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撒旦之子:《解读抗美援朝战争》:重要战役战斗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07:01

 第三部分 重要战役战斗解读

   本文摘自《解读抗美援朝战争》  姜廷玉主编

    抗美援朝战争都发生了哪些重要战役战斗,这些战役战斗都有什么特点?对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战双方在战场上都运用哪些战法?

    抗美援朝战争中初步稳定朝鲜战局的战役

第一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清川江以北和长津湖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进行了第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的战局。

    10月初,“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分3路向北推进。19日占领平壤。“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宣称要在11月23日感恩节前全歼朝鲜人民军,占领全朝鲜。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向龟城、德川、五老里一线开进。原定方针和部署是,先敌进至德川、宁远东西一线组织防御,初期只打防御战,稳定战局,待补充新的武器装备后再配合人民军举行反攻。由于“联合国军”推进速度快,已抢先越过志愿军预定展开地区。志愿军据此新的情况,改变原定计划,决定利用战略上和战役上的突然性,争取在运动中歼敌的方针,并且先打推进速度快、战斗力较弱的南朝鲜军,后打孤立的美、英军。具体打法是以熙川向德川方向实施战役迂回,割断东西两线敌人的联系,集中主力打击西线进犯之敌。其部署为,集中主力第40、第38、第39军于西线;以第42军两个师于东线黄草岭、赴战岭地区组织防御,保证西线主力侧翼安全。

    10月25日,西线各路“联合国军”先后进至博川、云山、熙川一线,先头部队已占古场洞并继续向鸭绿江边之楚山前进。西线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在云山以北,与南朝鲜军第1师先头部队遭遇,南朝鲜军遭打击后退回云山。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温井西北两水洞地区,与南朝鲜军第6师一部遭遇,第118师以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法将其全歼。当晚,志愿军占领温井。29日,第40军主力在温井以东龟头洞地区,歼灭南朝鲜军第6师、第8师各2个营的大部,在龙谷洞、柳良洞、谷场洞地区,歼灭由楚山折返古场的南朝鲜军第6师第7团大部。11月1日,志愿军第39军主力向云山之敌发起进攻,至2日,攻占云山。3日战斗结束,歼灭美骑兵第1师第8团大部、南朝鲜军第12团一部,共2000多人。此时,志愿军第40军逼近宁边,第38军进占球场、院里,威胁“联合国军”翼侧。于是西线“联合国军”于3日开始全线撤退,5日,撤至清川江一线及以南。志愿军遂结束了西线作战。

    志愿军在西线反击作战的同时,在东线的第42军主力,在黄草岭、赴战岭地区,有力地阻击了美陆战第1师、南朝鲜军第3师及首都师一部的北进,歼敌2700余人,粉碎了敌人迂回江界之企图,有力地配合了西线主力的作战。

    此次战役,志愿军共歼灭“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1.5万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并将其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以南,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从而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为尔后的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抗美援朝战争中扭转朝鲜战局的战役

第二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于1950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北部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了第二次战役。此战,志愿军粉碎了“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全部领土及“三八线”以南的部分地区,扭转了朝鲜战局。

    “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北进中遭到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突然打击,令美国当局和麦克阿瑟大吃一惊。但他们为其恃强称霸的野心和轻视中国力量的心理所左右,对志愿军的参战意图做出了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势力”,并且中国也无意寻求决战较量。11月9日,美国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确定仍积极进行旨在迅速占领全朝鲜的“最后的攻势”。为此,“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集中了13个师又3个旅和1个空降团共22万人,分东西两线发动“最后的攻势”,计划在12月25日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鉴于“联合国军”的错误判断,志愿军决定将计就计,发起第二次战役,采取示弱于敌、诱敌深入的方针,将敌诱至第一次战役已熟悉的战场,尔后反击围歼敌人,粉碎“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所谓“最后的攻势”。

    11月6日,美军开始试探性进攻。7日,志愿军主力开始后移,并以一部节节抗击,甚至停止反击的方式,大胆诱敌。至21日,当“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西线军队到达所谓“预定攻击开始线”,东线部队推进至新兴里等地时,麦克阿瑟得意地认为已完成对志愿军进行围歼的准备,战争即将进入决定性的阶段。24日10时,麦克阿瑟宣布开始发起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最后的攻势”。然而就在此时,志愿军东西线部队都已完成了反击准备。

    25日,西线志愿军按计划突然发起反击。第38军、第42军在第40军的配合下,首先将进至德川、宁远的南朝鲜军第7、第8师分围歼灭,打开了战役缺口。尔后以正面各军抓住当面之敌分而歼之和以第38军、第42军大胆穿插迂回断敌后路的战法相结合,将美第9军指挥的第2师、第25师和土耳其旅全部及美骑1师、南朝鲜第1师各一部围困在军隅里附近。经志愿军的顽强打击,至12月2日,被围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损失惨重,余部被迫丢弃大量重装备,转道经安州、肃川撤往平壤。

    在东线,11月27日晚,志愿军第9兵团第20、27两军突然发起反击。当夜即将美陆战第1师大部和第7师1个多团分割包围在长津湖附近地区。30日晚,第27军集中5个团,对被围于长津湖东岸新兴里的美第7师第31团及第32团1个营,发起猛烈攻击。12月1日,歼敌大部。美军因此发生动摇,开始全线向南退却。志愿军乘胜节节阻截,步步紧追。至12日,美陆战1师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经美第3师和空军的掩护逃到五老里。

    东西线捷报频传之际,志愿军抓住战机,乘胜扩大战果。西线于12月6日进占平壤,23日全线进抵“三八线”;东线于17日进至咸兴,24日收复兴南及沿海港口。美第10军在300艘舰船接应下,撤往釜山。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就此结束,“联合国军”所谓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最后攻势”伴随着其拥挤混乱的南逃部队而成了永远的梦想。

    第二次战役前后49天,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包括美军2.4万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全部领土及“三八线”以南的延安半岛和瓮津半岛,迫使“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由进攻转入防御,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美国也不得不承认,这次失败是“历史上最可耻的一次失败。”

   抗美援朝战争中损失最小的一次战役

第三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愿军和人民军在北起“三八线”,南至水原、原州一线地区向“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起第三次战役,突破敌人“三八线”防御,这是一次较大规模的进攻战役。此战役中,歼灭“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1.9万余人,志愿军和人民军伤亡8500余人(志愿军伤亡5800余人,朝鲜人民军伤亡2700余人)。敌我伤亡对比为1:0.43。此役,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损失最小的一次战役。

    “联合国军”在遭到志愿军第一、二次战役的打击以后,全线崩溃,被迫撤到“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转入防御。“联合国军”不能不从其全球战略出发,重新考虑其对朝鲜战争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方针。在军事上,李奇微部署了一条从临津江至“三八线”的总战线。将13个师零3个旅约20余万兵力,布防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多公里正面、60公里纵深的防线上。以南朝鲜军为主设置在第1道防线上,美军等设置于第2道防线。造成了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南撤的态势。在政治上,“联合国军”方面则提出先停火后谈判,企图诱使志愿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为“联合国军”组织新的进攻创造条件。志愿军判明“联合国军”的企图后,决心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决定集中6个军组成左、右两个纵队,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于1950年12月31日黄昏,向“联合国军”突然发起全线进攻。

    31日17时,志愿军和人民军按照预定的计划,经过短促炮火准备后,全线发起进攻,并迅速突破了“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沿临津江、汉滩川及“三八线”预设的防御阵地,继续向纵深发展。右纵队,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其第38、第39、第40、第50军和6个炮兵团,于东场里、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实施多路突破,经过约1个小时激战,突破南朝鲜军第6、第1师的前沿阵地,并迅速向其防御纵深发展进攻。左纵队,志愿军第42军军长吴瑞林统一指挥第42、第66军和1个炮兵团,于永平至马坪里地段上突破。当夜攻占南朝鲜军第2、第5师设防的道城岘、峨浑岩、国望峰、华岳山等阵地。人民军第2、第5军团主力,分别向洪川、横城、原州方向渗透,迂回前进。该两军团的其余部队与志愿军共同向南进攻。战斗进行至1951年1月2日,志愿军已突入“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防御纵深15至20公里。“联合国军”第1道防线崩溃,全线撤退。3日开始,志愿军和人民军转入追击作战。右纵队在人民军第1军团的协同下,向仁川、汉城、水原、杨平方向追击;左纵队在人民军第2、第5军团协同下,向洪川、横城及江陵方向追击。4日,志愿军和人民军进占汉城。“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被迫撤至北纬37度线附近的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中朝军队于8日停止追击,结束战役。

    此战役,志愿军和人民军连续进攻七昼夜,突破“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在“三八线”的既设阵地,将其防御阵地向前推进了80?110公里,占领了汉城,将“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驱逐至三七线南北地区,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妄图据守“三八线”既设阵地,整顿败局,准备再犯的企图。

    抗美援朝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

第四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对“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起第四次战役,此役,长达87天,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

    “联合国军”在连遭志愿军和人民军三次战役的打击后,丢失了汉城,败退到三七线附近地区。经过半个月的时间,“联合国军”迅速完成了部署调整和后勤补给,从25日开始,集中16个师3个旅又1个空降团共23万余人,在李奇微统一指挥下,采取各师互相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从西到东逐步在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以其主力置于西线向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在东线实施辅助突击。在兵力上,采取美军和南朝鲜军混合编队,担任主要突击的美军主力部署在西线,南朝鲜军主力部署在东线,并加大了战役的纵深配备。同时还采取所谓的“磁性战术”、“火海战术”,与志愿军和人民军始终保持接触,实行消耗战。对朝鲜北方交通运输线实施狂轰滥炸,以增加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供应上的困难。

    志愿军由于三次战役的连续作战,部队疲劳,兵员未得到补充,物资供应不足。因此,从1951年1月8日转入休整。面对“联合国军”的大规模攻势,志愿军立即停止休整,展开部署,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简称韩集团)志愿军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展开于西线汉江以南的金浦、仁川、野牧里至骊州以北地段,进行防御,抗击“联合国军”向汉城方向的进攻,并掩护东线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开进集结;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指挥(简称邓集团)志愿军第39、第40、第42、第66军,在横城以北、以西地区集结,准备向原州、黄城方向实施反突击;由朝鲜人民军前线指挥官金雄指挥(简称金集团)人民军第2、第3、第5军团展开于三巨里、宝来洞以北地区,配合“邓集团”作战。

    战役分为两个阶段。1月25日至2月16日为第一阶段。在西线,“韩集团”经14昼夜激战,“联合国军”仅前进18公里。至2月7日,将西线“联合国军”阻止于汉江以南的内飞山、久衡山、武甲山、杨子山一线,有力地掩护了东线“邓集团”的行动。在东线,志愿军诱敌深入,“邓集团”于2月11日发起横城反击作战,全歼南朝鲜军第3、第5师各一部。随后,又分兵向砥平里和原州方向实施攻击,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7日,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志愿军和人民军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准备争取两个月时间,集结兵力,改善交通运输,囤积作战物资,待引敌深入,置汉江于敌背后,再行反击。从汉江北岸至“三八线”附近,共部署三道防线,每道防线抗击20余天。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逐山逐水节节抗击,以顽强的战斗迟滞“联合国军”的进攻速度。3月14日,中朝部队主动撤离汉城。至4月21日,将“联合国军”阻止在“三八线”附近的开城、涟川、华川、杆城一线。

    此战役,志愿军进行了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等多种样式的作战,共歼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7.8万余人,赢得时间掩护了志愿军战略预备队的开进、集结,为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五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计投入15个军的兵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向“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发起第五次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四次战役结束时中朝人民军队已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阻止在“三八线”南北地区。4月中旬,志愿军后续兵团到达朝鲜完成战役集结后,“联合国军”则以一部兵力继续在铁原、金化、金城地区保持进攻,其他方向暂时转入防御,准备从志愿军侧后东西海岸登陆,配合正面进攻,企图在朝鲜半岛蜂腰部建立新防线。此时,“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地面作战部队为6个军(军团)共17个师又3个旅、1个团,计34万余人。第一线兵力为12个师另2个旅,第二线和后方兵力为5个师又1个旅及1个团。其部署:美军第1军位于临津江两岸及涟川以西地区,第9军位于涟川以东至华川地区,第10军和南朝鲜军第3、第1军团分别位于杨口、元通里、杆城地区。美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空降第187团及南朝鲜军第2师为预备队,分别配置于春川、水原、原州地区。南朝鲜军第2军团位于大田。志愿军为打破“联合国军”的企图,决定在“联合国军”实施登陆之前发起第五次战役。在战役指导上,实行战役分割与战术分割相结合、战役包围迂回与战术包围迂回相结合。具体部署是:在西线集中志愿军第9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27、第39、第40军)、第3兵团(指挥第12、第15、第60军)、第19兵团(指挥第63、第64、第65军)11个军另4个高炮师及人民军1个军团的兵力,组成左、中、右3个突击集团,在汶山里至春川间实施主要突击。在东线,以人民军两个军团牵制美军,使其不能西援。

    4月22日战役发起,西线志愿军和人民军采取多路突破,钳形攻击战法,迅速突破并向纵深推进。左翼集团之第40军,突入“联合国军”阵地纵深30余公里,歼灭美军第24师、南朝鲜军第6师各一部,进击到“三八线”以南加平以北地区,迅速达成了东西割裂之目的;第39军在华川以南,钳制东线之美军。右翼集团担任战役迂回的第64军受阻,第63军和第65军一部包围并歼灭英军第29旅1个多营和南朝鲜军第1师一部。中央集团突破后,遇到美军第3师和土耳其旅顽强抵抗,进展缓慢。“联合国军”在连遭打击的情况下,节节后退。在撤退中采取齐头靠紧,组织抵抗等战法,阻止中朝军队向纵深插入,战斗形成平推,至28日,“联合国军”撤至汉城及北汉江,在昭阳江以南地区重新组织防御。中朝军队鉴于在汉江以北歼灭“联合国军”的战机已失去,遂于29日结束了战役第一阶段。

    此时,志愿军根据“联合国军”战线已呈现出由西南伸向东北的斜线态势,东线南朝鲜军6个师位置暴露、突出。遂决定以第3、第9两个兵团,在第39军掩护下隐蔽东移,进抵春川至麟蹄地区,在人民军3个军团的配合下,以歼灭东线突入县里地区之南朝鲜军为目标,而以第19兵团在西线佯攻,牵制美军。中朝军队于5月16日黄昏,在东线发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和人民军3个军团,采取两翼迂回和分割围歼的战法,直插县里以南地区。战役进行到19日,南朝鲜军的4个师大部被歼灭。20日,志愿军和人民军各一部,前出至束沙里、皮木亭一线。此时,“联合国军”已调美第3师由西线东进至丰岩里、下珍富里地区,将战役缺口封闭。志愿军于21日停止进攻,结束了战役的第二阶段作战。5月23日,中朝军队开始向“三八线”转移,进行休整补充。“联合国军”乘机以13个师的兵力,以坦克、摩托步兵、炮兵组成的“特遣队”为先导,即向中朝军队实施反扑。中朝军队一时处于被动态势,志愿军第180师遭受重大损失。后中朝军队经过积极组织防御,顽强阻击和反击,至6月10日,将“联合国军”阻止在“三八线”附近之汶山、高浪浦里、三串里、铁原、金化、杨口、明波里一线,志愿军主动撤出铁原、金化。至此战役结束。

    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连续奋战50天,共歼灭“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8.2万余人,挫败了“联合国军”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企图。经过这次较量,“联合国军”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力量重新作出估计,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

   第六次战役为什么准备而未发动?

   1950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连续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役,战至1951年6月上旬,共歼敌23万余人,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收复了朝鲜北半部领土。此时,志愿军总部曾计划进行第6次战役。战役反击的计划是:打至“三八线”以南,然后志愿军再撤回“三八线”为界,进行和谈。8月中旬完成准备,9月实施。这一预案报告中央军委后,毛泽东主席于7月26日作了批复,指出在停战协定没有签订、战争没有真正停止之前,志愿军积极准备9月攻势作战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7月下旬,朝鲜停战谈判进行关于军事分界线问题的讨论,“联合国军”方面拒绝朝中方提出的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合理建议,以补偿海空军优势为由,提出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企图不战而攫取1.2万平方公里土地,当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竟扬言“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8月18日,“联合国军”乘朝鲜洪水泛滥、铁路、桥梁被冲坏多处,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困难之机,发起了持续1个多月的“夏季攻势”,同时,又集中了美空军80%的兵力、1800多架飞机,对铁路、公路系统进行狂轰滥炸,进行所谓“绞杀战”。朝鲜北部道路、桥梁毁坏严重,造成志愿军大部队作战所需的粮食、弹药得不到保证。

    8月10日,毛泽东委托周恩来召集聂荣臻、刘亚楼等对彭德怀于8月8日提出的第六次战役设想进行研究。8月19日,中央军委致电志愿军司令部,对预计9月进行的第六次战役计划“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两天后,毛泽东主席又致电志愿军领导,提出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只进行战术反击问题。当时,我航空兵准备也不充分。志愿军党委决定:将“第六次战役推迟到11月初再进行。”

    后来,由于战争形势的发展,考虑到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现代立体防御体系,如中朝部队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伤亡和消耗都会很大,对我不利。于是志愿军首长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提议,不进行第六次战役。

    志愿军在阵地战阶段规模最大的进攻战役

    1953年5月13日至7月27日,为配合正在进行的停战谈判,志愿军实施了进入阵地战阶段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这就是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

    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恢复。美国新上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不甘心任何妥协与失败,一面进行停战谈判,一面推行“以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政策,加速扩充南朝鲜军。在停战谈判前景不容乐观,美军将战争拖下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为了配合停战谈判,争取主动,志愿军决定发起以打击美军为主的大规模进攻作战,即夏季进攻战役。

    鉴于经过反登陆作战准备后,志愿军已日趋主动,志愿军司令部确定了作战指导上的“稳扎狠打、由小到大”方针。整个战役预定分三个步骤进行,即每一步以1个兵团为单位,于当面选择数点实施攻击,时间可持续7至10天;“联合国军”若不进行大的反扑,则以另一个兵团在另一地段上实施进攻;若其进行大的反扑,则乘其反扑之际,集中优势兵力大量歼灭、消耗其有生力量。为此,首先确定由次要方向上的第20兵团及第9兵团发起进攻,以调动美军兵力,为主要方向上的第19兵团发起进攻创造条件。

    战役于5月13日打响。整个战役共进行了三次进攻。

    第一次进攻是在5月13日至26日。志愿军第20兵团和第9兵团的23军、24军、67军、60军4个军向南朝鲜军第2、第9、第6、第8、第5、第20师和首都师及美军第3师等8个师正面的20个连、排支撑点发起了近29次进攻。经战,除个别支撑点内的守军逃跑外,先后毙伤俘敌4133人,我军伤亡1608人,敌我伤亡对比2.6∶1。

    第二次进攻是在5月27日至6月23日。为促进停战谈判,志愿军在此次进攻中将原以打击美军为主的计划改为打击南朝鲜军为主。志愿军第19兵团、第9兵团、第20兵团及朝鲜人民军先后对南朝鲜军团以下兵力防守的51个支撑点进攻作战65次,共歼灭41203人,我方伤亡19354人。敌我伤亡对比2.1∶1。志愿军突破敌阵地正面达12公里,纵深达6公里,为第三次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次进攻,即金城战役,是在7月13日至27日。这是为了打击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的嚣张气焰,促进停战谈判,在朝鲜金城以南地区,对南朝鲜军防守的坚固阵地实施的进攻战役。此役志愿军第9、第19、第20兵团及人民军对南朝鲜军作战45次,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毙伤俘敌7.8万人,我方伤亡3.3万人,敌我伤亡比2.3∶1。

    夏季进攻战役,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转入阵地防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此战,中朝方面先后有12个军(含人民军2个军团),“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有18个师投入战斗,时间持续两个半月,在宽达200余公里的正面上,进行大小战斗133次。志愿军突破敌防御纵深达15公里,共计歼敌12.3万余人,密切配合了停战谈判,收复土地240平方公里,造成了停战后有利的态势。

    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在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入10万兵力进行反复争夺,火力之猛,战斗之残酷,在世界战争史上罕见。

    这次作战,是由开始的战斗发展成为战役规模的。作战双方在上甘岭地区的597.9、537.7两个高地附近均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兵器,进行反复争夺。“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先后投入3个步兵师的10个团又2个独立营和空降兵1个团,另有18个炮兵营,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总兵力达6万余人。志愿军第3兵团的第15、第12军先后投入3个师又1个团和炮兵第2师、第7师,火箭炮第209团、第60军炮团、师属山炮营,高炮第601、610团各一部,及高炮第20、35营,还有工兵营、担架营等,总兵力达4万余人。战斗中,“联合国军”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平均每天2.4万发,每秒钟6发,每平方米土地76枚,最多一天达30余万发;出动飞机达3000余架次,投掷重磅炸弹5000多枚,最多一天出动飞机250架次、投弹500余枚;表面阵地全部被摧毁,山顶土石被打松1至2米,变成一片焦土,许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3至4米。志愿军消耗炮弹40余万发,亦属空前。

    志愿军坚决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及“寸土必争”的指导思想,依托坑道,英勇顽强的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达29次之多,打退敌人营以上规模冲击25次,营以下冲击653次。由于我军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运用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以伤亡2.5万余人、损失飞机270余架、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的代价,仅占去我前沿两个班的阵地。“联合国军”的军事进攻,在志愿军沉重打击下又一次被粉碎了。但志愿军也付出了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敌我伤亡比为2.21∶1。

    上甘岭战役是在志愿军两个连防御阵地上进行的。这次战役在如此狭小的地域内,双方参战兵力之多,作战持续时间之长,火力如此之猛烈、密集,战斗如此之紧张、激烈,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经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中连续两次进攻的沉重打击,“联合国军”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停战谈判的进程大大加快。正当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订之际,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于6月17日深夜至20日,竟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迫扣留了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约2.7万余人,严重违反了关于战俘遣返的协议,并叫嚷“反对朝鲜停战”、要“单独干”和“统一全国”等,妄图破坏朝鲜停战的实现。李承晚集团这一公然破坏协议的行为,立即受到各国舆论的谴责。美国在众怒之下,为了开脱责任,竭力声明与此无关。

    鉴于敌人阵营内的争吵和分歧,毛泽东非常及时地指出“我们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敢再度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为狠狠打击李承晚集团,保持战后和平局面的稳定,同时为了拉直金城以南战线,取得停战后的有利态势,志愿军在人民军配合下,决定组织金城战役。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金城以南地区,是南朝鲜军防线的突出部,弧形正面约25公里,纵深约9公里。由南朝鲜军的首都师和第6、第8、第3师担任防御。其防御阵地构筑了坑道、半坑道工事和大量的明、暗火力点,还设置了3至15道铁丝网,埋设有各种类型地雷,纵深达150至300米,是比较完整的支撑点式的坚固环形防御体系。据此,志愿军第20兵团共5个军,编成西、中、东三个作战集团。除东集团位于北汉江以东的1个军就地牵制当面的南朝鲜军不使其西调外,其余部队在牙沈里至北汉江一线,采取正面突破和翼侧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从几个方向向梨船洞地区实施主要突击。第9兵团1个军由上所里、杏亭一线向注字洞南山、新木洞方向实施辅助突击,保障第20兵团右翼安全。为保障战役的胜利,志愿军集中火炮约1100门,弹药70余万发,炸药12万多公斤和各种渡河器材及充足的粮食,同时还集中约6个工兵营和先后使用13个步兵团抢修或加宽战役纵深的道路。在前沿,除利用坑道和秘密构筑的屯兵洞外,在地形开阔的中间地带,还选择了潜伏区和秘密修筑了接近道路。

