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青蛙公主演员表:聆听远古隐约的号子声(释“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7:08

       读者朋友们!我要是冒昧地问你一声:你认识“古”字吗?对此,您一定会非常地不屑一顾的:呵呵!“古”字谁不认得?连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会认得它的呢!

    不过,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事情远非这么简单!《说文》解释说:“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古者无文字,口相传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十口相传为古”。《墨子·经上》曰:“故,所得而后成也。”现如今,“古”字的常用意就是古老,指过去了的久远的年代,还用来指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由十口会意,表示众口相传,以记识前代的言语和故事。”这一说辞从汉朝至今已成了定论。

    将“古”字理解为“十口会意”,东汉的许慎可以,五代的徐锴可以,清代的朱骏声也可以,但今人却就不可以了!因为我们今人与这些古人相比,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时代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不是要把古老的汉字学改造成一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汉字学吗?是不是将从古代沿袭下来的繁杂凌乱的东西一古脑地接收下来,换上一个“科学”的金字标签儿就完事大吉啦?这显然是讲求逻辑、讲求理性的今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接受的吧!

    许慎讲解“古”字,主要是依据其小篆字形的,其实《说文》中还收有“古”字的一个繁复的古体,大概是战国古文字吧,许慎没有讲述这个古体字的造字理据。他更没有看到过曾经流行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了今天,我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了,我们手边的资料也更加丰富了,我们的眼光也就开阔了许多。因为今天我们仍然使用着的汉字,是在古代甚至是在遥远的远古时代创造出来的,其造字理据往往已经早已失传了。后人对文字的讲解,有很大的猜测成份。当我们明白了处于东汉时代的许慎,其说文解字也具有很大的猜测性的时候,我们怀疑的勇气会大一些,自信心会增强许多!

    许慎讲解“古”字为“十口会意”,我是不大相信的。疑点儿如下:

    一、既然是“十、口”会意,为什么不把它界定为左右结构?哪怕是其上下结构型式占了主流,也不应该排除其左右结构型式的,并且根据以往的造字习惯来推测,其左右型式应该占主流的。但事实上,其左右型式的字形却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二、“十、口”果真能会意成“古”吗?“古”是指很久远的年代。人是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的高等动物,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人类不免要怀念过去,怀念远逝了的那些久远的年代,怀念自己的祖祖辈辈,怀念祖辈人的丰功伟绩,怀念过去曾经的辉煌,也怀念过去曾经的苦难、悲痛、艰辛、沧桑……。也就是说,对于今天来说的远古时代就有了表达远古之“古”的迫切愿望了,因为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远古。但是需要和创造远不是一回事,每一个文字的构思和创造都需要经过耐心的深思熟虑,都需要经过细致的推敲斟酌。这是因为文字是大家公用的,是众人共用的,是属于社会的。造字不是造字者的自言自语、特立独行,也不是造字者的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他更应该考虑别人的领会方式,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因为造字的关键是与他人的交流和传播。表示“众多”之意的字不仅仅是“十”,往小处说还有“四、五、八,三、六、九”,往大处说更有“百、千、万、亿、兆”等等,那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十”呢?

    三、“十、口”能会出来的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能把它会意成时间纵轴上的“上古、远古”,为何不能把它会意成地理横轴上的议论、争吵、怒吼、口信,甚至陷阱、吞并等概念呢?因此,许慎说“古”字是“十口”会意,实在是难以让多少有些头脑的人理解、接受。

    我们再来看看“古”字的甲骨文字形,果然不是“十、口”,而是“中、口”,是“上中、下口”。造字需要常识、需要知识,造字更需要悟性、需要智慧!在人类史上,人们有许多急欲表达的意思常常是虚无飘渺的,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造字的秘密武器是在于将大脑中的“虚”的概念落实在客观中的“实”的存在上。

    我忽然想起了鲁迅先生强调过的劳动产生原始歌声的“吭唷吭唷派”之说儿。在原始的大型的劳动场面中,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情绪,苦力们往往不约而同地低唱起了古朴、深沉、粗犷的劳动号子。

    在参悟“古”字的过程中,我静静地思索着,竭力地想象着,倾心地聆听着……

    我仿佛听到了那来自远古的先民们的隐约的号子声!我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了一幅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或寒风中刻苦艰辛地筑城的巨大场景——在选定的城址上,首先挑出了深深而宽阔的沟堑,然后平整、打夯。打结实后,重新填土、平整、打夯,如此这样反反复复地进行很多次以后,才算打好了地基,才能进行地面上的建筑。

             

    甲骨文“古”字是“上中、下口”,它首先是“中、口”会意。“中”字在这里念“中枪、中弹”的“中”,读为去声,表示打中、击中的意思。“中”字中通常的“○”变异成长方的“口”,表示大地、地面;“中”字下面的“口”字表示地面上的凹坑。整字会意就是“夯击地面”。另外,它也碰巧能象形,“上中、下口”组合刚好是一个“石头夯”的大致形状。再后来,其象形的特征占了上风,逐渐进化成了简洁的“上十、下口”字形。

    因此说,初始的“古”是“固”或“故”的本字。当“古”字分化成“固”和“故”字以后,人们才将“古”字赋予了新的涵义。人们把对过去了的、已经很久远了的诸多人物和事件的虚无的飘渺的眷恋和怀念,通过实在之物运用比拟的手法表达了出来。

    初始的地基被一层接一层的泥土埋没了,这正如时间的流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岁月叠加交替,过去的就永远地过去了,且渐行渐远,一去永不复返了!

    另外,“古”字的象形手法还遗存在“骨”字的创造过程中,“骨”就是象“古”(指石头夯)似的“头大、腰细且极硬”;“古”字的会意手法还遗存在“鼓”字的创造过程中,“鼓”就是象“古”的夯实地基的动作似的“敲打、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