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ever late he is:议论文阅读考点分析(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31:53
议论文阅读考点分析(二)[ 2007-5-6 13:01:00 | By: 扬慕 ] 

典型例题

例1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丧失的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及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执着。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成为一个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之人,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指以其优秀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渎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歌德认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强调“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题1.本文共五段,用“‖”划分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解析:本文开头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结尾与开头照应再次强调读书人是幸福人,中间部分论证论点,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答案:①‖②③④‖⑤。

题2.文章第一段中说造成“精神不平等”的原因是______。

解析:解答这道题不难,只要在文中找到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立刻就能找到答案。文中句子是“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句子的前半句就是原因。

答案: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

题3.文章第二段着重讲述了阅读的好处,这好处一是____,二是_______(用自己话概括)。

解析:题目中已经提示了阅读的好处有两点,只要根据内容把第二段分为两个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第二段先讲通过阅读可以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再讲阅读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

答案:阅读能增广知识,阅读能使人超越有限的生命。

题4.文章第三段列举了许多书名和作家的材料,意在说明___,从而论证______的观点。

解析:这段话采用首括句的形式,先提出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然后加以论述。

答案:读书不仅能增广知识,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陶冶读书人是幸福人

题5.文章第四段引用歌德和雨果的话,是证明: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论据作用的理解。文中引用歌德和雨果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再依照引文的内容可知,证明的不是全文的观点,而是第四段的观点。

答案:读书使人向善,使人避恶。

题6.请简要说明文中加粗的“极大的可能”不能删去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解答前要认真读这段文字,结合原文内容思考,然后再阐述,最好从正反两面来分析。

答案:因为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只有和好书结缘才是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的人;去掉“极大的可能”,句意就变成与所有的书结缘都可以变成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的人,表达不准确。

题7.文章第五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总结全文,强化论点(重申论点)。

例2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清代顺治年间,汤斌曾在许多地方担任要职。他奉旨出任潼关道(官名)时,守关的把总见他一主一仆各骑一骡,另一头骡子驮着两床破旧的被褥、一个竹书箱,不禁感叹道:“把你放到锅里去煮,也煮不出官味来。”

任期内,他常采野菜佐餐,每顿必有一味豆腐。他为官清正,政绩A然。离任之日,穷得只好卖掉坐骑以做盘费,当地百姓泪流满面,塞道遮留。康熙年间,嘉定县令陆陇其上任时,衣服由夫人自纺自织,出入舟车,费用自付。离任时,船上仅有书籍数捆,织机一张,老百姓执香携酒,遮道相送,时人赠诗赞他:“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③如果说历史上那种“慎终”的清官是凤毛麟角的话,那么,今天焦裕禄式、孔繁森式的人民公仆则随处可见。天津市南开公安分局户籍科副科长方增光,在他那样的位子上并非无油水可捞,但他廉洁奉公,勤奋工作,最后累死在写字台上。他的感人事迹,在天津老百姓中有口皆B。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④当然,也有些当官的,曾风云一时,为人民做过有益的事情,建立了显C的功绩。但是未能一以D之,坚持到底,终为金钱、权力、美色所腐蚀,结果前功尽弃,由功臣而变为罪人。这些未能慎终的事实,确实发人深省。

⑤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殊不知,开头固然不易,但要能坚持不懈,慎始慎终,就更不容易了。倒是有两句话对人启发更大些:“行百里者半九十”,“积土成山,功亏一篑”。这样的话,老百姓应该记取,为官者更应记取。

题1.把本文中标字母处所缺的字依次写在下面横线上。

A.___B.___C.___D.___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积累,虽然文中四个词语并非课内学过的,但作为初中毕业生对于常用的成语应该