    7月13日21时,志愿军第一线突击部队,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同时发起进攻,1小时内就在约25公里的正面上完成了突破。西集团乘胜向纵深发展,至14日黄昏全部占领了梨实洞、间榛岘一线以北地区,突入其防御纵深6至8公里。中集团突破后,其右翼部队沿金城至华川公路向纵深迂回,至14日晨进至金城川以北东山里地区,割裂了南朝鲜军第6师的防御阵地,并乘胜渡过金城川,向梨船洞方向发展,至14日黄昏,占领了梨船洞及其以南至巨里室北山一线。东集团已占领细岘里及金城川下游以北地区。第9兵团1个军已占领了南朝鲜军第一线地区。至此,志愿军各突击部队已全部占领了南朝鲜军第一线团的防御阵地。16日,志愿军各参战部队主动转入防御,调整部署,构筑工事。至7月27日结束战役时,志愿军先后击退了南朝鲜军约8个师兵力的大小反击1000余次,巩固了已占领的阵地。南朝鲜军仅以巨大伤亡代价,占去志愿军巨里室北山一个阵地。

    由于志愿军作战的胜利,迫使“联合国军”不得不做出停战保证。朝中方面在取得其保证后,为了世界和平的利益,同意了美方尽快签字的要求,双方在7月27日最后签署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胜利结束。此战,历时15天,志愿军毙伤俘敌6.13万余人,收复土地160余平方公里,取得了辉煌战果,既沉重打击了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也最终促成了谈判协议的签字。

    志愿军粉碎敌人的“绞杀战”

    1951年8月中旬,“联合国军”为了配合停战谈判,在其地面部队发动夏季攻势的同时,又乘朝鲜发生洪水灾害,以其空军对志愿军发动了以分割前线与后方、切断运输线为目的的大规模的“绞杀战”,亦称“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妄图以军事压力,逼朝中方面接受其停战谈判中的无理要求。

    美军动用其侵朝空军约百分之七十的兵力,在其发动的“绞杀战”初期主要对朝鲜北部的铁路、公路、桥梁昼夜进行普遍地反复轰炸,使交通运输处于瘫痪状态。随即,又于1951年10月份,开始了“绞杀战的第二阶段”即集中轰炸清川江以南的新安州、西浦、价川间铁路“三角地区”。此处是朝鲜铁路运输的咽喉,这个地区的铁路被破坏,则南北东西铁路运输将同时中断。美军每天平均出动五批103架次飞机集中轰炸这一地区,在四个月中,三角地区共中弹38186枚,平均每两米中弹1枚。1952年1月至6月,美军又将轰炸封锁铁路“三角地区”改为机动重点突击与轰炸封锁铁路两端的战法,随后,又把重点移至清川江以北,并对志愿军兵站、仓库实行重点突击,直接破坏志愿军物资储备和供应。同时,为避开志愿军空军和高射炮兵的打击,美军采取了夜间活动,并在志愿军交通运输线投掷大量定时炸弹、蝴蝶弹、四角钉等,阻止志愿军运输。

    志愿军反“绞杀战”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志愿军领导机关坚持集中统一指挥,贯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明确制定了“以集中对集中,以重点对重点”的作战方针,使众多兵种、部队协同作战,从而发挥了“防空、抢修、突运”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

    在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下,志愿军空军采取轮换作战的方法,1951年9月,先后集中了8个师的兵力,迎击敌机,掩护交通线上的抢修、抢运。至12月底,共出动飞机3526架次,击落击伤美机95架,迫使美国空军战斗轰炸机的活动空域缩至清川江以南,使美空军B—29型战略轰炸机从10月份起转入夜间活动。1952年2月10日,志愿军空军将美空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及其僚机击落,在美远东空军以至美国国内都引起了轰动。美远东空军司令威兰悲哀地承认,戴维斯的毙命,是“对远东空军的一大打击,是一个悲惨的损失”。从1952年3月开始,美军将空中战线逐步向北推移到鸭绿江沿岸,并进行重点轰炸。志愿军航空兵师轮番空战,于七、八月间在泰川、熙川等地给美空军以沉重打击,使空中战线逐渐南移到清川江以南地区,对粉碎美军的“绞杀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志愿军高炮部队采取“重点保卫、相应机动”的作战方针,掩护抢修、抢运,以三分之二的兵力广泛实施机动作战,并布署重兵于“三角地区”,协同航空兵打击敌机,使美机的投弹命中率由50%多下降到5%左右,粉碎了美机的重点封锁。美军不得不承认其“空中优势”逐渐丧失,哀叹“高射炮火稠密猛烈,几乎难以完成轰炸任务”。

    在志愿军空军、高射炮兵对空防御作战的协同下,志愿军铁道兵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抢修、抢建铁路,同兄弟部队共同创建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志愿军工兵部队,积极抢修公路、桥梁,在主要河流渡口除加固正桥外,还增设数座便桥,有的渡口还修建了水下便道,同时,在公路沿线大量设置车辆待避所和对空监视哨,保证了后方汽车运输的持续进行。后方勤务运输部队与铁路运输密切配合,实行分散包车,多点装卸,加强兵站仓库的伪装、防火,及时抢运物资等措施,把作战物资安全运往前线。

    志愿军在10个月的反“绞杀战”斗争中,各军兵种在统一的领导下,密切协同,积极斗争,粉碎了敌人切断我交通线的企图,形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于1952年5月31日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也不得不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惊人的奇迹”。

    中朝两国军民战胜细菌战

    侵朝美军为残害朝中军民,削弱中朝军队的有生力量,从1952年初开始,在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了持续将近一年的细菌战,主要是在夜间以飞机投撒带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孤菌等10余种病菌的苍蝇、蚊子、跳蚤、蜘蛛、鸟、兔等,或将病菌附在树叶、棉花、食品、宣传品等杂物上,或制成细菌弹(又称不爆炸的炸弹)由飞机投掷布撒,或由火炮发射布散,并多以污染水源、交通孔道与居民集中点为目标。年初,美军散布细菌的范围只限于伊川、铁原、市边里、朔宁、平康、金化及中国的东北、青岛等地,3月以后,日渐扩大,遍及朝鲜北方的七个道44个郡。据“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罪行调查团”所公布的材料,截止3月底,敌布撒细菌即达804次之多。使朝鲜历史上早已绝迹的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重又发生。

    为了揭露和战胜敌人的细菌战,朝中两国政府从政治外交上进行坚决斗争,呼吁全世界人民制止这种暴行,追究使用细菌武器的组织者的国际责任。同时,中国红十字总会、各人民团体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组成了“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罪行调查团”,到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现场调查。朝中两国政府又先后接受了“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到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现地调查,调查结果认为:“朝鲜及中国东北的人民,确已成为细菌武器的攻击目标??”。

    为粉碎美军细菌战,朝中两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细菌战斗争。1952年3月1日,志愿军成立了以邓华为主任的总防疫委员会,统一领导志愿军的反细菌战斗争,在该委员会领导下,以国内派出的40余名专家和医务人员同志愿军卫生部的医务人员组成了4个防疫检验队、1个机动防治队和7个传染病医院。同时,根据部队任务及驻区范围,划分防疫责任区,严密监视美机行动,并在全军上下普遍地进行反细菌战的思想动员和防疫卫生知识教育,普遍地注射了鼠疫疫苗和五联疫苗,开展了捕鼠、灭蝇和保护水源、清理驻区的卫生运动。在驻地及交通线附近的朝鲜居民中,也普遍注射了疫苗,从而很快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至1952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经过将近一年的斗争,终于彻底战胜了敌人进行的细菌战。随着反细菌战斗争的展开,中朝军民的卫生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土耳其旅被志愿军击溃

    土耳其旅是在朝鲜战争中土耳其政府派出参加“联合国军”的一支5000余人的步兵旅。该旅在“联合国军”中是一支比较顽强的部队,但与志愿军一交手,就被击溃了。

    1950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第二次战役,全线进攻,势如破竹,致使敌军全线动摇。德川战斗以后,志愿军第38军向价川急进。而嘎日岭则是德川至价川的必经之地,它位于德川以西约16公里处。27日,为了堵住战役缺口,阻止志愿军西进,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急调其预备队土耳其旅。该旅迅速到达价川,以1个步兵营和1个战斗工兵连控制高达千尺的险峻山岭嘎日岭顶峰。志愿军第38军第114师第3营利用黑夜逼近嘎日岭。27日21时30分,第3营第8连从侧翼迂回守军。第7连从正面进至距守军20多米时,出其不意地发起冲锋。遭到突然打击的土耳其守军即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匆忙后撤。志愿军第8连配合正面进攻,迅速从北侧山腰攻击,激战10分钟,土耳其旅一部被歼。此时,土耳其旅另一部约80余人,向志愿军第3营突然发起反冲击。第3营立即以两个连实施正面抗击,以1个连沿公路两侧迂回其两翼及侧后,迅速将其全歼。随即土耳其旅余部西撤价川。第3营共毙伤俘土耳其旅300多人,占领了嘎日岭。志愿军第38军乘胜进军包围价川之敌,28日进抵价川附近的阳站。

    阳站位于价川东20公里,是价川通往德川公路上的重要据点。由土耳其旅1个加强营、1个榴弹炮营守备,企图堵截志愿军,掩护西线美军撤退。志愿军第38军第342团担任主攻,第340团配合。第342团令第3连攻取阳站北山,消灭敌炮兵阵地,占领主阵地;第2连相机直插阳站街里;第1连做营的预备队。28日22时,战斗打响。第3连以小组分散的打法,猛攻山头。但是守军依托悬崖峭壁,用机枪锁住前进的道路。第3连机智果敢,一连炸毁了4门榴弹炮,捣毁了敌炮兵阵地,解除了炮火对志愿军进攻部队的威胁。经20分钟激战,第3连夺取了4个山头,占领了主阵地。第2连适时地向阳站街里发起攻击,并于街西截住20多辆要逃跑的汽车,占领阳站西部有利地形,切断土耳其旅的退路。30分钟激战后,志愿军全部占领阳站东、西、北3个高地。土耳其旅企图夺路撤退。志愿军第342团第1连及时投入战斗,对土耳其旅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激战至29日10时许,将敌人全歼,共计毙伤土耳其旅580人。

    英军重坦克营被志愿军全歼

    1951年1月3日,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在高阳以南地区,全歼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第1营及皇家重坦克营。

    1月3日,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转入追击作战。“联合国军”美军为了自己逃命,特令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及英皇家重坦克营,在议政府地区担任掩护。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奉命向高阳、汉城方向追击。高阳位于议政府至汉城的公路上。志愿军占领高阳,既可以拊汉城侧背,又可以断议政府英军的退路。但在高阳以北1公里处碧蹄里驻守着美军第25师第34团1个营的兵力。志愿军第149师第445团、第446团各1个加强营组成先头追击分队,直插高阳。首先击溃美军第25师1个营在碧蹄里地区的阻拦,俘美军28人,美军余部窜回汉城。志愿军乘胜进军占领高阳,随即向高阳东南仙游里进攻。

    仙游里位于议政府至汉城公路以西,英第29旅掩护分队,在此阻击志愿军。成为英皇家重坦克营的唯一后援。3日拂晓,志愿军第149师以2个连的兵力,展开攻击,仅经半小时战斗,占领195.3高地。堵住由议政府经高阳向汉城撤退的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和皇家重坦克营。当晚,英军企图撤往汉城。英军从议政府方向派出1000多人,动用200多门大炮配合英军撤退。志愿军第149师先头追击分队,在佛弥地、三下里之间的公路上,与英皇家重坦克营展开激战。英军中重坦克营很有限,因此死命地保;志愿军知道英军的重坦克营并不多,所以拼命地打。志愿军以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炸坦克,先炸毁其先头坦克,再将其队形拦腰斩断,趁其混乱之际,以单兵、小组进行攻击。志愿军第149师第446团第5连机枪班副班长李光禄,机智勇敢,只身冲入坦克群。将爆破筒塞到坦克履带中间,炸毁1辆坦克,尔后,又炸毁2辆坦克。第4连战士顾洪运炸毁2辆坦克后,爆破筒用完,他爬上第3辆坦克,掀开炮塔仓盖,高举手榴弹,迫敌投降。同时,由于顾洪运炸毁的坦克堵住了英军坦克的去路,其余坦克均被缴获或击毁。李光禄、顾洪运荣立特等功。经3个多小时战斗结束。全歼英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第1营及皇家重坦克营,毙伤俘其690余人,缴获和击毁坦克31辆。

    “38军万岁”

    志愿军第38军有个美称就是“万岁军”。这个美称是该军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成功地完成了三所里、龙源里穿插任务后,彭德怀在亲自起草的嘉奖令中提出的。从那以后,“万岁军”美名远扬。

    第38军是首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之一。在第一次战役期间,由于没有完成志愿军领导交付的穿插熙川的任务,曾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严厉批评。

    1950年11月26日,第38军在第二次战役初期攻占德川后,再次受命实施战役迂回——向三所里前进,切断美军第9军向南撤退道路,配合志愿军正面部队围歼价川、清川江以北的“联合国军”。

    第38军第113师受领命令后,轻装上阵。从德川以南沿安山里、船街里、龙召里,冒着严寒,在雪野上疾进。当还有30多里就到达三所里时,从大同江方向飞来十几架美军飞机。第113师急中生智,去掉了所有伪装,大摇大摆地行进。低空盘旋、侦察的美空军误认为第113师是从德川逃出来的南朝鲜军,一枪没开地飞走了。第113师以14个小时急进70多公里,在28日8时许进至三所里,全歼三所里地区南朝鲜军1个治安连及美军骑兵第1师第5团先遣分队,占领了三所里及其附近高地。美骑兵第1师第5团主力,立刻在坦克掩护下组织攻击,企图打开通道。但10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为了切断美军南撤和北援的道路,第113师令其第339团1个连炸毁三所里附近的大同江公路桥,又以两个营的兵力向三所里以北鹰峰及其附近的美军实施反击,占领水洞站、仁谷里地区。

    美军奋力夺取三所里未果后,立即转向三所里西北约10里处的龙源里,寻其南逃的第二条道路。28日8时,志愿军第113师令第337团抢占龙源里。29日凌晨,第337团占领龙源里。彭德怀得知消息后,指示第113师:你们要卡着敌人的退路,像钢钉一样扎在那里。现在南逃的敌人正在涌向你们,我军主力正向你们靠拢,围歼敌人,关键是看你们能不能堵住敌人退路。你们让敌人跑掉,我决不饶你们!第113师表示坚决战斗到底。

    29日,西线美军开始全线撤退,交战双方的斗争焦点仍在三所里、龙源里。志愿军总部即令第38军主力迅速向第113师靠拢,正面各军迅速发展进攻。美军第9军改道龙源里后,同时急调美军骑兵第1师主力及英军第29旅各一部,分别由顺川、平壤地区向北增援接应。志愿军第337团第1营刚一进到龙源里以东地区,就与南撤的美军先头部队遭遇。第1营先敌发起攻击,将敌击退。随后,百余辆汽车和坦克,载满了美军第2师第38团的步兵,进至龙源里东部。第337团第1营炸毁其先头坦克。顿时,百余辆汽车和坦克受阻不前。美军出动20余架飞机和大量的火炮、坦克等掩护着1个营的兵力,向第1营阵地猛烈攻击,第1营英勇作战,将其击退。此时,志愿军第337团主力已到达龙源里。30日,按照预定部署,第38军第113师已插入双龙里,围追堵截美第2师和美第8集团军的炮兵部队。正面志愿军4个军奋起追击,包围圈在缩小,各军都在收紧口袋。在龙源里,百余架飞机和百余辆坦克支援被围困的美军以1个营至1个团的兵力,与北援的军队1个营相配合,分别向第337团防守的南北阵地连续猛攻,妄图竭尽全力打开龙源里这条通道。第337团在强大的进攻面前采取坚守和反击相结合的战法,一次又一次地打退美军的进攻。始终没有让相距不到1公里的南撤、北援之敌会合。美军第9军从三所里、龙源里突围的愿望已经彻底破灭了,于是在12月1日,丢下大量辎重装备向安州方向突围。至12月1日19时,战斗结束。第38军彻底粉碎了美军、南朝鲜军从三所里、龙源里地区突围的企图,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对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任务,毙伤俘敌8000余人,缴获汽车500余辆。为此,彭德怀亲笔起草了给第38军的嘉奖电:

    “梁、刘并转告38军全体同志:此战役克服了上次战役个别同志的某些顾虑,发挥了38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113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敌机、坦克各百余,终日轰炸,反复突围,终未得逞。至昨(30日)战果辉煌,计缴仅坦克、汽车即近千辆,被围之敌尚多。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

    就在秘书要将电报拿去发出时,彭德怀重新要过文稿,挥笔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

    志愿军第39军突破临津江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1日,强渡临津江,在高浪浦里东南地区突破南朝鲜军第1师防御阵地。

    临津江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处,是汉江的支流。它穿过“三八线”折回西南,中游一段横泻在“三八线”上。而这段江面正是志愿军第39军打过“三八线”的首战突破点。此处,由南朝鲜军第1师第11、第12团组织防御,凭借临津江的天然屏障,构成纵深约9公里的3道防御阵地;以第15团为师预备队。志愿军第39军部署第116师及炮兵第26、第45团为第一梯队,任务是突破南朝鲜军第1师的防御阵地。第116师接受任务后,令第346、第347团为师进攻的第一梯队,任务是在新岱、土井地段突破临津江,尔后向马智里、大村、直川里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令第348团为师第二梯队。

    第116师第348团,在战役发起前已控制了临津江北岸的制高点,并在高浪浦里实施佯渡,达到了迷惑、牵制南朝鲜军的目的。第116师主攻部队,选择南朝鲜军两个团接合部作为主突地段,因为这里是防御的薄弱地带。为了强渡成功实现预期目标,主攻部队作了充分的准备,冒着零下25度的严寒,在进攻出发地域,构筑了大量的掩蔽部,经过巧妙的伪装,7500余人的突击部队及86门炮,躲过了南朝鲜军的空中和地面侦察,隐蔽了一昼夜。同时,第39军第115、第117师各1个营,在砂尾川、石湖方向实施佯攻,及时有效地配合了第116师的行动。12月31日16时40分,突破临津江战斗打响。第116师的猛烈炮火将南朝鲜军第1师80%的前沿工事摧毁。随即步兵发起冲击。左翼攻击部队第346团2个连在5分钟冲过临津江,占领南岸登陆场。右翼攻击部队第347团2个连,在11分钟后徒涉过江,攻占南朝鲜军第1师的前沿阵地。17时55分,第116师2个团的突击营经与南朝鲜军反冲击分队激战后,将其歼灭,攻占南朝鲜军第1师主要阵地147.7高地和182高地,歼其2个连的大部。尔后继续向南攻击,割裂南朝鲜军的防御部署。第116师第二梯队第348团,渡过临津江以后,投入1个营的兵力接应第39军第115师渡江。其团主力部队随第347团攻击前进。22时,第346团1个营协同第347团主力部队攻占南朝鲜军防御阵地的纵深要点马智里。随后,第116师各团迅速攻击前进,歼灭南朝鲜军团预备队一部并占领阵地。

    1951年1月1日6时许,第116师经过艰苦作战,进占芦坡洞、大村及新村、直川里,胜利地完成了突破临津江防线的任务。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强渡临津江,15小时前进12至15公里,突破南朝鲜军第1师预备阵地,共毙伤俘南朝鲜军1049名,缴获各种炮41门、各种枪302支(挺)。

    志愿军第40军取得广田地区反击战胜利

    1951年2月,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志愿军第40军在横城西北向美军、南朝鲜军的反击作战中,成功地进行了广田地区反击战斗,为兵团主力围歼南朝鲜军第8师和美军第2师一部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志愿军三次战役的连续打击后,“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损失惨重。为挽回败局,“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自1951年1月25日开始,纠集了约23万人,分三路向志愿军发起进攻。为粉碎“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进攻,志愿军决定在东、西线积极抗击,而集中主要兵力向中路进攻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实施反突击。

    2月5日,志愿军第40军奉命参加中线的横城反击战。为完成攻占圣智峰,歼灭丰水院、梨木亭、广田地区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任务,第40军命第118师配属第355团及军炮团主力和炮兵第29团两个连,在向代垡、大马三峙地段上发起反击,主力直插广田,切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退路。

    2月11日17时,志愿军第118师开始炮火准备。17时20分,全线发起攻击。所属第354团第2营以包围迂回战术,仅半小时即攻占了397.4高地,主力遂继续向新垡方向攻击前进。第353团第2营在炮火支援下,向高垡东山和东南山的两个连南朝鲜军发起猛烈冲击,经1小时40分钟激战,攻占高地,主力向地吾谷、737高地攻击前进。第352团于11日16时30分,在第353、354团攻击上高垡东山、东南山和397.4高地的同时,由两团之间,向纵深猛插,主力迅速向广田地区前进。11日22时,团指挥所到达谷村后,研究当面情况,认为各营穿插前进均比较顺利,应按既定计划,以第2、3营迅速攻占台峰、广田,切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退路;第1营占领谷村沟口有利地形,准备堵击正面溃逃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22时30分,第3营进到谷村口时,发现美军大批汽车沿公路向东驶来,当即以火力封锁公路,阻击其汽车通过。美军顿时大乱,被志愿军歼灭大部,余部四散逃跑,美第2师炮兵营的100余辆汽车和20余门火炮均被志愿军缴获。接着第2、3营向台峰、广田攻击,于23时30分全部占领。此时,第1营也控制了谷村和上草院里北山腿。

    第354团攻占397.4高地后,令第3营加入战斗,由612.7高地东南山沟,直插新垡。于12日6时进至上草院里地区。第353团于12日1时40分进至地吾谷以东地区,团主力向城谷方向攻击前进,于6时进至城谷以东地区,并一举攻占了400高地和467.4高地。

    第355团控制了地吾谷及其南山和上、下榆洞地区,保障了师后侧的安全。鉴于南朝鲜军和美军的部署已被志愿军打乱,为迅速彻底切断其南逃之路,第118师遂令第352团于12日拂晓前,坚决攻占广田东山和南山,第353团、第354团继续在正面进攻。第352团以第3营攻占广田南之536.7高地,并坚决扼守。以第2营从两面夹击,迅速攻占了广田东山,歼南朝鲜军一个多排,击毁山下公路上的汽车、坦克数辆,造成了美军和南朝鲜军南逃的障碍。美军和南朝鲜军为掩护主力撤退,集中炮火、兵力猛烈攻击第2营阵地。志愿军连续打垮其数次集团冲击。12日10时,美军和南朝鲜军纷纷溃逃,又遭志愿军第118师主力堵截围歼。战斗至15时,胜利结束。

