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 romance 无损下载:当仙乐飘飘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2:37:03
先来一剂巴赫,每天两次,睡前再来一剂维瓦尔第。也许未来医生为失眠患者开出的处方便是如此这般。
By ALIX KIRSTA
字体 |  |

你会成为一个音乐瘾君子吗?在每天晚上的就寝时间,“乐瘾”便开始上身。关灯、闭眼、立体声耳机就位,维瓦尔第、柴可夫斯基、巴赫以及其他作曲家的旋律将你送入了梦乡。大多数夜晚,在30分钟的催眠CD没有播完前,你已经安然入睡。
是的,你会的。因为与安眠药或酒精不同,音乐疗法并没有副作用,这一特殊药物的治疗效果也不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弱。当仙乐飘飘,你也跟着做起了驰骋梦境的仙人。科学家们花了数年时间为你调配这剂“音乐良药”,是时候服用了。
从大隐于世到声名鹊起
随着隐藏在“音乐良药”背后的科学开始浮现出来,这种一度被弃之不用的、含有某种神秘元素的边缘疗法正在进入主流领域。
在美国的一些医院中,医生会在手术室里播放古典音乐,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手术前的紧张。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还表明,为经历大手术的病患播放音乐,有助于其降低血压和心率,加速伤口愈合。
先进的大脑“映射”技术,使医生能够识别出哪些类型的音乐会对身心产生镇静作用、激励效果甚或是负面影响。
其中最为令人振奋的发现是: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拍子能够映射出我们独特的脑电波频率,即大脑所生成的电子波模式。由于这些模式反映了我们的紧张和放松程度,研究人员得以推断出针对不同病患“度身定制”的音乐疗法。根据每个人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医生会开出不同的处方,音乐取代了药物,成为了处方的新内容。
斯科特博士和她的音乐催眠法
如果要排除焦虑和赶走失眠,催眠的旋律未必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上床时仍然非常清醒而又有些紧张的人来说。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催眠音带《酣然入睡:成人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爱丁堡的全科医师伊丽莎白·斯科特博士偶然发展起来的。当时,她正试图使她那哭闹着不肯睡觉的孙儿平静下来。结果,她发现了一些几乎瞬间就能使孩子入睡的曲子。“当我给他播放舒缓的音乐时,他并没有入睡;相反,播放维瓦尔第的《四季》之类快节奏的音乐时,他却睡着了。”
斯科特博士开始研究脑电波模式的变化,以及我们从完全清醒到熟睡的过程中,不同的频率是如何占据主导地位的。此时,她意识到,音乐想要催人入眠,就应当尽可能与变化的脑电波相匹配。
脑电波频率是通过赫兹来测量的,其范围从完全清醒时的最高35赫兹,到睡眠过程中的不足3赫兹。所以,“催眠”音乐应当映射高频脑电波,再逐渐放缓到与中低频脑电波匹配的位置,最终以与最慢的睡眠波相匹配的音乐作为结束。
在斯科特的汇选集中,音乐都是经过特殊录制的钢琴和小提琴录音。最初,欢快的旋律使人兴奋,如果你将注意力集中在拍子中的每一个变化,30分钟后就能基本入睡了。慢慢地,当你听多了这张CD,便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渐渐入睡,注意力也几乎不再集中在旋律上。这就仿佛是音乐和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起了反应,合而为一,消除了思考的紧张感。音乐的每一次放缓,都会导向更加深入睡眠的阶段。
比指纹更个性化的“大脑音乐”
斯科特博士的音乐催眠法,发明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然而,多亏了一种叫做“大脑音乐疗法”的技术创新,它的科学可信度才获得了巨大提升。
“大脑音乐疗法”是由俄罗斯的亚科夫·列文博士新近开创的,目前在美国心理学领域十分盛行,这项技术几乎完全依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当人们有意识地放松或冥想时,脑波仪能准确记录下一个人的脑电波,随后,通过使用一种特殊的算法,记录下来的脑电波将被转换成音符。此后,病人们就可以通过聆听音乐来放松或激发能量。
