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列颠第一季百度云:汇率制度和汇率理论的重新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14:38

重新认识汇率制度和汇率理论


  今天的汇率,不仅仅是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或汇兑比率,它首先是国际储备货币与非储备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储备货币、非储备货币与国际轴心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而且,非储备货币和储备货币基本是围绕国际轴心货币兑换或确定汇率。

  在纸币与黄金(白银)挂钩的金汇兑或金本位制度下,黄金(白银)成为了世界货币,汇率的第一含义是各国纸币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各国纸币之间据此有了兑换比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汇率,即各国纸币与国际(纸币)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今实际是指本国纸币与美元等储备货币的兑换比率。因此,一般意义上,绝对不能把汇率理解为不同国家纸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非国际货币国家货币兑换或汇率的根本问题:数量满足和兑换自由上的障碍.

 汇率的根本问题,乃至货币可兑换的根本问题,是汇兑的数量满足和自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就在于它不能满足兑换黄金的数量要求 ——黄金的需求很大,但黄金的生产和供给有限。但纸币可以解决黄金的这个缺陷。然而,美元等纸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后,只是解决了其自身兑换的数量限制和兑换自由问题,没有解决其他国家汇率兑换中的数量限制和自由问题。因此,对于非储备货币国家来说,本来与美国一样,是通过持有和生产黄金来解决兑换数量问题的,现在却要转变为持有美元等国际货币来满足兑换数量的要求。至此,纸币平等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对于国际储备货币国家来说,汇率贬值确切地说是汇率波动。因为它们的本币可以无限地被创造出来,或通过发行债券等来解决支付、清偿或汇兑中的货币数量要求;但非储备货币国家不能用本币进行国际支付和清偿,一旦没有足够的储备货币或可兑换货币来支付、清偿和满足兑换需要,就要发生债务危机,在汇率自由浮动、允许货币交易的情况下,汇率就不被信任,就要被投机而发生贬值,甚至发生金融危机。


 因此,非储备货币国家的汇率自由浮动和货币可兑换进程始终存在获得国际货币的数量约束的困难乃至金融风险,一切债务危机、汇率危机都表现为不能满足兑换的数量要求。正因为不能充分满足货币兑换的数量和自由的要求,人们因此从国际收支角度划分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目的是通过项目交易限制和数量限制来保证货币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从理论上讲,凡是非储备货币国家,无论其汇率制度如何合理,由于其国际货币兑换数量受到限制,如果把握不好,都有可能发生危机。经验表明,由汇率波动导致的货币支付和清偿危机,都发生在非储备货币国家,储备货币国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然,如果非储备货币国家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外汇存款,足够解决贸易、债务和汇率波动干预以及应对金融交易投机所产生的对储备货币的需求,或者其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且被信任,那么,它实行的汇率自由浮动和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就会很小,就可以加快推进汇率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进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凡是本币不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实行外汇管制就可能成为必要和必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简单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或进行金融开放,尤其是允许证券资本和各种短期资本跨境自由流动,允许本币与外币的离岸交易,就很容易出现货币危机和其他金融危机。

  从汇率在经济杠杆中的地位变化看汇率自由浮动不必要

  利率、汇率、价格和工资被理论家们认为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杠杆。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以及贸易发展史表明,这些因素确实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杠杆。但是,在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些传统的经济杠杆工具正在失去威力,或作用在减弱。只有当这些杠杆可调节范围比较大的时候,才能具有一定时间内的宏观效益。

  以价格来说,它基本已成为企业行为,成熟社会的企业已经从价格竞争走向非价格竞争,价格不再是政府可以控制的杠杆。工资同样如此。利率和汇率的杠杆作用也很有限。美国在1990年6月到2000年5月期间6次提高利率以及2000年6月到2002年3月期间的11次利率升降对股市的调节作用均极其微弱。可以说,目前利率浮动对调节企业行为的作用有限,甚至利率浮动由企业说了算,而不是银行说了算。

  那么,调节汇率是否可以对宏观经济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呢?或者说促进某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并带来长期的利益呢?目前看不出来,也看不出有什么必要。1994年以来,在人民币一直保持稳定的同时,我国的出口迅速增长,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纵观人民币贬值的历史,越是贬值的时候,虽然我们的出口数量增加,但价格下跌,很多产品甚至因为遭反倾销而退出市场,货币贬值往往两年不到,出口成本又上来了。因此,通过汇率贬值刺激出口,在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的今天,往往得不到预期的利益。倒是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改善结构、提高技术含量的非价格竞争可能更有利于出口竞争力提高。

  经济学在设计汇率浮动的时候,实际上是假设其他因素为不变量,把汇率作为变量。如果反过来假设,其他因素就是变量。关键是把谁作为变量和不变量,当今时代,变量的杠杆已经不只是利率、汇率和价格,这些因素的作用已经很微弱,其他因素更重要。

  决定汇率制度和政策成功与否的新因素

  一个国家的汇率政策是否成功,关键因素很多,有时候是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本身,很多时候则是其他因素。对于非国际货币国家来说,国家的政治稳定以及政府对经济金融的控制和稳定能力决定着汇率的稳定和信誉。比如土耳其总理和总统不和、阿根廷总统与法院关系不和,均导致外部对该国经济金融失去信任,甚至借此进行投机。政府对经济金融的控制和稳定能力,特别是应对紧急情况、突发事件和内外危机的能力,往往是影响汇率稳定的更重要因素。

  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今天的汇率波动机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影响汇率的因素首先是对政局、经济的信任、信心和预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信息传播和国际反应,其中包括国家信用评级和资本流动、债务调整等。例如,假设IMF不贷款给危机国家,这个国家的汇率就会突然恶化起来。

