯和其它独联体国家关系的标尺定得过高,另一方面,贬低我们与其它独联体国家的合作意义也是有害的。这不仅仅因为我们都是在原苏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我们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存在于经济、文化、语言和历史等各个方面。仅举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有两千多万俄罗斯人生活在俄罗斯联邦境外的其它独联体国家。两千多万,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独联体国家的公民(当然,不是百分之百)都把俄语看做是自己的第二母语。也就是说,我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语言的障碍。我们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性也非常强。这些都要求我们把加强与其它独联体国家的合作作为俄罗斯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外部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不会影响俄外交的这一重点。

  当然,国际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的出发点是,尊重这些独联体国家的主权,尊重它们对自己的内外政策的选择,这一点不会改变。我们外交的优先方面也仍然不变。

  问:现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表示准备加入北约,对此您如何评价?

  答:我今天刚刚会晤了白俄罗斯总统,他并没有对我谈及白俄罗斯加入北约的问题。我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国际恐怖主义与核武器扩散,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像北约这样的政治军事集团不应该扩大,因为北约扩大不能解决今天摆在人类面前的这些主要问题。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面。

  我们不会因此而制造任何悲剧。如果哪个国家想加入某个组织,每个主权国家都享有充分的权利。俄罗斯本身也在扩大与北约的合作。我们建立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并对目前双方合作的发展表示满意。我们不排除扩大与北约合作范围的可能,但是只有在北约逐渐转变其职能,使之能够解决新的问题和应对新的威胁,并且其活动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合作才能扩大。我们不排除与北约扩大合作的可能性,尽管对保证俄罗斯自身的安全来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必要全面加入北约。

  问:还有一个比较轻松的问题。您就任总统以来,一直受到俄罗斯人民的很大支持。您认为,您得到人民如此信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您觉得这是一个轻松的问题吗?我倒认为这是一个最复杂的问题。也许我记得不准确,中国是不是有句俗语,叫做“生不遭逢动乱时”?从1985年以来,整整17年我们都生活在动荡变化之中。人们渴望稳定,不希望看到停滞不前、不景气等那些令人忧愁和冷漠消沉的现象。人们渴望的是那种有积极内容的真正的稳定。人们希望看到隧道尽头的光亮,渴望能生活得好一些,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生活得更好。您知道,我从来不搞政治上的平民主义,从不开空头支票。我给自己、给政府只提出可以完成的任务。应该说,并非所有的任务都能如愿以偿地完成,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得到彻底解决。然而,毕竟人们的实际收入逐步增加了,尽管增加的速度很慢。目前虽然还存在欠发工资或退休金的个别现象,但已不像两年前那样普遍了。退休人员的实际收入有所增加,预算拨款领域的工作人员和军人的工资也在增长。

  我们希望不仅与邻国,而且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和平友好相处。我想,所有的俄罗斯人都会赞同我的这一观点。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伙伴能尊重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我想,正是这种工作的情绪赢得了目前一些俄罗斯公民的好评。我想,如果当时仅根据社会民意测验来决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我和我的同事们就会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相反,比如我认为,如果公民们信任我们,这就意味着他们期待我们拿出实绩来,这些实绩应反映在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在明显改善他们的福利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说,我们能够胜任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问:不久前我曾到西伯利亚出差,在那里遇见了很多人,既有官员也有平民百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您的政策表示支持。我感觉到,您深受俄罗斯人民的信任。同时,人们也希望,他们的生活能过得更好一些。您也曾许下让俄罗斯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的诺言,今后您将怎样兑现这一承诺?

  答:刚才您讲得非常对,我们成功地保持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35%左右的经济增长。现在看来我们有可能达到4%,甚至更高一些。这已经不错了。我知道,在中共十六大上,中国领导人确立的目标是每年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我们也能实现每年7~8%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工作就很令人满意了。

  问:您不仅受到俄罗斯人民的尊敬,中国人民也很尊敬您,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您。您能否向中国读者介绍一下您的生活准则和您的业余爱好?

  答:我的业余爱好是众所周知的,我喜爱体育运动,当然,不是中国的运动项目。不过我要说的是,我的家人,比如说我的两个女儿正在学习武术,其中一个女儿已经开始学习汉语。我们对汉语,对中国的文化、文学和历史都非常感兴趣。由于我们是近邻,我们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最主要的是由于我们两国关系的积极发展,我希望俄罗斯对中国的兴趣能不断提高。

  问:您日理万机,却总是精力充沛。比如现在,已经是半夜了,您依然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您是否有什么秘诀?

  答:因为我热爱我所从事的工作,并从中得到快乐。

  问:请允许我提最后一个问题。现在俄罗斯出版了很多关于您的书籍,不知您是否读过?您比较喜欢哪一本?

  答:一本也没读过。坦率地说,我从来不读写我的书。因为我相信,与那些描写我的人们相比,我对自己的了解远比那些书的作者对我的了解多得多,也准确得多。

  问: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答:谢谢。

  第八章 “双翼”外交“扎紧篱笆护后院”

  独联体对俄罗斯来说是有着直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其它方面特殊利益的地缘战略区,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近邻,这一地区形势是否稳定,是否对俄罗斯实行友好政策,关系到俄罗斯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战略防御空间大大缩小,防御能力严重削弱,加上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严重威胁着俄罗斯和独联体其它国家的安全。因此,建设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对加强俄罗斯自身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间的矛盾排俄 、弱俄,不断向独联体渗透,使独联体内离心倾向和亲西方因素不断增长,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地位不断削弱。因此,俄罗斯必须优先发展与其它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以独联体为依托,增加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与西方抗衡的砝码,巩固俄罗斯在独联体中的领导地位。从经济方面考虑,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的原材料产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场,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也离不开与独联体各国的合作。

  因而,普京上任伊始就宣布,对俄罗斯来说,“同独联体国家的合作,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绝对优先发展的方面”。随后,普京又于2000年12月24日表示:“对于我们来说,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不是与独联体这个组织的关系,而与独联体各国的关系,过去是将来也是头号重点。”普京上台后加紧实施独联体外交政策。外交重点是发展与独联体所有国家的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

  普京政府首先巩固了与俄关系密切的国家之间的友谊,把双边和多边关系推向新阶段。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两国在1999年12月8日签署建立国家联盟条约,为两国朝着建立联盟国家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为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普京当选总统后,在4月访问了白俄罗斯,密切了同白俄罗斯的联盟关系。普京还积极推动俄白联盟条约的落实,双方在加强军事联盟和建立共同防御空间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00年10月11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六国在比什凯克举行会议,共商维系各成员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签署了集体安全体系基本措施计划,并按协议规定,在集体安全条约国范围内分成东欧区、高加索区和中亚区三大责任区,协同作战以对付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活动。

  而对独联体离心倾向严重的国家或者对俄罗斯怀有敌意的国家,普京也实行了积极的外交政策,改善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这其中又主要以“古阿姆集团”国家为主。

  “古阿姆集团”最初是由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四国为了讨论欧洲常规军事力量条约的侧翼限制问题而于1996年建立的。1997年以后,该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范围逐渐扩大到解决地区冲突、确保能源供应线路的安全、建立亚欧运输走廓和开发里海能源等问题,而且该组织成员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利用该组织同俄罗斯抗衡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1999年4月,“古阿姆集团”四国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导人利用在华盛顿参加北约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的机会,举行会议并吸收乌兹别克斯坦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此次会议通过的一项决议表示,“古阿姆集团”成员国“将在北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和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框架内发展相互协作”。此次会议前夕,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宣布退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古阿姆集团”的另两个成员国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则从一开始就拒绝参加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美国对“古阿姆集团”及其成员国的上述活动和做法给予了积极支持。2000年,美国承诺拨出3700万美元用于支持“古阿姆集团”,并允诺在2001年向格鲁吉亚提供12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

  乌克兰是“古阿姆集团”中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也是美国渗透的重点。乌在能源方面对俄有很大的依赖性,它所需要的石油的90%和天然气的75%要依靠俄供应,这成为俄制约乌的重要杠杆。多年来,乌克兰同俄罗斯因为黑海舰队的分割和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归属问题争吵不休,两国在经贸领域内也摩擦不断。普京在总统选举结束后不久,即对乌克兰进行了访问,同库奇马总统就乌偿还欠俄债务、俄黑海舰队驻乌基地、俄乌军事和军技合作等一揽子问题进行了讨论,稳住了俄乌关系。在2000年内,俄与乌克兰之间进行了六次首脑会晤,首脑外交的频仍使得俄与乌克兰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双方在经济和军工生产方面签署了不少重要协议,双方将加强在太空、宇航领域、飞机制造的长期合作,俄对乌的影响明显增强。

