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成熟就是的语录:田间的诗歌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7:36

我的原名叫童天鉴,以后在上海用的别名是田间。

1916年5月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一个农村。一个小村,几户人家,傍于山脚,门前有一口池塘。我家后院有一棵大桂花树,小时候母亲常和家人坐在树下讲故事。我们家原是大家庭,为一中小地主,分家过后逐渐衰落,因和邻居不和,几次迁居,一次迁至开城桥附近,另一次迁至县城杨家大院内。父亲也是一个读书人,但做一些木材经营,有时外出,也买回一些当时文学研究会的新书。开始我读些古书,如《论语》、《左传》之类。后来我也逐渐读新书了。

七八岁时,我还干一些上山放牛、下田割稻等零活。幼年和少年,我读完小学后,曾到过无锡和南京读中学。在中学时,我和别人在一起,参加过校园募捐和上街宣传抵制日货等。

1933年,我从芜湖省立七中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时,爱看一些进步书籍。

1934年,我在光华大学由蒋弼(抗战时他在晋东南战场牺牲了)介绍加入左联小组。左联小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组织。

1935年,我正式开始学习写诗。当年,习作《未名集》出版。该诗集主要描写农村贫苦人民的生活斗争,同乡王淑明写的序。此外,我参加新诗歌运动和编辑工作,和蒲风、柳倩、窦隐夫、关露、溅波等结识。

1936年,出版第二本短诗集《中国民歌》,主要是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原先鲁迅先生要为这套丛书写一篇总序,后因故改变计划。我的这本诗集印好的清样,由左联小组聂绀弩交给胡风同志看过,请他作的序。

同年,又出版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这是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写农民反抗斗争的。茅盾在1936年《文学》上介绍过,题名《叙事诗的前途》。以上两本诗,国民党反动派列为禁书,并要逮捕我。

1936年,我们光华左联小组办的《文学丛报》,发表过鲁迅先生的著名文献《答托洛茨基派的信》(见新出版的《鲁迅书信杂文选》),鲁迅日记有记载。

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我也离开光华,下半年回到家乡无为县。因想学日语,了解国外革命文学,又因郭沫若同志和其他许多诗友都在日本东京,我也于1937年春到东京学日文。在东京,和王亚平、林林、胡明树等相识。七七事变后,和郭沫若等立即返回。郭老一次向我讲:“我们是同船回国的。”回上海后,写抗战诗歌。上海八一三之后,我回故乡打算北上去延安。在无为家中,接到茅盾先生来信,知有一批作家已到武汉,我于这一年秋也赶到武汉。先是住在武昌一家小旅馆,一夕之间,写成《给战斗者》,艾青看过,说交《七月》(此时胡风在编《七月》),后我和艾青同住武昌艺专。年底,我们一同受诗人臧云远之约,和肖军、肖红、聂绀弩等同志到山西,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担任辅导。我们不愿作辅导,得袁勃、徐光肖之助,经丁玲同志的同意,来到当时八路军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

1939年春,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延安(西北战地服务团是1936年从延安到前线的)汇报工作。路过西安时,我写了入党申请书,交给文书邵子南。到延安后,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我入党,介绍人丁玲、邵子南。同年冬,我又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在延安时,我和延安文抗柯仲平、林山、敏夫等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街头诗运动有宣言,以8月7日为街头诗运动日。延安大街小巷,都写有街头诗和诗传单。我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毛泽东同志》等,就是这时写的。还和冼星海同志合作一首歌曲,名《反攻》。到前线时,沿途在岩石上和被烧毁的村庄,我们都写上街头诗。此后街头诗传至各抗日根据地,有的叫枪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