掌握。试题采用填空式,要求书写正确,不能写错别字。填空时要了解字义、词义。A“斐然”:是“显著”的

意思;B“有口皆碑”,注意“碑”字的写法,不要与“牌”相混;C“显赫”:是“盛大”的意思;D“一以贯

之”:意思是一直贯彻到底。

答案:斐 碑 显赫 贯

题2.在①段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

A.为官一任,就要清廉自守,慎始慎终,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戴。

B.为官一任,就要勤谨俭朴,始终关心民间疾苦,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

C.为官一任,就要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D.为官一任,就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赞扬。

解析:这是一道选句复位题。句子复位要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定,可以认真读一读文中两个事例,找出相同点,然后分析它所表现的中心是什么。汤斌和陆陇其的共同点是清廉自守,离任时群众“塞道遮留”、“遮道相送”,表现的是为官要清正廉洁的品质。

答案:A

题3.对②段中“把你放到锅里去煮,也煮不出官味来”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做了官还如此清贫,我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你像个官。

B.你确实一点也没有当官的派头,当官的架子。

C.当官的,我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你,我根本就看不出。

D.你是当官的,怎么就像个老百姓?总该有点官味才好。

解析:这道题要求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认真阅读守关把总的话,可知是说他不像官。再来看选项,A、B、C三项语言表述虽不同,但意思相同,只有D项,“总该有点官味才好”,与原句意思不同,所以不正确。

答案:D

题4.②段举了清代两个“清官’’日常生活的事例。为了避免重复,前者举其上任后“食”的事例,后者则举___和___的事例。

解析:本题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来填空,写汤斌重点写“食”,“常采野菜佐餐,每顿必有一味豆腐”。写陆陇其,重点写“衣服由夫人自纺自织”,“出入舟车,费用自付”。前一事例用“食”概括,可模仿其方法概括后一事例。

答案:“衣”“行”

题5.⑤段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本义和比喻义分别是:本义____;比喻义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一是需要积累,二是联系前后语句,弄懂其意思。前文有“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意思与“行百里者半九十”相对。

答案:本义是:一百里的行程,走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比喻义:比喻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坚持不懈(“越是到最后,越不能麻痹大意”、“贵在坚持到底”、“不坚持到底,就会前功尽弃”等都可以)。

题6.对本文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论证,以正面事实为主。

B.①段提出问题,②③段分析问题,④⑤段解决问题。

C.⑤是分析、总结,深化了①段的论点。

D.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以摆事实为主。

解析:这道题考查写作方法,解题必须在充分熟悉文章的基础上作答。文中②⑧段分别举古代、当今为官清廉的事例;④段列举由功臣变为罪人的事例,一正一反,以正为主,A项正确。议论文的结构通常是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中②③④段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段与段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分析问题,不能将其分开。B项将④⑤段归为解决问题,自然是错误的。

答案:B

题7.本文的最佳标题是(  )。

A.切勿半途而废B.为官要廉洁自律C.慎始,更要慎终D.行百里者半九十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这类题有难度,要将选项认真比较,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选择。作为最佳标题应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还应注意尽量用原文的语句,特别是文中反复强调的语句。本文①段、⑤段中有相互呼应的词语,即“慎始慎终”。

答案:C

例3

成功离不开积累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________: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每片纸上都记下了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有用的生活素材,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为的是在睡觉、穿衣、刮脸、踱步时都能看到,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依靠对语言和生活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写出像《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成功离不开积累。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点一点地学,才能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道得更多一些。想要在学习上一蹴而就,一下子变成一个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既然要一点一点地学,那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积少能成多,聚沙能成塔,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成果的获得,是离不开积累的。

有的同学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一点,丢一点,今天学,明天忘。这样,虽然也花了不少时间学习,收获却很少,到用时,捉襟见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这是很可惜的。

注重积累,就要求在学习时用笔多记,用心多思。拿语文学习来说,就应该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可以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圈出,或抄记在笔记本上,用心思索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语?为什么写成这样的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在哪儿?在课外阅读时也应注意积累语言,可摘抄精美的词语和句子,包括名言、格言、警句等;还可借助词典积累一些成语。经常作摘记和思考,就能提高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作文时就能从容地遣词造句,不仅能大大减少病句的产生,而且能写出优美的语句,进而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大学问家邓拓说得好:“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注重积累,不断积累,就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杰克·伦敦在创作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我们也必将在学习上获得丰硕的成果。