    此战,共毙伤俘“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2700多名,击毁坦克4辆,缴获各种炮751门,各种枪1800余支(挺),各种车辆140余辆,各种炮弹2700余发,各种子弹12万余发,沉重打击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嚣张气焰,为横城反击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志愿军第42军完成向济宁里穿插任务

    1951年1月1日至2日,志愿军第42军第124师,在道城岘至济宁里地区,对南朝鲜军第2师、第5师一部展开一次进攻战斗,切断了南朝鲜军第2师的退路。

    济宁里是“三八线”以南加平以北的公路交叉点,是南朝鲜军第2师、第5师进退的必经之路。志愿军第42军在领授第三次战役的攻击任务后,令第124师担负向济宁里穿插的作战任务。在军主力由观音山至拜山洞地段突破后,从道城岘向济宁里以南实施迂回,截断南朝鲜军第2师及第5师一部的退路,并协同由正面攻击的第66军主力歼灭南朝鲜军第2师之第32、第36团。

    道城岘至济宁里是斜贯南朝鲜军第2师防御纵深的公路,对第124师有极大的威胁,一方面威胁来自于自然环境—山高雪深,另一方面威胁来自于天空—飞机侦察、轰炸。1月1日凌晨,志愿军第124师按照遭遇战编组队形,协同第125师突破南朝鲜军道城岘地区防御,随后沿巨林川向纵深迂回。第124师主力边打边进,8小时前进40多公里,沿途在道大里、991高地、梧木洞等地,击退南朝鲜军10多次阻击,继续穿插前进,于12时前进至济宁里以南石长里地区,切断了南朝鲜军第2师的退路,并继续向上、下南淙地区攻击前进,迅速抢占济宁里南北有利阵地。第124师第372团和第371团分别占领城隍堂、济宁里附近高地,第370团占领济宁里以西、以南各高地,随时准备阻击南朝鲜军逃跑部队和从加平方向北援之部队。22时,第370团在济宁里以西,歼灭由北向南撤逃的南朝鲜军第2师第32团1个营。2日4时,第124师第372团、第371团配合由正面进攻的第66军分别向蝉川、美洞和上南淙、柳洞、内新堂等地被围困的南朝鲜军第2师第31团和第5师第36团发起进攻。战斗进行至5时左右,志愿军歼其一部,第124师与第66军胜利会师。随后第124师投入2个团搜山清剿。

    志愿军第42军第124师,突破了南朝鲜军道城岘防御,完成了战役迂回任务,切断了南朝鲜军第2师的退路,并协同第66军主力歼灭了济宁里之南朝鲜军,共歼灭南朝鲜军2700余人,缴获各种炮92门,各种枪1600余支(挺)。

    志愿军第50军在白云山上坚守11个昼夜

    白云山位于朝鲜汉江南岸,左翼为光教山,右翼为帽落山,互为依托,可以控制从水原通往汉城的铁路以及两条公路,因此白云山地区就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重要战略要点。在此进行的战斗也就异常的激烈。

    1951年1月25日,美军第25师先头部队进占水原,随即主力在近百辆坦克、汽车掩护下亦进至水原,与坚守白云山前沿阵地的志愿军第50军第447团形成对峙。第447团具体在水原以北白云山至东远里地区正面约9公里,纵深约6公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27日2时10分,第447团第3营以第8连及师侦察连和团侦察排共200人组成突击队,乘美军立足未稳,利用夜暗袭击水原。两个小时激战后,毙伤俘美军60余名,突击队顺利返回原阵地。拂晓,美军第25师1个营,在5辆坦克配合下,分3路向第447团防守的白云山前卫阵地兄弟峰发起进攻。志愿军第447团以3个连兵力,预伏在兄弟峰下的杜陵等地。当其进入伏击圈时,立刻炮火齐鸣,毙伤其60多人。29日晨,30余架飞机、30余门炮掩护美军步兵,攻占了328高地和西峰。下午,第447团反击立足未稳之西峰美军,收复阵地。30日,美军以50架飞机、30多门炮向第447团阵地狂轰滥炸达1个小时之后,500多名步兵在烟幕弹掩护下向兄弟峰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击。西峰昼间被美军占领,夜间就被志愿军夺回。坚守在东峰的第447团第6连,两天打退美军8次冲锋,当阵地上只剩下指导员和3名战士,弹药殆尽时,仍巧妙利用地形,以“人在阵地在”的决心顽强坚持战斗。在第447团与美军反复争夺阵地的战斗中,守备261.5高地的一支分队,与美军激战4小时,全部阵亡。第447团历时5昼夜激战,共击退美军20多次冲锋,毙伤敌300多人,于31日夜主动撤离兄弟峰阵地。2月1日拂晓,美军以30多门火炮,20余架飞机掩护200多人,进攻光教山,并投掷大量燃烧弹。在此守备的第447团第4连,与敌激战终日,由于双方力量悬殊,16时阵地被美军占领。随后,第447团组织力量向光教山实施反击,半小时后收复阵地。此后,双方不断进行激烈的争夺战。3日,美军出动20余架飞机、80余门火炮、30辆坦克,向光教山及白云山猛烈轰击,掩护500余步兵,分成3路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第8连在光教山与美军血战,打退其4次冲锋,但终因伤亡过重,弹药耗尽,阵地失守。随即,美军以光教山为依托,在飞机、炮火掩护下,以一至两个营的兵力,向第447团阵地疯狂冲锋7次,第447团以少数人员轮番阻击,始终保持火力不断,一次次打退美军的进攻。5日,美军以航空兵和炮兵整日对白云山阵地轰炸扫射。当晚,第447团达成阻击目的后,主动撤出白云山阵地。

    白云山地区阻击战中,第447团与美军第25师激战11昼夜,以伤亡344人的代价,歼灭美军1200余人,达到了阻击目的。

    志愿军第66军击败南朝鲜军第2师

    在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第66军第196师在龙沼洞、官厅里地区击败南朝鲜军第2师。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由志愿军第42、第66军和加强炮兵第44团组成志愿军左纵队,由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指挥。按照第三次战役的部署,第66军主力的任务是分别从龙沼洞及马坪里、园坪里地段突破,向济宁里方向进攻,会同第42军歼灭南朝鲜军第2师。第66军第196师第587团奉命在国望峰及523高地以西、673.6高地以北约三公里正面突破。第一步攻歼龙沼洞、鸟舞洞附近及其以北地区之敌;第二步向官厅里发展进攻,与左邻第588团、第586团围歼该地区南朝鲜军第2师第32团团部、炮兵群及其以北地区之敌。得手后,继向东南发展,占领修德山,坚决截击可能南逃之敌和阻止敌之增援。该团以第1、第2营为第一梯队,第3营为第2梯队。志愿军第587团于12月31日上午,向“三八线”运动,占领攻击出发地区。根据守军兵力分散、工事不坚、疏于警戒,且纵深地形隐蔽等情况,未经炮火准备,第587团于12月31日19时突然发起进攻。当晚20时,第2营占领国望峰。第1营突破龙沼洞阵地,占领523高地。20时25分,523高地守敌全部被击溃,第587团直插敌纵深。23时30分占领龙沼洞地区,敌大部溃退至加林南山。至1951年1月1日3时第587团攻占龙沼洞、鸟舞洞,完成第一步任务。1日6时许,第587团继续向加林西北高地和748.7高地以西进攻,歼敌100余人。尔后,迅速向官厅里进攻。16时,占领官厅里南北地区阵地。完成第二步任务。19时,石龙山方向南朝鲜军第32团第1营及第3营残部400余人,由东北方向南撤至官厅里。第587团以第2、第3营展开攻击,毙伤俘敌140余人。24时,第587团进至修德山、中涧村和478.7高地地区,截断南朝鲜军第2师撤往济宁里的退路,完成第三步任务。2日,南朝鲜军第2师第31团900余人南逃,先后退到中涧村,第587团以伏击和截击的战法,将其击溃,俘200余人。3日搜山,又俘200余人。此战,第587团毙伤俘南朝鲜军800余人,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

    第196师第588团从石龙山地区突破,继向官厅里发展进攻,会同第586团、第587团歼灭南朝鲜军第32团团部、炮兵群及其以北地区之敌。第588团于1950年12月31日晚向敌发起进攻,20时占领敌前沿阵地。1951年1月1日10时,第588团进至鸟舞洞东南山,与从加林攻来的第587团第2营共同歼灭南朝鲜军第32团第2营大部。2日6时,第588团在官厅里、爱奇洞地区会同第587团截击了南朝鲜军第31团第1营及第2营残部。

    第196师第586团从华岳山突破,向官厅里发展进攻,与第587团、第588团及第197师共同歼敌。华岳山位于金化、加平之间的北纬三十八度线上,海拔1400余米。山势陡峭,是敌布防的制高点。南朝鲜军第2师以近一个营的兵力,在通往山顶的唯一要道中峰山的陡壁丛林中,遍布地堡、地雷、铁丝网。第586团以第2营为尖刀营,第1营为第2尖刀营,待突破敌阵地后,由中峰山直插鸟舞洞,配合第587团、第588团歼敌;第3营为第二梯队,攻克华岳山后直插爱奇洞,配合第197师歼灭中涧村一线之敌。1950年12月31日19时10分,尖刀营摸向中峰山敌前哨阵地,连破两道铁丝网,攻克11个地堡,冲上了中峰山。第586团于1951年1月1日零时,胜利攻占了华岳山制高点。2日13时第586团主力到达官厅里。

    3日下午,第196师集结于爱奇洞地区,搜捕残敌,打扫战场。至此第196师在龙沼洞地区进攻南朝鲜军第2师的战斗胜利结束,达成了预期目的。

    志愿军第20军阻击“联合国军”特遣队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志愿军和人民军为争取主力集结休整,以便更多地歼灭敌人,遂决定主力部队于1951年5月22日起向北移至渭川里、朔宁、文惠里、山阳里、杨口、元通里一线及其以北地区休整。23日晨,“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利用志愿军主力北移之际,乘机反扑。这次反扑,美军发挥其装备优势,以摩托化步兵、坦克、炮兵组成“特遣队”为先导,伴有大量的航空兵和远程炮兵支援。沿春川至华川公路向金城方向进攻的“特遣队”是由美军第9军指挥的第7师、第24师(欠1个团),南朝鲜军第6师及第2、3师各1个团共2.8万余人。他们在270余辆坦克,550门火炮及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以机械化行军速度于5月27日占领华川,企图全速攻占铁原、金化等地。

    为阻击“联合国军”的“特遣队”,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在转移途中仓促受领防御任务,掩护主力转移。27日拂晓,第58师在敌情、地形不明的情况下,边打边组织,以第173团和174团为先头部队强行通过华川,抢占公路两侧的重要高地。后续部队第172团向西插入甫罗洞一线,进入预备阵地。入夜,第173团组织小分队向场巨里、原川里西山沟出击,抢救了友邻部队伤员300余名及一部分物资。第174团亦向华川实施反击,迫使美军退出华川。28日,美军第7师两个团及南朝鲜第3师一部在100多辆坦克配合下,复占华川,并分路继续向北进攻。第173团在给美军迎头痛击后,主动撤离原川里防线。第174团则在阵地上与美军反复争夺,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顽强地固守着阵地。29日,第58师将预备部队第172团投入战斗,继续抗击“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的进攻,给敌以大量杀伤。30日晚,师主力转移至将军山、下好音洞一线阵地。经3日激战,“联合国军”“特遣队”损失惨重,遂于31日调整部署。6月1日起,美军向173团、第172团阵地猛攻,第58师广大指战员忍受疲劳饥渴,顽强战斗,在每一个阵地上与美军展开了激烈反复的争夺。阵地白天被美军攻占,夜间便积极反击夺回。在每一阵地都给予美军大量杀伤,而防御工事又被严重毁坏之后,则主动撤至下一阵地再予以抗击。第20军为加强第58师的防御火力,将炮兵第17团、第11团1个营和军炮兵分队配属第58师。至8日,第58师顽强地以3个团交替作战,节节抗击,终于阻止住了“联合国军”“特遣队”的轮番进攻。鉴于该师伤亡较大,第20军遂命第58师撤出战斗,阵地交由第60师接防。

    此战,第20军第58师成功地阻击了“联合国军”“特遣队”凭借其装备优势对志愿军所实施的连续13天的尾追进攻,毙伤俘“联合国军”、南朝鲜军7400余名,毁伤坦克8辆,为掩护主力部队的转移和防御展开赢得了时间。

    志愿军第26军在议政府、铁原地区机动防御作战

    1951年3月16日至4月21日,志愿军第26军,在议政府至铁原间,与“联合国军”美军第1军主力,进行了一次机动防御战斗。战斗中,美军首次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直升机载步兵参战。

    1951年3月16日,美第1军第3师、第25师,美第9军第24师第5团进至仁仓里以西、九岩里、清平里及其东南地区,迫近志愿军第26军战斗警戒阵地进行战斗侦察。美军的部署是:美第1军第3师在双门里、退溪院里地段展开,企图向议政府、东豆川里、铁原方向进攻;美第25师在上里、立石里地段展开,企图向水山里、抱川、铁原方向进攻;美第9军第24师第5团在远川里、茶院里地段展开,企图向县里、抱川方向进攻;炮兵发射阵地在上樊里、龙洞、新月里、好坪里、长川里、清平里诸附近地域;坦克集中在新洞里,直洞以北,清平川诸附近地域。美军航空兵,平均每天以约50至100架次,对第26军阵地狂轰滥炸。

    在志愿军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第26军奉命在龙渊洞、朔宁(不含)、后坪、新兴洞地带组织防御,阻止敌人在议政府、东豆川里、涟川方向和水山里、抱川、永平方向的进攻。在“三八线”以南地区坚持到3月底。

    第26军于第一梯队各军完成防御任务转移后,在议政府、清平里、涟川、铁原地区接替第一梯队军在预先占领的阵地上协同友邻继续实施机动防御。在正面40公里,纵深55公里的地带内,利用山地有利地形,组织了四个防御地区,进行了交替轮番作战。在兵力部署上:全军的战斗队形为两个梯队。以第77师、第78师及第76师第226团为第一梯队,部署在“三八线”以南,分别阻击由议政府向东豆川里方向,清平里向县里方向,以及向抱川方向进攻的美军。以第76师(欠第226团)为第二梯队,部署在“三八线”以北,准备支援第一梯队战斗。参战部队贯彻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系前重后轻的原则,重点扼守制高点,以点制面。为使各防御地区形成一定的火力密度,将军、师炮兵集中使用,配置在主要方向,逐地区支援步兵作战。

    1951年3月16日,美军第1军第3、第25师、空降第187团等部,先后进抵第26军战斗警戒阵地。从22日起,每日以4至5个团的兵力,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向第1防御地区猛烈进攻。第26军第一梯队以顽强的防守和坚决的反冲击打退美军多次进攻。经10天的第一防御地区作战,第26军完成预定任务,于25日夜转至第2防御地区。其部署是:第78师在发云里、坊筑里、乌项、干坡里地带防御;第77师在坊筑里、水源山、宫平、葛月里地带防御;第226团在三石洞、芦菜洞、冠帽峰、店洞地段防御。从28日起,美军每日以2至3个团的兵力,在大量坦克、火炮支援下,向第26军第2防御地区进行轮番攻击,并在当日首次使用1架直升机载30余名步兵在志愿军阵地侧后之587高地南侧降落,配合正面进攻之美军攻占旺方山。第26军第一梯队节节抗击,与美军逐山争夺。第78师第234团防守七峰山、海龙山的分队,一天中与美军反复争夺11次,毙伤其1000余人,并积极打炸坦克,创造了1个班以反坦克手榴弹炸毁敌坦克9辆的战绩。第26军经16天战斗,大量杀伤了美军,争取了时间,胜利完成了在“三八线”以南的防御任务。31日晚,该军第一梯队撤出第2防御地区。第二梯队从4月1日起在第3防御地区作战,经14天战斗,完成在第三防御地区的战斗任务。至14日晚撤出。15日至22日,该军第一梯队在第4防御地区继续抗击美军进攻。22日晚,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防御战斗遂告结束。

    议政府、铁原地区防御战斗,第26军利用山地有利地形构成纵深防御阵地,以3个师交替作战,历时38天,歼敌1.58万余人,毁伤敌坦克76辆,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与友邻部队共同掩护了志愿军后续兵团的集结,为发起第五次战役赢得了时间。

    志愿军第47军攻克美军“最坚固的阵地”

    1953年春,朝鲜停战谈判中断,战场形成对峙状态。志愿军采取打谈结合的方针,在进行抗登陆作战准备的同时,正面各军积极加固阵地。3月下旬,当正面二线阵地工事基本完成之后,志愿军正面各军立即按预定方针,开始有选择地对“联合国军”连以下目标实施进攻。志愿军第47军攻克上浦防东山美军阵地,即其所谓的“最坚固的阵地”,就是一场典型的战斗。

    上浦防东山,位于朔宁东约9公里。由于交战双方的炮火洗礼,该山头已被打得光秃秃的,因此,美军又称之为老秃山。它是美军在阵地防御中构建起来的“汉城的北大门”。美军第8军军长泰勒曾亲自到这个阵地上视察布防。美第7师师长特鲁多也自诩老秃山阵地是“最坚固的阵地”。在这座普通的小山上,筑有200多个地堡及许多堑壕、交通壕,设置了7层铁丝网障碍物。驻守这里的是美军第7师指挥的哥伦比亚营第2连另3个排及配属的1个坦克排、美军两个班,并得到美军航空兵和炮兵的火力支援。

    对该阵地实施进攻的是志愿军第47军第423团。战前,第423团通过抓俘、潜伏观察等手段详细侦察了敌情地形等情况,拟定了进攻作战方案,多次进行沙盘研究和实兵演练。3月22日,还在守军防御阵地前秘密隐蔽地构筑了7个囤兵洞。23日20时,经短促火力急袭,美军前沿阵地的地堡与铁丝网大部分被毁,隐蔽在囤兵洞内担任主攻的第1营突然发起冲击,迅速突破了守军防御前沿。而哥伦比亚营第2连及配属兵力尚未全部进入阵地,火器也未及展开,防御部署即被打乱;在阵地上的美军5辆坦克,2辆被击毁,另3辆坦克被缴获。第423团第1营从正面分五路勇猛突击,仅7分钟即攻上主峰,随即捣毁守军指挥所,并立即搜歼坑道、地堡内的残部。战至20时34分,全部占领了上浦防东山阵地。尔后,第1营指战员一面迅速向主峰两侧的第15、16号阵地出击,肃清残敌,巩固主峰阵地。一面及时抢修工事,准备抗击美军反扑。24日至26日,美军以4个营的兵力,在众多坦克、火炮及航空兵的支援下多次实施反冲击,第423团依托阵地,在炮兵火力配合下,顽强抗击其进攻。美军反击均被击退后,于26日13时至28日,对上浦防东山阵地实施了“毁灭性”的轮番轰炸,阵地工事大部被毁。上浦防东山再一次被炮火“理”了一次头,“老秃山”更加名副其实了。第423团遂采取了昼间兵力撤离,以炮火控制,入夜后再以兵力占领,始终固守着阵地。

    上浦房东山进攻战斗,毙伤俘“联合国军”2000多人,毁伤飞机7架,击毁坦克2辆,攻克了美军苦心经营的“最坚固的阵地”,给其嚣张气焰以沉重打击,创造了对敌连阵地进攻战的典范,对促进停战谈判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志愿军第63军在雪马里重创英国王牌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派出了2个步兵旅参加“联合国军”,其中包括了第29旅。第29旅是英军王牌部队之一,所属皇家格劳斯特群团更是王牌中的王牌,一向以英勇善战著称。然而,就是这一王牌中的王牌却在第五次战役的雪马里战斗中受到了志愿军第63军第187师第560团的重创。

    雪马里位于临津江南约4公里,是“联合国军”防御纵深的一个要点。英军王牌部队中的王牌——第29旅第1营,配属皇家坦克、炮兵各1个连在该地驻守防御。

    1951年4月22日21时,志愿军第63军第187师在石湖地区突破临津江“联合国军”防线后,所属第559团、第561团继续发展进攻,师第二梯队第560团随后跟进。为提高进攻速度,第187师决定以第560团于23日18时,在第559团右翼投入战斗,歼灭雪马里地区之敌。

    23日15时,第560团受领任务后,决心集中团的主力攻占314高地,并以一部迂回英军侧后。17时,第1营实施迂回穿插。次日约4时,第1营攻占295.4高地,切断敌人退路。正面进攻部队于23日18时向314高地及其以西无名高地发起进攻。约于24日6时,攻占314高地,歼灭英军一个排。此时,天气阴雾弥漫。英军开始乘机丢弃坦克、汽车,仓惶向南溃退。但在第1营的阻击下,英军被迫返回235高地。17时,团指挥部与迂回的第1营恢复一度中断的联络,重新依据战情变化作出部署。25日10时,第1连、第9连分别从南、北同时向235高地攻击,压缩包围圈。第1连以缴获的4门迫击炮和6挺重机枪的火力掩护,首先攻占主峰。经1个多小时的激战,第1、9连相互协同,迅速全歼235高地守敌。与此同时,第2营各连对雪马里英军也展开进攻,约于16时许,全歼英守军。

    此战,第560团共歼灭英军1个步兵营、1个重型坦克连和1个炮兵队,共毙伤俘敌530多人,缴获各种炮26门,坦克18辆,汽车48辆,重创了英国王牌军。

    志愿军第64军坚守战略要地马良山

    马良山位于临津江西岸,山势十分陡峻险要,是保障开城侧后安全的一个要点。1951年10月“联合国军”在秋季进攻战中向志愿军第64军191师防守的马良山地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10月2日,英联邦第1师及美军骑兵第1师第5团一部,在炮兵6个营、坦克120余辆及大量飞机支援下,采取分割侧击战术,每天以1至2个团的兵力,向第64军第191师防御阵地实施逐点、多梯队的轮番攻击。第191师先后加强2个坦克连、15个炮兵连和3个高射炮兵营,依托重型掩蔽部和野战工事,采取阻、打、藏、反相结合的战法、控制前沿阵地,扼守纵深要点,顽强抗击其进攻。各要点均经反复争夺,阵地多次易手。5日,英、美军把进攻重点指向马良山主峰及其西南216.8高地,坚守主峰的两个连打退美军10余次冲击,毙伤其百余人;坚守216.8高地的1个连,依托坑道式工事,一天击退英、美军21次冲击,毙伤其700余人,该连伤亡26人。7日,马良山主峰317高地失守;第191师主动撤至黄鸡山、基谷里、白石洞一线,继续进行防御。英联邦第1师以伤亡2600余人的代价前进3公里。但在其占领了马良山后,却因损失惨重而无力进攻,随即转入防御,由英军第28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团部率第1营防守,加修了工事,组成了以地堡群为骨干,交通壕、散兵坑相连接的支撑点式环形防御阵地,企图巩固既得阵地,待机北犯。为打击“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志愿军首长决定在稳定防御的基础上,组织局部地区的反击作战。第64军决心以第191师为主,在第190师一部兵力配合下,集中优势兵力向马良山地区实施反击,攻歼该地区之英军,恢复马良山阵地。11月4日,第191师集中了3个营的兵力,在60门火炮、10辆坦克支援下,出敌不意地在白天向马良山实施反击。15时进行炮火准备,在65分钟内经多次破坏射击和火力急袭,摧毁了英军大部工事和设施。15时40分炮兵假装转移,将英军诱出工事予以大量杀伤。在炮兵射击掩护下,坦克隐蔽占领直瞄射击阵地,摧毁英军前沿残存工事。配置在炮兵和坦克阵地附近的高射火器实施对空射击。16时5分,炮火延伸,步兵发起冲击,采取正面牵制、翼侧攻击、分割包围、断敌退路的战法,经3小时激战,终于在19时夺回马良山阵地,全歼英军1个营。5日至7日,英军以4个营的兵力多次进行反击,均被击退。

    第191师在马良山防御和反击作战中,共毙伤俘英、美军4400余人,击落飞机14架,击毁坦克6辆,对稳定西线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作战中,第191师伤亡1600余人。

    

    志愿军第67军摧毁南朝鲜军“京畿堡垒”

    朝鲜战争进入到阵地战时期,交战双方各自加强自己的阵地工事,争取作战的胜利。南朝鲜军方面为此还不断地推出所谓的“模范阵地”,进行自我标榜和吹嘘。其中,座首洞南山阵地更是被南朝鲜军奉为“模范阵地“中的模范,誉称为“京畿堡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堡垒”却在1953年的夏季进攻战役中,被志愿军第67军一天多的攻击所摧毁!