  一个国家的企业如果能够摆脱政治和政党的纷争,或者该企业主要进行跨国经营而不受国内政局的影响,这个时候决定汇率的第一因素不是政治和政局状况,而是金融或企业自身经营状态或其他因素。

  “三元悖论”不成立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可兼得。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论”。但部分国家的经验证明,“三元悖论”本身并不成立。以美元为例,美国不仅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而且在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后,仍然保持了汇率政策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甚至主导和影响欧元、日元的变动,而且始终维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此可见三者并不排斥,而是可以协调的。这是因为,在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以后,美元成为世界轴心货币,美国的金融和货币政策成为主导和支配世界的政策。作为国际货币国家的英国、欧洲、日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三者的平衡。欧元汇率曾经是固定汇率制度,过渡期结束后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但都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欧洲央行也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由于日元汇率被美国支配,日本始终未能很好协调三者的关系。由此可见,在本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三元悖论并不成立。


  然而,如果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允许资本自由流动,面对强大的外部资本流动冲击和剧烈的汇率波动,要保持独立的汇率政策或稳定的汇率是不可能的,独立的货币政策更是无从谈起。对这些国家而言,“三元悖论”自有其道理。

  当资本自由流动以后,一国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对资本流动施加影响,独立的货币政策也不足以抗衡国际汇率大幅度波动的冲击,这在货币危机中最为明显。可惜经济学家很容易忽视这些事实。如果说独立货币政策能够在自由浮动汇率、资本自由流动之后保持下来并发挥作用,这个国家不是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比如大幅度提高利率乃至超过国际利率),就是正在孕育金融危机。与外部相反的低利率会导致资本大量外流,而高利率又会使国内企业成本提高。如果开放金融市场,允许企业自由借款,则会导致企业大量举借外债(如韩国),或者是由银行借外债(兑换为本币)谋取拆借资金的利益(如泰国),从而酿成金融危机。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走上了资本自由化或资本市场开放的道路,就没有自己选择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的自由。美元降低利息而你不随之跟进,就会带来很多严重问题;而保持与外部利率持平,货币政策的调节空间又很小。

  适度的货币升值可以作为政策来选择,

  国际上有一种看法,认为货币贬值有利,而货币升值不利,据此,很多发展中国家不断让本币贬值。但从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依靠货币贬值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竞争力提高的。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以及拉美诸国等都是货币长期贬值的国家,但都没有获得持久的成功。相反,凡是在货币贬值以后能够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乃至升值的地区和国家,经济和金融的竞争力提高很快,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在金融危机面前的抵抗能力也比较强。比如,台湾(1982~1992年)、香港、马来西亚均依靠货币稳定或升值提高了竞争力,战后的日本、西德也是如此。


 韩国虽然实现了工业化并于1996年加入了OECD,但韩国货币长期贬值并依靠本币贬值和日元升值的机遇与日本争夺国际市场,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企业利润和国际竞争力却增长有限。

  在当今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贬值作为政策选择必须慎用。在开放社会,货币贬值必然导致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国民财富的流失与价值低估;而在不开放社会,货币贬值的危害是国内财富重新分配和通货膨胀。在开放经济下,本币贬值幅度多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包括资产、利润等)就相应贬值多大,国民财富和国家竞争力也相应下降,因此,如果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应该选择货币贬值。相反,货币升值则可以提高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但货币升值要根据国家的消化能力、承受能力以及国际国内环境来选择时机和时间。尤其要注意的是,货币升值必须遵循小幅度、慢性化、长期性原则,不能大幅度、快速升值。在这方面,新加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新加坡一直坚持保持货币坚挺的政策。1967年,政府规定1新元兑换0.290299克黄金,即使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并贬值的情况下,新元兑黄金的汇率也没有改变,这实际上意味着新元兑其他货币在逐渐升值。从20世纪60年代到1996年,新元兑美元汇率从3.08∶1升到1.4∶1,差不多升值了54.5%,但这个过程用了22年时间。因此,新加坡并没有因为货币升值而带来危害,相反,货币升值帮助新加坡实现了出口结构调整。新加坡能够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保持相对稳定,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其汇率升值所产生的竞争力。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日元汇率波动巨大,但日本没有陷入韩国那样的汇率危机,其原因在于日元升值所积累的竞争力和国民财富(包括外汇储备)使其具备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历史表明,二战以后的日本、德国(原西德)都是通过货币升值使日元和德国马克逐步获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并因此保持了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成功实现了工业化。

  日元汇率只有在1985广场协议后的升值是失败的。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前,日元兑美元汇率为240∶1,1986年5月升值到160∶1,到1988年1月初更升值到121∶1。从1971年到1985年,日元兑换美元从360∶1升值到240∶1用了14年,而1985年至1988年日元兑美元同样升值120日元,却只用了两年多一点。两年多时间货币升值50%,这显然太快了,幅度也太大。日元快速大幅升值,成为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带来很多其他问题。

  总之,只要有消化能力,货币适当升值是可以的。当然,适当的升值涉及到时间、幅度和时机问题,也有政策操作问题。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些因素,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汇率政策都可能面临失败。


  (作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副司长) 

==========================

分析的中介:利率和预期

   

  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如前所述,是由货币市场的利率和对今后汇率变化的预期决定的。这里的问题是,利率是怎么决定的?对今后汇率变化的预期又是如何形成的?1.利率问题利率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在货币市场上,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1)利率。利率上升,人们愿把货币存入银行,或进行投资,对货币的需求减少;(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通货膨胀)越高,同等数量的货币所能买到的东西越少,人们为维持自己的购买力,手里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对货币的需求增加;(3)实际收入。作为国家来讲,这就是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当GNP增加时,商品的交易量增加,作为对交易媒介的货币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加。如用Md表示对货币的需求,P表示价格水平,R为利率,Y为实际GNP,则货币的需求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d=PL(R,Y)货币的供给,受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控制,可以人为地进行调节。如果中央银行想使货币的供给(Ms)等于货币的需求Md,则Ms=Md。

