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败涂地的人类按键:论梁衡理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4:36
论梁衡理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陈存国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丰学院,江苏 盐城224100)    
  摘 要:近年来,作为官员和新闻工作者的梁衡,其散文以 “大气”和“理性”的特色,引起了众人的目光。本文从梁衡理性散文创作观的成因、特定的生平阅历与写作对象的人性魅力、历史审美重读和时代心理观照、新闻工作者简练本真的语言、学者哲人式的诗性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梁衡;理性散文;诗性思维;审美重读;心理观照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09)05-0122-04
  梁衡,山西霍州人。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其散文集有《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等。散文作品《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入选中学课本。梁衡对“大气”和“理性”散文有着清醒的自觉意识和建构热情。其山水散文,深得中华古典散文的诗性思维传承,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创作,行文本真求新,富有情怀;形成了“大题材、雄气魄、深理趣”的理性散文创作观①。

  一、社会文化精英自任天下的理想人格与历史使命感积淀为“大事、大情、大理”的理性散文创作观
 
  梁衡从1971年发表第一篇作品《沙枣赋》以来,至今已有38个年头。虽然梁衡一直从事着业余散文创作,但是,他始终把这种创作崇尚为一种事业,一种饱含着社会责任感的崇高事业。在散文写作中,常常以中国古今有成就的文化人为参照,塑造自己崇高的理想人格,通过历史重新审视与主观心理观照,与其所写的人物进行永恒性对话。
  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精英的一份子,梁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屈原自比兰桂,杜甫心系广厦,范仲淹吾谁与归,林则徐无欲则刚……历史上中国的文化精英一直肩负着民族兴衰之重任,忧国忧民重于忧家忧身。梁衡多年来徜徉于新闻、文学与政治中间,名人、 社会、 历史、 杰作,这几个词成了他含英咀华刻骨铭心重点关注的意象。“人是社会和历史的杰作,杰作是人与社会的不朽历史”,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正是梁衡创作感悟中最浓缩的厘清。②他说,“我写的人物都是我崇拜的,政治家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科学家如居里夫人,历史人物如辛弃疾、李清照、范仲淹、林则徐”,“我选择这些政治家,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业绩、故事、感情很符合我提倡的大事、大情、大理,会使作品有震撼力和生命力。”作家的身份、职业操守、个人志趣、著文的旨意与 “大事、大情、大理”的理性散文之间形成了“水到”与“渠成”的关系。
  具有新闻敏感性的梁衡非常关注政治题材。从创作题材规律来讲,文学与政治结合是最具暴发力的,也是最容易冒“莫须有”风险的。因为文学是人类情感的智慧表现,政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理性抽象,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最重要的一极就是文学的成熟和社会政治的文明。文学应该适当地借助于社会政治之势,以社会政治之弘大促进文学之风骨。什么事能激励绝大多数的人?只有万千人利益共存共有之事,其事成而社会民族喜,其事败而社会民族悲。历代杰出人物的成功无不与国家、社会、民族、历史发展趋势息息相关,文人亦是如此。因此,写“大事、大情、大理”的理性散文实在是一项大有意义的事业。梁衡所贮备的社会文化精英自任天下的理想人格与历史使命感,使之积淀为 “大事、大情、大理”的理性散文创作观就成为理所当然了。

