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原来的剧本:走过庚寅,拾起那些不应遗落的片段——2010中国生涯规划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49:02
2010年已经过去,我国生涯规划事业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具体流程来看,中国的生涯规划事业已经从知识普及逐步转向生涯实践,从原先的大学生教辅逐步延伸至人类生涯的整个阶段,正在形成“社会人”概念下的穿插高校、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从而更加深入和贴切的帮助国人树立生涯规划意识、落实生涯规划实践,提升生涯发展水平。从宏观局势上看,来自美国、日本、台湾等地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将中国大陆作为了新的“教室”,越来越多的国际峰会和高端论坛将中国的生涯规划事业推向了国际化的潮头,这一切都代表着中国生涯规划事业已经登上了社会发展的舞台。但是,在迎接新时期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生涯规划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美好记忆,更不能够忽略曾经经历过的困难与挫折。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回顾共同走过的路程,再次感受那些让我们无法忘怀的点点滴滴。
珍海拾遗,重温昨日的记忆讲一个故事:“吃”出来的特等奖
2010年11月,历时5个月的河北省首届高校教师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基本功大赛圆满落幕,来自邯郸学院中文系的苗书宾老师获得了大赛特等奖,在被问及获奖心得的时候,苗老师风趣的说:“我这个特等奖其实是吃出来的……”
虽然幽默、直爽的苗老师为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但是这个“吃”字却一点“水分”都没有。其实,刚刚开始接手就业指导课程的时候,苗老师也为学生“不买账”而焦虑。“相关的培训参加了不少,也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但是总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假’的人很多,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的人更多……”,苗老师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
直到有一天,在苗老师偶然同自己的学生一起吃饭的时候,一个同学借着酒劲说了一句“刻骨铭心”的话:“苗老师,我们知道您为我们着想,这毕竟关系到我们的前途,但是感觉您课上讲的东西不怎么关注我们的需求,不然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听课呢……”
饭桌上的一句酒话,点开了苗老师的困惑,他从此也养成了一个习惯——隔三差五邀请几个学生一起吃饭,抛开师生的距离感,坐在一起像朋友一样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苗老师不断发掘和归纳学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然后在课堂上一一解答。从那以后,同学们开始认真对待这门功课了,课堂变成了另外一种氛围,教室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学生们对自己明天的坚定信心。
苗老师在回忆那段经历时候,语重心长的说:“虽然我们处于教师的岗位上,但是同孩子们一样,我们也拥有一个‘学生’的角色,需要不断的成长,需要被教育,而能够教育我们的最好的老师就是那些学生,因为只有他们才清楚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否则,就会被排斥在沟通范围之外。”
读两本好书:帮你规划心灵的生涯
《幸运绝非偶然》——作者Krumboltz(美),克朗博兹(另译“克虏伯”)。
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我的航班被取消了,我感到很失望,因为假期的计划都被打乱了。不过航空公司给我开具了信用证,一年之内可以换一张到任何地方的机票,我哪也没去,留在了家里。大概一年之后,我想起来我的机票信用证要到期了。啊哈,正好可以辞掉工作休息休息了,我一直想去波士顿,尤其想参观哈佛大学。旅行途中,我顺便拜访了一个系的教授,得知他需要一个能说流利西班牙语的研究助理……于是我原本简短的顺道拜访持续了两个小时,当天我就得到了这份工作……
……
这本书的作者克朗博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及心理学教授,他通过这本书提醒读者要未雨绸缪,把握每一个偶发事件所带来的机会。的确,生命中那些超出计划范围的事件以及突发状况,比起我们精心安排的事情,往往更能影响我们生命中重大的决定。
读过这本书,我们会发现里面的所有故事都说明了“幸运绝非偶然”这样一个事实。克朗博兹博士通过真实的人生故事,说明了幸运绝非偶然,并且根据这些故事给出了非常特别的建议,让我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促进思考及行动的练习。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许多著名人物以及平常百姓的故事,他们共同的经历都说明幸运并非偶发事件,期待着您在阅读完《幸运绝非偶然》以后能够写出自己的好运气的故事来。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真名古典。
你相信房子是你幸福的来源吗?那得快拆!
