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海洋的传说歌曲:现代大学精神与历史传承(李延保书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47:13
一般意义下,现代大学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知识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文
化创新的机构。
    建设一流大学有诸多因素。拥有一批大师级的学者、教授和拥有良好的学校
人文环境应该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
    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大就是典型
的范例。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利用十分简陋的设施,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爱国
的栋梁之才,其中不乏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专家。据不完全统计,出自西南联大
的师生中,先后被聘为两院(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或(文科)学部委员的达1
60人之多。学生中还拥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
朱光亚及一批国际、国内的著名学者。
    当年,西南联大经费极其匮乏,师生温饱都不能保障,学校依靠的只有三校
聚集的名师和文化传统及在抗战特殊时期凝炼的人文精神。西南联大集中的三校
著名教授,人才荟萃、风格各异。他们不仅为本科生上课,学术研究同样卓越。
如华罗庚、周培源、吴大猷等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都达到了国际前沿的水平。
西南联大的校园文化以“刚毅艰卓”为校训,揉合了北大的宽容自由、南开的吃
苦耐劳、清华的严谨认真,被喻为“山、海、云”的风格。学术上讲求民主、兼
容并包,教学上严谨治学、严格要求。考试不断,打分极严,淘汰率很高,使联
大出来的学生几乎个个优秀、人人成才。
    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能
忽视大学文化的建设,要把大学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的建设作为学校的基础事
业,从学校文化精神中汲取力量,推动学校的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大学就是
一个文化的中心,不仅传承文化,还要发展和创新文化。大学以学校积淀的文化
精神熏陶、教育学生,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引导社会的文化发展。大学的文化精
神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凝炼成学校独有的风格、气质和传统,成为一所学校的社
会品格,鲁迅先生称之为“校格”。

    一、 什么是大学的文化?
    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近代,西方对文化的释义先后沿着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生物学、地理
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视角展开讨论,产生各种不同的定义。其中,泰勒(E
olward Burheff Tylooy)曾给出“文化”的定义:文化或
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包括知识、信誉、美术、道德法律、习
俗。其中,科学作为知识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中。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人类的文化包
括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和科学等。他还指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
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文化”概念的。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是人的社会生活
实践及其产物的同义语;“狭义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活动的精神产物。
近年来,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国内学术界对“文化”、“先进文
化”的含义展开讨论。比较多的观点是把“文化”概念分成大、中、小三类。其
中:
   “大文化”指和自然相对应,人的所有创造物都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文化”指思想、理论、道德、科学、宗教等精神文化和组织机构、制度
和规范等制度文化;
    “小文化”是指文学、艺术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大学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讲大学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集,是依附在大
学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
    由于“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教育界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理解也有诸多
解释,一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
    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
    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
    由大学的物理空间、设施等构成的环境文化。
    即,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从而“大学精
神、人文环境、管理制度”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在建设一流大学进程
中,是否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也就成为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
    大学校园文化其内在特点是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制度、规
则、礼仪、管理、社团、体育、艺术及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等形成特有的学术
传统、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领导者们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办学举措
及师生员工身上具有的普遍性意义的行为、气质和观念等方面呈现出来,成为有
别于其他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大学校园文化其外在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和多样性。因为大学校园文化在历
史的积淀中逐步形成学校的校风、学风,成为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传
统,成为有别于他校的文化特征,并存在于大学人的潜意识之中,打上了学校的
“文化烙印”。就像名酒的香型定位一样,一闻便知其品牌。正是大学文化的稳
定性,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陶冶、教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
响学校的师生。另外,大学做为学术文化单位始终追逐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
