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兄弟在心中 你feel: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人生如过眼云烟,活在呼吸当下的一念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35:51

人的生命不是用一年一年,一天一天,一秒一秒来计算的,而是用一念一念来计算的。我们的一念一念想的是什么,加起来才是我们的生命,没有一念念,则一天天就无法计算起,我们的生命希求的是什么?远离的是什么?我们都有眼睛,哪些是该看的?哪些是不该看的?我们都有耳朵,哪些是该听的?哪些是不该听的?我们都有手,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我们都有脚,哪里能走?那里不能走?要很清楚,如果不晓得要怎么做,一生要怎样就会很渺茫,要从当下一念去把握,若这一念把握不住,谈更远的不可能。

(本文整理中.......)

 

善护念

  世界在一念间
  一念即是世界

  人只有当下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残影的过去、虚幻的未来,都是当下一念



  人只能把握当下
  一念善,世界尽善
  一念恶,世界尽恶
  一念善,断万劫恶缘
  一念恶,造无边苦恼

  念去无住,水逝无痕
  旷古世界竟成梦影
  无边的苦,无边的乐
  也是如此
  瞬时成空

  唯此当下一念
  是醒,是梦,是觉,是迷

  没有必要懊恼过去
  没有必要懊恼未来
  当下的心念决定着善恶
  知念去已空
  所有的烦恼已离去

  春天的种子,秋天的果实
  当下心念种子,未来善恶世界果实
  念念为善
  断尽潜伏恶种

  层云密布,不碍天空的晴朗
  泥沙浊尘,不碍清泉的澄彻
  烦恼虚影,不碍心灵的宁静
  云、沙、烦恼本善
  唯此当下一念善与不善



  无善也无恶
  无真也无假
  无觉也无迷
  无醒也无梦
  世界唯此一念

  无名也无句
  无大也无小
  无方也无圆
  无来也无去
  世界本无生也无长

  万劫在一念间
  万劫顿时而空

@@@@@@@@@@@@@@@@@@@@@@@@@@@@@@@@@@@@@@@@@@@@@@@@@@@@@@@@@@@@@@@@@@@@

妙不可言是禅机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教你家婆婆知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枯木禅”的故事。在《五灯会元》第五卷:有一位妇人在山清水秀的幽静处,建造了一座精致的舍屋,一心想成就一名佛门栋梁。一名禅僧被妇人盛情邀请至舍屋闭关修行。妇人每日虔诚供养,禅僧整日坐禅苦修。朝霞如火,繁花似锦,法眼清净,不入凡尘。禅心空空难附物,不随蜂蝶上下狂。

转眼间,二十度春秋已逝,妇人变成了老妇人。一日,她叫自己年方二八的孙女去送饭,并俯在孙女耳边吩咐一番。

少女给禅僧送饭,连自己也一起送上——她一把抱住禅僧,如祖母叮嘱般问道:“正在这个时候,你怎么想?”

禅僧气定神闲,从容说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坐怀而不乱,心静如止水。

不料,老妇人听完,长叹一声:“我这二十年来,只不过供养了一个俗汉。”

老妇人非常不情愿地赶走禅僧,一把火烧了舍屋。

被赶走的禅僧羞愧难当,只恨自己白白受妇人二十年的供养,却一片朦胧,没有开悟。从此,他潜心忏悔,勇猛办道,在街市托钵,刻苦修行。

三年之后,他又来到了老妇人家,恳求老妇人成全他重新闭关,以三年为期。

春风三度,功德圆满。比之六年前,老妇人的孙女更是骄艳如花。她一如祖母吩咐那样,来到新舍屋,上前抱住禅僧,道:“说,快说。”

禅僧朗声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教你家老婆婆知!”

禅师的回答就非常有艺术性了。
他说:我此时的感觉,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是不可让婆婆知!


真正开悟的人 有些事是不能开口去讲和解释的 因为本没有文字和语言可以表达 所以有一句著名的偈语 "不可说 不可说")


禅师的确非同凡响----开悟后的感觉是语言表达不出来的,开口就是错,讲了也白讲,所以这个事情呢,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老妇人听了孙女回话,欢天喜地地来到禅僧闭关的新舍屋,对他说“善哉,善哉!恭喜禅师大彻大悟了!”