货币市场在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就达到均衡和稳定。这意味着:Ms=Md=PL(R,Y)汇率,便由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均衡共同决定。在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当外汇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平价条件必须成立,而在这一节我们又知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2)式必须满足,汇率即是这两个市场的综合。假定两个国家美国和德国,它们各自的货币政策决定各个利率水平,这两个利率在外汇市场上通过利率平价关系进行综合。不难看出,结论是,当美国的货币供给增加时,美国的利率下跌,由(3)式可知,如果这时德国利率保持不变,则美元会相对马克贬值。

  DMsusEFRu.sEF美元(美元相对马克贬值)对马克来说,亦是一样:DMsGEFRGE马克(马克相对美元贬值)如果削减货币供给,我们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即货币升值。

 结论是:(1)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利率,直接影响它的汇率;(2)汇率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国家货币政策发生变动,或两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变动方向不一致,或者方向一致但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汇率都会受到影响。

以上的分析,实际上是短期分析。这里所谓短期,是指在这一段时间内,尽管两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发生变化,但两国的价格水平却保持不变。实际上,就长期而言,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影响它的价格水平。这时的汇率又如何发生变化呢?结论是否和短期一样?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就长期而言,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它的实际利率和实际GNP都没有影响,变化的只是它的价格水平,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成比例地上升或下降。当然,在实践中,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与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变成精确的对应关系。

  因为实际的经济增长,利率和实际货币需求也受到与货币供给无关的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增长随资本的积累和进步而增加,货币的需求由于金融工具和手段的不断更新等原因而减少。不过,用过去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和它的价格水平之间却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现在回到本题。既然就长期而言,货币供给的增加不影响实际利率,那么它是否影响汇率?答案是,一国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本国货币成比例的贬值。一国货币供给增加50%,则该国货币最终也会贬值50%。道理很简单,从(3)式可得P=Ms/L(R,Y)现在既然P和Ms成比例地增加,要使该式保持平衡,利率R必然成比例地降低,货币的需求L才能相应地增加。利率降低,根据利率平价条件(2),货币必然成比例地贬值。

  2.预期问题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是影响汇率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这里的预期,可以分作两个层次。先说第一个层次,在前面分析货币供给的变化在短期内对汇率的影响时,我们假定,尽管由于货币供给发生了变化,但价格水平不变。这个假定,不很现实。因为商品的价格,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有上升,也有下降。但也有很多商品的价格是通过合同形成的。譬如厂商之间的供货合同,在短期内,价格保持不变。工人的工资,短期内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它也是通过合同形成的,1年的合同或3年的合同。在发达国家中,工资成本占商品价格的比例很大,因而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一个国家在短期内,尽管由于货币供给发生变化,但价格水平却保持不变。不过,尽管价格水平在短期内由于合同的关系保持不变,但它却会带来使价格水平在未来增加的压力。有压力就有预期:预期价格水平会上涨。有预期时和无预期时的结果不同,以美元为例:没有预期时:Ms↑→↓R→↓美元(货币贬值)有预期时:Ms↑→↑预期价格水平→预期汇率贬值↓。上例表明,在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和预期通货膨胀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美元的贬值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于利率的降低而引起的,二是由通货膨胀的预期而引起的。显然,有通货膨胀的预期时,美元贬值的幅度要更大一些。

  预期对汇率发生影响的第二层次是,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一个国家利率的下跌会引起它的货币贬值,利率上升,会引起它的货币升值。但这里利率变化和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不这么简单,利率对汇率的影响还取决于利率变化发生的原因。不同的原因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例如完全可能利率上升,而货币反而贬值。这种差异的出现,和通货膨胀的预期有关。

  一般,在货币市场上: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我们在市场上所见到的利率,几乎全是名义利率。但作为投资者而言,他要求的收益是实际的,他考虑的也是实际收益。就投资者而言:预期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令Pe为今后一段时间内预期的价格水平,则预期通货膨胀率πe为:πe=PeP/P这时,预期实际利率re为:re=RAπe也就是R=re-πe这个等式告诉我们,即使实际利率re不变,预期通货膨胀率πe的出现或增加,就会引起名义利率的上升。

 考虑两个例子。(1)假定根据目前的国内的经济形势,人们分析出中央银行可能会在近期增加货币供给。既然货币供给的增加最后都会提高一般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的预期就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出现后,工人开始要求增加工资,工厂为防止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提高时出现亏损,就会提高自己生产产品的出厂价格,造成真正的通货膨胀。实际上,这时货币供给并没有实际增加。价格水平已经上升,而货币供给没有增加,造成实际的货币供给反而减少,利率提高。但这时,因为人们预期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也包括货币的价格,价格上升,实际购买力却不变。这就是货币的贬值。结果是,由通货膨胀的预期,尽管引起利率上升,但它并不能使货币升值,反而使之贬值。

  第二个例子。假定名义利率上升的原因是因为通货膨胀预期的下跌,或者是实际利率的上升。这时如果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利率的上升,由于货币供给的减少,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会降低。这时由于利率R上涨,预期通膨胀率πe下降,货币市场的实际利率re=RAπe必然上升。实际利率的上升,促使货币升值。

  这两个例子表明:外汇市场上,由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加而引起的名义利率的上升,会引起货币贬值。反之,由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实际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的名义利率的增加,使货币升值。同样的道理,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下降而引起的名义利率的下降,会使货币升值,而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加,以及由之而来的实际利率降低所引起的名义利率降低,会使货币贬值。 


======================

汇率是宏观中的宏观


  2002年至2003年国际汇市上多年不振的欧元一路飙升,而一直牛气冲天的美元却一路下跌。美元和欧元的汇价为何会走出不同的趋势呢?

