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beat的舞蹈教学:《另一半中国史》 高洪雷 节选 评论 目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5:03
另一半中国史 高洪雷 节选
 
加入时间:2010-12-20 10:15:49     另一半中国史  作者: 高洪雷

第一章 匈奴——第一个胡人的故事

一、为什么被称为“胡”
这是一个像秦始皇的身世一样古老的疑问。
但信言不美、真水无香,其答案既不神秘也不浪漫更不零杂。要揭开谜底,还需要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心理特征着眼。
诞生于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的匈奴,作为一个典型的游牧部落,早期一直踏着季节的鼓点追逐着肥嫩的水草而迁徙。这种随时开拔、来回游荡的日子,造就了他们全民皆兵和擅长游击的典型特征。
令人恐怖的是,匈奴军团从不将战利品收归国库。一场战争下来,不仅战俘成为参战者的奴隶,劫掠的财物归参战者所有,而且斩首一颗要赏潭一(zhi),这就为匈奴骑士投入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持续的动力。于是,匈奴人以嗜杀和痛饮为人生之乐,马背上的生活就剩下简简单单的两件事:扬鞭放牧,挥刀杀戮。前者是物质需要,后者是精神追求。
更为残酷的是,从东北到西南的一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将中国分割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年平均降雨在400毫米以上,适宜种田;非季风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只能放牧。气候干旱、牧草枯萎的年份,非季风区马背上的剽窃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袭取季风区通常有半年积蓄的种田人。零星的袭击渐渐扩大为战争,防守者则企图报复,有时也全面出击以图先发制人。这一根本原因导致塞外的牧人与关内的农民沿长城开始了连亘两千年的血腥战争。试想,如果在草原上能够丰衣足食,他们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和恶劣的名声到别人的地盘上偷鸡摸狗呢?
正是这一“不得不”的缘由,使得草原民族受到了中原人长达千年的鄙视和诋毁,被具有文字发明权和史书编写权的中原官僚文人冠以侮辱性的名字。其名称里大多有“孑”旁,就是铁证。
匈奴人在远古时期被中国史书称为荤粥(xan yu,指没有开化的糊涂虫),因为越界抢劫被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赶到了荒凉的草原,所以在商代又被称为鬼方(类似于荒地野鬼)。后来,被西周史学家命名为狁(xian yfin,丑陋的长嘴猎犬)。当周武王率军渡过黄河进军朝歌之际,俨狁乘虚挺进关中,一度占据了周部落留下的权力真空。多少年后,周宣王才派出大将尹吉甫将猥狁赶走。之后,他们和氐羌一起被泛称为戎狄(意思是被“驱逐到远方”)。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了令人恐怖的名称——匈奴(一种恶犬)。
 ……

 

【书籍名称】:另一半中国史

 

【作 者】: 高洪雷

【ISBN】 :9787503943669

【出版社】:文化艺术

另一半中国史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另一半中国史

《另一半中国史》,图书名,作者:高洪雷。该书既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点明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在“文化喧嚣”的时代,坚守、沉静、思索和高雅的情趣成就了高洪雷先生这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著作。

目录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媒体评论
试读章节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书 名: 《另一半中国史》  作 者:高洪雷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2011年5月第4次印刷

内容简介

  我们很幸运地行走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之路上,但我们还需要一盏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照亮前方的路,这盏灯就是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另一半中国史”只用六个汉字就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因为,在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长廊中,永远镌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身姿。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依稀记起匈奴、柔然、乌孙和楼兰等等古民族时,在《另一半中国史》里,令人惊奇地看到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另一半中国史”是一个智慧而大胆的论断,当我们不能从史学家的著述里找到这个概念时,就有理由说它是独一无二的。由此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他没有史家、民俗学家和作家的光亮头衔,也没有“隐者”那般高深莫测,但他却是一个用心阅读、勤于思考的思想者,他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充满崇敬和率直的拷问。  本书由国家民委审读,范曾、田青、陈梧桐联袂推荐,荣登光明日报2011年“一月光明书榜”榜首。

图书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 匈奴——第一个胡人的故事  第二章 乌桓与鲜卑——前赴后继的东胡兄弟  第三章 柔然——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  第四章 白匈奴——真的是匈奴人吗  第五章 突厥——从大草原走向东罗马  第六章 回鹘——大唐帝国的亲密兄弟  第七章 黠戛斯——凌空翱翔的帕米尔雄鹰  第八章 契丹——风云一时的大辽国  第九章 靺鞨——从白山黑水出来  第十章 蒙古——席卷欧亚的黄色狂飙  第十一章 吐蕃——盛开在雪域的格桑花  第十二章 羌——西部牧羊人  第十三章 氐——兵败淝水的历史童话  第十四章 月氏——印欧人伸向东方的箭头  第十五章 乌孙——名副其实的流浪汉  第十六章 回族——勤劳智慧的民族  第十七章 越人——从句践“卧薪尝胆”说起  第十八章 西南夷——大理国的另类传奇  第十九章 濮人——被历史冤屈的夜郎王  第二十章 楼兰——沉睡千年的绿洲神话  把民族团结的火炬举得更高(代后记)