  在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上,普京又别具匠心,把就职总统以后的首次出国就定在乌兹别克斯坦,扩大了两国的经贸关系和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普京抓住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在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行武装侵扰,对中亚各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的时机,向这些国家提供军事援助,使这些国家迅速向俄罗斯靠拢。1999年退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乌兹别克改变了态度,参加了俄、哈、吉、塔等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两国关系也逐步得到改善。

  普京巩固独联体的一系列外交攻势使独联体内部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古阿姆集团”影响明显减弱,而俄罗斯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则明显增强,美国的扩张势头受到抑制。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巩固了俄罗斯对独联体的领导和向心力,也增强了独联体内部的凝聚力。

  在这一时期,普京对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外交的重点之一是积极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2000年10月,为有效推动五国关税联盟和统一经济空间的进程,在普京的倡议下,白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五个关税联盟成员国总统签署了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条约,使独联体成员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2月,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决定,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机制启动之前,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签署间接征税和公布免税商品的协议,之后独联体成员国共同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这对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地区展开频繁的外交活动,以取得中亚国家对美国打击塔利班的军事行动的支持。同时,俄罗斯、中亚等国对美国行动的支持程度,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的规模和力度,从而影响到中亚地区在未来美国战略中的地位。而俄罗斯欲借反恐契机改善同美国关系,因而,俄罗斯在这一问题上对美国的合作态度,成为美国驻扎中亚地区的有利因素。

  虽然一开始俄罗斯军方强烈反对美国军队进驻前苏联国家,明确表示反对利用独联体中中亚成员国的领土对塔利班进行可能的军事行动。但俄罗斯的政策随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1年9月24日,普京总统在对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表示,俄罗斯将开放空中走廓,供美国在反击恐怖主义行动中运送人道救援物资。一旦美国对阿富汗展开攻击,俄罗斯可能参加“搜寻和救援行动”。普京还明确表示,中亚各国也不排除允许美国对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时使用它们的空军基地的可能。“我们已同中亚盟国协调这一立场。它们表示赞同并且不排除提供空军基地。”这份声明的意义非同寻常,它反映出俄罗斯在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出现重大变化,同时也为中亚其它国家支持美国的军事进入铺平了道路。随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等国相继表示向美军开放空中和地面走廊,以支持和配合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反恐行动。

  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很快结束,但是美军并未随后从中亚和独联体国家撤出,美国在这一地区积极谋求“长期军事存在”以及对这些国家所施加的影响,使俄在处理独联体事务时增加了难度,但俄在独联体内部仍起着主导作用。2002年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双边和多边会晤频繁,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由于潘基西峡谷问题一度关系剑拔弩张,普京通过与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会晤使两国关系柳暗花明。潘基西峡谷是格鲁吉亚与车臣接壤的山区,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后,大批车臣非法武装分子逃匿至此,并不时对俄发动袭击,这是导致车臣问题久拖不决的重要原因之一。俄方多次要求与格方联合清剿潘基西峡谷的车臣非法武装,但格对俄存有戒备之心,因此一直对俄采取不合作态度。近一两年,格方一再谴责俄军轰炸潘基西峡谷,侵犯其领土主权,两国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但由于近期俄军在车臣不断遭受重大损失,俄罗斯对潘基西峡谷问题态度日益强硬,普京威胁“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潘基西峡谷问题。面对俄罗斯的强大压力,格鲁吉亚不得不适时做出妥协。2002年10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达成一项协议,格方将向俄引渡被其拘捕的13名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而俄方则保证不对格境内的潘基西峡谷进行轰炸。俄罗斯采取这些举动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俄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巩固俄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加强俄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度,从而牵制美国势力在这一地区进一步膨胀。

  在安全问题面临的新形势下,俄罗斯同亚、白、哈、吉、塔一道建立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并通过组建快速反应部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来显示俄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作用。这些都表明,俄罗斯不会通过牺牲本国经济利益来推动独联体一体化,但仍将高度重视这个俄拥有“特殊利益”的地区,尽力加强俄在独联体内的“主导地位”。

  但是,应该看到,俄罗斯在外交战线上总体来讲是处于收缩状态。即使是在独联体国家,俄罗斯也暂时放弃了在中亚的部分传统优势,以换取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合作,无论是从俄罗斯的外交总战略来看,还是从中亚局部战略来看,都是比较合适的。对内有利于获取西方外援,争取国家尽快复兴,对外则减少了对中亚国家的安全责任,吸引外资共同开发中亚和里海的资源。

  第九章 普京的“危机运”“库尔斯克”号的沉没(1)

  “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战略导弹核潜艇是俄罗斯海军奥斯卡级II型(OII型)飞航式导弹核潜艇的第十艘舰艇,舷号K141。该艇由俄“王牌”武器设计局——“红宝石”设计局设计,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制造。该潜艇上的许多设计方案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如采用了双壳体结构,艇体宽大,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的两舷各约有三米的距离。西方国家曾认为,其双层壳体至少需三枚MK46型鱼雷才能击穿。

  从外形来看,“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酷似水滴形,长宽比近似于8。但该级艇的艉部结构与西方的水滴形有所不同,它有两个锥形艉,两部螺旋桨轴分别从两个锥形艉中斜向伸出。另外,该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也较高大,舵鳍上有一与DⅣ弹道导弹核潜艇相同的管状结构,用于收放拖曳声纳阵列。

  “库尔斯克”号潜艇应用了俄罗斯于20世纪80年代获取的某些重大技术,在安静性、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西方认为,“库尔斯克”号潜艇的壳体特殊,在两层壳体之间有厚度相当大的水,使声波的传输增加了四个界面,增大了折射和散射损失,声能量被衰减,大大减少了本艇自噪声向外界传播,因此使潜艇航行起来很安静,用被动式声纳浮标很难探测。

  “库尔斯克”号的续航能力为120天,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是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的,曾被俄罗斯媒体誉为“航母终结者”。目前,世界上任何一支舰队都没有找到对付这种潜艇的有效武器。据英国权威军事研究机构的《简氏防务周刊》透露,一艘“库尔斯克”号潜艇可以击沉一艘航空母舰和航母编队的其它舰艇,同时还可以攻击敌方的潜艇。

  “库尔斯克”号于1994年5月下水,1995年1月正式加入俄北方舰队服役,为俄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核潜艇之一,隶属于北方舰队第四十一巡航导弹核潜艇大队。

  指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是45岁的海军上校根纳季·利亚钦,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潜艇指挥官和潜艇专家,多次获得奖章。1999年10月,俄海军司令库奥多夫海军上将在“库尔斯克”号从大西洋完成任务返航后,曾高度评价“库尔斯克”号艇员的职业水准,称该潜艇上的官兵为俄海军潜艇部队的精华。

  但就是一个装备如此精良的庞然大物却突然于2000年8月12日在巴伦支海举行的演习中沉入了海底。

  在此次演习中“库尔斯克”号潜艇担任水下演习指挥艇。12日15时前后“库尔斯克”号发现敌“目标”立即下潜,准备向“目标”发起攻击。15时至18时,俄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海军上将接到根纳季·利亚钦舰长关于发现敌“目标”,准备发起攻击的报告。波波夫上将同意根纳季·利亚钦的请求。此后,“库尔斯克”号便与指挥舰失去联系。指挥舰以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通讯设备发生故障,下令每隔30分钟呼叫一次“库尔斯克”。12日晚或13日晨,临近的舰只和潜艇听到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传来的爆炸声,还以为“库尔斯克”号在发射鱼雷。

  13日11时至13时,俄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上将向新闻媒体通报演习情况,高度评价俄海军官兵的作战水平和武器精良。此时,指挥舰与“库尔斯克”号的联系尚未恢复。波波夫上将立即向俄海军总司令部报告,并亲自率舰寻找。

