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down we go中文歌词:明清篆刻及其流派(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1:31

    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元代赵孟畹脑仓煳淖,是其本人书后由匠人刻制。王冕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但记载不详又没有在当时形成以石刻印的风气。文彭、何震在印坛上一反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现了文彭、何震、归昌世、汪关、朱简、梁等几十家;二是印学理论的确立,编制印谱成为风尚,如《集古印谱》,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时人(包括篆刻家本人)更重视制印谱,使得印谱如诗集、文集一样,成为个人的一种艺术成就的记载;三是书画已经离不开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篆刻作为文人艺事的一种,已为人们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风,故书画家、诗人、文学家以至收藏家,无不存印章。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特别是清代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除为我们熟知者外,金农、桂馥、何绍基等均精篆刻。清代篆刻与其碑学是相辅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与浙江籍的,当然也有侨居扬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与徽派之说。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说。

  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创作中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各自的审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谓是名家辈出,而就风格而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色彩,但这些又几乎都是以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为源头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无不是以上三家的结合求之的!

文彭 (1498--1573)


    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明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他的诗文、书法、篆刻继承家学,书法有青出于蓝之誉。对六书深有研究,据《印人传》载所用牙章,亲自落墨,请南京李石英镌刻。文彭在印学上的地位要比在书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认的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在任南京国子监的时候偶遇一赶一只小驴替人驮了两筐灯光冻石的老翁,因索取工资不得,正和人争吵,于是文彭用两倍的价格买了冻石,从此文彭就改用冻石治印。由于文彭的影响,加上石质印章本身具有的优越性,以石治印便在文人中很快地流行开来。

    他的篆刻具有"开朝华而启夕秀"的承上启下的意义,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白文刻意追溯汉法,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文彭还创立了明代的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或称"三桥派",该派的健将主要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等。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没有编过印谱,原作存世极少,而张灏在万历年间把所藏印编为《承清馆印谱》,收有文彭刻的白文印十九方,但这些印章原石,至今未曾发现。作为书画地位均很高的两京国博,文彭对篆刻的提倡与参与,对于初创阶段的篆刻艺术,其意义是巨大的。

 

文彭之印

文彭之印

七十二峰深处

琴罢倚松玩鹤

 

汪关


    生卒年不详,初名东阳,字杲叔,又字尹子。安徽歙县人,久居娄东,于万历甲寅(1610年)在苏州得一“汪关”铜印,遂改名关,更字尹,并以“宝印斋”名其室。

    考汪关的艺术活动年代,大约与朱简的艺术活动处同一时期,然二人印风却截然不同,朱简以险峭写意见长,汪关则多妍雅精严,二人于当时印坛,各领风骚,在篆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页。

    汪关对汉印独有所钟,功夫也下得最深,他以冲刀法直追秦汉铸印,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何震的工整典雅的新格局。其篆法严谨,刀法坚实挺拔,章法工稳停匀而富有变化。他的印章主要是取法工稳精美一路的汉铜印和玉印,而又行以冲刀,所以刀法稳重而灵动,加之其章法上分间布白,严整茂密,十分精到,因此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风格,人称“娄东派”。周亮工把文彭以后的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的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可见其当时的名望。倘以精、工方面的造诣论之,明代可说无人与之匹敌。汪关的印作一方面品味高雅,艺术内蕴深厚,另一万面构造工巧精致可爱。因此,不仅为书画家所重,而且那为一般人所喜爱。明末许多文人士大夫如董其昌、王时敏、文震孟、恽本初、归昌世、李流芳、钱谦益、赵文佩等人的用印,大都出自汪关之手。

    汪关的印完全可用“工笔”来形容之,当然有时候过于精工往往产生雕琢之气;而汪关的高超之处,恰恰能在精严之下,汰去雕饰之气,给人以自然、恬静、茂丰的艺术感染力。明末清初的归昌世、甘旸、沈世和、林皋等都受其影响,卓然为一大家。

 

元功 文起 [两面印]

董其昌印

逍遥(消摇)游

塞翁[联珠印]

春水船

钱谦益印

戴襄

赵宦光印

归昌世印

朱谭印信

王时敏印

张维申印

 

高凤翰(1683--1742)


  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五十五岁时因右手病废,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山东胶县人。清代书画家。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生平爱砚成癖,藏砚多至一千余方,从中选一百六十五方亲自镌刻。拟作《砚史》,后因右臂病废未能完成。凌霞《天隐堂集》将他列入扬州八家之一。传世墨迹有《题画诗卷》。

    高凤翰的篆刻以白文为主,早期以汉印为宗,后期白文笔画丰腴,而且留红极宽,不拘于法,妙趣横生。

 

 

家在齐鲁之间

高凤翰印

左臂

丁巳残人

 

