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颐和园影射什么:为“功利性”读书说句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32:40
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让读书话题陡然升温。遗憾的是,正如所有时令性话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时的热议反衬出平时被冷落的尴尬。为此,有人大声疾呼,一个不重视读 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人深刻反思,把图书阅读率的下降归因于“功利性阅读”扭曲读书目的。平心而论,读书率下降,把板子打向“功利性阅读”,难以让人信服。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技能的一种方式。人类创造出书籍的目的在于传承文化和知识,使自己在阅读中不断习得有用的知识,或提升改造世界能力,或提升人生思想境界。正是这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功利目的,让读书成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正当方式和手段。读出能力并取得成果的人士也成为社会追捧、大众羡慕的成功人士。

    回顾历史,历朝历代的学子或皓首穷经、执着科举,追求达则兼善天下,成就一番事业的宏图大志;或潜心学问,归隐山水,实现穷则独善其身,品味内心宁静、精神满足的人生境界。哪一种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来读书?追逐利禄名望是功利,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样也是一种功利性目的。动辄拿功利性说事,是一种误导。

    无利不起早。正常人做事都有目的,这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读书也不例外。读书的吸引力在于对社会、对自己、对物质利益、对精神满足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处,所以好读书、读好书本不成为问题。但现在出现读书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文化的书因无“利”少“利”而受人冷落,暴露出当前社会利益导向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文化类书籍提升德,知识技能类书籍培养才。如果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选拔使用标准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这两类好书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追捧。问题在于,恰恰是上述人才选拔使用标准在贯彻中有重才不重德,重本本、重学历而不重实际能力的偏差,所以才出现了学生只看教科书教辅书,英语考级书籍炙手可热,经典文化书籍备受冷落的局面。

    不要过多责怪挣扎在“功利性阅读”中的读书人。不多看英语等应试书籍,学历怎么拿,职称如何评,职位怎能升?而那些真正能夯实文化根基,丰富精神生活的文化经典,只能在先放一放的利益考量中被打入冷宫。在技能标签和高尚情操之间,社会天平的倾向大众无法抗拒。

    看病要找根,治病要治本。在全社会大兴多读书、读好书的风气,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需要我们在各行各业的人才选拔制度建设方面多思考,力求科学全面地评价人才、考核人才、任用人才。本来有用的书没人读,只能说明是不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让有用的书变得没用。因此,不断完善人才评价、考核、任用方面的制度措施,让好书变得有用,读好书变得有“利”,好读书、读好书就能蔚然成风、风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