  14日8时至11时,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向正在黑海度假的普京总统汇报了事故和寻找情况。但普京没有立即结束休假赶往现场,这使他留下了被人指责的把柄。而此时参加寻找的舰只接到命令,立即关机,保持安静,目的是为了通过海底的声音来判断“库尔斯克”号的准确位置。11时至16时,深水营救装置“警钟”号微型潜艇发现了已沉入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并收到潜艇内敲击艇壁的信号。“警钟”号微型潜艇迅速浮出水面,向波波夫上将报告了勘察结果。勘察发现,“库尔斯克”号发射报警求救信号弹的装置严重受损。核潜艇的设计人员紧急赶往出事地点。18时至零时,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做出初步结论:在核潜艇进水舱内很可能有人员死亡,船体已不能自行浮出水面。他立即下令,尽一切可能营救艇上人员。同时他指出,舰艇和人员获救的可能性极小。

  15日俄罗斯成立由副总理克列巴诺夫任委员会主席、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任副主席的事故调查委员会,负责处理“库尔斯克”号的救援工作,俄北海舰队司令波波夫亲赴出事地点,直接指挥营救。20余艘俄罗斯海军舰艇聚集在出事海域,进行紧张的抢救。救援人员试图将救生舱沉入海底与“库尔斯克”号对接,但由于当时空中乌云密布,海面上风大浪高,海底水流湍急,能见度低,对接没有成功。当晚,克列巴诺夫副总理向普京汇报营救的最新情况。

  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潜艇被困一事首次正式表态。普京承认,“目前‘库尔斯克’潜艇的情况非常危险。为了救出被困船员,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17日英国LR5救援潜艇和挪威救援人员分别乘船赶往巴伦支海,俄海军官员前往布鲁塞尔,就救援工作的技术性问题与北约进行协商。俄总理卡西亚诺夫在政府会议上说,迄今为止所有救援行动都没有取得进展,“库尔斯克”号面临着灾难性的形势。俄副总理克列巴诺夫和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前往北方舰队所在地摩尔曼斯克,亲自主持救援和抢险工作。克列巴诺夫认为,“库尔斯克”号是因为与巨大的外来物发生撞击而搁浅的。但西方猜测潜艇上曾发生两次巨大的爆炸。

  18日俄军方透露,俄海军救援装置首次接触到“库尔斯克”号的逃生舱口,但由于舱口遭到严重损坏,救援装置无法与潜艇对接。与此同时,对潜艇内人员已经死亡的猜测越来越多。克列巴诺夫表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救援工作就将继续进行下去。

  19日俄北方舰队总参谋长莫察克发表讲话说,“库尔斯克”号的多数密封舱都已经进水,估计艇上人员都已经死亡,其中多数人是在事故发生后不久死去的。

  同时经过两天多的海上航行,应邀而来的英国救援潜艇LR5及挪威深海潜水员终于抵达出事海域。但在此后两天中,LR5并没有派上用场。

  20日挪威深海水下摄像机拍摄到了“库尔斯克”号的镜头,录像资料显示,失事潜艇的逃生舱口遭到严重破坏,估计LR5救援潜艇也无法与之对接。在这种情况下,身穿特殊防护服的挪威深海潜水员在海下作业数小时,试图用人工方法打开舱盖,但没有成功。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将把抢救潜艇内人员的努力进行到最后一分钟。

  21日格林尼治时间上午9∶00挪威潜水员在几经努力之后,终于打开了“库尔斯克”号潜艇应急舱的内外两层密封舱门。人们最为担心的情况也随之出现在潜水员们的眼前,潜水艇的隔离舱里早已充满了水,被困在潜水艇中的118名船员已经全部遇难,不可能再有生存者了。帮助俄罗斯抢救被困船员的挪威领队随即同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进行了协商,双方认为抢救“库尔斯克”号被困船员的行动应到此结束。不过,俄罗斯方面请求挪威方面继续协助打捞遇难船员的尸体。挪威潜水员们则等待着政府方面的决定。俄罗斯政府当天宣布俄正在制定国际合作打捞“库尔斯克”号潜艇的方案。俄罗斯副总理克列巴诺夫表示,下一步打捞“库尔斯克”号行动,俄罗斯准备向国际社会寻求帮助,因为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的。他表示,打捞“库尔斯克”号的最初准备工作将在三个星期之内完成。

  挪威潜水员的发现使得在俄罗斯北方海军基地摩尔曼斯克焦急等待着亲人们消息的遇难船员家属心中残存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尽管俄罗斯当局声称大多数“库尔斯克”号上的船员在事故发生的最初时分便已遇难,但家属们对当局处理危机的做法还是怨气冲天。挪威潜水员们相对快速有效的救援工作及在抵达出事地点仅一天便将俄罗斯海军方面一直认为因损坏而无法打开的潜艇应急救生舱门打开的事实,更使得许多俄罗斯人对北方舰队的水下救援能力产生怀疑,同时也更因决策部门未能在事故刚刚发生时接受挪威及其它国家主动提出

  的帮助而怨声载道。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莫斯科人对有关部门在事发之后第一时间拒绝外界提供救援帮助的做法持批评态度,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失误导致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间。他们认为,这种拖延简直是在犯罪。挪威潜水员领队斯克根在接受美国ABC电视台采访时,也对他们抵达出事地点之后俄罗斯方面表现出来的官僚拖拉作风颇有微辞。对此,俄罗斯杜马议员安德烈·科克辛认为,决策部门最初未能接受外界提供的帮助是因为北方舰队最初提供的报告的误导。这一报告使得决策部门花了一些时间才意识到人命关天的严重性。

  此前,俄《共青团真理报》已在17日以红色大字写道:“‘库尔斯克’号的船员昨天没有发出声息。为什么总统还不说话?”该报说“全国上下过去五天只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是否会获救,他怎么可以默不作声?”“只要普京一声令下,懒散的海军将领一定会采取行动。”同时深受普京打击的俄罗斯“寡头”也开始了疯狂攻击。别列佐夫斯基所办的《商业报》说,普京认为他无法从这起悲剧中得到任何政治利益,因此选择保持低调。

  同时国外报章也表示了对普京的不满。英国的《金融时报》和《每日电讯报》的社论撰写人特别不满因俄罗斯迟迟没有向外国求救,而并导致船员未能获救。《每日电讯报》说:“过去几天所发生的事反映出,该国并没有在这名年轻、精力充沛的领导人执政下复兴,而是具有和过去相同的弱点。”“隐瞒意外的严重性以及无谓的尊严,延迟了当局向外国寻求援助,这可能导致人命丧亡,两者反映出俄的最大弱点。”“普京无疑希望,只要他保持低调,就能不对这起灾难负责。”

  第九章 普京的“危机运”“库尔斯克”号的沉没(2)

  面对责难,普京在18日雅尔塔独联体国家元首非正式会晤后对此进行了驳斥,他认为俄军方在“库尔斯克”号发生意外事故后采取的救援措施是及时和正确的。未能迅速向公众通报,是因为应该提供客观、翔实的信息,为此,军方先要搞清发生了什么事情。普京说,他在核潜艇事故发生后即有意亲临北方舰队的救援现场,但考虑到领导人并非专家,政府或军方高级领导人在现场无助于救援工作,反而会影响和牵扯救援人员的精力。

  其实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救援问题上普京坚持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完全有道理和可以理解的。“库尔斯克”号是俄海军新型主力战略核潜艇,涉及海军核心机密,如接受外国,即北约等西方国家的援助,等于将自己的战略海军向潜在的对手敞开门户。尽管冷战时期已经过去,尽管“救人要紧”,但无论从国家安全还是军人尊严来看,这都是一种“痛苦的选择”。

  而且,由于俄国近年来大小事故从未间断,普京不可能随叫随到。这次意外事件一开始恐怕就连军方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严重。不是一周后打开了潜艇才发现里面没有活人了吗?普京没有去现场坐镇指挥更是明智之举,他对自己的辩护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普京没有及时、准确地向一亿多俄国人通报事件真相,更是情有可原。躺在海底的“库尔斯克”号不是摔在巴黎的“协和”飞机,可以让电视台在那里24小时现场直播。至于救援工作不利与其说是普京指挥有误,不如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俄国国力日下所导致的必然。连这只海军引以为傲的潜艇都说沉就沉,作为海军附属的救援部门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整个事件中普京的最大错误,就是在开始时对船员家属关心不够。当然,他也有他的难处,几千车臣战斗中亡灵的家属还没管完呢。尽管他后来有所补救,但为时晚矣。当时他如能把这事处理得好一点,他所受到的压力就会小得多。对普京来说,对此事件的最佳选择就是“忍辱负重”,2000年9月1日普京在电视上承认对这件事负有责任。从这就能看出普京是个政治高手。其实事发后,他的所有解释都是越抹越黑,因为全国上下此时都认定是他的错,所以不如什么都先认下来,把后事处理好,等俄国人头脑冷静下来后发现错怪了他,也就会更支持他。而他现在保军界的人,则更能使他在军界树立良好形象。