潮流,从而导引产生各种新的校园文化现象。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
化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景点,对大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教育国际化
的发展,跨国度、多民族的文化沟通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内涵。
    认识大学文化对育人的重要性,认识大学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我们会
格外重视学校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重视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创新,就会自觉地
把大学的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用优秀的、充满活力和生气
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发展,从而会成为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大学文化与大学发展
    1、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学校传统
    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
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是比校风、学风更深刻的
文化特征,而校风、学风只是学校精神的外在表现。
    如同“品味、格调、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因素一样,
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独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大学精神也是指导大
学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
    大学精神是学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和时代、地域密切相关,是学校和社
会互动的产物,也是学校各种文化碰撞的结晶,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国内外每一所名牌大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学校园文化逐渐积淀出特色
鲜明的校风、学风,逐步锤炼出具有独特品格的大学精神。校风学风及大学精神
和它们在校内文化各方面的具体表现汇聚成学校的文化传统,成为学校的精神财
富、不竭的源泉。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通常对理念、思想、思路这些概念
并没有作很严格的区分。人文社会科学中许多概念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
角度、不同范畴、不同程度上去理解和运用,不能像数学定义那样精确或哲学概
念那样咬文嚼字。但是为了表达出教育管理的层次,也不妨尝试作些界定。我认
为:
    办学思路、办学举措可以看成是教育管理当前具体实施的方式或途径;
    办学思想、教育思想、方针、路线可以看成教育管理在一个历史阶段的具体
指导原则和实现目标;
    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应当看成是人们在教育管理中长期追求的教育理想和
期望。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教育思想是人们对这个社会文化现象
的比较系统、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人、文化发展之
间的基本关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确定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既受教育
规律的约束,又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个体条件有关。因此,不同国度不同
学校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都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
    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理想模式,
教育理念也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科学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
和时代的特征,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当然,教育理念不等于教育的现实,实现
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大学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既要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办学思路,又要有科学的
教育理念,高瞻远瞩,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力求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参)所写,
其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
思是“做为一个成熟的人的学习之精神,首先要懂得人格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
标准,然后才能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工作,并且达到很高的境界。”即,首先要懂
得如何做人,才能算做一个成熟的人。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的功能应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主张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提倡“养个性、尚自然”。
    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自己的、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理念,并被社会所认
同,融入到大学精神之中。
    哈佛大学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以探求真理和学问作为大学的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
    英国剑桥大学以“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反
映了对思想、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
    MIT提出“培养领导者”,东京大学创建初期提出“向最优者学习”……
十九世纪,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教育、获得耶鲁大学博士的容闳提出教育主
张:要培养有别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蔡元培先生对旧北大实行革故鼎新,提出他办学的理念是“仿世界各大学之
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奠定了北大“兼容并包、海纳百
川”的传统。
    英国的后起之秀华威大学创建于1965年,现在已成为欧洲新大学的明
星,它的教育理念是用“企业家精神”和“追求卓越”来培植“乐观向上、敢冒
风险、敢为天下先”的学校人文精神,并以“走规模不断拓展的、研究型大学发
展之路”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并取得成功。
