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油治疗湿疹:加强科技推广 提高农业效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39:55

加强科技推广 提高农业效益

 

彭福川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农业效益的提高离不开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为此,本文就如何加强我市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作些初浅的探讨。

 

一、我市农技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艰苦努力下,全市的农技推广有了新的发展,杂交水稻、杂交蔬菜良种等一批实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调查统计,全市1990年仅水稻生产方面推广杂交良种、配方施肥、多效唑育秧等六项先进技术,就增产(或减少损失)稻谷5751.6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虽然农技推广在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推广的范围不广、项目不多,项目的覆盖面不大,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与先进地区相比,进展缓慢,差距较大,甚至如球肥深施、农药深施等一些七十年代已推广的先进技术项目现在很少有人坚持应用。其主要原因是:

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不足,科技流入田间、流入农户的渠道不够畅通。全市除银河、宣风、老关等少数几个乡镇有健全的农技推广站、有一定数量的农技推广人员并专职专用外,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组织不健全、不完善,农技人员数量少且不能专职专用。据调查,全市平均每万农业人口只有农技推广技术人员(不包括水利和畜牧兽医)2.2人,低于全国(2.7人)全省(4.2人)平均水平,且农技人员分布不合理,在市区农业部门的占40%,真正在第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每万亩耕地不到2人,90%的行政村无农技人员,这与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体制很不适应:约一千多农户才有一名农技人员,“一人跑千户”,无法完成对农民传技的任务,致使一些推广项目的技术措施因指导不力而不能按要求全部到位,影响项目效益的发挥。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对先进科技接受能力较差,先进的科技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市直接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的农民中文盲、半文盲占30%,特别是近10年来陆续加入农民队伍的大多数青年,传统农业技术没有学会,更没有经验;想学新技术的又难找到“师傅”,加上耕地面积小,“作田”对许多农户来说是“带搭”,因而操作技能差,应用新科技成果时不能严格按要求“施工”,关键措施难到位,以致出现应用新科技无效益甚至造成损失的现象。如源湴乡一些农户反映近几年早稻碳铵施用量达50公斤/亩,比原来增加一倍,但早禾并不比以前好,其原因是施肥方法不当。有些农户,对水稻病虫分辨不清,更不会对症下药,只知道别人打了农药他也跟着打农药,打药次数多,成本提高了,自然经济效益就降低了。有的农民知道增施肥料可增产,但不懂合理施肥,早稻拔节孕穗期大量施用氮肥,有的一次施用尿素达40公斤/亩,结果造成禾苗青疯徒长,严重减产,增施化肥产生了负效益。

此外,我市历来人多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多数农民满足于“自给”,无商品生产意识;加上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一些需增加物资投入使农作物增产的科技成果应用后产生的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不一致,出现增产不增收或增产反而减收的现象,致使农民对农业的获取心理不高,影响了应用新科技的积极性。

 

二、我市推广农业科技的巨大潜力

 

我市多年来水稻单产一直居全省前列,不少同志认为,在高产的基础上推广先进科技成果也好,增加投入也好,增产幅度不会很大,经济效益不可能提高。其实不然。以粮食生产为例,1990年全市水稻播面亩产虽然已达410公斤,比全省平均播面亩产高100公斤,但比相邻的湖南省醴陵市播面亩产低了80多公斤,比湖北、江苏、四川等各省平均播面亩产分别低30—80公斤;市内区与区、乡与乡之间很不平衡,区与区之间单产相差50公斤,最高单产与最低单产相差近100公斤。小麦、红薯单产更是大大低于南方各省的平均水平。在粮食生产方面,只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配方施肥覆盖面达到50%;早杂面积达到早稻播种面积的35%;多效唑育秧覆盖面达到70%,叶面施肥覆盖面达到80%;半旱式栽培面积达到3万亩;6万亩红薯通过推广良种使单产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便可增产粮食3784万公斤,比1990年增产10%以上,等于增加播种面积9.23万亩;扣除新增生产成本,可净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按全市农村人口计算,人均增收20元。可见,在粮食生产中,推广农业科技的效益潜力是巨大的。而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其他农产品生产中的潜力更是不言而喻。

 

三、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的对策

 

根据我市的现实情况,要达到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的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应用先进科技成果的成功率。

