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中国出土古玉鉴定解析之五??形变的鉴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15:28

变化,在玉器本身无处不在,只有注意它每一个细节的变化,你才会在鉴定中百密而无一疏,才不会错判、误判每一件玉器。

 

中国出土古玉鉴定解析之五 

 

1、形变的成因:

 

    形变的主要变化是“地弯”现象,我们还称为“地障”。这种现象比较少见,但却是鉴定古玉的很好证据。在实践中,我总结认为:地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玉器必须钙化或半钙化,也就是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二是坑内环境必须潮湿,密闭(也就是无氧状态);

    三是必须有外力作用。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形成地弯。

下面是几件地弯玉器的图片: 


地弯玉器



 

地弯玉器

 

 

2、形变的鉴定要点:

 

    A、有地弯现象的玉器必须要有钙化现象产生,否则有可能是臆造品。

 

    B、一般出现地弯现象的玉器主要为片状玉器,圆雕件几乎不可能出现此种情况。在这里我还把“氧化突起”和“玉裂”、土蚀、土咬等玉器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归在形变一节中,主要因为它们都是在玉器外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玉器在质变过程中,氧化突起是高出玉表,形成的类似橘皮纹的现象。玉裂是玉器在质变过程中,玉器内、外部产生应力反应,由于不同点的应力大小不一,所以容易在玉表产生裂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土蚀、土咬现象则是玉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后,受到一些含酸或碱以及微生物的破坏造成的。

 

台北故宫藏,明玉碗。也出现绺裂。



 

 

    C、氧化突起(橘皮纹)的最大特征是:基于玉器表面为水平基础,高出平面一些突起而形成。侧光观察时最清楚,用手摸上去几乎感觉不出来。而用酸腐蚀出来的类似橘皮纹,突起基于玉器表面以下,用手摸上去感觉很明显。这是真、伪古玉的又一最大区别。

橘皮纹的特征



橘皮纹的特征



 

    D、橘皮纹的产生会伴随钙化一起出现,在没有钙化的玉器表面很难看出橘皮纹。所以有橘皮纹产生的玉器一定是老玉,没有橘皮纹的玉器不一定不是老玉。这种现象还会出现在一些石器、绿松石等硬度相对低的东西上。

 

    E、自然的缝裂大都倾斜于玉表,垂直玉表的现象很少见,基本上出现在片状的玉器上。缝裂严重的,会出现几毫米甚至几厘米的缝隙,即使这样,玉器一般不会从裂缝处完全断开。这是伪古玉无法做到的重要特征。

 

    F、有的裂缝会明显高出玉表面,形成交错的现象,用手摸上去会有挡手的感觉。这充分说明:裂缝是在后天形成的。如果是老玉新工或是玉裂后再加工成的玉器,不会出现此现象。同时,裂缝中都会伴随沁色产生,沁色从外及里,由深渐浅,过渡自然,变化丰富。伪古玉即使做上裂缝和沁色,沁色也是单一无变化、无过渡。  

 

台北故宫藏,汉剑饰。

既有黑色棺木或衣物沁,又有土沁。沁色伴随绺裂侵入。

 

徐州博物馆藏,汉代双龙配。沁色随绺裂深入肌理。



 

    G、裂缝的裂口处,会出现玉质干枯发黄或是轻微钙化现象。这是因为玉器的质变现象往往从最薄弱的地方开始变化,这种现象是年代久远才会形成的,所以这是伪古玉无法仿造的这种现象还会出现在玉器的边缘,钻孔或是砣工与玉表形成的棱角上。伪古玉绝不会有此类现象产生。这一点,也是鉴定玉器的一个细节,在鉴定古玉中非常重要。

 

这件明代笔舔的变化说明绺裂的特征。



 

    H、有的细小的裂缝,在盘玩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慢慢的不见了。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玉质分子结构由质变后的状态还原回到最初状态,分子结构变的排列有序、安固稳定。
   

    I、土咬和土蚀的现象,你会发现玉表会留下大小不一且不规则的孔洞,孔洞的口径一般都是外小里大,并且孔洞内会有结晶状现象。
   

    J、有土咬或土蚀现象的,放大镜下观察加工的工艺痕迹会在土咬或土蚀的下面。
   

    K、通常有土咬土蚀的部位,还会有沁色和轻微钙化现象发生。

 

土蚀土咬现象

 

 

土蚀土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