  二、处江湖之远居庙堂之高大起大落的人生阅历发酵出普世化理性散文的人性魅力

  梁衡不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都能做到矢志不渝,心忧天下。他在文中写到,“我的一生,就像被人推到枯井里,靠着信念理想这根细绳,又一把一把地爬上来。”上中学时梁衡喜欢文学,大学却考入档案系。几年专业思想教育,已横下心来攻档案,却又赶上文革,毕业时发配到边疆劳动,工作都无着落,更不用说专业对口。以后由写稿而到报社当记者,住山西九年。当时全国搞省、部级干部三梯队名单,梁衡名列其中。但后来,仅仅因一封匿名信,梁衡即被踢出名单。梁衡说:“我决定调整生活,时时警惕而不使光阴虚掷。结果,在我人生挫折最大、最低潮的那两年,恰恰成了我著述最集中的两年。”
  多舛的人生经历、多年的记者生涯,使得梁衡作品具有了新闻式的敏感性和文学的人民性,从而散发出人物运命的本真光辉和普世化的人性魅力。他说:“我觉得从骨子里面讲我是记者。这个角色让我了解社会上老百姓在想什么,盼什么,最讨厌什么,恨什么,爱什么。在文学作品里就容易和读者沟通。是记者这个出身让我和百姓有天然的血缘联系。”梁衡通过给人物进行历史定格,肯定写作对象的生命价值,从而延伸写作对象的文学生命,乃至自身的创作意义。
  特定的人生阅历还成就了梁衡多元的读者阅读群,遍布社会各阶层,包括中低等文化以至很高文化的人。文学阅读的生命和境界是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的多层面性,梁衡的散文,特别是人物散文,阅读群特具普世多元性。有为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命运而悲喜的普众型阅读层次;有透过情节、人物去思考旨义意图,进行理性思考的欣赏型阅读层次;有冲破文章苑囿,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自我的专业型阅读层次。如《觅渡,觅渡,渡何处?》发表后,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从平民百姓到教授都有。有一个搞煤炭运输的老乡到梁衡那里拿了一本书回去看,再见面时,第一句话就说到瞿秋白。梁衡说:“我的读者群不止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大多是普通的学生、干部、知识分子,都是对人生有思索、有追求的人。他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想法,在我的作品里可以看到。……我觉得在我的作品里与他们产生了思想共鸣。”
  一个作家,身处社会低层,能够舔舐到低层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更多地思考社会上人物的小事大命运;一个文人,处于社会上层,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更多地思考历史中人物的大事小命运。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中的精英与领袖及其行为积淀成了人类历史与文学史中最重要的元素。因此,以社会、历史、政治、人物作为散文写作的对象,可以说是抓住了散文生命的机枢。中国古代许多大文人,如白居易、韩愈、王安石、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等,他们文章得名,大都得力于谪居远土和身居要职的体验。梁衡的特殊阅历使得他能够跳出小圈子,直奔大事、大情、大理。

  三、举重若轻的历史眼光与举轻若重的时代心理观照研磨了人类历史广袤原野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光辉

  梁衡的文学心理体验来源于他举重若轻的历史眼光,多年来,梁衡有意识地把写作对象放到了人类社会、悠远历史中进行心理观照。题材虽然重大,抒写的亦是大情大理,但文章却一气呵成,无任何斧凿的痕迹,举重若轻得如行云流水。读者首先为文章所吸引,关心其中人的命运与事的波澜,从而产生一种恢弘大气的心态。
  如写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文中写到:“一年后,他的长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残的邓朴方也送到这里,多么壮实的儿子啊,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他给儿子翻身,背他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梁衡通过文学手段将犀利的笔触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解读了人性中最富有生命价值和精神伟力的人性魅力。透过人物的遭际和命运去演绎他们的人格内涵,透过世事沧桑去阐释他们的处世逻辑,透过历史的烟云去勾画他们的人生轨迹。在细致本真的叙事描绘中渗入了历史反思,梁衡就是这样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地透析生命的本质意义。正如梁衡所说:“静夜读史,每遇杰出人物便顿觉如登五岳,上天界,峰出云外,风光无限。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
  梁衡对当代思潮与文学审美有着举轻若重的研磨。好多读者说,读了梁衡写的散文后,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这主要表现在梁衡写作时注重写作对象人格魅力方面的取向。梁衡说,“一个人前半生的悲剧是他后半生的财富,一个人一生的悲剧是后人的财富。我写的人物多少都是有悲剧色彩的。”悲剧中常常蕴藏着人性光辉,容易让读者成为作品想象力和人物形象的再造者。
  有人说,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同样,一切文学也是当代文学。梁衡的散文以评带传,情深理重,所写人物虽史有定论,但又给出历史性重估、社会性解读和当代人心理观照,他从人性的深层来诠释写作对象,让我们看到伟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从写作对象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的经历中,挖掘出人物率真思想、人格内涵和人性光辉,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价值。