  2001年7月18日,当为期两个月的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工作开始后,普京坦言,后悔在“库尔斯克”核潜艇失事时未中断度假,表示“一年前‘库尔斯克’号沉没时他应该从度假地返回”。同年12月,北方舰队司令员波波夫上将和参谋长莫察克中将被解职,派往他处。此时“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已在2001年10月8日,由“巨人4”号大型驳船从巴伦支海海底打捞出水,并停泊在了位于科拉湾畔的罗斯利亚科沃镇附近的船坞中了。

  2002年2月1日,俄罗斯政府公布,计划在上半年打捞“库尔斯克”号潜艇一号隔舱,“红宝石”中央设计局已经制定出打捞方案。届时只有俄罗斯海军参加工作,并将只打捞部分残片,而不是将整个隔舱打捞出水。

  2月18日,俄罗斯总检察长弗拉基米尔·乌斯季诺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调查小组已经结束了对停靠在罗斯利亚科沃船舶修理厂船坞中的“库尔斯克”号的调查工作。他否定了关于“库尔斯克”号与水下物体相撞的说法。他说,调查表明,在对核潜艇有危险的周围地区没有任何其它物体,“库尔斯克”号完成的只是一般的机动动作。无论在随船日志中,还是在艇员留下的纸条中都没有记录任何意外情况。总检察长还说,调查中发现“库尔斯克”号在演习准备和在演习过程中出现过一系列问题。譬如,应急浮标系统未能启动,因此当时无法确定失事位置。造船厂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没有取下一个固定装置,从而致使应急浮标天线无法打开。可见,“玩忽职守”是“库尔斯克”号失事重要原因之一。

  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指出,鱼雷爆炸仍然是“库尔斯克”号失事的“三个原因”之一,最终结论将由鉴定委员会做出。他说,海军司令部计划在所有潜艇上停止使用“库尔斯克”号上用的这种鱼雷,该鱼雷从1957年开始装备海军部队。

  2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解除克列巴诺夫政府副总理的职务,任命克列巴诺夫为俄罗斯工业和科技部部长。据媒体报道,解除克列巴诺夫政府副总理的职务与“库尔斯克”号潜艇失事有关。克列巴诺夫一直坚持认为,海军指挥部门对“库尔斯克”号潜艇失事不负主要责任。

  2002年3月16日,俄通社——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军事检察院事故调查组结束对遇难艇员尸体的辨认工作,至此共辨认出114名艇员尸体,最后辨认出的是艇长根纳季·利亚钦的尸体,这得到了他妻子的证实。3月23日,包括“库尔斯克”号潜艇艇长利亚钦在内的七名艇员在谢拉菲莫夫公墓入葬。据说,将在“库尔斯克”号潜艇失事两周年之际在墓地立碑。

  4月1日俄罗斯总统助理谢尔盖·亚斯特任布斯基与“红宝石”中央设计局总裁伊戈尔·斯帕斯基说,俄罗斯将要拍摄一部反映“库尔斯克”号潜艇失事的记录片。5月下旬,俄罗斯海军开始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一号舱残片。

  7月27日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到克里姆林宫向普京总统呈交了关于“库尔斯克”号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这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百页报告总算为事故的原因调查划上了句号,承认那是由于“库尔斯克”号上的鱼雷零件故障导致易燃体泄露所致。

  “库尔斯克”号事件虽然已经结束,但却对普京及俄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俄核潜艇事故对普京是个沉重打击,使其重振海军的雄心受挫。普京正决心重建俄海军昔日雄风,一直让俄海军为之自豪的核潜艇被困巴伦支海底对于极力主张要做海军大国的普京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普京上台后,一直大力加强俄海军建设。就在俄核潜艇事故的几天前,普京刚刚在波罗的海的波罗的斯克港口举行的每年一度的海军大阅兵中表示,俄要想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发展作用就必须扩大海军舰队的规模。不久后俄海军司令库罗耶多夫也宣布,将派遣“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与另外几艘战舰和潜艇前往地中海区域进行部署和演习,以鼓舞海军士气,这将是自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海上军事行动。而被困于海底的核潜艇正是计划参加这一军事行动的潜艇之一,真是出师不利。所以,俄《独立报》说,此次在巴伦支海发生的悲剧性的事件无疑给这位雄心勃勃的新任总统泼了一盆冷水。对“库尔斯克”号的拯救“不仅仅是‘库尔斯克’号战略核潜艇以及潜艇中的海军官兵本身,而且还是在拯救这支舰队,乃至俄海军的未来”。

  其次,“库尔斯克”号的沉没暴露出了俄军的一系列问题,并令人对俄军现状担忧,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强兵必先富国。自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经济持续危机,对包括海军在内的俄军队建设造成了巨大影响,使俄军处于近十年来最虚弱的时期。近几年来,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对军队改革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改革的步伐缓慢,收效甚微。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受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国防经费严重不足而造成的。近年来,俄军缺少兵源,士兵缺乏训练积极性,军官无法及时拿到工资,躲避服役以及军队内部时常发生的军官欺侮士兵事件等等一系列丑闻使俄军的形象大大受损。俄每年的军费开支仅有50多亿美元,与美军每年28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简直无法相比。自1992年以来,俄空军还没有更换过一架新型战机。即使是被俄作为世界强国标志的6000枚核弹头也将很快失去有效性,成为一堆废铜烂铁。近十年来,在用于武装力量的全部预算中,海军的经费从16%减少到1999年的9%。由于财政困难,无力支付昂贵的维修和保养费用,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裁减了1000多艘舰船。核潜艇数量也减少了2/3,常规潜艇减少了3/4。1999年有14艘舰艇被削减,而舰艇的维修保养费只有真正需要的8%~10%。70%的海军舰船目前都需要进行维修保养,但由于缺少经费,俄海军下令所有战舰尽可能留在海港里,而仅派三艘核潜艇进行日常的海上巡逻。俄海军近年来举行的各种规模的演习,由于燃料不足,一般也只能在离基地较近的海域进行演练。如果目前的资金困难不能很快得到解决,那么俄海军很有可能到2015年就会不复存在。此次事件再一次说明,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的。

  “库尔斯克”号的沉没,也使世人都在怀疑:普京总统所描绘的通往“俄罗斯大国”、“俄罗斯海军强国”的道路会否“动摇”?普京是个强国论者,他执政后主张加强军队建设,主持通过了强硬的《新的国家安全构想》和《新军事学说》,将军队的经费大幅度提高,海军经费也从占整个国防经费的9%提高到20%。纵观普京执政后的一系列做法,可以肯定地说,“库尔斯克”号的结局绝不会改变普京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重振俄罗斯海军雄风的决心,反而会使其更加坚定,进一步增加对军队的投入,以避免这种悲剧重演。

  第九章 普京的“危机运”米—26直升机的坠落(1)

  2002年8月19日下午4时50分,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郊外的坎卡拉军事基地内,两名在直升机场边武装值勤的卫兵听到了一阵由远及近的直升机轰鸣声,有“巨无霸”之称的米—26直升机庞大的机身隐约可见。这是从印古什共和国军事基地起飞执行运兵任务的重型直升机。此时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无风,不存在任何降落障碍。米—26开始降低高度,调整飞行姿态,做好了降落准备。就在这时,只见那架直升机突然剧烈晃动起来,最后失去了控制向基地外的地面坠去!

