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种植基地:商周玉器的加工技艺演变和工具的关系总叙(商早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36:23

商周玉器的加工技艺演变和工具的关系总叙(商早期)

(2011-04-29 20:07:15) 转载标签:

马尾

解玉砂

玉器

古玉

商代

工具

杂谈

分类: 古玉研究

在上面三集中笔者比较粗略的阐述了商周玉器的纹饰工艺以及生产工具的现状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商的早期已产生了铜的冶炼技术,到了商代晚期已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出现。大家都知道商代文化遗存分早晚两期,玉器的文化形态早期以河南郑州二里岗、偃师商城、黄坡盘龙城等为代表,晚期以安阳小屯、北京平谷刘家河、河北邢台、滕州前掌大、西安毛西村、湖北孝感、山西石楼、甘肃庆阳野林乡、四川广汉、江西清江新干大洋洲等为代表。在商代晚期的历史进程中,携带着浓郁时代物质文化气息的玉器工艺品一直与青铜器相伴成为其时代的重要内容,直到最后在安阳殷墟定居。商代玉文化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含盖周边地区,它在对蜀、江淮、江南玉文化的发展兴盛,同时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在翻阅大量图录和经过适当考察后感到商代早期玉器有一些工艺特征:

1、形制抽象、夸张,追求神似,对某些局部特征展示的不一定准确。

2、片形器雕件呈现中间向边缘的从厚到薄的过度。虽然表面打磨很好,但还是在手感上体会出切割时的痕迹。

3、片形器往往都是单面纹饰,甚至没有刻痕为素器如同剪纸一般,玉器造型呈垂直站立状居多,有半圆雕作品,纯圆雕件较少。蘑菇头表现较为圆润,脊齿在鹦鹉、龙、虎、鱼身上体现较为突出,玉器有凹槽或凸榫可供插嵌之用。

4、无论是圆雕、半圆雕、平雕其耳朵部分均由双头云纹体现,龙和虎的方形嘴部采用了平面减地和镂空工艺。动物爪趾表现为呈L的三条阴刻线或人字形弯曲的短阴线。

商代玉器的纹饰较为简洁粗放。线迹一般是双阴线砣痕,单阴线砣痕没有晚期那么干净利落,而且一般较深,碾槽底部呈起伏状。这种完美的钩撤工艺并不是可以代表其时代的全部,因为当时单阴线还是时有出现,这种以刻画线条,修饰动物肢体肌肉的花纹往往存在于早期纹饰之中。“一面坡”碾琢工艺当时还不十分成熟就少见到。一般都有胚料打样的划痕(这种划痕也可能与碾琢痕迹并列,也可能出现在碾琢痕迹起砣出锋处),这种现象在碾槽痕迹的交接处尤为明显。由于解玉砂的游离无序,在砣具的加工过程中带动的颗粒是千变万化的,故其在碾槽中的表现形式同样也是千变万化的。

孔钻工艺;在商代早期表现的相当了水准,对钻工艺错位相差很小。很多朋友对孔钻观察有“螺旋纹”就一枪毙命,笔者感到有待商榷,因为早在5300年前凌家滩文化玉器就发现了螺纹转头。关键还是要看游离解玉砂的不固定移动方式表现的千变万化。

抛光工艺;由于商代在相玉上的提高,当时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仍能清晰看到粗细、深浅不一、不规则的打磨抛光痕迹,这种痕迹应该是无规则的直线形的。

通过实验的还原,专家惊奇地发现古人单是在玉器的切割上就有好几种办法:使用柔性的麻绳、棉绳等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料进行加工;使用硬性的木片、砂岩片或金属片,单向或往复双向直接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料进行加工。

线切割;就是以软性的线状工具带动解玉砂和水来开料的一种方法。软性的线状工具可能是动物的筋毛,也可能是用麻绳一类的材料。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曾记有“马尾截玉”的方法,说是采用马尾或马鬃编结成绳索状,再加上解玉砂充作”锯条”,经不断地反复拉动”锯条”,并逐渐增添砂和水便可慢慢地将玉璞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通常使用这种工具加工的玉器,一般都会在器物的切面上留下相同方向的弧线,或者两边低中间略高的抛物线的痕迹,并且由于线状工具拉动解玉砂的力度不一,切面上也常会出现凹凸不平,上下起伏的现象。