你相信爱情是你生活的支柱吗?那得快拆!
你相信工作是无趣生活乏味吗?那得快拆!
你相信成功学里的哪些故事吗?那得快拆!
你相信……?那得快拆!
……
今天,正在“蜗居”的人们很多,看过《蜗居》这部连续剧的人更多,当买房成为一种刚性需求的时候,当打算咬咬牙变身“房奴”的时候,古典的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确实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大大的希望——不买房,买梦想!
有一次,他拿着杯子,问听众:“大家猜我拿着杯子要去干什么?”
众人答:“口渴,倒水……云云。”
然后他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谜底:“原来准备干吗就干嘛,和杯子没有关系。”
反思自己,我们中有多少人都被自己手中的那只杯子骗过?一只小小的水杯就可以将人局限于思维的陷阱,何况生活中的种种际遇呢?
通过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在盘算着杯子能为我们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似乎不太记得自己原本的心意了。我们只想着,既然有杯子,就要物尽其用,却忘了自己为什么存在,想要怎样的生活。如果想要攀岩的话,还是扔了杯子早点去换个水壶吧,不然颤悠悠的捧的那杯水早洒得一干二净。
谈三个人物:我的生涯我做主
柳传志:2107,中国排第几?
对100年以后的中国人,我最放心不下的问题是两个——第一个问题,这一百年间会不会有大的战争或是自然灾害给中国甚至是世界以毁灭性打击?
……
2010年12月初,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荣获创业邦“年度中国创业公益人物奖”。在外出差无法到现场领奖的柳先生特意写了一段话,其中讲到:“当下世界发展很快,但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都特别希望中国能更加强大,这首先要靠精神,创业者身上就突出体现了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柳传志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40岁了,而当年之所以走上创业之路,却是因为“憋得不行”,为此,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
回顾柳传志先生的创业历程,并非鼓励每个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去创业,而是告诫我们自己,无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涯发展道路上,都应该具有一种改革创新的“创业精神”,不能在赶路的过程中迷失掉自己的方向。此外,行走在生涯道路上的我们,也都应该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正如《柳传志写给100年后人们的信》中所说:“对100年以后的中国人,我最放心不下的问题是两个——第一个问题,这一百年间会不会有大的战争或是自然灾害给中国甚至是世界以毁灭性打击?如果没有,那就是第二个问题,中国在2107年在世界上是不是真正的强国,排第几?”
姜文:让子弹飞一会儿……
弟兄:大哥,怎么没打中呢?
张麻子:让子弹飞一会儿。
……
2010年底,由姜文导演的第四部电影作品《让子弹飞》,首周票房1.7亿,打破了《唐山大地震》1.6亿元的国产片首周票房记录。
事实上,姜文的影视生涯之路并不顺利。1979年,中学毕业后的姜文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但没被录取,寄来的公函里勉励他“安心工作,安心学习”。直到第二年,才最终依靠张仁礼的慧眼赏识被破格录取。成长离不开机遇,更离不开汗水。在1985年,刚毕业9个月的姜文被导演陈家林选中,在影片《末代皇后》中出演溥仪,为了这个角色,他全身心投入去准备,找资料、看纪录片,专门去找溥杰,甚至晚上躺在了床上也要跟弟弟说溥仪,最终得以塑造一个可恨可悲、可笑可怜的“末代皇帝”形象……
从姜文的生涯记忆当中,我们看到他遭受过各种各样争议,也经受了作品被禁的挫折,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了他在这些年里始终致力于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坚持,不断变革,还有就是立足眼前的踏实用功。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涯发展的过程都是一次远行,一个必然存在潜伏状态的旅途,在我们最终登上制高点之前,都离不开一种让我们保持斗志的精神——坚韧、踏实,执着于我们心中的梦想。
韩寒:其实,我是一个作家。
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块的T-SHIRT,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
提问:如果你拿了世界冠军,会说什么?