我们说,影响一国汇率根本走向的,是一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简单地说,一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致富机会,这会带动国内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从而在汇率上反映为一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和货币的升值。相反,如果经济衰落、政局不稳、安全没有保证、政府信用丧失,都会导致汇率下跌。

汇率,现已经成为国屯国之间综合实力的比较与较量。国际汇价的形成,综合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甚至包括国民心理和文化上的比较。汇率可以算得上是宏观中的宏观,通过它,几乎可以折射出一国宏观经济的全部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汇率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常识。

    最近几年,国内那些手中握有美元的人们开始感到了一种压力。因为,用美元兑换人民币似乎越来越不合算了。有些人过去甚至通过黑市用9元左右人民币买人的美元,如今不仅没有升值、保值,甚至还赔钱了。尤其是2002年以来,欧元兑换美元一路飘升,汇率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汇率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货币的比较,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甚至包括政治和军事实力的比较,汇率可以算得上是更大范围内的宏观问题。

    汇率是怎么产生的呢?最早的汇率产生是因为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时,在货物和商品交易中,彼此需要支付各自的货币。两种货币交换形成一个比价,这个比价就是汇率。

    比如,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贸易,如果美国商品出口到中国,我们用什么货币和它结算呢?这要看合同的规定,有可能用人民币结算,也有可能用美元结算。如果是以美元支付,那就要把人民币按照一个汇率换算出应该支付多少美元,再到银行兑换以后支付给外商。

    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兑换行为,其实里面大有学问。我们在合同申选择以什么货币支付,什么时候支付;是以签约时约定的汇率支付,还是以实际支付时的即时汇率行情支付,都会对交易的利润产生影响。有些企业在跟外商做交易时,本来它的账面上已经赢利了,可是等到要支付外汇的时候,经过换算才发现自己没赚反倒赔了。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支付的时候,国际汇率行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金汇通论坛

    比如说日本政府,它希望日元强势还是弱势呢?它希望日元的汇率是高还是低呢?如果从目前日本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日本政府希望大量出口,它就希望日元贬值,因为日元贬值有利于它的出口。这时,我们就要小心了,在和他们签约的时候,就要预见到将来可能发生的汇率变化。尽管日本政府希望日元贬值,但如果突然遇到美国经济出现重大问题,比如战争,那么日元对美元可能会出现急剧的升值。如果这些因素没有考虑到的话,同样会影响到你做买卖的最终利润。做一笔生意本来就不容易,可能它的利润是10%,结果汇率在对你不利的方向波动了10%以上,这笔生意就等于白做了,甚至还会赔钱。我们说,对于和外商做生意的人是如此,对于那些利用外汇来进行资产保值、增值的个人和企业来说,就更要注意了。


  说到日本,为了有利于出口,它希望日元贬值。当日元贬值后,它把商品出口到别的国家,那些国家的人就可以用相同金额的本国货币买到更多的日本产品。这就相当于日本产品便宜了,在国外有了更大的市场,日本产品就可以大量出口。所以日本是一个巨大的贸易顺差国家。

    美国走的却是一条相反的路线。美国政府近十年来一直走强势美元的路线,这有利于迸口。大量进口外国便宜的消费品,美元强势,相当于它可以花很少的钱买到别国更多的商品。结果是,美国成为一个巨大的贸易逆差的国家。

    现在由于全球经济出现不景气的迹象,再加上战争等不确定因素,各国汇率之间都出现了重大波动。学习经济学理论,更多的是让我们明白汇率是怎么形成的,它是根据什么变动的,怎样看待不同的货币,汇率变动背后的经济原因有哪些,它们包括国力是否雄厚,经济增长率如何,物价变动如何等一系列因素。

    最近两年来卜茸外汇市场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欧元。大家知道,欧元刚发行的时候币值比美元还高,也就是1美元换不到 1欧元。,因为那时候人们都看好欧元,这与欧元的诞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元诞生以前,人们曾经这样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从法国出发,带着一笔法郎准备在欧洲走一圈,他决定这笔钱什么都不干,只是把它换成不同国家的货币,最后看这笔钱是多了还是少了。他到一个国家就把这笔钱换成这个国家的货币。比如,他到了德国,用法国法郎换成德国马克;到了英国,把马克换成英镑;到了荷兰,把英镑换成荷兰盾;到了瑞士,把荷兰盾换成瑞士法郎;到了意大利,把瑞士法郎换成意大利里拉;最后回到法国,再用里拉换回法国法郎。他走完欧洲一圈回来后,数一数钱他惊奇地发现,他带的这笔钱什么都没干,却比他出发时少了一半。     ,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经济这么发达的欧洲,交通和贸易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兑换货币付出的交易成本太高了。为了降低这种交易成本,全面提升欧洲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实力,于是有了组成欧洲货币联盟的想法,在这种想法之上产生了现在的欧元。欧元是欧盟中12国统一使用的货币。

    所以,当欧元开始作为一种统一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并迸人外汇交易市场以后,人们非常看好它的前景。觉得欧元降低了欧洲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得欧洲经济整体趋势有了向上突破的可能。结果没想到的是,自从欧元面市后,欧元与美元之间的汇率由1:1·2的高峰跌到1:0·82的低谷。也就是说,原来需要1·2个美元才可以换1个欧元,后来0·8个美元就可以换1个欧元了。欧元相对美元大幅贬值了。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处于上升趋势,国际资金大量流入美国;欧洲经济走的是一个下降趋势,所以欧元对美元才表现为一路下跌。这其申既有欧洲经济和美国经济之间的较量,也有国际政治上的较量。我们只是说,汇率是反映一国经济全方位因素的一个指标。