禅心灵动,不住迷悟,无所得,无所不得。执着真理,真理便成了教条;过河背舟,渡人的船反而成了负担。禅,讲究的是,众性自性,绝无分别。

禅客相逢唯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禅是打开心灵解脱的一扇门。禅,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既出世,又入世。

一个禅者,他选择了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佛祖,奉献给佛法,奉献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的时候,他一定要承受一种心灵的磨砺。面前的两条路,只能选择一条。任凭弱水三千,你只能取一瓢饮。你不能把世间之福出世间之福全部享尽。这样的态度,就是禅宗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界。要有感应,但是不要执着。没有感应的话,你是枯木石头;感应得过火了,你是凡夫俗子。怎么样来把握个中分寸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故事浅析:老和尚开示节录

孙女送饭时抱住禅僧,问他心中的感觉,老禅师心里一想,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我正在这里修禅定,一心修道,虽然没成佛,但是也没做什么其它不好的事情,让我说什么呢?怎么说呢?说什么都不好听,一个年轻的姑娘搂抱住,不好说。老禅师心里一想,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我正在这里修禅定,一心修道,虽然没成佛,但是也没做什么其它不好的事情,让我说什么呢?怎么说呢?说什么都不好听,一个年轻的姑娘搂抱住,不好说。但是这个姑娘坚持让他说,说“你说你说”,不说就不放开,老禅师一寻思,那就说吧,他说:“犹如枯木贴寒岩。”犹如,就是好像;枯木,已经枯朽的木头再也生长不出枝芽;寒岩,寒冷的岩石没有温暖,就是冷酷无情的意思。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虽然搂抱我,也不外乎就是枯木贴寒岩而已,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我这个心已经爱欲枯干,没有妄情,心清净本然,像枯木似的,再也不能长出枝芽来了。因为他说了,姑娘就得放开手了,回去告诉母亲。母亲问,老师父说什么了?“犹如枯木贴寒岩。”母亲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勃然大怒:“你告诉他,让他三天之内就离开此处。我们不供养他了,衣食、房屋都不供养了,让他到别处修道去吧。”因为“犹如枯木贴寒岩”了,仍有枯木、寒岩之相,虽然冷酷无情,这种贪爱淫欲之情已经没有了,但是还没离相,还没到家,仍有枯木寒岩之相,所以她母亲不满意,赶他走。

禪和子回答:「枯木倚寒崖,三冬无暖气」。这只是定境,与木头没两样,既没开悟,只有定没有观照的慧,那麼就是禪宗祖师所说:「死水不藏龙」。所以老太婆就不再供养禅僧了。禪和子心感惭愧,到外行脚数年后又回来找老太婆,老太婆看他很用功,决定再供养他三年。同样在出关当天,叫女孩子上前抱住他,这回禪和子的回答不同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给你婆婆知喔!」他终於开悟了。

这回经过三年的修炼,老禅师功夫纯熟了,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莫叫婆婆知。”——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行了,你来搂抱我这件事千万别叫你母亲知道。婆婆这里就指她母亲说的。其实是婆婆让她来抱老禅师的,这是反语,反说。你知,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知道;我的心是清净的,我也知道;天知地知,就是说鬼神也知道,因为头上三尺有神明嘛,瞒了你瞒了我瞒了婆婆瞒不了天地鬼神,都是非常明明白白的事情。就是说:你若不知道你心清净,你不能来搂抱我,到我这里来取证,就是你知道你自己心清净、我心清净;我知道我心清净、你心清净;莫叫婆婆知,这是反说,以反语作肯定之说,婆婆知道你心清净、我心清净、婆婆心清净,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婆婆不会让你到我这里来印证,印证得业、道业。所以这回“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莫叫婆婆知。”就是:我如是,你如是,婆婆也如是,如此如此。心是清净本然的,即相离相。正因为达到这种功夫,所以不发妄情,就是说已经断欲了,妄情不动——因为没有了,所以戒体不能毁坏。这是验证功夫。如果母亲不知道女儿心是清净的,断除了这种生死妄情,她绝对不能让她女儿来惹麻烦;如果母亲不知道禅师清净本然断除欲望,他也不能破坏禅师的道行。“宁动三江水,不动道人心”嘛,那罪业是深重的。那么婆婆也是佛门弟子,也是修道的,她本身若不断除生死妄情,她决定不敢这样印证。这就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本来如此。这就说明断欲了,一切不能毁坏,就是没有妄情可动。
比如过去世间讲,穷死不做贼。我们了达不偷盗的道理,不贪著财物,即使我们穷得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我们也决定不会发动妄情,偷盗别人一草一木。这就是说,妄情无可动了,所以就没有犯缘,就不会犯戒,不会失掉戒体。比如杀生,就算别人把我们杀掉,危害我们的身命,我们也决不能动妄情,因为无妄情可动,再也没有杀生之心,这种妄情已经没了,遇到这种杀生因缘,我们也能做到心不想,口不说,身不造。因为这种妄缘、恶缘、世间相所在皆是,我们不能生活在真空里,关键得成就自己的定力。随遇恶缘,无妄情可动,这样就自然安然无恙,根本不能毁坏戒体。 