    座首洞南山位于金城以东、北汉江两侧,是南朝鲜军第8师第21团的防御阵地,工事坚固,每个支撑点都有坑道2?3条,地面有2?3道环形堑壕和马坑道相连的射击点、掩蔽部、地堡等,在山腰山顶之间构成3?4层明暗火力点,形成环形防御。正因此,座首洞南山的南朝鲜军阵地素有“模范阵地”、“京畿堡垒”之称,不断接受着南朝鲜军各级军官的参观学习。

    夏季进攻战役第二阶段发起后,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担任进攻任务的志愿军第67军在兵力与火力上加强配备,共组织了第200师2个团、第201师1个团,并配合有火炮308门,坦克8辆。与此同时,志愿军参战各团,在敌前沿阵地构筑了秘密囤兵洞700余个,炮坦阵地100余个。进攻前,还将7个步兵连秘潜于囤兵洞和荫蔽地形区,以达成攻击的突发性。

    1953年6月12日21时进攻发起,经28分钟炮火准备,南朝鲜军地面阵地工事摧毁了30?50%,主攻方向达70%。随后,步坦协同发起冲击,迅速占领南朝鲜军前沿表面阵地,转入对坑道守敌的攻击。与此同时,炮兵对其纵深支撑点进行了3次短促火力急袭。至13日0时12分,第200师攻占了座首洞南山主峰和7个支撑点,全歼了各支撑点的守军。9时30分,南朝鲜军第8师预备队第10团以一个连至两个营兵力在6辆坦克和8架飞机支援下,进行了50多次反冲击,均被志愿军击退。为扩大战果,第200师以预备队1个营的兵力投入战斗,在炮兵支援下,向守军防御纵深发展进攻,又先后攻占了7个支撑点。14日,南朝鲜军第8师对丢失的支撑点连续实施了多次反击,均被志愿军击退;志愿军第200师乘胜攻击前进,又连续攻占了4个支撑点。战至19时,第200师攻占了南朝鲜军第8师第21团全部防御阵地。“京畿堡垒”就此全部覆灭。

    此战,由于志愿军第67军正确选定突击方向,充分利用有利地形,秘密构筑囤兵洞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并采取多方面多梯队的连续攻击战法,加之步炮的有效协同,取得了辉煌成绩,共歼敌5000余人,击落击伤飞机21架,扩展阵地10平方公里,创造了对南朝鲜军团以下阵地进攻战的典范。

    志愿军第68军在文登里击败美军“坦克劈入战”

    1951年10月,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南朝鲜军在秋季进攻战役中,向志愿军第68军第204师防守的文登里地区实施了“坦克劈入战”。

    文登里地区是一条宽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的南北走向的山谷,西靠鱼隐山,东邻伤心岭,中央纵贯一条公路,直通志愿军后方,其地形平坦,便于坦克机械化部队运动。10月8日,美军第2师加强坦克第72营、南朝鲜军第8师、战车第31大队和法国营,在航空兵、炮兵支援下,以近百辆坦克配合步兵向坚守文登里公路的第204师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自称其为“坦克劈入战”,企图一举突破文登里防御阵地,而后攻占东线纵深要点鱼隐山。正在接替朝鲜人民军防务的志愿军第204师610团,将加强和建制的76.2毫米口径加农炮1个营(12门)、山炮1个连(4门)、工兵1个连,以及无后坐力炮27门、火箭筒49具,编成反坦克大队,下辖2个反坦克中队和6个打坦克歼击组,在文登里、内洞上下深浦公路两侧构成纵深梯次配备的反坦克地域,坚决歼灭突入之“联合国军”,粉碎其“坦克劈入战”。10月11日,美军第2师以30余辆坦克在飞机火炮的支援下,引导步兵向第610团阵地进攻。当10余辆坦克突入防御纵深上深浦地区时,第610团反坦克大队首先组织76.2毫米加农炮和山炮直接瞄准射击;同时,第2中队打坦克歼击组沿水青里沟迅速从翼侧向坦克隐蔽接近,在距先头坦克约10米处,以手雷将其炸毁。随后,利用爆烟迅速转移,用同样方法将第2辆坦克炸伤。此时,反坦克大队以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分别在150-50米距离上又击伤坦克3辆,美军其余坦克调头逃回。12日8时,美军先以航空兵、炮兵进行火力准备,随即在杨村西侧展开了30辆坦克,对第204师防御前沿及公路两侧阵地进行了约1个小时的破坏性射击。10时15分,美军第23团在48辆坦克及炮兵掩护下,以梯次队形沿公路向610团实施了猛烈的攻击。第204师不断以纵深炮火对美军坦克实施拦阻射击;第2反坦克中队迅速进入阻击阵地,当距先头坦克150米时突然开火,以6发炮弹击毁坦克2辆,击伤1辆。美军遭连续打击后,调整部署,以30余辆坦克继续发起冲击。第610团在公路两侧分队用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进行游动直瞄射击,击毁坦克5辆,击伤1辆。16时,美军坦克无力再行攻击,遂施放烟幕掩护撤退。第1、2中队打坦克歼击组乘机前伸,拦头截击,以手雷、爆破筒炸毁,炸伤坦克各2辆。17时,美军丢弃18辆坦克仓皇逃窜。14日7时50分,美军坦克8辆组成“前三角”队形且战且进被打坦克歼击组全部击毁。经3天激战,美军元气大伤,遂改变战术,离开公路,沿两侧河岸、沟渠、稻田遂段轮番攻击。反坦克大队针对情况变化,将反坦克火器推进至防御前沿,并采取多种方式大量布雷,截至31日,共炸毁坦克10辆。11月4日,新接班的美军第7师出动27辆坦克,掩护步兵再次发起进攻。8时20分,5辆坦克向纵深迂回攻击,反坦克大队利用有利地形沉着打击,将其全部击毁。此后,“联合国军”被迫停止了进攻。

    志愿军在文登里地区反“坦克劈入战”,共击毁美军坦克28辆,击伤8辆,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坦克劈入战”,并积累了集中使用近战火器打坦克的经验。

    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上迎战美国空军

    1950年10月底,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了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问题。当时空军组建不久,飞行员在喷气式飞机上飞行只有20多个小时,战术训练刚刚开始,不适于投入战场。但战场上的严峻形势,要求志愿军空军必须尽早开赴前线,在战争中边打边建、边打边练。

    12月,志愿军空军积极进行参战的准备工作。12月21日,志愿军空军首批部队进驻前方基地安东(今丹东)浪头机场,在友军空军配合下,开始进行实战演习。1951年1月21日,志愿军空军开始与“联合国军”空军交战,击伤美空军飞机1架,揭开了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序幕。

    此后,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志愿军空军先后共有歼击航空兵10个师21个团,轰炸航空兵2个师3个大队,784名飞行员,5.9万余名地勤人员参加战斗;总计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被击落的敌机中,有美国“空中英雄”、“双料王牌”驾驶员,创造了用活塞式飞机击落喷气式飞机的范例。

    在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空军凭借其空中优势,疯狂轰炸朝鲜北部的城镇、乡村、工厂、学校、医院,惨杀和平居民,尤其是对志愿军后方及其交通线实施狂轰滥炸,企图阻断志愿军运输线,断绝志愿军前方供应。为了打破“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掩护后方运输线,志愿军空军指战员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畏强敌,频频出机,硬是在朝鲜西北部地区建立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叹道:“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空军强国”。

    志愿军空军年轻的飞行员经过几十个小时的飞行训练,在技术战术都不熟练的情况下,就敢于升空迎敌,凭的是敢于斗争、积极求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靠的是密切协同、讲究战术的战斗作风,用“空中拼刺刀”的威风打出了军威,屡挫敌军锐气,涌现出英雄、模范、功臣800多人,荣立战功单位300多个。共中有:

    一级战斗英雄王海所在的大队,共击落击伤敌机29架,王海一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

    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击落敌机4架,其中包括击毙美军“空中英雄”乔治·阿·戴维斯;

    一级战斗英雄孙生禄击落击伤敌机7架,被誉为“空中突击手”;

    一级战斗英雄刘玉堤击落击伤敌机8架;

    一级战斗英雄赵宝桐击落击伤敌机9架,被誉为“空战之王”。

    二级战斗英雄韩德彩击落美空军“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费席尔。

    年轻的志愿军空军边建设边参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空战史上令人骄傲的战绩,取得了空中作战的宝贵经验。

    志愿军空军首战告捷

    1950年12月,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28大队作为首批入朝空军部队,在师长方子翼的率领下进驻安东浪头机场,在友军配合下进行实战锻炼,为大部队参战摸索经验。

    1951年1月21日,美国空军20多架F—84型战斗机,对平壤至新义州沿线铁路进行轰炸扫射,企图阻滞志愿军的后方补给。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28大队大队长李汉奉命率队起飞与美机冲击,对准一架长机,按下电钮,三炮齐发,将美机击伤,首战告捷。空军首长在贺电中指出:此次空战证明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是能够作战的,是有战斗力的。

    29日下午1时许,志愿军空军前沿雷达发现美空军16架F—84型战斗机在定州、安州上空盘旋,企图袭击安州火车站和清川江大桥。志愿军空军大队长李汉奉命率领8架米格—15型喷气式战斗机直飞战区迎战。飞机起机后不久,无线电中传来地面指挥员急切的声音:“空中注意向左前方搜索”。此时,绰号“千里眼”的孙悦昆报告说:“左前方发现敌机”。这时,李汉没有忙于攻击,而是迅速调整队伍,迂回至敌机后方,占据高度,察看敌情。美机16架分上下两层,每层8架,4架在前,4架在后,正在寻找攻击目标。李汉决定出其不意首先攻击上层8架。这时美机发现志愿军空军飞机,迅速向太阳方向飞去,企图凭借强烈的阳光甩开志愿军空军飞机。李汉将计就计,继续前进,占领攻击位置。随后,李汉果断下达攻击命令:“1中队攻击,2中队掩护”。随即率1中队下降,向敌机发起攻击。与此同时,敌机向李汉所驾飞机扑来。李汉机敏地驾机向左侧翻,从美机飞行弧线的内侧截了过去。而4架美机溜到了李汉飞机的后方,企图偷袭。李汉的战友们驾机立刻扑上去,吓得美机掉头逃去。在战友们的掩护下,李汉顺势咬住一架美机,逼近其400米,按动电钮,三炮齐发,一连打出40多发炮弹,击中美机,美机拖着黑烟翻滚着栽进了大海。位于下层的8架美机企图反扑,被担任掩护的2中队以猛烈的炮火驱散。美机无意恋战,四处逃散,志愿军空军胜利返航。

    此战,李汉击落、击伤美机F—84型战斗机各1架,首开志愿军空军击落美机的记录,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空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以后,李汉又指挥所部首次进行夜航作战和复杂条件下的作战,取得了突出的战绩。为表彰他的战绩,志愿军空军为他记一等功两次,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军功章。

    志愿军空军创造一次空战击落4架敌机纪录

    1951年11月23日,志愿军空军第3师第7团第1大队飞行大队长刘玉堤在清川江口地区空战中,创造一次空战击落敌机4架的纪录。

    23日12时45分,志愿军空军指挥所发现“联合国军”美国空军F—86、F—84、F—80型飞机6批116架,高度7000米,向北进袭,遂命令第3师第7团副团长孟进率20架米格—15比斯型歼击机起飞迎战。美空军飞机进至肃川和清川江地区,其战斗轰炸机降低高度,开始对地面目标实施轰炸扫射。志愿军空军机群在肃川上空,发现美空军20余架F—84型战斗轰炸机,遂展开激烈空战,打退了美机的进袭。

    大队长刘玉堤率第2中队升空后,发现一村庄上空笼罩着浓烟,8架美机正悄悄地溜向海面上空。刘玉堤怀着极大的仇恨,向美机追去。美机突然降低高度,凭着娴熟的技术和良好的飞机性能,贴着海面飞行。没有经过海上训练的刘玉堤和僚机王昭铭亦从2000米高度,一个急俯冲,贴着海面追了上去,在距美机440米处按动炮钮,将美机1架击落海上。此时,美空军僚机来了一个急转弯,企图逃跑,反而孤零零地暴露在刘玉堤面前。在距美机130米时,他快速发起攻击,美机冒着浓烟坠入大海。

    刘玉堤击落美机两架后,与僚机王昭铭失散了,只好单独寻找战机。不久,刘玉堤发现7架F—84型美机正在轰炸铁路,遂立即调转机头,向美机冲击,一下子咬住了最后一架。美机发觉后,突然猛收油门,减慢速度,企图使刘玉堤冲到前面去,刘玉堤早有防备,迅速转向美机侧后开炮,将美机击落。刘玉堤寻找队伍,准备返航途中,突然又发现一批F—84型美机正在攻击地面目标。面对数十倍的美机,刘玉堤毫不畏惧,以隐蔽突然动作,风驰电闪般追了上去,紧紧咬住一架美机不放,在150米的距离上开炮,打得美机凌空爆炸。

    刘玉堤赴朝参战时,飞行时间只有200个小时左右,在喷气式战斗机上飞行时间仅有15个小时。而他的对手许多都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飞行时间都在1000小时以上,有的高达2000多小时。刘玉堤凭着勇敢与智慧同敌军作战。在此之前的11月10日对敌空战中,击落美机2架,击伤1架。为表彰他的战功,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一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二级国旗勋章和军功章。

    志愿军空军最后一次空战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前夕,“联合国军”美国空军企图破坏拉左哨发电站和鸭绿江大桥。志愿军空军奉命保卫重要目标,决心打赢最后一次空战,把荣誉保持到底,向世界人民展示志愿军空军的实力与勇气。

    1953年7月19日上午,美国空军出动两个机群袭击新义州和义州机场,遭到志愿军空军猛烈反击。下午3时5分至4时15分,美国空军又出动由各型飞机168架组成的混合机群,活动于铁山、龟城和中国安东(今丹东)地区,企图再度袭击新义州和义州机场。志愿军空军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抓住战机,采取多梯队,连续出动的战法,英勇反击。

    下午3时25分,志愿军空军第6师第16团由曲成率领12架米格—15比斯型歼击机组成第一梯队起飞,至义州机场上空,迅速投入战斗,对正向义州机场准备俯冲投弹的4架F—86型美军飞机展开攻击,一下子打乱了美机编队。美机来不及进入目标,便慌忙投弹后,右转向海面飞去。志愿军空军第3中队4号机沈洪江对溃散的美军单机发动攻击,直追到距美机200米处开火,击落F—86型美机一架。志愿军空军第1中队4号机郭树武与美机空战,击伤F—86型美机一架。

    下午3时37分,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10团由大队长褚福田率领8架米格—15比斯型歼击机组成第二梯队起飞,至义州上空与美机展开空战。褚福田一举将美长机击伤,其余美机慌忙逃窜,战斗结束。

    志愿军空军完成保卫重要目标任务后,无任何损伤,全部胜利返航,以击落1架、击伤2架美机的战绩,为抗美援朝最后一次空战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志愿军在阵地战中战术样式的新创造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转入阵地防御后,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和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的形成,其阵地战的作战样式也有了新的创造。如:

    “冷枪冷炮”狙击运动。即在整个战线前沿阵地,所有步枪、轻重机枪等射手广泛开展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冷枪冷炮”狙击战斗活动,它是在阵地防御中敌我接触的中间地带窄小的情况下产生的,是我军阵地防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自1952年8月至1953年7月的12个月中,志愿军利用此种战法共毙伤敌3.9万余人。

    小部队作战活动。即以步兵分队为主,并有炮火支援计划和预备队,采取伏击、袭击、遭遇、反伏击等手段主动打击敌人,把敌人的活动限制在基本阵地上,置敌于被动地位的小部队的作战活动。

    “零敲牛皮糖”。积小胜为大胜:即由小到大,经过全线无数次的小歼灭战,一口口吃掉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打小歼灭战的战法。其典型战例是1952年9月至10月志愿军在全线进行的战术反击作战,此战对敌60个连排支撑点和个别营防御地域进攻作战77次,打退敌反扑作战480余次,歼敌2.7万余人。毛泽东主席在总结这次作战经验时高度评价了这种战法,指出:“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

    坚守与反击相结合的战术手段。当“联合国军”实施炮火轰击,志愿军防守分队皆全部进入坑道隐蔽,保存有生力量,当“联合国军”炮火延伸,步兵发起冲击时,志愿军防守分队则跃出坑道,占领野战工事,对突入阵地之敌果断地进行反击的坚守与反击相结合的战术手段,上甘岭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坚守与反击相结合的成功战例。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依托坑道工事,在两个加强连的阵地上,抗击敌人约6万余人在飞机、坦克配合下的轮番攻击、由战斗发展成战役规模,激战43天,抗击敌营以上兵力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冲击650余次,同时还进行了数十次的反击作战,最终歼敌2.5万余人,守住了阵地。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坚守防御与反击作战相结合的作战范例。

    多兵种协同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前,我军基本上是单一兵种作战,尚无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边打边建,大批新的特种兵、专业兵入朝作战,把我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各兵种的协同能力逐步提高。阵地战中,志愿军各兵种在10个月的反“绞杀战”中,统一指挥,密切协同,联合作战,从而发挥了“防空、抢修、突运”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切断我交通运输线的企图,形成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这些经验,对我军在未来反侵略作战中,组织多军、兵种协同作战,组织后勤保障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具体采用了哪些战法?

    抗美援朝期间,“联合国军”一方面凭借其武器装备的优势,一方面通过与志愿军作战经验教训的总结,逐渐摸索实施了一系列战术战法,如,“磁性战术”、“火海战术”、“绞杀战”、“细菌战”、“诱捕作战”、“空坦炮步协同战”等等。

    “磁性战术”,是“联合国军”在运动战期间了解到志愿军后勤供应困难的弱点后,依恃其现代化装备机动快、火力强的优势,始终同志愿军保持接触,以消耗战的办法来制约志愿军的一种战术。具体而言,就是在大规模交战之前,以大量坦克和汽车搭载步兵与志愿军保持接触,或进行武装侦察,或抢占志愿军某一地区,或迟滞志愿军的行动,掩护其主力转移,以此来消耗、疲惫志愿军。

    “火海战术”,是“联合国军”在进攻作战中依恃其优势的炮兵、航空兵,以及坦克的火力,对志愿军进行的密集的高度炽烈的毁灭性火力突击,以杀伤志愿军有生力量的一种战术。

    “特遣队”战术,是“联合国军”在第五次战役后期,依恃其机械化优势,由摩托化步兵、坦克、炮兵组成的“特遣队”为先导,伴随航空兵和远程炮兵支援,沿公路突进而实施的反扑战术。

    “坦克劈入战”,是“联合国军”自1951年秋季攻势起,依恃其坦克作战的机动能力及火力优势,采取的在有利地形条件下的集群式坦克突入战术。

    “绞杀战”,是“联合国军”自1951年8月中旬起,依恃其空军优势,趁朝鲜发生40年来未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及地面部队发起夏季攻势的同时,实施的以分割志愿军前线与后方、切断志愿军运输线为目的的大规模空中封锁战役。

    “细菌战”,是美军自1952年1月起,依恃其生物武器的研究优势,在进行“绞杀战”的同时,秘密实施的以制造疫区、残害朝中军民、削弱志愿军有生力量为目的的大规模细菌散布战术。

    “诱捕作战”,是“联合国军”在1952年春阵地战期间,为了引诱志愿军出击,予以杀伤所实施的一种佯动战术。具体而言,“联合国军”连续几天在全线基本停止炮击和作战活动,并在部分地区拆除铁丝网、工事,做出撤退模样,以引诱志愿军出动,进入其预设的火力封锁区。

    “空坦炮步协同作战”,是“联合国军”在阵地战期间,依恃其武器装备的优势,企图组织实施的对志愿军防御阵地的协同进攻战术。具体而言,就是先以“空坦炮”的火力对志愿军阵地实施毁灭性的突击,再以步坦协同对志愿军阵地实施进攻。

    常言讲“有矛必有盾”,“联合国军”虽然依恃其武器的优势逐步在同志愿军的作战中形成了以上的战法战术,但最终还是没有挽回其失败的结局,其原因就是志愿军在作战中采取了更胜一筹的战法战术,并以大无畏的作战精神使“联合国军”的这些战术大部分成为纯粹的“自我消耗战”。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歼敌多少万人?

    在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两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71.8477万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时期,(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18.5277万人,其中第一次战役歼敌1.5990万人,第二次战役歼敌3.6036万人,第三次战役歼敌1.2338万人,第四次战役歼敌5.3070万人,第五次战役歼敌6.7843万人。这一时期,中朝军队共歼敌23.3523万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阵地战时期(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53.32万人,其中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期间(1951年6月11日至11月30日)歼敌12.7566万人;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期间(1951年12月1日至1952年8月31日)歼敌8.7648万人;战术反击和上甘岭防御战役期间(1952年9月1日至11月30日)歼敌11.5230万人;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期间(1952年12月1日至1953年4月30日)歼敌5.4788万人;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期间(1953年5月1日至7月27日)歼敌14.7969万人。加上朝鲜人民军歼敌19.0731万人,中朝军队在整个阵地战时期共歼敌72.3931万人。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71.8477万人。加上朝鲜人民军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歼敌数,中朝军队共歼敌109.3839万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南朝鲜军66万余人,其它仆从军2万余人。

    有关敌军方面的损失,1953年10月美联社发布的“联合国军”被歼数为147.4269万人。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伤亡多少人?

