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3讲了什么:冷眼笑世界-军迷不得不了解的知识----海权论-中华网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12:25
军迷不得不了解的知识----海权论2007-06-19 20:09:50.0

缅怀海权论创立者——马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对解读海权在今天的发展变化之前,首先让我们缅怀海权理论的创立者——马汉( Alfred Thayer Marhan 1840-1914 ),美国卓越的海洋历史学家,一八五九年毕业於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一生从军,最初担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与战略学的讲师;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三年两度出任该校校长;一八九八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一八九九年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九0二年至一九0三年被推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一生致力於美国海权的建立而奉献。马氏著作甚多,有关海权的理论散见於其著作中,并未有专书。其中以一八九0年出版的『海权对一六六0--一七八三年历史之影响』;一九一一年出版的『海军战略论』较著名。   
海权并不适合每一个国家
马汉关于海权的著作与其说开创了海权理论的先河,不如说对殖民时代海上力量运用和影响的总结。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形势与技术水平发展变化,马汉的著作中许多内容不再适应当今状况。与现在国内盲目叫嚣海权的一部分人想法不同的是:不是任何国家都具备成为海权国家的资格。那么,很么属于海权国家呢?海权国家首先要具备强大的海上力量,而且具备能够因为控制海权而从中攫取巨大利益的海洋国家。
马汉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影响海权之六要素中,隐讳的提到了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形态构成、领土范围、人口数量、国民性格、政府特征。下面笔者将根据历史事实来进行分析归纳。
1、        海权国家应具备安全的陆上生存环境,以便于将资源向海上力量倾斜。
海权国家应该具备安全的陆上生存环境,在陆地缺少致命的威胁,使国家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向海上力量的建设方面倾斜,从而使国家能够在军备竞赛中获取压倒性的优势。20世纪初,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就是典型的例子。英国属于岛国,在陆地上没有威胁,海军是他唯一的进攻力量,英吉利海峡是英国的最后战壕,所以英国不留余力的发展海军军备,以至于陆军与其海军相比,更像是一支海军陆战队。相反德国虽然追捧马汉的海权论,却没有发现其并不具备海权国家的资格,德国面临着北方潜力无穷的沙俄和南方的宿敌法国,不得不在进行海军军备竞赛的同时,保留一支强大的陆军来面对两线作战的威胁。以至于海军发展虽然在技术上略胜一筹,但是由于资源分配的不足,海军实力难以赶超英国,由于海军发展船舶建造的不易,导致德国海军更加珍惜自己的舰船,在日德兰大海战中,德国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却不得不龟缩于港口,最终导致威廉港水兵大起义,输掉了整个一战。因为德国舰队指挥官知道她们与英国不同,英国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法国分担了其陆军压力,英国即使受到更严重的损失也可迅速补充,而德国面临着东线俄国和西线英法联军的巨大压力,再也抽不出资源用于造舰了,他们只能打掉一艘少一艘。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得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源不足,而资源不足的原因是由于陆上巨大威胁。
不独有偶,古代也有例子可供参考。古希腊珀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希腊方阵重装步兵,掌握了陆权。而当时的雅典却掌握了海权并拥有巨大财富,不过可惜的是,雅典与斯巴达在同一块大陆上,雅典被斯巴达在陆上进攻、封锁而最终战败。虽然其中有雅典多方面处置失措的缘故,但是也可由此看出,在陆地具备致命威胁或潜在致命威胁的前提下,盲目的发展海权,往往会使资源分配不当而导致失败。
2、        海权国家的地理位置应具备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便于出入大洋。
国家地理环境必须适应海军的发展,有良港,能够自由的出入大洋,而难以被封锁。俄国自彼得大帝伊始,就不断的寻找良港,沙俄不断的与瑞典、波兰、土耳其宣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得到一个能够自由进出大洋的不冻港,温水港是当时俄国沙皇的渴望,但是由于国家地理位置纬度过高,虽然俄国得到了波罗的海、黑海、北太平洋等出海口,甚至把首都都迁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但是波罗的海过于狭小,与半封闭的黑海一样容易被封锁,而北太平洋和北冰洋不冻港又很少,所以俄国的海军力量没有像英国、美国海军那样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历代沙皇数百年寻找良港所遗留下来的巨大财富却是广阔的具有丰富资源的领土,也许这是历代沙皇所没想到的,广阔的领土也是历代沙皇寻找良港所留下的副产品,可是广阔的领土却将俄国的舰队分割成几大部分,各个部分之间难以相互支援,使得俄国海军力量看起来庞大无比,确是难以集中。结果出现了在日俄战争中,波罗的海舰队横跨大半个地球的奇迹,结果增援太平洋舰队途中,而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所歼灭的憾事。