                ---节录自长春市般若寺方丈成刚法师讲解楞严经的磁带文字


佛经上说:见闻觉知是眾生境界,就是分别,就是是非烦恼;若没有见闻觉知,那就像块木头了。楞严经云:「知见无知,斯即涅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一语道破了凡圣境界。  

一位学者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但他还是继续倒...

”师父,茶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后语:心中有自己人的成见,就听不见别人的真言。两人对谈,多数人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结果听到的除了自己的声音以外,什么都不曾得。

  当看到一个茶杯,第一个知道茶杯的念头是「知」,第二念觉得很漂亮是「意」,第三念想取走是「识」。好的心意识是善业,是天堂;坏的心意识是恶业,是地狱;善恶夹杂是人生,善恶都是这念心感染出来的。所以要契入这念心,就是要「守住心」,只有第一念没有第二念。训练到无论顺逆境都是当下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起分别,不染一尘的那一念,做到「百花丛裡过,片叶不沾身」,而且要站得住,站得长,这样就真正契入禪心,有定有慧属於修道位。

禪是绝对快乐的心
感官刺激的快乐,如过眼云烟
短暂而空虚
裡面没有定,没有慧
  世上的问题不外乎是苦和乐,苦乐是相对的,一切问题都是相对的,虚妄不实的。譬如爱吃辣就认為辣好吃,不爱吃辣就觉得很讨厌,酸甜苦辣到底那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好不好吃问题在个人的「习惯」和「分别」,味道本身没有自性,都是「缘起性空」。彻知这个道理,马上心就不想,不攀缘颠倒。心定下来,就是真正的快乐,心清净了,是一种绝对的快乐,而非经由刺激所得。感官刺激的快乐如过眼云烟,短暂而空虚,裡面没有定、没有慧。因此,快乐之后,带来的是无穷的执著和烦恼。  

  有了禪的快乐可以化除种种烦恼垢染,使我们的心真正清净,人生会愈走愈光明,道路愈走愈宽阔。儒家所说「内圣外王」,内圣就是禪的境界,圣人恆在清净的禪悦当中,因此,佛像的座子都以莲花作為象徵。不论佛像是站著、坐著,乃至卧著,都在莲花台上,意思是行住坐卧都不离开禪心。佛菩萨是永远的微笑著,因為他们以禪悦為食。这种禪悦自然感染外界的眾生心生欢喜,想要亲近,以此因缘,圣者便能顺利的慈悲度眾,净化社会,广行菩萨道,成就无上菩提,这是「外王」,是禪的最高境界,称之為佛,「佛」就是觉行圆满的意思。一个人没有禪心,想要齐家治国,想要度眾,如何带给他们快乐的生命呢?

禪是退一步想的心
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
充满无限的禪机
使心能够解脱自在,毫无掛碍忧虑
就真正达到禪的意义和目的了

 

 

@@@@@@@@@@@@@@@@@@@@@@@@@@@@@@@@@@@@@@@@@@@@@@@@@@@@@@@@@@@@@@@

聚万念归一念,一念归无念,无念生真念--归于一念未动以前。在入世中,完成内心的自我超越,

先做人,做人做好了,才有资格学佛,念佛从用心开始,学佛从做人开始。所以是先做人,再说禅。 古人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些都是不可说的,说出来也没用,无法光从表面的文字相来理解,解多了亦不过文字禅。

做人之道的公式为: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1、修身,养成良好的习惯。2、正心,养成习惯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3、诚意,要端正心态,要真心诚意。4、致知,要真心诚意,需获得真知。5、格物,要获得真知,需研究万事万物。6、观念改变行为,行为决定命运。--- 胡大平

@@@@@@@@@@@@@@@@@@@@@@@@@@@@@@@@@@@@@@@@@@@@@@@@@@@@@@@@@@@@@@@

主题曲:取一念

演唱:陈浩民

从来是正是邪在那一念
是人是妖心思每刻在流变
如成佛也是凭藉那一念
是猴是猪努力能炼成大仙
老孙一出
总有八戒与沙僧出现
从未怕挑战在前
随缘在世但求护庇心念
是沉是升旦夕如命悬在线
ah ha 向天发愿
众生未成佛永不会退转
如是真经世间净土
心中也可见不须费神舍近就远

...................................................