  更不幸的是,失去控制的直升机正好跌入了坎卡拉军事基地外围的雷区!由于坎卡拉军事基地是车臣俄军的指挥中枢,驻车臣俄联邦武装部队司令部、驻车臣俄内务部队司令部、俄联邦特警部队车臣司令部均设在此,所以这里的防卫格外森严,除了全副武装的卫兵、嗅觉灵敏的军犬和先进的电子侦测装置外,基地四周密密麻麻的灌木林和蒿草丛已经被工兵们变成一个巨大的雷区。这个雷区宽2000米,方圆8公里,埋设了各种反单兵地雷、饵雷、绊雷近万枚,不夸张地说,连一只耗子都休想闯过这片雷区,所以就算车臣武装分子贼胆再大,也始终未能闯入坎卡拉军事基地半步,雷区构成了车臣俄军官兵的安全天堂。

  然而,天堂转眼间成了地狱,基地的救援人员眼睁睁地看着数百米外的满地的残骸和呼救连天的战友束手无策,因为不知道都哪些地方埋地雷了,再加上失事现场浓烟滚滚,所以官兵们根本不敢贸然强闯雷场。基地的工兵和弹药专家被火速传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出一条通道,救援人员这才得以将幸免于难的战友从熊熊燃烧的直升机残骸中拉出,并立即送往基地医院抢救,基地医院的部分军医也被紧急抽调到现场,对一些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

  由于现场一片混乱,所以究竟有多少官兵遭此不幸说法不一。俄罗斯副总检察长谢尔盖·弗雷汀斯基在接受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他所掌握的情况,“从事故现场接到的报告称,有数十名官兵死亡或者受伤,但由于失事的现场在数小时之后仍浓烟滚滚,因此我们还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官兵伤亡。”车臣俄军副司令鲍里斯·波多普戈拉上校在接受俄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时透露,坠落的直升机上有132名官兵,但他没有透露伤亡的情况,只是表示:“目前基地医院所有的人员都已经赶到事发现场……救援工作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据俄罗斯ORT国家电视台报道说,这是俄军历史上最惨重的军事空难。

  米-26是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多用途重型直升机,绰号“光环”,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该机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其运载能力相当于美国C-130运输机的运输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1977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81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展出。

  米-26的旋翼为八片矩形桨叶,尾桨为五片桨叶,起落架为不可收放的前三点式。它的动力装置是两台乌克兰扎波罗日“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的D-136涡轮发动机,单台功率为7460千瓦。米-26的空重为282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6000公斤。它的最大平飞速度295千米/小时,正常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600米,悬停高度1000—1800米,航程800公里。目前俄军共有300架米-26直升机,据称它可以运送20吨货物或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尼古拉·杰里亚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发当时米-26驾驶员报告说一只引擎起火,请求紧急迫降,在迫降过程中,直升机跌入雷区,因此才酿成了伤亡如此惨重的灾难;车臣俄军副司令波多普戈拉上校还解释说,这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系超载所致,因为米-26重型直升机设计载客最多是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但实际上这次运载的官兵多达132人,所以远远超过了核定的运载量。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波多普戈拉上校没有解释为什么明知米-26的设计载量是80人,可从邻近的印古什共和国摩兹多克军事基地起飞时硬是挤上了132人。

  俄车臣非法武装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表白的好时机,他们立即在专门的网站上贴出一张米-26直升机烈火熊熊的照片,同时附了一份书面声明,“拜托‘针’式地空导弹的神力,我们一举击落了一架米-26重型直升机。这是反抗‘占领军’的重大胜利!”这个网站还绘声绘色地说,执行此次袭击行动的是一个猎杀伏击小组。该小组一直在格罗兹尼地区侦察跟踪俄军直升机的行动,等摸清车臣俄军司令部直升机的行动规律后,他们潜入坎卡拉汉军事基地雷区外围密林中,等满载俄情报部队官兵的重型直升机刚准备降落,他们就发射了便携式地空导弹,结果一举中的,给俄军一次不小的打击。

  驻格鲁吉亚的车臣非法武装代表阿尔达莫夫在接受路透社记者电话采访时颇为得意地说:“大约有118名俄军官兵被我们消灭。”这一消息与国际文传电讯社从俄军内部获得的消息不谋而合。国际文传电讯社此前曾获得消息说:“直升机似乎是被一枚‘针’式地空导弹击落的。”还有两名俄军士兵报告说,就在直升机坠落前,他们看到有地面炮火向直升机射击。

  闻讯后的普京立即要求有关方面随时向其通报这一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在接受俄国家RTR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要求能随时掌握有关这起事件的最新情况。我们将彻底调查这起灾难,并尽快向车臣派出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

  随后俄国防部副部长尼古拉·卡米尔谢夫大将亲率事件调查委员会赶赴失事现场,俄车臣特使卡赞采夫也同机飞往现场,俄总检察长办公室已经对这起事件进行恐怖活动和谋杀调查,这三方的调查重点是到底是机械故障,还是车臣非法武装击落了这架米-26直升机。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同时给遇难官兵的家属发去了慰问电,允诺俄国防部将尽其可能地为遇难官兵的家属提供帮助。

  8月20日伊万诺夫又紧急飞往车臣了解坠机原因调查的进展情况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救援工作。俄罗斯国家军队基金会已设立专门账户,为在米-26坠机事故中伤亡的军人家属提供帮助。8月21日驻北高加索集团军司令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米-26坠机事故原因调查委员会初步认定,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其右侧发动机被便携式地空导弹击中。这位负责人说,有目击者看到米-26在坠地时机身上有火花。另外,一架米-8直升机的飞行员称,他们看到了击中米-26直升机的导弹。同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召见了军队参谋长克瓦希宁将军,讨论了米-26大型运输直升机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附近坠毁的事件,指出“必须加强俄罗斯军队在车臣活动的安全”。

  俄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这起事件,是因为如果此次这起直升机失事事件确系遭车臣非法武装伏击的话,那么将是2000年2月以来车臣俄军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更重要的是,如果能证实这起事件确系非法武装所为的话,那么说明非法武装近来活动越来越猖獗,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因为不久前的8月11日,车臣俄政府军和警察在短短24小时内就遭到多次袭击,先是俄军哨所遭到多达13次的袭击,一名俄军兵士阵亡。随后非法武装女引爆了地雷,导致数辆军车受损,一名防暴警察死亡,四名士兵重伤。当晚,俄军在格罗兹尼巡逻时遭到手榴弹的袭击,四名士兵受伤。两天后,格罗兹尼东南部的沙利市发生系列爆炸,一对平民姐妹不幸遇难,十多人受伤。8月14日,两名俄特工在车臣一居民点遭伏击身亡,三名特工受伤。同一天,非法武装还袭击了格罗兹尼的一家警察局,弹片击伤了三名俄罗斯警察。8月17日,车臣非法武装在车臣西南部地区同时袭击了数个村庄,他们伏击俄军岗哨,袭击村里的警察所,攻打当地驻军指挥官宿舍,洗劫当地政府官员的住所。在激烈的交火过程中,俄军九名官兵阵亡,十人受伤,包括一名小女孩在内的九位平民不幸死于双方的交火,打扫战场时,俄军发现了30具非法武装分子的尸体。坠机前一天,一名军官驾驶的吉普轧响了一枚非法武装布设的地雷,结果被当场炸死,而在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杰尔梅斯,非法武装袭击了一支武装警察巡逻队,当场打死一名武装警察。

  因此如果米-26事件是这一系列袭击活动的延续的话,则能清楚的表明车臣非法武装的目的。那就是想利用夏季车臣山高林密的自然优势攻击俄,以图威逼俄政府谈判,并增加谈判的筹码。因为有消息说,俄安全委员会前负责人伊万·卢宾8月中旬与车臣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了秘密碰头会,磋商恢复2001年以来中止的双边谈判。

  第九章 普京的“危机运”米—26直升机的坠落(2)

  车臣非法武装残余力量的增强也引起了俄政府和军方的高度重视。虽然俄罗斯政府坚称,车臣的军事行动已经胜利结束,车臣境内只有极少数相互孤立的残余力量。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极少数的车臣武装分子几乎天天向驻车臣俄军发动恐怖袭击,虽然绝大多数的袭击规模不大,针对的目标是人数不多的俄军官兵、车臣警察和文职官员,但这也极大影响了驻车臣俄军的士气和军力。偶尔,车臣非法武装也会偷袭俄军高级军官等大目标,比如说2001年9月,车臣非法武装用便携式导弹击落了刚从格罗兹尼起飞的俄军直升机,结果两名将军和11名军官当即遇难;2002年1月,一架载有两名内务部高级官员和12名政府官员的米-8直升机在车臣境内坠毁。俄政府事后解释说,这是一起事故,但俄政府任命的一名车臣高级官员却证实说,根据调查人员后来从事故现场寻获的直升机残骸分析,失事的米-8也是被便携式导弹击落的。