媒体评论

  ●《另一半中国史》一书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人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是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国家民委 张若璞  ●以往的大部分中国史就像“单声音乐”一样,虽然旋律跌宕起伏、充满魅力,但有了这“另一半中国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才构成了一部多声部交错、和声饱满的交响乐。 ——音乐学家 田 青  ●《另一半中国史》,既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点明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历史学家 陈梧桐  ●粗粗一看,作者似乎在回味少数民族的昨日留影,但他的笔触却又时时不忘敲凿中华民族由洪荒到繁华的不朽雕像,并注意揭示着我们民族日渐富强、民主、文明的本原——这,凸显了作者维护民族大统一的苦心、深意。 ——作 家 濮继红  ●看完此书,我们应该不再纠结,这部历史是否应属于大部分亚洲史,还是一部欧亚大陆史,因为它只算是一个开端,当更多专精的研究终于转化成普遍的知识,步作者的后尘成为演义、小说、戏剧时,那么作者开创之功便如当初的张骞通西域,希冀的是滚滚而来的继任者。 ——《光明日报》记者 王 楠  ●本书修补了大多数读者缺失的集体记忆,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完整地认识历史,从而获取更全面的文化人格。自古以来,散文便是中国文化之主脉,本书继承了“文以载道”之余意,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北京晨报》记者 唐 山  历史、文学与哲思的交响  ——读《另一半中国史》  张用蓬  高洪雷先生的《另一半中国史》是一本令人震撼的书。它既能唤起对于人类历史清明的记忆,也能搅动读者心中的情感波澜,还能将人们的思绪不时牵引到哲理的高度。因此,它既是一本和历史有关的书,也是一本和文学有关的书,还是一本充溢着哲思的书。  选择另一半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来写,表现出作者用心的良苦与巧妙。头绪繁缛,瀚海荒原,蛮野剽悍,世事沧桑、命运多舛……这一切恰好是历史、文学和哲思所钟爱的。  《另一半中国史》或许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书,但它毕竟是一本历史书。陈寅恪在对冯友兰的历史著作进行评价时,提出了著名的“了解之同情”的观点。这个观点有两层含义,一是好的方面,撰写历史“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二是不好的方面,“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附会之恶习”。《另一半中国史》既做到了对古人的“了解之同情”,甚至努力进行着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体验;也做到了对于穿凿附会的断然拒绝,它尽可能地质疑诠释每一个历史定论,寻找补齐每一个缺失的历史环节,观点总是形成于史实之后。书中也分明可见黄仁宇大历史观的影响,把握历史是宏观的,研究历史是微观的;思考的是长时段的结构性、趋势性问题,研究的是具体而微的当下性问题。因此,书中更多使用的是归纳法而非演绎法。同时,对于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关系的关注,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诸如胡地的海拔与降雨量、“胭脂”的原委、“势”字的含义和“匈牙利”的由来等等,就都是从历史大树上生发出来的枝芽,却又招摇着历史生命的丰富信息。  另外,作者将可以见到的中国少数民族史料进行认真搜集和逻辑梳理,既不采取编年的方式,也不采用纪传的方式,而是采用典型事件与重要人物为经、时间为纬的方式,纵横交错,往复编织,使整本书呈现出极强的编织性。比如写乌桓,从袁绍和曹操的不同角度看过去,同一个对象,却成就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被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是历史的典范,也是文学的典范。当往昔的时光被指认为一种叙事的时候,作为文本的历史和文学完全有可能作等量齐观。《另一半中国史》不仅描绘了中国少数民族几千年的生活图景,而且穿透历史的沧桑传来声声深情的叹息。史与诗的水乳交融,成为这本书最显著的品质。因此,这又是一本文学的书。  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往往地处偏远,辽阔浩瀚,清风明月,血色黄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战事一起,则“金戈铁马秋风”;诗人一来,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们的英雄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爽直率性,敢恨敢爱,或许有着几分野性,但却绝对真实……冒顿、阿提拉、拓跋焘、松赞干布、帖木儿……各各搬演着自己的人生戏剧,松赞干布和阿提拉同是为了一个女人,一成一败,一荣一辱。他们的命运也充满了传奇色彩,驰骋于马背,流浪漂泊,倏忽东西;正值困厄,忽遇良机;恰逢鼎盛,遂遭湮灭。这一切有大青山下的草原作证,有楼兰城边的绿洲作证,有白山黑水间的白桦林作证。苏武在朔方雪原矢志不移地兀立与期盼,蔡文姬挣扎于儿女与家国之间的心灵撕扯与疼痛,都是与另一半中国史有关的悲愤诗篇。《胡笳十八拍》不是寻常的歌哭,它是一位母亲和两个民族共同的泣血悲鸣。所有这些,都通过《另一半中国史》带给读者强烈地情感撞击。  这本书的文学性,还表现在高超的写作技巧。书中每一个章节,都写得结构严谨而工稳,文气跳荡而灵动,过渡自然,流畅无碍,一气哈成。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的语言形象、生动而优美,在繁琐的历史探寻和描绘中,荡漾出诗的涟漪。作者注重修辞,文学素养很高。他把“得意忘形是无知的”说成“得意无罪,但忘形的确是无知的”,有了变化也就有了巧妙。他写冒顿月光下的一次杀戮,“咔嚓一声,把皎洁的月光剁进了东胡大人的脖子里”。这已经不是日常使用的常规性语言,而是一种迥异于常规语言的诗性的陌生化语言,它不仅形象、生动而丰富,而且想象奇特,出人意表。书中随处可见这种诗意的语言,蔡文姬离开胡地返回中原,“去留两依依,中原故乡在这头,两个孩子在那头,这边是最刻骨的乡愁,那边却是母亲最深邃的爱意。”历史与文学的界限,就这样消失在情感的浸润中。  《另一半中国史》还不断地向哲理层面攀升。正如作者所言:“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他说他在西方哲人那里得到了答案,其实他何尝不是在另一半中国史中得到了答案:“生命就是上帝派遣一个灵魂到世上来受苦,然后死去。可由于这个人的努力,他所受的苦,后人不必再受。”这不仅是哲学观念,也是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书中呈现给读者的几千年来由几十个民族搅起的历史风云,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智慧不是技术的,智慧是道德的、人文的。善良、宽容、真诚、亲和才是智慧最耀眼的光芒。这一切由另一半中国史作证。  谁拥有了智慧,谁就拥有了胜利。