农业科技只有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根据我市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现状,当务之急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培训,普及新的技术知识,努力开发农村智力,增强农民群众接受新技术的自觉性和运用新成果的主观能动性。市、区、乡(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采取办培训班、印发科技资料、墟场科技宣传、接受技术咨询、现场操作示范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输科学技术;继续办好农函大和农民文化技术夜校;争取用2-3年时间,90%以上的农民接受一次以上的实用先进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科技素质,使广大农民对所推广应用的农业科技项目懂原理、知要领、会操作,各项技术措施能准确到位,提高科技推广的成功率。要努力办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把即将加入农业劳动力队伍的青年培养成有文化、懂科学、容易接受新技术、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新型农民。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要逐步实行农业生产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行政上和技术上都具有权威性的考核机构对农民进行科技水平考核,评定技术等级,并发给相应等级的“农业生产技术资格证书”(或称“绿色证书”),对获得不同等级“证书”的农民在农业开发项目承包、选拔专职或兼职农技员、确定为科技示范户、农业贷款、农资供应方面给予不同的优惠。

2、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疏通渠道,把先进科技送到千家万户。

要建立和完善以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乡(镇)农技站为骨干、村农技服务组和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科普协会、专业研究会和技术服务组织,从各个方面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

搞好科技服务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先决条件,各级农技人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同时,在关键时间要深入田头、农户,解难释疑、具体指导。

科技示范户是农技推广的先行者。据调查统计,科技示范户生产经营效益明显高于一般农户,生产经营收入比一般农户高20%以上。我市已有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各类科技示范户500多户,他们的试验示范已对周围农民产生了积极影响,各级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要从科技信息、技术指导、物资、资金等方面对科技示范户继续给予支持、扶助;并逐步扩大培养一批新的科技示范户,争取用2—3年时间达到每个村民小组有1—2户科技示范户,使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科技示范户辐射到千家万户。

要建立奖励机制,对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农技人员给予奖励,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以改变重研究、轻推广的观念,把农业科技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推广”方面来。

3、扩大科技推广范围,优选科技推广项目。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农业”即“粮食”、 “粮食”即“水稻”观念的影响,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放在水稻生产上,致使水稻生产以外的种、养、加各业科技推广工作基础薄弱。今后必须按照大农业的要求,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范围扩大到以种、养、加为主体的农林牧副渔各业。克服“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意识,增强商品经济观念。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条件,优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以提高经济效益。

同一科技项目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主要是物资技术条件)下推广,其经济效益是不同的。相同的生产条件下,推广不同的科技项目其经济效益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当前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的情况下,推广需要增加商品物资投入而增加产量的项目,其经济效益相对较差;推广不需增加商品物资投入的农技项目,则经济效益要高得多,农民也乐于接受。在科技最薄弱的领域或生产环节推广先进科技项目则容易获得明显经济效益。就我市现实情况而论,在旱地作物生产中推广杂交玉米、“福薯1933”、“小麦74359”等高产良种和红薯-玉米、红薯-绿豆(饭豆)套种、免耕栽培等技术,其经济效益比在水稻生产中推广现有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高得多。在水稻生产中,低施肥水平的稻田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加施肥量,比在高施肥水平的稻田推广同一技术经济效益要高得多。在文化科技素质较差的农户中,推广应用技术要求不严格,“操作”出现误差也不会导致损失的项目较容易获得明显效益,如水稻半旱式栽培、套种等;在文化科技素质较高、资金较充裕的农户中推广应用技术要求较严格、需要增加较多投入的项目更能获得高效益,如蔬菜地膜覆盖栽培、茄果类蔬菜塑料大、中棚保温育苗等。总之,应用科技成果切忌“一刀切”,更忌盲目性,既要考虑增产,更要考虑经济效益;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因人、因地制宜,优选推广项目,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4、组建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实体,发挥规模效益。

我市人多田少、户平水田仅2亩的现实情况,制约了一些农技推广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因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每户农户来说,面积虽小,农具设备不能少,田间作业的每道工序不能少,致使农具设备利用率低,劳动效率也无所谓提高。如多效唑育秧,每亩秧田用药量仅200—300克,而一户农户种2亩水田,只需秧田0.3-0.4亩,仅需用药100克左右,真正喷药时间也只需10-20分钟,但这一点点农药同样要上街购买,稀释、喷施、喷后清洗药械、灌水、观察效果等环节一个也不能少,“搭台”时间长,“唱戏”时间短;还存在用药量小、配药计量误差较大而造成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药械利用率极低。施用生长素、微肥、叶面肥等都存在类似问题,致使不少农民嫌“麻烦”而不愿应用这些技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在一定区域内(如行政村、自然村或村民组)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组建以某一科技项目为主体、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农民为骨干的劳务技术服务实体,对面大而每户农户工作量较小、操作技术要求较严格,需一定设备、设施的农活,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灌、育秧等实行一定规模的统一经营、有偿服务,收取合理的费用,政府及农技部门给予适当指导和支持,既有利于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使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化;也有利于解决部分农民对新科技接受慢、难掌握的问题,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机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市农经委)

 

*原载中共萍乡市委办公室、中共萍乡市委政研室主办的《工作与研究》1992年第3期(总第17期)第118——123页,一九九二年三月十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