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音乐乐谱:寂寞前行的歌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56:52
寂寞前行的歌者
周仲明散文谈片

  □文新
  在许多作家变成“写手”、写作变成“制作”的今天,纯文学的天地似乎一派寥落:刊物每况愈下,作者改弦易辙。满眼可见浮泛的文字充斥流行读物,金钱的驱动远比心灵的驱动来得直接。就题材而言,隐私、色情乃至所谓“私人体验”都是市场的畅销货,似乎谁都爱买,谁都爱卖。
  但是,如果谁以为喧嚣的噪音就是今天唯一的声音那就大错,在许多人都坐不稳板凳的今天,仍有一批用心灵与正义写作的作家,他们坦荡而寂寞前行着。
  周仲明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周仲明较早的散文作品,辑录在其文集《夏天的感觉》(成都出版社·1996年)中,主要写成于他受命赴港工作期间。这时的创作,多以家乡风物为题材,表现出率真自然,清纯朴实,晶莹剔透的特色。他以游子姿态,怀着心有千千结的思乡愁绪,把触须伸向往昔,伸进记忆中的小溪、竹林、老柳、腊梅、小屋,浅唱低吟。他写家务事、儿女情,也写少年心迹(《慈姥溪》等);写柔情蜜意,也写激情的讴歌(《浅水湾的主题》等);写童蒙初开彻悟人生的觉醒、欢喜(《老柳》等),也写经历沧桑后对人情世故的反思、忧患(《腊梅赋》、《夏天的感觉》等)。
  人生之路一程又一程,命运使我们的境遇不断变迁。对于多数人而言,过去已远景般地落在背后,像缩在云烟中的一座废城。而周仲明却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有生之年的温室,体味着精神的安宁、充实。这不是一般的“怀旧”,他把审视的眼光投向既往,用心灵过滤令人心绕魂牵的往事,把那些沉积在心灵中的故事“情感化”为审美的晶体,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那些似家常絮语,无所顾忌,娓娓而谈的篇章,处处折射出作者心灵的丰富、奥秘和美丽。
  1997年,周仲明加入创业大军,到新成立的四川眉山地区工作。新区的日常生活忙碌而繁乱,但他的心灵依然是井然有序,每每于喧哗之处聆听心灵深处幽然的回声,从容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事物。他的《新区儿女》(1998),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一片不断扩散的涟漪,传播着他在创业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欢欣。这篇散文,铺陈新区建设者的工作和生活,写他们的劳作歇息、应酬交际,抒发他们的苦乐悲欢,作者在新区儿女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挖掘出了生活的诗意。为什么他把琐屑的日常生活渲染得那样令人神往和充满光芒?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得好,“一切美来自美的血液和美的心灵”。只有心灵超脱了世俗尘物的遮蔽,才会成为一位兴高采烈的歌者,用心灵去拥抱和映照生活的美好。这种情况同样表现在他的《心有玉屏》(1999)中,作者从玉屏山林场工人顶住社会时弊,坚持植树造林的行为中,发现了他们心灵深处那道吸纳美好,摒除杂芜的美丽屏蔽———玉屏。自己心中没有对美的渴求与向往,没有美的情愫,又如何能遭遇这样的激情呢!
  读周仲明的这些散文,总能感受到他心灵深处闪动的光亮,感受到他那坦白而诚挚的天性,这样的精神气质下笔为文,便衍生出一种率真自然的艺术境界。
  从抒发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入思考,周仲明的散文在向更高的境界进发,《岷江不语》(1999)是一个显著的标志。这篇作品,面对默默无语的岷江,发出作者对人类生存的诘问,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江河的隐秘和本质源源不断的辐射。作者从人类生存的本源构思,不仅去感知、领受大自然的恩泽和德性,赞美它的柔情和力量,而且放宽视野,看到大自然的满堂子孙,进而反省人类在宇宙中的恰当位置,反省人类对待自然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他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上升到对人与自我之外的生命和事物构建一个和谐、“完美”世界的思想上的探索和精神上的呼唤,既对被粗暴对待的岷江忧愤不已,又试图引发人们对自然事物的亲情和尊重。这是一篇充满揪心之痛的醒世之作,又是一篇启迪人们以一种更高的存在方式生存或活动的佳构。
  总体说来,周仲明的作品没有把自己囿于个人的小圈子只限于悠闲地吟哦,而是选择了一个时代做背景和支撑,因而具有较强的感召力。他的作品有感而发,从大处着眼,颇有历史文化深度,饱含忧患意识,品评事物时有创见,静心读来,每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