片切割 ; 早期片状的加工工具根据,推测可能有竹片、木片或石片,自青铜时代始出现金属的长条、状、片状和圆形片状工具。这种工具留下的切割痕迹一般较为平直,切割的缝隙相对缩小也。这对玉器中较大型器物的开片有着不可替代的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大型的玉璋,切割长度达到50--80厘米,最长的可能达到100厘米以上。笔者也特别注意到,大型玉料由于是从玉料的两侧、两个方向向内切割的,因此两个切割面往往很难在同一水平面上合拢,于是便会在切割面上残留一个呈直线断面的痕迹,并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了一高一低现象。

砣切割;砣是一种圆盘状的加工工具(包括石砣、铜砣)。它是利用简单的机械旋转运动的方法以达到割锯玉料的目的。它因不同的功用,有大小厚薄、尖锐宽钝之分。利用它加工玉器一般于器物表面留下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痕迹。金沙玉器的开料和琢纹中已大量使用了砣工具。

    在此笔者必须再提及青铜的发展与应用。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的发明,从此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青铜时代。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由于中国存在了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是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的,它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根据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同时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由此看来当时青铜器是属于贵金属是奢侈品,应用范围也仅仅是礼器和兵器,同时根据考古我们也知道了我们有一个石器与青铜器并用的时代。青铜器作为工具或进入实用阶段相对应该较晚于先。根据现有资料可以推定,在商早期王与贵族为了雕琢出更加精美的玉器已开始使用铜砣。但纹饰一般较为简洁,这与当时对工具掌握的熟练程度,铜砣合金成分有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商代玉器加工还是以较为原始的工具为主。碾琢工艺有一个刻划琢磨,往复推拉琢磨,砣具旋转琢磨的演变,而且是往往工具为主动,玉器为被动。早期碾琢痕迹的划痕一直可以延续到周,这和地域经济、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没有侧刀很难解释铜砣工艺的进行,现代砣具有上百种形制,调换选择极为方便,而一个圆砣要在玉料上形成各种不同手法的碾琢工艺,最起码需要始终保持砣具的锋利,铜的质地和玉质相比有着很大差别。根据张敬国先生的仿真实验证明,黄铜片(成分;百分之65的铜加百分之35的锌)加解玉砂推拉解玉工作九小时切割深度为一公分,耗材比为1:4耗时13.5小时。同样我们用竹片加解玉砂在工作65小时后切割深度为1.1到1.3公分。再来看看岩石片加解玉砂的解玉情况(这里选择的是硬度7到9莫氏度的鹅卵石切片),双面切割时间为30小时,深度分别为0.4至0.58和0.9厘米合计约1.5厘米。铜的解玉速度为竹片的约七倍,岩石的约三倍。可是铜的价值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代其价值可能远远超过竹片和岩石。

 

我们再来看看解玉的效果如何,竹片碾琢痕迹在放大120倍放大镜下观察呈现表面粗平布满高耸晶粒状凸点,长条碾槽凸脊与凹槽底部断面呈ㄩ字形断面。岩石切割痕迹在放大120倍放大镜下观察,工作面停止处布满晶粒凸点、晶团状凸脊与凹洼,散布短条状凸脊现象。铜的碾琢切割痕迹在放大120被的放大镜下观察,呈现布满长条状凸脊与凹槽、晶团状凸脊与凹洼底部断面很不规则。

 

我们在观察古玉时有一个内容就是加工痕迹,笔者认为加工痕迹的鉴定必须还原到其时代,必须和当时的生产力和劳动工具相结合。加工痕迹受到经济发展、劳动工具、工作实践、区域文化、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等诸多外部和内在的影响,而工具所留下的痕迹是无法改变的。正确结合古代同时代的工艺、工具所留下的蛛丝马迹,结合形制、玉质、沁色、包浆等等综合分析研讨一件古代玉器必须有研讨严谨科学的方法,缺一不可。

以上相片为岩石片加解玉砂双向切割和田玉籽料过程

和田玉籽料解开后的痕迹观察

竹片加解玉砂切割和田玉籽料过程及切割痕迹观察

铜片加解玉砂切割和田玉籽料过程及切割痕迹观察

 

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商代早期玉器

新郑望京楼出土商代早期玉器

许昌大路陈村出土商代早期玉器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商代早期玉器
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商代早期玉器具备放大

请关注《商周玉器的加工技艺演变和工具的关系总叙(商晚期)》

玉润墨香拙笔

11.04.29

 

参考文献:

殷墟玉器

玉文化论丛1—3

古代玉器通论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篇

泊如斋重修考古图

商代玉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古玩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