再次向天发愿
众生未成佛永不会退转
如是真经世间净土
心中也可见不须费神舍近就远
从来是正是邪在那一念
是人是妖心思每刻在流变
谁人在世未曾受过考验
愿能认清理路尘俗无染

@@@@@@@@@@@@@@@@@@@@@@@@@@@@@@@@@@@@@@@@@@@@@@@@@@@@@@@@@@@@@@@

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若不观心,则心随物转,永远是凡夫,心是万物之主,心是命运之主。观心就在于掌握当下一念。过去不可追,未来没有到,只有掌握了当下一念,才不悠悠度日,使自己净念相继,最后走向解脱的彼岸。修行就是常觉不迷!观心是正行.

一念化空,心境双忘,根尘脱落,识隐智现,当下即是净土.

一念不觉,名惑,生诸烦恼,造诸漏业,即是生死!

于诸烦恼,心能转物,对境不惑,当下即见自性佛,当下即法界净土,常能如此,始有把握也.



当下一念是什么?非常重要,若是善念,当自勉励;若是恶念,当自忏悔。在意念上控制了自己,在行动上怎么还会作非礼的事呢?所以修行,求本不求末,努力作善事,固然很好,若不能主宰自己的心,仍然是凡夫福报。只有主宰了自己的心,才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本。

当下此一心就是我们的知见,而此知见的性质是当下生灭的(意指任何知见都是暂时的现象)。

只要对境不执著,妙有自然现前,因此,自性的功夫,就体现在当下这一念。

人生如过眼云烟,善护当下一念
「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了解,比如说用手打一块木板,有人定轻轻地打、散散漫漫地打,这样每天打一百下,连续打一年,都不可能把木板打断。但定如果有人很集中又很有力去打,只要伸手打一下,马上就可以把木头打断掉。

@@@@@@@@@@@@@@@@@@@@@@@@@@@@@@@@@@@@@@@@@@@@@@@@@@@@@@@@@@@@@@@

一念的当下此刻

真修行的最终是化繁为简,而简单而至无为的当下一念...

  所有的开悟,不论修任何法门,走的方向如何皆并非重要的关键,当下这一念是小悟,大悟而至大彻大悟,乃至无所得之究竟圆满的智力。这是从开悟到没有开悟的过程,越是最终的越是难於了解,完全的不可思议。
  真修行的最终是化繁为简,而简单而至无为的当下一念,是整个找寻和探询的终点,这是个没有办法超越的超越。因為这个本身己经是超越中,在这个当下一念中,没有了阶段。没有法执的烦恼,这是修行真正的功德,法执存在即无法自由得自在。
  当下一念蕴藏著什么,如此的精妙,应该是所有的过去无穷未来的种子。因此有如神话般的经典非是荒诞不径,而是真实不虚即使有些和物理世界的证明背离,那也没有差别,这本来即非语言和头脑的范畴。
  没有的能知也没有被知这是变成当下此刻的行者,才能破解的谜,或许只是谜团生命本身也许是谜样般的,就因为有解因此人们迷失了,这个解码是什么样的解码,越来越浩瀚,惊醒的人会回头跑,而且一去不回头,这个不回头的点即是破除无明与无知的开端,没有界限的开始。

我们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

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古德所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我们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腊月三十会手忙脚乱,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了,下一念还是当下,当下就作得主,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呢? 所以各位包括我自己,都要用“把修行落实于当下”这样一个高标准来勉励自己,约束自己 。照这样去修,那我们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修行的道场,那就像佛典上说的“处处总成华藏界,个中无处不毗卢”。
@@@@@@@@@@@@@@@@@@@@@@@@@@@@@@@@@@@@@@@@@@@@@@@@@@@@@@@@@@@@@@@

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么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状态中。譬如你们观看一个人的睡眠,尤其婴儿,当真正睡着了的一刹那间是没有呼吸的,那才是睡着,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气,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脑子里微细的妄念又动了。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一阵子叫做“息”。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后来道家融合了这个法门,名词一变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两个配合为一,休止在那里,这个时候把念头硬是强制停住了,呼吸也强制停住了,这个叫做随息

当体即空是放下。那么,放下的那一念,是有?还是没有?哪个算前念?抑是后念?还是算当前一念?直下承当,要信心不疑。



佛法唯心力,般若如梦智;不参生死梦,所言皆愚痴!