同样的,德国虽然具有不冻港,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关系,很容易遭到封锁,而难以进入大洋,日德兰海战后,德国公海舰队被封锁于威廉军港无所作为,这与德国海岸线过于封闭又很大关系。同样,法国与英国的海上竞争,不但面临着陆海之争,伊比利亚半岛将大西洋与地中海分割,而导致海军舰队难以集中。
3、        海权国家必须能够从掌握的海权中取得巨大的收益,否则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也难以长久只能是昙花一现。
巨大的海上收益是海权的基础,没有海上收益支撑的海权,往往难以持久。比如我国明朝的郑和舰队就是这样,郑和舰队因为皇帝的兴趣建立起来,在长达数十年的远航过程中,却没有获取相应的收益,以至于这种远航必须依靠国家财政来支撑,成为劳民伤财的无意义举动。郑和下西洋虽然创立了许多个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世界第一。但是其最终目的在今天仍是个谜。是为了寻访建文帝?是为了宣扬明朝皇帝的天威?还是朝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知道的就是,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明朝取得巨大的收益,其收益难以抵消郑和下西洋的巨大消费,以至于一些头脑禁锢于朝贡体系而不能自拔对国计民生有忧心忡忡,以至于这种劳民伤财的远航难以持续下去。
相反欧洲如火如荼的大航海时代确是由追逐利益开始,海上巨大的收益可以为海上力量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西班牙无敌舰队,是由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运回的金银维持,而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则是由殖民经济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典型的殖民经济,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掠夺尽可能多的殖民地,然后将殖民地发展成为单一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市场,限制殖民地工业发展,这样,殖民地的原料就通过海上贸易运回宗主国,宗主国加工成工业品后,满足宗主国市场后,再返销回殖民地,这样资本家就可从中攫取足够的利润,而很显然,这种典型的殖民经济关键是保持海上贸易的畅通,无论是和其他列强争夺海外殖民地,还是维持海上贸易都需要具备强大的海上力量,而攫取巨大利润的资本家以国家的形势发展海上力量,这就是西方世界殖民经济时代的海权,这就是马汉所总结的海权本质。所以广义的海权包括海上贸易和海上战争。殖民经济的命脉在与海上贸易交通线的畅通和海外殖民地的多寡优劣,而海上军事力量正是保证以上条件成立的必要因素。所以马汉宣称的海权是殖民经济所获取收益支撑的海权,海权用来扩大殖民经济的规模夺取殖民地和保证海上交通线的畅通无阻。
殖民地主要依靠经济依赖保持与宗主国的联系,一旦海上交通线被切断,殖民地被敌国海军所封锁,那么殖民地经济很容易就会崩溃,殖民地与宗主国失去联系,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十分单一,经济上难以自给自足,它主要依靠出口本地生产的有限种类的原料,换取自身所需,一旦海上贸易被切断,殖民地经济难以出口特产品,造成自身特产品大量积压,而自身的所需的各种产品又运不进来,结果殖民地经济崩溃,生活水准下降,宗主国也是一样,宗主国具备强大的工业生产力,但是海上交通线被切断,缺乏原材料就很难开工,生产工业品,资本家也很难从中攫取巨额利润,所以殖民地经济的命脉就是海上交通线。这种指明经济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才崩溃,德国一战爆发和一战前之所以发展海军挑战英国海上霸主地位,正是由于德国在蒸汽时代发展过晚,在电气时代迎头赶上后,却发现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被英法列强瓜分殆尽,所以要发动战争夺去殖民地。
海军作战与陆军作战不同,陆军作战时可以借助地形、气候、时间等发展一系列战术,增强军队的机动性、防御力、战斗力,所以陆军运用巧妙适当的战术下,即使装备较为落后叶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说陆军作战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巨大。而海军不同,海军在茫茫大海上,可供利用的自然条件很少,还要抵抗恶劣气候的影响,所以海军取胜往往更加依赖装备和数量优势。与其说人操纵驾驶着战舰,不过说人像机械零件一样属于舰队的一部分。海军作战的根本在于装备的技术水平高低、质量优劣和数量。而建立这样一支能够保持海权的海军,其花费是巨大的,没有更为巨大的海上收益支撑,盲目的发展海权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即是昙花一现,也会像郑和舰队一样破灭。
