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豪华大巴内部:宗门三关直指(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0:25
 宗门三关直指(下)

(三)入牢关  彻见本性

洛普元安禅师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所谓“末后一句”是大悟彻底之极之言句。到此锁断凡夫二乘圣者之路,不容通过。浮山圆鑑禅师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所以祖师不传,也就表示,禅宗一般至破重关,稳得般若即止,少有向上者,在语录中,可见到者:

(1)有认为踏牢关,不可言传者。

马祖道一禅师,讲了“即心即佛”又讲了“非心非佛”再有问:“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其中人,乃指已证“非心非佛”之人)祖曰:“且教伊体会大道。”对于牢关,无言可说。

马祖之徒,盘山宝积禅师,上堂曰:“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月。”

上两则公案是说明要入牢关,那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是说“用语言表达之路已断绝,亦再无心行之处”)只凭各自的功力向上修持而已。

(2)也有认为可以开示的,如:

A、雪峰失作(失机用),岩头曰:“噫我当初悔不向伊道末后句,若向伊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注:禅门中称“牢关”为“末后句”)

B、一日钟未鸣,鼓未响,德山老和尚,击钵下法堂(就食),雪峰问他“拓钵何处去”,德山便归方丈,雪峰将此事告诉岩头,头曰:“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德山问其意,岩头秘密告德山末后句意。第二日,德山升堂说法,果然与平常不同,岩头附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此后他人不奈他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德山果然三年后入灭。

这两例说明末后句(到重关)是可以言传的。

(3)对“末后句”的启示

甲、兜率从悦禅师给丞相张商英居士作颂所证末后句曰:“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体分体用,莫择精粗,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疏?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脚邪途,了无顺逆,不犯工夫。”

张商英居士得此过来人启示,工夫大进,其后,平禅师写信称赞他得大机大用。大慧禅师说他与真净,死心道合。

乙、冯达庵大阿阇黎在《禅海塔灯题句》中第四颂偈,毕竟。颂宗门中“末后句”。此颂由于陈健民在《禅海塔灯》中自称,对禅宗第四层工夫“了”(指末后句)没有实践经验(实际上对初关、重关他都没有经验,何况牢关)不大了解。因此对宗门中有关末后句,揭示此颂曰:

是非情尽圣凡除  拈尾为头总不拘

万法升沉唯了了  了名毕竟亦虚空

此颂第一二两句,一看便知是反映兜率悦禅师,给张商英所讲的末后句,第三四两句则指出,具体入牢关之路,在破俱生我执入生空真如,不但临机不碍,应物无拘,而且在一片虚空寂静中,而环境的事物的一切变化,却心自了了,历历明明灵智不昧,最后达到连“了”之名也变得虚无了。一切汇归法界本体而无所得。

丙、百丈禅师上堂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完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如如佛”与“万法升沉唯了了,了名毕竟亦虚无”可互为注脚。

丁、永嘉玄觉证道歌:“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中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园,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上述数例,皆可达到,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所说,“心真如者,一法大总相法门体”之“如实空”境界,了达一丝不挂之“大空本体”,这是禅门中“空宗”的最高境界,也是入牢关境界。

(4)冯达庵大阿阇黎对“牢关”的直指

冯法师在解决学者所问“怎样入牢关”的问题中,提出“牢关”一颂,与前所提的“初关”“重关”合并起来称为“禅关三颂”《禅关三颂》第三颂牢关。直指云:

顶开真眼照三界  性海汪洋彻十方

返顾根尘何所有  随机也许闪灵光

依佛力加持,根身全体总放射,奋迅遍及三界,可达法源,得见大空本体,一法不立。“如实空”中,大量法性即寓其中,地水火风四大法性,充满法界,无相可见,而无量妙用,自然出现,行者唯觉性海汪洋,贯彻十方,无时或已,根身和尘身全都泯灭,一机之来,灵光一闪即自明了,是谓“的的见性”。能证五大之性者,为智(包括五智和根本智)禅宗称“以智证性”为“见性”。

“顶门眼”一词禅宗很少提及。而此颂却以“顶开真眼照三界”开头,所以对之表示甚为重要。因为这是接受佛菩萨祖师加持力的大门,由于它能普照三界,才可能与法界的佛菩萨相应,才有如是力贯彻十方,但这已带有密教性质了。

(5)禅宗语录中对牢关的反映

①、长沙景岑禅师,上堂:“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须草深一丈,事不获已,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与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什么处栖息?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

这公案,前五个“尽十方世界”是表自性法身与法界相合,“摩诃般若”是“深般若”。(般若有三级,初级般若是,六地所得般若,摩诃般若叫深般若,属七八九地。十地至等觉至妙觉,都属“金刚般若”)由法界自性身起“见大”即“照见”的“见”未落“识”,即是摩诃般若智,其光照破一切,是以有“诸佛和众生的出现”所以他说:三世诸佛与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喻两者是同时出现者。摩诃般若光未发时不知你们诸人在什么处。彼时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得有山河国土呢?

这是“现量说法”景岑禅师以自己的,证量告诉大家,要以摩诃般若智,而入牢关,到达法界本体。

②、禅宗六代祖慧能大师之说

一日,禅宗五祖忍大师,吩咐门人,各自去看自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呈我,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六代祖,时神秀上座为教授师,将所呈书于壁,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五祖三更唤神秀入堂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令秀更作一偈。

时慧能在碓坊,闻神秀壁偈,便知此偈未见本性,亦自到壁下,请人为他书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徒众见偈,皆大惊怪,五祖恐有人害他,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五祖示意,令慧能三鼓入室,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万法不离自性,乃对五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其悟本性,乃曰: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傅,便传顿教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渡有情。

此段历史,中有三偈,神秀偈是示悟前修道,未悟本性。

慧能六代祖书壁偈,略见本性,而未彻悟,只见无生。

慧能五个何期之五句,前四句是对所悟自性的描写,乃彻见其体,第五句,则表自性之用,此乃达牢关之语,可作为禅门性宗的的见性的范例。

但禅门空宗,以见“大空本体”为见性为末后句,而六祖书壁偈中有“本来无一物”句,乃认定为彻见本体,因此切定此偈为“踏牢关”,与性宗有不同之见。

③、禅宗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信心铭》中有曰:“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不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盖禅密两宗皆属于一乘教要求,破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彻见诸法体用,客观的事物一来,自然引起自性大用反应,自然灵光一闪,去假显真,破相存性(即破除其相,而存其条理)即所谓“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所以到了“不厌恶六尘”的地步,就同于“正觉”的显现,这是智者无心而自然的所为,愚人执着,就是自己束缚自己。

又末段曰:“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石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这一大段前后都是说要以平等性智入不二法门,便可与真如法界相应。其中一句,“宪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这是表现,由平等性智,进入妙观察智,而无“时空观念”。这是禅宗中牢关的最高境界,已达破牢关的边域。

最后我要说明,此文之作,只望为虔诚习禅宗的道友,不论是在那一关中,或破关或未破关者,提一向上一路的具体路线,使人能到达真如法界的成佛,以不枉平生,馨香祷之。智者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