@@@@@@@@@@@@@@@@@@@@@@@@@@@@@@@@@@@@@@@@@@@@@@@@@@@@@@@@@@@@@@@

一念顿悟 当下即佛 --当下一念就是真心妙用。

成佛不难妙在心转;西方不远一念之间。

如人做梦非增非减。不起于床当下涅磐。

呜呼!梦中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迷路之人,法无定法,回头知非法法也!放也放不下,担也担不完;我有一方便,常作如梦观。梦里分明有六道,觉来空灵无大千!梦由妄心现,一假一切假;觉亦不离心,一真一切真!梦人说梦话,醒后即真人;

本来心是一个整体,但是在打妄想的时候,心往往是一分为二。在用功的时候,最主要就是要让当下一念成为一个整体,不要一分为二。但是在用功的过程中,在做功夫时,又不得不让当下这一念一分为二。所谓有觉有照,有能觉有所觉,有能照有所照,这就有两面了,这是不可避免的。做功夫最终是要达到照体独立,能所无二,最后做到能所双亡,当下一念不生不灭,历历孤明,那才是真正的禅定功夫。

@@@@@@@@@@@@@@@@@@@@@@@@@@@@@@@@@@@@@@@@@@@@@@@@@@@@@@@@@@@@@@@

千古圣学,惟在察诸一念之微,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便是入圣真根子。时时保守此一念,动静弗离,便是缉熙真脉路,更无巧法
一念工夫的涵义人惟一心,心惟一念。念者,心之用也。念有二义:今心为念,是为见在心,所谓正念也;二心为念,是为将迎心,所谓邪念也。正与邪,本体之明,未尝不知,所谓良知也。念之所感谓之物,物非外也。心为见在之心,则念为见在之念,知为见在之知,而物为见在之物。致知格物者,克念之功也,见在则无将迎而一矣。正心者,正此也;修身者,修此也。……

念在内涵上并不完全等同于意。同样是心的发用,意是从整体上对于意识的指谓,而念则侧重于心在每一个瞬时发动所产生的意识状态。如果说意是从心这个原点所发出的一条线,念则是这条线上的每一个点。或者说,意偏重于指心的整体运作过程,而念则指示着这一运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状态。

@@@@@@@@@@@@@@@@@@@@@@@@@@@@@@@@@@@@@@@@@@@@@@@@@@@@@@@@@@@@@@@

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心;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

玄觉大师《证道歌》里面就讲:“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月亮的本体只有一个,但是一杯子里有一杯水的月亮,江河有江河的月亮,湖泊有湖泊的月亮,大海有大海的月亮。一月映万川,万川归一月。这就是理和事,真理和现象的圆融。


水月相忘,就像禅宗大师天衣义怀所讲的几句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大雁飞过天空,把它的影子投在清澈的池塘上。当大雁飞过的时候是把它的影子投下来了,而当大雁飞到别处的时候,它的影子就不复在池塘里面呈现。这也就像月亮照着池塘,当月亮照射池塘的时候,池塘平静的映现出月影;当月落西山的时候,池塘又恢复到原来的宁静与空灵。也就是说,事情来了,我们就自然而然的去感应它;事情过去了,我们的心要回到原来的空寂的宁静。这样,你的心才不会被外物所转。



对于平常心,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禅偈,是在《无门关》里提到的。他说,平常心是什么?平常心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果你没有那些分别计较得失长短的闲事杂念挂在心头,那么在你一年四季之中,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一时、每一念,都是道场,都是觉悟。这就是禅宗在悟道的时候,他所提示的饥餐困眠的日用境。


了凡四训大意

—改造命运的秘诀

定数是迷了就有,觉悟了就没有’迷悟的标准就是见性,明心见性才称为‘悟’,没有明心见性都是‘迷’。

详见: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这八个字,就是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在每一个当下中,体会这八个字,我们每一个都会有一个祥和的环境。

千万之念是从一念生。千万之念灭在一念中。虚心之一念还是念诚。千思万缕任来去,别生二念,即是一念纯诚。老子抱元守一念。释迦万法归一性圆明。孔子贯一念纯诚。大舜精一万法通。若将一念归无念,即是妙觉圆明万法通。一念还虚无,虚无还妙大神通。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坛经·定慧品第四》中有这样的话: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犹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