试读章节

  第十六章  回族——勤劳智慧民族  三、入乡随俗  东迁的回回商人大都未带家眷,因而他们在中原定居多年后,不管骨子里情愿与否,总耐不住年复一年的寂寞,血统观念被迫服从传宗接代的需要,他们只能娶当地女子(多为汉女)为妻。  大概是入乡随俗吧,从第三代开始,一些与当地女子结成家庭的回回,将本名音译中的某一个音转化成汉字,作为本家族的姓氏。后来的回族大姓纳、速、喇、达、丁、忽、哈、撒、赛、闪、马、麻、木、穆、买、白、鲁、以、海、沙、改、安、锁、米,都是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常用人名首音、尾音或中间音的译写。 穆罕默德31世孙——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意为荣耀的圣裔),生有纳速拉丁、哈散、忽辛、萜速丁、马速忽五位儿子,后代分别形成了纳、速、丁、忽(后分出虎、胡二姓)、哈、撒、赛、闪(后为陕姓)、马、穆、沙、郝、苏13大姓。  因为穆罕默德当时被翻译为马罕默德、马合麻、马罕默、马圣人,所以大批回回怀着对先知的无限崇敬,在取姓时以“马”字开头,这也就是“十个回回九个马”的真正原因。  还有部分回回被赐了汉姓。南宋灭亡后,元朝布下天罗地网搜缉皇室赵姓,致使赵姓民众纷纷改姓。元宪帝为打消民众的恐惧,便将纳速拉丁的长子、中书省平章政事(宰相)伯颜赐姓为赵,成为山东青州回族赵氏的先祖。回族中的赵姓,即由此始。大唐时期,大食人李诃末、敕勒人李光颜因战功卓著,波斯人李舜铉、李珣、李成三兄妹因文采非凡皆被赐予国姓。宋朝的一名穆斯林骨伤外科专家受聘担任护驾疮科御医,被宋神宗赐名梁柱(意为皇家支柱)。到了明朝,归化为穆斯林的维吾尔将军哈八十,因屡立战功被朱元璋赐姓剪(取剪除敌人之意,后改姓翦),赏给湖南桃源县良田1170亩,现代史学家翦伯瓒就出生于此。回族将领常遇春、胡大海则被朱元璋赐予了皇姓,从此山东、安徽有了朱姓回民(因朱、猪同音,后来部分朱姓回民改姓黑,这也是回族朱黑不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