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天生变态狂txt网盘:时文选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33:50
       当代美文选读              ——东华高中陆波(编撰) 

泪 与 笑

纪伯伦

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也不愿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泪会净化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人生的隐秘和它的堂奥;笑使我接近我的人类同胞,它是我赞美主的标志、符号。泪使我借以表达我的痛心与悔恨;笑则流露出我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幸福和欢欣。

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不啻行尸走肉;在我听来,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有抱负者的仰天长叹是那样悦耳,胜过管弦演奏。

夜晚来临,花朵将瓣儿找起,拥抱着她的渴慕睡去;清晨到来,她张开芳唇,接受太阳的亲吻。花的一生就是渴慕与结交,就是泪与笑。

海水挥发,蒸腾,聚积成云,飘在天空。那云朵在山山水水之上飘摇,遇到清风,则哭泣着向田野纷纷而落,它汇进江河之中,又回到大海——它故乡的怀抱。云的一生就是分别与重逢,就是泪与笑。人也是如此:他脱离了那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的世界中瞒珊;他像云朵一样,经过了悲愁的高山,走过了欢乐的平原,遇到死亡的寒风,于是回到他的出发点:回到爱与美的大海中,回到主的身边。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人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此外,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它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丝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负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这样的人往往是把责任看作强加给他的负担,看作个人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是盲目的了。

所以,人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

最后一天……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要如何利用这最后、最宝贵的一天呢?首先,我要把一天的时间珍藏好,不让一分一秒的时间滴漏。我不为昨日的不幸叹息,过去的已够不幸,不要再陪上今日的运道。

时光会倒流吗?太阳会西升东落吗?我可以纠正昨天的错误吗?我能抚平昨日的创伤吗?我能比昨天年轻吗?一句出口的恶言,一记挥出的拳头,一切造成的痛,能收回吗?

不能!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我不再去想它。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该怎么办?忘记昨天,也不要痴想明天。明天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费在未知的事上?想着明天的种种,今天的时光也白白流失了。祈盼今早的太阳再次升起,太阳已经落山。走在今天的路上,能做明天的事吗?我能把明天的金币放进今天的钱袋吗?明日瓜熟,今日能蒂落吗?明天的死亡能将今天的欢乐蒙上阴影吗?我能杞人忧天吗?明天和明天一样被我埋葬。我不再想它。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赦免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无与伦比的一天。当我想到昨天和我一起迎接日出的朋友,今天已不复存在时,我为自己的幸存,感激上苍。我是无比幸运的人,今天的时光是额外的奖赏。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因为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别具匠心?

今天是不是我超越他人的机会?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累积。我若让今天的时光白白流失,就等于毁掉人生最后一页。因此,我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因为他们将一去不复返。我无法把今天存入银行,明天再来取用。时间像风一样不可捕捉。每一分一秒,我要用双手捧住,用爱心抚摸,因为他们如此宝贵。垂死的人用毕生的钱财都无法换得一口生气。我无法计算时间的价值,它们是无价之宝!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憎恨那些浪费时间的行为。我要摧毁拖延的习性。我要以真诚埋葬怀疑,用信心驱赶恐惧。我不听闲话,不游手好闲,不与不务正业的人来往。我终于醒悟到,若是懒惰,无异于从我所爱之人手中窃取食物和衣裳。我不是贼,我有爱心,今天是我最后的机会,我要证明我的爱心和伟大。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今日事今日毕。今天我要趁孩子还小的时侯,多加爱护,明天他们将离我而去,我也会离开。今天我要深情地拥抱我的妻子,给她甜蜜的热吻,明天她会离去,我也是。今天我要帮助落难的朋友,明天他不再求援,我也听不到他的哀求。我要乐于奉献,因为明天我无法给予,也没有人来领受了。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如果这是我的末日,那么它就是不朽的纪念日。我把它当成最美好的日子。我要把每分每秒化为甘露,一口一口,细细品尝,满怀感激。我要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我要加倍努力,直到精疲力竭。即使这样,我还要继续努力。今天的每一分钟都胜过昨天的每一小时,最后的也是最好的。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如果不是的话,我要跪倒在上苍面前,深深致谢。