    无论如何,欧元的诞生是世界上的一个创举,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一个地区不同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为欧洲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在欧洲这块版图上,多数都是小国家。如果乘坐飞机,或者乘坐火车旅行的话,人们一天可以走好几个国家。欧洲的国家都不太大,可是它们的经济发展却很快。但是在欧洲各国之间,由于频繁的贸易往来,各国之间的货币交换,它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制约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最后,欧盟创造欧元,欧洲 12个国家使用统一的欧元作为共同的货币,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这些国家之间在经济上、政治上、国防上高度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共同振兴欧洲经济的目的。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更多的国家使用欧元。

     欧元证式作为流通货币是从2002年1月1日开始的。欧元流通了这么长时间之后,媒体报道说,欧元运行得比较好。记者到法国巴黎街头去采访,那里的人们说:"我们现在都接受欧元了,我们的交易都以欧元来定价了。"我们看到,一个强势的欧元在逐渐形成,欧元兑换美元已经从低谷时期的0·8升到了 2003年初1·1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现在的1个欧元比l个美元值钱了。
 
    我们来看,欧元在面币后不断的贬值过程中,是不是有利于 他们的商品出口?欧洲的经济在这个过程申逐渐积累了实力,而 且欧元的使用减少了以前多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环节,节省了交易 成本,这样欧洲经济的运转速度就可以加快了。当然,从另一方 面看,美国经过了十年的经济高增长,现在经济开始相对在走下 坡路,多年的强势美元已经伤害到了美国的生产、贸易等一系列 经济活动,这也为欧元的上涨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

      以上谈的是企业做贸易、个人持有货币资产要考虑汇率变 化。现在欧元、点美元汇率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对二个国家的外汇 储备来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以前中国会把外汇储备的 很大一部分去买美国的国债,大约占到外汇储备总额的70%左右。那么,现在我国政府会想,我们不要握有这么多的美元作外汇储备了,我们可以买一部分欧元作为外汇储备放着。对个人的储蓄来讲,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一个国家来讲同样如此,也要规避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因此,当我们不看好美国经济的时候,当我们想把外汇储备去买一部分欧元的时候,别的国家政府同样会这么做,它们也会把自己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换成欧元。结果,当各国政府都去买欧元,欧元就会被推高,这就会加剧美元的下跌。所以,汇率是货币的价格,它也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如果各国都去要欧元,对欧元的需求就会加大,欧元就会越来越值钱,它的汇率就会上升;反之,如果大家都不要它,欧元的汇率就会下降,欧元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2002年末,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对美元都出现了明显的升势,升幅达15%以上。为什么各国汇率之间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我们要分析一下它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人们不看好美元了呢?为什么美元会跌那么多呢?难道仅仅是美国和伊拉克之间战争因素的影响?战争不过是影响汇率波动的一个因素而已。

     我们说,影响一国汇率根本走向的,是一国的综合实力和经 济增长速度。这才是影响汇率趋势的根本因素。简单来说,一国 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增强,也会增加一国货币的信用,增强人 们持有它的信心,不担心它会贬值,不担心它的政府会做出不负 责任的行为,从而使得人们愿意持有该货币进行资产保值。同 时,如果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或者处于增长周期中,人们就 愿意持有该国货币而使资产增值。因为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就意昧着在经济中存在大且致富机会,这会带动国内外对该国货 币的需求,从而在汇率上反映为一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和货币的升值。
 
   这时,让我们来看美国经济。它在持续十年的高增长后逐渐失去了增长的动力,甚至为数不少的巨型跨国公司已经到了需要作假财务报表、粉饰企业经营业绩来欺骗投资者的地步。这时候人们对美国经济的担心促成了人们在一定阶段内不再看好美国经济,并试图重新寻找其他合适的外汇途径储备资产,于是美元出现了一个下跌的趋势。同样的道理,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这些国家的整体经济出现了问题,结果被国际炒家抓住了机会,最终使他们的汇率一泻千里,出现了巨幅的贬值。这就是一国经济最后在汇率上的反映。

    此外,在老百姓看来,判断汇率的变化,其实有简单直接的思考方式,这就是专业术语上讲的购买力平价。我们说一种货币值钱与否,是看你持有它能够买到多少东西。比如,在美国花 1美元,买一篮商品;在中国花8·2元人民币,买一篮商品,然后把这两个篮子拎起来比较,看哪个篮子里面的东西多。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1美元买到的东西多,说明美元更值钱;如果8·27元人民币买到的东西多,就说明人民币更值钱。

    我们再进一步,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个购买力的比价就是货币汇率。也就是买同样的东西,看各自花多少钱,或者说花同样的钱,看各自能买到多少数且的东西。如果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越来越高,或者说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说明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这种货币就越来越不值钱,表现在汇率上,就是贬值。所以,我们看到像阿根廷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等,如果一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它的货币汇率就会一泻千里。

    反过来说,如果一国汇率形成了,它将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呢?假如美元和欧元的汇率是1:1的比价,"买同样一部奔驰轿车,在美国要6万美元,在欧洲『要5·6万欧元,这就会促使人们把美元换成欧元,到欧洲去买车,因为在欧洲买车便宜。这样一来,对欧元的需求就会上升,从而带动欧元升值,也就是说欧元变贵了。当资金不断往欧洲流动,欧元越来越贵,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再换成欧元去买奔驰车了,因为换欧元贵了,不如在美国花美元买奔驰车了。这时候,汇率就会停在一个适宜的价位,人们不再会为了去买别人更便宜的商品而产生对别国货币的需求。这实际上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现实汇率中产生的影响,只不过这样的影响还会受到信息不对称、交通成本,以及关税成本等因素的限制。
o

