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影视台词:对生死的追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17:55

对生死的追问
兰溪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不断地流淌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但不停地延续, 哪有可能断了呢?你想断也断不掉啊。
  生从何来?死去何处?生命有没有轮回 ? 有没有灵魂?
  2011 年 7 月 3 日下午,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禅修国学班两天的课程即将结束,作为学员的企业老板们忽然像小学生一样赖着不肯下课,争着向授课的净因法师提出这些问题,有的学员则抢过话筒表达自己的看法,激烈的争论,让下课时间不得不推迟。
  从古至今,对于生死的疑惑和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在现代文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擅长佛学与脑神经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净因法师怎么解释呢?
  人死如灯灭吗
  兰溪:中国有句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佛家又说生死轮回,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净因法师:“人死如灯灭”在 2500 年前就被批判过了。如果“人死如灯灭”了,人一辈子做坏事和做好事没有区别,一了百了不需要承担责任,人还有什么可畏惧的?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根源就出在这里。
  轮回,涉及生命的本质问题,什么是生命?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不断地流淌变化,只有延续性,没有固定的形态,佛家叫“无常”。现代人蠢,把生命当成一个我的东西,生命不是这个肉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的血液和细胞都在新生和死亡。爱因斯坦早就说了,眼前的桌子烧了,变成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精神和肉体不都是能量吗?任何一种能量都不可能凭空消失,只有转化。生命哪有可能断了呢?你想断也断不掉啊。
  兰溪:人出生之前和死之后什么样,都看不到呀?
  净因法师:我们能看到眼前的物质,是因为我们生命的频率相似,有些东西看不到因为频率超过了你能感知的范围,就像红外线和紫外线。人的能量感知的范围有限,打坐的人可以扩大感知范围,修行人喜欢打坐是有道理的。
  兰溪:人死之后去哪里呢?
  净因法师:分解,回归到大自然,然后重新组合,变成新的生命,缘起法这么说。
  兰溪:前生来世不是指人吗?
  净因法师:佛家从来都没有那么说过。前生和来世不一定是人,什么都有可能。死后变成人的机会很小。树叶掉下来,腐烂,被花吸收就变成花,被萝卜吸收就变成萝卜,人也一样。
  兰溪:人有没有灵魂?灵魂是什么样子?
  净因法师:佛家没有灵魂这个说法,灵魂是很多人强加给佛家的。灵魂是民间的说法,好像小人儿一样,固定不变的东西。
  兰溪:没有灵魂,人的肉体毁灭之后,精神的能量去了哪里呢?
  净因法师:精神能量成为组成新生命的核心元素,打一个比方,它就像一个电磁波,向外传递,寻找一个接收器,父母亲就把这种能量接收下来。人能投胎,或多或少跟父母有相契合的地方。
  人活着的时候,习惯性的日常行为慢慢形成习惯性的思维或观念,它具有潜在的能量,影响未来的思维和行为,这个潜在的精神能量佛家叫做“业”。“业种子”因为有生命力,所以又称为“种子”。以前的行为留下的“种子”无形无相,但是力量很强大,于是延续下去,对未来的生命轨迹有强大的影响。
  兰溪:现在有一些方法,比如西方心理学运用催眠的方法,可以看到前世,可信吗?
  净因法师: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但真的很难,我不相信多少人有这个本事。人完全没有必要去这么做。如果你知道前世有大福报,就会有恃无恐;如果知道前世命运不好,就会自暴自弃。再说,催眠师能帮你看到前世,你能每一件事都找他去看一看吗?你的命运在谁手中呢?你过去做过的决定你现在,现在做的事情决定你的未来,命运应该由你自己决定。佛家反对在命运问题上的各种无知和侥幸心理,不提倡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
  兰溪:现在占星、算命等很流行。
  净因法师:我不能不说,有的所谓算命,是凭主观意志幻想出来的。从理论上,按照性格行为惯性,一般人的命是可以算的。这就是因果,没有什么奇怪。但意志坚强的人,随时随地都可能有自我超越的做法,所以生命的轨迹随时在改变。但一般的人都做不到,因为按照原来的习惯最舒服,改变轨道需要很大的能量。未来是什么样从来都不是固定的。
  未知死,焉知生
  兰溪:有一本讨论生死的书,《西藏生死书》很热销,台湾的生死学也很热门,现代人对死亡既好奇,又恐惧。
  净因法师:在海外对生死的研究很重视,大陆还不够。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从现在考古出土的墓葬可以看出,不少古人倾尽毕生来建造坟墓,以期现世的幸福可以延伸到来世,他们在死亡问题上花费太多精力。针对这种现实,孔子才提出,“未知生,焉知死”,是说应该把精力放在生上。孔子学说中也涉及来世思想,只是儒家在理论上对此论述不多。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三世轮回的理论填补了儒家的这个空白。为什么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不能分?结合是有道理的。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死”变得讳莫如深,把它当成不吉利的事情。现代中国人对生死很茫然,直到死亡降临的时候才恍然明白,生命也有结束的一天。
  兰溪:国外不管是宗教还是医院,都很重视临终关怀。
  净因法师:我们的临终关怀做得不足。如何死得安详,有尊严,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考验,生老病死中,死是最苦的,最脆弱、无助,没有安全感,临死的人最需要关爱。让人带着希望在光明中离开人间,也是一种慈悲。摧毁这种寄托,不管对活人还是即将去世的人来说,是不是有点残忍呢?
  兰溪:去年的贺岁片,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 2 》中,就重点安排了孙红雷饰演的主人公去世前的情节:他在去世之前,召集亲朋好友,开一个“死亡告别会”,所有恩怨都在那一刻释然。在死亡面前,更能看透爱恨情仇,反思生命的价值。
  净因法师:对。其实,死亡困扰着每一个活着的人。一个人的死亡会影响五六个人,以香港一年死亡 3 万多人计算,即每年有近 20 万受到死亡困扰,所以人“死前死后”对别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可不重视。正确认识死亡,反思生命,不仅能让人们从痛苦中恢复过来,而且能让人更了解生命的真相——无常和短暂。不认识死亡就不知道生命的宝贵和短暂,现代社会很多人不爱惜生命,消磨自己的时间和身体,甚至自杀。如何让他们了解生命?从死亡入手。看透了生死,知道人生不过百年,就少了贪欲、执著、计较、怨恨。
  兰溪:所以现在应该说,“未知死,焉知生”。
  净因法师:人临终的时候就会明白,“我”不是永恒不变的,参透生死的本质,可以帮助人们消解对死亡的恐惧,还让人有更潇洒自在的人生。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临终对此有生动的阐释: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很自然。死亡并不可怕,可以看作结束,也可以看作一个开始。对于大彻大悟的人,生与死,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区别。
  兰溪:既然生命可以轮回,生命不是就没有那么宝贵了吗?自杀了还可以轮回啊。
  净因法师:人死的时候精神境界,决定来世的起点。自杀的人死亡时的情绪的冲击力太大,会悲愤、怨恨、失望到了极点,来世以此为起点,会好吗?佛家是反对自杀的,认为自杀的人很难超生。
  自杀一般是因为遇到无法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佛家认为,这一世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带到下一世,不可能逃避,所以人要每时每刻勇敢地面对当下的问题。
文章来源:求是理论网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图片来源:深山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