感动是一种养分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顾盼,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尔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的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的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夏夜晚风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伶仃长夜,万籁俱寂。我站在窗前,凝望着远方的苍穹。晚风徐来,吹过脸颊,吹过发梢,吹过思绪。我想象着,我对你的思念,会不会也随着这轻柔的风,飘向夜空……

是谁说过,思念是一种痛,一种无可名状,又难以痊愈的痛。

我想,回忆也是。

你曾说过,我象风,放浪不羁,快意人生,时常吹得你的心,无所适从。

你也说过,你象水,微风乍起时,荡起的涟漪中止了你宁静的生活;而当风平浪静后,你也只能端坐如云,重新静守那一湖的寂寞……

我笑了,对你说我要做伴你一生的夏夜晚风;你也笑了,水晶般的眸子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

现在我有点懂了,时光变幻,四季交替,哪里又有永远的夏夜和不息的晚风呢?也许当真是“天意如此,安复强求”吧。我们的故事,注定是一场失速的流离,一场彷徨的关注,一场风花的悲哀,一场美丽的闹剧……

回身走向钢琴,任琴声在夜空中流淌,任思绪默默飘向远方,任窗外的繁星悄悄然点缀这满屋的惆怅。

明月小楼,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相思如梦,一室琴声,寂寞无人见……

谢却荼蘼,起身轻叹,一曲《长相思》勾起来伤心。时光沧莽的洪涛中,一曲一调地演绎着那古老的歌谣。

“生死挈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说,也许我们今生无缘,分手是最好的选择。我默而不答。

今夜,想说给你听,不要说今生无缘,只待来世,不要……不是不相信你,也不是不相信我,不相信的,也许只是那难以预测的明天,那无可抗拒的命运,那无从预知的期待……

而当我与酒相伴,独守一轮明月时。才明白,命运或许只能是一种悲哀;期待,或许真的太奢侈。

晚风不停地吹着,刮进了我记忆的深巷,又有谁懂触景的沉默中,有多少帘后的心事被撩起?

现在,你的身边有了新的依靠,我也回归了原本自在的生活,一切的一切,显得自然又和谐。

我在自怨自艾着什么?在悲哀着什么?

悲哀的是,你我本不该结束的,如此匆匆……

也许一切都在于自己。夏夜的晚风不仅为我们演示了生命无奈的过程,也向我们启示了坚强的意义……春天,永远都是为了走过冬天的人准备的。

每一年夏天,在岑寂的夜里都依然会吹起柔和的晚风,这就是真实。

只要记得,这里有风吹过,就足够了。

困境即是机遇

一天,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地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天亮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鸡叫声给吵醒。神啊!祈求您,不要让鸡在天亮时叫了!”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跑到湖边找到大象,看到大象正在气呼呼地直跺脚。

狮子问大象:“你干嘛发这么大的脾气?”

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讨厌的小蚊子,钻进我的耳朵里,我都快痒死了。”

狮子离开了大象,心里暗自想着:“原来体型这么巨大的大象,还会怕那么瘦小的蚊子,那我还有什么好抱怨呢”毕竟鸡鸣也不过一天一次,而蚊子却是无时无刻地骚扰着大象。这样想来,我可比他幸运多了。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况,应该就是想告诉我,谁都会遇上麻烦事,而神并无法帮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后只要鸡叫时,就当作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想,对我还算是有些益处.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

生活中,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心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人生真相

人活着就得做事情。

古今中外,无一人活着而居然可以不做什么事情,连婴儿也不例外。吮奶便是婴儿所做的事情,不许他做他便哭闹不休,许他做了他便乖而安静。广论之,连蚊子也要做事:吸血;连蚯蚓也要做事:钻地。

一个人一生所做之事,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归纳——比如善事恶事、好事坏事、雅事俗事、大事小事……等等。

世上一切人之一生所做的事情,也可用更简单的方式加以区分,那就是无外乎——愿意做的、必须做的、不愿意做的。

细细想来,古今中外,一生仅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即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一概不做的人,极少极少。大约,根本没有过吧?从前的国王皇帝们还要上朝议政呢,那不见得是他们天天都愿意做的事。