    用购买力平价比较,是1美元买的东西多,还是8·27元人民币买的东西多,大家的体会还不那么深刻。如果你到东南亚国家去旅游,走出去看,就会发现,当地人非常愿意收人民币,因为人民币有相对充足的购买力。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在走一个上升的趋势,人民币越来越被国际市场接受,并作为交易的支付手段。

    如果到香港,就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个问题。香港在1997年回归的时候,人民币和港币之间兑换的比例是116元人民币换 100元港币,也就是1·16:1的汇率。但是,到2003年已经是 1·03:1左右的水平了。这说明什么?是人民币在升值还是港币在升值呢?当然是人民币在升值。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呢?每一次都要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只有想明白为什么,才会懂得判断汇率将来的变化趋势。因为现在香港经济不太景气,港人愿意把港币换成人民币,经过罗湖海关,到深圳到祖国内地来消费。他们很多人在深圳买房、购物,在深圳娱乐,即使算上来回的路费也合适。由此可见,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影响着汇率的升跌变化

    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代表什么?它代表这个国家的经济,代表该国的经济是否繁荣,国力是否强盛。当人们越来越看好人民币时,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向上。再看俄罗斯,许多年以前,1个卢布超过1个美元的价值。到1991年底1个美元能换100多个卢布。俄罗斯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的动荡,到现在它已经换了几次货币了。什么时候卢布能成为一种强势的货币,这将取决于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发展。

    以上的分析,都是影响汇率长期走势的根本因素。但是汇率也会受到很多短期因素的影响。因为汇率每天都在波动,它在根据最新的经济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一国利率变动是对汇率变动影响比较明显的因素。从理论上来说,当一个国家利率水平很高的时候,会吸引大量国际投机资本去追逐该国货币,从而获取相对较高的利息收入。这部分逐利资本会加大对一国货币的需求量,从而推高该国货币的汇率。我们看到,当一国的中央银行采取降息措施的时候,有一部分资金就会放弃继续持有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需求下降,带动汇率下跌。

    实际上,真正反映在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变化,是投机资本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套利交易完成的。上面所说的只是推动这些资本流动的原理。影响汇率变动的还有一国的利率、通货膨胀率二蓉业率二¨国际域麦襄妻童圃函因素,"""-""

    其实对老百姓而言,有时候看不到这么细。相反,当他们看到一些简单事实的时候,对汇率会做出直观的反应。比如说美国可能要打仗了,汇率明显表现为下跌;但同样的因素却导致瑞士法郎大幅上涨。为什么呢?因为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家,相对来说,是一个政治风险低的国家,尽管它的经济并不是那么强大,但在国际战事存在的时候,它却作为避险货币而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从而带动了汇率大帽上扬。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政治和战争因素会对汇率波动产生影响,影响的轻重程度要看战争的时间 规模大小而定。类似的情形,比如某些国家出现政治不稳定,也会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有关汇率和汇率变动,对做贸易、做投资来说,是需要具备的起码知识。比如到了战争将要发生的时候,想到自己持有的货币万一贬值怎么办呢?如果会做到提前把一些货币变换一下,哪怕国家也是一样,把那些外汇储备也变换一下,就能有效回避一些汇率风险,甚至通过自己准确的判断,还能抓住机会,如果你是做国际贸易的,你就可以在进出口的原料价格和时机上做文章;如果你是做金融的,你就可以在汇市上把握机会;如果你原来一直相信美元,手里握有一些美元,在看到美国经济和伊拉克战争的危机后能及时换成欧元,也是一个机会,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损失。
    
 目前,由于战争原因,国际汇率的大幅波动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观察经济的机会。我们关注汇市、关注股市,还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指标和数据的变化,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便于你的企业发展,便于你的财富增加,使你不至于在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大的变化,甚至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如果学会从宏观的视角来观察经济和汇率,你就会发现,要学会逆向的思维、反向的操作。
   当一种东西太热的时候,你定要悄然而退;当一种东西太冷、当市场完全没有信心的时候,你要敢于进入。就像在欧元 0·82的时候没人敢做,等到欧元升到1·1时,反而许多人想买迸欧元。所以,要学会逆向思维,有些东西太热时,可能已经到顶了;有些东西太冷时,可能已到达谷底了。你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敢于行动。所以,先知先觉你可以赚到钱,后知后觉你就可能赔了钱。我们通过汇率这个窗口来看宏观经济,反映的问题之多、之大、之全,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宏观中的宏观。

摘自名家:韩秀云教授《推开宏观之窗》之章节精选


=================================================

中国汇率改革的四大问题及对资本市场的意义

央行2005年11月?21日晚上公布的人民币汇率调整方案

关于此次汇率调整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一下几点

1.         中国为什么现选择这个时机调整汇率?

2.         汇率调整所带来的隐忧。

3.         这次调整是一系列调整动作的开始,还是一次独立的调整?

4.         汇率调整对中国投资品的价格有什么样的影响?

 

关于这几个问题,我有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现在这个时机调整汇率?

我认为选择目前这个时机主要有两点原因:

1.         中国政府选择适当提高汇率,来换取西方国家减少对华贸易设限。

2.      &bsp;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适合中国对汇率进行适当调整。

 

下面我分别解释两个原因:

中国政府选择适当提高汇率,来换取西方国家减少对华贸易设限。

今年中国经济上出现了一些麻烦,很突出的就是一些国家开始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和贸易设限,其中最让中国政府头痛的是欧盟和美国开始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国家领导,商务部和美国,欧盟相关高级官员,不断磋商却没有达成任何有利于中国实质性协议或解决方案。期间中国政府在纺织品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强硬态度,的确令所有人感到惊讶(http://www.tjcw.com/news.asp?id=4837)。

 

为什么中国政府如此关切纺织品产业?