    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在战斗中牺牲11.5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伤亡2.5万余人),在战斗中负伤22.1万余人。

    在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团职干部200多名。他们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弟,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其中北京市1438名,天津市977名,河北省10155名,山西省5835名,内蒙古自治区1683名,辽宁省13374名,吉林省18260名,黑龙江省8222名,山东省19685名,上海市1634名,江苏省7268名,安徽省4151名,浙江省3732名,江西省2162名,福建省982名,河南省10673名,湖北省5167名,湖南省10687名,广东省3186名,广西壮族自治区2915名,陕西省2802名,宁夏回族自治区461名,甘肃省1041名,青海省48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1名,四川省30789名,贵州省2799名,云南省1482名。

    这些烈士,他们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三千里江山的和平和祖国的安宁。祖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第四部分 重要文物解读

    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哪些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的内涵是什么?它们的背后有哪些故事?为什么说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金日成首相致毛泽东主席的求援信

    1950年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北进,“联合国军”亦开始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军,企图迅速占领全朝鲜。

    在朝鲜人民军无力阻止“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的进攻,更难以将“联合国军”赶出朝鲜的危急情况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和副首相兼外务相朴宪永于10月1日联名致信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信中说:

    现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我们朝鲜人民解放战争的今日战况是,在美国侵略军上陆仁川以前,我们的战况不能说不利于我们,敌人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被我挤入于朝鲜南端狭小的地区里,我们有可能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美帝军事威信极度地降低了。于是美帝国主义为挽回其威信,为实现其将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之目的,即调动了驻太平洋方面陆海空军的差不多全部兵力,遂于9月16日以优势兵力,在仁川登陆后继续占领了京城。

    目前的战况是极端严重了,我们人民军虽然对于上陆的敌人进行了极顽强的抵抗,但对于前线的人民军已经造成了很不利的情况。

    战争以来,敌人利用约千架的各种航空机,每天不分昼夜地任意轰炸我们的前方与后方,在对敌空军毫无抵抗力的我们面前,敌人则充分发挥其空军威力了。各战线上敌人在其空军掩护下,活动大量机械化部队,我们受到的兵力与物资方面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后方的交通运输通信及其它设施大量地被破坏,同时我们的机动力,则更加减弱了。

    敌人登陆部队与南部战线的部队已经连接一起,切断了我们的南北部队,结果使我们在南部战线的人民军,处于被敌人切断分割的不利情况,得不到武器弹药,失掉联系,甚至于有一部分部队则已被敌人分散包围着。如果京城完全被敌人占领,则我们估计敌人可能继续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攻。如果不能急速改善我们的各种不利条件,则敌人的企图是很可能会实现的。要保障我们的运输、供给以及部队之机动力,则必须具备必要的空军,但是我们又没有准备好的飞行师。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我们一定要决心克服一切的困难,不让敌人把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

    “我们一定要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争取朝鲜人民的独立解放民主而斗争到底!

    “我们正在集中全力编训新的师团,集结在南部的十余万部队于作战上有利的地区,动员全体人民,准备长期作战。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机,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派朝鲜内务相朴一禹于10月3日将信直送北京,面交毛泽东主席,期盼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决策。

    历史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黎民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步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有一幅巨大的历史照片,照片上一队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巨龙般地行进在白雪茫茫的鸭绿江上。这幅照片就是志愿军某部摄影记者黎民同志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幅照片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起,已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标志,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幅全景式气势磅礴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珍贵历史照片是如何拍摄的呢?

    1951年2月,志愿军某部奉命从丹东九连城处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接到过江命令后,该部组织人员很快搭起了便桥,有组织有秩序、日夜兼程地从桥上疾速过江。该部政治部摄影组组长黎民奉命带领电影队、文工团在岸边渡口处,为过江部队做鼓动宣传工作。过江部队中一些与黎民熟悉的战友看见黎民脖子上挂着照相机,便情不自禁地说:“黎民同志,趁我们还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给我们拍张照片吧!不管将来我们能否回来,都是个纪念。”黎民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觉得有责任把他们的壮举记录下来,便一一为他们拍照。

    一天下午,天气变得睛朗起来,江边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银辉。部队还在继续过江,一会儿,只见由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所诞生的某红军团开始踏上便桥,列队过江。望着那戎装严整,逶迤前行的铁流,黎民来了灵感,感到仅仅从各个侧面拍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努力抢拍一幅全景式气势磅礴的志愿军过鸭绿江的照片,这样才能为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留下一个不朽的见证。在这样一个意念的驱使下,黎民迅速地选好拍摄位置,并麻利地调好焦距、光圈、速度,然后举起相机,将镜头稳稳地定格在巨龙般蜿蜒的正在过江的志愿军队伍,就在那“龙头”刚刚踏上朝鲜的三千里江山,而“龙尾”还逶迤在祖国的瞬间,黎民激动而庄严地按动了照相机的快门,在鸭绿江边记录下了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时刻。照片的远景,是朝鲜新义州深灰色天空下绵延起伏的群山和岸边的村庄田野,近景是新中国安东(今丹东)市散发着亲切气息的国土,而连接远景和近景的中心画面是长长的一队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正肩负着中朝人民的希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进在白雪皑皑覆盖着的鸭绿江上。整个画面开阔壮观、气势恢宏,意境深远。黎民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一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使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部队过江后,黎民将这幅照片的底片小心翼翼地包好,寄往解放军画报社。不久,黎民就收到了解放军画报社采用的通知和小样。这幅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照片,同周巍峙谱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起发表在1951年第4期《解放军画报》的扉页上,同时荣获了志愿军总部二等奖。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立后,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被军博收藏,并陈列在“抗美援朝战争馆”里。由于它全景式气势磅礴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貌,因而被陈列在突出的位置,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性标志和永恒的见证。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内陈列着一份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公用笺”上用蓝色钢笔水书写的《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歌曲,即《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手稿。看到这份珍贵的手稿,不仅使我们联想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它鼓舞过多少志愿军将士奔赴朝鲜战场,浴血杀敌;它激励过多少人民群众,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之中。那么,这首战歌的手稿是怎样诞生的?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组建后,各部队进行了思想动员,教育广大指战员充分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明确支援朝鲜就是保家卫国的正义行动,从而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通过教育,广大指战员纷纷宣誓要援助朝鲜兄弟,保卫祖国安全。许多志愿军战士的决心书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国家,就是保卫家乡”和“打败美国野心狼”等豪言壮语。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被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写了一首出征诗,第二天他把诗抄在黑板上,并在团、师的誓师大会上宣读。这首诗是这样的:

    “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新华社记者陈伯坚正在集结准备出征的部队中采访,他发现了这首在战士中广为传颂的诗,觉得诗写得好,充满战斗气氛,就抄录下来。随后,他对诗的个别句子作了修改,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以表示英雄气概;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以增强读音脆度;把“美国野心狼”改为“美帝野心狼”,以增强力度。他把修改后的诗引用在他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一文的开头部分。

    1950年11月26日,作曲家周巍峙到田汉同志处,听取“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筹备工作汇报(当时田汉是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周巍峙是副局长)。当周巍峙翻阅当天的《人民日报》时,看到头版刊登有《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谈话》一文,文章开头引用了一首诗(即麻扶摇写的、经陈伯坚修改后引用在文中的那首诗)。周巍峙读后,被诗的豪迈气概和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激发起创作热情,便马上进行了谱曲,半小时即谱写完,歌名选用了诗的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并在手稿下面注明“此歌写于1950年11月26日下午田汉同志处。在听会时写成”。12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首歌曲,由于当时不知道词的作者,发表时仅写了周巍峙曲。后来,经过各方调查,才找到歌词的作者——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

    195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歌名,再一次发表了这首歌。从此,这首歌很快就唱遍全军,传遍全国,响彻在朝鲜战场,响彻在祖国大地,激励着志愿军广大指战员英勇杀敌,鼓舞着全国人民踊跃支援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虽然逝去近60年,我们望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份珍贵的手稿,“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铿锵、有力的歌词,那雄壮、激昂的旋律,使人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鏖战在三千里江山的英雄气概,使人仿佛又回到了抗美援朝战争那艰难困苦的岁月??

    金日成首相为志愿军一级模范罗盛教纪念碑题词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献身。他牺牲后,朝鲜人民为他修建了纪念碑。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亲自签发命名决定,并为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该题词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里。

    1952年初的朝鲜北方,天寒地冻,气温降到零下20度以下。1月2日晨,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层,掉进近3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出早操归来的罗盛教见此情景,像接受战斗命令一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冰洞,潜入水下寻人。在刺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进冰水中。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住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的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

    罗盛教冰下救崔莹的消息传出后,石田里20多户群众像失去亲人一样痛哭不已,他们用朝鲜人民最隆重的葬礼安葬罗盛教。朝鲜劳动党石田里委员长指着冰封的栎沼河,声音颤抖地说:“在这条河里,志愿军为救我们的一个孩子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也在这条河里,美国侵略者用我们亲人的鲜血染红了河水。乡亲们,让我们世世代代都记住罗盛教的名字吧!”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同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授他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朝鲜政府和人民为了永远纪念罗盛教,将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将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将安葬罗盛教烈士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山上修建了“罗盛教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正面刻着: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之墓。当地人民群众及被罗盛教救起的崔莹经常到烈士墓前祭扫,寄托哀思,永志不忘。

    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歼击机为何涂着9颗红星?

    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米格-15歼击机。空军战斗英雄王海曾驾驶过这架飞机。飞机上还涂着9颗红五星,这标志着什么呢?

    王海驾驶的米格-15歼击机,是1946年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9歼击机基础上研制并试飞成功的。该机长10.1米,翼展10.08米,机高3.7米,空重3.636吨,最大飞行速度1070千米/时,实用升限15.5千米。该机配备有H-37型37毫米航炮一门(米格-15歼击机是世界上最早装备37毫米航炮的空战飞机。该航炮炮弹射速高,穿透力强,可打穿当时飞机上使用的任何装甲)和Hc-23KM型23毫米航炮2门,各备弹200发。机翼下还设有挂架,可携带火箭或炸弹,炮舱里在不装航炮的情况下,可装照相机进行空中侦察照相。该机采用铝合金应力蒙皮结构,起落架为前三点可收式,座舱为单人增压密封式,进气口开在机头,发动机在机身后段。从该机的各方面性能来看,不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的佼佼者,美国人曾称它为“绝对武器”。

    王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飞行员。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王海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赴朝与朝鲜人民军携手打击侵略者。

    1951年11月18日下午,志愿军空军雷达发现美机9批180余架次,对清川、安州一带的铁路目标进行轰炸扫射。由志愿军空军和友军共同编成的大机群,奉命飞往战区迎击敌人。志愿军空军第9团1大队大队长王海率6架战机飞抵战区后,发现左前方低空有数十架F-84型战斗轰炸机,正对清川江大桥实施轰炸,遂率队急速降低高度,直插美军机群,猛烈开火。美机遭到突如其来的攻击,十分惊慌,仓促应战。双方飞机混在一起转起了圈。王海率队发挥米格飞机垂直机动性能强的优势,迅速爬高占位。以几次疾速爬高,又急冲直下地猛烈冲击,将美机队形冲乱。王海抓住战机,率领编队对美机发起攻击。王海在500米的距离上瞄准一架美机,刚要开火,另一架美机却暗暗对准王海的飞机,僚机焦景文眼疾手快。当即瞄准这架准备偷袭的美机,按下炮钮。3门机炮齐发,顿时,这架美机爆炸。与此同时,王海抓住战机猛烈开炮,打掉了前面的美机。然后一个跃升翻转,王海又把一架要攻击焦景文的美机套进了瞄准具的光环,三炮齐射,打得这架飞机一头栽了下去。僚机焦景文又在600米以内咬住一架美机,一阵猛烈炮火把它打掉。这时,另一边的4号机孙生禄被8架美机围在了中间,他以1对8,毫无惧色,紧紧咬住1架美机不放,硬是逼近至300米,把这架美机打得凌空开花。几分钟的战斗,王海大队接连击落美机5架。其中王海击落2架,王海大队以5∶0的战果打了一个漂亮仗。

    王海大队两轮入朝,与敌空战80余次,共击落击伤敌机29架。创志愿军空军大队歼敌的最高纪录,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王海记特等功、一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王海大队所有人员全部荣立战功,架架飞机都涂上了红五星,其中王海本人驾驶战机击落击伤敌机9架,战鹰上的9颗红星就是王海战绩的标志。

    几十年过去了,1984年7月,王海以空军副司令员的身份随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当美国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上将见到王海时,惊奇而激动地说:“你就是那位朝鲜战场上的王海?我当年在朝鲜就是在一次空战中被你打下来的。”两人热烈握手,王海说:“如果你们再进攻我们,我们还要把你们打下来!”顿时激起了一阵笑声和掌声??

    张积慧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缴获的战利品

    1952年2月10日晨,朝鲜上空正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空战。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巡逻队在博那郡三光里北面的山坡上,发现了一架支离破碎的美军F-86飞机残骸和飞行员尸体及遗物。遗物中有:柯尔特型警式转轮手枪一把、战斗机用机枪一挺、头盔一只、军号牌一枚等等,其中军号牌上刻有:乔治·阿·戴维斯少校。

    乔治·阿·戴维斯,美军空军第334中队中队长,有着3000小时以上的飞行经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参加战斗飞行266次,被誉为美国“空中英雄”。1951年11月入朝作战后,成为朝鲜战场上“美军战绩最高的王牌飞行员”。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中将称他为“百战不倦的戴维斯”,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上将也曾两次从五角大楼致电祝贺。然而,这个“王牌飞行员”竟被我年轻的志愿军空军第4师大队长张积慧击毙。

    1951年2月10日晨,美国空军出动10余架轰炸机对志愿军隅里附近的铁路线进行轰炸,其中F-84、F-80型战斗轰炸机2批16架。戴维斯奉命率领18架F-86战斗机为战斗轰炸机担任掩护任务。与此同时,志愿军空军司令部获得情报,立即命令第4师起飞34架米格-15型战斗机迎击美机。

    该师第12团3大队大队长张积慧等奉命驾机升空。不久,戴维斯便进入了张积慧的视野。同时,戴维斯也发现了米格机群,想利用云层掩护,从右侧突袭,企图打志愿军措手不及。于是双方开始了斗智斗勇。机警的张积慧来了个左转弯,正好从左后方咬住戴维斯机群。随后,他和僚机迅速投掉副油箱,爬占高位准备予以致命一击。然而,戴维斯一看大事不好,马上来了个“金蝉脱壳”,逃得无影无踪。张积慧始料不及,一下子不但失去目标,还脱离了编队,只好一边向前赶队,一边警惕地搜索目标。突然,他发现后方云层中有8架美机幽灵般地直奔而来,其中戴维斯和他的僚机猛扑到他们尾后,距离越来越近。张积慧临危不乱,沉着应战,在和僚机保持编队的同时,猛然一个右转上升,让戴维斯扑了个空,反而顺势咬住了戴维斯的飞机。戴维斯凭借多年的作战经验和娴熟的飞行技术,先是加大油门,迅速向上拉升,然后减低速度,向下俯冲,使尽浑身解数拼命摆脱。但张积慧紧追不舍。随着两架飞机的距离越逼越近,张积慧迅速瞄准,按下炮钮,由于求胜心切,第一次开炮未中。当两架飞机相距600米时,他抓住时机,三炮齐发,戴维斯的飞机冒着浓浓的黑烟,坠向地面。

    戴维斯被击落了!世界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消息。在美国国内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为此发表了“特别声明”,说戴维斯被击毙,“是对美国远东空军的一大打击”,“是一个悲惨的失败”。美国国会议员、共和党头面人物勃里奇为此在国会上大发雷霆地说,这个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为绝望的战争”。

    经过这场空战,飞行不过100多个小时的张积慧成为志愿军的“空中英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积慧先后参战10余次,共击落敌机4架、击伤1架。志愿军总部授予张积慧“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

    韩德彩荣获中朝空军司令部嘉奖令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韩德彩,这位在战斗机上仅飞过几十个小时的年轻飞行员,却击落了美国“双料王牌驾驶员”费席尔,因而,荣获了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颁发的嘉奖令。

    美军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费席尔,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很丰富的飞行经验,称得上是“双料王牌驾驶员”了,在美国他还被称为“第一流的喷气式空中英雄”。然而,令这位有着“骄人”战绩的美国“空中英雄”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成为韩德彩这样年轻的中国飞行员的手下败将。

    1953年4月7曰下午4点多,韩德彩等领受任务,在机场上空掩护志愿军飞机起飞、着陆,防敌偷袭。他在空中飞了两三圈后,接到报告说,在机场的西北方向,有两架敌机跟踪他。地面指挥员果断命令另外两架担任空中警戒的飞机前往支援。韩德彩和长机继续担任掩护机群着陆的任务。又飞了六七圈,油量警告灯亮了,按照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韩德彩和长机拉开距离,准备开始减速返航。当飞机下滑到400米的低空改平与跑道平行时,突然接到地面指挥员呼叫:“快拉起来!快拉起来!敌人向你开炮了!”韩德彩立即拉起机头。躲过敌机的偷袭后,他机警地搜索起来,发现在左下方出现了两架正在转弯的飞机,后一架飞机转到韩德彩长机左后下方,突然把坡度改平。韩德彩猛然明白了,敌机是看到长机高度低、速度慢,放弃了攻击自己所驾驶的飞机,想要攻击右前方的长机。情况紧急,他马上大声呼叫:“3号!3号!你快拉起来!敌人向你开炮了!??”话未讲完,敌机的炮声已经响了。长机的发动机冒了一股白烟。韩德彩看到长机受伤,不顾油量警告灯的闪亮,立即收减速板,猛推油门,飞机急速爬升,闪电般地咬住了敌机。被咬住的美机,其飞行员正是费席尔。他一看大事不好,不得不放弃长机。急欲摆脱追兵。这时长机在韩德彩的掩护下,脱离了威胁,安全着陆。

    在韩德彩的紧追下,费席尔驾机突然做了个向右下转弯的动作。韩德彩看了看这个高度,七八百米,下面有400多米高的山。凭着美军的飞行技术,这个高度不应该做这个动作,否则是要撞山的。激战中的韩德彩冷静地意识到,这是敌机为了摆脱他而耍的花招,是想利用敌F-86较好的水平机动性能逃脱。

    韩德彩没有追下去,反而轻轻一带机头,上升一点高度,紧紧盯着敌机。果然,费席尔刚下滑右转到一半,接着又急速反向左上方拉起。韩德彩紧迫不舍。敌机突然右转,他也迅速右转,紧逼敌机。在距离敌机不到300米时,三炮连续齐射。一下子打了80多发炮弹。炮弹准确地打在机身和机尾之间,敌机冒出团团烟火。接着从敌机分离出一个白点,韩德彩仔细一看是降落伞,急忙报告地面,“敌人跳伞了,快抓俘虏!”随即扭转机头平安落地了。整个战斗前后不过1分多钟。

    下午5时左右,辽宁宽甸县毛甸子乡民兵俘获了费席尔。他对自己被击落仍不甘心,一再要求见见击落他的对手。志愿军空军首长满足了他的要求,当英姿焕发的韩德彩出现在他面前时,费席尔用狐疑的目光把韩德彩上下打量了一番,尔后双肩一耸,两手一摊,摇晃着脑袋说:“对不起,长官先生,我不愿意开这种玩笑??要知道,我是美国空中英雄,怎么会是这个年轻人打下来的?”志愿军空军首长严肃地说:“我们也不想开这种玩笑。他的确很年轻,只有20岁,参军后才学文化,在战斗机上总共飞行不到100小时。但是,他凭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英勇战斗。终究把你击落了!”听完翻译的话,费席尔顿时目瞪口杲,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韩德彩参加空战数十次,共击落敌机5架。为表彰他的战功,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一等功两次,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军功章。

    常香玉捐献“常香玉号”战斗机

    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号召后,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献武器运动高潮,各行各界的人士都积极投身于捐献活动。豫剧演员常香玉和她领导的“香玉剧社”决心到全国一些大城市巡回义演,用演出的收入为志愿军购买一架战斗机。为此,常香玉卖掉了自己的一部卡车,拿出多年的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资金。为了不影响到外地演出,常香玉把自己的3个孩子(大的不足7岁,小的刚刚3岁)全都送进托儿所。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她们在各地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仅在开封、郑州、新乡3地演出,就得义演捐款5亿余元(旧币)。1952年2月,常香玉带领全社演职员胜利返回西安。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的《香玉剧社半年来捐献演出工作总结》,就是这次捐献义演的真实记录,成为常香玉和香玉剧社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有力见证。

    经过半年的巡回义演,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常香玉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飞机搏击,打击侵略者。

    常香玉和香玉剧社为志愿军捐献义演的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称其为“爱国艺人”和“爱国主义的典范”。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特向她赠送锦旗,并在常香玉代表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志愿军时,又向她献上束束鲜花,以感谢她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的贡献。常香玉也在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演出了香玉剧社在义演中最精彩的节目——豫剧《花木兰》。她说:“前方同志拼了命,流了血,保卫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我们为抗美援朝捐献一架飞机,这能算得了什么呢?”

    215号坦克缘何成为“人民英雄坦克”?

