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朗诵配乐激昂:新生兒黃疸病治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2:49:43

 

新生兒在出生後全身皮膚、鞏膜、小便發黃,可以診斷爲新生兒黃疸,一般與胎孕等因素有關,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而導致死亡和嚴重後遺症。

新生兒黃疸可分爲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疽多在嬰兒出生後23天出現,並在1014天內消退。如果是早産兒會持續到3周才消退。一般無其他臨床症狀。

病理性黃疽于出現早,一般在出生後24小時之內出現,發展快,黃色明顯,23周後仍不消退甚至繼續加深,或消退後再次出現,也有在出生後1周至數周後才出現。

病理性黃疽可分爲以下三種。

(一)溶血性黃疸: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疽,第一周內黃疽很快加劇,並伴貧血,肝脾腫大,重者出現水腫,並發心力衰竭,直至引起核黃疽。常見于新生兒溶血病、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G6PD)、早産兒注射大劑量維生素K、母親臨産前服用磺胺類藥物、先天性瘧疾等,均可早期出現溶血性黃疽,維生素E缺乏可導致早産兒後期溶血性黃疸。

(二)阻塞性黃疸:由于膽管阻塞,膽紅素不能排泄到小腸,使膽汁淤積在肝細胞或膽道內而引起黃疸。我們稱它爲阻塞性黃疸,如新生兒膽道閉鎖、膽汁粘稠等。黃疽持續不退,大便呈灰白色陶土樣,食欲不振,出生體重偏低,肝髒腫大等。

(三)肝細胞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13周出現,大便顔色變淺,初期可有厭食、體重不增等表現。

中醫在辯證上分三類:

(1)濕熱發黃:全身皮膚,面目發黃,色較鮮明,並見發熱,煩躁,啼哭不安,不欲吮乳,嘔吐,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病情較重者,可見神昏,抽搐。

治法: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方劑:茵陳蒿湯加減、

 

方藥:茵陳6克、栀子3克、大黃2克(後下)、枳實3克、車前子6克(包煎)、茯苓6克、姜竹茹3g、甘草3g

(2)寒濕發黃:,面目皮膚發黃,色淡而晦暗,日久不退,神疲困倦,四肢欠溫,食後易吐,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淡苔膩。

治法:溫中化濕,益氣健脾。

方劑:茵陳理中湯加減

方藥:茵陳6克、太子參6克、白術6克、幹姜1克、吳茱萸3克、茯苓6克、甘草3克。

 

(3)淤積發黃:面目皮膚尿俱發黃,黃色較深且晦暗,逐漸加重,神疲少動,納少易吐,脅下痞塊,小便短黃,大便灰白如陶土,皮膚或見淤斑,唇色暗紅,舌質色紫暗或有淤點、苔黃,指紋紫滯。

治法:化淤消積,利疸退黃。

方藥:菌陳6克、栀子6克、柴胡6克、茯苓6克、白術6克、桃仁6克、當歸6克、白芍6克、制軍2克、,甘草2克。

對于新生兒黃疸病,並不是每個父母都願意讓其小兒服用中藥,所以一般上我會吩咐他們用栀子來給嬰兒洗澡,然後曬一曬太陽。願意的話也可用栀子10克水煎加母乳服,一天一次。也可以用黃牛木的葉或垂柳,但一定要用嫩葉,水煮之後用來洗澡,我十多歲時,父親患上黃疸病,那時候我也是用垂柳來給父親治療,同時也用羊角豆煎水服用,很快就治好暸父親的黃疸病。這是民間的土方,也是秘方,非常管用,有些人用垂柳給小兒洗澡時,還剪暸一小張紅紙放入垂柳水中,這也許是討個吉利吧!

文:建州  

〈〈〈Earls360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