有些人却一生都在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他或她的职业绝不是自己愿意的,但若改变却千难万难,“难于上青天”。不说古代,不论外国,仅在中国,仅在二十几年前,这样一些终生无奈的人比比皆是。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其实只不过都在整日做着自己们必须做的事情。日复一日,渐渐地,我们对我们那么愿意做,曾特别向往去做的事情漠然了。甚至,再连想也不去想了。仿佛我们的头脑之中对那些曾特别向往去做的事情,从未也没产生过试图一做的欲念似的。即使那些事情做起来并不需要什么望洋兴叹的资格和资本。日复一日地,渐渐地,我们变成了一些生命流程仅仅被必须做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注入得满满的人。我们只祈祷我们千万别被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黏住了。果而如此,我们则已谢天谢地,大觉幸运了。甚至会觉得顺顺当当地过了挺好的一生。

我想,这乃是所谓人生的真相之一吧?一生仅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凡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一概不做的人,我们就不必太羡慕了吧!衰老、生病、死亡,这些事任谁都是躲不过的。生病就得住院,住院就得接受治疗。治疗不仅是医生的事情,也是需要病人配合着做的事情。某些治疗的漫长阶段比某些病本身更痛苦。于是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一下子成了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到后来为了生命,最不愿做的事情不但变成了必须做的事情,而且变成了最愿做好的事情。倒是惟恐别人们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进而不愿意在自己的努力配合之下尽职尽责了。

我们也不说道那些一生被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牢牢黏住、百般无奈的人了吧!他们也未必注定了全没他们的幸运。比如他们中有人一听做胃镜检查这件事就脸色大变,竟幸运地有一副从未疼过的胃,一生连粒胃药也没吃过。比如他们中有人一听动手术就心惊胆战,竟幸运地一生也没躺上过手术台。比如他们中有人最怕死得艰难,竟幸运地死得很安详,一点儿痛苦也没经受。忽然地就死了。或死在熟睡之中。有的死前还哼着歌洗了人生的最后一次热水澡,且换上了一套新的睡衣……

我们还是能了解一下我们自己,亦即这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人生真相吧!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首先是那些意味着我们人生支点的事情。我们一旦连这些事情也不做,或做得不努力,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稳定性,甚而不能延续下去。比如我们每人总得有一份工作,总得有一份收入。于是有单位的人总得天天上班,自由职业者不能太随性,该勤奋之时就得自己要求自己孜孜不倦。这世界上极少数的人之所以是幸运的,幸运就幸运在——必须做的事情恰也同时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大多数人无此幸运。大多数人有了一份工作有了一份收入就已然不错。在就业机会竞争激烈的时代,纵然非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得当成一种低质量的幸运来看待。即使打算摆脱,也无不掂量再三,思前虑后,犹犹豫豫。

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整日必须做的事情,往往不仅关乎着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关乎着种种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父母对子女的;夫妻双方的;长子长女对弟弟妹妹的……这些责任和义务,使那些我们寻常之人整日必须做的事情具有了超乎于愿意不愿意之上的性质,并遂之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这一种特殊的意义,纵然不比那些我们愿意做的事情对于我们自己更快乐,也比那些事情显得更值得。

我们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有时恰恰是为了因而有朝一日可以无忧无虑地做我们愿意做的事情。普遍的规律也大抵如此。一些人勤勤恳恳地做他们必须做的事情,数年如一日,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如一日,人生终于柳暗花明,终于得以有条件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了。其条件当然首先是自己为自己创造的。这当然得有这样的前提——自己所愿意做的事情,自己一直惦记在心,一直向往着去做,一直并没泯灭了念头……

我们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有时恰恰不是为了因而有朝一日可以无忧无虑地做我们愿意做的事情。我们往往已看得分明,我们愿意做的事情,并不由于我们将我们必须做的事做得多么努力做得多么无可指责而离我们近了;相反,却日复一日地,渐渐地离我们远了,成了注定与我们的人生错过的事情。不管我们一直怎样惦记在心,一直怎样向往着去做。但我们却仍那么努力那么无可指责地做着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为了什么呢?为了下一代。为了下一代得以最大程度地做他们和她们愿意做的事。为了他们和她们愿意做的事不再完全被动地与自己的人生眼睁睁错过。为了他们和她们,具有最大的人生能动性,不被那些自己们根本不愿意做的事黏住。进而具有最大的人生能动性,使自己必须做的事与自己愿意做的事协调地相一致起来,起码部分地相一致起来,起码不重蹈自己