  四、新闻工作者简练本真的感性语言、学者哲人式的诗性思维炼就充满想象力的梁衡派理性散文

  梁衡的散文具有新闻类体裁的简练、本真特点。梁衡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对新闻创作的语言要求已熟稔于心。新闻工作者追求以“本真”为核心的真善美,以“简练”为形式外壳的感性表达,以“第三视角”为评析常态的剖理方式。③梁衡的理性散文是周正的、严谨的,它有着一种脱去了浮华虚伪和丑恶的干净的美,即使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也能给人以简洁完美的惊颤。如《大无大有周恩来》,梁衡用极简练感性的语言浓缩了总理一生的“六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从这些有据可查、真实感人的“大无”中又看到了总理所拥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和大德。一位为国家、民族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形象跃然纸上。梁衡文章的简练本真的感性语言,加深了读者对历史和时代的了解,加深了对领袖和历史人物的感情。
  梁衡的人物散文语言散发着本真自然的艺术魅力。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写到:“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比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比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决。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作者犹如一个洞悉万物的智者,总是在轻轻拂去历史尘埃的同时,娓娓向你讲述他那独到的发现。梁衡笔下的人物热血奔涌,情感激荡,鲜活无比,可触可感。作者主动介入式的充满感性的叙述和不露痕迹的冷静客观的事理评析可以说是受到了新闻写作追求本真的影响。
  梁衡的理性散文有着独树一帜的想象力和学者哲人式的诗性思维。作者往往通过联想、想象、烘托、暗示,天马行空般激发出旷远浩渺的情思韵味。如《追求那遥远的美丽》:“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的,因为它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如盛开的鲜花,如偶然的邂逅;逝去的东西也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行文可谓细致入微,以细节描写和形象性比喻等手法揭示美的真谛,在本真和充满张力的想象之间架起了一道独特的桥梁。同时又以弹性的理性语言和感悟式思维追求“景外之景” 、“象外之象”、“韵外之旨”,从而透露出个体关于人生、生命、生活、审美、文化的哲思和遐想。⑤

  五、审美唯新的创作理念与先进文化取向构建“大气”的理性散文骨脊

  在散文创作上,梁衡的一条最基本的美学原则是“只求新去处”。④即把审美创新摆在首位,将写作对象放到社会与历史长河中进行重新审视,务求找到自己的新角度、新体验、新方式,以新文化审美取向为刻度进行重新建构。
  受新闻写作风格影响产生的“真”,受人生颠簸影响产生的“善”,受追求文化及哲理创新产生的“美”,使梁衡的散文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本真”美学品格,即他很善于把求真美学魅力融聚到对整个时代文化的反思与开掘当中。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传统散文习惯性的伦理理想不再简单地附会到客体方面,而是让主体的伦理追求在普遍理性的指导下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情性的魅力,作品所展示的人性也就有了耐人寻味的召唤性。如《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结尾说:“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耀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叙事、言情、述理,丝分缕析,从新道德教化与人性魅力方面给读者以新的感悟。
  梁衡在他的散文自序中说道:“谁能摸到一点自然之脉,得到一点自然之灵,谁的创作,就会突然跃上一个高峰。”既有“名山大川”,也有“人杰鬼雄” 的梁衡理性散文,其主观介入式的叙述评议细致简练,其人物格致的历史重读、诗性的本真思维和唯新的心理观照熔为一炉。梁衡笔下,山水是心理化的山水,人物是英雄人物、社会人物、历史人物。照梁衡的话说,就是“人是社会和历史的杰作,杰作是人与社会的不朽历史” ,梁衡理性散文的新魅力就在于此。②

注释∶
①吴涛.试论梁衡散文的艺术风格[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6):93一98.
②梁 衡.触摸人生的坐标——《人杰鬼雄》自序[J] .书屋,1999,(5): 43.
③陈兴强.从描写美、意境美到哲理美[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25一31.
④李万武.“苦吟”出华章——读梁衡散文集《只求新去处》 [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3): 95-97.
⑤郝志诚.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再论梁衡先生的《人杰鬼雄》细节描写和语言形象开掘的艺术性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7-33.
参考文献∶
[1]刘元举.梁衡的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1999,(2).
[2]梁衡.对散文创作的忧思[J].传媒,2002,(6).
[3]董岩.梁衡的生命四重奏[J].传媒,2005,(10).
[4]沈艺虹.写大事抒大情言大理--试论梁衡的政治散文[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收稿日期:2009-06-03
作者简介:陈存国(l965一),江苏大丰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大丰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