    除了办学理念会融入到大学精神之中,大学的价值判断也反映在大学精神之
中,或受大学精神之影响。欧洲大学最根本的价值观是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人们
常把“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看成现代大学普适之精神。事实上“学
校自治,学术自由”表达了大学的独立精神,也是探求真理和学问的核心价值观
的具体要求。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调整、不断充实的过程,不是一成不
变的纯粹的观念;大学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理想追求和现实之间不断抗争和协调过
程的反映,所谓“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更大程度上还只是大学的学
者、教授们的理想追求和理想模式。
    我认为,作为集聚学者、研究高深学问、培养社会精英的大学其精神本质是
创新、求真,包括:
    创新知识、追求真理以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教育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
    体现大学创新、求真本质的文化特征是大学文化精神中的包容性、开放性和
批判性。
    现代大学应当承继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之精髓,推动各国文化的交
融;
    大学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的学术殿堂,在科学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发现真
理、发展真理,在学术批判中推陈出新,创新知识;
    大学应当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允许失败,尊重一些
“孤独的思考者”,宽容一些学术上的“狂妄者”。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是大学
发展的永恒活力和动力,是一个曲折的、但又生动鲜活的历史过程。
    大学在本然上是希望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影响,给教授的学术研究、教
学工作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是培
育大学创新、求真精神的具体要求。因为学术自由的气氛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
但是,大学是和社会互动的,大学需要社会的支持,培养的人才又会影响社会的
发展。因此,任何时候,大学总会受到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乃至宗教的等各
方面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只存在着有条件、有约束的自由和自治。
    我们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必须坚持把“创新、求真”作为教育人、培养人
和学术研究的主旋律,形成我们现代大学的精神品质。我们主张的现代大学精神
是:
    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具体讲:
    (一)鼓励学术创新,维护学术的尊严和学术研究的自由,同时也要讲求学
术规范、学术责任和科学道德,提倡: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社会之责任三
者的统一。
    (二)按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社会责任,独立自主办学;
    (三)实行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以德兴校。
教师既是学者,又是学生的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我们提倡教师独立思考,以创
新精神从事教学和科研,享有学术自由的权力,学术研究无禁区。但教师作为对
社会负有责任的社会人,也要以国家法律为底线,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为纪律约束
自己。
    我们对现代大学精神的认识是共同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每一所学校
体现的大学精神是有个性的,是在该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表
现出来的学校特色和品格。我们要努力在大学营造融“包容性、开放性、批判
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培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现代大
学文化精神,形成“开放、和谐、严谨、创新”的学风和校风。
    当前,在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中,要格外突出科学的地位,阐发科学之精
神,特别是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及科学的方法论;崇尚真理,坚持理性的思维和
科学的实践,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批判一切伪科学及学风浮
躁、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不正之风。
    重温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能让我们领悟真正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正是由于他们用科学精神对待研究,对待他人的批评,对待来自领导的压力
和自身的精神压力和疲劳,才最终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镭。
    中大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淡泊名利、做真正学问、
做高深学问的典范。
    陈寅恪在国外留学期间,刻意求学,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
哪里拜师、听课和研究,但对“学位”之类却淡然处之。他一生在十多所大学读
过书,做过研究,但不曾听说有过“博士”、“硕士”学位。一代学界大师,以
其学问之大,却没有什么学位文凭,这是陈先生一大奇特之处。
    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梁启超推荐陈为国学院导师。校长
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又问:“他
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校长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
就难了。梁启超很生气,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
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接着梁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
陈寅恪的推荐。最终清华聘请陈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陈寅恪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有人评述他“是一个辛勤的垦荒者,他不多说
话,尤其不唱高调,只是一个接一个地解决历史的疑案,用很简炼的笔法写出一
篇篇短论文,登在学术水准很高的杂志上。文章虽小,但其内容份量却不是许多
“大书”能望其项背。”
   “陈寅恪先生学问确实渊博得很”,被人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以语言为
例,他通晓的有二、三十种之多。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叫学生到图书馆借某一
本书,翻到哪一页,下面的注里所列材料可作线索去查资料。陈被称为“活字