丁巳年

左军痹司马

雪鸿亭长

 

黄易(1744--1802)


  字大易、大业,一字小松,号秋盦,别署秋景庵主、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擅长诗文、书画、碑版鉴别与考证,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篆刻学习丁敬,兼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有所创新。因为他与丁敬都研究金石学,兼擅篆刻,当时并称"丁黄"。何元锡曾将二人印稿合揖成《丁黄印谱》。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传世墨迹有《节临石门颂轴》、《隶书轴》等。

 

 

一笑百虑忘

秋子

小松所得金石

葆淳

乔木世臣

戊子经元

 

徐三庚(1826-1890)


字辛谷,号井罍山民,又号袖海。浙江上虞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他的篆、隶书法,取法《天发神谶碑》,风格独具。篆刻初学陈鸿寿、赵之琛,四十岁后参以汉篆、汉印结体,颇见功力,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在当时一段时间内,颇为风行。惜晚年作品则因书体过于牵强做作,习气较深。但他运刀熟练,不加修饰,其行楷边款,刀法劲猛,自然得势,不失名家风范。后人将其作品编有《金罍山民印谱》、《金罍印摭》等。

 

 

梦萱草堂

 

延陵季子之后

桃花书屋

滋畲


绰园(井罍作于甬江寓樓)

海鸥(褎海)

 

何震


   生年未详,卒于1604年前后,字主臣,一字长卿,亦称雪渔,江西婺源人(明代属安徽徽州),长住南京。何震是明代中叶有很高成就的篆刻家。文彭在南京时与他的交谊密切,情同师友,两人都主张篆刻应依六书为准则,何震曾说:"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文、何鉴于明初篆刻极为芜杂,力图变革篆刻流风,正赶上文彭发现灯光石,可以作印章材料,质材晶莹,便于镌刻得势,自石章问世,篆刻开始盛行。

  何震初期篆刻受文彭影响,但并不满足于此。当时搜集收藏秦汉玺印成为风尚,参考资料也越见丰富,使其取法更加广泛。他遍游边塞,结交了不少将官,从大将军到士兵,都以得到一方他的印为荣。从边塞回南京,名震东南,死后一方印与金同价,足见他的影响。当时书画篆刻家李流芳评价何震的篆刻作品,"各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何震的篆刻成就,在于创新,能"法古而不泥古",一变当时篆刻风貌,异军突起,称雄印坛,影响深远。所创单刀款识,错落雄健,自成风格。著有《学古篇》、《印选》等。

 

笑谈间气吐霓虹

放情诗酒

无功氏

听鹂深处

 

归昌世(1573--1645)


  字文休,号假庵,江苏昆山人。后移居常熟,明末著名书画篆刻家。诗文得家法,与李流芳、王志坚称为昆山三才子,亦善书画,书宗晋唐,尤擅草书,丹青法倪黄,山水萧散疏淡;兰竹脱透空灵,妙趣横溢,意在青藤、白阳之间。篆刻初宗文彭,后从秦汉玺印中汲取养份。他的印章以情为主,多直写胸意,体现出简静而典雅的个性。朱文印拟汉铜印斑驳锈蚀的效果,其笔画巴显现内方外圆的端倪,为浙派朱文印开了先河。

    归昌世治学严谨,博学多才,于艺事上常有深刻思考,治印方面亦极有见地,尝言:“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生,神亦偕焉。”又云:“予自垂髻好无癖此,每谓文章技艺,无一不可流露性情,何独于印而疑之,甫一操刀,变化在手,当其会意,不令世知。余勤印固已纵横四方,未尽供识者揶揄也。”他的这种美学观在篆刻作品中表露无遗。明朝灭亡后,他隐居不仕,隔年去世。有自订诗十卷,杂文百篇,《假庵诗草》等。

 

负雅志于高云

气烦则虑乱视邕则志滞

名窃久自欺

拿云心事人不知

平陵居士

自问心如何

依隐玩世

依隐玩世[放大图]

 

高翔(1688--1753)


  字凤冈,亦作凤岗,号犀堂,亦作西唐、西堂、西塘,江苏扬州人。扬州八家之一。书法、绘画、篆刻无所不精,与石涛交谊深厚。石涛死,每年必为他扫墓。他的山水画学习著名画家渐江、石涛,能自出新意。晚年右臂病废,改以左手书写,更富有天趣。篆刻取法程邃,构思谨严,不以纤巧取悦于人,形成自己的风格。生平不轻易奏刀。

 

 

半亩园林数尺堂

纯庐

启吏

怡颜堂图书

程[金鹿]

茹芝饵黄

 

奚冈(1743-1803)