人生的覆辙,因了整日陷于必须做的事而彻底断送了试图一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条件和机会。

社会是赖于上一代如此这般的牺牲精神而进步的。

下一代人也是赖于上一代人如此这般的牺牲精神而大受其益的。

有些父母为什么宁肯自己坚持着去干体力难支的繁重劳动,或退休以后也还要无怨无悔地去做份收入极低微的工作呢?为了子女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能够从而使子女们的人生顺利地靠近他们愿意做的事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句话,在这一点上,实在是应该改成“可敬天下父母心”的。而子女们倘竟不能理解此点,则实在是可悲可叹啊。

最令人同情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终于像放下沉重的十字架一样,摆脱了自己必须做甚而不愿意做却做了几乎整整一生的事情;终于有一天长舒一口气自己对自己说——现在,我可要去做我愿意做的事情了。那事情也许只不过是回老家看看,或到某地去旅游,甚或,只不过是坐一次飞机,乘一次海船……而死神却突然来牵他或她的手了……

所以,我对出身贫寒的青年们进一言,倘有了能力,先不必只一件件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要想一想,自己怎么就有了这样的能力?完全靠的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做了哪些牺牲?并且要及时地问:爸爸妈妈,你们一生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些什么事情?咱们现在就做那样的事情!为了你们心里的那一份长久的期望!……

我的一位当了经理的青年朋友就这样问过自己的父母,在今年的春节前——而他的父母吞吞吐吐说出来的却是,他们想离开城市重温几天小时候的农村生活。

当儿子的大为诧异:那我带着公司员工去过几次农村了,到农村玩过几次,你们怎么不提出来呢?

父母道:我们两个老人,慢慢腾腾地,跟了去还不拖累你玩不快活呀!

当儿子的不禁默想,进而戚然。

春节期间,他坚决地回绝了一切应酬,是陪父母在京郊农村度过的……

我们憧憬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仅仅为了生存而被自己根本不愿做的事情牢牢黏住一生的人越来越少;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只要自己愿意的事情不脱离实际,终将有机会满足一下或间接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意”。

据我分析,大多数人们愿意做的事情,其实还都是一些不失自知之明的事情。时代毕竟进步了。标志之一也是——活得不失自知之明的人越来越多而非越来越少了。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依然还都在做着我们整日必须做的事情,但这些事情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我们的人生的关系已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宽松,使我们开始有相对自主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不使成为泡影。重要的倒是,我们自己是否还像从前那么全凭这一种惯性活着……

自然的箴言

古语有云:“仁者好山,智者好水”。大仁大智者大都喜亲近自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看破了人间的是与非,为了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自然。

自然是一种生存状态。 

你看着早晨的第一阳光洒向绿叶;你听着鸟儿歌声清脆,泉水叮咚;你嗅着淡淡的泥土的芬芳;你更品味着一种恬静的生活。与大自然的无边缱绻使你忘记了困苦,伤悲。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般享受的。

因此,自然也是一种理想。

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大都市,人们又要到那你去寻找这份快乐呢?自然,对于都市能来说太理想化了。小小的街心花园,各种广场,公园就是所谓的自然了。

可是,这至多是一种补偿,人们对自己心里的补偿。做得好的要数巴黎,那的人们竟然在城市中保留了一片小树林,与塞纳河交相辉映。这也许就是人类对自然的忏悔,我们欠了它太多,我们需要它的原谅与抚慰。

所以,自然它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精神的前提是物质,没有谁能饿着肚子去享受精神生活。

然而,物欲是容易达到的。因为当一个人的精神得到满足时,他对物质的要求就会降低。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他简陋的木屋时,他应当是快乐的。一个拥有高学了的人,一个在旁人眼中完全可以过上舒适生活的梭罗。却偏偏要追求他的理想生活,《瓦尔登湖》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具体表现。

他选择了离开这疯狂的现实世界——去回归自然,毫无疑问他成功的逃脱了生活的桎梏。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逃脱这一现实,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实现一些理想,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就不可以有梦,我们的梦就在那诗意的大自然。

将精神寄托于自然,虽不亲自置身其中却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将心灵寄予广阔的天地,虽不能触及终点却可体会到真正的自我。将外界的自然与心中的自然和谐一体,岂不美哉?