典”,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四史都滚瓜烂熟,如数家珍。
由于经常帮助外国著名学者解决难题,陈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很高声望,是剑桥大
学第一位华籍讲座教授。
    著名学者季羡林在“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陈先生是学
术巨人,在他领域之内,无法超越,原因就是我们今后不可能有他那样的条件。
总的倾向是可以超越的,但又不可以超越。”陈寅恪正是以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做
真正学问的精神才筑起了一座后人难以超越的学术巅峰。
    今天,历史系的教授们仍坚持这种对学术的“敬畏”孜孜不倦地攀登着学术
的高峰,连续两篇“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也应该算是这种学风的必然结果。
    2、大学文化和大学教育
    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大学教育。
    首先,从教育理念上讲,大学的教育功能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和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这里,既包括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素质全面的人才;同时,也
包括对所有大学人特别是教师,要为他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
是大学“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也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
基本精神。大学的培养对象是学生,但在大学里生活的是所有大学人,都存在着
寻求全面发展的需求。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也要用自己的智慧、知识去发展科
技、文化、直接服务社会。不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都要把创
造学生和教师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
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重视在批判和比较中继承和发展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
传统,提高文化的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要重视激发和保护学生对创新和求变的
渴求。
    大学的教育管理要坚持“教育为主”的原则。所有制度和规则都是为了有利
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养成教育建立必要的“秩序”,而不是以束缚学生或惩戒学生
为目的。
    关爱学生、善待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是给学生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宽松自由的
学习环境。其中,包括由学校最优秀的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增加教师特别是
名师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提供各种学习选择的机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开放
图书馆、实验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
求等等。
    大学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也要有教书育人的职业素养
和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要给教师创新教育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教师也要
着力提升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人格魅力。
    要重视校园环境、社团活动、礼仪文化、荣誉制度、学术传统、体育、艺术
等等对学生成才的影响,要重视博物馆、校史馆、校内人文景观建设,要赋予学
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文化的气息、文化的内涵。
    要重视网络文化、教育国际化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下的
理解,沟通和选择的“文化能力”。
    要重视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反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选择,
维护健康、进步的大学校园文化。
    当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要重视诚信、守法、文明及自信、
自尊的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人才。要让“爱国、责任、诚
信、自律”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但作为研究型大学招收到的仍然是最优秀的学生,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仍
然应该是坚持精英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国家探索培养精英人才的客
观规律。
    教育在发展,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适应教育的变化,还是引用几位教育家的
话来审视我们的教育观。
    教育学家保罗·郎格郎(poul lengromd)提出:“教育不再
是为了传递知识,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
授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掘学生的特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
质。”
    斯坦福大学校长说,他认为课堂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有学生在课堂对他
说: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我是谁?我长年从事研究,我对课题最熟悉,我知
道所有情况,但是这些天真的学生会突然让我意识到我的认识并不如我认为的那
么全面,他们让我吃惊并改变我的看法。
    要让本科生、年青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经常地、充满好奇地、有强烈的愿望,
对老师说:“你错了”。
    他还认为: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教师和学
生多方面的鼓励和自由上。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
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
    这两位校长的讲话体现的就是这两所名校在教育上的文化精神,从中不难看
出我们的教育和他们的文化差异及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3、大学文化与大学管理
    同样,从大学文化角度来看大学的管理。
    有不少人在中大珠海校区教学大楼前被眼前壮观的大楼和广场开阔的气势所
震撼,有个领导称“这绝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同样,当我们身处在牛津
大学、剑桥大学的校园,看到的虽然是一幢幢古朴的建筑,我们会感到一种心灵
的震撼,我们和历史伟人同在。正是在这些古老的建筑里培养出那么多影响社
会、影响世界的伟人。这些都是校园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同样,安宁有序的校园、高效的管理、微笑周到的服务,也是环境文化的组