  8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强烈谴责了车臣武装分子击落俄军用运输机,致使118人丧生的行动,并命令全国降半旗,为这些遇难士兵默哀一天。同一天,普京还将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召进克里姆林宫,要求他将目前的调查进展情况做汇报。俄罗斯电视台播放了两人的对话。当天的汇报比以往例行汇报的时间要长,持续了将近十分钟。

  在对话中,普京面色严酷,命令他最亲密的政治盟友、前克格勃同事伊万诺夫亲自负责调查这件事。他说:“即使是最初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这样的悲剧通常是由于一些官员玩忽职守而造成的。”他指出,俄罗斯早在1997年就明文规定,不允许使用米-26直升机运送士兵。他质问伊万诺夫说:“为什么在国防部明令禁止使用这样的飞机运送士兵的情况下,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普京还指出,他极力主张的军事改革就是为了“使俄军队更加强大有效,以至于以后不会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

  但不幸的是就在普京的提出警告的8月31日,俄罗斯驻北高加索联合集群的另一架米-24“鳄鱼”式武装直升机在车臣诺扎伊—尤尔特山区再次被地面炮火击中后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当场死亡。随后,车臣反政府武装宣称对此负责。

  更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驻北高加索联合集群指挥部人士9月2日对记者说,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情报和车臣非法武装俘虏们的供词,现在车臣非法武装大约拥有十套便携式导弹发

  射系统,并且学会了操作方法。他透露,根据获得的情报,车臣非法武装的头目最近从境外得到了大约200万美元的现金,作为在车臣进行恐怖活动的经费。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只要击落俄联邦军队的一架飞机或直升机,就能得到3~6万美元的“奖金”;毁坏一辆装甲车,就能获得1000~5000美元的“奖励”……有了现金支持,车臣匪徒们因而最近活动十分猖獗。

  面对车臣非法武装的疯狂袭击,俄罗斯联邦军队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现在俄政府军在发现车臣非法武装后,总是出动苏-24轰炸机和苏-25强击机轰炸,同时用远程大炮轰击,把敌人驱赶到较为狭小的范围内,然后再派出特种部队前往围剿,以避免自身的伤亡。而且,这种战法已经收到了效果。俄罗斯联邦军队在米-24“鳄鱼”式直升机被击中后不久,就在车臣诺扎伊—尤尔特山区发动的特别行动中一举歼灭了50多名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同时还俘虏了10人。

  从米-26直升机被击中的事件可看出俄军之所以在车臣频频吃亏,主要是因为:

  1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多为当地人,对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开展游击战。而且他们与当地群众有着民族、血亲、宗教方面的联系,便于掩护身份,化整为零。再加上他们以“圣战”和分裂为旗帜,可得到境外宗教极端主义的大力支持,因此车臣非法武装势力的消灭绝不是轻易可达到的。

  2俄军的战备水平也不能令人满意。俄总参作战部的将军们介绍说,车臣战争中俄军出动了十余万部队,几乎动用了常备部队中的一半力量,而其“战备水平不完全令人满意”,比如说有的特种部队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不强;陆军一些部队到达前线时,其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在编率只有60%;参战的炮兵连只有48%来自常备部队,其它的都是从简编部队中“拼凑”的。

  3俄军协同能力不强。一位曾两次参加车臣战争的摩步师师长说,组织协同的最重要手段是通信工具,而内务部与国防部两家强力部门的许多制式通信工具不能兼容,“时常出现相距不远的两家部队联系不上的情况”。此外,内卫部队和安全局部队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作战准备和训练。

  4部分武器装备性能落后。总装备部部长西特诺夫上将曾多次感叹俄军的某些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军队,现代化武器装备只及俄军武器装备总数的三成。参战的陆军军官抱怨缺少战斗直升机、现代化的侦察手段和火控系统;炮兵司令感叹近十年来军费的拮据,给俄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带来了无可挽回的负面效应,导弹兵和炮兵现有装备水平与其所承担的任务“严重不匹配”,导弹兵拥有的武器只能保障完成1/4的作战任务;空降兵和特种部队的代表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只能“被动挨打”,因为俄军狙击手使用的步枪都是国产的,射程只有600~800米,而车臣非法武装装备的大都是国外生产的,射程达2000米。

  5部分指挥官素质欠佳。炮兵代表卡拉杜耶夫将军称,一些指挥官对现代战争中兵力兵器的运用、火力毁伤敌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卫国战争时代。有些初级炮兵指挥军官缺乏训练,有的甚至不会正确填写战斗文书。合成学院院长佐罗托夫将军指出,由于某些指挥官缺乏实战指挥经验,不会正确组织部队的驻地警戒,致使战场上几乎一半的爆炸物(40%)在联邦军队控制的雷区内爆炸。车臣非法武装屡屡偷袭俄军驻地,伏击行军纵队,而且每每得手,也暴露出指挥官缺乏组织行军的经验。

  为了杜绝今后类似的悲剧,普京下令严办玩忽职守者。9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俄罗斯国防部米-26直升机坠毁事故原因调查委员会已于6日结束了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小组的结论,国防部对此次事故负有责任的五名国防部高官予以处分。

  其中俄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科尔米利采夫上将因对下属部队管理不严和领导不力,受到警告处分;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特罗舍夫上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飞行安全和预防人员伤亡,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另有其他三名国防部高官也受到了不同的处分。

  第九章 普京的“危机运”人质危机(1)

  2002年10月23日傍晚的莫斯科市秋风萧瑟。在莫斯科东南区杜布洛夫卡大街上的音乐厅建筑物上,几个用巨大的拉丁字母制作的灯箱广告闪着红蓝交错的灯光——“NORD-OCT音乐剧”。这座飞机形的建筑物,原来是莫斯科轴承厂所属的文化宫,一年前经有关部门的彻底改建,现在已变成一座设施极为现代化的演出场所。该剧院距克里姆林宫仅45公里。

  近一年来,这里一直在上演一部在莫斯科颇受欢迎的美国音乐剧《东南风》。此时巨大的剧场里座无虚席,1000多名观众大都是住在附近街区里的莫斯科市民。

  21时30分左右,就在音乐剧第二幕将要结束之时,一个大汉在50多名穿着传统的伊斯兰黑色长袍,蒙着脸,挥舞着手枪,身绑炸药的女恐怖分子——“寡妇军”的簇拥下突然出现在舞台,宣称接管了整个音乐厅,全体观众及100多名演员和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已成为了他的人质。

  他疯狂地叫嚣道:“俄罗斯军队必须在一周内撤出车臣,并要释放所有被俘的车臣战斗队员。否则,我就要引爆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并警告说,如果警方敢采取强硬手段,那么他们每“牺牲”一人,就杀死十名人质作为抵偿。

  事件发生后,莫斯科警方、内务部和“阿尔法”特种部队马上赶到了现场,并将事发地区周围的街道严密封锁。在米尼科夫大街及其周围的街区,布满了上千名荷枪实弹、身穿迷彩防弹背心并且头戴钢盔的军警。在临近剧院的高层建筑物上,也安排下了狙击手以防不测。几十辆装甲车和消防车、医疗救护车停在街道两边待命。在剧院外围街道上,警方设置了几道警戒线,阻止行人通行,只允许军警车辆、消防车和医疗救护车辆进出。

  “紧急情况指挥中心”也在距剧场不足500米的地方临时组建起来。随后“阿尔法”成员化装成工人,在剧场附近以挖凿排污和供暖管道为掩护监视恐怖分子的行动。

  23时恐怖分子在近两个小时中陆续释放了近20名儿童和人质中的高加索人,并再次扬言,如果当局采取行动,他们就要炸平文化中心大楼。几位被劫持的人质也偷偷从大楼中给警察局打电话说,恐怖分子已经开始在楼中布置炸弹了。

  此时正准备出访德国和葡萄牙,并随后前往墨西哥参加亚太经合会议的普京总统在闻讯后立即取消了计划,责令莫斯科警方必须在24日1时前在出事现场成立指挥部,由俄联邦安全局副局长普罗尼切夫负责解救人质的行动,莫斯科内务总局局长普罗宁坐镇指挥。