    1951年2月,志愿军坦克兵指挥所成立,率坦克第1师第1、第2团,第2师第3团入朝,尔后又有4个独立坦克团、6个坦克自行火炮团轮番入朝参战。战争期间,坦克兵完成了历次作战任务,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人民英雄坦克215号便是其中的光荣代表。

    1953年7月6日,志愿军坦克第2师第3团215号坦克配属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0团行动,担任主攻美军第7师第17团石岘洞北山阵地的任务。为了达成战斗的突然性,215号坦克在战斗发起前一天隐蔽开赴前线。由于阴雨天气,坦克被陷入两个大弹坑里,淤泥漫到挡板上。此处距敌阵地仅1400米,四周地势平坦,不易隐蔽。在车长杨阿如带领下,又挖又垫,搞了半天,坦克还在泥潭里。天黑以后,战士们用稀泥和树枝把坦克伪装成小土丘,炮管像靠在“土包”上的木头。天亮后,杨阿如发现坦克距敌射击阵地1000米,离石岘洞346.5高地主峰约有2400米。通过坦克潜望镜,清楚地看到主峰上敌人的3辆M46重型坦克,正对着志愿军石岘洞北山阵地。

    这时,指挥所下达命令,215号坦克在翌日晚9时30分前消灭石岘洞北山旁346.6高地敌人3辆坦克,配合步兵夺取敌阵地。翌日傍晚,总攻命令发起前几分钟,215号坦克开始行动,炮长徐志强根据白天的观察和计算,瞄准敌第一辆坦克,一连发出4发炮弹,致其变成一团浓烟烈火。敌其余两辆坦克掉转炮塔开火,但没有发现目标。徐志强迅速把炮口指向敌坦克,第二辆敌坦克中弹起火,第三辆敌坦克被打哑了,而此时还差25秒钟才到规定时间。

    第三天早上,215号坦克还没有出泥潭,又接到指挥所命令:今晚部队反击敌人进攻,晚21时必须把坦克开出,配合反击作战,消灭敌346.6高地上两辆坦克。215号坦克的战士们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和排障,十分疲劳,但为完成任务,他们咬牙撑着。排障开车的关键是找足木头。为了蒙骗敌人,战士们身上裹一层泥,捆上草,爬到几百米外的山上把被炮火炸断的树干、树枝拖回来,一共70多根,垫平道路,开出坦克。

    晚9时,美军向石岘洞北山发起猛烈的反攻。战斗前半小时,开出泥潭的215号坦克瞄准敌坦克,连续发出数发炮弹,敌两辆坦克中弹起火,车内的敌兵一命呜呼。尔后,215号坦克又对准敌军阵地上的明暗火力点,一个又一个打掉。步兵在215坦克的配合下,终于控制住了阵地。

    志愿军215号坦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机智灵活,英勇善战,共击毁敌重型坦克5辆,击伤1辆,击毁敌迫击炮9门、汽车1辆,摧毁敌地堡26个,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出色地完成了7次配合步兵作战任务。为表彰他们的战功,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215号坦克“人民英雄坦克”的光荣称号,为全体乘员记集体一等功,车长杨阿如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第38军第113师《敌后破袭经过标示图》反映了志愿军的机智与智慧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有一份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作战标示图,即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敌后破袭经过标示图》。这张标示图左下部虽然已经残破,但图上的一个箭头或一个圈都反映出志愿军广大官兵的机智与勇敢。

    1950年11月底,“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遭到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打击后,迅速调整部署,再次发起进攻。志愿军则以运动防御,诱敌深入。在使“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分兵突进,暴露弱点后,志愿军首先以第38军、第42军在西线发起反击。11月26日,第38军攻占德川后,遵照志愿军司令部的指示,实施战役迂回:一路为军主力向军隅里推进;一路为第113师向三所里前进,以切断美军南撤退路。

    第113师接到命令后,深感责任重大。三所里,是美军第8集团军腹地的一个小村,位于价川以南约13公里处,南临大同江,一条通往平壤的公路穿过村西,是西线“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北进南退必经的一道“闸门”。能否按计划准时插到三所里,关上这道“门”,堵住敌人的退路,关系第二次战役的成败。而要到达三所里和龙源里,行程72.5公里,沿途山路崎岖,又多是敌占区,可说是险关重重。并且要经过“闸门”的美军共3个师,300多辆坦克,400余门火炮。可见穿插三所里难,守住三所里更难,容不得半点疏忽。为此,第113师决定关掉无线电台,轻装前进,途中不恋战纠缠。出发前,彭德怀司令员命令:一定要插到三所里,切断价川与平壤的联系;插到了,切断了,就是胜利!时间就是力量,就是胜利,就是军队的生命!为此,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向第113师发出指示:第一,必须保证当天(27日)下午6时以前从现地(德川)出发。第二,在路上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和伤亡,没有权力停下来。第三,到达三所里以后,不论付出多大代价,必须把敌人截住。第113师带着志愿军首长的重托,满怀胜利的信心,踏上了征程。

    第113师从德川以南沿安山里、船街里、龙召里,冒着严寒,在雪野上趁着微明的月色疾进。已经连续作战两天两夜的战士们,忍受着极度的疲劳急速行军。天亮后,当部队进至距三所里30公里的松洞时,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从大同江方向飞来十几架美军飞机,在113师数里之长的行军纵队上空不停地盘旋和低空侦察。情况万分紧急,第113师领导当机立断,去掉所有伪装,公然大摇大摆地行进。此举果然奏效,美机误认为第113师是从德川逃出来的南朝鲜军,一炮没开便飞走了。战土们情绪大为高涨,不顾疲劳,向三所里疾速前进,终于以14个小时急进70多公里,在28日8时许比“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早到5分钟进至三所里,关死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南逃的“闸门”。

    叉上了“门栓”,还得堵上“门缝”。第113师迅速又占领了三所里附近的大同江公路桥及水洞站、仁谷里。堵上了“门缝”,第113师又主动寻堵其他漏洞——29日凌晨,所部第337团抢占龙源里,封死了美军南逃的另外一个小“门”。为此,彭德怀司令员不无期望地指示第113师:你们要卡着敌人的退路,像钢钉一样扎在那里。现在南逃的敌人正在涌向你们,我军主力正向你们靠拢,围歼敌人,关键是看你们能不能堵住敌人退路。你们让敌人跑掉,我决不饶你们!

    29日,西线美军开始全线撤退,涌向三所里、龙源里,同时急调后方的美军骑兵第1师主力及英军第29旅各一部,向龙源里地区北援接应。

    志愿军第337团对南逃的美军第2师第38团实施顽强阻击。30日,在完成分割包围后,志愿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南逃的美军为了打通龙源里,以百余架飞机和坦克及1个营至1个团的兵力,向第337团阵地连续猛攻。第337团在腹背受敌的危难之际,采取坚守和反击相结合的战法,将主力疏散隐蔽在机动位置上,少数兵力扼守着防御前沿。始终没有让相距不到1公里的南撤、北援之敌会合。12月1日,美军从三所里、龙源里突围的愿望已经彻底破灭,丢下大量辎重装备向安州方向突围。是日19时,战斗结束。第113师就如一根钢铁“门栓”,死死地叉在了“三所里、龙源里”这道门上,彻底粉碎了美军、南朝鲜军从三所里、龙源里地区突围的企图,完成了影响整个战役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任务,并毙伤俘敌8000余人,缴获汽车500余辆。为此,彭德怀司令员在亲笔起草的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给第38军的嘉奖电上挥笔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张残损的“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敌后破袭经过标示图”时,相信您一定会感受到它每一个箭头和圆圈的重大意义。

    志愿军卫生员宝山的水壶缘何成为珍贵文物?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个普通的军用水壶。它见证了志愿军某部9连卫生员宝山在朝鲜战场上舍身救人的高尚品德和一段非同寻常的战友情。

    中马山战斗中,宝山在自己身体多处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忍受剧痛,爬上山头,抢救3名伤员,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1951年12月,志愿军某部党委追认宝山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翌年6月25日,志愿军总部决定追记宝山特等功,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为他追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听到这一消息后,曾与宝山并肩战斗的2班长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默默地拿出这个水壶,睹物思人,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

    1951年9月7日,宝山所在连奉命向中马山发起进攻。战前,宝山习惯地摸摸身上的军用水壶,那里装着满满一壶止痛救急水。战斗打响后,战士们勇猛地向山上敌人阵地冲锋。敌人用猛烈的炮火进行抵抗,很多志愿军战士都负伤了。宝山在硝烟炮火中紧急抢救伤员。当他再次背着伤员一路歪斜向山下撤时,突然一梭子曳光弹从山上扫来,两人应声倒下,当宝山被战友救下山后,发现右腿被子弹打穿了。宝山不想让副连长担心,就忍着痛向副连长报告前线的情况。副连长一边听一边仔细地查看宝山的伤势,发现他伤得不轻,于是让他马上下去休息。宝山一听就急了,战斗刚刚开始,2班那里还有伤员。我是卫生员,又是共青团员,怎么能离开战斗岗位呢?他坚决要求留下来参加抢救工作,副连长只好同意。

    “轰”的一声巨响,铁丝网被炸开了。2班长带领战士们冲了上去。敌人的炮弹不停地在他们周围爆炸,2班长的腿负了重伤,跌倒在山坡上,晕了过去。宝山看到这种情景,就忍着伤痛背起红十字挎包跌跌撞撞地冲了过去。可是没跑多远,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了。顿时,他感觉天旋地转,摔倒在地,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肠子被炸出两米多长。他强忍着伤痛,把它塞进肚子里,用一只手捂着又继续向前爬去。

    2班长慢慢醒过来,隐隐听到有人在喊他的名字。过了很久,宝山才爬到了山顶。他已浑身是血。2班长激动地大声说,“你伤得这么重,还来干什么!”宝山用微弱的声音说:“班长,没事,我伤得不重,还能给你包扎。”但他的手却直打哆嗦,老半天也缠不好绷带。2班长越看越不对劲,便冲着宝山喊了起来:“你到底伤在哪儿了?”宝山慢慢地说:“肠子被打出来了,不碍事。”2班长要为宝山包扎,宝山说:“不用了,我已经把它塞进去了。”2班长听后,鼻子一阵发酸,眼泪几乎要掉了下来。他想:我腿上受了伤,还痛得受不了。宝山的伤比我重多了,却拼命挣扎着从山下爬上来给我包扎。他每爬一步,要忍受着怎样的剧痛啊?不行,不能再让他包扎了。2班长刚想开口说话,就看见宝山费力地从脖子上摘下水壶,慢慢地递到他面前,说:“2班长,壶里还有点水,你??喝了吧??”

    此时此刻,水是多么珍贵啊。他受了那么重的伤,却不舍得喝,留着给伤员。一瞬间,2班长强忍着眼泪说:“宝山,这水我不能喝,你赶快把它喝下去吧!”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宝山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军用水壶“当”的一声掉在了地上。

    宝山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志愿军战士。这个饱含着鲜血和友情的水壶、印证着志愿军战士顽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水壶,战后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馆”里。

    狙击手张桃芳用步枪打死打伤214个敌人

    这是一支普通的步马枪,是苏联1944年制造的。它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基准线长420毫米,闭锁方式为机头回转,瞄准具为弧形表尺,圆柱形准星,弹仓可装5发子弹。它,确实是一把普通的步马枪,但它又有着极不普通的经历。抗美援朝战争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打死打伤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这一切的不平凡,还要从其主人——优秀狙击手张桃芳说起。

    张桃芳,江苏兴化人,农民出身,1952年9月赴朝参战。当时,前沿部队在毛泽东主席“零敲牛皮糖”作战方针指导下,广泛开展冷枪冷炮杀敌活动。张桃芳所在的连队响应上级的号召,开展了争创杀敌百名狙击手活动。张桃芳渴望获得这一称号,便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射击要领,学习兄弟部队的狙击经验。

    然而,对于他这个入伍不久,打靶曾剃过“光头”的初战者来说,要打着敌人并非易事。第一天上狙击台,两个敌人在距他不到100米的地方走动,他连打12枪,结果连敌人的衣服边都没擦到。初战的失利并没有使他气馁。团里送他去射击训练班。他苦练真功,白天一趴一整天,晚上对着香火瞄,反复琢磨步马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他还特别注意向队里优秀的狙击手学习射击方法。他知道,冷枪杀敌,最难把握的就是提前量。敌人不是傻子,不会站在那儿等着你打,一出地堡工事都是飞快地跑。有一次3个敌人急急火火地往山下跑,他瞄准第一个开枪,可倒下的却是第二个。班长告诉他,打下山的敌人要瞄膝盖,瞄着头打自然是第二个倒霉。班长的话给了张桃芳很大启发。他自己也总结出一套方法,例如上山的敌人该怎么打,下山的敌人怎么打,横着跑的敌人怎么打,跑得快、跑得慢的敌人又怎么打。不久他的狙击技术有了飞快的进步,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回到部队的张桃芳仍旧没有放弃训练。他刻苦钻研狙击技术,抓紧时间观察地形,研究敌人的活动规律,加修射击台,改善射击环境,将敌人难走的道路和经常走的地方统统测好距离、编好号,做固定封锁点,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正因此,张桃芳的狙击战绩越来越大,很快就成了团里有名的神枪手。他在18天的时间里,用250发子弹歼灭了71个敌人,并在团里第一个突破百名大关,被授予“百名狙击手”称号。团里的“阵地快报”上登载他冷枪杀敌113名的事迹,并号召全团狙击手向他学习。

    这时的张桃芳已经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并成为许多新狙击手的老师了。他所在班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平均每人杀敌五六十名,他们全班共杀敌760名。然而荣誉面前的张桃芳并没有放松。他仍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和战友们摸索研究新方法,创造了诸如“打等枪”、“打游击”、用子弹“点名”等许多方法,将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军官不敢到前沿来,士兵在工事里抬不起头,连大小便也只好用罐头筒解决,然后再扔到工事外。美联社记者曾这样描述士兵换班的情况:“联军兄弟匍匐在地,爬向他们的阵地,而后背时时透出股凉气,不知什么时候敌人的炮弹就落到了身上。他们在胸口上划着十字,祈望上帝保佑他们平安地爬进地堡。”真是吃尽了苦头。

    张桃芳以他突出的战绩被载入抗美援朝战争史册,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而这支同样立下战功、和张桃芳的名字密不可分的步马枪作为一级品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展厅中,向人们展示着它不同寻常的经历。

    姚显儒如何使用钢钳排除敌人的地雷?

    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的地雷多种多样,有方形雷、圆饼雷、碗形雷、瓦形雷、防步兵雷、防坦克雷??还有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脚一绊线就爆炸的平台雷、跳一米高才爆炸的跳雷、绑在树上手一攀着绊丝就炸的手攀雷、爆炸后把阵地照得雪亮的空中照明雷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联合国军”走到哪里,地雷就埋到哪里。这些雷成为他们的“护身符”,但对志愿军却形成了严重威胁。

    要说起来,也真是奇迹。戳破敌人这些“现代化技术”装备起来的神秘武器,往往并不是什么技术专家,却是从没学过地雷制造技术的普通战士。图片上这把钢钳的使用者姚显儒就是这样一位排雷专家。

    姚显儒,甘肃省灵台县人,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担任志愿军某部3连8班班长。

    1952年2月12日晚,雨雪交加,姚显儒奉命带领一个加强班到敌人前沿的游动阵地去伏击敌人,在159高地上整整埋伏了一夜,仍不见敌人踪影。他叮嘱战士注意监视,自己前去观察敌情。哪知刚刚爬到山腰,两只受惊的山羊便飞快地向山上跑去,接着“轰”的一声,山羊被炸飞了。姚显儒想起连长曾说过,敌人在阵地前沿,埋设了大量的地雷,以阻拦我军的攻击。

    姚显儒想:我是党员,不能让这些地雷再伤害自己的战友,影响战斗进程,一定要排除它。他决定带一个战士到敌人的雷区内,探究地雷的奥秘。

    在一个生满各种杂草和小树的山坡上,姚显儒刚刚迈过左脚,发现有一条细细的铁丝拦着他的右脚。他左右一看,发觉在离身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方方的东西。他心里想这就是地雷么?于是立刻警觉起来,向后面的战友摆摆手,轻声说:“可能发现地雷了!你往后面站一站!”接着他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色细铁丝走了大约四五米,在一棵矮树下,看到一个绿色的铁盒子——地雷。他蹲下来,仔细研究地雷外部的构造和每一个零件。方方正正的雷身上,突出一块铜钱大、一寸高的雷帽,绿色的绊雷丝,紧扣在雷帽上的一个铁环上。

    姚显儒对身旁的战士说:“你离远些,仔细看我怎么拆。如果我牺牲了,你要接受我的教训,继续努力,一定要把拆雷的方法找出来。”他盯着铁环,心里琢磨着,这一定是发火的地方,如果有人绊到雷丝,触动它,地雷就会爆炸。应先剪断铁丝,只要它不受震动,地雷自然也就不会爆炸了。他用手把铁丝轻轻扣住,用钢钳夹断,然后把地雷搬到保险的地方——山顶上敌人挖的交通沟里,开始拆卸。他先看看雷帽,发觉雷帽和雷身是个螺丝口,于是屏住气,一手压着雷身,一手慢慢转动雷帽,把它拧下来。雷帽里有弹簧和撞针,雷身里有雷管和底火。他又仔细端详雷管和雷身衔接的地方,试着拔了拔,拔不动,用手轻轻一拧,雷管拧下来了。他抱起雷身用力向外一抛,没有爆炸,这才放下心来。此时尽管天气很冷,可汗水还是湿透了他的内衣。

    此后,姚显儒和他手中的钢钳就开始忙了。他抓紧一切时间研究各种类型雷的拆法并教其他战友拆雷。很快的,姚显儒起雷的方法传遍了各个单位。团里、师里,附近的友军,都邀他传授经验。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排雷运动,而且还掀起了“地雷大搬家”热潮。在传授和实习中,一批又一批排雷专家产生了。他们的技术经验不断发展,方法越干越多,越干越巧妙。排雷小组到敌人的前沿阵地,把敌人的地雷成堆地起出来,再悄悄埋设在敌人阵地的交通道路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短短几个月中,共起回地雷227个,破坏地雷300多个,给400多个地雷搬了家,有20多个敌人被炸死。

    姚显儒以勇敢和智慧,创造出排雷经验,带动战士破除敌人的地雷阵,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荣立了一等功,并荣获“二级排雷英雄”称号。

    2002年,73岁的姚显儒又回到部队,向官兵讲述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开展“地雷大搬家运动”的感人故事,鼓励官兵探讨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新途径。他当年排雷使用的这把钢钳已成为珍贵的文物,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同样也在继续向人们讲述着这段“地雷大搬家”的感人经历。

    神枪手李景禄用皮带记录冷枪杀敌情况

    这是一条普通的腰带,志愿军某部机械连战士李景禄却赋予它一种特殊的功能——“记数器”。这条钻有几十个小孔的腰带正是李景禄烈士杀敌记数用的“本子”,它真实地记录了神枪手李景禄的战场冷枪杀敌情况。

    何为冷枪杀敌?这还要从抗美援朝战争转入阵地战讲起。1951年6月,志愿军转入防御后,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和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的形成,阵地战的作战样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对敌人实施阵地作战的方法。其中,在阵地上开展“冷枪冷炮”狙击活动就是其中的一种。“冷枪冷炮”即在一线阵地,选择优秀射手,以单枪、单炮、单辆坦克,依托固定阵地或采取游动方式,杀伤敌暴露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之武器装备。在这期间,冷枪杀敌是志愿军阵地防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是少数狙击兵的活动,而是整个前沿阵地所有步枪、轻重机枪等射手有组织的群众性的狙击战斗活动。这一活动在开展前,敌人白天三五成群在阵地前晒太阳、打扑克、跳舞。这一活动开展后,敌人整天蹲在阵地里提心吊胆不敢露头。1952年5月至8月,仅3个月的时间,志愿军开展冷枪战歼敌约1.36万余人,不仅大量地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有效地限制了敌人白天在其阵地的活动。当时志愿军阵地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冷枪战,冷枪战,冷枪打得敌胆寒。你也打来我也打,今天俩,明天仨,加起来就是一个歼灭战!”

    这一作战方法在阵地上广泛展开后,志愿军内涌现出许多冷枪杀敌能手。著名神枪手李景禄就是其中之一。

    这条皮带,是烈士李景禄的遗物。他生前在志愿军开展冷枪杀敌活动中,苦练杀敌本领,在100多天的防御战中,先后消灭敌人71个。为记数方便,李景禄就用腰带当笔记本,每打死一个敌人,他就在这条皮带上面钻一个孔。现在这条皮带上一共有64个孔。他最后消灭的7个敌人还未来得及在皮带上钻孔,就遭敌人炮击而光荣牺牲了。

    如今,这条皮带作为一级文物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

    司号员郑起是如何用军号吓退英国兵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的釜谷里战斗中,有这样一把军号,硬是把英国兵吓退了。

    釜谷里,位于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上,三面环山,是汉城以北的门户。由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曾被英国女王命名为“猛虎团”的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守备,企图迟滞志愿军的攻势,掩护临津江防线上溃败的“联合国军”南撤。志愿军第39军第347团于1951年1月2日晚10时接到命令:在拂晓前占领釜谷里,切断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全团立即展开部署,分4路纵队,以强行军的速度前进。3日凌晨,该团第7连兵分两路,向釜谷里南山隐蔽接近,尔后以强大的火力,发起攻击,1小时后占领南山阵地。英军不甘心失去这块要地。于是,在坦克和炮火的支援下,分多路向立足未稳的7连发起冲击,企图夺回南山阵地。顷刻间,炮声隆隆,烟雾弥漫,冰封的积雪被炸成了泥浆,嗖嗖的炮弹使7连指战员抬不起头来。但他们依托弹坑,坚守山头,顽强抗击。激烈的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指导员、副连长和几位班长等都光荣牺牲了。连长化悲痛为力量,鼓励全连战士:同志们!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我们绝不能让烈士的鲜血白流,绝不能让烈士用生命换来的阵地再落入敌手。哪怕阵地上只有一个人,也要战斗到最后!顿时,阵地上回响起战士们的誓言:人在阵地在!我与阵地共存亡!英军更加疯狂的进攻又开始了。7连唯一的一挺重机枪被打哑了,连长身负重伤倒在机枪旁,机智勇敢的司号员郑起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奔到连长身边,对正在为连长包扎的通信员说:“你把连长背下去吧!”然而,连长却摇摇头,双眼紧盯着郑起,嘴唇微微颤动,似乎要说什么。郑起明白了,面对着奄奄一息的连长,坚定地表示:“连长放心吧!阵地由我负责,只要我有一口气,就要守住阵地!”连长十分吃力地掏出手枪,放心地交给郑起。郑起主动地担起了连长的指挥重担。他的愤怒充满了周身的血管,那双布满血丝的双眼,透出无比的坚定。他扫视一下仅有的13名战士说:“同志们!我们连长已经负伤了,现在大家都要听我指挥,我们一定要坚决地守住阵地!”13双眼睛向他投来了信任的目光,13只喉咙向他喊出了同一个声音:“司号员放心吧,一定能守住!”郑起立刻拍拍腰间的枪,摸摸身后的号,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这位司号员平时跟随在连长身边,耳濡目染,对指挥作战并不生疏。他迅速将战士分为三个战斗小组,分布成三角形,组织全连灵活作战,英勇杀敌,又打退了敌人3次攻击。机枪打坏了,就两挺合成一挺;子弹打没了,手榴弹甩完了,他们就如歌里唱的一样:“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敌人的尸体堆就是他们的枪支弹药库。一次,郑起把军帽挑得高高的,引诱敌人,结果,帽子上打满了弹孔,他却从毙命的敌群中捡回来十几条子弹袋和一大堆手榴弹,缠满了脖子和腰间。

    战斗进行到下午4时,7连仅剩下7个人了。疲惫和饥饿折磨着他们,弹药严重短缺困扰着他们。此时输红了眼的英军更加凶猛的进攻马上就要发起。7连的战士们决心在关键的时刻,要用生命捍卫阵地,绝不能让敌人跑掉!“同志们!子弹没有了,敌人上来怎么办?”“拼刺刀!”“枪托砸!”“石头砍!”面对着铁骨铮铮的战友,郑起感动、激奋!战斗又一次打响了,7连将仅有的1根爆破筒和几枚手榴弹投出后,便枪不叫、弹不响了,有的只是战士们雪亮的刺刀!“轰”一颗手榴弹在郑起跟前爆炸,他身负重伤。就在这艰苦的恶战之时,一个身影巍然屹立,一把军号闪闪发光,“嘀嘀哒嘀嘀??”郑起急中生智吹响了心爱的军号!嘹亮的号声震荡在釜谷里阵地的上空,这号声,迷惑了、恐慌了、吓住了敌人;这号声,把敌人的心吹散了、吹乱了、吹飞了。他们以为志愿军开始反冲锋了,纷纷向后撤退。这号声,把敌人从山上一直吹到山下。

