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好不好:南昌棠溪灞桥秦村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4:21:14


 

一、灞桥的由来

灞桥原来又有泗灞桥之称。相传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集结于棠溪湖,进攻朱正文(朱元璋的侄儿)把守的洪都(今江西南昌)。为了保证部队的顺利进入洪城和后勤供给得到保障,运来长4米、见方0.4米的条形麻石四块作为桥面石,修了此桥,灞桥而由此得名。

明洪武末年(1398年)本甯(光启第十一世裔孙  时年28岁)與弟本固(时年21岁)由棠溪西房(今牌楼秦自然村)遷支新居地,居地便以灞桥命名。这便是灞桥秦村的由来。


二、基本概况

 灞桥秦村(经度:116.011615纬度:28.636092)隶属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与江南古镇罗家集毗邻,相得益彰,生态环境幽美。几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灞桥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乐此不疲。正如秦延寿先生所题村牌楼楹联:绣山绣水故乡情 书天书地灞桥人。

灞桥村原为姓氏单一的自然村,100%的都是秦家人。现有农业人口400余户1680人(不含户口迁出),土地面积600余亩,农民人均年收入7000元。

灞桥古村建筑朝东向,地势前低后高,象征人才辈出步步高升,素有“上官向”之称。

村后抚河水川流不息,灌溉良田万顷。村前沥水上自抚河,下至棠溪湖、远入鄱阳湖,古时水路运输极为便利,为古村建筑奠定了基础。转看古屋层叠有序,麻石小巷四通八达,犹如进入迷宫,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大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雨天行走于巷间,就是不湿鞋。

 

三、其他古建筑

 

1、灞桥秦氏宗祠   秦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宗祠门前书楹联:灞水分支源流孔远  棠溪衍派世泽弥长。并于80年代初期重修,每年正月在宗祠举行祭祖、座神活动。

2、灞桥贞节牌坊(目前只剩两个石礅):建于正统年间(1443年)。据灞桥秦氏宗谱载: 本固 永樂初营北平宫闗時,充採木吏率衆入萬羊山,夏疾卒吉安城下,時年廿九勵節。孀居撫孤成立奉例題請旌表,於明正统八年喻旨建坊,巡撫僉都韓公命筆於豫章郡誌實寔詳;翰林学士劉公定之榮節堂記及國子祭酒胡公儼晚節堂記(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南昌郡乘刻本卷卅五卷之四十)、人物志九《列女》載:周氏南昌秦本固妻永樂間營造北平官室時本固爲千夫長採木萬年山中抵吉州嬰疾卒周年未三十勵節孀居撫孤自立不衰至殁正统間旌其門。

为纪念周氏,祖传凡官员达人来此必须拜祭,凡我秦氏婚嫁、出殡必须围石墩转8字形,且方向不同;

3、灞桥天花宫    天花宫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5年),重建于2009年。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神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香客盈门,名声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