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峪长城:在北京看血海梁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45:11

在北京看血海梁祝

沈泽玮 (2012-01-06)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1周点评:千万富翁白手起家的秘密!
专家热议:青钱柳茶降糖有奇效(图)!

  “楼台暗泪垂,恨似春江水,誓约同守,信物为证,为何负约把婚退……”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因小时候看香港电视剧而认识。但对梁祝的印象,长时间只停留在刘松仁和李琳琳那两张苦脸、那两只飞来飞去的蝴蝶,还有李琳琳最后不知何故的纵身一跳。

  那时根本不知道那出戏在讲什么,后来才知道男女主角对唱的歌曲原来是罗文和关菊英幕后代唱的,也慢慢了解那些由顾嘉辉作曲、卢国沾填词的歌曲,原来是在讲述一段受包办婚姻制所累的爱情悲剧。

  朝鲜“国宝级”歌剧团“血海歌剧团”到中国巡回演出朝鲜版的《梁祝》,本周来到了北京站的国家大剧院。朋友一提起,我不假思索地说,买票的话算我一份。

  一是想再看一遍自己当年没看懂的戏,二是想看看“将军的遗作”。

  在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后,《南方周末报》头版做了一个关于朝鲜版《梁祝》的报道,斗大的标题就写着“将军的遗作”。

  该篇报道指出,《梁祝》是血海歌剧团自2010年“中朝友好年”以来,在中国上演的第二个剧目。而“血海”与中国的渊源则要追溯到1961年,正处于“用鲜血凝结成中朝友谊”的开创年代。按朝鲜官方记录,朝鲜已故国家主席金日成在那一年访问中国时,对所观赏的越剧《红楼梦》赞不绝口,回国后即倡议并“亲自指导”了朝鲜民俗唱剧《红楼梦》。

  将近50年后,金正日在他去世前的一年,也就是2010年,又指定将《红楼梦》改编为歌剧重新上演。同年5月,剧目在北京首演成功之后,金正日又亲自指定改编《梁祝》。为使《梁祝》的音乐更具中国特色,血海歌剧团在配乐上使用了二胡,而中国文化部则向血海歌剧团赠送12把二胡,并多次派遣专家前往朝鲜教授演奏方法。

  没去过朝鲜,没看过朝鲜歌剧,只在电视上看过《阿里郎》大型演出的新闻片断、听过朝鲜新闻主播报新闻的激昂声调。事先也没有看什么资料,进入剧院才猛然想起,朝鲜版的《梁祝》当然是以朝鲜语演出。还好,舞台两旁有中文字幕,懂中文的新加坡人没问题,心想坐在前面一排的老外,不知要如何熬过约两小时的演出。

  看着看着,越看就越感震撼,艺术原来真的可以跨国界。你可以听不懂台上的人在唱什么,但你完全可以知道台上发生什么事。歌剧演员和“旁唱”演员的歌声饱满又富感染力,时而活泼、时而悲切,不需听懂歌词,也知道歌剧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朝鲜版《梁祝》还特地加了一场祝英台返乡前做梦的精彩群舞表演,梦境中她与梁山伯喜结良缘。血海歌剧团总导演蔡明锡说,这是“伟大的金正日将军教导的”,歌剧中一定有舞蹈,也要把原作中细腻的部分体现出来。

  一面听着类似方言的“san bei” (山伯)和“yong dei”(英台),一面想起当年看的港剧梁祝,顿觉时空交错,煞是搞笑。相隔30多年,过去是听得懂,看不懂;现在是听不懂,但看得懂。

  共产国家向来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但有别于《阿里郎》那种10多万人以机械式行动出演、又夹带外交和意识形态纷呈的团体操表演,朝鲜版的《梁祝》更有艺术魅力,它既反映中国文化又突出朝鲜艺术表现。在第一场戏中,祝英台为争得父母同意让自己外出求学,还上演一段算命先生变装的诙谐桥段,让人窥见这个神秘国度和人民的幽默感。

  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缓冲,朝鲜既是个资产也是个包袱。有网民看了出口转内销的《梁祝》形容,中朝关系将如同梁祝般“长长久久,至死不悔”。

  笔者则对《梁祝》殉情和化蝶那一幕印象最为深刻。殉情,暴露了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制的祸害;化蝶,反映了人们在某个程度上意识到包办婚姻制的缺陷,并对之所产生的反抗。

  父母为了儿女好,找来了门当户对或更加权贵的人家,但父母的一片好意往往只会给儿女造成不幸。同样的,“父母官文化”这种家长制社会的产物也可能为社会发展带来局限。特别是当“父母官”样样都管,却样样都管不好时,只会造成政治无所不在,强势和弱势群体的差距不断拉大。

  在北京看朝鲜人演出《梁祝》,不知怎么的,除了悦耳的音乐不断萦绕耳边,包办婚姻和“父母官文化”等父权主义的治理理念问题,也不断浮现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