   初名钢,初字纯章,后字铁生,号萝庵,别号奚道人、散木居士等,浙江钱塘(现杭州)人。擅长书法、篆刻、绘画,与方薰驰誉清乾隆年间,世称方奚。西泠八家之一。篆刻推崇丁敬,却没有丁敬的豪健,拙中求放,偏于秀逸,方中求圆,风格与黄易接近。行书边款也非常精彩,与蒋仁有异曲同工之趣。著有《冬花庵烬余稿》、《蒙泉外史印谱》。

 

两般秋雨庵

蒙泉外史

频罗庵主

 

碧沼渔人

献父

鹤山后人

蒙老

秋声馆主


寿松堂书画记

九溪外史

 

苏宣(1553--约1623)


    字尔宣,啸民,号泗水,安徽歙县人。尝在文彭家设馆,得文彭传授篆法。后纵览秦汉玺印,深得汉印布白之妙,在朱白处理上充分汲取了斑驳气息,追求金石味。由于其印作古朴苍浑,名满海内,时人称苏宣与文彭、何震三家鼎立。著有《苏氏印略》四卷。

 

臣灏

字夷令

深得酒仙三昧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张灏印章

此君山房

 

李流芳(1575--1629)


  字茂宰,又字长蘅,号檀园,别署香海、泡庵、慎娱居士、檀园老人等,嘉定人,万历举人。明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文学家。李流芳是个博学多才的艺术家,诗、书、印皆负盛名,善画山水、花卉、竹石,其山水作品苍润华滋,峻爽飞动。书法有苏轼遗韵,以行草见长。篆刻宗文彭,作品沉稳古雅,曾为多种印谱写过序跋,与同乡唐时升、娄坚、程嘉隧相交甚厚,并为称“嘉定四先生”。四人的诗合编一集,名曰《嘉定四先生集》。

 

懒癖

山曜泽之

每蒙天一笑

每蒙天一笑[放大图]

 

丁敬(1695--1765)


   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别号,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喜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他的篆刻取法朱简,在汉印基础上,常参以隶意,构思安排都苦心经营。篆刻采用切刀法以表达书写的笔意,方中有圆,一洗娇揉妩媚之态。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丁敬在篆刻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并发展了朱简朱文短刀碎切的刀法,并进一步开创了"印从刀出"的创作模式,其篆刻"直追秦汉、力挽颓风",且文雅生辣,有很强的金石感,可谓前无古人。

   丁敬为"浙派"始祖。继起者中,蒋仁的篆刻以古秀胜,黄易的篆刻以遒劲胜,奚冈的篆刻以淡雅胜,陈豫钟的篆刻以工致胜,陈鸿寿的篆刻以雄健胜,赵之琛的篆刻以娴熟胜,钱松的篆刻浑厚古朴、苍劲茂秀,与先前诸家不同而有新的面目。丁敬与他们都是杭州人,故又称为"西泠八家"。该派风靡印坛,蝉联了近两个世纪。

 

 

丁敬身印

敬身

龙泓馆印

敬身

豆花村里草虫啼

 

千顷陂鱼亭长

 

砚田农

 

 

胡唐(1759-1826)


    初名长庚,字子西,号耳宰翁,别署城东居士,安徽歙县人。篆刻学巴慰祖,风格婉约清丽,行书小字边款尤为精绝,与巴慰祖并称巴、胡。赵之谦对他们二人的作品非常佩服,并受到一定的影响。

 

 

钱松(1818--1860)


    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篆刻家。擅作山水、花卉,隶书、行书功力深厚,为时所重。篆刻得力于汉印,曾手摹汉印二千钮,赵之琛见后惊叹道:"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他见闻广博,章法与众不同,时出新意,刀法总结前人经验,创造一种切中带削的新刀法,立体感很强,富于韵味,颇有新意,为吴昌硕所取法。严荄将他与胡震的篆刻作品编为《钱胡印谱》,也有人将他个人作品辑为《铁庐印谱》。

 

 

稚禾八分

千石公侯寿贵

横云山民

丁文蔚蓝叔印信长寿

 

甘旸


    字旭,旭甫,号寅东,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篆刻家,以铁笔隐居鸡笼山下(今南京鸡鸣寺一带),甘旸篆书颇负盛名,精于刻印,尤好秦汉玺印。自云:“余世家居秣陵,自大父相传而下,先后相承,皆好古者,乃先人暨伯考宦游海内,又殚心求索,仅得古印章若干计,而余又性癖,喜欢篆隶六书。嗜镌锼,每有佳处,辄勒之金石,乃谬谓古人之不多让也。”为求秦汉传统真谛,见《印薮》等行世的木刻本,多有失真,遂以金石铜玉摹刻,废寝忘食,历时七年,得印1700余万,辑成集古印谱《印正》,刊行于世。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此苦心经营七载摹刻古印,实为历代篆刻家所没有。功夫不负苦心人,甘旸练就的一手高超的摹印本领,为其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印风虽受到文彭、何震的影响,但由于无人可敌的秦汉古印功底,使印作更得汉印神髓。白文印线条较何震秀润老练,朱文仍汉一路,线条劲键,有刚切铜铸之美,朱文仿元朱文、篆法、章法、刀法精到,已非文、何所及。在他所处的那种时代,甘旸能刻出这等功力不凡的朱文印,实在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梁士升印