主要原因是:与纺织品行业相关的人口过多。                       

 

正如薄熙来所说 纺织品行业直接就业的人口大概1900万人。如果加上相关行业和依靠这些工资补贴家用的家庭成员,相信他的影响力将是上亿人口,在中国这是影响力仅次于农业的行业。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将大大影响中国贫穷人口生活状况,并关系到中国建立和谐社会成功与否,关系到未来中国能否持续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的转移到其他行业。

所以如果欧盟和美国坚持限制中国纺织品贸易,中国政府面临的内部压力将会很大。

 

大家可以想一想今年年初国际铁矿石高达71%的涨价,中国政府也没有直接出面干涉,而是由中国钢铁协会直接参与谈判。主要原因是:铁矿石的涨价主要影响是降低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却不至于影响很多人口的就业。这个问题对中国远不如纺织品设限敏感。

 

而欧盟和美国坚持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原因是什么?

 

表面上看,这些国家都说中国的低价纺织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本国纺织产业。不容置疑中国纺织业的确是对欧洲国家和美国纺织业有一定影响,但是他们为什么如此坚决的,大批量的设限呢?美国在93年与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当时美国也有很多纺织企业反对,认为这样会造成纺织产业的崩溃,但是最终克林顿并没有让步于纺织厂厂主,还是和墨西哥签署了协议。保护本国纺织品行业不是这些国家对华大量设限的原因。

 

所以我认为欧盟和美国表面上是关系纺织品,实际上是利用纺织品这个杠杆,来撬动中国汇率改革这个顽石。当美国,欧盟对纺织品设限时,他们瞄准的决不仅仅是纺织品。它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纺织品上给中国压力,从而迫使中国提高汇率。他们终于发现纺织品贸易是中国的七寸。以前他们用过大量方法:反倾销,鼓励游资涌入中国(格林斯潘所为),政治舆论压力...都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最终发现了纺织品这个要害。在西方国家强硬的态度下,如果中国政府依然力挺汇率,完全有可能引起更多的贸易纠纷,从而损伤中国经济。

 

汇率调整是中国政府和西方国家博弈时所能掌握的少数几张牌(其他还包括朝鲜问题,3G牌照等),中国一直很谨慎的使用每一张牌,因西方手中的牌实在太多(台湾问题,西藏问题,贸易设限,武器禁售等等)。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中国政府最终作出了让步。这次中国回应的这张汇率牌,主要是针对纺织品出口。表面上中国政府是对汇率上做出一定让步,实际上是以此让步为依据,要求欧盟和美国减少对华纺织品贸易的限制。这是中国政府在不得已打出的一张牌,当然我们期望能够得到西方国家正面的回应。胡锦涛将会在今年九月访美,相信这次访美的一个重要议题将是纺织品贸易。如果中国在上升2%的汇率后,贸易争端减少,出口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那么最终结果完全有可能是:退一步,进两步。

 

当然中国只是把汇率提高2%,这样这张牌还没有完全打完,主动权还在中国手中,也为日后的贸易谈判留下余地。如果中国一次性调高5%~10%,中国就一下把牌摔出去了,中国便没有太多谈判的筹码,对中西方日后的博弈不利。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适合中国对汇率进行适当调整。

纺织品纠纷使得中国政府需要打出“汇率调整”这张牌,但是选择出牌的时机还取决于基本的经济因素。

 

中国政府选择汇率调整的时机必须满足两点:

1.         汇率调整不能对中国经济影响过大,或者说不能使中国GDP增长速度低于7%。

2.         汇率调整不能使得国外的热钱更大规模的进入中国。

 

中国目前经济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和低通胀的时期,这样也比较适宜提高汇率。原因是:

1.         高速增长的经济会减小提高汇率对GDP的影响。

提高汇率短期内会刺激进口,抑止出口。这样自然会减少净出口(或贸易顺差),相信中国下半年的GDP将有一定的下调。上半年GDP的高速增长(9.5%),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汇率调整造成的GDP下降的影响,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的软着陆。中国政府一向不希望中国GDP增长低于7%,如果在GDP增长只有8%的时候调整汇率,对中国这个较为依赖出口的国家而言,很可能造成GDP在一段时间内低于7%。

 

2.         中美之间的高息差使得中国可以进行适当的汇率改革。

低通胀使得央行加息的压力减小。中国可以保持目前较低的利率,从而保持了中美之间的较大息差(美国目前基准利率为3.25%)。这样增加了套利资金进入中国的机会成本。从这点说美联储也是配合了中国调整汇率,国际的大环境允许中国平稳的进行2%的汇率调整。中国在宣布调整汇率时,同时宣布提高我国银行美元和港币存款利率,也是为了提高国内外汇兑换人民币时的机会成本。

 

二.汇率调整所带来的隐忧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政府有调整汇率的需求,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适宜调整汇率的时机。但是是否这样调整汇率就没有隐忧了呢?

 

目前调整汇率的主要隐忧

 

目前绝对不是调整汇率的最优时期(当然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中很难有最佳时机),我所担心的主要有两点:

1.         尽管汇率只有2%的提高,它对中国下半年经济的影响可能还是较大的。

2005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总额也由此达到了396.5亿美元(与2004上半年的68亿美元逆差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7422亿元,同比增长5850亿元。我们可以算出今年上半年GDP增加额中有56%是由净出口带来的。扣除贸易顺差,中国经济增长只有4.2%。中国经济已经由去年同期的投资拉动型,转变为出口拉动型。

在这种状况下2%的汇率调整可能也会对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引较大的影响。这就要取决于国外进口商对价格的敏感度。

 

2.         汇率的调整能否阻止国外资金的涌入。

汇率调整方案出台以后,国际各大投行均纷纷预期,中国一年内将再次调整汇率,并最终升值10%,而且连格林斯潘都这么认为。在这种预期下,中美之间的利差可能不足以阻挡国际游资更加迅速的涌入中国。