    7连只剩下7名勇士,但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敌人,坚守阵地一天一夜,卡住了公路,堵住了敌人,赢得了时间。军号唱响,吓退了疯狂的英国兵。这把军号为取得战斗的胜利荣立了奇功。今天它仍然号身明亮,作为一级文物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传颂着那段可歌可泣的佳话。

    一根扁担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战争馆里,陈列着一根普普通通的木制扁担。一根普通的扁担,为什么能够陈列在军博的抗美援朝战争馆里,并作为一级文物被收藏、展出?它与一般扁担有着什么不同的经历,其中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武装干涉,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打击侵略者。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支援前线。

    1950年10月30日晚上,吉林省辑安县(今集安市)担架支队第3大队大队长曲洪一带领一个担架小分队赶往朝鲜前线,路过楚山郡下水洞时,忽然听到左前方有急促的脚步声和叽哩咕噜的说话声。曲洪一命令小分队在路旁隐蔽,做好战斗准备。他们借着照明弹的亮光进行观察,原来是一群被志愿军打散了的美国兵和南朝鲜士兵。当敌人走到跟前时,曲洪一端着扁担猛然跃起,用朝鲜语大喊:“缴枪不杀!宽待俘虏!”其他担架队员也都一边喊,一边端起手中的扁担,把敌人团团围住。这群美国兵和南朝鲜士兵被突如其来的喊声吓呆了,没有来得及反抗就被缴了枪,当了俘虏。事后,曲洪一荣立一等功,他所带领的担架小分队也受到了表彰。

    曲洪一的这根扁担,因为它的战功和传奇的经历,成为见证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件珍贵文物,从而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并陈列在抗美援朝战争馆里。

    一把十字镐成为“功勋武器”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使用了步枪、机枪、火炮、手榴弹等多种武器。然而一把十字镐也成为了一件特殊的武器。

    1950年11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战云山,美军骑兵第1师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狼狈南逃。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第348团9连奉命于半夜时分沿偏僻小路疾进,插到云山以南15公里以外的公路上。连长命令4班埋伏在这里,卡住逃敌。“无论如何,也要坚决堵住公路,决不能放跑一个敌人”,“只要你们坚持住,后面兄弟部队马上就可赶到”。接受命令后,班长带两个组埋伏在公路左边的一片稻田里准备战斗。副班长赵顺山则带着机枪组占领公路右边长满荒草的浅沟,同弹药手于世雄、副射手田有福一起准备快速挖就一个长方形的散兵坑。结果,工事还没完全准备就绪,美军的汽车、坦克、装甲车闪着刺眼的车灯,像一条火龙似的一辆接一辆地就开过来了。此时,全班战士的心中只装着一个誓言:我们一定要卡住他们,一定要让他们尝一尝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厉害!这时,班长镇静地下达命令:“准备战斗!”立刻,战士们跳进半就的工事。顷刻间,沉重的坦克碾着公路冲过来,闯到距离埋伏点10多米的时候,机枪、大炮一齐开火,雨点般的子弹在头顶上掠过。很显然美军已发现这里有埋伏。志愿军还没抬起头来,一辆坦克忽隆一下就窜过来了。“怎么搞的!爆破组怎么放跑了坦克!”爆破组长范吉太一跃而起,黑色的爆破筒一晃,震耳欲聋的巨响,将装甲车炸瘫痪了,喷涌的火焰直冲云霄。跟随而至的汽车撞到了瘫痪的装甲车屁股上,一辆接着一辆地在公路上塞起了长龙。车上、炮架上的美军顿时惊慌失措,还没有反应出应该怎样应付当前局面,就已被志愿军愤怒的子弹送上了西天。很快,后上来的美军部队清醒过来了。只见指挥官挥舞着手枪指挥士兵们端着枪冲了上来。赵顺山果断地端起机枪兜头就是一梭子,哗啦倒下了一片,后面的则抱头鼠窜。

    由于美军要夺路南逃,于是凭借后续人多,疯狂地向4班阵地发起冲锋。战斗中,赵顺山刚刚按上一个新的弹夹,忽听得一声车门响,从身边的汽车上下来一个身魁力壮的美军士兵,嗥嗥怪叫着,冲上来抢夺赵顺山手中的机枪。这一争一夺,两人厮打在一起。正在你死我活的争夺中,又从卡车上跳下两个大个子,张牙舞爪地扑向赵顺山。在这紧急关头,于世雄和拖着脚伤的田有福跃出工事,一人抱住一个,扭打起来。此时,赵顺山猛力一拉,美国兵失重了,仰面朝天地摔进了散兵坑。可是,美国兵一只手牢牢地抓着机枪不放,另一只手却伸到腰间去摸手枪。赵顺山则一只手死死地捺住掏枪的手,另一只手紧紧抓住机枪不放。相持之中,美军依仗块头大,一个鲤鱼打挺挣脱出去,快速掏枪。说时迟那时快,一旁得空的于世雄一手打掉了美国兵的手枪。赵顺山眼疾手快拾枪射击,可是怎么也扣不动板机。瞬间,赵顺山看到了仍在与美军搏斗的于世雄背上插的一把十字镐,猛地上前抽出来,使出全身力气,照准抢枪的美军脑袋刨下去??那个同于世雄扭打的美军见状,撒腿就跑。“哪里跑!”赵顺山手起镐落,穿过抱着脑袋的双手,整个镐头刨进了这罪恶的脑袋里。这时田有福则死死地拽住同他肉搏的美军不放手。赵顺山第三次举起镐头,砸碎了美军的脑袋,也砸碎了美军南逃的梦想。就在这时,嘹亮的军号冲天而响,志愿军的增援部队赶到了,歼灭了南逃的美军,胜利完成了任务。

    志愿军副班长赵顺山以十字镐为武器,一连刨死3个美国兵。赵顺山荣立一等功,这把十字镐,也成为“功勋武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残存的树干成为上甘岭战役的见证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陈列着3根由上甘岭阵地上保存下来的树干,长分别为1.93米、1.42米、0.70米,直径约为0.25米。这是上甘岭阵地上仅存的几棵树干之一部,树枝已被炮火削得荡然无存,树干上至今还嵌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弹片。看到这3根千疮百孔、弹痕累累的树干,使人自然会联想到上甘岭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联想到在硝烟和炮火中英勇无畏的战士??

    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主峰东南4公里处(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门户和战略要地,在志愿军正面防御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左侧537.7高地北山与“联合国军”所占537.7高地相距仅100余米;其右侧597.9高地与“联合国军”所占鸡雄山相距不过400米。这两座高地,互为犄角,总面积为3.7平方公里,是上甘岭的天然屏障。志愿军阵地突出,楔入敌方,可瞰制金化,控制交通,直接威胁着敌军的金化防线。

    1952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了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谋求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片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并于14日发起“金化攻势”,图谋夺取上甘岭,尔后进攻五圣山,在志愿军的正面防线中央打开缺口。为此,“联合国军”不惜代价,调集重兵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猛烈进攻。

    为粉碎“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志愿军进行了异常猛烈的坚守防御作战。

    上甘岭战役是由战斗发展成战役规模的,历经三个阶段:抗击敌人进攻,实施连续反击;坚持坑道斗争,准备决定性反击;进行决定性反击,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

    这次战役历时43天,兵力火力之密集,反复争夺之频繁,战斗之残酷激烈,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投入进攻的兵力有:美第7师、美空降第187团和南朝鲜第2、第9师等共11个团又2个营,并补充新兵9000余人,另有18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6万余人。志愿军投入的兵力有第15军第45、第29师和第12军第31师及第34师1个团,有榴弹炮兵、高射炮兵等,出动山、野、榴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有工兵、担架营等,总兵力4万余人。

    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只是志愿军两个连扼守的阵地,“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却动用了如此多的兵力、火力。他们攻击志愿军一个山头阵地,一次就投入四五个营的兵力,一次进攻不成,就再次进攻,以至连续进攻达数十次。“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整个上甘岭阵地所倾泻的炮弹达190多万发,平均每天2.4万发,每秒钟6发,每平方米土地达76枚,最多时一昼夜竟达30余万发。每天出动飞机平均80多架次,有一天竟达到250多架次。投掷的重磅炸弹最多的一天达到500多枚。山上的树木所剩无几,山头几乎被削低了2米,山上的石土被轰击成为1米多厚的粉末。然而,志愿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以伤亡1.15万余人的代价,抗击着敌人的猛烈进攻,歼敌2.5万余人,守住了阵地,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就连美国新闻界也曾评论说:“即使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指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指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这几棵上甘岭阵地上残存的树干,是这场激烈、残酷的战役的历史见证;是广大志愿军战士坚不可摧、顽强不屈,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抗击凶恶残暴敌人的见证。

    上甘岭阵地上的捷报传单是怎样印刷传送的?

    这一组在上甘岭阵地上印刷传送的捷报传单,显得格外珍贵。它们曾在上甘岭战场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捷报传单大小不一,字迹也不十分规范。经过战火的洗礼,纸张已经泛黄,破旧不堪。就是这样的一些捷报传单,当年在上甘岭战役中,从一个阵地传入另一个阵地,从一个坑道传入另一个坑道。战士们争相传阅着英雄的事迹和胜利的消息,受到深深的鼓舞和激励。

    1952年10月24日,上甘岭战役仗越打越激烈。胜利的消息和英雄事迹源源不断地从作战指挥部里、从由前方下来的运输员和伤病员的嘴里传来。于是,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某师为了让这些激动人心的消息传递给每一个战士,便成立了一个“火线出版社”,社址就设在师政治工作指挥所坑道的一个小角落里。这里面临时搭起的一个3尺多长、1尺多宽的木板就是他们的工作台。整个“出版社”由3人组成,每人都身兼采访、编辑、刻印和发行。为了及时、快捷地将消息传到前沿阵地,他们昼夜不停地采访、编辑、印发,有时甚至手里拿着油墨滚子就站着睡着了。即使这样,还有许多胜利消息和英雄事迹不能及时编印出来。随着战役的继续深入,捷报的发行数量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困难。当表面阵地被敌人控制以后,与坑道部队的联络就更困难了。许多送捷报的通信员、运输员在通往前沿坑道的路上负伤了、牺牲了,就再派人员接着送。他们力争及时地将捷报送到每一条坑道里,让每一条坑道里的指战员都能及时了解整个战场的情况以及志愿军各级首长对他们的关心、慰问和鼓励。

    设在运输线上的鼓动站,经常来往于指挥所接受任务的指挥员、通信员、开会的干部、报告情况的侦察员、筑路和架桥的工兵、送饭的炊事员等,都是义务发行员。捷报源源不断地传送在上甘岭的各个阵地上。英雄的事迹鼓舞着战士们英勇战斗,胜利的消息鼓舞着战士们创造更大的胜利。

    一面红旗布满216个弹孔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展馆,有一面不同寻常的红旗格外引人注目,这面红旗长1.12米,宽1米,旗面上弹痕累累,红色已褪为土黄色;在旗的旁边,配有一幅照片,画面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志愿军战士正向某高地冲击。这里记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68军某部担任攻坚522.1高地任务时,共产党员、擎旗手张世秀的英雄事迹。

    张世秀,湖北宜昌县人,1951年2月入朝,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第607团6连副班长。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尾声,志愿军兵分三路发起金城战役。第68军在西集团中担任攻坚522.1高地的任务。张世秀所在6连攻击的目标是522.1高地以东的大无名高地,这里是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第1营的指挥所,阵前布满了雷区、铁丝网、明暗火力点和地堡等,设有坚固的防御工事。

    战役打响后,志愿军先头部队越过金城川的铁路、河流,一直插向攻击目标。担任此次行动尖刀部队第一突击组组长兼红旗手的张世秀,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在连续突破敌人三道铁丝网后,他拔出了插在腰上的红旗,一手紧握着冲锋枪,一手高举着红旗继续向主峰冲击,战友们紧随其后。突然,一梭子子弹打过来,紧接着山头上的敌人轻重机枪一齐开火了,火力来势凶猛,子弹压得抬不起头。战友们互相掩护着,冲到一道土坎下,眼前立刻形成了一道火力墙。怎么办?时间紧急,容不得多想,张世秀果断地对大家说:“同志们,为了胜利,总得有人冲上去。”说完,他带领两名战士向土坎上爬去。由于敌人火力太猛,他刚爬上土坎,就负伤了,两名战士也摔到了坎下。这时,后面的战友集中火力进行掩护,张世秀又跃身向前冲去,一排子弹打来,他再次负伤。

    张世秀忍着伤痛把红旗展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红旗插上主峰。他冒着枪林弹雨艰难地匍匐前进,战友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当后续部队快接近他时,山顶上敌人又一个中心火力点向他们射来,同时山梁东西两侧的火力左右夹击。张世秀由于伤重,躲避动作慢了些,又一次负伤昏了过去。

    展开的红旗半倒着倚在他的身旁。敌人疯狂地扫射着,旗面上的弹孔越来越多。张世秀被枪声震醒后,却无法站立,双腿已被炸断。他心想就是爬,也要把红旗插上山顶。他毅然抓紧旗杆,两眼直瞪着前方,忍着巨大的疼痛艰难地向前爬去,鲜血透过军衣染红了他爬过的土地。敌人的火力随着红旗的摆动向他射击,6连的战友们趁势从敌人火力间隙冲了上去,经过激战,山顶上终于响起了我军占领主峰的军号声。这时张世秀也以惊人的毅力爬到了山顶,将这面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了大无名高地的主峰。望着这面满是弹孔随风飘动的红旗,张世秀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战友们胜利的欢呼声中,他慢慢地合上了双眼,手里却还紧紧地握着旗杆。

    张世秀的英雄行为,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战友们。他们以无比顽强的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勇敢地战斗着,在占领整个大无名高地后,迅速向纵深进攻,突得猛、插得快、打得狠,将作战地域之内的守敌全部歼灭,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

    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张世秀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这面被打了216个弹孔、记载着张世秀和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英雄事迹的红旗,被陈列在抗美援朝战争馆里,经过岁月的洗礼,红色已褪去,但在我们心里、在千千万万个观众心里,它依然是鲜红鲜红的。

    志愿军447团荣获“白云山团”奖旗

    在军博抗美援朝战争馆陈列着一面醒目的奖旗——“白云山团”奖旗。奖旗红底白边,以白布剪裁,缝绣着端庄俊秀的字体——赠给白云山团,军司令政治部。这幅褪色的奖旗,凝静之间写满沉重??

    1951年1月25日,第四次战役打响后,志愿军第50军447团受命在朝鲜水原以北白云山至东远里地区正面约9公里、纵深约6公里地域组织防御。

    白云山位于朝鲜汉江南岸,左翼为光教山,右翼为帽落山,控制从水原通往汉城的铁路及2条公路。1月25日,美军第25师先头部队进占水原,与447团形成对峙。

    1月27日2时10分,447团3营一部夜袭水原,毙伤俘美军60余名,打乱美军对白云山的进攻布置。

    28日拂晓,美军1个营在5辆坦克配合下向2营防守的兄弟峰准备发起进攻。447团以一部兵力沿途伏击,遏止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

    29日晨始,美军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对2营据守的兄弟峰展开反复冲锋。阵地上,工事轰塌埋平,弹坑累累。31日午夜,为保存有生力量,2营主动撤离兄弟峰阵地。

    2月1日拂晓始,美军进攻白云山、光教山等地。因美军火力强大,双方兵力悬殊,阵地先后失守。当日下午和午夜,447团调整部署,收复阵地。

    2月2日,志愿军在光教山阵地同样是白天打击美军有生力量后,主动撤离,晚上再次夺回。

    2月3日,美军不惜血本,向光教山、白云山扫荡式轰击,继以重兵发动猛烈进攻。战况相当惨烈。因志愿军伤亡过重,弹药耗尽,于下午14时和17时先后失守。但顽强的447团仍以灵活战术,再次夺回并坚守白云山阵地,一次次打退美军进攻。

    战至5日晚,447团胜利完成百般艰难的阻击任务,奉命撤出白云山阵地。据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回忆:坚守白云山记大功的2营长孙德功,刚走下战场,就躺倒地上,不省人事!英雄精神可窥一斑!

    白云山阻击战,447团与美军第25师激战11昼夜,顶住其2个团的轮番进攻,以344人伤亡的代价,毙伤俘美军1400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战后,美军俘虏说:“你们飞机大炮都不怕,提几个手榴弹就往前冲,越打越多。前面拦,后面堵,这种打法古今少有,你们是打仗的专家。”为表彰第447团的作战精神,第50军经志愿军总部批准,授予该团“白云山团”奖旗。在众多的志愿军参战部队里,享有如此殊荣的团一级单位,唯此一家。

    志愿军某部4连为什么被授予“黄草岭英雄连”奖旗?

    黄草岭地处长津湖以南约20公里,为兵家必争之地。而796.5阵地,居高临下,俯瞰公路,是黄草岭的南大门。

    1950年10月25日拂晓,志愿军第42军124师先头部队第370团2营进至黄草岭,接替朝鲜人民军防御。接着,2营4连奉命赶赴796.5高地。

    27日晚,4连到达阵地后不久,南朝鲜军即发起凶猛进攻。4连仓促应战,以背包代工事,当夜击退敌6次进攻。

    第二天,南朝鲜军在8架美军飞机的配合下,再次发起猛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4连沉着冷静。阵地虽4次被突破,但4连均反击成功。

    此后,南朝鲜军以2个营兵力从三面同时向4连发起集团冲击。部分阵地再次被突破。连长眼冒怒火,率战士与敌肉搏,终于再次抢回失守阵地。不久,南朝鲜第26团几乎把所有兵力都用上了,但4连阵地岿然不动!期间,一小股敌人插到4连后侧。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4连官兵用石头砸向敌人,令南朝鲜军毛骨悚然!

    在一次次抗击南朝鲜军的同时,4连官兵也挑战着生理极限!

    每当天黑下来,敌人进攻停止,被照明弹照得白昼一样的漫长夜晚令志愿军更加难熬。敌人的炮火覆盖使任何向阵地运送物资的可能都失败了。4连官兵只在进入阵地那天吃过一顿高粱米饭,此后没有一粒粮食被运到阵地上。水也同样缺乏,有战士不得不吃牙膏、嚼草根。寒冷的夜晚,大家不得不抱在一起御寒,不时地相互提醒,免得冻僵。即使如此,4连官兵抓住一切机会搜集敌人丢下的枪支、弹药,及些许可能的食物。

    凭借着死打硬拼的作战精神,4连边打边调整防御阵线,以灵活战术适时反击,坚守阵地2天3夜,打退南朝鲜军20次进攻,以伤亡50多人的代价,毙伤南朝鲜军250多人,为志愿军第370团主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战后,4连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黄草岭英雄连”光荣称号。

    志愿军某部4连缴获美军“团旗”荣获“新兴里战斗模范连”奖旗

    1951年11月25日,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的西线发起进攻。11月27日,东线美军进占长津湖附近地区。志愿军第9兵团抓住美军兵力分散的时机发起反击。

    担任进攻新兴里美军的是志愿军第27军80师。受领任务后,为查明敌情,师部命239团4连乘夜沿铁路及其以南山地,由东向西搜索前进,实施渗透。

    27日16时,4连从丰流里开进。不久,发现丰流里江南岸及以东山区一带有数处明火,判断1100、1200高地可能为新兴里美军的前沿阵地。24时,该连到达1200高地山脚小铁桥附近,连长令8班沿山麓向1100高地搜索前进,令2排副率4班控制该高地。

    28日l时40分,4连1排进至1100高地山嘴,排长率3班控制该高地,1、2班在连指导员率领下沿铁路继续前进。前进中,1班活捉美军哨兵1名。2时许,歼灭2个帐篷的美军。此后,1班继续搜索,击毙3名美军。战斗中,连指导员不幸牺牲。

    2时15分,连长率2、3排越过山嘴,发现一处灯火通明的独立房屋,周围有数名美军哨兵及几辆车辆,不远处还有3间独立房屋,警戒较少,灯光不强。连长判断,独立房屋至少是营以上指挥部,于是指挥占领有利位置,以勇猛迅速的动作向美军发起突击。

    志愿军官兵冲进灯火通明的房屋时,才判明他们端掉的是一个团部!一面完好无损的团旗安然挂在墙上,3部大功率电台摆放在屋子的一边。看来,骄傲的美军万没想到志愿军的出现。

    乘美军混乱之际,连长指挥部队乘势夺取美军榴炮阵地,歼敌大部。28日5时许,预定任务达成,4连奉命撤出战斗。此次穿插作战,4连伤54名、亡13名,毙伤美军300余人,俘9人,缴获电台3部、榴弹炮12门、美军第31团团旗1面。

    至12月1日夜,“北极熊团”3191人,除200余人逃走外,均被歼灭。

    战后,为表彰4连机智英勇的作战精神,27军授予该连“新兴里战斗模范连”奖旗。这正是——“模范连”奇袭美军第31团团部,缴得“团旗”获“奖旗”。

    志愿军总部给423团颁发“攻占老秃山”奖旗

    老秃山是黄海道涟川郡上浦防东山的一个无名高地,汉城的“大门”之一。因长期受炮火洗礼,山顶上草木皆无,故称“老秃山”。守军是美军第7师和哥伦比亚营一部。

    1953年3月22日,志愿军第423团组织炮兵对上浦防东山美军阵地进行破坏性射击,令1营营长郝忠云率第1梯队2个连乘夜进入美军阵地前秘密挖好的屯兵洞。

    为攻下老秃山,郝忠云曾随团首长对敌阵地进行实地侦察,参与制订了详细的步、炮协同进攻计划,所率突击队全体指挥员都做了严密的作战推演。部队进入出发阵地前,团首长亲自把红旗授给他们。红旗手田顺华、覃尊秋和张庭孝郑重地在红旗上签名,庄严宣誓:“我们一定把红旗插到‘老秃山’上!”

    23日19时30分,志愿军60门火炮和7辆坦克实施炮火准备。

    5分钟后,预定冲锋时间到了,郝忠云率部冲出洞口。仅4分钟时间,冲击部队即占领敌前沿阵地。接着,爆破组炸开残余的两道铁丝网,突击队继续冲击前进。

    这时,美军火力越来越疯狂。机枪吐着火舌,手榴弹在突击队员周围不断爆炸。接近主峰时,旗手田顺华倒下了。紧随其后的覃尊秋一步跨上去,接过红旗继续向前冲。才跑十几步,他也中弹倒下。张庭孝又接过红旗,继续往上冲。

    旗手永远是重点打击目标。不多久,张庭孝的胸口中弹,踉跄了一下,但没有倒下。他咬紧牙关,一手执旗,一手按住流血的伤口,忍着剧痛,坚持冲上主峰,把红旗插在了硝烟弥漫的“老秃山”顶上。

    郝忠云和战友们也冲了上来。地堡中的残敌,纷纷缴械投降。郝营长看了看表,从发起冲锋到现在,用时7分钟。

    此刻,张庭孝靠着一块大石头,双手紧握旗杆,嘴角挂着一丝微笑,慢慢地闭上眼睛——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并没有在意自己的生命,而是高兴于自己完成了肩负的任务。

    枪炮声渐熄之际,一发标志着胜利的照明弹将夜空照得通明,也照亮了张庭孝的那丝笑容。

    老秃山山峰上,那面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旗,如一团燃烧着的火焰,飘扬着!