  同时普京连夜召集了包括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内务部、俄南部联邦区、军队等部门的最高级别官员共同举行紧急会议,商讨解救办法。在会上普京没有像其他一些国家的元首那样,抚慰人质和受害者的家属,做出“俄将争取使人质安全获释”的承诺,而是强调了俄罗斯长久以来执行的“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政策。

  普京在会上明确指出,这次劫持人质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犯下的又一罪行,俄罗斯“决不会屈从”他们的挑衅。自此,普京每次在媒体上出现的时候都强硬地表示:“俄罗斯是不会向绑匪妥协和从车臣撤出军队的。”因为普京深知,如果政府妥协,让绑匪的目的得逞,那么将刺激更多的绑架事件。普京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他的克格勃经历使他接受到都是有关“国家利益至上”的教育和培训,而非一些传统政客所接受的拉拢民心的观点。

  另外,在与国内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同时,普京还积极寻求全球范围内的舆论支持。普京深知他所采取的这种强硬行动必将引起人质的伤亡,虽然特种部队艺高胆大,但与“破釜沉舟”的车臣匪徒作战,恐怕难以保证人质的安全。因此,普京从发表讲话起,就把这起绑架事件定性为“恐怖活动”,以求在目前全球反恐大形势下获得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换句话说,普京希望获得各国对特种部队即将采取强攻策略的理解。

  同时,普京还要求俄各方也展开积极的营救活动。在车臣武装分子劫持剧院事件发生一个小时后,俄罗斯车臣共和国在国家杜马的议员阿斯拉哈诺夫,就联合了俄罗斯原最高苏维埃主席,车臣族的政治家哈斯布拉托夫赶到出事地点,并来到剧院入口处,与盘踞在那里的车臣武装分子交涉,要求他们保持理智和克制,不要干傻事。他们还表示:他们愿意用自己去换取剧院里的无辜人质,以求事态的圆满解决,但遭到了车臣恐怖分子的拒绝。就在同一时间,生活在莫斯科的车臣人领袖也表示,他们准备前往被劫持的剧院,用自己的身体换取人质的安全,但同样遭到了拒绝。

  24日一大早,一名俄罗斯警察佯装醉酒,走进了剧院的中央入口,结果被武装分子开枪击毙。此外,武装分子还击毙了一名企图逃出剧院的年轻女子。在对峙过程中,从剧院中数次传出爆炸声,但警方相信未造成严重伤亡。

  到了中午,科布津和三名红十字会代表手持白旗进入剧院,同里面的车臣武装分子对话。稍后,一名60多岁的英国人质获准离开剧院,他看起来非常虚弱,并且显得忧心如焚。数分钟后,一名女子和三名儿童同时获释,他们都是俄罗斯人。

  据一名被释人质透露,武装分子在剧院内的座椅、柱子、墙壁、走廊和自己身上都绑上了炸药。俄罗斯国会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古德科夫表示,除非武装分子开始杀害人质,否则俄保安部队不会攻入大楼。

  下午2时,普京首次公开声明说,这次人质危机是“外国恐怖组织中心策划的”。他命令特种部队“准备解救人质,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质的安全”。

  此时,人们对应如何处理危机也众说纷纭。被劫人质给普京写信,希望俄军不要动武,并从车臣撤出。全国电视台也公布了人质要求普京结束车臣战争的呼吁:“我们要求您做出明智决定,结束战争。我们厌倦了战争,希望和平。”50多名人质家属还上街游行,要求俄政府接受绑匪要求,停止车臣战争。国家杜马召开紧急会议,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强调,应同绑匪进行谈判。戈尔巴乔夫也出来说话,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人质危机。许多国家纷纷发表声明,在谴责车臣恐怖分子的同时,希望人质危机和平解决。

  但普京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强硬立场,并力主采用铁腕手段。普京宣布,俄政府决不向绑匪妥协,决不向车臣叛乱武装让步,决不让俄军撤离车臣。惟一的让步是“如果释放全部人质,可免绑匪一死,并将他们送出俄罗斯国土”。

  俄罗斯国家杜马也起草了一份呼吁书,要求车臣劫匪保持克制,不要感情用事,不要随意伤害无辜的人质。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也宣布了一份致世界各国议会的公开信,要求共同谴责令人发指的绑架人质事件,并且配合俄罗斯共同解决此次人质危机。

  第九章 普京的“危机运”人质危机(2)

  24日下午4时左右,一向与车臣部族头领保持良好关系的俄国家杜马议员卡伯松,在国际红十字会两名代表和一名英国记者的陪同下,走进被武装分子劫持的剧院,开始与恐怖分子接触。据卡伯松后来介绍,此次劫持剧院的车臣人“头脑十分清醒,说话也很有逻辑性”。他们强烈要求俄罗斯政府中止在车臣地区的军事行动,马上把部队撤出车臣地区,否则将与人质同归于尽。“他们这一次来,就没想活着回去。”不过武装分子同意释放三名儿童人质,并带给政府释放人质的谈判条件:外国人质获释须由各国大使馆外交官进入剧院进行谈判;外国红十字会成员可以进入剧院抢救伤者;要求俄罗斯著名自由经济学家、亚博卢集团领导人雅夫林斯基和女记者安娜·波德利科娃进入剧院参与谈判。

  下午6时30分,两名女人质设法从一个窗户逃出。“寡妇军”向她们开枪,并投掷了手榴弹,其中一人被打伤。晚上,26岁的售货员罗曼诺娃在试图进入剧院时,被“寡妇军”开枪打死。“寡妇军”说,她们认为罗曼诺娃是政府派来的特工。

  10月25日早晨6时30分,七名男女人质被释放。中午12时30分,包括一名瑞士女孩在内的八名8~12岁的儿童被释放。但绑匪原先答应释放所有75名外国人质的诺言没有实现。下午4时45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长帕特鲁舍夫向媒体宣布,若绑匪释放人质将保证其生命安全。晚上7时,普京总统再次召开强力部门负责人会议,说这次危机的当务之急是“确保人质的生命安全”,表示愿意与车臣绑匪谈判,并授权总统驻南部联邦区全权代表卡赞采夫担负这一重任。8时,普京在电视上讲话,表示他对车臣战争的立场不变。10时35分,俄罗斯官员说,又有三名妇女和一名男性人质被释放,他们都是阿塞拜疆人。

  在人质事件发生后不久,俄罗斯情报部门就很快证实了此次劫持人质事件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是已被击毙的车臣军阀阿尔比·巴拉耶夫的侄子,非法武装“伊斯兰特种战团”团长马夫扎尔·巴拉耶夫。

  阿尔比·巴拉耶夫是个人人皆知的恐怖人物。此人是车臣最有名的匪首之一,其家族在车臣也臭名昭著。阿尔比·巴拉耶夫残忍狡猾,据说光是他亲手杀死的俄军官兵和俄罗斯车臣官员就多达170余人。如1998年10月,阿尔比绑架了四名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修理电话系统的工程师,在人质的英国雇主支付了1000万美元赎金后,他仍然残忍地杀害了这四名西方人质,并把人头弃置路旁。

  在全盛时期,巴拉耶夫家族控制了车臣利润丰厚的石油交易,以及一条贯通车臣全境的主要道路。阿尔比·巴拉耶夫通过石油生意大赚美元,公开地过着有钱人的生活。说起来许多人不会相信,阿尔比明明被莫斯科列为头号通缉的车臣恐怖头目,可他居然大摇大摆地时常出没公开场合,甚至公然举行了两场豪华的婚礼!2001年6月25日,阿尔比死于俄罗斯部队直升机的导弹轰炸中。

  在马夫扎尔“追随”阿尔比的过程中,越来越成为他叔叔不可或缺的帮手。很快,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成了叔叔领导的那伙匪徒中的二把手。叔侄俩合伙干起坏事来可谓得心应手,在他们俩的“努力”下,其领导下的车臣非法武装很快成为集恐怖、奴隶贩运和走私于一身的恐怖团伙。

  更令人胆寒的是,马夫扎尔对杀过170余人的叔叔佩服得五体投地,发誓有一天“杀的俄军官兵人数一定要超过叔叔”!在上面提到的1998年的绑架人质事件中,“处理”这四名人质的任务就是马夫扎尔完成的。