 

针对上面两个问题,中国采取的对策可以是:

1.         当出现顺差大幅减小时,可以缓慢调低汇率,从而减小对GDP的影响,确保经济软着陆。毕竟汇率调整必须要以不伤害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为前提。

2.         中国应研究如何引导热钱的流向,让他们尽量流向中国政府希望他们流向的地方,减少它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目前中国最希望他们能够流向股市,因为:中国目前有很多企业需要筹资资金,而中国政府希望他们能够上市进行直接融资,而不是向银行贷款间接融资(这样银行风险过大);流向股市的钱(除了公司上市融资时所流入的钱)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热钱往往不是“锦上添花”,就是“落井下石”,它们绝对不会在股市低迷时,充当解放军,解救中国股民。中国如果要引导他们进入股市,必须下一定的功夫,造出一定的热情才行。

 

三.这次调整是一系列调整动作的开始,还是一次独立的调整?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持续调整汇率对中国经济的要求是什么。

 

人们常常把中国调整汇率和日本,台湾调整汇率相对比。认为中国也完全可以在持续的汇率调整中依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以鼓励中国政府调整汇率。是的,70年代和80年代在日本不断提高汇率后,日本成功的淘汰了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保持了本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台湾也是如此。汇率调整的压力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

 

但是一个人的美食,可能是其他人的毒药。我认为中国经济很难克隆日本的经验。原因主要有:

1.         汇率调整所带来的产业转型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中国是有政治意义的。

世界上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吸纳中国过剩的劳动力。真如前面所说,纺织品行业直接就业的人口大概1900万人。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可能吸收这么多劳动力。华为就算是做到Nokia的规模,所能吸纳的中国员工也很难超过10万。而中国能有几个华为呢?

2.         汇率调整所带来的产业转型需要大量技术积累,而中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

政府不可能让农民放弃纺织业,而转入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的教育长期也来欠缺很大,即使现在的高校规模也远远不能让中国经济快速走向科技发展的路。同时高校教育的内容(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还不能在较多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但是无论是日本还是台湾,在汇率上升过程中,他们的经济发展背后,往往都是由一些领域技术的领先所支持的。

 

所以中国只能在长期时间中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确保就业率和国家稳定。

 

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一个特点是:进入壁垒低,价格优势是唯一的竞争优势。中国在现在的世界中能够在多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优势地位,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低劳动成本和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较好的投资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如果有一天中国劳动成本变高,或者汇率不断调高造成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丧失,那么其他国家在改善投资环境后完全可以利用更低的价格来替代中国的位置,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进入壁垒低的产业。

 

前面已经说过,汇率的调整必须以不会较大幅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为前提。现在再加一条:汇率的调整必须以不会严重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价格优势为前提。

 

知道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就不难得出结论:只要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二元化经济形式依然存在,中国就不可能快速,大幅的提高汇率。

 

但是2%的升幅的确低于西方国家的预期,如果中国出口并没有因此大受影响,如果国外资本继续大规模涌入,不排除中国政府再次提高汇率。调整过程很可能是渐进的,小幅的,不断试错的。当然中国的底线是不能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格优势。

 

而根据我前面的分析,中国的汇率改革一定是渐进的,小幅的,以不损害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前提。

 

这样慢速的提高汇率可以起到三个作用:

1.         减小对中国各出口产业的冲击,确保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战略或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汇率的变化。

2.         这样也可以给国际资金出了一个明确态度:钱可以进来,但投机不会赚大钱,与投机调头寸的成本差不多。所以只能长期投资,慢慢赚。

3.         这样做中国政府还可以保证手中依然有牌可出。这一点对中国政府非常重要。

 

 

四.汇率调整对中国投资品的价格有什么样的影响?

 

现在各大报纸,媒体普遍认为这次汇率调整会引起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涌入。而涌入后,由于低利率,他们一般不太愿意把钱放到银行中,而是投入到证券市场或房地产市场。从而间接的推动我国投资品的升值。

 

我在附件中列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观点。他们的结论都是:通过研究日本,台湾的汇率改革历史,认为中国也将因为持续的汇率调整,从而推动中国投资品的升值。

 

我看香港文汇报上的新闻:央行宣布提高汇率以后,人民币存款帐户数目和存款都在大幅增加。可以想像:的确汇率调整以后,有一些资金依然在盼望中国继续调高汇率,而不断的进入中国。所以中国现在需要利用政策和舆论,引导这些资金的流向。

 

目前中国一些官方媒体也在撰文认为人民币汇率调整可能促进股市走强。同时这几天,在一些资金的配合下,股市大幅走强,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个结论。

 

但是国际游资往往不是“锦上添花”,就是“落井下石”,它们绝对不会在股市低迷时,充当解放军,解救中国股民。短期内股市的上涨很可能是国内资金所为。所以中国必须先把股市搞活,让他们感觉到有钱可赚,他们才会进入股市,并继续推动股市前行。

 

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其特点是:没有准确的,公认的股价(就像房子没有准确的公认的价格一样)。在一定时间内,资金供给关系,投资者信心,宏观经济发展都有可能影响股价。投资者心理变化的确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投资品价格。股市和“狼来了”的故事不太一样,因为在股市中,“狼来了”的假信息,可能因为它改变了投资者的观点,而真的让“狼来了”。尽管现在很多文章说“汇率提高有助于推升中国资本市场”,但是在短期内,在热钱未确认中国股票会上涨之前,他们是很难进入股市的。但是如果中国政府现在成功的提高投资者的信心,扭转股市颓势,完全可能吸引热钱进入股市,从而进一步推高股价。到时中国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