回答:其实,我是一个作家。
……
在2010的后半年里,凡客诚品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将一个“80后”的经典人物重新拉回公众的关注焦点。韩寒,中国职业拉力赛及场地赛车手、作家,《独唱团》杂志主编,涉足音乐创作。上高一时,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在留级后,再次挂科七门,并最终在高一退学。但他从来没有变成一个“失败者”,在自己眼中、别人眼中韩寒都是一个成功者。就是这样一个“退学生”,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韩寒极具个性化的生涯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从一种一元化的“金榜题名时”似的成功慢慢向多元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成功过渡。
归根结底,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为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也在发展:从过于Holland、Parsons为代表的静态结构论向Super的过程发展论过渡,再向后现代建构主义Savickas的生涯适应力理论过渡。人的自我了解与价值实现全都过程化了,人与现实互动的时候会对现实产生改造作用,而且探索世界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就是去单一标准与单一规矩,可以说,生涯理论的发展也在“80后”的参与下变得更丰富起来了。
侃四个热点:“给力”的“洋货”
一场“盗梦”的狂潮
2010年9月,《盗梦空间》的热播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震撼之余,这部电影对我们的生涯发展能够带来哪些启示呢?台湾著名生涯咨商和生涯培训师钟思嘉告诉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另一方面,要清理历史事件给自己带来的负面情绪,活在当下。
正如钟教授所讲,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对自己是认可的,他或她会成长为一个自信开朗的人,与自我和谐、与环境和谐;如果是否定性的观念,开始是权威人物的否定,逐渐就变成对自己的否定,当我们被一些无形的力量所困,无法前行时,也许需要我们正视那个阻力。就像影片中的科布,起初因为他的内心感情的挣扎,无时无刻的干扰着他的工作,使他丢掉了工作,甚至差点丢掉脑袋,其实类似的东西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哈佛的“选修”热
2010年,随着网络公开课免费视频的推出,随时“走进”这些著名高校的课堂听讲已经不再是传说,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哈佛大学“幸福课”。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其实,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巴比”的中国夜宴
2010年9月底,两位世界顶级富翁沃伦·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将来到北京邀请50位中国富豪参加的一场“慈善晚宴”。因为二人此前在美国成功劝说40名美国亿万富翁公开承诺捐赠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此次盖茨与巴菲特的中国之行,也被解读为“劝说中国富豪参与慈善募捐”。
虽然 “劝捐”的说法最终不攻自破,但是“巴比”的慈善晚宴依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虽然两位商业巨亨的行为具有教浓厚的西方色彩,但是其中“回馈社会,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内含确实需要用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正如盖茨曾经说过的,其名下的巨额财富“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换句话说,就是走在自己的生涯道路上,才发现这条道路并不属于我们自己。
“苹果园”的掌门人
在2010年里,如果再听到“苹果”这个词,相信首先映入脑海的是“iPhone”、“iPad”、“iPod Touch”这些东西的影像,因为无论是在学校、办公室,还是去学校和办公室的路上,你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苹果”。
在种类繁多的“苹果”们席卷中国的时候,我们决不能忽略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斯蒂夫·乔布斯。他17岁进入里德大学就读,但仅6个月后就中途辍学,和斯蒂夫·沃茨创造了“苹果”,掀起了个人电脑的风潮,改变了一个时代,但却在最顶峰的时候被封杀,从高楼落到谷底。但是,12年后,他又卷土重来,重新开始第二个“斯蒂夫·乔布斯”时代。对于这样一个几经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的美国式的英雄,我们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所要借鉴的东西,其实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到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
生涯规划的“中国化”路程谢伟/北京仁能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
萌芽,汗水与耕耘
最近获得的一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45%的大学毕业生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19.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要换专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全国抽样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可重新选择,65.5%的学生表示将重新选择专业。以上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我国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时的盲目性。
职业规划教育发源于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当时整个美国都在推广和实施生涯教育。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当前的客观形势下,大学生的现实就业压力与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导向,共同促成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大发展,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还有许多不足。要想真正让学生接受职业发展指导,学会并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要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而这几十项能力和“指标”,不仅包括,而且远远超出了中国教育界广泛讨论的“素质教育”的范畴。