题1.给文中两个加粗的字注音。

(  )步  一(  )而就

解析:为加粗字注音,主要靠平时的积累,不能望文生义,或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按照字的一部分确定读音。

答案:duo? cu

题2.填到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是(  )。

A.修饰B.装饰C.妆饰D.装修

解析:选择同义词,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所填词的前面是“奇怪”,后面是“窗帘上”、“衣架上”的“小纸片”。所选词语实际就是“小纸片”,可以采用排除法,“小纸片”不能是“装修”,也谈不上是“修饰”,更不是“妆饰”。

答案:B

题3.第二段中加粗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解析:判断“这”,指代内容,先看这个句子“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句子可以断定“这”指代的内容在这个句子的前面,用前面的句子替代“这”,再读这个句子,读得通,内容衔接就正确。

答案:想要在学习上一蹴而就,一下子变成一个大学问家。

题4.请写出文中使用的4个成语。

解析:本题的目的是让同学们积累一些成语,与本文的内容也正好一致。文中的成语有不少,只要求写出四个,如:脍炙人口、循序渐进、一蹴而就、捉襟见肘、得心应手。

答案:略

题5.属于并列复句的一项是(  )。

A.既然要一点一点地学,那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

B.积少能成多,聚沙能成塔。

C.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

D.虽然也花了不少时间学习,收获却很少。

解析:A项有关联词语“既然……就”,表示因果关系;B项没有关联词语,两个分句说的是一个意思,两句话没轻重、主次之分,符合并列复句的特点。C项虽然没有关联词语,但两个分句间是假设关系。D项有关联词语“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答案:B

题6.对题目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议论的范围。B.展示供议论的故事。

C.提示论述的内容。D.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析:判断题目的作用,要联系全文内容分析选项,用排除法,从最明显的错项开始排除。“成功离不开积累”这个标题本身没有展示供议论的故事,排除B项。标题是个完整的句子,表明了一种观点,不是议论的范围,排除A项。剩下C、D两项,可以通过文中论据所证明的论点来判断。文中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事例证明的就是成功离不开积累。

答案:D

题7.对本文立论的针对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亲身经历的生活实例。

B.针对一般人常遇到的学习方法问题。

C.针对一般人常遇到的学习态度问题。

D.针对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及中国大学问家邓拓的经验。

解析;本题是要求理解文章的针对性,也就是作者针对什么写的这篇文章。认真读文章,会发现第三段明确指出了文章的针对性,文中“学一点,忘一点,今天学,明天忘……”,这显然是学习方法问题,而不是学习态度问题。

答案:B

题8.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

解析:指出论证方法不难,但要注意找全,不要遗漏。文中举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事例证明论点,这是例证法;结尾引用大学问家邓拓的话证明论点,是引证法;文中有的同学的做法与杰克·伦敦的事例构成对比论证;“聚沙能成塔,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用的是比喻论证法。

答案: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题9.本文最后的句子“杰克·伦敦在创作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我们也必将在学习上获得丰硕的成果”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文章开头直接写杰克·伦敦的事例,在结尾再次点明他取得的成就,使首尾前后照应,而且“我们也必将在学习上获得丰硕的成果”一句表达了对我们在学习上获得丰硕成果的热情鼓励和期望,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那么,去掉这句话,就没有这样的效果,所以,去掉不好。

例4

要勇于“忏悔”

古人知耻,勇于“忏悔”者不少。法国18世纪杰出的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他晚年为自己写的自传《忏悔录》中,以极其沉重的心情,忏悔他在一次偷盗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的头上,造成了终生怨恨,并忏悔自己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麦特尔。一件件,一桩桩,摆得那么清楚。他痛苦地说:“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忏悔之后,他又直言不讳地讲:“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