人活在自然之中,人的心也当活在自然之中。人可以没有豪宅,可以没有金钱,可以失去一切的一切。但唯一不可失去的,就是那颗尚保留着纯真心,我深深的爱着自然。正如自然深深的——

爱着你,爱着我,爱着他……

想到什么说什么

我想说其实我并不想说什么,倒不是因为“沉默是金”,而是多说无益。

为什么多说无益?因为无需解释,对于爱你的人,他们本身就很信任你;对于不喜欢你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你的解释,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因此,即使你说得再多再有理也是徒劳。

假若你担心这样会使原本“爱”你的人因误会离开你,那么就更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因为这恰恰证明了他们并不信任你,你们之间形成的根本不是真正友情或爱情,坚固的情感是不会因一时的误会而消失殆尽。以往的“爱”其实都是基于了某种目,它虽包裹着漂亮的外衣,可其实质却令人不敢恭维。

这样的人,这样的虚情假意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真是不亦快哉!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就要拒绝沟通。人的伟大之一就是能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但有一种所谓的“沟通”会让人觉得乏味,肤浅。我们可以每时每刻都与人说话,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与人沟通。缺少真挚的情感,没有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这至多只能定义为“说话”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当然,沟通也是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的,选择说话的方式,选择说话的对象也尤为重要。

可悲的是,大多数的人都只肯承认但不明白这一点。难怪有位诗人曾这样感叹:“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什么又像星星一样疏远?”是啊,我想,拥挤的是人身体间的距离,而疏远的是人的内心。

是真的无可挽回了吗?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很渴望去了解与被了解;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能够坦诚的去面对自己和他人;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一颗最最纯真善良的心。因此我们就更有理由,也更应该思考如何改善这一切。

由此,我想起了尼尔·西蒙的一句话,他说:“我坚信如果沿着一条吸引你的道路走——不排斥爱,敏感性以及与人合作,假之以相信自己的努力即可感动他人的信念之力,不以成功失败为生活的标准——那你就有机会成为一个值得你自己尊重的人。”

我想说我其实并不想说什么,倒不是因为“沉默是金”,而是,我期望与你,与他,以及与我自己做一次真正的沟通。

我想说我其实并不想说什么,而这恰恰又是我最想说给你听的,我也愿意将此刻的心情与你分享。为的是,能有机会成为一个值得自己尊重的人;为的是,能有机会更清醒的活着;为的是,能有机会消除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一棵秋天的树

古人说,人是泥巴捏成的,女娲用泥巴捏成一个个小团团,用气一吹,便成了人。

这话精彩之极。

人从泥土中来,人死后又在泥土掩埋。

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这话同样精彩。

脆弱的是人的身躯,而永恒不灭的是人类思想的火花。

我却想说,人,是一棵秋天的树。

秋天的树,稀少的叶片有些孤独。

我常以为,是思想让人睿智,可同时又让人感到面对烦恼无可奈何的苇草般的脆弱。苇草以它的折毁来证明,而树则选择了落叶。

我常以为,诞生是死亡的开始,而死亡是现实的延续。小生命从母亲的细胞中就开始步向死亡的路程,人类也深知死亡是一切的终点。

我们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即是我们的——思想。能够思想而日渐发达丰满的灵魂有时就像一棵秋天的树,它比世上最大的棺椁所承的痛苦和忧伤还要多。

提到痛苦,先知先觉者大概是最痛苦的吧,他们的意识往往大大超前于众人,使他们以及他们的思想无法得道应有的礼遇与尊重,而更重要的,是无人能真正理解他们,于是就有了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慨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无奈。

回望历史,有多少不羁的天才,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遭人冷落,嘲讽,好似他们根本就不该降生。而后人们却拼命的捧这些“逝者”,好似他们根本就不应该死去。真是“枯木逢春”啊!百年的思想终于等到了它被人理解熠熠生辉的一天。好一幅“春回大地图”,秋天的树也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

然而,这春天似乎来的太迟了,迟到连欣赏它的时间都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