更加深入的问题是,我国学生的职业探索期,对于没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多是从高中毕业开始;而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则是从大学毕业开始。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根本不存在职业探索期。与发达国家学生的职业探索期始于小学相比,我国中小学几乎没有相关的职业规划设置,全国80%以上的大中专院校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最不重要的选修课,选修的学生不足学校的1/10,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的课程。再则,有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还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存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层次也仅仅只停留在就业服务层面上,对学生起不到职业规划的实质作用。
成长,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政策鼓励的机遇之下,目前国内高校职业规划的形式一片大好,有些地方甚至超过英美发达国家,可以看到“如火如荼”的职业规划教育场面:全校、全省、全国职业规划及创业大赛;以河北省为发端推动的全国各省职业规划教学技能大赛;各类“人生导师”、“全球的职业规划师”、“生涯规划大师”、“生涯规划第一人”等纷纷登场举办各种全国范围内的巡讲……所有这些,使国外专家也感叹中国新兴事物的发展速度。确切的说,这一局面都是在政府与教育部门构建的政策平台下才能得以实现的。
面对这个火爆的景象,我们应当辩证的去看待当下的局面,在充分借力于政策的同时还要看到潜藏着的巨大危机——那就是这些缺乏内涵的,将成功学加上新的包装而变成的所谓“生涯规划”,并不能解决大学生实质的问题。他们更多的还是在宣扬工具主义的成功学,以一种一元的流行理念对学生进行洗脑。使得目前职业规划的所谓成功,老师都以把某某学生成功送入500强为成功、以自己辅导过的某些学生收入多少万为标榜。
在响应国家政策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教学及配套项目的同时,我们应当充分把握国家制定政策的根本原因和出发点,而不是仅仅落实到形式上面。此外,我们也需要借鉴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群体以及就业工作的另一对象(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并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生懂得人们在社会上是怎样生存的,不断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从事何种职业,最终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展望,落地与生根
职业规划界的“活化石”克朗博兹博士以社会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生涯选择的行为,特别强调了社会因素和学习经验对生涯选择的影响。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生涯决定是人生长期的历程,不只是发生在一生中的某一阶段,必须在整个生涯发展过程中给予生涯决定技巧的教导。因此,如果学生能够从小学、中学甚至幼儿园就建立起职业的意识,那么就可以避免诸如“不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等“未来问题”的出现了。
从最理想的角度,就是要建立一个囊括幼儿园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但这个必然是一种较为长远的追求,当前务实一些的发展应该是建立高校内部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开展广泛的职业启蒙教育,把幼儿园、小学没有学好的内容补课教授;
第二、  需要有一批高校老师成长为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为学生提供规划的后盾与“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
第三、  要减弱目前“职业规划=好工作=挣钱多的工作”这样一种一元的思维与理念。
目前,“最”专业的职业规划人员往往都有心理学背景,但最有效的职业规划往往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等不同领域知识的整合。为此,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广泛重视对老师的专业培训与教育。调查发现,有62.73%的一线教师认识到自己“亟待提升自己的专业性”而51.68%的老师感觉“缺乏专业方面的交流和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师资类的培训也非常多,劳动部与教育部分别有相应的认证培训,但这一领域最具活力的一些企业还是以市场化运营的模式整合了各类专业人士提供相关的培训。
走进2011,中国的生涯规划事业任重而道远,而这项事业也已经不能够只是在生涯发展某个阶段以课程或者辅导等形式的开展了,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整个生涯进程当中,让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要素能够共同发挥作用,也就是实现学校教育、专业机构与社会用人单位甚至个人家庭成员等相关方面的精诚协作。如此,才能在“十二五”期间,真正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获得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事业质的飞跃。

关于本公共主页与《中国教育报》合作通知:
        自2011年起,职业规划公共主页将携手《中国教育报》招生考试就业周刊,以发掘中国本土化生涯规划的规律和技巧为目标,共同致力于生涯发展的案例搜集及研究工作,努力将更多的宝贵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
        我们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芝麻开花节节高,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合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