彩色戏曲艺术影片《包公误》中,有这么一场戏:包公错断了边关元帅狄龙谋杀太子一案后,先锋官狄龙之妻段红玉也随之被召回府。经过包贵的一再劝阻和包公的细心查访,才发现这是一个错案。公堂之上,当着狄龙夫妇之面,包公亲自卸刑,要求包贵按法论罪,以儆百官。

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有时会出点问题,事情的关键在于,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自我净化”,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龉龊的脏东西。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或四处奔波,托人说情,开脱罪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或轻描淡写,隔靴搔痒地作一点自我“批评”;或徘徊犹豫,吞吞吐吐,下不了决心,怕“亮相”后丢人。其实,有错不改,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那才真正会降低威信。卢梭并不因为披露了自己的隐私而威信扫地,相反,在他逝世以后,巴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仪式,把他的遗体移葬到伟人公墓。“包公请刑”,并没有因此遭天下人耻笑,反使天下人觉得他执法如山,得到了更大的依赖和爱戴,威信更高。

斯大林说:“没有自我批评,我们的党就无法前进,就无法割开我们的脓疮,就无法消灭我们的缺点。”毛泽东同志也早就告诫人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我们的同志应该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勇于解剖自己,改正错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题1.选出最能表现本文论点的一项(  )。

A.要勇于“忏悔”。

B.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自我净化”。

C.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龌龊的脏东西。

D.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把握,可以从文章内容和论点的语言形式去判断。要注意区分论题和论点,论题是作者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的观点。A项是文章的论题,是作者论证的对象。B项从内容上看并不是针对论题提出的观点。D项所起的作用是引出论点,它是论点的根据。

答案:C

题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段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从内容看,两段分别介绍了两个人的事迹;从表达方式看,两段都是叙述段,将两人的事迹概括出来,就是段意。叙述段段意的概括,一般采用“谁十做什么”的形式。

答案:第一段段意:卢梭痛苦地忏悔把偷盗罪转嫁给女仆和关键时刻抛弃最需要他的朋友这两件事。第二段段意:判错案的包公给狄龙夫妇亲自卸刑并要求按法论己罪。

题3.“自我净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比喻义,解答时可以将词语代入句子中,结合上下文考虑其意思。

答案:自己改造自己的思想,改正缺点,纠正错误。

题4.“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句中“屁股不干净”指的是__________;“怕别人替他‘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缺点,有错误? 不愿别人帮助,更不许别人批评

题5.“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句中“白璧无瑕”和“一尘不染”分别从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角度说明了“要勇于‘忏悔’”的原因。

解析:这道题是要求辨析近义词的差别,首先应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白璧无瑕”是说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疵斑,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毫无缺点。“一尘不染”是说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污,比喻十分洁净,无污染。再分析它们的差别,“白璧无瑕”指的是“白玉”自身;“一尘不染”指外界的污染。再结合文中的意思,“白璧无瑕”指自身完美无缺,没有缺点;“一尘不染”指没有受到不良影响。

答案:自身? 外界

题6.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文中为了证明论点列举卢梭、包公的事例,采用的是例证法;引用了斯大林、毛泽东的论述作为道理论据,运用的是引证法;文中卢梭、包公的做法与有些同志的做法进行比较,用的是对比论证法。

答案:例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

题7.“一件件,一桩桩,摆得那么清楚”和第二段中“公堂之上,当着狄龙夫妇之面”,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那就是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论证作用的理解,可以从这两个事例所表现的精神来考虑,这两句话与整个事例表现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更加突出了人物的精神。

答案:突出了卢梭、包公勇于忏悔的精神。

题8.“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龌龊的脏东西”,这两个句子是不能调换顺序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语言顺序的把握,“反省检查”与“清除”都是动词,但它们有先后顺序,已经“清除”了,就没有必要再“反省检查”;只有“反省检查”之后,发现脏东西,才有“清除”的对象。

答案:有先后顺序,只有做到了“及时反省检查”,才能“自觉地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