织部分,是直接关系到学校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素质的更深层次的环境文化。
要把校园建设当成文化环境来建设,赋予校内环境以更多的文化内涵。
    在曼彻斯特大学,教授餐厅是利用老图书馆,四周巨大书橱里仍然陈列着
“大量书籍”(估计已属淘汰之列),墙上挂着历届校长的画像。身置其中,仿
佛回到学校的历史之中,在这场合用餐无疑也是一次文化的享受。
    在中大珠海校区投入使用后,校区的自然环境倚山傍海十分秀美,但文化环
境贫乏,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如要求各院系把学术文化向新校区延伸,组织大
批教授给学生开设各类讲座报告等等。正如珠海校区国际报告厅建成后只能算是
“房子”,但杨振宁等人做过报告之后就赋予了文化的内涵,成为和广州校区建
筑一样与学校历史、学生敬仰的名人、学者联系在一起了。大学是永恒的,大学
的环境文化是在办学历史中不断积淀、充实和完善的,要做环境文化建设的有心
人,要让学校山水树木花草、雕塑、建筑都具有更多更深的文化品味,发挥环境
文化育人的的作用。
    珠海校区的校园文化定位是和学校学术传统融为一体,和珠海风景园林城市
融为一体,并创造校区的新的文化氛围。几年来,我校三个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
各具特色:
    珠海校区:文明和自主
    广州南校区:开放和自信
    广州北校区:敬业和自律
    大学管理要重视人文管理,其内涵丰富,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体现:
    对人的尊重;
    对学术的敬畏;
    对遵守规则的自觉。
    大学是学术单位,不是行政机关;大学是社会文明的窗口,是先进文化、文
明的策源地;大学应当成为法制化、现代化的先行区。
大学要保障:
    学术研究的自由、教学创新的自由、学生学习的自由、学校办学的自由。
    大学要坚持:
    学术主导、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大学领导体制是:
    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治校。
    其中:
    党委领导强调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下的分工负责的合作机制。
    行政管理是充分尊重和发挥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发挥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
章制度积极开展工作的作用。
    教授治学是充分尊重教授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吸引更多教授关心学校事业的发展。
    民主治校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群众监督,特别对各级党政一
把手的监督和约束,具体体现在:
    权力的规范、法律的制约、理性的自律、责任的追究。使每个领导和管理者
珍惜手中权利,用好手中权力,利用赋予的有限职权为学校、为群众做更多有益
的工作。
    大学领导的价值取向是:
    不说假话、不搞形式主义、绝不整人;
    大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
    是否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
    是否有利于教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
    是否有利于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
    管理服务的评价标准:
    服务态度,以效率为准,要能办成事;
    服务质量,以师生满意为准,要能办好事;
    服务水平,以社会认定为准,要能出经验,出成果。
    当然,首先还是要从服务意识上着手,从“你要干什么?”到“我能为你干
什么?”真正落实到每个管理工作者身上都需要一个学习和教育的过程。
   “尊重教师,善待学生,直面问题,排忧解难”要做为管理工作的文化观念
渗透在每一个人头脑之中。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管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角度上讲,建立
制度、规则的目的是:
    保护学校教工和学生的权益,明晰各自的责任;
    服从学校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
    建立秩序、游戏规则,提高办事工作效率;
    确保公平、公正原则,树立良好风尚。
    学校制度建设既要符合依法治校的目标,又要体现人文管理精神。制度制定
过程要讲求民主,要有弹性,要让更多的相关人参与,制度一旦按程序通过实施
后要注意维护制度的尊严,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用最好的态度,最坚定的方式
执行制度的规则。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既要防止执行的随意性,又要避免在执行
中因服务工作态度而引发的不满和纠纷。
    制度建设本身也体现学校的品味、水平和价值取向。过于灵活的制度缺乏可
操作性,过于僵化的制度也不利于增强学校的活力。大学制度建设是重要的,但
制度的不断完善更是一门关键的学问。
    大学管理要着眼文化内涵,大学管理者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大学各管理单
位要营造好部门文化氛围;
    大学就是大学,是学术的殿堂,也是所有大学人的精神家园。

     三、创新和整合大学文化,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纵观大学发展历史,任何学校的发展都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要从更多的
方面筹措足够的办学经费。但是,也要看到大学文化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变
革、整合和创新学校文化理念并付诸实施,也会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
     辛亥革命前,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办了10年,几经周折,并没有培养出
多少人才,封建衙门习气严重,缺乏学术气氛,师生满脑子当官发财思想,教学
内容陈旧,办学思路因循守旧,到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声名狼藉,一般人以为不可
救药。
    历史选择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他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锐
意改革,开辟新文化、新风气、逐步使颓废的北大焕发出生机。
    蔡先生从整顿学风开始,“以真正之国粹,唤起青年之精神”,延聘纯粹之
学问家,为青年寻找可以佩服的学问上和道德上的导师,其中包括颇有争议的新
文化倡导者陈独秀及新派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等等,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
主义”,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主张中西文化兼收并
蓄,融会贯通,对旧文化也要博采众长,发扬光大。
    在“兼容并包”的方针下,提出学校文化中“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原则
使北大的思想和学术呈现出缤纷万象、蔚为大观的局面。
    蔡元培吸收西方政治民主思想,设立北大评议会,作为全校最高立法机构,
评议会实际上是一个教授会,由各科学长和分别推举二位教授组成,任期一年。
后又改为五名教授推举一名为评议员,校长是当然议长,学校章程、条令的审核
通过、学科废立、课程设置、教师审聘、学校预决算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评议
会的讨论决策,才能执行。
    后来又陆续建立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教务处、总务处等机构,并成立11
