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sible probable:足跟疼痛,“元凶”到底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11:30

《大众医学》 2008年第7期  本文字数:1905

不少中老年人在走路时,常会出现足跟疼痛,给生活带来不便。足跟疼痛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生活中又该如何维护足部健康?下面就通过几个实例来寻求解答吧。
  
  生活实例1
  王阿姨今年65岁,退休后长期坚持慢跑、太极拳等体育锻炼。她每天准时出现在公园,风雨无阻。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同伴们却没有发现她的身影。后来,王阿姨述说了原由:前一阵,左足跟出现无缘无故疼痛,像针扎一样,还向足心处放射。口服止痛药、外敷伤湿止痛膏都不能缓解,连走路都困难,更不要提晨练啦。她在家人陪同下来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其左跟骨底部有硬性隆起,按压时很痛。X线片显示,左足跟有一长约1厘米的骨刺,尖端向前下方突出。原来,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成了影响王阿姨锻炼的“罪魁祸首”。
  王阿姨经过口服消炎镇痛药、足跟部理疗、穿厚底软底鞋等治疗,但效果不明显。最后,在医生的劝说下,她接受了切除骨刺的手术,才最终得以痊愈。
  
  医生的话
  许多中老年人足跟都长有骨刺,但只有少数人才会引起疼痛。这些隆起的骨刺,直接刺激局部组织,造成摩擦和劳损,引发无菌性炎症。足跟疼痛程度与骨刺大小并不成正比,而与骨刺的生长位置和方向有关。比如斜向前下方的骨刺,可以压迫神经,刺激跖腱膜,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变性,从而引起疼痛。
  
  生活实例2
  小张是长跑运动员,经常参加体育比赛,成绩优异。最近一个月,每到训练时,小张就感到足跟有些疼,因为休息后可以缓解,就没放在心上。随着时间推移,他走路也觉得费力,足跟有明显压痛,尤其足趾背伸时,症状加重,甚至有胀裂感。小张很紧张,赶快去医院检查,经过X线片等检查,最终诊断为“跖腱膜炎”。
  在医生指导下,小张进行跖腱膜和跟腱的牵拉锻炼,制动休息,足跟处局部封闭,并且口服镇痛消炎药。一个月后,疼痛就消失了。
  
  医生的话
  除了骨刺外,跖腱膜炎也是引起跟痛症不能忽视的因素之一。跖腱膜附着在跟骨结节,如果足部肌肉、韧带的力量减弱,使跟骨结节附着处的牵张力增大,这样长期反复牵拉,跖腱膜起点处就会出现微小撕裂,造成疼痛。
  
  生活实例3
  刘大妈74岁,这几年身体发福,体重达80千克。最近几个月来,刘大妈出现了足跟疼痛,隐隐约约、时轻时重。如果穿硬底鞋走路,或遇到阴天下雨,她都会感到足跟疼痛难忍。医生检查后发现,刘大妈右足跟底部的皮肤软组织变软、变薄,出现感觉过敏,中央还有明显压痛。原来她患了“足跟脂肪垫萎缩”。
  刘大妈听从医生建议,服用镇痛消炎药,穿软厚底鞋,并在鞋内加用跟骨垫等治疗,疼痛就逐渐缓解了。
  
  医生的话
  足跟脂肪垫由一种“多纤维隔结构” 组成,里面充满脂肪组织。它就像篮球鞋里的“气垫”,可以吸收应力,缓冲震荡。随着年龄增长,足部脂肪垫变软、变薄,对震荡的缓冲能力下降,对跟骨的保护作用也降低,再加上像刘大妈那样身体肥胖,加重了足部负担,就很容易造成疼痛。
  
  Tips:其他引起跟痛症的病理性因素
  1﹒足部畸形:高弓足、扁平足、跟骨外翻等。
  2﹒足部炎症:跟下滑囊炎、跟腱炎、跟腱滑囊炎等。
  3﹒其他疾病:足底神经卡压、跟骨高压症、跟骨应力骨折等。
  
  良好的习惯可改善足跟疼痛
  跟痛症看似是小问题,病因却很复杂,一旦患病,需及时请专科医生诊治。此外,还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改善疼痛症状。
  1﹒肥胖患者要积极控制体重,适度减肥。
  2﹒根据实际情况,改穿厚底鞋,或在鞋内放置厚软垫,以保护足跟。
  3﹒注意休息,避免长期行走或站立。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包括慢跑、骑车,做跟腱或跖腱膜的牵拉训练等,可增强足踝部肌肉的肌力和弹性。
  5﹒经常按摩足部,能放松神经和肌肉,促进足底血液循环。
  6﹒多喝牛奶、多晒太阳,以补充钙质,有效预防骨质疏松,避免造成应力性骨折。绝经后的女性更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