    老秃山战斗中,志愿军第47军423团勇士们将红旗插上了主峰。

    志愿军的4个连为什么同时获得了“临津江突破英雄连”奖旗?

    1950年12月,南朝鲜军第1师凭借临津江,构成纵深约9公里的三道防御阵地。志愿军第39军以116师及炮兵26、45团为军第一梯队,决心突破南朝鲜军防线。

    战斗发起前,第346团1、4连和第347团5、7连被确定为团尖刀连。4个连队出发前,军首长亲自动员,哪个连队迅速冲过临津江,哪个连队就获得“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称号。考虑到各尖刀连都誓当“英雄连”,军首长于12月28日令政治部赶制4面“突破临津江英雄连”奖旗。政治部张书范等人受领任务后,当夜领来材料,借来工具,挑灯夜战。写的写,剪的剪,贴的贴。这时,不知道是谁还找来一个带把的铁熨斗,熨烫做好的旗帜。奖旗正中“临津江突破英雄连”8个金黄大字闪闪发光。做好3面,正在为第4面贴字时,忽然听到“哒哒??”机枪扫射声,紧接着是刺耳的飞机俯冲呼啸声。“不好!敌机来了??”几人赶紧把锦旗卷起,钻进防空洞。当敌机飞走后,大家赶紧做最后一面奖旗时才发现,秘书处、宣传科、报社的房子都起了火,秘书长张起负了伤,算是为了奖旗付出的鲜血。

    奖旗准备好了,就看尖刀连的表现了!

    12月31日16时40分,炮火开始准备。

    17时03分,冲锋号吹响。战士们跃出堑壕,向临津江冲去。17时08分,左翼346团l、4连跑步通过封冻江面,消灭残存顽抗的敌人,胜利占领江南岸登陆场。17时14分,右翼347团5、7连,徒步涉过寒冷刺骨、水深及腰、100余米宽的临津江,攀上高达10米的悬崖,攻占敌前沿阵地。

    17时55分,347团、346团的突击营在炮火支援下,密切协同,相继攻克144.7高地和182高地,牢固控制滩头阵地。尔后347团向马智里进攻,于22时占领该地。346团向雨中(地名)发展进攻。1951年1月1日6时许,116师进占卢坡洞、大村及新村、直川里,完成突破任务。

    此战,4个尖刀连因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和战斗动员,进攻均较为顺利,为主力部队过江发挥了关键作用。战后,4个连队均受到表彰,获得“临津江突破英雄连”称号及奖旗。1月6日,鉴于116师在此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予以通令表扬。

    “把红旗插到九三八点二”签名旗

    1953年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第60军536团向北汉江以东938.2高地发起攻击。战前,团首长为主攻分队授旗。该旗为横条状,左侧有旗库,右侧为旗齿,上下各有白布边,鲜红的旗幅中间,用毛笔分两行写有“把红旗插到九三八点二”。主攻分队接受战旗后,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庄重地让每一位突击队员把名字写在旗帜上,表达高昂的战斗士气。因年代较久,加之笔墨在布上浸染,如今突击队员们的签名已模糊。但透过斑驳的印迹,依稀可以想像当年那一幕振奋人心的盛景。

    6月26日20时,志愿军536团炮兵实施火力急袭。3分钟后突击分队发起冲击。20时05分,1连1排突破第一道铁丝网,20时09分攻占预定目标。在继续向主峰攻击时,遭三面火力夹击和2个排的反冲击,伤亡较大。1连组织力量抗击反冲击,并令2排向主峰攻击。2排在二次火力急袭支援下,迅速向主峰左翼迂回,20时49分攻占主峰,继攻占新3、4号目标和新7号目标。2连1排迎头猛击企图东逃之敌,歼敌大部。战至21时55分,全歼南朝鲜军第8团第5、第6连及第3连2个排,以及火器连、第10连大部,毙伤敌480余名,俘敌85名。

    志愿军某部2连被授予“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奖旗

    鸡雄山位于金化城东北1.5公里,山下是几条公路的交叉点。

    1951年6月24日起,南朝鲜军第28、29团在20余辆坦克的配合下,以优势兵力向驻守该山的志愿军第230团发起连续猛攻。

    志愿军第230团的勇士们以少数兵力进行阻击与反击,连续击退南朝鲜军1个团至2个团的多次进攻,进行了7次反冲击,反复争夺6昼夜,毙伤俘敌2300余人,阻滞了敌人的北犯,在达到消耗敌有生力量的情况下,于29日主动撤离阵地。

    作战中,230团2连在被优势敌人分割包围后,各排、班、小组表现出顽强的独立作战精神,以勇猛的反击粉碎敌人的分割包围,杀伤了大量敌人。

    8月12日,230团全体指战员举行隆重的庆功大会,为战斗中有功的英雄连队与功臣们贺功,2连被授予“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奖旗。

    “能攻能守 屡建奇功”的奖旗缘何授予5连?

    志愿军第68军202师604团5连是志愿军的英雄连队之一,随部在朝作战近4年,共歼敌2600多人,全连涌现了两个一等功臣班和107名功臣,其中有特等功臣、二级英雄和一等功臣、二级模范各一名。

    6月25日,志愿军第68军202师604团在炮兵支援下,攻占529.3高地,歼灭驻守之南朝鲜军第3师23团2营。尔后,多次击退南朝鲜军的反扑。此战,共毙伤俘南朝鲜军6500余人。

    此战中,5连作为突击队,猛攻善守,激战两昼夜,歼敌300名,涌现出战斗英雄胡文江、模范卫生员刘绍银等。

    5连在参加529.3高地进攻作战中,因战绩突出,全连荣立一等功,被授予“能攻能守 屡建奇功”奖旗。

    杨从芳的“万里号”奖旗是怎样获得的?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保障作战部队粮食、弹药、器材等急需物资的供应,后勤运输部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各兵种共同努力下,后勤运输线被建设成为打不垮、拖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为保障把物资安全地运抵指定地点,汽车运输部队深入开展“万公里安全行车”立功竞赛运动。“万公里安全行车”非同一般。和平时期,这一标准都非常高,何况战争环境中,上有飞机,下有美机投下的三角钉和崎岖不平的道路,还要走夜路!如此困难的标准,志愿军各汽车驾驶员仍是敢于挑战、勇于挑战。

    志愿军各汽车连硬是诞生了不少“万公里安全行车”驾驶员。这样的成绩不仅仅靠驾驶员们的驾驶技术,更靠他们的胆识与机智。因为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驾驶,而是边驾驶边战斗。美军经与志愿军的长时间较量,知道汽车运输常在夜晚,因此往往低空侦察,一旦发现,便紧追不舍,不打车也炸路。

    杨从芳是“万公里”安全行车的获胜者之一。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他不仅安全地逃过了美机的追击,而且机智地挽救了整个车队。

    1951年8月的一天晚上,杨从芳所在运输部队正通过美军飞机封锁线,一辆汽车因故障堵塞了通路。这时,3架美军飞机临空盘旋,投下30多颗照明弹。整个车队暴露在美机下面!千钧一发之际,杨从芳在照明弹燃尽的瞬间,突然打开车灯拐路急驶,给美机造成视觉差,错误判断车队的位置。杨从芳边开车边向远处观察,寻找脱离敌机的方向。美机中计跟踪轰炸杨从芳的汽车。当杨从芳驾车“七扭八拐”地跑出相当长的距离后,看准前方不远处一隐蔽位置,突然关闭车灯,巧妙地躲开了敌机的轰炸和扫射。与此同时,杨从芳所在车队的30多辆汽车迅速安全转移。

    当杨从芳驾驶着汽车重归车队时,战友们无不为他感到骄傲!深为其机智勇敢的斗志和不畏牺牲的精神折服!

    邱少云烈士的家属荣获的锦旗

    邱少云牺牲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的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 英雄不朽的功绩”。这些锦旗全都作为珍贵文物,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里。

    南朝鲜军“白虎团”团旗是怎样被缴获的?

    这面用彩色丝线精工细绣的虎头旗,是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第609团副排长杨育才率侦察班在朝鲜战场缴获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号称“白虎团”)的团旗。这面象征着“白虎团”威武、勇猛的虎头旗,是由南朝鲜李承晚亲自授予该团的“优胜”旗,而如今它却作为该团惨败的历史见证,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同时,侦察班也因作战机智勇敢,化装奇袭“白虎团”,斩断“虎头”在金城,而荣获集体特等功及奖旗一面。奖旗上书:直捣伪团部 歼敌建奇功。如今这面旗作为文物珍品也展出在军事博物馆里,成为杨育才及侦察班光辉战斗业绩的历史见证。

    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是李承晚的嫡系精锐部队,全部美械化装备,团旗上这只凶猛的虎头,喻示着军队的“威猛”和“不可战胜”。然而,在金城战役中,其团部却被志愿军的侦察班智取,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流传甚广的典型战例。电影《奇袭白虎团》再现了这一精彩的战斗经过,银幕上侦察兵的光辉形象,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3年7月,为了狠狠打击李承晚集团破坏朝鲜停战的罪恶行径,志愿军总部决定发起金城战役。10日,杨育才受命组织一个化装袭击班,深入敌后,以配合主力歼灭当面之敌——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

    杨育才接受任务后,迅速组织12人的侦察班,其中有两位朝鲜族同志担任联络员。为了便于袭击敌人,杨育才化装成南朝鲜军美国顾问,联络员韩淡年化装为南朝鲜军小队长,其余10人均化装为南朝鲜军士兵,头上戴着钢盔,脚蹬大头皮鞋,做好了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13日夜,天空浓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袭来。夜色降临以后,志愿军出敌预料,向南朝鲜军发起突然进攻。志愿军西集团在突破前沿阵地后,第一梯队各师组织的渗透迂回支队迅速向南朝鲜军纵深穿插前进。此时杨育才率侦察班,在主力部队炮火的掩护下,向敌人后方的公路上飞快前进。他们抓俘虏,得口令,巧妙地通过敌人的道道岗卡,直插二青洞“白虎团”团部所在地。

    “白虎团”团部门前停着大小30多辆汽车。首都师副师长、机甲团团长等正在此开会。指挥部外,许多人进进出出,一片忙乱。

    杨育才将侦察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头扑向敌人团部的作战室、电台和警卫室。规定以袭击警卫排的第一小组先开枪为号,各处一齐开火,将敌人一网打尽。

    杨育才亲率第三小组冲向作战室。作战室内灯光通明,侦察员们悄无声息地潜伏到墙边,从窗口向里望去,只见一名敌军官正气急败坏地挂电话,像是询问刚才发生什么事情了,还有几名军官神情紧张地围坐在桌旁。

    恰在此时,袭击警卫排的枪声响了起来。杨育才大喊一声:“打!”侦察员包月禄对准窗口投进两枚手榴弹。随着“轰轰”两声巨响,屋里的电灯熄灭了,霎时屋里屋外浓烟弥漫。敌团部一时搞不清出了什么问题,乱作一团。趁着烟雾,侦察班像从天而降的神兵冲了进去,用机枪扫射,打得敌军措手不及,四处逃窜。敌机甲团团长当场毙命。其余敌军在前有枪口,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只好纷纷投降。被俘虏的敌炮兵营长,正忙着撕扯符号领章,想蒙混过关。只有敌副师长、“白虎团”团长等落荒而逃。

    战斗结束了。侦察员拧亮手电筒,往屋里一照,只见室内一片狼藉。战士包月禄从墙角的铁架上一把扯下“老虎旗”,兴奋地高喊着:“把敌人的老虎旗拿到手了!”随即,他又轻蔑地说:“什么‘白虎团’,分明是只纸老虎嘛。”他一面将旗缚在腰上,一面说:“这是个证据,免得李承晚那老小子再赖账!”

    杨育才率侦察班机智勇敢,仅用了14分钟就消灭了南朝鲜军首都师团部,共俘16人,其中军官8人,毙伤54人,击毁汽车40辆,缴获若干的枪支、弹药、电台和这面“白虎团”旗,侦察班无一伤亡,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

    朝鲜政府给中国人民志愿军都颁发了哪些勋章和奖章?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朝鲜卫国战争二、三周年和抗美援朝一、二、三周年纪念日,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干部及立功人员进行了五次隆重的授勋。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是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和功臣颁发勋章、奖章,二是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干部颁发勋章、奖章。自由独立勋章授予营以上干部。战士荣誉勋章授予连以下人员。功劳的等级高者授予的勋章等级亦高。

    1951年给军以上干部授勋,1952年给团以上干部授勋,1953年给正排级以上干部授勋。

    1953年,朝鲜政府于“卫国战争”前后,以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的名义授予(或追授)彭德怀和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杨连弟、邱少云、伍先华、胡修道、杨育才、杨春增、李家发、许家朋12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为他们颁发了“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全国政协制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主要颁发给哪些人员?

    1951年10月,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召开前夕,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郭沫若、陈叔通与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联名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提议:为了纪念我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特别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出国作战,我们提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纪念日制发抗美援朝纪念章,送给我国志愿军全体指战员、战斗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和运输工作人员。毛泽东收到信后表示同意。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根据郭沫若、陈叔通、彭真的提议,决定制作抗美援朝纪念章,颁发给参加抗美援朝人员:(一)在朝鲜境内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人员。(二)在朝鲜境内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的中国医务、铁道、运输、翻译和参加停战谈判的工作人员,民兵、民工及其干部,记者、作家、摄影和摄制电影人员。(三)因组织调动,或因伤、病、残废,或因服务期满而回国的上述人员。

    抗美援朝纪念章颁发250多万枚。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颁赠的“和平万岁”纪念章有何独特之处?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共组织过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群众代表组成,分赴朝鲜各地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首届赴朝慰问团在1951年3月底至5月中旬赴朝,第二届慰问团赴朝时间是1952年9月中旬至11月下旬。第三届慰问团于1953年10月4日赴朝,12月中旬先后离朝回国。为庆祝朝鲜停战的胜利,这届慰问团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贺龙任总团团长,下设8个分团,一行4000余人。慰问团汇集了全国各界优秀人物代表。

    第三届慰问团赴朝慰问时,向每名志愿军战士颁赠了“和平万岁”纪念章。这种纪念章分大小两种,分别颁赠给志愿军军官和普通士兵。这枚纪念章的独特之处在于,整个章面设计成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这只和平鸽的原作是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和平万岁”纪念章上的这只和平鸽,是为1952年12月12日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专门创作的。图案中的和平鸽展翅高飞,象征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强烈愿望。“和平万岁”纪念章凝聚了祖国人民对广大志愿军官兵的深情厚谊,加上其独特的设计,深受志愿军指战员的喜爱。

    志愿军总部都制发了哪些纪念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纪念章。1951年10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一周年之际,志愿军总部制作颁发了“志愿军出征纪念章”。纪念章为长方形,两边为中国国旗和朝鲜国旗。中间主图案为中国地图和朝鲜地图。地图上侧文字为“保卫世界和平”,下侧文字为“志愿军出征纪念”(1951)。纪念章为铜质,长5.4厘米、宽1.7厘米。

    赴朝慰问纪念章。1956年3月,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代表祖国人民慰问在朝鲜的志愿军。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为答谢慰问团,特制作“赴朝慰问纪念章”,赠给慰问团。纪念章为铜质,直径3厘米。

    志愿军总部制作颁发的其他一些纪念章。

    为何制作志愿卫生工作队胸章

    “胸章”作为一种身份标识,在近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保存有许多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在内的军人及其相关职业工作者的胸章,其中有一种并不被当代人熟识,但却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的胸章,即“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志愿卫生工作队”胸章。其标准规格是长8.2厘米,宽5厘米,粗布制作,中间印有长方形框,内写:“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志愿卫生工作队”繁体字样。反面印有部别、职别、姓名、性别、年龄、颁发时间等需填写的项目(军博收藏的这枚胸章是上海队总队长毛文贤的胸章,当时他才38岁。胸章颁发时间为1951年9月15日)。

    1951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部队后勤保障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各部队在经过几次战役后,暴露出单纯依靠自身卫生员已无法满足需要的弱点。为此,国内一些地方单位的卫生工作人员积极组织志愿工作队,奔赴前线,救死扶伤。1951年2月8日,为使各地志愿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医务工作的人员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即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医疗队的通知”。该通知对志愿卫生工作队的宗旨、组织、医疗水平、与原单位关系、服务时间、药品供应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与此同时,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还制作了规范性的志愿卫生工作队的“队号”、“旗帜”及“胸章”。自此,一批批高举着“队旗”,佩戴着“胸章”的志愿卫生工作队员不断奔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做出巨大的贡献。正是这一枚枚胸章的佩戴者,怀着对祖国的崇敬之情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毅然投入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以自己的行动缓解了志愿军医务工作者紧张的局面,抢救了无数志愿军官兵和朝鲜群众的生命,减轻了许许多多的志愿军官兵和朝鲜群众的伤痛。

    谭楚云老人制作的“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里,陈列着一个竹筒。竹筒已经破旧,并出现数条裂纹,竹筒两端用细绳捆绑着。竹筒的顶端用一个竹塞子塞着。在竹筒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几个大字。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这个小小的竹筒也已历经60年的沧桑。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全国人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看到了一个普通的老工人的殷殷爱国之心。

    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建议全国各界爱国同胞们,不分男女老少,都开展爱国的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运动,用新增加的收入的一部或全部,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和解放军,来加强他们的威力,巩固我们的国防。为了各界人民认捐方便,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还发出通知,将一架战斗机、一辆坦克、一门大炮折算出人民币的价值数目公布于众。

    全国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积极捐献款项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在捐献活动中,全国人民增产节约,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以对祖国、对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一颗真挚的爱心,奉上饱含深情的份份捐献,出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谭楚云老人卖水捐献的事迹就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湖南湘潭县76岁的勤杂工谭楚云,每月只有8元的收入。为了给志愿军捐钱买武器,从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捐献武器号召之日起,他用竹筒做了一个存钱筒,上面钻了一个小孔,在竹筒上面写下“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的字样。尔后,每天用工余时间担水卖钱,把卖水的钱放进竹筒里一点点积存起来,全部捐献给志愿军购买武器。这些钱虽然不多,但它却使我们看到了老人的一片诚挚爱国之心。

    在“抗美援朝战争馆”里,在谭楚云老人卖水存钱的竹筒旁,还有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我们从这幅照片上看到,谭楚云老人在水桶和扁担旁,正在把一天劳动所得的钱欣喜地往竹筒里存放。透过老人那满脸的喜悦,我们进一步感悟到这位老工人的爱国之心和对志愿军的热爱之情。

    摄影记者谈如何拍摄《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依依惜别》照片的

    摄影记者林志常告诉我们,在朝鲜他是这样拍摄《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依依惜别》照片的:

    那是1951年4月。去前线时可谓一波三折。我们乘坐的那辆缴获来的美式吉普车一路抛锚,差点翻下山沟。最后我们决心扔掉这劳什子,另搭货车赶路。可能是夜里心急,带领我们上前线的参谋,把一张五万分之一朝鲜地图看错了,绕道近3天。直至5月23日,我们才来到前线,时已黄昏,正赶上部队后撤。这是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东线战场,由于部队太多,插得太远,互相交叉,给后撤带来很大困难。敌人很快进至春川、富平里地区,迫使我们绕道杨口以东转移。

    有位同志在中途突然肚痛不已,我们只得降低速度,眼看一支支部队过去。第二天黎明来到杨口大后山,大家感到又累又饿,找到一个破铁锅和一把黄豆,拔了一把野芹菜,简单洗洗便点火下锅。水刚开,公路上过来一支收容小分队。发现山沟里的烟火,他们跑进来便责问:敌人摩托化部队离这里不到6公里了,还不快走!我们闻讯大惊,立即将锅踢翻,将火踩灭,迅速向山沟里转移。为了应付突发情况,我们沿途又捡了三支苏联步枪,几条子弹和十来颗手榴弹。为了减轻负担,除武器和摄影器材之外,几乎把其他东西都扔了。

    历时两天,来到北汉江南岸,这里是一道敌军的封锁线,敌人对这个地区成天轮番轰炸。北汉江大桥已被炸毁,我们从一座便桥上摇摇晃晃地爬过来。半小时后,这座便桥被炸毁。

    这些只是我们当时战场生活的几个小小花絮。战争时时都充满惊险紧张,但我们也感受到了温馨和鼓舞。我的那幅《依依惜别》后面就有一个小故事:从前线下来后,我住在沙里院一位朝鲜大娘家里。由于轻装时把衣物都扔掉了,迫不得已,我找了一块包皮布准备赶制一条小裤衩。朝鲜大娘见了,连忙夺去,为我修整代劳。她一边缝,一边慈祥地问我有多大,结婚了没有?听说我只有20岁,还在打光棍时,大娘开玩笑似地指着身后的一个小姑娘说:“我这姑娘16岁,你带回中国吧。”1958年撤军时,我又来到这家。母女俩一眼就认出我,饱含热泪地对我问寒问暖,前来告别的志愿军战士更是络绎不绝。《依依惜别》便是当时的现场记录,照片上大娘身后的招手者中,大娘的女儿也在其中,时已24岁。

    历史照片《欢送志愿军归国》

    80多岁高龄的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吕厚民回忆说:

    那是1958年,我作为随军记者,到朝鲜访问。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无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包围着。于是,我拼命地拍,要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切尽可能地收入镜头之中。有一天,我正在咸兴北道沙里院大街采访朝鲜人民群众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那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热烈感人的场面,使我立即意识到,这是难得的机会。我拼命冲出人群时,正好有一辆朝鲜人民军的吉普车停在路旁。我说明了情况,便登上了吉普车的盖子,迅速举起了相机,按下了快门,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摄进了镜头:两位手中挥动着鲜花、眼中含着泪水的志愿军战士,被高高举起,周围是欢呼相拥的朝鲜人民军官兵和群众,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结成的友谊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久,这幅照片先后在德国和苏联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分别获得了金、银质奖。1963年2月的一天,我正随毛主席在杭州,新华社给毛主席的秘书来电话,说我的《欢送志愿军归国》的摄影作品,在古巴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获得了一等奖,古巴有关方面邀请我前去访问。

    汪东兴将这一消息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让汪东兴征求我的意见。我一听毛主席如此关心自己。心里很激动,并表示想去古巴访问。毛主席得知我的想法后当即予以批准。于是,我便成为我国解放后第一个因获奖而出访外国的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