纽约大脑音乐治疗中心的主任加利娜·明德林博士告诉我们,这种“大脑音乐”对应着人类脑电波中的细微变化,并且比指纹来得更为个人化,即使是双胞胎,两个人的“大脑音乐”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大部分“大脑音乐”听起来都很像是古典钢琴曲,随着人们放松或焦虑的程度不同,这些钢琴曲的速度、音调、节奏都因人而异。纽约的一位音乐评论家达米安·福勒亲自尝试了“大脑音乐疗法”,他说自己的脑电波“听起来介于菲利普·格拉斯和巴赫之间,就像是一位合格的业余爱好者在一架钢琴上演奏的C小调音乐一般”。
来自美国的报告指出,较之聆听传统的放松音乐,“大脑音乐疗法”提供了更多的益处,它甚至能缓解偏头痛、焦虑症和抑郁症。
接受“大脑音乐疗法”的病人们会得到两盘个性化的CD,一盘CD用来放松,另一盘CD则用来积聚能量。尽管情绪和健康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星期来提升,但最终当音乐变得如此熟悉,大脑便会自动切换到自己的放松节奏,这一过程与使用斯科特博士的催眠音带的经历相类似。其他的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大脑音乐”的正面影响:聆听舒缓的古典音乐可以释放出睡眠褪黑激素,同时减少因压力而产生的化学物质皮质醇和肾上腺素。
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在一天之内就得到合适的音乐“处方”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大脑音乐疗法”在英国尚未投入应用,在美国也必须在一个疗程上花费昂贵的550美元,但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改进了新算法,并且研制出更加廉价的系统。
有氧运动搭配摇滚乐
对于饱受失眠、压力以及焦虑不安折磨的人们来说,在什么时候聆听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提升能量、集中注意力和增强记忆力的最佳时机呢?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识别出一种原始的听觉机制,当我们在迪斯科舞厅或是健美操课上沉浸在异常嘈杂的音乐中时,这种机制是诱发快乐的原因所在。尼尔·托德博士是音乐感知方面的专家,他发现,球囊(一种帮助内耳形成部分平衡机制的器官)对于吵吵闹闹的摇滚乐频率会迅速作出反应。球囊并没有听觉功能,但它与大脑的快感中心相连接,这一区域驱动着我们对于食物和性的欲望,还使我们在倾听和歌唱流行音乐时,收获嘈杂的声响。研究表明,对球囊来说最敏感的频率,是介于300到350赫兹之间的频率。
“看起来,摇滚音乐会和舞蹈俱乐部的频率分布几乎就是为了刺激球囊而设的,”托德解释道,“它们就处在这个敏感度范围之内。”经过持续的刺激后,我们感到更加快乐、更有活力,这种感觉往往能维持很长的时间。
托德的研究结果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在健身活动中享受嘻哈和迪斯科节奏。在快速、欢快的音乐伴随下,你在运动之后通常会觉得头脑清晰、反应敏锐,情绪和活力也更加高涨。要达到这种效果,其实并不一定非得做有氧运动。伴随着iPod里一段轻快的音乐“疾行”,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艾尔顿·约翰的《我仍站立》和阿巴合唱团的《妈妈咪呀》这样的音乐。
无关音乐内容,只关乎聆听方式
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卢西亚诺·贝尔纳迪博士测量了24名男子的心脏波动、呼吸速率以及血压,当时他们正在聆听古典音乐、电子乐、说唱乐以及更多音乐类型的选段。令贝尔纳迪感到惊讶的是,只有在音乐放缓或结束之时,身体机能才会显著地下降。这种延迟反应体现在24名男子所聆听的任何类型的音乐上,而在较为舒缓的音乐间隔期中则表现得最为显著。
根据贝尔纳迪所言,人们在聆听音乐时,也在关注音乐中的某些方面,比如主旋律或是变奏的部分,只有在这种关注结束之后,身体才会完全放松下来。贝尔纳迪表示,我们可以通过创造自己的音乐来应对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具体方法便是在快与慢的节奏之间交替变换,甚至“篡改”曲目,纳入更长的时间间隔。
贝尔纳迪的研究引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症结可能不在于我们聆听了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如何聆听。音量、速度、停顿,甚至是节奏,正是它们才将音乐转变成了一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