  阿尔比·巴拉耶夫死后,马夫扎尔接管了“巴拉耶夫帝国”的剩余江山,继续进行绑架勒赎的勾当。

  马夫扎尔还当上了“伊斯兰特种战团”团长,并组织了一支专门由车臣妇女组成的敢死队。马夫扎尔招人的条件是,只招被俄军击毙的车臣匪徒留下的“寡妇”!这些“寡妇”对俄军有刻骨铭心之恨,加上衣食无着、生活没有希望,所以很快就被马夫扎尔招到旗下,然后接受诸如射击、埋雷、制造炸弹等恐怖技能的训练,同时接受了马夫扎尔的洗脑。马夫扎尔打的如意算盘是:车臣武装分子之前还从来没有招过女性,所以俄军警对车臣妇女完全没有防范心理,这样一击就能中的。

  2001年8月,俄军发动攻势清剿马夫扎尔·巴拉耶夫,并宣称已在车臣的阿尔冈将他击毙。而今,马夫扎尔却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在摸清情况后,普京命令“阿尔法”特种部队做好突然袭击的准备。

  25日午夜,为了迷惑马夫扎尔,俄罗斯著名的车臣战地女记者波利特科夫卡娅被任命为马夫扎尔和当局的调停人,并与马夫扎尔进行了面对面的会谈。会谈中马夫扎尔强调,如果当局不给出计划从车臣撤军的证据,他们将采取“最极端的措施”。“普京必须表态结束车臣战争,从车臣撤出一切军队”。

  10月26日2时30分,救护人员从剧院救出了被击伤的一男一女。3时30分,马夫扎尔提出的“最后期限”已到,于是他开始枪杀人质。一些人质见后试图逃跑,“寡妇军”马上举枪射击。顿时剧院内的枪声和爆炸声响成了一片。最后八名人质成功逃脱。

  凌晨5时30分,“阿尔法”特种部队开始发动袭击。他们从通风管道向剧院内施放了大剂量的“神秘气体”——一种强烈麻醉剂,并用炸弹在大楼墙壁上炸开一个大洞。冲入了剧院的“阿尔法”特种部队与“寡妇军”展开了激烈枪战。激战中“寡妇军”引爆了一些被绑在支撑天花板支柱上的炸弹。

  经过数分钟的战斗,包括绑匪头目马夫扎尔·巴拉耶夫在内的30多名绑匪被击毙。特种部队士兵无严重伤亡。7时,爆炸声和枪声沉静下来。7时10分,特种部队士兵将活着的绑匪押出剧院,许多被救人质也陆续离开。还有一些尸体被抬出。7时25分,国际文传通讯社报道,安全部队已经彻底控制该剧院,所有人质已经被解救。官员后来宣布:750名人质被救,34名绑匪被击毙。8时15分,内政部副部长瓦西里耶夫说,大多数绑匪被击毙,“一小撮绑匪”可能混在人质中逃跑了,不过当局已发布通缉他们的命令。

  这起历经57小时,震惊世界的事件至此总算落幕。

  26日晚,普京亲自到斯克利福索夫斯基医院看望获救人质,并逗笑了一名刚刚恢复知觉的获救人质。

  莫斯科人质危机的圆满解决,使普京再次成为一些媒体瞩目的焦点人物。他在处理绑架问题上的方法独树一帜,其强硬的态度得到了不少评论人士的肯定。据民意调查,有85%以上的俄罗斯公民对普京所采取的行动表示赞同。

  这次解救人质虽然获得成功,但也并非十分圆满,其间也出现了重大纰漏,主要是因为施放“神秘气体”。普京虽然强调,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人质的生命安全,但整个过程仍然导致128名人质死亡,还有500多名人质受伤,必须住院治疗。虽然有人说,人质死亡不超过20%,解救行动就算成功,但128名人质的死亡总归非同小可。

  第九章 普京的“危机运”人质危机(3)

  俄特种部队施放的“神秘气体”,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绑匪失去抵抗能力,来不及点燃炸药就失去知觉或死亡;另一方面又导致大批人质死亡。这种“神秘气体”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不是某种生化武器呢?对此,俄当局严守“国家机密”,迟迟不肯说明真相,只含糊地说是一种“特殊物”,不肯公布其成分。虽有医生从侧面说,这是一种“催眠气体”,但仍有不少人怀疑这是“神经毒气”。后来,俄卫生部长出来澄清说,当时使用的是“医用麻醉剂芬太尼的衍生物”,并非“国际化学武器公约禁用的化学物质”。俄官员也辩解说,如不使用这种气体,人质可能全部丧生。而据美国专家说,这是一种麻醉神经的鸦片剂,其中含有毒品海洛因或吗啡的化学成分。

  但无论怎样辩解,“神秘气体”问题还成为了莫斯科大街小巷的热门话题和争论焦点,使俄政府面临着巨大压力。死难人质的家属表示了不满和愤怒,部分居民更是感到困惑不解。媒体则指责军方“行动鲁莽”、“滥用药物”,事先没有计算好准确的剂量,也没有充分考虑被劫人质的虚弱体质,加之军方未能及时告知医院,使医生现场救护失当,造成过多人质死亡。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发表文章说:“10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人身心受到严重创伤,这是不能原谅的损失。”

  同时人们也担心,这次莫斯科人质危机是在催眠气体的帮助下解决的,那么下一次、下下次,如果车臣绑匪携带了反毒气装置,这些解救方法是否仍然能够奏效。

  莫斯科人质事件的发生,使车臣战争进一步激化,而且延伸到了俄罗斯的首都。于是,普京宣布要“以牙还牙”,不仅拒绝马斯哈多夫的和谈建议,而且下令停止执行逐步撤军计划,在车臣展开大规模的清剿行动。这种情况,无疑使俄政府对车臣叛军的立场更趋强硬,使俄车两个民族的仇怨进一步加深,并使冲突更加尖锐。今后,俄军的清剿行动将更加强化,车臣叛军的恐怖活动也将更加凶残,他们会充当“人体肉弹”,不再提出条件而直接杀害无辜平民。

  尽管普京的强硬立场目前占了上风,俄当局限制了媒体对反恐和车臣问题的报道和争议,政治解决车臣问题的呼声暂时又被压制了下去,但可以预料,在俄罗斯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中,车臣问题必将再度成为焦点,引起各派政党的激烈争论,使普京面临新的考验。附:俄罗斯的七大金融寡头

  1别列佐夫斯基:由于他跟叶利钦周围的人关系密切,通常被说成是寡头政治家的领头羊。他的企业资产包括以销售汽车为主的洛戈瓦兹公司,并持有俄罗斯最大的电视台——国有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的股份。

  2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在所有寡头政治家当中,古辛斯基在1998年的危机中情况似乎最好。尽管广告收入下降给媒体带来损失,但他依然控制着独立电视台、《今日报》和莫斯科回声电台。他的大桥银行遭到危机的打击,但他已提出与实力雄厚的莫斯科银行合并,后者的主要股东是莫斯科市政府。

  3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他是SBS-农业银行的负责人,该银行一度是为零散客户服务的主要私有银行,在向农业提供信贷方面实力雄厚。但该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遭到严重削弱,斯摩棱斯基自身前途未卜。该银行前不久已更名为“联盟”。

  4弗拉基米尔·波塔宁:他的帝国核心俄罗斯联合进出口银行在1998年危机中成为第一家拿不出钱来兑付欧元债券的俄罗斯债户。阿纳托利·丘拜斯被解除职务后,波塔宁的政治势力日渐衰落。

  5弗拉基米尔·维诺格拉多夫:这位大亨的财富也是仰仗一家银行,即国际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已经没收了国际商业银行的营业执照,因此他的前景似乎比较渺茫。他的其它资产包括巧克力厂和一个金属厂。

  6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危机中受到打击的另一家银行梅纳捷普银行是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资产。他的另一家主要企业南方石油公司是俄罗斯第二大石油生产商。但分析人士说,南方石油公司的经营不是很出色,而且石油价格已跌至25年来最低点。

  7米哈伊尔·弗里德曼:他是包括阿尔法银行在内的阿尔法集团的负责人,是知名度最低的寡头政治家。阿尔法集团的另一项重要资产是秋明石油公司,但该公司只是第六大石油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