曾鲸之印

朱完之印

龙骧之印

波臣

吴鸣皋印

程国宝印

甘旸私印

 

胡正言(1584--1674)


   字曰从,号十竹斋主,默庵老人。安徽休宁人,久居南京,明亡前曾官武英殿中书舍人。参加“复社”,交游甚广。明亡后,闭门谢交,以示不屈之节。他是明末清初艺坛上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善画山水、人物、花卉,真、草、隶、篆各体俱精,又长于篆刻,并擅制墨、印笺纸等。所辑《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均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胡正言篆刻主要受何震印风的影响,亦从古印中汲取养份。他取法何震平实一路,并参己意,有自己面目。豪放虽不及何雪渔,但刀法圆润,不激不厉,平正工稳,气息纯朴,具有自然和谐之美。吴奇在《印存初览》的序言中评曰:“……奇不欲怪,委曲不欲忸怩,古朴不欲矜饰,是亦余所心折者矣。余尝谓藏锋敛锷,其不可及处,全在精神,此汉印之妙也。何必糜蚀残驳,宛出土中,然后曰为秦汉。”钱应金在《印存》中云:“胡正言参用文、何之意而直追秦、汉之遗。”胡氏的印作在当时名声显赫,时人竞相求之,曾有:“游白门者,不得先生一篆,则必耻以为欠事”的流传。

    胡氏印作技法娴熟,得心应手,形态端凝,气韵生动,备受同行推崇。这与他多方面的修养不无关系,正如钱应金所言:“先生善隶书,旁及翎毛、竹石、兰卉、靡不博极,其致而以篆学专门,无怪其谱传博雅简精工也。”著有《印存初集》、《胡氏篆草》、《胡氏篆草二集》。

 

业在砚田

王思任季重氏

江渚渔樵

孙必显印

史可法印

倪元璐印

 

张燕昌(1738--1814)


  字芑堂,号文鱼,亦作文渔,浙江海盐人,清代篆刻家,是浙派创始人丁敬的得意弟子。喜好金石文字考证,凡商周铜器,汉唐石刻,都不遗余力,潜心搜剔,与梁同书、翁方纲等探讨考释,终日不倦,由于见多识广,所交又都是著名收藏家、考古家,因而他的篆刻,取法广泛,作品疏朗宕逸,另有一种情趣。曾试以飞白书入印,亦是一大胆创新。著有《金石契》、《飞白书录》、《石鼓文考释》、《芑堂印谱》等。

 

 

 

列翠楼

 

爱吾庐

古欢楼

 

陈豫钟(1762--1806)


    字浚仪,号秋堂,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收藏书画、古砚丰富,擅画兰竹。他还癖好金石文字,又精于墨拓,收集拓本数百种,为他创作带来有利条件。他的书法得李阳冰法,遒劲挺拔,为人喜爱。篆刻学习丁敬,上追汉印,作品秀丽工整,有自己的风格,其边款常作密行小字,颇为自负。著有《古今画人传》、《求是斋集》、《求是斋印集》等。

 

施氏友[*]

我生无田食破砚

 

恐修名之不立

 

莲庄

 

 

西梅

 

文章有神安有道

 

赵之谦(1829-1884)


    字撝叔,号悲庵。作为晚清杰出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诗文、碑帖考证等方面,都独具风格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篆刻,一方面努力融合浙、皖两家而开新的风貌;另一方面,他又堪称是"印外求印"的典范与集大成者,仅印章中使用的文字就有泉币、碑刻、诏版等数十种之多。在"印外求印"的过程中,赵之谦绝不只是拿来套用,而是在再现其固有形态的同时,将其神髓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作品之中。可以说,赵之谦的篆刻创作模式以及他"求古于拙、拙而不野"的篆刻,打破了先前浙、皖两派二分印坛的局面,使近现代篆刻走上了一条充满生机的全新道路,他对近现代篆刻家的启迪作用是巨大的。如黄士陵、齐白石等均受其影响。除此以外,走赵之谦较为成熟的清雅古秀印风的著名篆刻家有赵时枫(1874--1945)、王福厂(1880--1960)、陈巨来(1904--1984)等,他们的篆刻,或取赵之谦的静穆稳俊而自出机杼,或清秀而见骨力,或富贵而有高韵,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