个专门委员会,推举一人为教务长,统一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并设总务长主管
全校人事和事务,基本确立了教授治校的领导体制,这是北大贯彻教授治校方
针,使教授和教员参与学校管理,达到民主治校的目的。
    蔡元培还对学制、学科体制进行改革。率先开放女禁、招收女生入学;开办
平民夜校,倡导学校为社会开门,教授为社会服务。招收一定数量旁听生、选科
生,让更多人能受到高等教育。旁听生、选科生优秀者可转为正式生,一样发给
毕业文凭。被称之为“人人可以自由听讲”。
    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社会上各行各业人士都可进入北大听课,实际听课人数
往往比注册人多出一倍。梁漱溟讲儒家思想一课,正式注册学生90多人,平时
听课者多在200余人。
    在蔡元培推动下,一个封建衙门式的北大变成了一个近代大学,并带动了国
内其他大学改革,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打了头阵,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新文
化基础。
    梁漱溟先生评价说:蔡先生的一生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在开出一种
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全国,收果于后世。
    北大发展的历史给我们启示,任何时候不要仅仅只看到物资的作用,金钱的
作用,条件的改善,同样要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的作用。特别在今天,我
们要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格外要重视文化的创新和整
合,文化理念的创新和整合,并努力付诸实践,必能收取成效。
中山大学诞生于“五·四”之后,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组建。因此,从建校之初
就融入了“科学、民主”的精神,奠定了“开放、进步”的传统。岭南文化“勇
于开拓”、“讲求实用”的特色使中大的文化精神中增添了“求实、务新”的内
涵。八十年来,中山大学秉承孙中山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的校训,逐步形成“科学、民主、求实、务新”的文化精神和“革命性、科学
性、开放性”的办学传统,成为我国南方的一所最著名的高校,在海内外都有很
好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大学抓住几个历史性的机遇使学校综合实力实现
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反映学科地位、学术水平、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大多进
入国内高校前十名;包括网大在内多种大学排名,中大都在十位上下。中大已实
现“211工程”一期提出的:建成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中大校园也呈现一种团结、和谐、向上的文化氛
围。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迅速地发展,“211工程”、“985工程”又
催生一批研究型大学向着世界高水平大学努力,不进则退,中国大学地位正在重
新洗牌;广东省是经济大省,在全国居于龙头地位,广州市也正在努力跻身国际
化大都市。因此,不论广东省或是广州市都希望中山大学能成为广东省、广州市
标志性的国际著名大学。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不止一次对中大的进一步发展提
出了具体要求。今年中山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学校进一步调整了下一步发展
的战略目标。
    要以国际一流大学为目标,建成居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国际知名的国际化、
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其中“前列”的含义是指在反映学科水平,科研、教学水
平及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争取进入高校更前列。
    我们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引发了全校师生的极大关注。
当然,我们仍然希望能抓住一些发展的新机遇,包括广州东校区的建设,“98
5工程”二期及打“国际牌”,试图用国际先进教育的观点、标准和资源来提升
我们的学术水平,扩大学校影响力。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应当重视大
学文化的建设,通过文化观念的创新和整合,优化学校的资源,调动更多的内在
潜力,积蓄更多的力量来发展学校。
    中大的文化中不是没有负面的东西。岭南文化中的发展性和保守性是并存
的,由于岭南文化的历史和地域背景,特别是比较长时期的地域政治环境,培植
了一种“精仔意识”,不做出头鸟、不吃眼前亏,奉行“多做少说”,甚至“只
做不说”的哲学。中大的务实精神也呈现保守的意识,缺乏拼搏、奋斗的精神,
甚至有时表现得缺乏自信心。这和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傲气”、不甘心落后的
精神相比是有明显的差距。
    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我们传统观念中的消极因素,推进文化变革,向传统
理念中的后进因素宣战;也要实施文化理念的更新,吸取世界先进的文化理念。
举例来说,大学发展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但传统文化中“小而
全”、“部门所有、个人所有”,宁可重复购置不愿共同使用的封闭性是具有普
遍性的,而且十分顽固。对此,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
提出的一些新的文化观念就值得借鉴。
    他提出,面对21世纪的现代社会、除了“经济资本”外,还必须培植“社
会资本”。所谓“社会资本”,即通过沟通理性,通过谈天、讨论、辩难而发展
出来的虽看不见、但明显感觉得到的一种重要资源。例如,在任何一所大学,假
如系与系、院与院之间,除专业外,没有任何有关理想、价值等文化方面的沟
通,这个学校肯定是一个不很活跃学校。美国很多大学,之所以在学术上很有发
展动力,就是因为有很多讲座、讨论和辩论,有很多横向的沟通。这些沟通可能
与你的专业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它本身不是为了实用,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狭隘
的技能或信息,而是为了培养人。如果沟通不够,就会破坏社会资本。
    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专门研究意大利社会。他发现,意大利民主化程度不
一,有好有坏。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不在于科技水平而与社会资源状况有关
系。凡是男声合唱团多的地方,社会资源也多;反之,则较少。合唱团每周活动
两次,除唱歌外,自然会产生许多横向联系,他使有不同政治观点、道德观点的
人得以沟通。在印度某地,近二、三十年从未发生过任何种族冲突(这在印度是
很少有的),原因是他们有一个古老的传统——沟通。不同宗教的领袖每周都要
聚在一起喝茶、谈天,而且鼓励大家参与。这样,即使出现暴力,也容易化解。
这就是社会资本在发挥作用。广东民风比较平和、不争与广东“饮茶”习惯积累
社会资本较多可能是相关的。
    杜维明提出的第二个理念是:在发展科技能力时,还必须发展文化能力。
    所谓“文化能力”是指人的智慧、对自己的理解及认识人和做事的能力。
    文化能力的培养,用传统观念来讲是“体验致知”,通过切身体验、体察、
体味达到“内化”的目的。正如,一所大学如果不能为同学们提供很多的课外活
动,各种不同的讲座,不同的讨论,关于音乐的、关于文化的……那就无法发展
学生的文化能力。
    我们要创新的文化理念和要发展的文化理念都很多,目的是要符合社会发展
规律,推动学校进步。
    我们每个管理工作者,不论学术功底有多深,还是应当做一个“自觉的文化
人”,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做更多有更高文化品味的事,为学校发展创造更好的文
化环境。

     
    (注:这是李延保书记在中山大学——牛津大学“研究型大学高级管理人员
培训研讨班”上的讲话。)