从前两点来看,符合海权国家有英国、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在陆地上均缺乏致命威胁,而漫长的、支离破碎的海岸线提供了众多的良港,而孤悬海外不易封锁,可以自由的进出大洋,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缘故,这三个国家的境遇却完全不同。英国是殖民时代最大赢家,在特拉法加角海战之后一直保持海权至二战结束,殖民经济为其海上力量的建设提供的足够的资源。而美国没有得到殖民经济得巨大红利,不是依靠海权发展起来的,而是依靠国内生产力的巨大进步,通过一战、二战积蓄实力而迅速强大起来,虽然在今天美国掌握的全球的制海权,但是其作用是维持全球秩序(其作用将在后文中详述)。而日本与西方列强相比,属于后进者,虽然其想通过获取殖民地,赶上殖民经济得快车,可是其向东南亚伸手,却触犯了美、英、法等老牌列强的利益,结果遭到重创,而日本存在巨大的大陆情节,对广阔的、资源丰富的大陆充满向往,但是却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对马汉的海军作战战术的再审视
马汉的海战思想主要是对殖民经济时代海战的总结,在这个时代,火炮是主要的作战武器,舰船先是风帆、然后是蒸汽推动,在这个时代,火炮的射程有限,使得岸炮只能用于守卫港口,现在各国划定的领海为海岸线3海里,正是当时火炮的有效射程。这样的技术水平,加上殖民经济的特殊性,岸基防御作用有限,大舰队甚至不用登陆夺取港口、要塞,只封锁就可迫使殖民地投降,发展陆地防御不如发展主力舰,作战时将舰队集中起来,以数量优势压倒对手。这些也是马汉海权论关于海上作战的一些观点。一战时期,各海军强国将马汉理论奉为经典,各国均按照马汉海权论观点建设自身的海上力量与海战思想,日德兰海战双方都是按照马汉海权论观点实施的。所以,才有双方战略战术如此接近的缘故,这不是巧合。而到了二战时期,飞机、潜艇、航空母舰等新式远程攻击兵器的大量应用导致了海权论海战思想难以指导战争。
首先是飞机等远程攻击兵器的出现,导致岛屿、大陆等对海洋的控制距离,控制能力大为增强,以火炮为主的海战时代,由于火炮射程较近,舰船可从容的绕过坚固设防的岛屿、要塞、港口进攻,防御方总不能处处设防,但是在二战时期,飞机攻击侦查距离可达数百公里,在临近交通线的岛屿、陆地附近设置机场可控制海上交通线。要想保证海上交通线畅通,不得不攻占航线附近的岛屿、陆地。太平战争中,美国反攻日本就是如此,在接近日本本土以前,不得不逐个攻占日军占领的、坚固设防的群岛、港口,美国麦克阿瑟提出“越岛攻击”,可通过攻占群岛中的核心岛屿,摧毁其他岛屿飞机、舰船、远程火炮等远程攻击力量,然后通过驻守核心岛屿的部队防止增援,进行监视、压制,困死其它岛屿的日军。这种做法大大加快了战争进程,可是前提是摧毁岛上日军的飞机、舰船、火炮等远程攻击力量。而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国提前预知日军情报,通过航母与中途岛上飞机的联合进攻,挫败了日军庞大的联合舰队,由此可见,飞机等远程攻击兵器的出现,增强了陆地对海洋的控制能力与控制距离。而在二战当中,海上舰队对陆地的攻击占有相当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飞机在夜间无所作为,不能有效的执行侦察攻击等任务,所以以航母为核心的作战舰队拥有机动和突袭的优势,航母编队可通过不断的机动,使陆地、岛屿上目标难以发现,然后通过夜暗接近到飞机攻击范围之内,在黎明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日本联合舰队攻击珍珠港,美国舰队空袭腊包儿都是采用这种战术。但是在今天,这种战术已经行不通了,超视距雷达可发现海平面以下目标,照相卫星、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可发现海上舰队的蛛丝马迹,各种战机也可夜暗、不良气候执行任务,再加上无人机、远程导弹,甚至是具备攻击机动目标弹道导弹等远程打击兵器的发展,使航母的机动与夜暗优势不复存在。而由于航母上起飞距离、体积、调度等限制,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舰载机在载弹量、航程、出动架次等方面不如陆基战斗机,而陆地上的兵器承受打击能力也要优于航母等战舰。所以无论如何,陆地对大洋深处的控制能力在增强,即使是美国海军也有这样的原则,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不应把航母编队驶入威胁海域。因为此,割据值海的概念出现了,所谓割据制海,就是通过占领、控制海洋上的岛屿、海峡、半岛、港口等关键点,实现对海洋的大范围控制,通过这些关键点对海洋进行分割,增强己方在某些特定海域的作战优势,实现割据制海。在这个理论中,一只精锐的、快速机动的海上作战力量还是必需的,主要用于机动作战,用此来弥补陆上关键点不能机动,以防敌人以优势兵力造成突破。在这个理论中,陆上关键点更像一个盾牌,也像炸弹磁石,用路上关键点的远程兵器、侦查监视系统,增强战区的作战优势,而机动舰队更像一只长矛,通过陆上关键点耗尽敌人舰队的攻击锐气与进攻能力,游走于路上关键点的空中掩护之下,在我方选定适宜时间地点发动最致命的攻击。
而潜艇的出现,则代表着另一方面,即使敌军掌握了制海权,我方也可通过潜艇战破坏敌人海上交通,颠覆敌军海权。二战中德国在大西洋上发动狼群战术,曾使掌握制海权的大英帝国一度陷入困境,在通过一系列的反潜与潜艇技术斗法,英美才逐渐占据了优势。在今天,反潜技术的发展对于某些重点保护目标,比如航母编队,防护可谓周密,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兵器控制狭小水域,而缺乏大范围反潜能力,而潜艇则可在全球海域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说反潜处于劣势。但是核动力、燃料电池、地波通讯使潜艇能够长时间水下行行,不像二战潜艇大部分时间在水面航行,只有作战时才在水下;消声瓦、减震阀、水声环境等对潜艇有利;大潜深、喷水推进则使卫星难以跟踪;水下发射反舰导弹、尾流制导远程鱼雷、智能水雷等增加了潜艇的攻击力。也就是说,今天的潜艇也许还不具备正面挑战航母编队的能力,但是在薄弱之处,破坏敌人海权方面却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